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6 16:12: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

篇(1)

    【关键词】生态问题;生态意识;生态理性;生态消费。

    【作者简介】叶琛,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警官职业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哲学和中国化研究。

    一、前言

    “周老虎”事件已离我们远去。回首整个事件,从2007年10月周正龙“野生华南虎照”到2008年11月针对周正龙的终审判决,整个“周老虎”事件轰轰烈烈开始,沸沸腾腾地进行,却又在声声叹息中匆匆落幕。“周老虎”曾牵动着网上网下国民的心,引起大家彻夜不息的争论,并且两次登上世界权威杂志《科学》。曲终人散,大家意犹未尽地说“周老虎”忽悠了全体中国人。现在,人们已逐渐忘却那只唬唬生威的假老虎和那个看似老实的陕西老农民。而笔者却不免反思,整个“周老虎”事件,绝大多数人关注的仅是虎照的真假,却只有少数人去想照片背后野生华南虎的生存困境和生态问题。由此可见,在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的同时,我国民众的生态意识状况也不如人意。

    “周老虎”事件所折射的不仅仅是物种灭绝,当我们以更深刻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时,我们发现表土流失、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生活垃圾和食品安全等都是我们身边与我们切身相关的生态问题。如果民众的生态意识不提高,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那么就算真有那么一小群的野生华南虎尚且困难地生存在某深山老林里,最终也只能不可避免地走向灭绝。

    二、提升民众生态意识是缓解当前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

    人类与自然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就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生态环境的不理想,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也影响着广大民众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指导人的行为。人类有什么样的意识常带来什么样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如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是如此。生态理论家在论述生态问题时有一个共识,即:生态文明建设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而是核心价值观问题、人的灵魂问题。他们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思想的大革命。莱易斯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千百年流传下来、厚厚地积淀在人们头脑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福斯特也看到了人们正是在那些传统的伦理观念的指引下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所以他要求人们从思想观念人手解决生态问题。可见,在生态者眼中,提升人的生态意识是建立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古代自然的神化——自然主宰人类,和近代人类能力的神化——人类主宰自然,到现代力图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人对自然的观念也经历了对自然的恐惧与崇拜、对自然的主宰与改造以及尊重自然和自然规律三个发展历程。当人类对自然的充满恐惧与崇拜时,人只能被动地顺从自然的主宰,成为自然的奴役。当人类借助科技的发展壮大自身力量时,人成了世界的中心、自然的主宰。为了满足自己无尽的欲望,人类对自然进行大肆掠夺。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带来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各种突发环境事件,让人类不得不正视自己的生存环境。在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中,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生死与共,尊重自然规律,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合作与和谐的关系,而不是一种主宰和反抗的关系,是人类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因此,生态意识开始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中凸显出来。所谓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在人类生态活动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一种客观的、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认识,以及通过这种认识所形成的基本的理论观点、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缓解当前生态问题的当务之急是要唤起和提升广大民众的生态意识。只有树立民众的生态意识,才能催使人们正确地去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首先,生态意识建设可以让民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催生新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在带来收益的同时,所造成的生态问题是十分严重的。而一味追求大、多、全的奢侈的消费观,也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可以催生新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建立起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生产体系和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其次,正确的生态意识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长期以来,人们在思想上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能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牺牲些环境资源是无所谓的。这种认识必然导致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如为了一己私利,滥采滥伐、肆意捕杀、胡乱排放三废等等。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可以让人们认识到以往直接或间接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不正确性,从而以新的生态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并摒弃有悖生态文明的行为。

    二、提升和践行民众生态意识面临的两大困境

    1.困境之一:炫耀式消费诱使民众消费走向异化。西方生态者认为“异化消费”引起了资源极大浪费和环境严重污染,急剧膨胀的消费需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阿格尔认为,所谓“异化消费”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为了延缓经济危机而力图歪曲满足需要的本质,诱使人们在市场机制下把追求消费作为真正的满足,从而导致过度的消费。它表现为人们往往根据消费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幸福程度,其结果造成这种需求超出自然界所能承担的程度,从而导致了生态危机。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指出当代西方人的需求是一种被资本所支配和控制的“虚假需求”,并导致人们只根据疯狂的消费活动来确定人的幸福。福斯特也指出生产出的使用价值主要是为满足虚浮的消费,甚至对人类和地球具有破坏性。总之,发达国家滋长的“消费越多越体面”的观念,不仅鼓励人们以贪得无厌的态度去消费和浪费资源、能源和商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民众的消费观。

    本来,崇尚节俭是中国传统的主流消费文化。如今,在这种文化下也涌动着崇尚奢侈、炫耀式消费的潜流,特别是改革开放来经济的发展和发达国家消费观的影响,使这一消费潜流逐渐有转化为消费潮流的趋势。可以说,随着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异化消费的现象在我国已经开始蔓延,中国人的消费也带着明显的炫耀式消费的特征。

    一方面,许多中国人在消费中有着盲目的符号崇拜。在当今普通国人眼中,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似乎就是看谁赚的钱多,而对于奢侈品的炫耀式消费则最容易把这个信息公诸于众。所以许多人将奢侈品消费视为身份、品位的象征,LV、劳力士、范思哲、香奈尔、迪奥等品牌成为许多人争相追逐的对象。有人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人们在对名牌的盲目崇拜中,不幸被商品表面的符号异化了。他们追求那些商品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本身,更多是冲着商品表现的那个符号而去。另一方面,许多中国民众对消费品的追求不是够了就好,而是超过才好,形成了大而美、多而好的消费观。比如,房子不是够住就行,而是越大越好,车子也不是够用就行,而是要排气量越大越好。于是,在寸土寸金的大城市,许多三口之家却住着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子,哪怕有些人已经被银行的贷款压得喘不达气来;在拥挤不堪的街道上,私家车摁着喇叭艰难前行……这些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和破坏。

    2.困境之二:经济理性诱使民众个体行为与生态理性相背离。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背离,或者说,经济原则与生态原则相冲突,是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另一大困境。高兹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之间的对立说成是“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对立。他认为在生产动机上有两种理性:一是经济理性,即资本主义以利润为生产动机的理性。它不惜对资源的肆意开发,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追求最大限度的生产和消费;二是生态理性,即社会主义以生态保护为宗旨的理性,它力图用尽量少的劳动、资本和资源,努力生产耐用的、具有高使用价值的东西,以满足人们适可而止的需求。

    或者我们这里还可以借用这两个概念,并进一步对二者做一更简单的阐释:生态理性重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理性重个体利益和短期利益。这里的个体利益可以泛指与整体利益相对的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而短期利益可以泛指从眼前利益至一两代人之久的利益,主要是相对于人类长远利益而言。

    现实中,人类追求利益时,更多地注重个体的利益和短期利益,即追求个体的满足和当下的满足。践行生态意识也是如此,一旦同利益相关,落实起来就更为艰难。因为人们尽管了解现在面临的各种生态问题,明白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类终将走向自我毁灭的一天,但若从自身利益出发,感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对己不利,就有可能在行为层面走向反面。这也是为何美国在环保方面呼声很大,~旦关乎自身利益就止步不前;为何发达国家以惨痛的教训昭示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道路有其致命的弊端,而发展中国家仍大量走上这条发展道路;为何近年我国民众的生态意识有所提高,而环境状况不但没有根本改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恶化。

    三、冲突两大困境,践行民众生态意识

篇(2)

【关键词】绿色会计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1 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恶化、局部改善、生态赤字在不断扩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对资源节约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日益坚定,绿色会计由此产生。绿色会计是传统会计和新型会计核算的融合,是通过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

传统会计准则下,企业往往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其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带来日益严重的生态压力。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下,发展绿色会计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企业挖掘内部潜力,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成经济、社会、自然环境三方面协调发展,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以起到不可忽视的改善作用。

2 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2.1 生态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企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其在环境方面达成可持续化的使命。当前我国一味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空气污染严重、森林的覆盖面积下降、水资源严重短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顾一切掠夺资源,缺乏社会意识。企业应当将生态环境成本归入会计核算的成本之中,来达到经济的真正可持续发展。因此,实行绿色会计是企业在生态环境现状下发展经济的的要求。

2.2 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当今企业的发展成本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环境成本成为企业应当考虑的新型成本之一。企I要想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不应只看到眼前的经济利益,应当把目光放在长远之处,考虑环境成本。企业要想长久的处于发展阶段,应当从现在做起,将环境成本等内容纳入会计核算当中,时刻考虑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化,要转变目前高投入低产出、消耗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等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发展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绿色会计准则。

2.3 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随着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中国在“引进来”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引进或投资那些高投入低产出、掠夺本国有限自然资源的低级生产项目,更需要企业披露绿色会计信息,指引投资和引入的方向,以便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权益,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主动地位。当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问题,同样,绿色会计也需要各个国家加强交流,共同推进,在这一学术领域的共同研讨可以达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2.4 绿色环保成为新世纪主题。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以及2014年的南京青奥会,世界各地各级盛事都将绿色环保作为不可或缺的主题。在奥运会举办之前,北京市人民就被要求节能、节电、节水,进行垃圾分类、报纸回收、无纸化办公等一系列环保工作。

2015年,主持人柴静以其生活中的亲身经历为引,以空气污染问题为中心,深度调查了当前中国的雾霾问题及环境污染的现状。纪录片《穹顶之下》一经播出就引起巨大的反响,原本就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环保问题再一次获得人们的关注。要改善当前环境状况,绿色会计在我国的推行势不可挡。

3我国绿色会计发展面临的问题

绿色会计被引入我国的时间晚、发展缓慢、实践经验不足。上世纪80年代,绿色会计才被引入中国。90年代初期,关于“绿色GDP”的研讨,才让绿色会计在我国取得较大的发展和完善。当前,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仍面临许多阻碍。

3.1 绿色会计理论系统不完整。由于绿色会计这个新型概念在我国引入的时间较短,故其理论发展要优于实际操作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公司不完全了解绿色会计,或者说不明白应当划入绿色会计考虑范畴的事项、具体要素以及核算方法。绿色会计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过短,相关研究人员较少,相对于传统会计不断的完善和适应我国现实情况的变动,理论系统并不完整。

3.2 绿色会计尚未得到企业重视。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总量上升极快。在此背景下,没有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绿色会计的发展面临的难题。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呈良好态势,尤其是工业的迅速崛起,使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大步前进。工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同样给企业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企业在谋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知环境危机已悄然而至。传统会计中的利润核算只需要企业将销售额减去销售管理等传统成本,并不考虑环境成本。由于企业的不重视,报表中显示的利润远远高于考虑环境成本在内的实际利润,导致企业利润虚增。企业只注重利润,自然也就不重视绿色会计。

3.3 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目前,绿色会计的优势正在逐渐被社会以及公众所接受,相关理论不断完善,然而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复杂,不能明确界定,具体核算内容也不确定,不能有效识别。相关法律规则尚不健全、环境的成本难以测量,致使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缓慢。在我国,大多有关绿色会计研究仍处于理论阶段,尚未形成具备实操性的会计方法,研究人员不能从实际操作中得到问题反馈,也就不能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来完善相关制度,这为绿色会计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难度,成为阻碍绿色会计在我国跨越完善的又一道障碍。

3.4 缺乏绿色会计相关会计人员。相对于传统会计人员数量而言,绿色会计人员数量少,缺乏相关人员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绿色会计人员除了需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当前大学会计专业课程中,很少涉及绿色会计,有关教育不足,学生了解的知识也不够。而且政府对这方面的认识不足,对此不够重视。作为为人民做主的政府,面对企业追求非法利益,官僚者们选择视而不见,势力者们选择眼观测色,这就使得绿色会计的进程缓慢。

篇(3)

关键词:三废;治理;经济发展

1前言

三废问题的治理关系着城市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打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空间,迎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要求当前生产工艺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从废液、废渣、废气角度出发,对工艺生产流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高效处理,由此规避三废问题的产生对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以下就是对三废治理及循环经济发展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当前工业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参考,并带动其不断创新自身治理手段。

2三废治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三废治理工序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当前人口、工农业生产现状,提高对环境治理问题的关注度,并注重结合居民环境需求,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进行高效处理,由此达到最佳的三废治理状态,且就此迎合当前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第二,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治理效率,亦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治理作业环节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农业、养殖业、城市发展等领域中三废增长状况展开调研活动,例如,复合饲料、化肥等使用情况等,继而依据调研数据对三废治理方法进行确定,由此达到最佳的三废处理状态;第三,青岛机场海滨路在垃圾堆放过程中即随之呈现出CO2、CO、CH4等气体释放现象,形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因而在当前三废处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结合中国CO2占据全球13%的问题,对三废治理工序进行优化设计,由此打造良好的生态发展环境,满足居民生活、生产需求,且就此规避火灾等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1]。

3三废治理及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分析

3.1贯穿环境生物技术

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注重将环境生物技术贯穿于治理流程中是非常必要的,为此,首先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在对废水问题进行处理过程中,应注重结合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处理,由此达到最佳的水资源应用状态。同时,在废水治理过程中,亦应注重将细菌等置入到微生物生化反应器环境下,由此实现细菌向无机物的转换,达到废水净化目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环境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改善了AB法、SBR法、粉末活性法在应用过程中凸显出的应用效率较低的问题,为此,当代工业、农业等领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生物技术的引进。其次,生物技术亦可应用于废气治理环境下,即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在治理工序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微生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应用,由此将污染物转化浓度较小的废气,即将废气浓度维持在<3mg/L的状态下,就此规避废气的产生对人体造成危害。同时,在废气处理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处理效率,应注重对生物吸收法、生物过滤法两种处理方法进行合理化选择[2]。

3.2推进“三废”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结合

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治理效率,亦应注重强调将“三废”与资源开发利用进行融合处理,由此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且就此为当代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例如,某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整体市场竞争力,即推进了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将“三废”作为资源,以三废回收方法将其转化为“生活煤气”,最终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就此增强了500万元/年的销售收入,满足了该企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为此,当代各领域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正确认知三废与资源间的关系,打造良好的环保产业发展环境。此外,在三废问题处理过程中,为了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亦应注重强调与当地政府部门间的高效沟通,由此推进当前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并缓解三废污染问题[3]。

3.3推进产业转型

推进产业转型亦有助于当前三废问题的处理,为此,各领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强化产业转型计划的落实,且注重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来缓解三废治理问题:第一,在三废治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治理效果,要求各产业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应注重将“三废”治理计划纳入到产业战略规划领域中,并注重结合当前企业发展规模,且融合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求对三废治理计划进行实时调整,由此达到最佳的治理成效,满足企业发展条件;第二,在产业转型过程中为了应对易燃易爆等安全环保问题,要求企业在三废治理工序开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生产装置运行状况展开调研,并实时淘汰高消耗电石炉等生产装置,且注重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由此降低三废产生总量,达到最佳的三废治理效果。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新材料引进等产业转型计划的实施关系着三废治理效果,因而当代产业领域在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强化推进产业转型计划的实施,最终由此营造良好的生态环保空间,满足居民生活需求,且推进当代经济的循环发展[4]。

4结语

综上可知,传统三废处理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凸显出耗能高且处理效率较低的问题,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发展循环经济产业,要求当代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针对三废问题实施具体的治理计划,且注重从推进产业转型、推进“三废”与资源开发利用的结合、贯穿环境生物技术等层面入手来应对传统三废治理模式下凸显出的相应问题,达到最佳的三废治理状态,并就此实现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应用,推进当前社会循环经济的逐步发展。

作者:江河 单位:东至县环境保护局大渡口经济开发区环境保护分局

参考文献:

[1]刘强国.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纯碱三废问题的有效途径[J].盐业与化工,2014,12(02):39~42.

[2]产业链首尾相适环环生金———昊华骏化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循环经济纪实[J].今日农药,2015,13(04):54.

篇(4)

中国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在2007年,而更早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则可以上溯至上世纪70年代。1978年,国家首次将生态环境问题列入国家科技发展长远计划。1994年,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2012年,党的十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五大建设之一,成为“五位一体”建设总布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向:“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具体实施层面看,从2008年开始,国家环保部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推广工作,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出台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文件,确立了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5大生态建设体系,提出了29项具体建设指标,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系统性的指导办法。截至2013年10月,国家先后进行了6批、138个市(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试点推广工作,促进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模式和经验,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建设标准与地区实际贴合度不高中国国土幅员辽阔,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职能分工、发展阶段、生产与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都存在极大的差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不同地区的自然差异、发展差异、文化差异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采用差别化标准进行分类指导。目前,尽管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地区差异情况,但从总体上看,仍然存在标准单一和一刀切的问题,与某些地方的实际情况反差较大,生态建设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区间自然条件及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也表现出很大的地区差异。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已全面推进,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东南沿海从江苏、浙江到福建、广东,生态区已经基本连接成片。与东部地区不同,广大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及历史上的生态破坏严重等原因,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艰难,推进困难,地方投入很少,主要依靠中央政府投入。

(三)城乡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城乡不平衡类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也表现出了城乡差异。在城市,人、财、物的投入要比农村高,设施建设、制度保障等比较到位,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对农村地区,重视程度不够,人、财、物的投入远不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在很多农村地区几乎是空白,生活垃圾、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土、气的污染相当严重,已经对人民的生命构成严重危害。

(四)重形式轻内涵目前,很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仍然是浅层次的,所谓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清洁卫生、美化环境,一些地方热衷于搞形象工程,做表面文章,重形式、轻内涵。生态文明建设的真实内涵应当是从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的高度、从当代人与后代子孙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十分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采取多层次、多领域、多途径,至少包括以下环节:

(一)改革社会发展评价体系要把推进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基本国策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改变的是当前所执行的不合理的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实行的仍是一种以工业文明建设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核心是GDP,GDP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切围绕GDP,以至于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实现GDP增长的目标,可以以牺牲生态利益为代价。这一评价体系还造成了一种更可悲的状况: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不但被剔除在GDP之外,相反,为了治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付出的代价却自然地进入到GDP的总量统计之中。按照传统的工业文明式的社会发展评价标准,环境与资源的价值是被低估的,有些资源、特别是环境资源实际上是免费的,这对全社会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种导向,起到了逆向的激励作用,造成了对环境和资源的极大的浪费和破坏。因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调整的是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GDP评价体系,引入绿色GDP评价体系,只有符合生态利益的GDP才是有效的GDP,凡是损害生态利益的GDP都应该被剔除甚至倒扣。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改变是从根本上决定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推进的基本条件。

(二)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政绩评价体系直接指导着各级地方政府的施政行为,而地方政府具体的施政行为直接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进程。在以往的政绩考核体系中,经济指标、GDP占有绝对的核心地位,权重很高,而生态、文化、社会治理等方面尽管也纳入了考核体系,但权重较低,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特别是在与经济指标相冲突时,生态方面的利益就被牺牲了。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调整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改变唯经济、唯GDP的考核办法,综合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方面情况进行考评,加大生态建设指标的权重,进行绿色GDP评价。在某些生态状况比较特殊的地区,生态建设指标应该成为首要的考核指标,经济指标是次要的甚至不作要求的。通过改革考核体系,引导各级领导更加重视生态建设。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只有促使全社会形成对生态环境的良好态度、理念以及认识,才能给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通过实施环境保护思想教育,让人们获得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帮助全社会的人们养成良好的爱护环境的日常行为,促进企业等社会组织在开展相应活动时能保持自觉的环境意识。生态环境是属于全社会成员的,保护生态环境也有赖于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为此,我们应该在各层次的国民教育中,大幅增加生态环境保护、节约爱护资源等生态教育内容,并力争把相应内容具体化、可操作化,转化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方式。

(四)丰富和提升生态管理方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宣传教育,还需要相应的制度建设,通过相应的制度调节、特别是通过利益调节,才能把生态建设落到实处。通过实施资源使用调节税、排污权交易制度、补贴制度等,让环境与资源成本现实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正向激励,鼓励企业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通过合理的税费调节手段,促进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只有通过相应的制度建设才能具体化、常态化。

(五)加强生态建设的科学规划加强科学规划布局是推进生态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前置性环节,科学的规划能够使资源与能源被合理化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进行科学规划,首先应当明确国土资源的功能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功能定位。当前,我国已经对全国国土进行了宏观功能区划的初步设计,一些地方省份也对本地区的国土进行了生态功能区划的初步设计。如江苏省根据自然环境特点及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首先把本省国土划分为3个一级生态区,即江部城镇发展与近岸海域生态区、苏北平原农业生态区、长江三角洲城镇城郊农业生态区,在这3个一级生态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具体划分出7个生态亚区和33个生态功能区,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各地方相应的社会发展布局。只有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地推进。

(六)设计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要求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又惠及全社会成员的事业,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对生态环境保护所作的贡献有差别,对生态环境破坏所负的责任也不同,要推进生态文明整体建设,就必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生态建设的合力。我们需要对那些由于支持全局生态利益而牺牲自身局部生态利益的地区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用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来支持生态功能分区,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来构建和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流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公平,从而形成整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篇(5)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21

前言

伴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自然而然也让国民对于自身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但是,在当前社会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各种自然灾害以及因为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环境问题屡屡发生。譬如说地震、雾霾、山体滑坡、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这些灾害的发生都与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着巨大的关系。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各国都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到了首要问题。在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从来没有停止过。除了出台了相关措施条例避免生态环境被人恶意破坏以外,也开始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的结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提高林业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在保障林业生态资源可再生的情况下,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样一来,才能实现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目的,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巨大帮助。当然,除此之外,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还需要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这样一来才能确保林业生态资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

1 加强天然林保护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工作来说,首先要做到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从目前我国林业的实际工作状况来看,由于认识上的缺陷,导致在当前天然林的保护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导致我国天然林面积日益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除此之外,目前矿山的开发,特别是露天矿的开采,不仅会对天然林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同时也会导致当地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在进行开发建设的时候都要积极开展对天然林的保护,避免天然林再次遭到破坏,同时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天然林要进行及时的恢复,这样一来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我国国民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生活环境。

2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

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来说,强化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是格外重要的。一定要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确保人类正常生活与生存的重要条件,因此可以说,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而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当中,对森林的保护是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森林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为核心的一部分,同时森林本身也具有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含蓄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多种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帮助。除此之外,在森林之中,还有许多动植物在生长和成长,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一个人都要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要认识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护森林资源。这样以来,才能有效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利用森林中的生态资源,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无论是木材以及其他动植物的利用,还是创建林业生态旅游产业,都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实现林业生态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3 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工作来说,生态空间的规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工作人T在工作当中,一定要强化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注重每一个生态系统的特征和需求,按照这些要求去拟定不同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譬如说,国土生态空间就可以分为荒漠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

4 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体系

在前文笔者就有提到过,在当前我国天然林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修复工作才能更好的保护天然林,从而让天然林在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要想更好的保护林业生态环境,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就必须要重视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当然,在建设生态修复工程之前,必须要对林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和分析,以此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修复计划。这样才能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真正发挥作用,以此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

5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于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构架生态文明工作来说,除了要加强每一个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外,同时也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构建工作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实施,并且对每一项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工程所使用的资金和资源真正落实到位,这样以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除此之外,由于林区处于相对偏远的地区,在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不甚理想,因此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工作的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生态产业金融以及税收扶持政策,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6 维护生态安全的法制体系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拥有丰富的林地以及湿地资源,同时也具有较大范围的可治理沙地。这些资源既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林地、湿地还是沙地,都存在较为严重的破坏现象,要想彻底根治还需要长时间的治理,有些地方甚至已经是不可逆装的破坏。因此,为了更好的治理生态环境,还需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林业的行政执法体系,这样才能避免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

7 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

要想进一步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那么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也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还是自然保护区,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建立相关的文化馆、科技馆以及其他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普及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根植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从而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文明的构建提供帮助,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

8 结论

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建设来说,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良好生态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做到这两点,就必须要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国土生态空间的规划意识、建设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构建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注重生态安全的法律体系以及培育生态文化的综合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构建良好的生态文明提供巨大帮助,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房成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构建生态文明的举措[J].吉林蔬菜,2014(8):59-60.

[2]巩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集体林权改革与林业法变革[J].东吴法学,2013.

[3]李丹.林业生态建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

[4]周春江,胡新静,李晶.现代林业营林建设[J].北京农业,2013(36).

篇(6)

关键词:生态生产力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211

1 和谐社会中的生态生产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美好社会,我们党和国家在解决温饱问题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时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就应运而生了。建设一个和谐、协调、稳定的社会是人人所向往的,随着社会本质的认识一步步的深化,和谐思想的内涵也进一步得到深化。

2005年2月19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1]和谐社会的这几个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但是要求人的和谐,而且还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生产力从生态化的角度出发,确立生态系统对于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把人类的生产过程纳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过程;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最终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安定有序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生态生产力在这个层次上可以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2 生态生产力的提出

生态生产力的思想是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发展生产力,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活动的全部。根据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可以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原始文明社会、农耕文明社会和工业文明社会三个阶段。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是生产力发达的重要形式,但是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增加,更带来了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最终也在一步步地影响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对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反思中,生态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生态生产力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政治、精神的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 政治和精神等方面的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社会自身就会陷入生存危机。五位一体的发展凸显出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要求,恩格斯说:“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蓄和储存水分的中心。” [2]马克思把人、自然、社会作为统一的有机联系的大的生态系统予以探讨,立体呈现了关于人、自然、社会三个方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思想。

3 中国发展生态生产力的路径

第一,转变发展理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战略。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发展生态生产力,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人与自然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为此,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全民节能减排,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第二,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时要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利用体系,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第三,要加大环保投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第四,加强对被破坏的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恢复。

第二,提高科技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于生产力提高的作用越来越大,把科学技术应用在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着眼于科学技术在生态中的发展,不但可以使科技获得合理进步,而且可以提高生态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的和谐。在追求生态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降低生态技术的使用成本,做到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企业是科技发展和应用最紧密的地方,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实现利润和生态生产力的发展中找到平衡点,绿色生产、营销。

第三,生态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当制度法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起反作用。上世纪国外倡导的“绿色GDP”被引进到国内,将环境和生态指标量化后并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中,以此衡量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客观上就是要求做好生态生产力的发展。

4 总结

和谐凝聚力量,生态文明建设铸就伟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生态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人民出版社,2006:88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二卷)[M].人民出版社,1971:519.

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制约因素;对策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和社会经济的飞速进展,环境保护备受关注,面对粮食危机重重,全球都在重审农业发展模式。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在发展农业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面对、高效解决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将“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效率,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可持续性,努力打造低碳环保、资源节约型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作为农业发展的指导标准。

1生态农业的内涵及发展意义

1.1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生态学以及环境学等理论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和生态农业有关联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一个包括社会、经济、自然三大系统的复合系统,这一系统能够确保有限的资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获取更高的物质产出率,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2发展意义

1.2.1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集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优点、经验于一身,同时依靠最前沿的农业技术,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有限资源的使用率,并且还有助于合理开发和保护自然生态资源,提升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生产出更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1.2.2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积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最难处理的是伴随农业生产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滥用农药、化肥等现象屡见不鲜,土壤、空气、水资源被污染,直接导致农产品的整体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损坏严重[1]。生态农业重视的是有限农业资源的高效、可持续使用,严禁人们对自然资源进行透支,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循环,为农业的发展营造舒适的环境。

1.2.3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步伐

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就是要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切实提升农民收入,而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

2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1思想意识落后,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

部分农民在选择农业生产技术时,倾向于那些见效快、成本低的技术,对于有助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视而不见,在这些农民心中,依然保留着固执老旧的农业生产观念。此外,某些基层地方政府只关注政绩,只在乎农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对于一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缺少的热情,更有部分人认为那是环保部门的责任,和他们没有关系。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从来就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的任务,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需要多个部门长期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2农业产业链不健全,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

不少地区发展生态农业时,仍然采取分散经营模式,不能有效预测市场需求,因而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频频发生,对农户生产积极性有着很大影响,农业规模化和标准化也难以实现,使得农产品的质量高低不一,难以拥有自身品牌,市场竞争力可见一斑。另外,贸、工、农一体化程度不高,伴随较多的流通环节,产业链有待健全,如此必然会损害农户利益,更有部分农户以量取胜,却难以提供优质的产品质量,如此自然难以达到生态农业的相关标准。

2.3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不少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刚刚起步,因而离不开财政金融的支持,但各级政府能够补贴的力度有限,使得不少项目难以全面开展,有些刚上马的项目也因资金短缺难以顺利进行。同时,生态农业有着投入周期长、收效慢的特征,因而存有借贷倾向,但部分小额农贷落实并不到位,使得农户难以获取贷款而致使生产伴随困难。而就金融部门而言,针对农业贷款的发放量也十分有限,难以及时满足生态农业发展需求。部分贷款抵押有着过高的要求和过短的还款期限,难以满足具有较长周期的生态农业实际[2]。一些农业龙头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不得不求助于民间融资渠道而担负高利息负担。

2.4生态农业技术不够先进,制约农业经济效益

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会使得生态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当前,一些地方的科研费用利用率很低,盲目、重复投资的现象十分常见。在农产品防腐、包装、农业产业化等方面,技术不够先进,难以满足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在技术结构方面,过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不重视生物技术,这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的污染状况。另外,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没做好,很多科学高效的农业技术,没能够在第一时间转化成实际的农业生产成果,农业的产量上不去,经济效益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3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策略

3.1做好生态农业发展的宣传工作,鼓励农民参与

借助电视台、广播等媒体,为农民介绍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提升农民的观念,让更多的农民愿意参与到生态农业建设中。为农民讲一些生态经济学的常识,让他们意识到滥用化肥农药,不仅仅关系到农作物的收成和自己的收入,更关系到环境保护等问题。同时,借助网络、培训、函授等形式宣传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事迹,用真实的事迹让农民切实体会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此外,将生态农业发展的概念用墙报、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宣传,让这一概念深入人心,并且,综合评估农民的实际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态农业的投入。

3.2加大资金投入和对生态农业的扶持力度

在政府方面,需在财政预算中列出发展生态农业的专项资金。类似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的相关项目也要逐渐倾斜向生态农业。各级财政部门需要拨出专项发展生态农业的资金,同时结合政府贴息等措施,引入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作为引导者,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力量、信贷投入为补充力量的资金投入新机制。在金融部门方面,需要和财政局等联合起来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协调机构,简化贷款程序并给予相应的优惠贷款利率。推行小额贷款时,银行可以和政府资源联合起来,创新抵押方式,解决企业+农户的联保问题。重点扶持生态农业企业龙头,制定灵活的借还贷机制,帮助农业龙头做大做强,进而推进当地生态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3.3做好科学技术创新工作,用科技为生态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产品批量规模化生产,所以,一定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平台的搭建,整合科研院所、涉农高校等资源,成立相关的实验室或是科研基地,另外,还要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在这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方面,更是要加大扶持力度,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为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畜牧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创新和科研的条件。同时,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速度,积极创办一些农业技术企业,放宽对生态农业技术的认定标准,另外,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促进生态农业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

3.4重视生态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养精蓄锐

生态农业是高科技农业,要切实提升农民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可持续性。具体的讲,就是要深化农村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大农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对于高等涉农院校而言,要重点扶持农业特色院校建设,有计划地开设一些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课程,为生态农业发展输送各类人才;对于中等教育而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聘专业过硬基础扎实的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开办农业培训学校,开设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讲座,提升农民的技术水平,让农业技术教育落到实处,为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结语

发展生态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当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还伴随不少制约因素,应该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合理策略,从而更好的推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卉.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园艺,2015(1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