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简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简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7 16:09: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简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简述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篇(1)

关键字:固定资产;通信公司;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一、简述固定资产管理理论

1.固定资产的确定

根据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在一年以上的生产、经营用的设备、房屋、建筑物、运输工具、生产工具等;而非生产、经营用的设备、物品等,但其使用期在两年以上、并且价值2000元以上的也可列为固定资产。确定固定资产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与该资产相关的经济利益将流入企业,二是资产成本可以可靠的计量。

2.固定资产的分类

由于核算依据不同,固定资产的分类页有所变化。通常情况下,根据经济用途可将该固定资产分为生产经营所用与非生产经营所用;根据具体使用状况可将该固定资产分为未使用的、使用中的以及无需使用的;根据产权归属可将该固定资产分为自由固定资产、融资投入的固定资产以及租入的固定资产;根据实物状态可将该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电子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以及其他设备;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可将该固定资产分为5年期的、10年期的、20年期的。在实际工作当中,固定资产也可依据企业日常运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将其分为房屋和建筑物、办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运输设备、图书、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等。

对于通信公司而言,其固定资产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邮政运输设备、邮政机械设备、市内电话线路设备、市内电话机械设备、长途电信机械设备、长途线路设备、电源设备、电信运输设备和其他。

3.固定资产的核算

一般来说,固定资产核算有三个任务。一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固定资产卡片,对固定资产卡片进行管理;二是准确、全面、及时地记录有关固定资产增加、减少以及使用的情况,保护生产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三是正确计算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以及修理费用,并进行该固定资产折旧以及修理的核算,以保证实现固定资产的再生产。

二、通信公司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正确意识

我国通信公司大多为国有企业,运营资金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习惯了旧的无需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由此就导致了目前通信公司对固定资产疏于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通信公司对固定资产采购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预算,对固定资产的拥有数量、使用情况、维修情况等记录都有纰漏,这就造成固定资产达不到其预期的使用效果,甚至出现资产闲置状况,造成资产的浪费,增加了企业成本。

2.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

通信行业是新兴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缺乏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监督制度。监督制度的松懈将导致通信公司内部管理出现漏洞,致使固定资产闲置,企业资源浪费,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还减少了企业的运营资金,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

3.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境内的通信公司基本上都缺少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我国大多数通信公司的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都存在管理环节约束制度不完善的情况,对已经拥有的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准确的盘点,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不能全面了解,使得固定资产流失率增加。对于通信企业而言,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仅是员工的一种约束行为,也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有法可依、有据可行。

三、提高通信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效益措施的建议

1.提升企业内部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

提升员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使基层员工能够主动保护固定资产,深度认知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是提高通信公司固定资产管理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通信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关于保护固定资产讲座等方式,为员工营造出一个积极的环境,有意识的引导员工端正价值观,进而使得企业员工主动的履行保护固定资产的责任,以全面实现企业实施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目标。

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

众所周知,固定资产是通信企业展开工作、为社会服务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建立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机制是保护通信公司固定资产的主要途径。通信企业可以通过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监督制度来监管固定资产的采购情况、验收情况、领用情况、使用情况以及报废销毁情况,用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和减少资源浪费。

3.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机制

固定资产是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的科学化直接影响到通信企业的健康发展与增值。通信公司要对固定资产的信息进行系统的登记、归类,及时维修故障设备,严格控制新固定资产的采购活动,促使固定资产结构更为合理化、科学化。与此同时,通信企业还应该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采购计划,以杜绝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避免资源浪费。

通信企业属于高收入、高投入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固定资产种类以数量多,并且分布范围广,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管理相对困难。这就需要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辅助来完成对其的管理工作,以提高资产的利用率。

四、总结

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整合、优化配置,不仅可以节约企业资源,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升企业在通信行业的竞争力,还有效的促进我国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 金融体系的两类典型结构: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作用,在动员储蓄、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方面各有优势和劣势,但是一国的金融结构的选择应考虑其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并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才能发挥金融体系的有效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关键词 金融结构 经济增长

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实体经济增长,可见金融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以欧、美发达金融市场占主体地位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和以德、日商业银行占主体地位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都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对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当前面对的是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和国外复杂的金融环境,因此发展适合的金融结构对优化我国金融结构,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一、金融结构简述

(一)金融结构的界定

根据戈德史密斯(1969)发表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定义,所谓金融结构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相对规模,以及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在数量上的关系。金融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从金融交易的期限长短,可以将金融体系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从金融活动是否需要通过金融中介,可以考察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比例构成;从金融活动是否受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可以分为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

(二)银行主导型与金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本文探讨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的相对重要性来划分的两种金融结构,即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前者指的是金融体系中以银行为主要的资源配置中介,而后者强调的是以股票市场等市场资源配置工具为主导的金融体系。

二、两种金融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比较

(一)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银行作为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金融中介,是企业进行筹资的一种间接融资渠道,以吸收存款,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再提供信贷投资于实体经济,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银行在对企业信息的获得,对企业贷款请求的筛选和对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上都具有明显优势。由于银行获得的企业信息不用立即公开,且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使信息私有化,从而减少了市场中由于信息的广泛分布存在的“搭便车”现象导致的负向激励,而更好的激励银行去搜索和挖掘企业信息,甄别出有用的信息来指导投资资金的分配,排除了向部分企业的失败项目分配资源的可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

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加依赖于相关法律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和法律实施的有效性,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发展经济体制中,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具有比较优势,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从银行业结构来分析,较低的银行集中度使得具有外部融资依赖性的企业获得较快成长,更有利于经济增长。

(二)金融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如股票市场等,把资金从储蓄者直接转移到有好的投资机会的借款者手中,是沟通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的一种直接融资渠道,能够动员经济中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比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银行等金融中介特别是受政府操纵的国有银行,对企业的影响力较大,对企业发展会带来负面效应,资源配置效率不如市场;且银行具有天生的谨慎倾向性,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企业创新和成长;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为丰富灵活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金融风险产品,具有分散风险的优势,而金融中介只能提供比较基本的风险管理服务;此外,流动性充沛的市场信息搜寻成本较低,促进投资者去搜寻企业经营信息具有较强激励,对企业起到监督、约束作用。

(三)最优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

但无论哪种金融结构,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才是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混合增长最大化有依赖于法律、制度、政治等因素。林毅夫等人(2009)认为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具有不同最优产业结构,处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经济体应当具有与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最优金融结构”。如果一国的金融结构与其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则会促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成长,创造更多的经济剩余,推动资本积累,从而有利于要素禀赋结构、产业结构的提升和经济增长。

三、中国现阶段的选择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增长初期,市场机制、法律制度和证券市场机制等不健全,政府行政力量过大,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远大于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因此,不能片面地模仿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结构,防止金融发展方面的“赶超”,不顾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而盲目追求“金融深化”,否则可能产生“金融抑制”现象,应考虑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寻求与我国最优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符合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结构,才能有效地发挥金融体系动员资金、配置资金和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我国仍适宜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努力在提高银行体系运行效率同时,循序渐进发展和改革金融市场,因此需要做的是:

1.坚持银行商业化改革,以“上市促改革”,完善内部治理机制,提高银行运行效率,根据各地经济增长状况,渐进推进银行业市场结构改革,降低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2.加快证券市场改革,包括加强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完善法规,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和退出机制,加强建设政府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

3.加大培育机构投资者,壮大养老保险基金和共同基金,放宽保险业保费投资限制。

4.推进利率市场化,逐步加强衍生产品市场如金融和商品期货市场等的建设。

参考文献:

[1]Ross Levine.Financ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050 Massachusetts Avenue,Cambridge.MA 02138.2004.9.

[2]Ergungor,O.E.(2004).Market- vs. Bank-Based Financial Systems:Do Rights and Regulations Really Matter?.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forthcoming.

[3]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经济研究.2009(8).

篇(3)

[关键词]高校 财务管理 对策

一、高校财务管理内涵简述

高校财务管理是指在对高校范围内有关资金进行的组织、筹集、调拨、分配、结算以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管理的工作的总称。高校财务管理的内容不仅包括教育资金运动,还包括从属于教育资金的生产、经营资金的运动。财务管理范围的扩大,意味着高校财务管理对象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流动,而是高校资产、资本及资金的存量与流量的全过程。实施财务管理对资金运动的预测、调节、控制职能,则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以及可选择性。依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的规定,在高校中是是财务管理必须遵从以下两条原则:一是法治原则,强调高效管理必须依法办学。二是宏观调控、微观搞活原则。主要指政府与学校之间实行宏观调控,逐渐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同时,在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也具有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特点。

二、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管理者在对待教育经费的使用这一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财务管理上对于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观念淡漠、知识产权流失。具体而言,当前高校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归纳如下几点。

(一)缺乏理财意识及效益观念,资产管理薄弱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办学的环境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资产是无偿获取的,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普遍存在重购买、轻管理的现象。资产管理薄弱主要表现在:首先,校内缺乏统筹协调,各部门、院系之间互不沟通,使院系之间的设备不能实现共享,使用效益低下;其次,缺乏理财意识及效益观念,不少高校至今仍习惯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扶持及国家教育财政的拨款;再次,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有关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账目登记不完善,存在校产流失现象;最后,有关固定资产未做到及时的清查盘点,造成资产重复购置、闲置、浪费情况增加。

(二)预算管理缺乏规范性,高校贷款规模过大

当前,有关预算管理的分析仅停留在财务数据的分析上,表层化的财务缝隙造成提供的财务信息不足,进而致使有关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严重缺乏。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下,学校以实际支出作为预算前提,重视支出合理性及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审核。近些年,高校扩招带动了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银行贷款成为高校最为简单的筹资渠道。一方面,银行贷款对于缓解高校发展带来的压力以及学费严重不足状况,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都有直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国拨经费的严重不足、学生欠贷不还、欠费不交现象极大促使一部分高校的银行贷款形成恶性循环。贷款规模超出学校的经济承受能力,导致高校的资产负债率偏高,严重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改善

当前一些高校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跟不上时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需要,严重阻碍了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有的高校将一些不具备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安排在财务管理领导岗位,即使是已在会计岗位上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由于所学专业不对口,在适应新形势下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时依旧会感到相当的吃力。但是长期以来,高校忽视了财务管理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一些高校会计人员在实施财务管理工作时的工作模式仍是以“报账型”为主,由于观念保守陈旧,缺乏创新意识,难以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财务监管力度不够,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

由于会计人员对高校财务监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在实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时,没有真正的认知到财务管理对于学校财务工作的重要保障作用。因而在资金的使用上重收入轻支出、重运作轻规范、重花钱轻效益等;在财务管理上重视业务管理轻视财务的监督管理。由于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多样性及专业性,导致有关教育资源的购买及维修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其与当前财务管理之间存在的矛盾致使在有关教育资源的管理方面,轻视资源的管理,导致教育资源存在较为严重的浪费现象。

三、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建议及对策

(一)合理编制预算,提升财务计划及控制能力

由于预算管理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管理活动的依据与前提,因此,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在编制预算时,应基于高校发展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坚持积极稳妥、统筹兼顾、量人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的支出与使用。首先,为维护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学校不得随意更改已经确定的预算安排,对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超计划的经费支出,应按规定的审批程序申请预算调整;其次,建立预算的跟踪与评价制度,财务部门应定期的对预算编制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使各部门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偏离预算指标的程度,制定具体的改善措施和方法,确保预算的顺利执行。再次,为达到合理分配及使用预算资源的目的,高校财务处应树立以客为本的理念,与各部门建立伙伴与顾问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促进各部门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增强理财观念,控制高校贷款规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自身地位已经发生的重大变化:逐渐从完全依附于政府的事业单位转变为多渠道筹措资金的相对独立的法人实体。认清这一点,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就应该变过去“等、靠、要”的单纯思想,为保持高效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树立融资观念,多渠道的筹措教育资金。在筹措资金时,财务管理人员要按照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及会计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合理、规范的筹措利于学校发展的资金。

针对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贷款规模大、还款能力低所导致的高校资金运转困难的现象,对于高校财务管理人员而言,应在树立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合理制定预算编制的基础上,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高校资产及筹措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对于政府而言,还应明确规定贷款资金的使用及管理,构建有关贷款风险的控制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确保学校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切实的将教育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切实逐年增大教育投入,从而有效强化政府财政投入,增强高校还贷发展实力,减小财务风险,保证贷款高校正常运转。

(三)加强学习,全面财务队伍的素质及管理能力

建设及使用好这支队伍,对于保证高效健康发展、提升经费使用效果具有特殊的意义。要加强这支队伍的素质及管理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高校各级领导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把财务管理工作摆在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财务管理人员培养体系,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二是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高校有关部门对财务人员要经常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提高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三是合理调整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年龄结构和人员结构,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使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四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专业知识。财务人员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精通业务,讲求实效,使自己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以更加适应新工作和新形势的需要。

(四)加强审计监管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为保护学校财产、提升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加强高校财务内部审计监管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首先,高校打破当前财产物资管理分散的局面,设置专门的教育资源管理机构,加大归口管理力度;其次,构建完善的高校审计制度。制定审计实施细则,促使高校审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次,建立规范化的财务工作领导体制,完善资产的合理流动制。打破实验室分属于各教学或科研部门形成的服务面窄、设备分散利用率低、实验室之间交流少的局面,形成多层次的经济责任制体系,使责任制内容贯穿高校财经工作的全过程,从而在“各担其责”的基础上做到相互监督。

参考文献:

[1] 朱颖颖. 高校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与探讨[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15)

[2] 刘彬彬. 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篇(4)

然而,具体的项目后评价依据项目本身、行业类型、经济走向等各项因素的变化而各异。众所周知,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其因具有显著特性,诸如军工产品特事特办而程序上显得不为规范,国际形势变化、产品更新换代等,显得市场前景不易估量,政策性因素较多而导致项目间断性频发等等,都会使其成为一项特殊的投资渠道。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飞速发展,军工企业对该项投资的项目后评价的重要指导意义跃然纸上。本文中,就基于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进行研究,进而做出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新畅想。

一、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简述

(一)理论概述及行业投资特点分析

投资项目后评价在我国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其在实际应用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军工企业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其大体包括两种方面,具体包括军工企业新固定资产的引入购进、立项建设或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更新改造的一种投资行为,其中,基建投资及更新改造因其重要性而成为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军工企业的投资主体可具体细分为政府投资、政府补助及自筹资金三个大类。三类投资主体对固定资产的适度投资,不仅能够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及优化升级,还能对保护环境、提高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做出巨大贡献。

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往往因其项目具有较长的建设周期及较大的投资风险而具有单一性、前沿性及经济效益、项目进度等的不可预见性。因此,在实际的项目后评价工作中,应综合考虑军工企业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各自特点及融合角度加以一一分析,才能使其项目后评价工作真正地展现出其实际存在的价值,并在军工企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巨大效能,从而实现我国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使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不懈努力,以满足军队两化的复合型发展趋势。

(二)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现行管理现状分析

2011年国防科工局提出以有效履行政府职能,提高服务及审批质量,加强行业项目全程监管的管理模式为军工企业现行投资管理提供了系统性、科学性的方针指导,其重新制定及补充修订的相关执行规定切实地对投资项目的初始设计、实施调整及后期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整和归位,再有,相关细则的出台也为军工投资建设方式、招投标技术监管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切实地法律保障。

然而,为了使军工企业、国防建设达到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匹配,与国家整体安全和全局性发展利益相适应的水平,光靠盖个房子,买个设备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切实主抓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依据建设目标及投资政策,在能力建设业务管理流程及科研管理流程方面做好重新地分工调整,才能便于军工企业在项目建设及方法研究上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未来目标。

二、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要求

军工企业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按现行准则提出了以下七方面的具体管理要求:

第一,总体纲领:项目后评价的总则要求相关人员始终坚持以独立、科学、公平公正及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对适用于自筹和国家拨款两种方式形成的专项固定资产建设项目的竣工结算进行综合评价,以提高投资效益。

第二,责任分工:针对该行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特殊性研究分析,将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诸如专项投资的相关领导小组,计划部门、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基建管理部门等的特有专业性管理部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实现部门间各尽其职的前提下,通过部门的联动进一步推进工作的开展。

第三,目标选定:行业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涵盖范围较广,领导们不需一一进行项目后评价,其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将新技术、高精尖仪器等对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有较大影响的,对企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本身具有较大政治、军事、经济影响的建设项目定性为项目后评价的合理目标。

第四,工作实施:针对选取目标,采用立项阶段、准备阶段、贯彻实施阶段、竣工及试运行阶段的分段、分期阶段性指标考评,其具体指标包括技术、财务、管理、环评等综合能力指标,并在考评后形成各专业阶段的总体报告。

第五,操作流程:固定资产投资小组应在确定后评价项目后,基于职能部室提供的原始素材,编制专业阶段及综合阶段的评价报告,后经领导小组审查,综合评定出具项目后评价的效果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奖惩措施。

第六,报告要求:在编制报表过程中,相关人员不能单一的做出相关数据的列报,还应依据对比性分析、先进性分析、经济性分析及适用性分析等,以实现对项目工程总体实施情况、投资监管状况、质量、安全状况、实施创新情况等相关方面的逐一报告,并针对报告的出具,提出相关类似项目的后续实施对策及建议。

第七,成果应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后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出具报告阶段,应将其列报成果,包括经验、教训、建议等应用于后期的相关领域,并对实施效果较好的具体部门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部门限期改正,另要对企业造成严重损失的部门追究其应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奖惩并行,恩威并施,才能使项目后评价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三、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现存不足

“九五”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的相关投资力度,并更加注重了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现阶段,虽然投资力度增大,投资渠道增多,但在军工企业中,仍存在“重视审批、忽视监管、忽视评价”的普遍现象。

当前,固定资产项目建设中,已经在项目审计、验收等具体环节进行了有序监管,但对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关注程度依然不够,另外,项目后评价的建立及工作落实往往流于表面而远远达不到其建设的初衷。现行的项目后评价包括全过程、效果、效益及目标评价三大方面,企业领导层应当针对上述管理要求制定宏观性及微观性的评价指标,并切实地贯彻落实,才能为军工企业的转型升级贡献一分力量。

军工企业在投资项目后评价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优异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拖期现象尚存。近年来,在对军工企业建设项目实施进度跟进中,普遍发现拖期问题依旧存在。一些新进项目由于征地、拆迁困难,组织实施力度不善、设备引进受阻等问题导致建设进度滞后,如若不采用有效措施,拖期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还会滋生反复出现的增长苗头。

第二,工作进行受阻。对于在完成项目论证体系性及规划性的资料采集工作中,存在部门项目及具体职能部门上报较迟等问题,另外,项目后评价应注重体系化论证及项目论证申报等多个方面,不能把精力集中于一处而顾此失彼,造成后续工作的进行受阻。

第三,管理不规范。据有关部门对在建项目的监督检查情况上看,组织实施存在不规范性,集中表现为招投标违规,擅自调整在建方案,转移、挪用项目资金,挤占项目成本费用等具体方面,这些问题普遍反映出部门单位与严格执行规范管理的具体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四,前期论证不深。调研不充分、论证不足、缺乏多方案比选、建设周期不合理、安全距离不够、政策传达不及时、前期工作不主动,部门沟通不善等都是影响项目后评价工作前期工作的质量问题,我们应始终贯彻落实集约化发展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使前期的论证更加深入,以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五,工作态度不认真。有的单位申报没有按照新要求编写,有的申报不仅没有统筹规划,就连基本的形式都做得不到位,更有部分单位列报的是没有经过审核的过程稿,其中还会出现明显的数字合计错误等,如果这样,没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是远远不能完成既定目标的。

第六,工作安排不均衡。在工作的安排上,存在年度中期的二、三季度加班加点集中进行立项和项目可行性审批工作,在年度后期普遍忙于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现象,这样地高强度集中工作,不仅会造成工作人员身体上的吃不消,还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使其实际工作流于形式而不具有执行力。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军工企业的核心能力建设,企业领导应给予高度重视,一一突破解决,才能实现军工行业的智能性转型升级。

四、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的体系构建

针对现存问题,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完善企业内控,加强项目全过程监管及项目后评价,进而确保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规范实施。在构建项目后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技术指标、财务指标与可持续性指标三个角度的总体构建,其具体如下:

(一)技术方面

技术后评价依据项目的过程具体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实施阶段及后续的投产运营阶段的技术评价。

在固定资产的投资项目后续评价阶段,具体的技术指标会因项目的差异性而各有突出。但是,相关领导要对项目所施行的技术因素,如适用性、先进性及采用该项技术所带来的技术革新等影响做出判断,就要依靠项目后评价中的关键技术指标,进而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效用,如提高了抽样样品的合格率、提高了进度指标等具体寻因究果,最终通过指标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做出纠正革新、继续采纳等相关重要决定。

(二)财务指标

无论各行各业,财务指标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对军工企业专项固定资产项目投产后给企业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与前期预测中的效益水平应进行综合比较,以达到定量分析企业预期目标的实现效用,进而总结经验教训,从财务指标的可控分析出发,提高军工企业的项目投资效益及决策管控水平。

在财务指标评价方面,企业应着重突出以下三项指标:

(1)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不仅能反映企业的实际资产持有程度,还能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因此,无论是在立项前还是项目后评价中,其都居于关键地位。而两者之间的区别则在于:前期着重指标的能力性分析,后者在于指标实际完成的执行后续分析,二者分析的实质内容有所差异。

(2)前后对比指标。项目后评价本身就是基于立项前及项目实际完成后的相关比较分析,因此对于主要指标的选定应特别注意,以便后期能合理、有效、可比地进行前后指标的对比落实。

(3)综合效益指标。在进行项目后评价前,应对重要项目及关键指标赋予其所占权重,并依据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投资项目的经济总价值审核评定分析,进而提出全面的建设性意见。

(三)可持续性指标

可持续性不仅要从企业的发展角度进行考量,还应从企业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国防角度、风险评估等各个角度加以分析。

譬如:自然环境应着重分析项目开发区域内水质、大气等环境因素的变迁对项目的实际影响程度,现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性地高度关注环保问题,所以,该指标的项目后评价对项目环保有效性提出可供参考的指标依据。另外,对于军工企业而言,其国防工业能力、军需储备能力、军队战斗能力及突发事件应变能力都是列为首位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对于上述环境功能的可持续性,国防军需的可持续性、项目效果及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都应做好风评工作和项目后评价。这样一来,既能对军工企业的专项固定资产投资评价做到了可持续分析,还能全面地贯彻了国家在发展方面强化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从而实现二者兼顾,共同发展。

五、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应用研究

在军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评价体系的构建后,应着重强调其具体应用研究,在这里,本文主要介绍应用模型的建立,以供实际应用时综合分析各影响因素,再结合模型中方法的选择,以达到项目后评价的综合执行。

(一)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计算

在上述项目后评价的总体框架构建中,多次提到众多因素,那么,在实际方法的应用中,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计算不失为一项应用的关键。在方法的实际运用中,首先,进行层级构建分析,将具体的项目按照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方案层进行具体层次划分,以便清晰明了地开展后续工作。其次,建立判断性矩阵群,针对层级模式,将上一级指标与下一层的相关指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按照重要程度进行等级评定。最后,计算各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分析,将数学的矩阵模式与企业中的关键指标相结合,进而综合分析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后评价设计中技术、财务等各项关键指标。

(二)基于模糊评价方法的综合评分计算

这种方法与前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其是以模糊数学为理论基础,将不易定量的因素量化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因为军工企业有其行业特性,所以投资项目后评价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中,其往往会因为涉及大量的复杂现象及掺杂着过多因素而受到实质性影响。因此,单一采用上述权重方式不宜全面考评各项指标,而采用两者的紧密配合,综合分析应用,才能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既实现了涉列指标的全部量化,还实现了评定指标的综合审定,从而巩固了评判结果的科学性及准确性。

六、结语

篇(5)

摘要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理论及其重要性,阐述了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出现的效率不高、财务制度不完善、内控意识薄弱的缺陷所在。针对上述问题以及产生的具体原因的研究分析,本文从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体系出发构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建立完善财务会计制度、加强会计人员培训、实行有效激励机制和保护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有效措施。

关键字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研究

1.前言

首先,事业单位是政府设立的为服务社会大众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等公共福利而服务的非盈利的组织,大多数的事业单位活动经费是由政府财政拨款,其净资产也一般归国家所有,管理制度同样采用的现有上行下效的原则体制。内部控制制度于近年来经过营利组织和企业的试用成功与逐步成熟之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研究,在事业单位的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但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事业单位的初步应用,领导层不重视、体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原因,已经在事业单位的财政会计、人事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就中国事业单位实施的内部控制机制出现的问题出发,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加以重申,并从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层提出相关建议,来完善事业单位整体效益。

2.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和

内部控制是由于大中小型企业营利组织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而产生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为了提高社会生产率和促进社会管理,这些管理机制也就成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在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运营方式已经在各方面向营利组织效仿,这对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稳定社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是有重大意义的。

但是,就笔者进行社会公开调查和近年来事业单位已经成为重灾区这一不争的事实可以看出来的是,我们事业单位现行实施的内部控制机制无论是在系统性上还是监督执行力上,都存在了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之处。下面,我们将从事业单位运营效率、经费管理、内控意识和自觉性、财务管理制度等社会大众关注热点和重点存在的缺陷加以简要分析。

2.1事业单位办事效率低下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很普遍和经常性的问题,就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办事拖拉、延迟、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相关单位对自己应有的职责不明确相互推诿现象。这些严重问题已经出现在了运行机制低效率的事业单位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事业单位现有内部管理和控制上,一般都是国家包办,普遍采用的是行政机关的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经济核算,运行过程中往往是缺乏了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活力和必要的监督约束。长此以往,事业单位缺乏商业化资本运作和经营、经营管理落后,直接导致了许多事业单位尤其是小型事业单位上班就是喝茶看报等低效率现象的出现。

同时,我们看到在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工不明确上也间接导致了事业单位运行效率的低下。分工和授权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但是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特别是在现金、银行存款、贵重物品的业务分工和授权中,缺乏必要而清晰明确的规章,导致了许多营私舞弊的部门主管在此集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亿元舞弊案的出现[1],就是由于出纳人员兼会计,资产保管人员兼记录而造成的,基金会在执行出纳和会计人员相分离的体制上并没有严格操作,分工不明确,导致了长达8年的舞弊案件,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2.2经费管理混乱

经过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事业单位经费来源渠道多样化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不争事实,通过收费、合法经营等方式, 取得活动成本。但是,在政府拨款和无需自负盈亏的传统意识下,现有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往往对投入和产出并没有很好的规划。许多事业单位不看效果,缺乏服务补偿观念和成本核算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造成了事业单位经费的大量浪费,这些都在媒体的曝光下,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声誉和公益形象。作为国家政府机关的附属品和责任机关,活动使用的每一笔款项均是社会纳税人的公有资产,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国家政策的落实和发展,必须谨慎管理和利用。

2.3事业单位领导层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部控制的观念理解偏差,认为不需要或者是并无接触这些先进理念,导致了内控意识不足,内控制度弱化现象的出现。事业单位也很难形成类似于企业的多方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2],在与之配套的法律规范方面也出现了真空地带,对主管领导的管理权限缺乏必要的限制和监督,事业单位因为自身公共服务性的特点和经费来源特殊性更应该注重制度的透明和公开,加强公众的监督。在主管领导的工作思路、作风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内部监督管理控制体系进行改善,避免整个单位出现问题。

2.4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

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是多方面综合制度完善运行的结果,一方制度的缺陷就会导致整个内控体系问题的出现。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是事业单位业务体系的薄弱环节,近年来,许多事业单位的扩建,对社会闲散人员的吸纳,导致了事业单位从事会计财务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出现了许多职权不明、责任不清的问题。

例如,对一个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中,有些事业单位在购置决策上有时并没有经过民主集中制原则,擅自做主以谋取私利,中饱私囊,许多事业单位账务不明,国有资产出现亏空的现象屡见不鲜,必须加以重视。

3.从财务会计管理层面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议

笔者查阅文献可得,最先在事业单位提出内部控制概念的是在《会计法》中,出于对国有资产的保护,提供真实可靠完整的会计资料而实施的一系列程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事业单位也不例外,财务明朗,会计核算精准会提高该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维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转,以及赢得社会大众对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因此,本文从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这一着眼点出发,提出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途径。

3.1建立财务会计控制管理规范系统

我们进行工作时必需要有可以执行的可行性操作程序,建立起一整套富含逻辑性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这才能使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在组织和制度上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应当涉及财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岗位,对财务人员具有约束力,任何人不能超越于内部控制的管理。对财务机构要做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岗位之间职权分明,相互监督,相互牵制。财务会计工作程序上得到强化和规范,业务流程得到合理科学的运行,明确岗位责任制度、支出审批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等,对内部控制制度要灵活[3],不能控死也不能出现规范有等于无的混乱现象。对于国家的政策法规必须认真执行,使得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的健康良好发展,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事业单位的效用。

3.2财务会计人员工作综合素质严格把关

事业单位在对从事财务会计人员的审核和任用方面必须采取持证上岗并且加以严格审核,注重日常工作的培训和监督管理工作,培养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强烈责任感和道德感。此外,在业务能力上,我们必须要对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测试和考核,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制度,真正发挥财务会计基础的预算控制、审计业务和监督作用,预防错误行为的出现和发生。遇见新问题,财务人员要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并在符合财政政策的情况下有创新精神。

3.3对事业单位拥有财产予以严格审计和保护

上述问题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重要性和出现的问题,因此要有具有独立性的审计机构对财产进行定期清查【4】,相关部门采取财产登记、实务保管职责明确、账实核对等措施,确保财产安全,未经授权的人员不能擅自挪用财产,从源头上防止财产流失、浪费。

4.结语

针对事业单位自身职能部门的特点和内部控制中出现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我们必须要对符合事业单位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研究和不断地完善,以促进自身的管理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颖珞.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策略.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8):15-20.

[2]林德琼.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财经界(学术版).2010(04):30-32.

篇(6)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浪潮中,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优秀的员工是保证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制胜的关键要素,因此,如何进行现代人事管理是企业未来管理重点。加大对员工的关爱福利,提升员工职业归属感,营造舒适温馨的办公环境,设立公平有效的角逐机制,定期开设员工职业培训营,多方面提升现代人事管理质量,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

知识经济;现代人事;管理措施

伴随着知识经济步伐加快,企业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无法与时代保持同步,因此,为了适应行业的需要,协同企业的变革,企业建立知识经济下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本文首先分析知识经济与认识管理的内在联系,然后简述人事管理体制适应知识经济变革的必要性,接着详述新模式下管理工作的突破点,从而为企业的整体改革发展提供可行性指导策略。

一、知识经济与人事管理的内在联系

至现阶段,人们一共经历了三个经济时期,分别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农业经济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又叫劳动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工业经济,又叫资源经济,即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占有和配置。与前两者相比,知识经济的特殊性在于:(1)此形式的理论根基为知识和信息的形成、发展和使用;(2)此形式的依托高、静、尖产业以及知识密集型产业。其独有的特征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即:各类知识的积聚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们阅读、使用和传递知识,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和输出,不断更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新知识。因此,人们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是时代变革中关键、核心的因素,在知识经济的变革浪潮中扮演者至关重要的角色。微软公司是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公司的员工数量约为几千人,经计算,其人均工作空间为5平方米左右,虽然微软公司的总资产量只是通用公司的5%,但是微软公司年均产值高达通用汽车公司年均总产值的4倍。由此可见,人才在公司的重要性。在现代知识经济下,企业人事管理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如何选聘符合企业目标、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人才,如何设立福利待遇,保障人才的权利,如何管理人才工作,设立公平合理的业绩考核指标,如何开展人才技能提升培训业务,一系列人才管理工作都是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浪潮的推进,知识经济下,企业应更加注重人才的重要性,切实履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和提升任务,从而紧跟国家、时代改革步伐。

二、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在过去,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通常实行制度化的管理策略,以固定的模式和考核指标对员工实行考核,严格实行上班下班准时打卡制度,请病假调休假需经各领导、各部门层层审批签字机制等行政化模式。随着知识经济潮流的到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新经济体制下,强调以人为本,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均体现人情温暖,充分考虑人的特殊需求和基本需求,注重人才引进、培养、维系和能力提升。企业只有营造员工一家亲的理念,切实以人为本,为人着想理念,将企业人才牢牢凝聚在公司中,形成企业的人才财富,进而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在进行人事管理中,企业很有必要提供岗位技能培训课、业务技能讲座等人才潜力开发课程,此培训机制,一方面减轻员工自身经费投入,另一方面,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增强公司专业实力。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公司不仅要重视人事管理体制的升级改进,还应协同企业的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物资部门等,实行公司整体管理系统的优化升级,不断落实科学管理方式,提升公司效益。

三、知识经济下人事管理重点

新型体制下,如何做好人才管理是企业的首要任务。优秀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训以及人才的维系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力提升,还可加强员工工作满意度。

1.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于1960年提出两大理论,一是人力资本,二是人力资本理论,其中,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个体所具有的知识水平,身体健康状况与技能等方面的总和,在基础基础上该学者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两个重要论点:第一,较之于物资资本,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第二,提升与优化人口质量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人力投资属于教育投资中重要内容。较之于物质等硬资本,人力资本的增值空间更为广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力属于一种极具潜力的资本。人力资本的主要特点是创造性与,作用是不仅可以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便于企业做出发展战略的调整。对于人力资本的划分,国内外的学者各有不同的方式,其中舒尔茨以此为根据自己所著的“应付非均衡能力的价值文章中指出,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五大能力,一是学习能力,二是工作能力,三是文娱体育活动能力,四创造能力,五是应对非均衡能力”。我国的著名学者李忠民将人类能力划分为四种类型:基础能力、开展特定工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资源配置能力。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1990年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大致是42.2美元,而人力资本的占据了24.7美元左右,在美国的人均社会总财富中占据高达59%的比重。而其他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以及日本,他们的人力资本分别是15.3美元,31.6美元,47.9美元。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数量与劳动力质量相比,前者的增长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贡献率更高。然而,直到20世纪末期,以上情况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力资本不断的增长,而劳动力数量呈下降趋势,1978年至1995年间为2.4%,而后下降至1.0%,预测今后的二十年劳动增长率依旧保持下降的趋势,然而,相比之下,人力资本增长率下降,但是依旧处于较高的增长率,在促进国家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总而言之,人力资本属于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人力资本的增长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不仅应该加强教育资源的投入,同时应该加强卫生事业建设,保障居民身体状况。在教育资源投入上,我国在基础教育政策推行现状下:首先,应加强中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提升国民整体教育层次,适应全球化战略需要,配药更多国际化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推行储备大量人才军;其次,我国应加强专业领域人才培养。针对高精尖行业,如:国防、医疗等,我国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供充足的科研研究资金,实现尖端、核心领域的技术研发突破,提升我国整体实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最后,我国应加大单位员工培训力度。在互联网和物联网高速发杂的背景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员工为了适应时代变革,一方面,企业应该提供多种渠道,为员工提供知识技能提升的途径。如:将企业员工定期送往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加专业知识课程学习,通过定期汲取新知识养分,以更好的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员工应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注重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主动更新知识库,构建新的知识框架。如:员工应该利用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或者虚拟课堂培训班,扩大员工知识面,紧跟时代步伐,不做时代掉队人。

2.优化工作环境

知识经济下,企业有义务和责任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优质的工作环境,营造良好地工作氛围,保证员工工作状态能够很好的发挥,工作过程可以顺利开展。因此,企业可通过如下几点,实现工作环境的优化创造。(1)建立双向选择制。将人才选入企业之初,企业采取透明、公平、合理的选拔过程,这对人才的吸引是至关重要的。在出啊通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设置的不合理,人为管控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秀人才无法进入心意企业工作,这不仅埋没人才,也令企业丧失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在知识经济体制下,科学合理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令人才和企业面对面双向选择,实现了双赢的局面;(2)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对于人才绩效的考核,通常是主观性、随意性居多,没有具体的细则框架描述,导致优秀人才无法得到奖励,削弱了他们的工作激情,从而离开企业。在新型模式下,企业应该融合互联网技术,设立一套智能人才管理评价系统进行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系统、科学的条款,对员工的行为逐一评分,定期考核,实现企业内部竞争机制,加强员工技术技能提升意识,为企业中高层输送人才,强化企业管理实力,提升企业整体效益,实现创收。

3.建立科学的竞争制度

知识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应当在现代人事管理中引入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提升企业员工工作热情。诸多实例证明,企业设立科学的竞争制度,一方面,引导员工树立危机意识。竞争制度可促使企业员工主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力度,提升自身技能实力,从而与其所承担的岗位职责所匹配,不被淘汰;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竞争制度的确立,能客观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引导员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创造力,提升自身岗位责任感和归属感。

4.确立人才保障制度

优秀人才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为企业利润的创造关键作用。因此,企业在建立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时,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人才进入公司,更应思考如何将优秀人才留在公司,防止人才外流。因此,企业很有必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从精神和物质层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保障,向他们提供归属感,为他们生活琐事排忧解难,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科学合理的人才保障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面招牌,同时吸引着企业外部人才到企业任职。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融合互联网等科技新技术,建立企业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职责之一。企业要实现由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向现代化、新型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不仅需要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动变革,也需要企业政策的相关扶持,还需要国家提供一个宏观变革的大背景。通过加强人力资本投入、优化工作环境、建立科学的竞争制度和确立人才保障制度,完善企业人事管理结构,提升人事管理质量,明晰人事管理流程,合理评价人事管理结果。全流程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从“引人才”到“留人才”,为企业提供系统的管理建议,结合互联网发展,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人才管理方式,从而保障企业人力资源实力,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实现企业利润增长。

参考文献:

[1]范静如.浅谈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J].中外企业家,2016,04:178+185.

[2]马红波.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6,04:64-65.

[3]王韦韦,裴钦.小议知识经济视野中的现代人事管理[J].商,2016,07:21.

[4]张冰英.论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J].赤子(上中旬),2014,23:252.

[5]程勇.探析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事管理的转变[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75-76.

篇(7)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整合 意义 原则 成功要素 整合效应

前言

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企业要赢得竞争的胜利不仅在于拥有资源的多少,更在于是否具备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所言:“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公司能主要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全球掀起了一股企业并购的浪潮,随着这股浪潮的蔓延,并购案例所涉及的金额、规模越来越大,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企业并购的目的也由以往单纯的扩大经营规模、多角化经营转向整合行业市场、提高竞争力。中国也不例外,并购一直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加速扩张的主要手段。2009年,国内大型企业之间共发生了50多起并购;2010年,钢铁、汽车、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发生了多起重要并购。然而,尽管并购交易数量和金额的迅速增长并不意味着并购取得成功。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来说,实施并购后如何将业务、资源进行整合,才是整个并购成功的关键。据相关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企业并购的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并购后的财务整合。为此,本文将以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展开论述,以期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一、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的重要意义

企业并购之后,在财务方面必须实行一体化管理,被并购企业必须按并购方的财务制度运营。事实上,一般被并购的企业,很多情况下其财务制度体系皆存在问题。由于财务管理不善,投资收益率不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反映到企业综合实力上便无竞争优势。要做好财务方面的整合,一方面可以实现合理避税,从而节约交易费用,降低单位成本;另一方面,财务整合也是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的根本途径,其目的是运用财务整合理论建立一套健全高效的财务制度体系,最终达到收益最大化和对并购企业经营、投资、融资活动的财务管理到位。同时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的重要意义还在于:1、其是企业完成并购后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2、其是企业发展扩张的需要。3、其是发挥企业并购所具有的“财务协同效应"的保证。4、其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实施有效控制的根本途径,更是实现并购战略的重要保障。

二、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的基本原则

(一)成本和效益原则

利润与效益,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动力源泉与目标所在,其也是评判企业成败的关键指标。因而企业的任何经营决策均需要将企业的成本、利润以及效益优先考虑其中。那么企业在进行并购中财务整合这样重大决策上自然也不例外,即,在具体的方案规划、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企业成本与企业效益,坚持成本与效益优先的原则。

(二)及时性原则

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的及时性原则是指在企业并购双方的各项协议签订后,并购方应第一时间抽调企业高级财管人员进驻被收方企业,以尽快了解被并购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核算体系以及监管体系,在综合考虑并购双方企业经营现状及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对双方的财务管理体系、核算体系以及监管体系做出及时的调整,使其保持一致,以顺利完成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整合,缩短企业并购过渡期,使得并购后的企业更快地转入正轨。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应随时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调整经营策略以市场发展要求。一般而言,企业并购后,并购与被并购企业双方的企业文化与管理体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理所当然双方的财管体系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在财务整合过程中,需要发挥创新思想对现有的财务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以使其能更好地符合并购后新企业的财管体系的要求。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成功的要素

财务整合是各种整合的关键之所在,其整合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并购后企业运营的成败,但它并不是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实现并购企业整体的发展壮大。为保证财务整合的成功还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要素:

(一)加强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之前的财务审查工作

整合前的财务审查同步于并购前对目标企业的财务分析,因此它有两个作用:一是为并购企业的运行提供可行性分析;二是通过审查可以发现被并购企业财务上存在的问题,以利于整合过程中有的放矢,并提高整合效率。财务审查的目的在于使并购方确定被并购方所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否充分地反映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内容包括在审查被并购企业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常常能发现许多未透露之事、对被并购的企业资产科目审查、对被并购企业负债科目的审查。

(二)加强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之后的财务控制工作

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之前的财务审查是财务整合成功的前提条件,而整合后的财务控制是财务整合得以有效实施的根本。加强整合后的财务控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并购责任中心的控制工作的加强;2、财务整合完成后的成本控制工作的加强;3、企业并购完成后的现金流转控制的加强,一旦收购完成,收购者应立即接管被收购方的所有现金收入与支出,并着手建立新的支票账户,以此来加强并购后新企业的现金流的控制;4、企业并购完成后的风险控制的加强,其主要包括政策风险控制加强、筹资风险控制加强以及运作风险控制加强。

并购企业通过引入财务预算管理理念,建立财务预算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管理流程、组织职能、运行环节、人力资源配置、策略体系等,可以有效地预控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以确保并购企业生存与发展1331。财务比率预警系统主要分析财务报表资料相对额,通过对各种比率的分析来诊断企业财务状况。判断财务状况的指标可以包括销售利润率、销售营业利润率、销售经常利润率、当期销售纯利润率、自由资本经常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经营资本周转率、库存资产周转率、销售债权周转率、应付债务周转率、自由资本构成比率等。通过这些指标从企业的收益性、成长性、流动性、安全性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检查总体经营情况,如果这些指标有大幅度的下降,说明出现了危险信号,特别是出现负数时更应注意。

(三)加快财务整合以实现新企业的发展目标

许多资料表明,并购合同一旦签订,巨大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产生。而这些不确定性又会对员工的士气、工作效率和客户的信任、供货商的心态产生极大影响,从而必然会导致一定时期内的员工流失、生产率下降、销售额下滑、市场占有率减少。所以,整合步骤设计紧凑,从一开始就计划以迅速行动完成整合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财务管理、业务划分、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等方面,应尽早做出决定,以便使新企业尽快进入正轨,缩短并购带来的衰退期。快速整合优于慢速整合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收购企业等待被收购企业价值增值的时间越长一假设通过一定形式的整合实现增值,其支付给被收购企业的溢价就越显得昂贵。假如一个收购企业以年利率百分之十三进行贷款用以支付60万元的收购溢价,那么,该企业第一年仅需要67.8万百元的增量现金流来补偿收购溢价,而在第三年,则需要86.6万元,这18.8万元就是未能迅速完成并购整合的代价。

(四)加强整合过程中财务信息保密工作

使财务整合计划适得其反的事情还有财务信息的泄漏,它们会导致不确定因素。例如:竞争对手会趁企业整合的情况展开激烈竞争,那样后果不堪设想。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财务信息泄漏,并且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企业则应准备制定一份计划周密、条理清晰的解决方案,以使损失降到最低点。

在此处我们特别强调财务整合在企业的并购之后的所有整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并不是要忽略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所强调的是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而决不是忽略和否定企业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而恰恰相反,是大大加强和提升了其他管理工作的作用。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其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企业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配套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等的有效配合。企业的其他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之间也是相互渗透的,财务管理的精准特征会有力促进其他管理部门的管理目标的量化,使管理质量得到提升。总之,离开了其他管理工作的协调配套,财务管理就成为空中楼阁,没有财务管理的调控,其他管理工作也是盲无目标的。

四、提升企业并购中财务整合效应的策略

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仅仅追求并购的表面效应,“捷径”可能变成“困境”。加之目前我国企业产权不清,公司治理和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并购后如果整合阶段受到影响的话,并购目的可能无法按期实现。为了提升企业并购财务整合的效应,针对整合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提升策略:

(一)优化资本结构

优化并购后企业资本结构,就要将被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保持合理的比例,促进资本结构的合理化。企业应该按照本文上述的财务整合的内容,资产整合遵循可用性、成本效益和协同性原则,债务整合可以采取和解或依法消除债务、债转股、转换债务期限等方式进行整合,最终提高资产效率,优化资本结构,为企业并购后的正常运作奠定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问题是一个对实践经验要求比较多的复杂问题,如果单纯依靠理论知识只能从一个侧面为财务整合提供一个供参考的方案,这需要并购企业管理层兼具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整合实践经验,从而顺利完成并购后艰难的整合时期,特别是财务整合任务,为并购后的企业的正常生产运作创造条件。

(三)明确财务目标导向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工作的起点和终点,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导向。并购后要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与其发展战略相匹配,那么首先应该对并购双方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进行整合,明确并购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什么,应该怎么做,这样才能在财务目标的基础上安排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做过相应调查。结果表明,如果并购后财务目标规模很大且从事不相关行业时,并购成功的比率由 23%下降到14%,可见明确财务目标的重要性。

五、结语

总之,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对企业并购完成后的健康运行与发展以及企业并购既定目标的实现都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具体并购过程中对于财务的整合方面应注重三点:1、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整合工作应给予充分的重视;2、需要遵循财务整合的基本原则,准确的把握财务整合成功的各要素;3、采取适当的策略来提升企业并购中的财务整合效应。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提升企业并购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佳声.并购后财务整合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方略[J].山东社会科学,2006,(05)

[2]潘爱玲,刘慧凤,张娜.论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J].山东大学学报,2004,(03).

[3]汤谷良.企业改组、兼并与资产重组中的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版),2002.

[4]国家发改委体管所《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机制研究》课题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思路及模式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