时间:2023-07-07 16:10: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给出了定义:“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2 村镇银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虽然国内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银监会确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市场定位不清,农村资金外流
当前国内村镇银行机构网点少,规模小,并且从业人员也较少,且各地村镇银行的运营情况来看,国内从推广阶段开始设立的村镇银行,部分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内,设在乡镇的很少。这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目标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解决金融供给的缺乏、竞争不合理的问题等存在预期上的差距。另外,部分村镇银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集中锁定大客户和高端客户,其行为某种程度上已经违背了既定经营理念,并逐渐偏离服务“三农”的主要宗旨 。同时,一些村镇银行纷纷把资金投向能盈利的优质项目,使得农村资金外流现象较为严重。
2.2可持续经营能力较弱
(1)资金头寸紧张、吸收存款难
国内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匿乏,普遍注册资本金规模较小,多依靠储蓄存款。一方面,居民的收入偏低,闲余资金不多,储蓄较少,村镇银行增加储蓄存款很困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社会公信度不高,很多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资质持怀疑态度,愿意把钱存进来的较少,导致村镇银行总体存款规模小,在经营过程中资金头寸紧张。许多民族地区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规模偏小,而当地涉农资金等款项都不能存放在村镇银行,因此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当有限,导致吸收存款困难。
(2)信贷产品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村镇银行依旧依据传统银行的业务实践与理念来经营,缺乏创新能力。目前,村镇银行主要经营传统存贷款业务,这与当地信用社业务有重合,导致金融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受行号的限制,没有实质进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客户开户的积极性。
2.3放贷需求大、额度小,发展受制约
目前,村镇银行的放贷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量,农户和村镇企业是贷款的主体。但是因为村镇企业和农户农业生产都缺少稳定的现金流,且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并不完整,传统的商业银行将村镇企业和农业排除在贷款客户名单之外。因此,村镇银行变成这些资金需求者的主要来源,拥有较大的市场需求量。但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很困难,无资金来源,因此银行的贷款额度变小,直至停止,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3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策略的建议
3.1 明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应该非常明确服务于“三农”的定位,摆正经营的方向。在机构的布局方面,不能偏离“稳定县域”的基础又不能与当地实际脱离。目前“贷款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低端市场的空白以及中端市场的金融供给不足 。由此村镇银行的市场应定位于成为低端市场的供给主力以及弥补中端市场供给不足。
3.2 适度放松利率管制
据央行规定,我国村镇银行贷款利率不应比12%高。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信贷供给方是村镇银行,注重成本收益。目前,农村金融具有供不应求的状况,考虑到贷款农户借款数额小、居住地偏远、分散,频率低等多方面因素,中央银行规定的最高12%的贷款利率依旧偏低了。低利率无法使村镇银行较高的运营成本均衡,因此村镇银行存贷款利率管理应该赋予更大的灵活性,恰当放宽利率监管,运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动员储蓄。
3.3 结合市场需求开发金融创新产品
村镇银行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发展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实行产品差异和特色化。个性化服务的关键是打造特色,为村镇银行内部的优质客户建立起全方位信用体系。除此之外,在贷款的风险识别方面,还可以实行乡村联络员制度,或者建立金融服务站,以便于深入基层识别农户的人品及还款能力,切实有效的降低贷款风险。 在力量所能触及的情形下,本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具有优先放贷权,本地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需重点支持。
3.4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
担保作为法律上的一种制度,能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因而能降低风险,提高还款率。政府应加速建设农村信用的担保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的网点,使其正规金融机构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让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得到健全,建立农业保险机构和信用担保组织从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发展路径
引言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村镇银行是丰富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对于目前还处于二元传统经济社会的中国具有加强金融服务供给、推进农村经济金融改革的重要意义。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现阶段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模式提出两种可行建议。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村镇银行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挑战(threats)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通过分析村镇银行自身的优势、劣势和所处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找出较合适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1.优势。一是本土化优势。村镇银行具有社区性银行的通常优势,十分熟悉本地市场,与贷款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大银行而言较小,对当地小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较强。二是高效率优势。村镇银行决策链条短,信贷机制灵活,能适应农村“短、频、快”信贷需求。三是发起人优势。村镇银行发起人可以是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或者优秀的农村合作银行,能够较好地利用发起行的资源,利用发起行的结算网络,借鉴发起行的先进制度,利用发起行的品牌优势,从而在起步之处就具体较强竞争力。
2.劣势。一是难以满足多层次需求。农村金融市场包含了多个层次,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资金需求,有个体工商户、种养殖大户以及需要政府补贴的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等资金需求,有外向型企业的国际业务需求等。富裕起来的农民还对保险、基金等现代金融产品有较大的需求。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对市场和风险的把握还不够,金融产品还很单一,难以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二是吸储难度大。村镇银行网点少,市场品牌的建立也尚需时日,老百姓对村镇银行认可度不高,吸储难度普遍较大。三是结算网络不畅。从功能上看,村镇银行可办理国内结算、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但从目前情况看,各家村镇银行结算网络还不健全。
3.机遇。从机遇方面看,广大农民、农村企业急需能为其解决燃眉之急、贷款门槛低的银行,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这对于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是一个良好的商机。
4.挑战。农村金融市场总的发展态势将是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农业发展银行逐步扩大商业贷款范围,主要面向农业龙头企业;邮政储蓄银行利用其网点优势,大力推广小额贷款;农业银行也将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会带来农村金融市场客户资源的重新分配。
(二)农村金融市场客户群分析
农村银行机构的服务对象可以大致分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企业和农户三类。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民生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投入大、收益慢,单纯依靠商业化运作存在较大困难,应以政策性金融为主。
2.农村企业:属于商业性金融需求为主。农村企业是带动农民致富、繁荣农村经济的基础。发展一批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企业能有力地带动农村工商业发展。比如,近几年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较好的解决了单个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信息劣势和规模不经济,是农民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的内生性制度变迁,具有旺盛生命力和良好发展前景。
3.银行网点:中心城镇以外的农村银行网点建设,属于政策性需求。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目标之一是解决服务空白问题,这一目标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尤其是银行网点的服务空白问题。从浙江中等发达县市看,一个银行网点吸收2000万左右存款才能达到盈亏平衡点,而在非中心乡镇居民财富水平难以这一存款规模。显然,在没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希望新兴的村镇银行扮演政策性角色到偏远地方设网点,既不利于村镇银行的长远发展,也达不到搞活农村金融的目的。
农民的信贷投入也不属于纯商业性金融需求。对农村的农民结构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贫困农民,没什么专业技术,依靠打工出卖体力劳动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民在浙江山区较为多见,日常收入只能吃饱饭,要满足子女就学、改善生活环境等资金需求就捉襟见肘了。第二类是正在脱贫致富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个体经营,从事种养殖业等等,具备一定的经营能力。此类农民是浙江农村经济中的中间力量,他们分布在大部分农村地区。浙江农村大部分家庭应属于第二类。第三类是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这部分农民从事相对规模化的个体经营,收入较为稳定。这部分农民在城市郊区或经济发达村镇较为多见,在一般农村则不占主导地位。实现农村的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重点在于前两类,这两类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带有强烈的政策性特点。
二、浙江省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
(一)浙江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008年5月27日和28日,我省首批试点的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和玉环永兴村镇银行分别开业。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是我国目前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之后村镇银行业务在浙江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截止2011年11月,浙江已经开办了36家村镇银行。
试点村镇银行的设立最直接的良好效应是: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提高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进服务质量。村镇银行由于其市场定位与农信社较为相似,成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直接竞争对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出于竞争压力,纷纷抢占和巩固在农村的市场定位,主动提高对农村企业和农民的服务质量。
同时,试点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资金来源不足制约信贷供给。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机构网点少,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在存款的吸收上处于劣势,存款难问题尤为突出。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个人旺盛的融资需求较为旺盛。比如2008年6月份,上门玉环永兴村镇银行进行信贷需求登记的小企业就达三百多户,覆盖了各主要行业。相比之下,村镇银行相对局限的信贷资金来源对下一步的信贷投放带来一定的制约和影响。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贷比已超过90%,玉环村镇银行也反映受存贷比限制,信贷投放难以满足企业正常需求。
(二)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情况
从试点情况看,与地方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户均贷款规模相对要低。但与农信社相比,村镇银行客户层次反而更高。从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户均余额看,两家村镇银行均高于当地合作金融机构。从这三家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来看,基本符合设立初衷,以“三农”和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
(三)影响村镇银行定位的主要因素
1.内在盈利压力: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即使农户、小企业等民营资金入股也不等于信贷会自然向小额贷款倾斜,股东不能不关心分红等收益情况。在收入主要依靠利差的情况下,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取决于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的提高。因此,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资本金过大,意味着资金的过剩和浪费,造成银行经营成本过高和分红压力。这反过来还会迫使银行背离中低端客户的市场定位,从而追求短期的盈利效应。
2.网点结构:村镇银行网点少,延伸服务能力不足。网点结构一是影响银行对客户的服务能力。短期内,村镇银行不具备开办网上业务的能力,其服务对象也不具备安全使用网上业务的知识。服务农民,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有形网点。二是影响小额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小额信贷主要依靠经营者品德、投入回报情况等软信息,而不是依靠财务报表等硬信息。村镇银行在农村网点不够,影响了信贷员对农民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和风险情况的把握,出现“不敢放贷”或“低效率放贷”现象。
3.人员结构:新招聘员工对农村情况不够熟悉。如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员工43人,其中40人有从业经验,主要来自当地国有银行,熟悉银行基本业务,但对涉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并不熟悉。
4.经营意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村镇银行发起人和经营层还存在明显的求大思想,而不是小型的精品银行思想。村镇银行高管层普遍希望以尽快的速度把规模作大,实现较好的盈利,然后再实现业务重点向农户和微小企业倾斜。 (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
三、未来村镇银行定位的选择
(一)村镇银行的两条发展路径
从以上分析来看,村镇银行面临两条发展路径的选择。一是“中高端切入”模式。村镇银行利用发起行品牌、技术等优势,吸收较高的资本金,按照城商行模式建立起较为先进的金融服务能力,从而在县域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市场中迅速站稳脚跟。二是“低端起步”模式。村镇银行规模不大,成立之初即立足于以农户贷款和个体工商户贷款为主,做小、做散。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这种模式在特色产业较为明显或者家庭工业、个体工商户较为集中的县(市)更为可行。
这两种模式难分优劣,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以一、二类农户为重点。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现实需求看,对较为贫困的第一类农民,银行的主要支持手段是扶贫贷款。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合作,由地方政府贴息或担保,达到收益覆盖风险的目的。对第二类农民,主要支持手段是增加有效信贷供给,改善服务质量。通过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规范运作、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提高对人口密集、产业相对集中的家庭工业的支持力度,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农民致富。
2.以优质的银行服务为手段。实现自身商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社会效益都需要具备优质的银行服务手段,包括灵活的信贷制度,更为丰富的服务品种,更贴近农村需求的服务方式。
3.有步骤地增设银行网点。农村地区需要增加银行网点,以方便百姓生活。同时,村镇银行要扎根农村,也需要有农村网点来推广业务。但网点的设置是在成本收入可行的前提下推开,达到“银行赚钱、百姓受益”的双赢局面。
(二)村镇银行的定位是动态演变的过程
当前,村镇银行的业务盈利点在小企业和较为富裕的农民,其市场定位和农信社有较大重叠,单户贷款额度甚至高于农信社。这与银监会希望的“先解决服务空白,后解决竞争不充分问题”有一定矛盾。但从村镇银行自身发展来看有一定合理性。市场定位不是政府指定的,而是通过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自然演进形成的。
政策限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等大项目的信贷投向相对可行,但对于额小、量大的小额贷款,监管只能限制单户贷款比例,而不具备识别贷款对象的更具体类别,即使能识别,也是成本太高,不具备可行性。相比较而言,市场竞争对定位的制约作用更为有效。比如,在从紧货币政策时期,信贷需求旺盛,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对象选择余地大,贷款对象往往会选择经济状况好的富裕农户和中等规模企业。但在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的时候,村镇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会根据其地缘优势选择一般农户贷款。
村镇银行成立之初,机构的资产负债规模还相对较小,息差较低,而固定成本和费用较高,盈利压力较大。现已盈利机构的平均经营时间约为11个月,据测算其他机构3年内均可实现盈利。在需要尽快盈利的情况下,村镇银行难以有积极性来培育小额农户贷款。同时,主发起行较好的支持也为村镇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现实条件。
村镇银行的加入使农村金融市场产生鲶鱼效应,受冲击最直接的农信社势必更加重视在农村的业务基础,巩固其农村阵地,使其服务对象进一步往下沉,从而间接上达到减少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目的。村镇银行发展到一定程度,其开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同时,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一、二类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商业化金融需求能力也大大提高,村镇银行对农户的信贷支持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Carter, D. A., McNulty, J. andVerbrugge, J. 2005.“De-regulatio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business lending perform-ance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Volume 29, Issue 5, pp. 1113-1130.?
[2]李彦东.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N].金融时报,2010-3-22.
[3]万解秋,谢金楼.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OL].中国改革论坛网,.cn.
[4]丁薇.透析村镇银行发展现状[J]银行家,2009(11).
[5]刘寅喆,银河.村镇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意义及其发展策略[J].财经视线,2008(8):78-79.
作者简介:
关键词:村镇银行;发展问题;对策
1 引言
村镇银行的发是新型农村机构的主力,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三农”问题以及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解决良策。村镇银行的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争论的热点问题。我国村镇银行自2007年正式挂牌以来,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改建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作为新生事物并处于农村并处于试点时期,其发展还是收到了许多因素的制约。只有理清了其面临的问题并完善其解决方法,才能促进其持续健康的发展。
2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由我国境内外的金融机构和境内的非金融企业法人、以及境内的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目前,我国农村的金融还处于一个滞后状态,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农民的贷款需求根本无法满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在于监管部门对农村金融市场实行过度管制,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新的金融机构无法进入,导致农村金融市场高度垄断,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三农发展的实际需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自2007年以来,我国村镇银行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48多家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主导思想,积极发展联保贷款,创新金融担保模式,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长期供应不足、金融服务产品短缺的问题,在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方便,快捷、全面的金融服务。
总体来看,我国村镇银行的增速太慢,同时制约因素太多。为此,应从创新信贷产品、拓展资金来源、降低违约风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方面入手,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村镇银行发展。
2.2 发展村镇银行所存在的问题
2.2.1 社会认同度低
在我国,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成立的时间尚短,且大多设立在中西部的县域,经济金融较为落后,因此与农村信用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相比,农户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比较低,甚至存在误解。储户对于资金的安全性持怀疑态度,害怕将钱存放村镇银行会不安全,储户大多倾向于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办理金融业务,导致农村银行社会认同感低,其市场竞争力就比较差。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导致当地居民大多倾向于到当地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信社)办理金融业务。同时导致村镇银行业务开展面临诸多困难,这样村镇银行就更难吸收到存款了,资金来源渠道变得狭窄,业务的发展也收受了限制。
2.2.2 资金来源缺乏
由于村镇银行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并且设立于我国广大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在发展初期难以迅速形成规模,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公信力,社会公众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知程度不够等原因,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同时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这就致使资金来源短缺,难于吸收存款。虽然“三农”政策对村镇银行有一些优惠政策,但是结算系统不畅、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限,资金来源匮乏。。相比较来说,其他的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的时间长,其服务的水平更全面和完善,特别是国有四大银行,这样农民就会选择这些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银行来进行储蓄。
2.2.3 自身市场定位不准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分布出现了不合理的局面,虽然拥有较多的金融机构,但是运营效率却相对低下,运营效率与资产负债规模出现反比例增长的趋势。在客户定位上,由于农民和小型企业的经济较弱,创收能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但是它们却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村镇银行的定位主要以农民和小型企业为主。但由于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企业法人,各发起人或出资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的。因此,村镇银行现行制度因素、村镇银行的股权设置导致自身市场定位不准,难以主动去适应农村金融需求的小额、分散的特点。村镇银行将客户定位于县域的一些中型企业和具有优质资产的龙头型企业,对于真正需要资金运作的小型企业和贫困的农户却忽视,甚至对于无法提供担保的农户不予贷款,这就造成了村镇银行客户定位的偏离村镇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上以中高端客户群为重点,对于无担保能力的客户群,往往忽视,这也脱离了原有设定的以农村小额信贷为主要产品开发的方向。
3 完善村镇银行发展政策
3.1 加大形象宣传,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
村镇银行应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性质、经营方式、服务对象和产品等,让广大老百姓认识并了解村镇银行,如可以通过组织“普及金融知识,便民金融服务”等宣传活动,向群众进行宣传;通过对银行标志、营业厅网点的设计,利用银行网点向客户发放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形象宣传,从而达到提升村镇银行社会认知度的效果。
3.2 拓展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在国家原有的资金支持上,要努力降低自身的经营和管理成本,减少经营和管理中产生的风险和损失。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更多的农户和农村小型企业了解村镇银行设立的目的和意义,让其了解村镇银行所开展的业务,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3 制定精准的市场定位
只有立足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市场,才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优势,凭借本地化从业人员在当地的社会人际关系,拓展农村金融业务,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不但能够避开和其他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竞争,还能够巩固自己在农村地区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2010,(3).
[2]Berger A N,U de U G F.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351-382.
[3]夏春萍,李中金.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个案调查[J].经济纵横,2012(7).
[4]廖继伟.村镇银行经营行为趋势与发展方向――基于对四川省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
【关键词】村镇银行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村镇银行在其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三农”和涉农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机制,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高、利润低、风险大,所以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就全省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农村和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还不匹配。对此,本文分析了我省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我省村镇银行现状中存在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二、安徽省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分析
安徽省一直以来都是农业大省,但是其农业根底较为薄弱,农村金融的发展比较落后,并且城乡金融二元化,农村区域相关服务的缺乏,抑制了农村地区金融业的成长,显然新农村经济增长需要新的金融机构体系。在此种背景下,农村的金融机构必须真实的为“三农”服务,因此扎根在农村的专业银行产生。2008年2月2日安徽省第一家村镇银行一一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成立,这代表着我省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也标志着安徽农村金融改革的开端。截至2016年2月,安徽省共有66家村镇银行成立,组建数量居全国第六位。从2008年第一家村镇银行创立后,村镇银行在全省快速兴起。2008年,当年开业2家,2010年年底增至17家,增加了15家。2011年新增16家,然而2012年6家的增量远低于上年。2013年新增了10家,增速略微上升,但在之后的两年间,增速却大大放缓。此外,截止2016年2月已营业的66家村镇银行之中,主发起人为农商银行的有40家,农合行有3家。然而在安徽设立村镇银行的大型金融机构比例却很低,截至目前,五大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仅为2家,其中,繁昌建信村镇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和控股股东,绩溪农银是中国农业银行作为主发起人。其余的21家,多数由股份制银行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发起。安徽省村镇银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为农村资金供给不足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完善了农村金融的市场体系。
三、我省村镇银行现阶段出现的问题
村镇银行是我省新出现的一种金触机构,主要为当地“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村镇银行的建立,增加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使得我省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和供给不足的现状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是随着这些试点银行管理和业务经营的逐步加深,也出现了一些特定的问题。
(一)村镇银行服务的中心偏离了“三农”
村镇银行的实质归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但是“村镇”也意味着其设立地点在农村,为当地农民和农业所服务。由于农户具有一些“天然弱点”:没有充足的抵押物、农业弱质含的还贷危机和非生产性借贷等,所以各种金融机构都不乐于经营农民相关的业务。同时,在很多村镇银行中,其最大的股东为商业银行,很多发起行的持股比例超过了50%,这些村镇银行几近于他们的分支机构,商业银行显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所以这些村镇银行也难以改变其一贯的经营理念,深受商业银行的影响。
安徽村镇银行的经营,部分已偏离了为当地“三农”发展提供服务的初衷。例如从安徽省已经建立的村镇银行看来,它们的总部绝大多数都是设在县城,并没有下沉到贫困村、贫困县,其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都比较好,服务客户大多是有固定收入的群体,而非农民。并且,很多村镇银行本应该专注与“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却因为利益的驱使,而更倾向于利润回报更高的项目及客户。
(二)吸储难度大,可贷资金不足
村镇银行与其他的商业银行相比较,它是为农村服务的新生金融机构,成立的时间短。所以,社会的认知度较低,百姓难以有认同感,并且L险控制的能力偏低,没有品牌网点等优势,仅仅依靠本地的机构和储户存款,所以想要吸收储蓄就比较困难。并且,由于近年来我省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资金的供给显然不能满足需求的增长。像村镇银行这样的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不足却因为当地的快速发展,有着大量的贷款需求。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依据其2014年年报,银行下设4家营业机构,资产总额是258200万元,各项存款余额22114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0545万元,资产规模较小,存贷比较高。
(三)专业人才匮乏
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素质的人才是其成功的先决条件。村镇银行受到其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并且,由于村镇银行的服务范围小,金融产品较为单一,银行的员工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与锻炼,很难提高自身的素质与水平。人才招聘困难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这一点上,远远落后于其他类型的银行。现有的村镇银行人员,部分是来自其他商业银行,其余都是通过招聘等方式选拔进来的。然而,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大多分布在现有的大型金融机构,虽然部分村镇银行员工来自当地其他的村镇金融机构,他们熟悉当地市场,但却不具备专业知识,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发展。例如安徽省的凤阳利民村镇银行,从人员数量来看,其一共有19名职员,人员较少,不利于业务拓展。并且只有董事长,行长,副行长三位,对于金融管理方面具有较为丰厚的经验,其余的员工为应届毕业生、退伍军人和公司职员等,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部分没有金融的知识背景,难以进一步深造,严重制约了该行的创新与发展。
四、关于对安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找准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想要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就必须找准市场定位。因而,安徽村镇银行想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为“三农”所服务,利用好区位特点,从实际出发,明确自己的I务主体与业务范围。想要采取具体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发面展开:深入农村当地市场,在各乡镇布局其分支机构,能够真正为农民带来便利;合理地与当地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特色,树立比较优势,扬长避短;专注于特定领域、地域,做精细化、专业化、本地化的银行,服务于农村客户、农业生产领域及与农业相关的小微企业,推广农户的小额贷款,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产品与服务;与此同时,要积极地寻求当地政府的相关支持,并且发展好与当地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努力吸收其存款,以提高自身的资金实力。
(二)积极吸收存款,拓宽资金来源
村镇银行想要吸储,必须要提升相关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融入区域经济。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提供特色的服务以及优惠的政策。要根据区域的特点,为当地农民和相关的小微企业,提供特色的业务种类。同时,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建设,贯彻落实银监会的相关规定,遵纪守法,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另外,村镇银行应正确利用当地的媒体,积极宣传其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服务内容等,营造良好的口碑、形象。并且,村镇银行要主动融入当地的政府、社会和村镇社区,开展各类的活动,为百姓带来实惠,以此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认知度。
(三)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人才机制
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机制的培养。从银行的内部来讲,首先要建立健全银行内部人员的规章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加强村镇银行的文化建设,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其次,要加大员工的绩效考核力度,应注重控制风险,防止业绩考核脱离实际。为员工提供相关的教育培训,以适应当地的经济环境发展等。同时,实行奖励机制,使优秀的人才获得好处,增强其认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从银行外部方面看,要改善人才的引进机制,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招聘的机制。可以采取校园招聘等方式,适量地选拔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大学生。重点是大力引进本土化的精英人才,可以通过提供丰厚的待遇或者福利政策等,以此吸引同业金融机构中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建.安徽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4.
[2]谢金楼,万解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
[3]徐鹏.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探究[D].江苏:苏州大学,2012.
[4]耿梦媛.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河南:河南大学,2013.
一、重庆市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重庆市村镇银行发展速度较快
随着重庆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银行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与此同时,其他省份村镇银行正在快速发展,因此,为了打造长江上游的经济金融中心,重庆市也开展了村镇银行的试点。2008年,重庆市第一家村镇银行在大足挂牌成立,截止2015年6月,重庆市共有31家村镇银行,发展速度领先西部地区。已覆盖全市81.08%的地区,预计今年将覆盖全部区县。在注册资本方面,超过1亿元的就有8家,平均注册资本超过6千万。
(二)重庆市的村镇银行在主发起人的类别上呈现“多元化”趋势
目前重庆市现有的31家村镇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类型占据了半壁江山。国有大型银行、全国型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齐头并进,这种情况一方面基本满足了各种客服层的需求,对于各类银行加强竞争提高服务水平有一定益处。但是另一方面也对全市银行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普通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近年,重庆市村镇银行对于民间资本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强,让银行在筹资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政策持续的支持下,重庆市村镇银行正在加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重庆市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发展迅猛,与村镇银行互补共同为中小企业和“三农”服务的同时,也对部分村镇银行产生了巨大冲击。因而,普通村镇银行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二、重庆市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起主体受到限制导致村镇银行的独立性丧失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八条规定:“设立村镇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有符合规定的章程;(2)发起人或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重庆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中,发起银行均是处于控制地位,村镇银行实际上就是发起银行的一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发起银行大量占股压缩了民间资本进入的空间,不利于村镇银行对民间资本的利用。[3]由于主发起银行绝对控股,导致村镇银行的其他股东对经营管理漠不关心,导致村镇银行的独立性丧失,村镇银行沦为主发起银行的分支机构。
(二)村镇银行吸储能力弱,资金来源短缺
各地村镇银行都存在着个人和企业存款双重吸储难,存款规模远远低于金融机构存款总量。村镇银行个人存款“吸储难”原因是缺乏信誉、网点少;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虽然是独立的商业银行,但尚未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连接,未设置金融机构联行行号,而是通过间联或行模式完成结算,使清算、汇兑等业务无法办理,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重庆现有村镇银行一般在经济较落后的县区等且这些地区同时也存在着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导致吸收储蓄存款更难。
(三)市场定位与政策目标的差异性突出
村镇银行设立的原则在于“投资多元、贴近农村、治理灵活、高效运作、服务三农”。现实情况中,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既包括国内外的银行资本,也包括国内的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这些资金所追求的无一不是利润最大化。如果没有较为完善的政策指导和较强的监管力度,投资者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势必择优选择支持对象,这样极易动摇服务“三农”、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市场定位,甚至违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
村镇银行试点的目的是“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4]目前,部分村镇银行制定的发展规划是成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县域商业银行”,其市场定位和实际经营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目标客户重点选择在效益比较好的农村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导致信贷资金“农转非”,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
(四)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缺乏
由于村镇远离城市,交通生活不便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很多大学生不愿到乡镇地区就业;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缺乏是内部人才培养问题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五)村镇银行在金融创新上思维固化,缺乏创新意识
村镇银行对创新支持力度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其实力相对其它银行较弱,金融创新项目失败的影响大,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创新针对性不强,不能形成有效的金融创新项目。村镇银行在选择金融创新项目上较多的考虑项目的盈利性等,而忽视了村镇银行的特殊性以及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
(六)村镇银行风险日益增加
农村经济因其特殊性:风险较大,经营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因素;导致村镇银行在为农民提供贷款项目时风险较其它项目大,村镇银行经营压力也随之上升。这也导致了村镇银行风险增加,风险控制也显得更加重要。在风险控制方面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主要表现为村镇银行主要目标客户为农民,主要是为了响应国家假设新农村的政策而成立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解决重庆市村镇银行运营问题的对策
(一)依托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的专业化运作与管理,保持村镇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在确定发起银行的控股地位时完善民间资本的进入机制,妥善处理好民间资本的进入问题等,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依托主发起银行对村镇银行的专业化运作与管理,降低运作风险。保持村镇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完善民间资本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在重大决策时发起银行大股东与民间资本中小股东均有一定的表决权。
(二)立足于“三农”,争取政策优惠
由于重庆市村镇银行资金实力有限,它所要达到的位置就主要在农户那里,应立足于“三农”,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与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以求不断壮大。在初期为了提高村镇银行支持“三农”金融供给能力,可给予村镇银行一些适当的优惠政策,比如降低村镇银行存款准备率、提高存贷比等政策。同时将村镇银行纳入信贷规划,对其加强“窗口指导”和风险调控。
(三)加强对重庆市村镇银行内部人才的培养
重庆市村镇银行应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依托重庆高等学府招收优秀人才,改变内部人才缺乏困境;完善内部人才培养的激励措施,建立员工发展晋升机制,加强内部人员的团结。
(四)建立重庆市村镇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
要考虑事前考核,事中管理,事后评价。在事前的考察审核时,不仅需要考察项目本身可行性还需审核项目的合法性;在事中的管理需要村镇银行信贷专管员定期了解所发放贷款项目的开展进度以便随时掌握项目信息,降低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提供优惠政策促进贷款者及时还款。
在事后的评价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对前期信贷项目查找不足,及时改进。最终确立一套完整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并不断的将信贷中好的作法作为村镇银行的业务准则与章程,将其制度化。
参考文献:
[1] 范依梅.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集团经济研究,2007,(25)
[2] 中国证券报.银监会:持续提升村镇银行民资持股比例.商,2014,(04)
关键词:村镇银行 C-A-P 模型 发展定位
村镇银行是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实行的是小额度、大范围以及商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原则,提供的存贷款服务范围必须局限于县域经济圈内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事实上,我国的村镇银行目前处于初级发展探索阶段,并不和银监会的规定紧密相连,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实际发展定位的偏离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中,本文采用“C-A-P” 模型进行分析,它揭示了市场定位战略及市场定位由三维要素决定,即客户(Client )、竞争地(Arena )和产品(Product )。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村镇银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58家,其中村镇银行799家。出台政策方面,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银监会专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但是村镇银行真正对农村经济服务的比例却达不到理论中的标准。如2012年4月中国金融网记者查阅相关数据显示,松江民生村镇银行截至2012年末涉农贷款余额3.69亿元,占比为26%。可见,一些村镇银行已经不符合其建设的初衷。服务的重心也从对农村经济的服务转向了对企业作贷款的服务,更有一些村镇银行完全不对“三农”作贷款服务。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定位分析
村镇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当地农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农村金融供需矛盾,解决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但是现实经营状况表明由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与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了村镇银行的定位处于徘徊、犹豫不决之中,与当时建立的初衷存在一定的距离。具体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C)偏差
村镇银行建立的原则是服务于三农发展需求,其发放的贷款必须首先满足区域内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要求,只有在满足了当地农业发展资金需要后才能将多余的资金贷款给其他产业。从安徽省的情况看,从2008年起成立首家村镇银行,几年来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截止2012年一季度已达到19家,资产总额达48.3亿元,所有权益10.7亿元;累计发放贷款5192笔,累计金额4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及农业经济贷款2452笔、9.95亿元,发放非农产业贷款2501笔、35.3亿元。同时根据山西高平市太行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分析出:直至2012年3月末,该银行贷款给制造业、服务业、工商业的总额达到了57.7﹪。再分析山东枣庄和汇通村村镇银行的业务情况发现,其中2011年度枣庄村镇银行设立在地级市城市的80﹪的资金都流入了非农产业,其排在前三名的是批发行业、交通运输、服务业,汇通村村镇银行也大致一样。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村镇银行的经营对象出现了偏差,其贷款并未真正投放到农业经济发展。
(二)机构网点(A)远离农村
依据《规定》的条款得知: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设置应在农村,给“三农”发展提供便利。但是从目前已经成立运营的村镇银行的机构网点大多数都设置在各个地区的县城。只有极少数的村镇银行设置在乡镇,这已经完全偏离了真正对金融业务迫切需求的农村地带。乡镇客户只能到县城办理相关借贷款业务,这给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客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全国设立的村镇银行地理分布如下:东部地区250家,东北地区200家,中部地区188 家,西部地区161家。其中,辽宁省和浙江省分布最多,青海省则分布最少,自治区内村镇银行尚属空白。可以看出发达地区设立较多,贫困地区较少,这可能导致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村镇银行在县城设立的较多,纯粹在农村设立的较少,例如安徽省已经成立的19家村镇银行分析,仅仅只有长丰科源村镇银行设置在当地乡镇,其他银行都远离乡镇。村镇银行机构网点远离乡镇,在无形中已经偏离了“村镇”的设立理念,也脱离了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业务(P)趋同于其他银行
大部分村镇银行在市场地位时不注重自身服务宗旨、运营环境、资金实力,也不对市场进行科学、准确、仔细的分析判断,而是盲目的跟随农行、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这些银行竞争,使其偏离了本身的服务宗旨和方向,在业务上趋同于其他银行。根据调查显示,全国的村镇银行大量的资金涌入风险较小的县域中小工业项目、城镇化建设项目等项目。例如安徽省长丰科源村镇银行其总注册资金为2.54亿元,但是从其贷款的业务情况分析出,2012年末其贷款总量为1.6亿元,其大多数贷款的方式为按揭贷款(房贷、汽车贷款、中小商业企业贷款、个体户经营贷款、美丽家园贷款),其中贷款的对象为当地农户和农业经济的业务只有“美丽家园”,贷款总额不足600万元,仅仅占3.7﹪。
三、村镇银行发展的未来展望
根据C-A-P模型的分析,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服务三农”的初始定位。如果村镇银行真正以服务三农为实际发展定位,未必无法盈利,但这需要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经营和管理。同时,银监会需积极引导,审慎监管使村镇银行安全运营;金融管理部门要出台一定的倾斜政策支持[0],并通过农村征信系统等建立农村金融市场的良好秩序等等。总之,村镇银行健康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村镇银行市场的现状与发展前景[J].学术界,2012
[2]田光武.村镇银行的经营困境与可持续发展[J].武汉金融,2008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创新;核心竞争力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201304042)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高农村地区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以河北省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10月25日
一、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河北省村镇银行数量不断增加,业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良好。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村镇银行已开业27家,批准筹建5家。河北银监局还积极督促已开业村镇银行机构下延,全省已开业村镇银行的分支机构要由2012年底的2个增至2013年底的11个。同时,河北省村镇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稳定增长,经营状况总体良好,利润逐年增加。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村镇银行注册资本总额为12.02亿元,从业人员636名。资产总额99.23亿元,负债总额86.51亿元,各项存款72.36亿元,各项贷款43.61亿元,贷款户数4,763户,实现净利润5,091万元。
同时,村镇银行依托河北农村地区这片土壤,充分发挥了“草根金融”的优势和潜力,严格按照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积极向农户、小微企业贷款,为三农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6月末,河北省已开业27家村镇银行共发放小微企业贷款21.70亿元、856户,发放农户贷款20.47亿元、3,728户,投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86.68%。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经济组织、中小微企业、农户贷款难的问题,有力支援了农村生产、种植、养殖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当地骨干企业、特色企业的发展。
二、提高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政策扶持。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奖励、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力度。政府对村镇银行的奖励,目前仅仅针对新成立3年之内的村镇银行,今后应该对成立满3年的村镇银行,之后每年也给予一定奖励,以支持村镇银行长期发挥支农作用。同时,将村镇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税收优惠政策的前线延长至2015年12月31日。政府特别要充分运用贴息、税收减免等财政手段激发村镇银行贷款积极性。中央银行应采用贴息方式给村镇银行提供再贷款用以支持三农。要引导村镇银行合理调整贷款利率结构,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贷款利率浮动权,制定扶持地方特色的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优惠利率政策。
(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村镇银行的引导和监管。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强化自我约束,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做好村镇银行各项工作,并以此为依据,完善市场准入,细化分类监管工作。监督村镇银行牢牢把握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并严格要求村镇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以及利润率,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严格控制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率、流动性风险比率以及贷款集中度等比率。由于银监会鼓励村镇银行下设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应抓住机遇,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在适当时机设立更多的分支机构,以加强金融对地方经济,特别是县域和“三农”以及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三)村镇银行自身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1、继续严格执行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发挥草根金融优势
(1)客户定位——锁定农户、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客户群。只有把村镇银行定位在为农户和中小微企业服务上,才不会因为金融服务目标与功能错位而诱发经营风险。村镇银行应锁定农户、中小微企业为重点客户,以服务农村、农业、农民为己任,研究农户、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特别是信贷需求,根据其特点向其开展适合他们的金融业务,为银行扩大市场份额和收益,同时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发展。
(2)产品定位——打造新型农村金融产品成为利润增长点。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金融业务不全面,提供的金融产品比较单一,而农户和中小微企业本身具有的特点和性质决定其需要个性化、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因此,村镇银行应不断为其打造新的金融产品,为农户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及担保提供方便。除了传统存、贷、汇业务以外,应积极开展中间业务,推出理财产品、业务等,同时根据农户、中小微企业需求为其量身定做信贷产品。针对信用良好的农户,应积极开展信用贷款;针对中小微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特点,应向其提供保证贷款;针对拥有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可以建立全新无形资产担保方式,提供质押贷款。村镇银行可以用知识产权、产品品牌、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作质押品,这样既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又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外部资金来源。最后,针对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特点,应简化贷款审批手续、缩短信贷流程,保证有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后快速获得贷款。
(3)服务定位——变“坐商”为“行商”是改进服务质量、提升效益的关键。村镇银行作为草根金融,应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技术和手段,提高经济效益。应改变传统的“坐商”行为,即等待客户上门办理业务;村镇银行应推广“行商”意识,积极主动地为农户上门服务,并做到微笑服务。村镇银行应主动根据农户和中小微企业信贷在季节上、额度上、还款方式上的需求特点,设计探索多种贷款形式,改善对服务。此外,村镇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帮助其进行筹资分析和制定投资方案,合理安排资金的收支,加强财务管理和资金管理,建立可靠的财务监控和风险防范系统。村镇银行还可以建立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各种金融信息、投资信息、经济政策信息的咨询服务。
2、开展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村镇银行应根据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和农户、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创新特色金融产品,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是针对农户养殖、种植及消费需求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户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二是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创新;三是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信息采集、甄别方式创新。信息采集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前提和依据,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有效手段。应采取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经营风险分析与定量为主的财务风险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断创新信息采集与甄别、检验方式;四是针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授信机制和审批流程创新。针对中小微企业授信机制应尽量缩短审批链条,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在运营模式方面可以实行扁平化管理,改变奇特商业银行的总行-管辖行-支行三级管理构架,实行总行-支行二级管理。
3、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村镇银行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村镇银行股东大会、 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各方职责和权利,达到有效制衡。同时,村镇银行应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特别是在贷款业务管理方面,应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针对担保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不同种类贷款类别,规范信贷流程和补偿机制,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率。
4、引入战略投资者,增设村镇银行。河北省可以引进省内外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包括主发起人、地方法人机构、国有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坚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鼓励主发起人批量化、规模化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大型银行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成立管理总部、业务部多种方式组建村镇银行。鼓励发起行在产粮大县、养殖大县、贫困县和银行网点空白乡镇设立乡镇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海申,苗绘.河北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