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6:09: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茶文化的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由于其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健康因子,深受消费者喜欢,据统计,以茶叶为原材料生产的茶饮料、茶食品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湖北作为“茶祖”神农和“茶圣”陆羽的故乡,种茶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茶叶总产量仅次于浙江、福建和云南,但在茶叶的质量和效益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缺乏与之齐名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湖北茶产业的文化含量低。通过对湖北茶文化产业的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推动湖北茶产业的发展。
一、湖北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文化产业的界定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如今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饮茶嗜好遍及全球,而从喝茶中衍生出来的高贵、典雅的茶文化精神,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因此,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而茶文化产业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其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分支,研究时间比较短等多方面原因,关于茶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比较少。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茶文化产业的定义分析,茶文化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茶文化产业主要指的是经营与茶相关的服务与产品的文化行业;广义的茶文化产业既包括茶叶的生产、加工,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及提供与茶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茶文化产业作为越来越独立的产业形态,突出了文化的投入,使其通过自身的文化特性产生积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会促进互补性商品和服务类型的发展,延续和传承茶文化本身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
(二)湖北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作为我国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分别居第三、第四位,茶叶的农业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三位,已发展成为全国产茶大省和名优绿茶生产大省。同时,湖北作为“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的故乡,种茶、饮茶历史悠久。陆羽《茶经》的问世,探讨了饮茶艺术,首创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宋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可见当时茶文化对人们开展茶事活动的重大影响作用。
几千年来,湖北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茶科技、茶产品、茶服务、茶消费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提升,逐步成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可以说,湖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我国都属于产茶大省。并且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和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品牌,如英山的云雾茶、五峰的采花毛尖、鹤峰的绿林翠峰、恩施的富硒茶、竹溪的龙峰茶、保康绿针、谷城的玉皇剑、大悟寿眉、邓村绿茶、赤壁松峰茶等,这些品牌曾在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多次获奖。但可惜的是其影响力远落后于江浙名茶,离打造产茶强省还有一定距离,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因此,要将湖北建设成为茶叶强省和富省,应加强对湖北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跳出常规的茶产业经营,通过茶文化的优先发展,聚集、涵养茶产业的后发优势,创立茶文化品牌,确立湖北茶叶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湖北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优势
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今天,饮茶风气弥散世界,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喝茶,茶作为“第五个重大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湖北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持。
首先,湖北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茶祖”神农和“茶圣”陆羽。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最早说明了茶的药用来源,被陆羽称之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从而也被誉为“中华茶祖”。而根据《史记》记载,神农氏的部族发源于今大神农架区域,说明湖北饮茶文化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茶圣”陆羽,可以说是湖北人的骄傲和荣耀,出生于湖北天门,一生喜茶、嗜茶、精于茶道,其所著的《茶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详细的介绍了茶叶种植的条件,并创造了一套完整茶学、茶艺、茶道思想,首次完整地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全面发展,构成了湖北独有的茶文化品牌优势。
其次,湖北省各地市区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浓郁茶文化。如恩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根据《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恩施种茶历史有三千年左右,明朝以后,所制茶叶作为贡茶供奉朝廷,曾受到明成祖朱棣、乾隆皇帝的盛赞;宜昌县县有茶树,处处有茶喝,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关于饮茶、品茶、咏茶的茶诗佳作,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仙人掌茶的特点,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同时,湖北作为中国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清朝时汉口成为世界茶叶港,咸宁羊楼洞的青砖茶也进入了茶事极盛时期,远销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等地。
再次,湖北茶俗丰富,内容多样,在三国魏张揖《广雅》中记载了原始油茶汤的做法,现在恩施一带仍然盛行。同时,还有许多著名的传说、神话、丰富的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湖北黄梅和阳新一带还存留采茶戏的习俗,茶农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和民歌小调结合而成的的“采茶戏”。这些茶俗文化都可以融入到湖北茶文化产业建设中。
关键词 茶业;旅游业;有机结合;形式;对策;安徽黟县;宏村镇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23-02
茶业是中国传统农业产业,前景广阔。旅游业是朝阳产业,黄山市黟县宏村镇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茶叶一直以来是当地的主导农业经济作物,把茶叶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将旅游产品由观光型向多元化发展,还能提升黟县宏村镇茶文化内涵,增加当地村民收入。
1 宏村镇茶叶发展的现实基础
1.1 地理位置优越,宜茶区域广
黟县宏村镇地处黄山山脉及南北坡,境内峰峦绵延,山高谷深,境内最高的兴岭海拔为1 432 m;宏村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由于奇特的地形特点形成一定的气候差异,全镇年平均气温为15.5 ℃,最高温度年平均为16 ℃;全镇平均日照时数为1 815.7 h,日照率为41%;年降雨量1 600 mm,无霜期268 d。由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最适宜发展茶叶的地区之一,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茶区。全镇茶区10~40 km范围无任何工矿企业,生态环境良好,冬无极端低温,夏无酷暑,无霜期及降雨等方面具有适合茶树生长的优势,茶园分布在全镇13个行政村,面积约986.67 hm2。茶叶自然品质好,名优茶产量占比较大[1-2]。
1.2 产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黟县宏村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唐代陆羽在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隐居撰写的《茶经・八之出》记载茶叶生产,清顺治《黟县志》载:“茶,即茗也。旧有胜金、嫩桑、仙枝、来泉、先春、运合、华英之品,又有不及号者,是为片茶,有8种,其散茶号茗茶。近年,在钻研精制红茶技术基础上,又首创研制“抽芯珍眉”绿茶,远销国内外,得到茶界的好评,成为“屯绿”中的珍品。并通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为当地极其深厚的茶文化积淀了基础。历史证明,该地是最早对茶叶进行加工利用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茶叶加工技术发源地之一[3-4]。
1.3 茶业基础扎实,旅游前景看好
茶叶是宏村镇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产业与文化相互促进,茶业基础扎实。一是茶树良种繁育与推广效果显著;二是有机茶园基地与老茶园改造逐步完善,规模化、无公害化茶叶发展迅速;三是通过弘扬茶文化提升茶产业,茶园观光体验游等项目发展被提上日程。
2 旅游资源及经济发展现状
宏村镇是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现存明清古建筑625幢,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处,中国传统古村落8处,先后荣获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等11项国家、省级桂冠。人文资源有宏村、屏山、卢村、木坑、塔川、龙池湾景区、赛金花故居、奇墅湖度假村8个景点;自然资源有塔川秋色、协里风光、木坑竹海、奇墅湖风光等众多知名景点,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宏村镇依托黄山大旅游的背景,全面推进旅游、文化、生态“三位一体”融合,不断推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2010―2014年宏村镇旅游及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见表1。
3 茶叶旅游开发的主要形式
3.1 开展茶资源绿色生态观光旅游
针对宏村镇的生态梯级茶园和复合茶园建立起茶叶公园,将茶叶公园建设与旅游景区结合起来,有机融合生态观光旅游和茶叶生产,建立旅游景区沿线茶叶观光带,有机结合茶乡与民俗风情,打造特色茶叶旅游经济带。
3.2 开展茶叶生态保健游
茶叶内含成分丰富,有500余种化学成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被证明对人体有明显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我国有6个茶类,宏村镇就有红茶、绿茶、黑茶三大茶类生产。近年来名优茶独具特色,能满足来自国内外游客的不同要求。旅游过程中饮茶可以消除疲乏劳顿,促进生理机能的迅速恢复,长期饮茶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3.3 开展茶文化活动
茶艺即通过艺术加工展示茶的冲、泡、饮等技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和具体化,茶艺表演展示择、冲、泡、品茶的高超技艺,同时展现其中蕴含的茶道精神和文化内涵。为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些有品位的茶楼开展茶艺活动,不仅可增添新的旅游项目,还可极大地促进宏村镇旅游经济的发展。
3.4 开展茶文化研讨会及旅游节
利用西递与宏村这2张“精品名片”,组织黟山茶文化论坛,将茶资源、茶产业和茶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挥优势。打造旅游精品,定期举办茶文化旅游节,扩大茶文化影响力,营造古徽州茶文化旅游的良好氛围。
4 宏村镇茶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宏村镇茶业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仍存在很多发展瓶颈,对于宏村旅游、农业重镇,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但茶文化的旅游形象未塑造完善;对相关茶文化旅游产品未充分开发,对此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4.1 重视旅游区茶文化的开发
近年来,宏村镇文化旅游发展较快,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应深入挖掘文化旅游,形成规模效益。依靠丰富生态资源和高品位的名优茶,联系开发茶文化旅游景点,增添底蕴深厚的文化沉淀。需要大力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筹建新上茶叶博物馆项目建设,整合和发展茶文化旅游。
4.2 营造茶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利用茶旅游的经济效应深化对茶产业的提升作用。旅游部门应加大投资,加快对茶旅游产品的投入建设;旅游管理部门与茶业企业要加强合作,用科学理论指导茶旅游新产品开发,将茶文化旅游纳入宏村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升茶文化旅游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5-6]。
4.3 打造黟县茶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根据黟县茶文化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设计特色旅游线路,使游客一路观光茶园、品尝名菜、饮赏名茶,提高旅游丰富度。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增加茶文化旅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旅游者的需求。
4.4 壮大茶园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茶产业
抓住农村综合改革时机,吸引有实力的农民创建家庭产业农场,通过土地流转,适度规模建设茶场,帮助他们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基地,企业设计打造自己的名优茶品牌,引导企业参与建设经营茶叶旅游项目,依靠企业发展壮大,同时带动旅游产品升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企业与农村的共赢。
4.5 突出黟县茶旅游的文化性
茶文化旅游必须突出其文化内涵,突出茶的属性,丰富与茶相关的传说故事,吟诵茶诗、茶词、茶联,制造意境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要深度挖掘和开发古黟茶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人文、自然条件,加大茶旅游开发的创新力度,形成特色茶文化产业,以茶兴旅,以旅促茶,创新性地开发茶文化旅游资源,推动古黟宏村茶旅游的有机发展,促进黟县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5 参考文献
[1] 秦桂芳,廖东海,林佳,等.对山区茶叶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6):302-303.
[2] 叶丽琴.浙江温州茶文化与茶产业相互推动发展的思考[J].中国园艺文摘,2014(3):223-224.
[3] 何学菊.基于茶叶深加工的信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4(8):152-154.
[4] 赵晓罡,李录堂.陕西茶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3-98.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和谐;云南;博物馆;价值
彩云之南――云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的主要l源地。在这里,数十个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孕育了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中国茶文化。在这里,普洱茶文化独树一帜,是云南茶文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它已经上升到了生命哲学义理的高度,将普世和谐之美散播到世界各处。
1 普洱茶文化背景下的和谐世界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4700年前的神农时代,所以它的文化底蕴深厚,能够代表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生观。从狭义角度讲,茶文化代表了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国人讲究茶的人文文化与茶艺精神,为其赋予了一定的社会功能,因此茶文化也见证了中国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文明发展形式。普洱茶文化就代表了云南各民族人民在发现、种植、利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饮用茶这一系列生产生活过程,这足以证明茶文化已经存在于云南地方文化、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艺术的血液流淌中,成为澜沧江流域千年以来的文化及精神文明载体,象征着民族文化孕育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传承景象。所以可以将普洱茶文化视为是云南人民的精神寄托,它已经深入骨髓,成为地方建设和谐的基本象征。
在2002年的第七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就谈到“如果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促进人与人间的关系,那就是茶。因为茶香甘醇,带给人悠远意境,它象征着中庸与和平。”中庸与和平也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因此中国人借助茶文化与世界互动交流,这是再好不过的媒介了。当然也要看到,在当下物欲横流、人类通过科技力量征服掌控自然的巨大支配欲望释放背景下,现代文明所创造得更多物质内容也正在蚕食人们的原始思想,它所生成的各种异己力量也正在不断摧残着人们的心灵,导致了人的异化。在这种危机背景下,人类急需找回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互共融思路,解决内外危机交集所带来的矛盾发展现状,为人类未来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新基础。在中国,澜沧江流域下的云南民族文化就希望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寻求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该片土壤中生根发芽并结出硕果,为和谐世界创造打下良好基础,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民族意识、气质与品格的水融,这里不但包含了云南各个民族的传统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反映了当代人的人生信仰与思想境界,这与国家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相互统一一致。
客观来讲,普洱茶文化对于社会和谐发展是具有重要价值意义的,而且这一价值也在日益凸显。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信息文化及喧嚣城市氛围中生活,它违背了人类与自然本应一体的和谐生态本质,所以现如今更多人开始不自觉的寻求再次亲近自然本源与文化生态的机会,寻求那种与自然相融的和谐性空间,所以普洱茶正起到了此作用,它在文化价值上对应契合了现代人的现实发展需求,蕴含了更多和谐自然、质朴简约的人文精神,从侧面促进了人们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的有效发展。当然,中国也依靠普洱茶文化实现了与他国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经贸往来,这对于人类发展,创建和谐世界是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的[1]。
2 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价值
普洱茶的文化和谐价值体现在人与社会、与自然之间。普洱茶拥有千百年文化底蕴,惠泽天下众生,无论是皇权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曾经得到其润泽。现如今,普洱茶更是人们之间互通友谊,表达真情的“和谐饮品”,所以普洱茶这种从人类个体发展人性、人文交际的和谐功能价值是其它文化产物所不能取代的,它为人们所带来的是风清正气、民心和谐的社会风气,也非常利于营造出那种振作向上、洗心涤厌的和谐氛围,这对人与社会之间的长久交流是非常利好的。
普洱茶是宝贵的世界茶文化自然遗产,它被人们称之为活着的世界茶树基因库,这就说明人类已经将其视为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最好沟通纽带,强调它的原始自然价值,包括它为人类所带来的有益特性。我国作为普洱茶的重要起源中心与原产地,希望借助普洱茶的推广来带动国家环保生态产品的全面普及,也倡导现代化农业生产要走绿色路线,为人类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如此背景下,普洱茶就象征了健康与财富,人们对它深怀感恩之心,将其视作大自然的慷慨恩赐,将普洱茶树供奉为神灵并虔诚守护。现如今,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依然还保留着祭祀茶祖、茶神与茶魂树的古老习俗,他们将其视为是对古老祖先的精心守护与崇拜[2]。
3 普洱茶文化的社会和谐价值体现
2016年7月~9月期间,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开展了《普洱岁月、茶马春秋――普洱茶马文化风情展》,这一主题活动展示了从我国清代到民国时期近300件茶马文化实物与珍贵图片,特别是以普洱茶“茗香随风”为主题的中国普洱茶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展示更吸引了各方注目,它将普洱茶从古至今的千年文化都展示在人们眼前,强调云南普洱作为世界茶源、茶马古道的重要标记,是中华民族一笔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里,普洱茶文化也与公众生活紧密相连,进入平民百姓视野,鼓励人们以茶示礼、以茶会友,展示了它之于国际、之于社会、之于人民的和谐之美[3]。
总结:品茗普洱茶文化,温润心灵,共建和谐人文社会,这也是普洱茶文化之于人类发展建设的重要功能。现如今,中国也在通过建设云南“绿色经济强省”与“民族文化大省”来丰富茶马古道内容,向世界普及普洱茶文化,希望通过普洱茶文化所承载的悠久历史与和谐文化精髓来构建强大的文化联谊体系,使普洱茶文化成为天下人的共同精神文明财富,将它的和谐价值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陆云.论普洱茶文化的“和谐”之美[J].大理学院学报,2013(8):59-62.
[2]王平盛,刘本英,成浩等.论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西南农业学报,2008,21(2):533-536.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历史中承载着无数的文化瑰宝,早在4000年前我国的先人就开始种植茶叶,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茶文化。贵州省作为新兴茶业大省,在旅游方面也同样具有众多资源。如果能够将两者结合发展茶文化旅游,将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主要是从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出发,探寻现阶段贵州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找到适合贵州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
贵州;茶文化旅游;开发困境;创新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已不再是问题,人们开始追求享受消费,旅游业成为了热门产业之一,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茶业资源,如果将茶文化融入到旅游业中势必会开拓新的旅游资源,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因此,笔者在本文希望能够从贵州现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中寻找到一些思路,为贵州茶文化旅游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方向。
1贵州茶文化概述
1.1茶文化概述
所谓的茶文化是指茶叶在其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与茶叶有关的物质成果与文化成果的综合。其中所包含的内容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心态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到茶,人们第一想到的就是中国,中国是茶叶的故乡,最早的茶文化同样也是起源于中国。迄今为止,有历史记载以来,茶在中国已经存在了4000多年。一方面,人们将其作为一种饮品,供人们引用,另一方面,一些人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将其作为一味中药,用于治病救人。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茶叶开始传入到其他国家,成为了中国的象征。贵州下设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共计有88个县,其中有过半的县市种植茶叶。目前,贵州有10大著名的茶叶,包括清香味浓的都匀毛尖、逆旅清爽的梵净山翠峰茶、醇厚浓郁的石阡苔茶等。这些茶叶每年销往全国各地以及国外,极大的带动了贵州经济的发展。
1.2茶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就贵州而言,旅游行业也是重要的产业之一。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茶资源,如果能够将其融入到旅游行业当中去,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从现实情况来说,贵州是著名的产茶大省,其种植茶叶的历史要追寻到汉代,88个县市中半数以上以茶作为主要的经济支柱,茶叶对种植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种植茶叶的地方环境都比较优美,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通过旅游行业可以将游客带到当地亲身体验到种植、采摘、制作以及品尝的乐趣,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这样的旅游方式对于游客来说是十分特别的,不仅是欣赏,还可以参与到其中。其次,通过茶文化旅游可以弘扬我国的茶文化。提到茶,大多数人并不陌生,但是茶文化却并不为人所知,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和惋惜,自古以来,茶便是产自于中国,但是现如今却被日本发扬的很好,在日本人们对于茶文化很注重。我国决不能丢弃这一文化,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决不能任其在我们手里消失。
2贵州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困境
2.1缺少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
对于茶文化而言,如果仍然不能加以重视,那么今后这种文化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不能任其这样发展下去,必须寻找一种有效的措施将其发展壮大。茶文化旅游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茶文化旅游虽然之前就有相关学者提到过,在一些产茶大省也都有过相关的探索,关于茶文化旅游,不管是哪个省份,现如今都属于独自摸索的阶段,贵州在茶文化旅游的道路上还在进行着摸索,在摸索中总结经验进行茶文化旅游开发。在之前的常识中,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地区的旅游当中融入了茶文化,但是这种旅游模式中,茶文化并不够浓厚,人们难以从中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因此而言,贵州的茶文化旅游并没有达到目的。
2.2茶文化旅游不受重视
旅游行业作为第三产业当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人们大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处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很少有人会在意其中所蕴含着的深刻含义。贵州地处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但是当地自然风光十分优美,人们将旅游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其中所包含着的文化价值却很少有人真正重视过。贵州种植茶叶的历史十分悠久,十大名茶在全国的销售量十分可观,但是人们总是将两者分开来看,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两者结合所能带来的巨大的商机。茶既然可以作为贵州省的名片,那么在旅游行业当中,将茶叶融合进去,不仅可以开辟新的旅游路线,同时也可以带动茶叶行业的发展。若要发展茶文化旅游,需要政府、旅游行业从业者、茶叶种植者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如今政府的参与力度并不够,很大程度上并不重视发展茶文化旅游,光靠社会自发性的发展,能力有限且发展空间不大。这也成为了限制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关键原因之一。
2.3文化传承力度不够
发展茶文化旅游并不是第一次提出,在之前的实践当中也作出了各种设想,试图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目前,贵州的都匀、湄潭、梵净山等地都进行了茶文化旅游的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但是其中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茶文化的传播力度上。人们通过体验式的旅游,感受到了茶叶自身的魅力,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并没有将这种美感上升到对茶文化的了解上,只是单纯的欣赏景色。茶叶的存在要追溯到4000年以前,其中所承载着的是前人的智慧结晶以及劳动人民的精神成果。茶叶从种植、采摘到加工、品尝,其中涉及到很多工序,还有很多的茶俗茶艺,这都是文化的表现。此外,茶与音乐、诗词、歌舞以及宗教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人们将重点放在了发展经济上,而且缺乏相关的人才,所以在旅游过程中茶文化的传承收效甚微。发展茶文化旅游一方面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但是文化的传播同样重要。
3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创新措施
3.1发展“体验式”旅游
茶叶从种植到最终走向市场,其中需要经过很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智慧,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游客们虽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风光,但是却无法深入的了解到茶文化。通过发展体验式的旅游,人们可以亲身参与到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采摘茶叶的要求非常高,每天清晨十分,茶叶还带着露珠的时候,采摘的茶叶味道最好。此外,采摘茶叶要选取茶树最顶端的小嫩芽,这样的茶叶喝起来会比较清香,回味无穷。大都市中的人们每天忙碌于各种事务,身心十分疲惫,投入到大自然中做一些简单的劳动是十分放松和惬意的一件事。人们可以将身心投入到当中,剥离各种烦恼,获得最简单的快乐。
3.2政府加大支持力度,进行茶文化的深入开发
若要在贵州发展茶文化旅游,光靠旅游行业和茶业的努力是无法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之处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了政府的支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提高贵州茶业的知名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当地举办一些大型的会展,充分向游客和全国人民展示贵州茶业的特色,打响知名度。同时也要走出去,中国有茶业博览会等大型的茶业交流会,要将贵州茶业带到这些地方,提高号召力,让茶业成为贵州的名片,展现品牌的效应。另外,在景区的开发商政府也应当加大财政支持,最大限度的进行深入的开发,从吃、住、游、娱等多个方面进行扩展,增加景区的乐趣和观赏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3.3发展旅游业和传播茶文化并重
现如今的茶文化旅游将重点主要放在了发展旅游业上面,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这就导致茶文化旅游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是为了美的享受,感受贵州当地的自然风采和民俗特色,另一方面,通过旅游业应当传达出茶文化的精髓,让人们充分的认识茶文化的魅力,从而使得拥有4000年历史的茶文化不至于消亡。例如贵州当地有很多的茶俗茶艺,如果能够在游客进行旅游观赏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宣传和讲解,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茶文化。其次,贵州是少数民族比较多的一个省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歌曲,这些歌曲同样也是茶文化的载体,此外还有戏曲、诗词歌舞等,在当地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游客更加近距离的认识茶文化。
4结束语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茶文化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茶文化与旅游业的完美结合,既为贵州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带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使茶文化得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作者:潘怡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罗时琴;廖凤林.贵州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建议[J].现代农业,2011(17):18—19
[2]喻丹.从茶叶到茶业[J].当代贵州,2009(10):34-36
[3]罗庆芳.浅谈贵州茶文化旅游[J].旅游考古,2007(02):65-66
[4]黄进.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构想和价值[J].农业考古,2013(05):43-45
[5]宁晓菊等:江西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J]农业考古.2005(04):10-18
[6]罗时琴;廖凤林;江波.贵州湄潭茶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研究[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04):15-16
[7]严浩坤.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展望[J].集团经济研究,2007(08X):111-112
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了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福建茶文化和茶文化产业园进行了简要的说明,然后分别探讨了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和所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就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建造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对国内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闽茶文化;产业园;功能分区;选址
市场经济风起云涌,一成不变的产业发展模式会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隐患。在这种形势下,文化创意产业进入大众的视线。从字面上来看,文化创意产业指的是运用创意能力开发文化资源的产业模式。闽茶文化产业园属于福建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闽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1.1闽茶文化
闽茶文化指的是我国福建地区的茶文化。福建地区不仅有着丰富的茶叶品种,同时还有着引人惊叹的品茶方式。当代历史资料就对福建地区的茶文化进行了记载,足以证明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在诸多品茶习俗中,斗茶习俗发源于唐代,但兴于宋代,给当地的饮茶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时期,福建地区茶叶出口到欧洲,从而促进了该地区茶产业的发展。闽茶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茶产业应该汲取茶文化的重要成分,从而促进自身发展。
1.2茶文化产业园概述
茶文化产业园是基于茶文化产业的经济园地。一般来说,茶文化产业园更加注重知识产权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传统茶产业园相比,茶文化产业园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其不仅包括茶文化旅游业和茶文化休闲产业,同时还涉及到茶文化景观等多个方面。当然,茶文化产业园有多种划分方式。其既可以根据茶叶品种和功能属性进行划分,也能够按照文化主题和发展模式进行区分。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发展的产物,要想推动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开发者就需要重视茶文化因素的作用。
2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意义
闽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聚集区,虽然闽茶文化产业园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1有利于产业结构的完善
在福建地区,茶文化产业往往因为组织机构上的问题,导致其所收到的规模效益较低。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则可以使茶文化产业能够更好地实现重组,这样就有利于大型企业的形成。此外,闽茶文化产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这种经营方式不足以应对市场风险。相比之下,茶文化产业园则可以使各个茶文化产业相互联合,有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闽茶文化产业园有利于推动企业之间联动发展。换句话说,大型闽茶文化企业在带领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中小企业的榜样,这样中小企业就可以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2有利于产业布局的优化
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按照“产业聚集群”加以理解。在产业园内,各个茶文化企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茶文化产业集合在一起,不仅有利于加快资源的整合,同时还有利于生产力的提升。茶文化产业园的形成使得园区内的企业可以相互合作,通过取长补短来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比如说,有的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很擅长,但是产品创意性的组织却是其短板,这样的企业就可以寻求创造力较强的企业合作,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推动福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茶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可以给福建人增加更多的经济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可以缓解社会就业问题,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构建。除此之外,茶文化产业园还将茶文化特色产业聚集起来,成为城市的特色景观。从这一层面出发,茶文化产业园可以改善城市人文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为当地文化旅游业带来新的旅游资源。
3闽茶文化产业园的问题分析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依托当地的茶文化产业实现自身的发展,调查统计,闽茶文化产业园在近年来给福建省带来较大的收益。但事实上,由于闽茶文化产业园是新生事物,其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其更深层次的发展。闽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四大主要问题,值得我们探究。其一,当地政府过分干涉产业园的发展。事实上,闽茶文化产业园是在福建政府的帮扶下形成的,所以产业园的发展自然会受到政府部门的干预。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可以规范产业园的发展,因此是可取的。但是,过多的政府干预则可能出现“政企不分”的现象,从而严重阻碍茶产业的发展。其二,茶文化产业园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由于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前景较好,所以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对该领域进行投资。投资者想通过投资茶文化产业园来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事实上应该予以鼓励。但是,投资者的盲目投资行为不仅无法促进福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能会造成茶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市场空间是有限的,过多的茶文化产业只会引起恶性竞争的问题。其三,茶文化产业园的产业化水平较低。虽然茶文化产业园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但是其过低的产业化程度实在令人堪忧。很多茶文化产业只是徒有其表,产业园管理者全然忽视了茶文化的重要性,长此以往,茶文化产业必定难以为继。其四,茶文化产业园还存在定位错误的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园区选址和定位有着较高的要求,很多商家往往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将资金投入进去,却由于种种因素而无法获得收益。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选址就是“地利”因素,要是选址不好,产业园的发展情况可想而知。
4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方式
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对于福建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不可言喻。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在福建地区兴起,但是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在建造闽茶文化产业园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发产业园。
4.1注重科学选址,增加开发潜力
选址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地址选择,其还涉及到诸多因素,比如交通和待开发资源等。对于茶文化产业园而言,开发者不仅应该考虑园区面积,同时其还应该注重茶区的交通便利性、资源可开发程度和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等。比如说,茶文化产业园的定位如果是演艺产业,那么开发者就应该将产业园设置在城市演艺产业聚集区,这样可以使茶文化产业园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不同的产业发展需要决定着产业群的选址,开发者需要在产业园建造前就注意选址的科学性。
4.2完善功能分区,提高生产效率
茶文化产业园是茶文化产业的集聚,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功能分区相当于产业园的骨骼,要是功能分区设置不当,就意味着产业园出现“骨骼错位”的问题,从而影响到茶文化企业的发展。很多开发者只是简简单单将所有企业聚集在一起,而不按照功能分区对其进行分类,这样就影响到了产业内部的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对功能分区进行完善,将其分成生产区和营销区,从而可以使不同的产业之间实现更好的互动和合作。
4.3融合文化主题,增加园区特色
福建地区的茶文化产业园的数量虽多,但是其创意程度却不高。很多茶文化产业园对于入驻产业园的企业没有严格要求,这就使得各类企业出现在茶文化产业园内。虽然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但事实上茶文化产业园一旦运行起来,就会陷入创意缺失的境地。针对这一问题,茶文化产业园开发者应该在开发产业园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赋予产业园更加鲜明的特色。比如说,根据古人将茶作为婚姻聘礼的习俗,开发者可以按照婚庆主题进行产业园设计,并吸引那些与之相关的茶文化企业。根据婚庆主题,开发者可以聚集闽茶企业、茶包装设计企业和茶联开发企业等,使茶文化产业园的特色更加鲜明。再比如,开发者还可以以茶文化生态旅游为主题建造产业园。在这种情况下,开发者可以聚集茶文化生态旅游企业、茶馆设计公司以及茶事活动策划公司等,提升产业园的生态旅游特色。
4.4构建产业链条,优化合作机制
产业链条的构建是茶文化产业园建造过程中所需注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产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产业链的影响,要是产业链存在问题,那么企业的发展就难以维系。同样,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开发者应该在园内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茶文化人才的缺乏,开发者还应该注重人才培养,这样才可以改变茶文化发展过程中动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园各个产业之间的合作机制。
5结语
闽茶文化产业园对于福建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闽茶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产业园发展的潜在隐患。开发者不仅应该注意产业园的选址和功能分区的优化,同时还应该在产业园的发展过程中融入文化主题因素。除此之外,开发者还应该重视产业链对于产业园发展的重要性。
作者:余瑛 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永新.茶文化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推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48-49.
[2]员旭彤,肖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试验荡地资观规划设计———探寻茶文化与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结合之路[D].陕西: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5):209.
[3]张京成,刘光宇.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78-83.
关键词:恩施;民族特色;饮食文化;经济开发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91-02
1 恩施民族特色饮食经济现状
(1)恩施民族特色饮食的特点。
恩施的清江流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原生的饮食结构、饮食风味、食物储存烹饪方式等受到的外部影响较少。因此保存了丰富的原生态饮食文化。就饮食结构而言恩施少数民族以玉米、红薯、土豆、荞麦、小米、高粱等粗粮为主食。他们善于将粗粮制作成各式各样的点心,如将苞谷面发酵后,用桐树叶包裹蒸熟,制成带有浓郁桐叶味的“桐树粑粑”。善于熏制腊味食品,如用松柏枝加核桃壳、花生壳、桔子皮等柴草料进行烟熏烘烤出的“土家腊肉”,它色泽焦黄、肉质坚实、熏香浓郁、风味独特。就饮食风味而言恩施少数民族嗜食酸辣,在他们那里,几乎各种蔬菜都可制成酸菜,如酸青菜、酸萝卜、酸洋姜等,成品酸脆爽口。恩施少数民族常将辣椒做主料食用,而不是做调配料。他们习惯用鲜红辣椒为原料,切开半边去籽,配以糯米粉或苞谷粉,拌以食盐,入坛封存一段时间,即可随时食用,因配料不同称为“糯米酸辣子”或“苞谷酸辣子”在莱肴中大量使用辣椒、花椒和特有的山胡椒,使菜肴具备而是麻、辣、香兼备的独特的复合味。
(2)恩施民族特色饮食的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恩施市餐饮业已经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完全市场经济的转变,涌现出了帅巴人、汇食街、巴蔓子等一批综合性的特色餐馆酒楼,推出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菜肴,推出富硒茶酥、瓜汁葛粉冻、土家老腊肉等为主打的特色菜肴,深受消费者欢迎。
在恩施州烹饪协会的带领下,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地方菜的制作;开展活动,推动地方民族特色菜点的发展。如2003年建州20年时,举办全州烹饪大赛;与多家单位联合,开展恩施“十大名吃”评选活动;两次组织参加湖北省烹饪大赛;2005年出版发行的《硒都佳肴》一书等。
不少在外的恩施人还将这些特色食品推向山外。具有土家特色的土掉渣烧饼打入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这些行动,不仅展示了恩施民族特色名菜名点。扩大了这些特色菜点的知名度,更是让大家相互之间有了交流,推动了这些名菜名点的发展。
(3)恩施民族特色饮食存在的不足。
虽然行业发展迅猛,但必须要看清的是,目前恩施市餐饮企业发展的软件投入和基础条件不足,成为制约企业水平提升的关键和重点。就目前现状来看,恩施市民族饮食业有资源优势却没有产业优势,小店面占多,真正上规模的骨干企业还是较少,散兵游勇形不成合力。而且这些多是传统经营,部分菜品制作过于陈旧,创新不够,不太符合当今的口味趋势,真正可以和国际接轨的更少。本土餐饮开发不够,品种单一,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恩施菜肴向外推介。
2 恩施民族特色饮食经济开发的可行性
(1)民族饮食风味独特资源丰富。
恩施民族饮食以张关合渣、土家油茶汤等为代表。其中的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风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韩国代表团称赞土家族油茶汤“是中国茶文化一绝。”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2)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鄂西地区是我国早期人类发祥地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鄂西人民依据清江流域富饶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同时,由于这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也使得这里保存了丰富的原生态饮食文化,具有很大的研究及开发利用的价值。恩施民族特色饮食的深度开发可将这种原生态独特的文化底蕴渗透其中,赋予其文化特色。使客人在饮食上获得一种人文深度体验,感到自己饮食层次的上升。
(3)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潜力。
随着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顺利推进,恩施正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承中启西的交接地带,恩施还能享受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双重政策优惠,
将极大的刺激恩施的经济发展,各项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便利,各种客观条件的进一步完善,大大地改善恩施进出的条件,使我们看到了恩施更为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保证当地人民日常服务的同时,拓展服务范围。通过与文化,旅游,农副等各个产业的密切联系,实时推出一系列富含民族特色的产品,进一步推进恩施经济的发展。
3 恩施民族特色饮食经济开发的策略
(1)利用品牌战略培育龙头企业。
在现有恩施市餐饮市场的基础上,培育扶植恩施市名牌,挖掘、恢复、振兴恩施市餐饮老字号。特色餐饮。一定要符合当前流行趋势,让本地人倍感亲切,让外地人尝到新鲜,其原材料、加工技艺及色、形、味都要具有独特性,而这些特性在不同时期,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还要不断进行移植和提升。才能够真正适应市场的需要。有关部门应该因势利导予以足够重视,有效地组织、指导、帮助当地和有关业主进一步加强研究整理。创新开发,做好品牌打造和推介工作,使品牌特色更加突出,品质更加稳定,影响更加扩大,将其培植成恩施州叫得响亮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并组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来加快对传统特色饮食的挖掘,整理,保护,创新,形成老菜新做,赋予民族饮食更多的时代韵味。
(2)提高饮食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
饮食经济是一个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通过发展饮食带动文化,旅游,农副等产业,而恩施的丰富资源也可以有效的促进饮食经济的发展。例如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依托政府的横向和纵向公关,结合独特的民族节日“过赶年”、“闹元宵”、“牛王节”、“女儿会”举办民族饮食文化节或民族食品制作大赛;旅行社或旅游产品结合共同对外推广,推出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结合当地丰富特色资源。开发地方食品、药膳保健食品、饮料等餐饮业的延伸产品或深加工食品,如推出特有的药膳保健火锅,野生食用植物干货,野生水果饮料,腊鱼腊肉食品。特色粮食酒等。
关键词 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贵州黎平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328-01油茶是对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中种子含油量较高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和栽培利用历史的树种的统称。其与油棕、油橄榄、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0%,亚麻酸和VE含量都高于橄榄油,并含有特定生理活性物质——山茶甙,是理想的食用油。油茶适宜在海拔800 m以下、地势开阔、光照充足的丘陵及坝区边低山或山坡低、中部的阳坡、半阳坡种植。土壤要求深厚、肥沃的黄壤、黄红壤,坡度一般以控制在25°以下为宜。
黎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森林植被覆盖率达到71.8%,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黎平县境内地形复杂多样,主要为中山、低山、丘陵等地貌类型;微酸至酸性土壤分布较广,多为黄壤和黄红壤;属中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雾日期多,无霜期年平均277 d。根据油茶的生物、生态学特性,黎平县的气候、海拔、土壤等条件均适合油茶的上述生长特点,是黔东南州油茶最佳适生区之一。油茶是黎平县的特色产业。近年来,油茶产品日益受到国际国内市场青睐,油茶产业迎来发展机遇。随着油茶产业化项目的逐步实施,油茶产业渐渐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林农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
1 黎平县油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情况
根据黎平县制定的《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至2025年,全县发展油茶林总面积5.33万hm2。目前,黎平县已经拥有良种采穗圃2处,面积逾13.33 hm2,穗条年产量10 t,育苗800万株;已取得林业厅定点生产单位资质的有4家,完全能保障种苗供应。全县老油茶林面积8 266.67 hm2,占全州油茶林面积的30%,占全省的8%,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2003年以来,全县共引进长林、湘林系列优良品种达17个,至2011年推广良种、新建油茶基地4 000 hm2左右,改造更新低产林达3 600 hm2。只要采取较为可行的政策措施,把好技术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即可实现油茶产业壮大、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成本与效益分析
油茶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管理比较简单。油茶露地栽培,定植1 650株/hm2,目前估算黎平县新造良种油茶林土地改良费、挖穴定植费,土肥、栽培第1年大致成本为2.25万元/hm2,国家补助1.05万元/hm2(其中,种苗费4 200元/hm2、造林整地费3 300元/hm2、第2、3年抚育除草肥料共1 950元/hm2),实际农民仅投入1.2万元/hm2。定植后,幼苗培管期内,每年需抚育2次,用工共约30 d,施肥1次,约120元/袋,投入不多。幼林期约为8年,实际在第5年即可采果,之后的采果量呈阶梯形增长,第8年左右即进入丰产期,产生最大稳定经济效益为30~50年,然后才呈逐步下降趋势,其生长周期约为100年。小里村2003年栽植的良种油茶示范林已进入盛果期,数据显示,油茶林产油量为450~600 kg/hm2,市场价格为60元/kg,产值可达2.7万~3.6万元/hm2,而老茶林效益仅为3 600元/hm2左右,其产量和产值是传统油茶品种的5倍以上。以种植杉木为例,杉木成林需20年才可砍伐,产值为4.5万~6.0万元/hm2。同样是20年时间,油茶林产值约为39万元/hm2,其产值约为杉木林产值的8倍。
在油茶林幼林期,还可进行林下种养植,种植药材、农作物及养殖动物等。油茶既能固氮、防风、防止水土流失,又可降低生产成本,使产出较高。随着茶油占食用油比例的提高,可降低草本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发展油茶产业,既能提高产业效益,又能绿化荒山,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1.3 油茶产品市场分析
1.3.1 市场分析。国内食用油产品丰富多样,油料年产量为4 000万~5 000万t,以油菜籽与大豆为主;木本油料以油茶为主,产茶油15万t左右,所占的比重不到油料总产量的1%。从总量而言,比不上主要油料的消费量。但是由于茶油具生态、保健特性,国内市场初制茶油价格已由10年前的10元/kg上升到现在的50~60元/kg。精加工的食用油,市场价达79元/kg,出口价达15~20美元/kg。国际市场茶油的价格已上升到6 000美元/t以上,精炼茶油甚至高达1.2万美元/t。茶花蜜、茶枯饼等产品已成为市场抢手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油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
1.3.2 加工分析。目前,黎平县年产茶油1 600 t左右,如果大部分毛茶油精加工水平达到70%,仅目前茶油的产量精制后产值可达5 600万元;油茶综合利用副产品茶饼5 000 t,通过深加工可生产茶皂素逾400 t,高蛋白饲料2 800 t或抛光粉3 500 t,年产值可达1 400万元,可见其加工业存在很大的潜在利润空间。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国家与省州资金仅补助1.05万元/hm2,
(下转第344页)
(上接第328页)
低产林改造需1.8万元/hm2,新造林需2.25万元/hm2,项目对新造油茶林的补助偏低。目前主要靠群众自己投工投劳,农户不但缺少资金投入油茶生产,且青壮年多外出打工,缺乏强劳力。二是实施方案与情况很难统一。因受群众的意愿、资金、土地原因的影响,实施方案落实有困难。三是个别地方重造轻管、轻视低产林抚育,加上后期管理滞后,导致造林后的管护措施跟不上。四是产品加工滞后。油茶产业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1-3]。
3 对策
3.1 落实政策
要落实好规划,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林农造林的困难。对种植油茶的林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对油茶种植大户给予政策倾斜。
3.2 多方宣传
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广泛宣传茶油,使消费者了解茶油;要采取走出去办展销会、订货会,请进来办油茶节、茶花节等手段,扩大影响力;要通过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4]。
3.3 选种优良种苗,加快低改
种苗是造林的基础,结合黎平县的自然条件,推广二年生优良无性系嫁接苗,把好种源关和规格质量关。对低产林进行更新改良,按照林业技术综合防治病虫害,坚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因地制宜,扩大优质油茶的种植面积。
3.4 注重技术
注重科技人才的引进,积极推广先进育苗技术,规范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化建设,推行油茶原产地标识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
3.5 做强企业
吸引外埠资金参与黎平县油茶产业开发,做大企业、做强产业、做精品牌;形成龙头带动、种植基地示范,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大合唱的创业创新模式,打响侗乡油茶品牌;注重提高精炼工艺,开发高级化妆品、日用化工、医药、农药市场,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3.6 增加油茶文化
利用传统油茶文化,建立以民间油茶文化为主题的油茶文化园,利用传统的山茶油制品——油茶泡豆腐、灯盏盘等农产品作为特色旅游商品推向市场;在各景区、公路边进行油茶林的园林设计,开发休闲观光旅游景点,从感官上充分体现“江南油茶之乡”的特色,形成花开时节是一景、结果时节又一景、没花没果也是景的园林景观,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拉长油茶产业链。
4 参考文献
[1] 吕芳德,余江帆.油茶高效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2] 国家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油茶实用栽培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