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09: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德育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很多同志认为,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只有社会性发展问题而没有品德培养间题,并主张用社会性这一概念来涵盖品德等旧有概念;而有的同志则坚持采用品德和幼儿德育等概念认为社会性发展是与品德发展相伴的一个过程,不能代替或涵盖品德等概念。面对这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对幼儿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等概念进行考察,唯有正本清源,方可了却纷争。
1、社会性发展同认知发展一样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内容。
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两大方面,社会性发展同认知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它们有机地交织在一起并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完整统一体。这就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全部实质所在。
目前,我国对“社会性”与“社会性发展”等概念还缺乏理论研究,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定义也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教育界对儿童社会性的理解则主要着重在“个人的社会性”,即所谓的儿童社会性就是指儿童个人的社会性而言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出生时所处的既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如家庭出身、籍贯、居住地区等等)所获得的先天的社会特性;二是由后天自身活动继承、学习、创造而获得的各种社会特性,称为后成社会性。我们常说的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主要就是指儿童的“后成社会性”(即后天获得的社会性)而言的,它包括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两大方面。
周宗奎(1992)在其专著《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对“社会性发展”的解释为:“所谓的‘社会性发展’,又可叫作‘非智力发展’,系指除生理和认知发展以外的一切心理特征的发展。……‘社会性发展’与‘人格发展’是密切相联的,二者常常在很多意义上包含相同的内容。”我们认同这一概念。
2、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系统、社交系统与社会规则(范畴)系统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内容。
我们认为,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自我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又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节等方面的内容(庞丽娟、李辉,1993);二是社会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又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以及其它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内容;三是社会规则(范畴)系统方面的发展,这包括性别角色、社会角色、社交规则、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等规则或范畴方面的建构与发展。这三个方面,可以涵盖我们认定的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所有内容。
3、无论从社会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品德)都是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道德就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为了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为社会所承认的、调节人们行为的共同准则。道德实质上是人类的社会性(即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的社会性发展而继续发展。品德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个体心理现象,是一个人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固定的特点。儿童经历了初步社会性发展(1岁以内)—>自我意识发生(1岁以后从认识自己开始)—>品德发生(2岁左右有最初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品德不断完善(2岁一一)的过程。由此可见,品德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并随着其社会性发展而发展,表现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层次水平的品德.
4、品德是个人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社会道德个体化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
我们认为,品德并不直接是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它是个人社会性发展的产物及其社会性发展水平的标志。这是因为:首先,品德只是在道德活动中表现出的个人特点,如果没有道德活动就没有品德可言.因此,品德并不直接隶属于我们所提出的社会性发展三大内容中的任何一部分。其次,品德并不等同于道德,道德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存在,对社会道德的理解、掌握与建构(即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品德则是个人在执行道德准则时才表现出来的固定特点。品德在个体社会化发生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并表现为伴随着社会性发展而不断发展着。而实际上这就是社会道德不断个体化的结果,这是因为道德这种客观的社会存在.从儿童一生下来就开始伴随着其社会性发展过程而不断地向儿童个体施加各种影响(这就是社会道德个律化的过程),从而在社会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实质是因为道德个体化到一定程度)后才导致个体品德的产生。而社会道德个体化过程在品德产生以后并未结束,它伴随着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进程而继续发展着,并贯穿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
二、幼儿德育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关未
1、德育与幼儿德育。
德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某一社会所需要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是广义的德育概念。狭义的德育概念则主要是指德育中的品德教育,我们常说的幼儿德育,指的是狭义的德育也即,幼儿德育主要是指品德教育,就是对幼儿进行人际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认识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德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萌发幼儿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其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社会性发展教育.
社会性发展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儿童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社会行为,促进儿童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方面发展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社会认知”就是指个体对各种社会刺激加以综合认知的过程,如对自己和别人行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交往关系的认知等。
社会行为是指个人在各种社会情境下的个体行为,是社会心理(社会认知)的外部表现。社会行为包括表情、姿态、言语、语气、活动等各种外显表现。一个人的社会行为主要取决于其社会认知水平。
社会性发展的三大方面,即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等都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认为,关于社会性发展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儿童在自我系统、社交系统和社会规则系统等三方面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能力。
3、德育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的核心和导向力量。
幼儿德育实质上就是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道德内化的过程,即把道德规范等逐步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二是社会道德个性化的过程,即每一个体都有性别、年龄、智力、性格的差异,实现思想品德社会化的共同要求,不是把人变成一模一样的人,而是个性化的过程。社会道德个体化本身是贯穿于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进程的(前已论述),那么在这整个进程中,德育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
我们认为,人的社会性发展有两个维度(图略):一是水平(程度)维度,这有高、低之分;二是方向维度.包括两个方向,即亲社会性方向(与社会要求相适应并于社会有利的发展)和性方向(与社会规范和要求相违背甚至相对抗的发展),在这一发展方向维度中还有一个中性的,即与社会既无利也无害的发展,那些“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管好自己,休说他人”的人,不可不谓之为“社会性发展程度很高”、“很适应社会”,但对社会却无甚益处。
由此可见,社会性发展程度很高.并不意味着个人发展得很好;社会性发展程度不高,并不意味着个人发展得不好。如果要想让社会性向高水平、亲社会性方向发展.就必须借助于德育。如果没有德育的导向与内在推动.社会性就不会向“高而亲社会”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德育(即社会道德个体化过程)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导向力量,它保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正确方向并推动社会性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幼儿德育;问题;策略
一、幼儿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教师在德育教育时的奖惩方法不合理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的物质奖励或者语言鼓励都可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奖励的恰到好处,就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惩罚的不合时宜,就会对幼儿的内心造成伤害。幼儿由于年纪较小,思想不成熟,他们的道德行为也尚处在形成阶段,因此,幼儿教师要反复地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以争取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师不能片面地认为“幼儿还小,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不懂”,这种想法首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也会使教师的威信严重削减。
(二)幼儿德育只有形式而无实质改变
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幼儿教师都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管理”上,即确保幼儿在幼儿园里不出安全事故,其他事情都不重要,这也就使幼儿德育工作成为空壳。幼儿教师每天要面对幼儿出现的各种状况,所以经常会觉得每天说很多废话,就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从而在教学中并无创新之处。对幼儿的德育工作要开展到实处,切实将幼儿的道德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幼儿负责。幼儿园的任务是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态度和道德观念,让幼儿养成爱学习、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的好习惯,帮助幼儿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都是“主角”,而幼儿只是教学的“配角”。幼儿在幼儿园里被教师管理的规规矩矩,没有太多自由活动的空间,使得幼儿的天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不利于幼儿潜力的挖掘。因此,幼儿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幼儿,让幼儿在课堂内享受到应有的待遇,给幼儿发挥的空间。而且,幼儿教师应明白自己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应帮助幼儿健康成长,而不是把自己凌驾于幼儿之上,让幼儿丧失拼劲和闯劲,成为唯唯诺诺的“小绵羊”。
二、提高幼儿德育工作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
要想在幼儿德育教育工作中有新的突破,幼儿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优秀的教学经验,注重平时教学中的榜样作用,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时也应该从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等多方面进行考核,选择德才兼备的幼儿教师进行任教,才会给幼儿德育带来生机。同样是教幼儿拾金不昧这个道理,有的幼儿教师只是告诉幼儿看见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要捡,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捡。而有的幼儿教师就会告诉幼儿别人丢东西一定很着急,如果我们将捡到的东西据为己有,是非常不道德的表现,会给爸爸妈妈丢脸的。当我们捡到别人丢的东西时要第一时间交给教师或者家长,想方设法找到失主。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幼儿理解什么是拾金不昧,提升幼儿的道德水平。
(二)科学开展幼儿德育内容,优化实施方案
幼儿德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需要幼儿教师进行鉴别,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现状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将德育工作贯穿与教学的始终。对幼儿进行德育需要遵循德育的规律,每一个良好的品德都是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组成的,不能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幼儿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方案,大胆创新教学思路。比如教育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时,祖国家乡对于幼儿来说就太抽象了,在他们看来祖国和家乡是遥不可及的,这时需要幼儿教师转变教学策略,通过幼儿身边的人或者事入手,由近及远,一点一滴的给幼儿渗透,帮助幼儿理解祖国和家乡的概念,从而使幼儿爱上祖国和家乡。同时,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自尊,保护幼儿的心灵不受伤害,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
(三)幼儿园与家庭同步教育,将德育渗透在生活中
幼儿德育工作离不开家庭的辅助,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必然成为一种趋势,也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教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有的家长自己都随便横穿马路,怎么能够教导好自己的孩子呢?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就会出现溺爱的现象,极大地阻碍了德育工作。家长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合作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教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争取培养出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和较高道德水平的孩子。综上所述,幼儿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幼儿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所以对幼儿的道德教育就更加重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课堂还给幼儿,并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水平,教给幼儿最权威的知识;要营造适合幼儿学习的氛围,将幼儿德育工作常态化和生活化;要尊重幼儿,爱护幼儿,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幼儿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工作,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实现幼儿园与家庭的同步教育,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空间。
作者:闫丽文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第二幼儿园
参考文献:
【关键词】幼儿德育活动 主体性 迷失与回归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4-0171-01
德育教育在中国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因为德育教育可以很好地对幼儿的心性品质进行塑造,使幼儿从小就能有好的心态和性格,这是幼儿教育的关键。但在目前的幼儿德育教育中,德育教师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只注重于德育教师主体性,不能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教育活动,不能使德育教育有更好地发展,因此一定要使德育教育回归主体性,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有更好地发展。
一 重视幼儿德育教育主体性的重要性
1.主体性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主体性指的就是人类在某些活动中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而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是人类特有的功能性特征。主体性与客体性是一个对立的概念,也就是说,没有客体性就没有主体性,两者是相互依存而产生的,脱离了个体性的活动,也就没有主体性的存在了。主体性是人类本身特有的性质,是一个对象性的范畴,它是人类不断进化的具体表现,是人类自我发展的全过程。有一本书曾经这样写过,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一场活动的主体,在与其他的客体进行互动的过程之中,使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性、创造性还有能动性得以发展的性能。基于德育领域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所谓德育主体性,实质上就是人处于德育环境之下,其活动的主体是社会、人为性活动。与之相比,幼儿的活动,其更加着重于对幼儿进行自主性、积极性等多重方面的培养。
2.主体性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内在依据
德育教育对于人的心性品质有重大影响,可以使人的心性品质得以成长和发展。心性品质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它不是人为组建而成的,而是人的自主的一种构建行为,是每一个人心性品格的真实写照。因此,德育活动也是个人化的,德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人为人处事的道理,使人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站稳脚跟,了解社会发展的行为准则,对自身要有好的行为约束,不能逾越社会发展的轨迹。对于德育教育活动来说,它不同于其他的教学活动,它并不是简单地课堂说教,不是对人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当然也不是对人进行道德行为的培训。德育教育活动是一种自主性的活动,需要人们亲身进行感知和触及,得到心灵的触动,使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得到发展。
二 目前德育教育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迷失
1.德育教育单位过于功利
在目前的德育教育活动中,一些德育教育的单位只重视利益性而忽视教育的真正目的,如有的幼儿教育单位,对家长拜托了并且付出相应费用的幼儿格外照顾。还有一些单位没有做到一视同仁,对有背景的或者是比较优秀的幼儿进行特殊照顾。德育教育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心性品质,帮助幼儿有更好的发展,要让幼儿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就拥有一个好的发展基础,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好的条件,德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养成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德育教育不能重视它的功利性,要有长远的发展。
2.德育教育的过程过于单一
德育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生长的过程,要进行多元化的发展,而非现在的单一性的发展,德育教育的主体不能只是德育教师,不能让幼儿一直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该把幼儿作为主体进行德育教育,不应该忽视幼儿的主体性,如果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在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时就只能是单向的传输知识了,而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 幼儿德育教育主体性的回归方法
1.德育教育的内容要来源于生活
人类是一个现实的、历史性的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孤立的,幼儿也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体。因此,教育者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学的内容也一定要来源于生活,不能脱离现实的世界,要把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从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生活的背景融入到德育教育的教学工作中,这样才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德育教育的内容,并且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深入了解德育教育的目的和德育教育的思想。
2.德育教育的过程要与幼儿生活的逻辑相符合
道德思想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生活逻辑的体现。因此,德育教育的过程必须要与幼儿的生活逻辑相适应、相符合,绝对不能违反幼儿生活的逻辑规律,要结合幼儿生活的实际情况。如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对幼儿进行接人待物的礼仪培养,要让他们学会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在幼儿园举行各式各样的活动中,我们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勇气,使幼儿具有勇敢、坚韧的毅力,并且通过比赛和游戏来增加幼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他们更好地团结在一起,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关键词: 幼儿教育专业 英语教学 德育
教育家巴尔赫特说过:“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何为德育?[1]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它能把社会意识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竞争意识、改革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纪律观念、协同观念和环保意识等,从而推动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
我国有许多幼儿园开设了英语课程,需要一支既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又懂幼儿心理特点的师资队伍。幼教专业学生正好具备这两点。德育应从娃娃抓起,这是社会的共识。为此,对幼教专业学生的“德”行教育不容忽视,因为德育内容将被这些学生以各种方式传授给幼儿园小朋友。
一、幼教英语教学中德育现状
1.社会方面:在当今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需要“德”“智”兼备的人才。“智”育方面,家庭和学校都倍加重视,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而“德”育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加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冲击,学生们的思想常处于迷惘中。出现了“智”优“德”劣的学生,甚至是“德”“智”双差生。
2.学校方面:学校为求生存,重专业技能科、轻文化科。而德育内容大都蕴含在文化科里。
3.教材方面:现行的职专英语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还不够,也缺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4.学生方面:幼教专业的学生都是16―20岁之间的女生,她们中的大部分人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她们注重外在美,不注意内在的修养,纪律散漫,不知尊重他人,缺乏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可以说她们是“德”行不足。
5.教师方面:爱优秀学生容易,爱“德”或“智”差的学生难,何况职业学校的教师得天天面对这样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倦怠心理,在教学和德育两者间很难做到两全。
英语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因为它涉及面广,有文学、科学、传统文化和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每位英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即“授业解惑”,也要“传道”,关注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二、幼教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新措施
1.教师要了解学生,因生施教。
幼教学生都说:“English,想说爱你不容易呀!”她们惰性强,过分看低自己学英语的能力。但她们精力旺盛,擅长手工绘画、钢琴、声乐和舞蹈,她们也渴望成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这些情感和技能,帮助她们在中职校的英语里找回久违的自信和自尊。
2.教师在备课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
德育点是文章的灵魂。在现行的职专英语教材[2]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文章。
1)爱国主义篇:BookⅡUnit 4“The English Language”学习英语语言的历史,并可通过制作英汉语言历史墙报,体会语言的博大精深。在BookⅡUnit 5“English Gardens”中认识了英国园林的美之后,通过分享中国园林艺术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文化艺术的差异,增强民族自豪感。
2)交通安全篇:BookⅠUnit 5“On the Move”中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教学生在道路上如何保护自己。
3)生态环保篇:BookⅡUnit 6“Animals and Man”介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BookⅡUnit 9“Saving Energy in the Home”学习日常生活节能知识,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尽一份力。
4)传统文化和社交礼仪篇:BookⅠUnit 1“Meeting New People”、Unit 3“Social Customs”介绍了朋友见面、赴宴和待客的礼节。BookⅡUnit 7“I’m Sorry”中学生能够学会做错事后能反思、道歉。这些内容能使学生受到礼仪的洗礼。
3.提高英语教师素养,以教师德性影响学生德性。[3]
教师德性包括教师关怀、教师宽容、教师良心和教师责任等内容。它传递着教师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关切,传达着教师自身的价值观,展现着教师的道德智慧。一个具有教师德行的教师,不仅能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而且善于发现学生内在的德性潜质,并创造各种教育环境促其成长;能在开放的社会中不断地思考,与学生共同成长;能把学生德育的理论和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德育实践,肩负起新时期学生德育改革的实施者的重任。作为未来幼儿英语教师的英语教师,应有爱心、耐心和热心,以身立德,爱岗敬业,关心、引导和教育学生,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并能与时俱进,才不会被学生甩在后面。
4.优化课堂教学,注意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德育的有机渗透,充分发挥课堂德育教育因素,使语言的学习过程成为德育的渗透过程。要实现这些,需激发学生沉封已久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第一,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英语知识变得自然、真切、直观、生动又具体,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激发其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爱学。同时,蕴涵德育因素的内容能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二,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幼教专业学生在以往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尝到了太多失败的“苦”,厌倦了批评和惩罚,她们渴望成功,希望得到奖励。而成功和奖励是一种肯定性压力,对品德态度有正向诱发作用。[4]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发现她们的闪光点,运用积极的评价方式,帮助她们品尝学英语的“甜”。
我在教学Book1Unit 2“Expressing feelings”时,采用了模拟幼儿园英语课堂活动的教学方法,让整个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大舞台,既让每个学生享受到学英语的快乐,也将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德育内容成功地渗透给学生。
具体的方法如下:
1)竞赛法:分组对抗赛,本组成员须密切合作才能取得胜利,这能培养她们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如学生画表情图抢答说单词等。
2)身势语教学法:用动作和表情完成feelings的表达,可充分发挥“演”的强项。如听故事做表情,听到有feelings的词就做相应的动作。听《假如幸福的话就拍拍手》的英文儿歌,边唱边做动作。
3)钢琴弹唱、flas配音等任务型教学法。如用《两只老虎》的旋律改编为含feelings的儿歌,并弹唱。
5)因材施评。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对话表演、钢琴、图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作出过程性评价。让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会。
5.针对幼儿教育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针对幼教专业特点,开展丰富的、综合思想性、娱乐性、竞赛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如结合学生的手工绘画课举办英语手抄报展;结合钢琴、声乐和舞蹈课排练课本短剧、演唱英文歌曲;结合幼儿英语教育对语音、书写的要求,举办讲英语小故事赛、诗歌朗诵赛和英语书写展等。德育内容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中传递给学生。
三、结语
总之,幼教专业的英语教师要把德育渗透于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帮助她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她们的素质修养,使我们祖国的幼苗拥有德行优秀的园丁。
参考文献:
[1]汪静.浅谈中专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科技资讯,2006.
[2]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基础版)第一、二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第4版(修订本),2006.4,第1版(修订本).
关键词:幼儿师范生 师德认知水平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8-02
科尔伯格认为,道德教育决不是背记道德条例或强迫纪律,而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即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并强调德育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关系,认知发展是德育发展的基础,德育发展不能超越认知水平。要使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幼儿师范生,具有社会所要求的高尚的师德行为和师德风范,就必须以培养其师德认知能力,提升其师德认知水平为突破口,阳明先生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一方面它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它是教师将其行为规范内化后,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师德品质。个体师德品质的形成必然遵循普通道德的认知心理过程和认知规律,就必须注重师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师德认知水平的提高。师德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师德相关信息的能力。师德认知水平是指个体对师德规范和行为认识、判断、评价的能力。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知识水平、思维能力,信息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提升幼儿师范生师德认知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强化幼儿师范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形成是主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前提,它决定着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对象和方向。幼儿师范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应以完善学生个性意识和形成对自身与外界关系的理性认识为目标。
1.1完善幼儿师范生认知结构,塑造健康教师人格
几乎所有的认知结构理论都认为学习过程就是认知结构不断变化和重新组织的过程,存在于人脑中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变动和建构之中。其中,环境和学习者个体特征是两个决定性因素,皮亚杰用同化、顺化、平衡等过程来表征认知结构的机制,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理解为原有的知识状况、或者已经内化的行为状态,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愈合理,知识积累愈宽厚,知识重组能力就愈强,就愈自觉地同化更多的道德经验更快地修改、重组新的知识,从而达到认识的平衡。
从众多的研究资料来看,包括幼儿师范生在内的现代大学生,均不同程度存在着自我认知的偏差,如:认识水平滞后、功利化、自卑、自傲、虚荣等。所以,一是要引导学生对自身道德人格的认知,即对自身道德主体意识的认知,包括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心活动,道德选择的权利感、责任感,独立进行道德选择的能力和人格尊严等。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专与博、雅与俗、苦与乐、美与丑、爱与恨、顺与逆、传统与现代等关系,形成一套相互渗透和自我发展的知识结构,为师德行为内化、人格完善提供判断依据。
1.2关注幼儿师范生师德认知的生成性,将认知过程转化为师德内在需求
认知的生成性是任何教育过程的逻辑特性,而师范生的师德修养过程更强调这一点,因为师德形成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随着社会化的发展,外在的强化作用趋于减弱,来自学生本身的内在控制作用日益增强。从认知的生成性度来看,德育工作者只是教育资源的组织者,而对师德价值的概括、理解、内化则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加工过程。由师德认知上升到师德信念、情感、再落实到师德行为,是主体自然生成的,而非外力强加的。
1.3强化自我认知教育,调动幼儿师范生师德修养的主体意识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亦称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自我认知教育,是教育主体通过教育客体实施教育的动过程,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互相渗透,共同完成的双交叉活动。因此,不能单纯地把学生看作“客体”,而忽视他的主体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自我教育主体的参与是幼儿师范生思想道德冲突和失衡的原动力,也是幼儿师范生自我认知的前提。引导幼儿师范生自我教育,要抓住有利时机,特别要在她们发生师德认知冲突和失衡时,对其进行恰当的引导,促进幼儿师范生师德判断水平的发展。 1.4 认识幼儿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强化“为师”意识
师德修养的动力来自于师德修养的需要,而师德修养的需要是否产生,又取决于是否具有较强的师德意识。也就是说,强化教师意识,才能产生师德修养的内驱力,才能进一步推动良好师德行为的产生。社会对教师的赞誉名言很多,如:“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教师是园丁等。从这些赞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肯定以及教师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同时,要让幼儿师范生了解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让幼儿师范生认识到自己将来的职业价值是:维护幼儿身体健康的保健师、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塑造幼儿心灵的工程师、提高幼儿审美能力的美容师。要有为幼儿教育奉献的心理准备和远大志向。“经师易遇,人师难遇”。要让学生懂得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除了要有广博的知识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要将幼儿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去追求,要具有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品格。
2 根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幼儿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时事与政策教育,在充分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高认知水平。让幼儿师范生充分自觉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国情,并将其作为自觉的认知判断和行为选择的前提。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功能,强化对幼儿师范生的中国历史教育、理论体系教育、荣辱观等教育,引导学生将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确立与祖国、民族的发展相结合,激发学生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献身教育事业的情感。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高度,让其认识自己所肩负的历史重任;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自我师德修养的必要性。从而也提高了幼儿师范生明辨善恶,判断是非的能力。
3 坚持系统性原则,建构幼儿师范生师德认知框架
学生的道德认知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它要经历外在的准则、规范不断内化和内在观念的外显的复杂过程。而幼儿师范生的师德认知水平远远滞后于她们自己对于一般的道德的认知水平。根据皮亚杰的实验研究,人类道德认知发展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原则;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服从外在权威到服从内在标准或从纪律道德到合作道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幼儿师范生的师德认知首先是“告知,”其次才是“自知的”。师范院校在对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中,应从师德的内涵和外延上(师德内涵:即师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一般规律、规范要求、修养途径与方法等;师德外延指其调整的关系范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等),从师德规范要求的层次上(社会公德与教师礼仪、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良心、人格)等不同角度去建构师德体系,为幼儿师范生在师德认知上实现同化、顺化、平衡提供帮助,以增强学生自主建构的能力和效力。
4 遵循认知规律,实现师德教育内容的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
根据认知结构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教育内容不必从基本概念和原理教起,而是以形成结构化、层次化的认知结构为最终目标。在对幼儿师范生师德内容教育中,可以采取两种互逆的途径:从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设计顺序。即从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具体的教师师德行为表现的个案着手,包括优秀教师及其先进事迹和违背师德要求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归纳总结,从而上升到理性的、一般的师德规范及要求;再用一般的师德规范要求去解释和剖析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行为表现。按照这一原则,既能实现师德内容逐步统合和分化,又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5 以案例为先导,点面结合,逐步消化
在学生的学习中,布鲁纳非常重视形成学生的内部动机,学生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在对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案例(选案例要做到:新、奇、典型、贴近、相关),满足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专注,激发学生认知驱动力的产生,驱动学生去探究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带来的社会后果,以及杜绝不良行为发生的措施,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师德的认识力,而且能激发学生自我师德修养的情感。同时,由于幼儿教师职业劳动具有全面性、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道德范畴的广泛性。在对幼儿师范生师德教育中,要遵循量变到质变的原则,即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师德规范的内容要求进行分解,坚持课堂教育为核心,并兼以定期开展主题学习、讨论等活动,最终实现对师德规范要求的全面而系统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安福.德育心理学[M].重庆出版社,1987.7.
[2]郭本禹.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我们在广州市辖的四个区各抽取1间幼儿园、共4间幼儿园进行调查,在每间幼儿园选取大、中、小3个班做问卷调查,共向200位家长派发问卷,在200位家长中收回有效问卷171份,回收率达到85.5%,另外,我们在其中的1间幼儿园对班主任推介的大、中、小三个班的12位经常同孩子一起阅读的家长做深度访谈,对其孩子也进行了访谈,并观察这12名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言语及行为。本研究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并以访谈法和观察法辅助研究。研究方法实施的顺序为:文献收集与分析、编制问卷、派发问卷、第一次访谈家长、第二次访谈家长、访谈幼儿、观察记录。笔者使用SPSS13.0处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对所获材料进行归纳、比较。以Cronbachα系数检验,得出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18,显示该问卷有很好的信度。
二、亲子阅读的基本状况
1.亲子阅读的频率和时长
调查表明,每周亲子阅读3~4次的家庭最多,每周1次的排第二,结果见表2。访谈还了解到,部分幼儿在全托幼儿园,每周只有两天时间与家长在一起,所以家长希望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的愿望没法实现。调查还发现,多数家庭每次阅读的时间能持续20分钟以上,其中超过25%的家庭达到30~60分钟,说明家长有兴趣有耐心与孩子一起阅读,孩子也乐于同家长一起阅读。对不同家庭亲子阅读时间的百分比进行统计,我们对每次阅读的平均时间为10~20分钟的部分家长进行访谈,发现这部分幼儿的注意力保持较短,阅读过程中经常被其他事物吸引而转移兴趣,这些家长迁就了孩子的兴趣,未强迫其继续阅读。
2.亲子阅读材料的获取方式和材料内容
从调查看,根据孩子自身特点和阅读兴趣选取阅读材料比例最高,根据家长的兴趣或孩子兴趣和要求,家长根据故事的教育价值或内容、情节来选的人分别占40%和30%,还有一些是根据幼儿园老师建议、媒体宣传或朋友介绍来选择的。总体上看,多数家长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据调查统计,在阅读内容上选择图画书或绘本的最多,近68%,其次是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再次是选择童话书、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的,人数差不多,也有家长选择以文字为主的诗词书,通过访谈,了解了家长选取阅读材料的原因,选用图画书,即绘本的最多,这是因为它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为幼儿叙述故事,即使幼儿还不能阅读文字,仅看图画也能明白故事的内容,而且故事内容贴近孩子生活,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不少家长和孩子的首选。有关自然科学的书刊以描述科学趣闻为主,适合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的孩子阅读,也是家长选择的重要内容。
3.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和情绪体验
调查发现,家长的亲子阅读活动目标以教育孩子为目的的最多,达到了82.5%,其次是认知占63.7%和情感占52.6%,对家长在与孩子共读时的情感体验调查显示,22%的家长明确表示非常愉快,33%的家长感到比较愉快,39%的家长表示“有时愉快,有时麻烦”,这其中有部分家长本来不愿意与孩子共读,是孩子有要求后才陪着阅读的。
三、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状况
1.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概念和责任的认识
从对家长的访谈可知,几乎所有家长都认为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良好的品德习惯应该从小培养。那么,家长心中的幼儿道德教育概念是什么呢?统计数据显示,77.8%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在家庭内成年人对孩子道德、习惯、规范形成的教育,但17%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像中小学及成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那样,应当是老师在幼儿园讲授道德规范的教育,既然大多数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是家庭内成人对孩子的教育,那么道德教育主要由家庭来负责吗?调查显示,高达97.7%的家长认为幼儿道德教育应该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负责,只有2.3%的家长认为道德教育应该由家庭负责。
2.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内容的选择
我们列出14种德目,“您觉得以下选项哪些属于幼儿道德教育的内容?(可多选)”,结果家长选择善良的占91%,爱心的占84%,诚实的占83%,责任感的占80%,勇敢、友谊、勤劳、宽恕的也在60%以上。笔者在访谈家长过程中,现场拿出包含道德教育具体内容的图画书请家长指认,结果家长选择的图画书作为德育内容的频数与问卷所答基本一致。
3.家长对幼儿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的认识
调查发现,67.3%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和家庭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孩子施加教育,开展“家园共育”;26.2%的家长认为是针对孩子日常生活,家长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
四、亲子阅读对幼儿道德认知的促进作用
1.在亲子阅读中发挥道德教育作用的频率调查发现,84.8%的家长是通过利用日常生活事件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意识地利用亲子阅读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人只有12.3%,
还有近3%的家长利用看动画的机会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日常教育,主要利用生活事件对孩子进行教育,而较少家长会利用亲子阅读进行德育。说明尚未意识到亲子阅读中的德育价值。
2.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行为的变化
“您与孩子一起阅读后,您孩子的言行举止有没有改变?”97.7%的家长表示在其言行举止均往好的方向发展,孩子逐渐养成好习惯,但也有2.3%的孩子没有任何改变,往坏的方向改变的孩子为零,笔者在访谈中向家长了解怎样确定这种变化是亲子阅读带来的?有家长举例说道:“自从与孩子一起阅读了《小蛇散步》这本绘本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学着小蛇说‘这点小事难不倒我’,自己克服困难。以前没觉得效果那么明显,现在可能因为孩子阅读多了,也有意识了,效果也明显了。”
3.亲子阅读后幼儿道德认知的提高
中油一建吉利幼儿园 刘培培
时间如流水般在我们的指间划过,为期将近10天的“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已经快要结束了,很荣幸自己能够参加这次的培训学习,这次的培训充实而富有意义,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如幼苗般得到了滋养,此次培训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课程丰富多样,从全方位诠释了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经过这些天的学习不仅收获颇多,更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我们更要不断学习,随时补充自己的能量,给自己充电。如果只靠原来在学校学的那点东西,远远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日积月累就会被社会所淘汰。对孩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更是一件不负责任的事。过去,我们是领着孩子在学习,现在我们是和孩子一起学习,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知识海洋装满,怎么才能满足孩子那条求知欲旺盛的小河?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当一名教师容易,但是要当一名好的幼儿教师却是不易的!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在于有无敬业精神,是否喈叹这项职业。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陶行知先生献身教育无怨无悔,关键在于有一种精神,从一个人心理角度看这是一种自我超越的境界。
我们是孩子人生旅途的启蒙人。我们教育中的一点一滴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未来,只有老师不断反思,才能分析自己的教育言行,努力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才有可能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确立新的目标,规划新的发展,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有人说:一个人经常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对孩子的作用就像国王一样伟大。
幼儿期是孩子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无论从任何意义上讲,父母都必须承担起幼儿德育工作。父母的素养、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幼儿。教师作为专职工作者,对幼儿德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平时父母和教师都只注重幼儿道德认知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道德行为的培养。认知与行为就如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有任何轻重之分。
二十一世纪要求青少年要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就幼儿园而言,德育教育已不再是单纯地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科学、爱劳动,培养幼儿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等良好品质,而应该进一步帮助孩子学会共处、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学会竞争、学会分清是非、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形成互相协作、严守纪律,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良好行为品德,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展。
幼儿天生就好奇、好动、敏感,同时幼儿还热情、天真、自我中心、还有情绪主导。游戏是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思维灵活,学习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人际交往过程也是幼儿重要的学习过程,幼儿的学习和物质操作是密不可分的,幼儿的学习不仅是获得知识,还有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一个好的活动应该能看见幼儿真实的一面,看见幼儿真实的发展。教师的职业是相通的,热爱事业,热爱孩子是第一位的。幼儿不同于小学,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差,是一生品德行为形成的最佳时期,好模仿,是非观念在萌芽时期等特点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有更高尚的人格魅力,要正直,和善,温柔,可爱,要因可爱而美丽动人。我们既要做到母亲般的关爱,又要做到高于母亲的教育,从思想上、品质上给予渗透影响,教育他们使他们是非概念清晰,引导他们能关爱别人,带动他们积极乐观开朗,实事求是使他们诚实,幼儿教师要有“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要公正地爱每一个孩子,我们带给他们的应该是最美好,最公正,最无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