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辩论基本常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以生为本 争鸣课堂 教学建构 指导策略
“争鸣课堂”是以学生在自主学习以及合作讨论中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学生为研究、讨论的主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学生创设质疑、讨论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争鸣”的平台,从而释放学生学习本能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模式。“争鸣”比喻在学术上进行辩论,在这里意指学生之间的讨论活动。“课堂”是什么?它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也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是学生学习潜能、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
争鸣课堂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创设民主的氛围、拓展讨论的空间、培养合作的意识,从而激励学生去自学,去尝试解决问题。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逐渐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建构:争鸣课堂操作方式
下面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热闹非凡的市场》为例,谈谈争鸣课堂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步骤一:有心插柳柳成荫――前置学习 明确任务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要去超市等场所购买商品。我们尽早学会一些选购商品的知识,培养独立选购简单生活用品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2.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⑴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份调查表。了解同一种商品在三个不同购买点的价格。
⑵询问店主或请教家长,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⑶请搜集一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如果对于即将学习的内容完全陌生或缺乏知识与经验基础,那么新内容学习起来如同看“天书”,很容易让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是如果所学习内容让我们感觉到有所熟悉、有所知晓,那么接下来的学习便会充满信心和动力。所以在课堂学习之前,我们先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感受和预学,以研究的心态对待学习内容,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活动的发现。
步骤二:多维调查巧积淀――呈现资料 感悟质疑
1.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做了一回小小调查员,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调查结果。
2.老师巡回了解情况。接着,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展示自己的调查表。
同一小组三个人在不同购买点调查的不同结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旁观者!就教师而言,要把握好学习的内容、难度和目标,要让学生能够“跳一跳、摘果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要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要把每位学生的学习放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让每位学生都产生知识、思想、方法。像这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能激发学生探究商品价格的奥秘兴趣。
步骤三:呈现问题拨云雾――组内争鸣 定向研究
1.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研究活动,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
⑴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⑵除了了解商品的价格,我们还要学会哪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2.小组讨论,讨论要求:
⑴小组分工要合理,选好组长、记录员、汇报员。
⑵根据小组成员所占有的材料,恰当选择一个课题。
⑶组内成员要服从组长的指挥,讨论要紧扣主题。
“争鸣课堂”第一层次的交流是小组之内的交流。每位学生在组内将自己的课前研究过程中的想法与困惑、发现与疑问和盘托出。之后,小组成员商讨,如果我们这个组等会儿在全班交流,该如何整合小组内的想法向全班介绍。学生研究活动过程与方法是要训练的,常用的是小组合作进行,又分成几种不同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学习,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也拓展了思维。
步骤四:言为心生导之行――班级争鸣 深化感知
1.课题一:造成“同一种商品,价格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组1:我们小组认为小店与超市的进货渠道不同。
组2:我们小组认为小店往往是老板个人在工作,进货、零售,成本低;而超市、商场,员工多,管理成本高。
组3:我们还有补充,这跟商店的地段、房价有关。商场、超市大都在比较繁华的地段,房价高,投入的资金就多,商品的价格就高。
……
2.课题二:除了了解商品的价格,我们还要学会哪些购物的基本常识。
组1:买东西,要注意产品是否合格,不能买“三无”产品和过期商品。(教师随机询问:什么是三无产品?)
组2:买东西时要注意防假,即预防假币和预防假货,如果你买到假货或发现商品有质量问题,请拨打电话号码:96315。
组3:我们知道买同一样东西,超市最贵,小商店较合理,批发市场最便宜……在购物过程中要文明礼貌,尊重他人。
政治课教学 课堂结构 实效性 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的核心功能是育人。思品课是最贴近学生生活、最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的一门特殊课程,课程中的不少内容,尤其初一初二的内容,学生从小就从家长、小学老师或其他途径中有所了解,只是不够全面系统,缺少深刻体验。初中思品应立足于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系统了解自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常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深入生活实践及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的深入剖析等方式,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做人处事。但是多数老师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不敢放手让学生感悟体验,不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分析研讨,过度重视知识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靠说教进行或受不到应有重视,致使以明理、修心、导行为主要价值追求的思品课演变成一门纯知识传授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有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结合政治课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改变课堂结构,让学生唱主角
在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成了只是的接收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从整个教学过程中看来,教学的组织、反馈、小结、作业的布置等,都是按老师的既定方案进行,长期下去,学生感到政治课乏味,对学习失去信心。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政治课教师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到政治课的魅力所在,激励他们主动探索政治问题,学会学习,学会思维。
首先,让学生扮演老师。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当“老师”,展示自己的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也可以先分析自己的错因,然后再说出自己找到思维错误的过程,给出正确的答案,从而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转变学习方式》时,教师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表演第二次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兔子在第二次比赛过程中没有再睡觉,可是乌龟转变了思路,选择其他更加快捷的途径提前到达了终点,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在表演中体会,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在表演中、在观看中知道了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其次,努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就应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有创设分为的良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搞的好、融洽,学生就必定会喜欢老师讲的课,课堂上响应积极,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并且充分运用教学技巧,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尽量把课上的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次,课堂上要注意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可把所讲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在讲法律知识部分时,可把教室当成审判庭,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审判,模拟法庭等活动,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也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
二、捕捉最新内容,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我们使用的教材,从时间上看,他也是过去的,有些材料是一年或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成未变的;从地域上讲,有些材料适用于东南沿海地区,有些材料适用于西部内陆地区,有些适用于城市;有些适用于农村;从内容上看,有些观点和丰富多彩的世界、奔腾发展的社会相比,它是滞后的。因此,我们不能完全拘泥于课本,我们必须用鲜活生动的、贴近生活的、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多媒体的使用,就有效地弥补了教材的不足。如在学习《科教兴国》的内容时,把我国科学家参与测序的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绘制成功这一重大新闻带入课堂,即使学生了解了什么是生物基因工程,又瞻仰了人类的美好未来,加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此外,我们将纳米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引入课堂,播放中央电视台“何祚庥院士谈纳米”的节目。何院士通俗易懂的讲解,纳米神奇的作用,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被神奇的科技深深地吸引,心灵上引起强烈震撼,大大增强了学生探索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和决心。
三、以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是构成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激起学生学习的“期待”心理。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一知识产生了一种急于了解的心情,就会激起他们学习新的知识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就会使学生愉快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2.引起学生的紧张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可在讲清“是什么”的基础上,恰当地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回答,这样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困惑、不安、紧张的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急于找到答案。
3.给予成功的满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得到成功的满足,对此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如此反复多次,就会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模式;西方文化;文化意识
1多模态理论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多模态话语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内外关于多模态话语的研究现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研究体系,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语言教学、影视戏剧等领域。在多模态话语理论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方面,GuntherKress&TheovanLeeuwen[1]、Royce,T.&Bowercher,W.[2]等探讨了多模态教学与现代媒体技术的关系。国内则经历了理论研究和在教学应用研究两个阶段。李战子[3]、胡壮鳞[4]等学者对多模态理论做了相关研究。
1.2多模态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国内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应用已涉及外语教学、教材研究及网络语篇等,学者们探讨了多模态理论对英语其他课程如翻译、英美文学等课程教学上的运用。综其国内外学者对多模态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使语篇世界日趋多模态化,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但在西方文化相关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探索上,谈到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单纯强调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而多模态理论在《西方文化》课程的运用可更系统化、更具有可操作性。
2《西方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
作为一门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语专业必修课程,文化类课程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内容丰富,课时较少,难以全面覆盖西方文化的全部内容;二、传统的西方文化教学方法以填鸭式为主,照搬书本,配以简单的PPT展示,让学生恹恹欲睡;三、教材名目繁多,包罗万象,跨度长、难度大,学生难以抉择且不易把握其中的精髓,以致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多模态理论在西方文化课程中的运用
3.1教学资料
西方文化类的课程在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和它课程本身的性质是分不开的。英语语言教学者和学习者基本都能意识到学习西方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但很多院校只开设了《英美国家概况》课程,这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是极其不利的。而多模态的运用可以丰富教学资料的选择和运用,有利促进西方文化类课程的开设和实施。因多模态是涵盖文字、声音、图像等的一种技术手段,可让教师不只拘泥于某一种教材的使用,改变传统生硬的以文字为主的讲解方式,借助网络资料,可用大量的图片音频、视频或其他影像资料代替单一的书本,例如,关于古罗马文化,授课者可准备BBC相关的纪录片;或用图片和音频材料展现启蒙运动的建筑和艺术等成果。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讲解中解救出来,还能让老师节省大量的时间研读和梳理相对复杂而无头绪的章节,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将要传达的授课信息输入给学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2教学设计
在西方文化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改掉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时将各种多模态的方式融入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做每个章节或小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时,笔者根据授课内容和特点,采用不用的模块教学,例如,在“犹太文化”这一部分,课堂讲解只占小部分,犹太历史用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犹太教的教义让学生讨论并和其他宗教的教义进行对比,圣经小故事由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形式的讲演,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全方面地了解到犹太文化的厚度和深度。而在“文艺复兴”莎士比亚这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上课前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作品,并对他的作品做限时展示,于是,在课堂上就有PPT展示、诗歌音频、剧本配音还有小说片断的表演等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感受,整个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而不再是学生只带着耳朵来听的沉闷情景。
3.3学习方式
目前,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为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提供了有利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实现只靠课堂讲解无法实现的效果。在课前,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章节的背景资料,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庞大的网络数据库里寻找帮助,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课堂上,学生可结合网络资源,将课前充分预习或准备的进行展示和表演,可以给其他学生视听功能的冲击,为理解课堂内容提供了更多的方式。
3.4考核方式
西方文化课程是一门相对复杂的课程,不仅包括对一些常识的基本介绍,还包含西方历史上各个领域的变化和发展,其丰富内容大大加大了考核的难度,并且单一的考核方式行不通,因为单纯地考查学生对某一基本概念的记忆毫无意义,学生会考完即忘。试卷这种考核方式已不适用于在多模态框架内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概念记忆或者判断对错等这些题型只局限于检测基本常识记牢与否,并不能全面检测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结合多模态的教学,笔者在考核学生时一般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四成,期末成绩占六成。平时成绩是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得出的,不是简单的几次书面作业成绩总和的平均分,期末成绩也不仅仅是书面考试,包括学生参与讨论、配音、辩论、表演等方面,而是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表现来考察学生对西方文化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掌握程度,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压力,更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精髓的理解。因此,从多模态的视角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西方文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可拓宽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运用范围,改变原来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可充分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培养出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具有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Kress,G.&VanLeeuwen,T.MultimodalDiscourse:TheModesandMediaofContemporary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2]Royce,T.&Bowercher,W.(eds).NewDirectionsintheAnalysisofMultimodalDiscourse[C].London: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2007.
[3]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7.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讨论学习模式;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是一种常见而又高效的教学方式。精心选择讨论话题,有效管理课堂讨论,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多向信息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一、课堂讨论学习改善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凸显出生物课程标准的精髓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以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积极性的课堂讨论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实现了一种以过程教学为重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
二、如何创建生物课讨论学习模式
1.注意发现问题,巧设疑问
任何一节新课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都应首先从辅导学生读书开始。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设问质疑,组织材料。教师明确恰当地说明讨论的范围、内容和要求,准备好讨论提纲。
2.讨论要大胆质疑,创设共享情境是讨论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学生可将自己预先想好的观点抛出,进行广泛的、平等的讨
论,在讨论的基础上也可进行辩论。
3.采用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合理的评价与总结
轻结果、重形式是课堂讨论的一个常见误区。教师如果只让少数学生的讨论结果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会让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
受挫,并影响教学的开放度。
三、生物讨论学习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创设情境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是来自真实世界的,即源于生活,源于自然。不应有学科本位思想,学术性太强,这样学生讨论就会无从下手,导致讨论失败。
2.选择适宜讨论的时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讨论学习是实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重要环节,它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宜选择相宜的教学方法。对于自然生物中规律、原理的问题中联系实际的问题,讨论学习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3.明确讨论的主题关系着讨论的质量
讨论话题难度要适当,如果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问题一般就没必要讨论,容易产生不同理解的内容,因为讨论题的答案不是简单现成的,不同观点的碰撞最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讨论的主题不能过于抽象,离开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太远,讨论就会失去方向,摸不着边际。但也不能过于具体,太具体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通过阅读有关材料,观察有关图解,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就有了中心,有了方向。生物新教材中就有许多已经明确要求讨论的内容。
总之,学生在讨论学习活动中对知识点的把握要积极、主动、牢固、深刻。由于课堂思维活动量大,参与活动的机会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是一个基本常识。课堂讨论只是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虽有其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合理地选择运用。
参考文献:
在办理公证取证过程中,有时会因当事人或者公证人员的疏忽或经验不足而犯下一些错误,这往往直接影响公证文书的证明效力。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被告没有足够的相反证据证伪的情况下,法院原则上会采信公证书的效力。但有些公证书又存在程序上或者实体上的瑕疵,如果完全采信其效力又不完全符合公证法律规范的要求,故有必要对公证书的效力进行探讨。下面,笔者结合审判实践中的若干案例,对该问题进行探析。
一、超越地域管辖之公证文书的效力
在公证过程中,当事人及其委托人经常出现的问题是超越公证的地域管辖。按照2002年8月1日起生效的《公证程序规则》第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公证事项由当事人住所地、法律行为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处管辖。但在实务操作时,往往出现由受委托的诉讼人所在地的公证处进行的情况。如飞乐影视制品有限公司诉音像制品经营店系列案即为一例。在该系列案中,原告为了证实被告有销售其享有专有发行权的侵权复制品的侵权行为,对其向被告的购买行为进行了公证。但公证人员既不隶属于原告住所地的公证处,也不隶属于被告住所地的公证处,而是受委托人某律师事务所住所地的公证处工作人员。在法庭辩论阶段,部分被告由此对整个公证书的法律效力提出异议,认为既然原告没有按照《公证程序规则》规定的程序操作,超出地域管辖的相关规定,应认定该公证书无效,不能以此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原告欲证明被告有侵权行为,需要另行举证。但合议庭并没有采信被告的抗辩理由,相反,合议庭结合其他证据综合认定,采信了这些公证书的证明效力。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法基本是正确的。第一,尽管《公证程序规则》第十二条第一款对公证的地域管辖有明确规定,但该条款及其后的条款均无违反该条时应如何处理的责任条款。按照法理学的基本常识,具体法律条文主要由假定、处理和法律后果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可以体现在同一法条之中,也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法律条文之中,甚至可以体现在不同的法律之中,在适用时可以将记载在不同法律或者不同法条中的三部分结合起来使用。但现实是很多法律条文缺乏法律后果这一部分。《公证程序规则》关于超越地域管辖的法律后果阙如就是一例。在法律后果阙如的情形下,具体如何适用法条则属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法官不能机械认为超越管辖就无效从而简单地对公证书的法律效力作出否定的认定。《公证程序规则》第五十七条之规定也体现了这种法律精神。第二,被告对公证书的法律效力有异议,完全可以依据《公证程序规则》第五十五条之规定行使法律赋予的救济权利,但被告方仅于法庭辩论阶段提出口头形式抗辩,并未依法定程序向公证处提出申诉和复议,据此,可以形成对原告方有利的心证。第三,原告还提交了被告的销售发票(或者销售单据),这些单据上有被告的公章,被告方对此没有提出实质性抗辩。因此,可以认为公证书上载明的事实基本属实。综上,根据优势证据规则,尽管原告方提交的公证书存在程序上的瑕疵,但其证据足以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其权利受到被告侵害之事实,因此被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在公证处之外办理网页保全之公证文书的效力
公证书应在何处制作,《公证程序规则》并无明文规定。但在办理网页公证保全时,公证书应在公证处制作,这是办理该类公证切记之要点。因为在公证处进行公证,所使用的是公证处的计算机,计算机在进行公证之前不为公证申请人所控制,因此无法预先在计算机中进行技术处理,而如果在申请人的处所进行公证,则就存在这种可能。
关键词 教师 口语艺术 修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Art
TONG Xin
(Department of Tourism Management, Liaoning Jianzhu Vocational College, Liaoyang, Liaoning 111000)
Abstract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ar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rt, the spoken language art is established under various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and intelligence, knowledge basis, must als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e their own a series of quality,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including the range is relatively wide.
Key words teachers; spoken language art; accomplishment
教师口语的艺术技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怎样选择和运用规范的话语,向学生传播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陶冶灵魂的技巧。教师的口语艺术技巧,是教师教育和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口语艺术技巧具有下面几种内涵:
(1)注重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是说无论对学生进行教育还是教学,教师的口语既要符合教师、学生的身份,学校的特点,表述时准确、得体、严密、全面,又要符合公认的语言规范。所谓艺术性是说教师在言语的运用上要巧妙、机智、灵活,并具有自己独特的话语风格。做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教师的口语也就具有了准确性、规范性、严谨性、幽默性和通俗性。
(2)教育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教师口语的教育性一方面体现在言语内容中包含的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启迪和健康的情感教化上,一方面体现在言语本身艺术性的教育作用上。而审美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上:一是优化语境;二是教师口语本身具有语言美;三是整个教学流程中的言语整体美。
(3)注重声、情、意的统一。教师使用口语时要力争做到声、情、意的有机结合,使自己的话语富于音乐美和韵律美。其中饱含着热情、真情,并言近意远,意蕴深邃,饱含哲理,能具有鞭策、鼓舞和激励的力量。做到了声、情、意的结合,就会使教师口语具有言语的震撼力、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产生春风雨露般的魅力。
(4)注重口语和体态语的结合。教学中,除使用口语这一有声言语,还要使用体态语这一无声语言,这两种言语形式是相互促进的。首先,体态语虽是无声的,却是内心意念的自然流露,具有感染力;其次,体态语虽无声却有形,往往以鲜明的形态作用于学生的视觉,触及学生的深层意识,使学生经久不忘;再次,体态语具有启发性,能以具体的体态先引起学生的直观感受,它的寓意又诱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形成更深的理性认识,产生心领神会的效果;最后,体态语是一种更直接、更深刻的交流方式,能沟通师生深层的感受和意识,便于在师生之间产生同感和共鸣,也是一个移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教师口语和体态与的结合。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于教师来说,他的口语艺术技巧是建立在各种思想修养和智力水平、知识范畴基础上的,绝不是只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就够了的,还必须注意自身一系列的素质培养。这种素质培养,涵盖范围是比较广泛的,诸如思想修养、理论修养、逻辑修养、语言修养、艺术修养、法规观念、心理知识和专业知识。
(1)思想修养。就教师所从事的事业和职业特点而言,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既要用完美的言语去启迪学生的心灵,又要用光辉的思想去引导学生怎样做人。思想修养还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观念,因为口语表达是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包含着一定的伦理道德观念并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这样一来,口语表达者就是某种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和宣传者。口语表达中,只有品行端正的人才会受到听众的尊重和信赖,其内容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在教育口语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理论修养。理论修养包括哲学修养和专业基础理论修养。前者可以给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决定着教师理论修养的程度,后者可以在专业性很强的提问、交谈、论辩、演说中提供专业的支持,使听众信服。因此,对教师来说,加强哲学修养和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同样是必要的。
(3)逻辑修养。口语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同逻辑具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口语表达的艺术技巧,应当正确地表现其思维的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思维活动要符合思维的规则和规律,这也是由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的。因为,无论是各科教学还是对学生做思想工作,都要求口语的表达清楚而准确、重点突出、形象生动,其中准确就是指概念无误、判断恰当、推理合乎规则。
(4)语言修养。教师的口语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因此讲究语言修养对教师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地掌握语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语言规范化的全部内容。为使自己的口语具有充分的交际效果和感召力,还要不断学习那些富有生命力、表现力的语言精华,尤其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包括群众的、著名辩论家和演说家的,古语的、外语的。此外,还要在口语表达的语音诸要素,语调诸要素和词语、句型、句式等方面进行积极训练,以求使用得合体、娴熟。
(5)艺术修养。教师口语是有声言语和无声言语的结合,它不仅要说,而且还要用身体的动作去演,在一种整体美感中转换出信息形态,传递出去,而为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从各种门类的艺术中汲取有益的营养,这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6)法规修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法律意识,即使是良好的动机和愿望,也会产生消极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牢固的法律意识、法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言行都要符合法规要求,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平时常有违纪现象,长此以往可能走上违纪和犯罪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师对此有所了解,准确地判断学生过错的性质,并进行深入有力的思想教育。
(7)心理学修养。教师的口语作为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桥梁,其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教师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对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掌握,只有这样,教师口语才能有的放矢,收到良好的教学和教育作用。因此,教师应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目的,掌握青少年和成年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样就会在教育、教学中使教师的口语艺术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外,还要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比如注意、感知、想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并掌握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去运用不同的口语艺术,使学生既能学到知识,又能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主要是指学生的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掌握个性差异是因材施教,增强口语艺术效果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案例教学;特点:使用方法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在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适应新课程的教改要求,有利于展示学生个性,活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益。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该如何运用好这一方法呢?
一、要注意案例与举例的区别
有人认为案例与举例相同,其实不然,虽然两者都是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说明某个问题,但两者有较大的区别:
1、两者的作用不同。举例是教师讲评知识点的手段,是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如教师在讲到“爱岗敬业”时,举了李索丽的例子,学生从例子中理解了爱岗敬业的含义,但毕竟是被动地接受来的知识,老师给予的是现成的知识,学生少了主动思考的过程。而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思考。如同样是李素丽的例子,案例教学能让学生自主地总结出“爱岗敬业”的含义、要求及意义。
2、两者的地位不同。职校德育课程的内容是以案例贯穿的,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围绕案例展开,因此案例教学是教学的核心:而举例则是一种单纯的论证问题的辅助手段,充其量是文中观点的一种佐证。
3、教学的方法不同。举例是知识型教学。是为了解释社会问题和现象:而案例教学是创新型教学,是通过教与学的互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形成独特见解,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案例的选择
1、案例要有教育性。德育课是对职校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基本常识教育及国内国际形势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开展职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德育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有教育意义的、积极向上的案例贯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如讲“职业道德五条基本规范”,每一规范都包含三方面的问题:含义、基本要求、意义。这些内容虽然重要,但浅显易懂,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地讲述。容易流于肤浅,缺乏趣味性,学生不爱学,这就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运用案例教学。可以使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因为实行案例教学,可以将课本知识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后讲出来。对学生来说。这既是一次认识与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更是一次思想教育的提升。
2、案例要有“新颖性”。德育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德性成长与其生活、社会实践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选取案例要鲜活,要贴近职校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案例内容要有具体的细节。这样的案例学生讨论起来才能真正进入情景,发现具体问题所在,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案例不切合学生生活、思想实际,或者内容空洞,那么学生提出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空泛、肤浅,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如在讲“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时,教师用“豪华生日宴与简朴过生日不同消费观念”的案例对比,让同学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互相质疑。在争论与质疑中逐步认识到了哪种消费观是积极合理的。通过这样对比、辩论,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这样。学生就能学到经过自己思考的、活的知识,使学生更容易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并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
3、案例要有“趣味性”。人常说“兴趣是智力之母”,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会丧失学习的自觉性。因此。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中应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如耐人寻味的故事。精彩有趣的游戏,幽默风趣的语言,紧张刺激的竞赛,形象具体的操作,饱满真挚的情感等等,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引发学生的兴趣。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充满趣味的知识园地,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
三、要注意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
设计教学方案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教学大体分四步:
1、划分团队。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是案例讨论。如何开展讨论?这里面有一个组织技巧的问题。组织得不好。可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离题千里。有的学生参与,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兴趣。为此我们可以把班上的同学分为几个“团队”,让学生给自己的团队起一个名字。同时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的发言要记入团队成绩,成绩好的团队将给予鼓励。而且,观点越深刻、越新颖。得分越高。这些措施为积极开展讨论,提高讨论效率奠定了基础。
2、展示案例。先让同学们阅读案例,理解案例。
3、开展讨论。讨论时,教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层层逼近教学重、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