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2: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的经营和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企业年金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落实企业员工和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
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流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着劳动者对企业的选择性。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员工来讲企业有很强的归属感,由于历史等原因,员工往往将退休后的生活保障寄希望于企业。由于我国目前的平均资本投资回报率较低,单独依靠员工个人储蓄和国家财政支出的基本生活保障很难满足企业员工未来离职后的生活需要。因此,企业年金对于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大作用。
(二)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年金对于企业来讲,另一个巨大作用在于有利于吸引人才。因为年金可以存在差异,越是人才,在企业年金上享受到的利益就越多,因而好的企业常常为员工建立长期的企业年金制度。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80%以上的雇主都提供公司配套资金,如果职工在401K(延付税款雇员储蓄计划)账户存款1美元,那么,在国内收入规定的限额内,公司会追加配套资金存款0.25到1美元。各个公司的配套资金比例不一。要取得配套资金,一般公司都要求职工在本公司工作达到一定的年限,因此,许多职工往往愿意在一个公司长期工作,并且每个月都在自己的账户上存款。职工存款越多,公司配套追加的存款也越多。对于对企业有重要贡献的员工,企业往往也会提高追加比例,建立企业年金将成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稳定职工队伍,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从199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实行补充养老保险至今已有十余年,对基金积累和大量的沉淀资金,企业往往产生两种极端走向:起步较早的企业,在当初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情况下,恶性操作,乱投资,最终血本无归,甚至一些企业将团体年金当作了洗钱、逃税、腐败的工具;起步较晚的企业谨慎行事,将每年积累基金仅限于银行定期存款和购置国债,由于近几年利息的一降再降,往往易遭受通货膨胀的侵蚀,加大了企业年金的运营成本,使保险资金运用的有限渠道制约了资金运用效益的提高,实现不了资金的保值增值。这些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年金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方案设计的专业知识、投资管理和监管方面的问题。据预测,近年内我国企业年金市场每年将增加1000亿元,到2010年,这块市场的规模将达1万亿元。而且企业年金计划从缴费到给付的间隔时间较长,所积累的基金大部分适合于中、长期投资,这正是我国资本市场所需要的,而且大有文章可做。
二、新形势下企业年金的经营管理
(一)积极推行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
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证监会相继出台了《两个试行办法》,扩大了企业年金经营的主体范围。办法出台前,除了社保部门经营企业年金保险外,惟一的市场就是各家寿险公司,而现在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打破了垄断,把中国企业年金市场这块巨型“蛋糕”分给了许多竞争主体,保险公司在与其他受托机构相比,具有诸多的竞争优势,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是企业年金的主要参与者和供应商,在美国的401K养老金计划中,有45%的市场份额由商业保险公司来承担。保险公司庞大分布全国4500多个机构,网络优势为企业年金开展售后服务提供了难得的优势和便利;多年来,保险公司经营着商业补充养老保险,积累了年金账户管理的丰富经验,他们凭着长期积累的经验优势一定会在未来企业年金市场上大显身手;在企业年金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保险公司可以满足业务多样化、个性化需要,特别是在领取方式上、管理成本上、操作流程上已形成了独有的方式方法。再加上保险公司的销售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这些都是确保企业年金运行安全的有力保证。
(二)加强国家监管机制对企业年金的监管
企业年金在运行中主要涉及到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信托业务三大类多个金融领域,所以在监管上,劳动保障部门承担的责任和压力重大。不容回避的是,金融环境显然使相关部门产生犹豫,一些企业由于看到目前资本市场存在种种问题而对此心存疑虑,一些相关人士对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原则发出质疑。金融安全方面的担忧不能不说是目前推进企业年金的又一重要障碍。推动企业年金入市落实,良好的监管环境对参与者和投资者来说会是一种安全承诺,会对他们构成更大的吸引力;若监管不力一方面将导致腐败和违法犯罪,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对守法企业的不公平,最终迫使他们退出或者根本不参与。同时为了体现对员工权益的保障,在监管环节中也应该考虑职工的位置,在监管体系中应注重工会的作用,企业内部应设立企业年金理事会。
Abstract: The paper makes an in-depth research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ervices on basketball venues,by means of the Literature Material,Expert Interview,Questionnaire Survey,and comes up with some practical advices that the condition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acilities,of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personnels' training,and of establishing a complete system 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management is that indispens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ketball venues services.
关键词: 篮球;场馆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对策研究
Key words: basketball;venues services;existing problems;countermeasures study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68-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大众消费观念的转变,我国篮球产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的总体水平一样,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前景广阔,市场巨大,但在目前宏观经济环境背景下,有机遇也有挑战,应该因势利导,以促使我国篮球产业化的有效发展,体育场馆是进行篮球比赛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篮球产业的重要基地,体育场馆能否得到最佳效果的发挥,事关我国篮球竞技水平的高低与篮球产业的发展,因此,对篮球场馆服务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我国篮球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 篮球场馆服务业的概念
1.1 篮球场馆服务业的概念 篮球场馆服务业是指为满足篮球竞赛表演和观众欣赏的需要,为篮球竞赛表演和观看比赛提供场所和服务的部门的集合。
1.2 场馆经营项目的概念 NBA联盟把场馆经营项目界定为:豪华包厢、场馆使用许可、停车、场地广告和场馆冠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把“场馆经营项目”界定为,以体育场馆为载体,围绕包厢、座位特许,广告的经营、场地冠名、食品和饮料的经营、场馆内的标志性产品的经营、小件寄存、车辆寄存等。
2 篮球场馆服务业经营和管理负责人的现状
目前,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经营负责人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原来管理企业,现在受企业委派出任俱乐部的总经理,他们具有一定的经营经验和管理能力,但对职业体育领域包括篮球产业领域缺乏了解;另一种是职业篮球运动员出身,他们精通篮球,但对职业体育的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职业篮球俱乐部的经营管理负责人和主场馆经营管理负责人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其中专科学历的占22.2%和55.6%。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的人才,人才在产业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篮球职业化、产业化的今天,作为俱乐部经营开发活动的主要决策人,他们知识结构存在的严重不合理现象已经制约我国篮球场馆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广告的经营和管理现状
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经营资源分为两类,一种是有形资源,一种是无形资源。广告的经营就属于无形资产的经营,其实质是广告特许权的经营,即俱乐部需找广告赞助商的经营活动。目前,就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各职业篮球俱乐部和各场馆所以方而言,在联赛期间以场馆为载体的广告经营主要包括场地广告和票面广告两类。
3.1 场地广告的经营和管理情况 场地广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大部分是国家体育总局篮球运动管理中心要求必须摆放的场地广告;一小部分是交由俱乐部和承办单位独立经营的场地广告。联赛的主办单位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拥有联赛所以的广告专有权,各俱乐部仅拥有较少部分的在端线后摆放广告位置的权利。
3.2 票面广告的经营和管理 很少有人能意识到一个赛事的门票的全部价值。很显然,球票提供一种凭证,指导观众找到他们的座位和观众沟通一些交易的条款。为了随之而来的高额意外保险,如此的限制法律责任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些平凡的应用只仅仅是巨大的市场潜力的冰山一角。球票既可以作为一种促销工具,也可以作为一种收入来源。许多联盟把球票的背面作为一种广告媒介出售给企业来宣传他们的产品和他们的信息。可以说,球票中蕴涵这很大的广告价值。
4 我国篮球场馆服务业经营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各主场建设水平不高 如今体育馆不再是观看比赛的地方,它是一个集餐光、酒吧、贵宾包厢的娱乐中心,这就要求场馆拥有较高的建设水平和完备的配套服务设施来满足现场观众的需求。目前,承办CBA联赛的主场馆普遍存在建设水平不高的问题,因为这些场馆建设之初都是为了承办大型运动会,而没有考虑到日后的职业联赛篮球。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北京、浙江、广东篮球俱乐部可以满足篮球竞赛开发的要求;有4家俱乐部认为主场馆不能满足篮球竞赛开发的要求,分别是江苏、吉林、上海和八一篮球俱乐部;还有一家认为差的很远,它是山东篮球俱乐部。因受场馆设施条件的限制,很多围绕CBA联赛进行产业开发的想法都无从实现,这就难免会让体育场馆负责人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由此也可以看出,场馆建设水平的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篮球场馆服务业经营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4.2 缺乏与现场球迷的沟通与了解 体育营销学的观念告诉我们,要把观众理解成消费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是成功经营和管理的关键所在。但各俱乐部对这方面的重视明显不够,在所调查的8个俱乐部中,没有一家俱乐部对现场观众开展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产品生产者的俱乐部和场馆所有方对自己的服务对象都不了解,那还谈何经营,谈何盈利呢。
4.3 缺乏关于主场馆的经营分析与评价体系 经营分析与经营评价,是直接决定经营成功与否的主要环节。因此,近年来,关于“经营分析与评价”方面的研究,一直是经营学家们最为关心的热点课题。在调查的8家俱乐部中,只有广东宏远篮球俱乐部一家建立了主场馆的经营分析和评价体系,其它7家则没有。这一结果说明各俱乐部还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经营分析和经营评价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了在整个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不能及时地找出不足之处,进而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很不利于俱乐部有效开展主场馆的经营和管理。
5 进一步发展我国篮球场馆服务业的对策
5.1 改善场馆的设施条件,制定合理的主场馆的标准
优良的体育场馆设施是体育竞赛和体育产业开发的保障,场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及比赛的举办和相关产业的开发,作为CBA联赛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我国篮球管理中心对于承办CBA联赛的场馆应该制定最低的场馆条件。这些最低条件主要涉及场馆的容量要达到相关要求;鉴于CBA联赛的场馆经营对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要求,而相对而言,大城市比小城市的经济要更活跃,体育产业的市场潜力更大,因此也要对参赛队伍的主场所在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一定的指标限定;要配有一定数量的豪华包厢,主要用于接待领导和一部分愿意享受优质服务的球迷,提升整个场馆的品味和质量;最后,对于不合格的比赛场馆要提出整改意见,并定期整改,对于整改后还不合格的场馆,取消其举办联赛的资格。
5.2 加强经营和管理人才的培训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对于联赛的举办和场馆管理而言,经营和管理的人才是一项重要的事情。因此,对个俱乐部的负责人及主场场馆的管理人员和经营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进一步的了解这件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已经在北京连续举办了两年的职业篮球运作研讨会,还举办了七届全国的体育场馆经营和管理培训班,这些会议或者活动将最新的场馆经营和管理的理念传达给了场馆经营和管理人员,让他们将这些成果运用在实际的管理中。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个关于CBA场馆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网站,不仅可以做一个培训的平台,还是同行人互相交流的平台,共同为CBA联赛的主场馆经营好。
5.3 一切以现场球迷为核心,加强与现场球迷的沟通
场馆的经营和管理要以球迷为核心,各个俱乐部所经营的并不是比赛的胜负,而是娱乐,在场馆的经营上,要了解球迷的心理,娱乐球迷,服务球迷,给广大球迷创造一种“家”的感觉。在这一方面上,CBA做的还远远不够,从球场的气氛上我们就可以直接的看出CBA和NBA的差距。在NBA联盟的比赛中,经常会在比赛前看到一些球迷早早地就来到了体育馆,他们大口喝啤酒,大块啃热狗。当然,这些东西可方便地在体育馆买到,整个就像一个游乐场,明媚阳光之下,播报声,欢呼声,金属球棒击中小白球时那一声悦耳的“叮”。这正是我们CBA的场馆所欠缺的。
5.4 建立完善的经营分析与评价体系 经营的分析和评价是直接决定着经营成功与否的主要环节,因此,建立完善的分析和评价体系是极其重要的,经营分析和评价,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应对经营活动的各行各业内容选择分析评价的具体内容、具体方法。第一步,要根据具体的经营项目和以前的业绩设置切实可行的标准;第二步,收集各种相关的、必要的信息和资料,对照事前设置的经营目标进行分析、评价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发现了差异,必须彻底查明其中的原因要素。
5.5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整顿赛场秩序 由于有比赛的时候,比赛场馆是人员聚集的地方,因此,在比赛期间是各种意识伤害的高发时期,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措施。篮球竞赛是一个竞争激烈的项目,大量的球迷聚集在体育馆内,有些球迷可能因为球队落后,会出现一些激动的表现,比如辱骂裁判,教练,球员,甚至有的往球场内乱扔杂物,这些不理智的行为,不仅会对比赛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影响,还对场内人员制造了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关于场馆的安保问题也非常的关键,首先要对场馆的风险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并做好准备工作,防止比赛期间出现风险。
参考文献:
[1]欧亚敏.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1).
关键词:品牌;服装;企业管理;模式;分析
一、品牌经营型服装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定位:同质化现象极其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采取的市场战略都基本一致,最终导致我国服装企业都出现了一种同质化的竞争情况。尤其是在产品以及营销环节几乎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在产品定位方面出现较为明显的同质化,所有的产品特点都是缺乏核心诉求的,并且在目标市场上也是呈现出同质化现象的,尤其是我国服装企业过于看重追求市场覆盖率,而忽视了对自身定位的精准度把握。最终无法将产品的核心价值表达出来,而且也失去了大量的顾客。
(二)产品设计:技术薄弱
产品设计以及研发作为品牌最基本的支撑力量,当前我国众多服装品牌尤其是在产品设计方面表现出极为薄弱的技术基础,缺乏素质较高以及水平较高的设计师,这和国外相当水平的企业有着比较明显的差距。我国国内设计师主要是以模仿为主,因此在原创性方面表现的远远不够。
(三)品牌管理:缺乏目的性
品牌管理作为服装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制定企业品牌发展目标并不只是简单的喊口号,这是需要经过缜密的思考以及市场调研,还有市场分析,以及了解市场发展方向而制定的企业发展战略。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的服装企业都没有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很多企业的战略目标都只是一纸空文,虽然每年的营业业绩都在不断提升,但是却没有获得良好的品牌影响力。
二、品牌经营型服装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探讨
(一)对新型品牌管理模式的探讨
企业品牌管理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主要包含了品牌建立以及品牌维护,还有巩固品牌等几个比较重要的过程,这是一个十分有效地针对市场监管以及控制,还有搭建和消费者之间良好沟通关系的一个比较全方位的品牌管理过程,企业只有创建自己的品牌管理目标才能实现企业品牌愿望,并且最终确立企业品牌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当一个企业创建了自己的品牌之后,为了其生存以及发展的需要,还应该对企业品牌做好有效管理以及维护。对于企业品牌管理主要应该做到遵循差别性以及全面性这两个比较基本的原则。企业实施品牌管理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经过对市场的细分并且找到企业品牌的独特性,并且建立起具有特殊性质的品牌,进而获得利润。实施企业品牌管理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进行企业品牌管理不单单是为了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更不是为了企业品牌包装,其真正的核心是为了传递企业品牌的最为核心的理念。
(二)创建适用于服装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办法
随着世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当今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则不仅仅需要从产品自身出发,更加应该从企业供应链出发。针对服务品牌经营管理人员而言,做好对供应链的经营和管理,能够在产品进入市场以及开发新产品,还有完善企业售后服务方面,以及提升客户满意度,降低企业库存以及物流成本,还有提升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等方面都能够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小结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服装品牌经营公司如果想要获得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赢得广大消费者对其的信任以及忠诚度,因此,在这方面,我国大部分的服装品牌公司都还有非常长的一段路需要走。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完善,我国消费者也不断觉醒,这对于服装品牌公司的发展其实是一种压力,这些都可以转化为动力,促使我国服装品牌公司的管理人员能够更进一步地规范以及更加理性地进行运作。愿我国多数服装企业都能通过品牌战略,强化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并不失时机地把品牌转变为强势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齐若兰.管理的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相关性原则对比相关性原则应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约束和规定,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具有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要与企业财务管理报告以及企业的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相关联。通过这种方式,当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就能够直接通过财务报告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情况进行详细了解,进而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做出合理预测和正确决策,进而确保整个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也就是说,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相关性原则对企业财会会计确认计量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及其是否满足企业会计核算需求具有较高要求。与财务会计相关性原则不同,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企业财务支出进行扣除时,要求所扣除的支出要与企业收入有直接关系,而不要求其与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决策和管理相关。并且,在税法中相关法规中规定,与企业收入直接相关的支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要求其支出要与企业的实际经济利益相关,比如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等。另一方面,指的是企业因为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经济效益的支出,比如企业投资支出、广告支出等。基于以上特点,在对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计量进行确认的过程中,就要对二者进行慎重对待,以求确保确认计量的高效性和精确性,避免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
2.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比企业财务会计的进行主要依靠企业会计准则,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财务会计的确认、报告和计量要在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参考的基础上进行,以确保其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基于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中就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在对企业收入进行确认的过程中,所有的收入都要当期确认,而这些收入中,详细包括了企业已经发生的或者是已经实现的收入,这些收入的确认都需要在当期进行。其次,如果在当期无法进行确认或者是已经错过当期确认就不能够在当期进行确认,要统一列入非当期费用和收入款项中。而在税法中规定,企业所要缴纳的所得税的确认也要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进行确认。但是,相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而言,企业税务会计所要参考的权责发生制多是不完全的,如果单纯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企业税务会计计量进行确认,很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正常进行造成影响,甚至,还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违法违章操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隐患。因此,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收入和支出情况,对企业所得税的纳税额进行详细计算,并确保其计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避免问题出现。
3.重要性原则和法定性原则对比重要性原则,指的是企业要在对自身业务的规模大小和业务本质进行详细调查和了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企业会计管理中的会计程序以及确认计量方法进行选择。并且,在对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要对其选择所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进行判断,进而慎重选择。在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的工作中,要求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能够充分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管理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并且,通过财务管理状况和现金流量情况还要能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经济决策以及经济效益等进行充分体现,进而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的顺利进行。而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中,则要求一切管理活动都要在充分满足税法规定的基础上进行,而不重视企业的经营和管理状况,也不考虑企业业务规模的大小和性质。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中,并不承认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原则,而至遵守自身的法定性原则。
二、结束语
关键词:经营管理者胜任力 经营管理绩效 关系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才管理理论中对人才的“工作经验”以及“学历”的要求已经难以满足当前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如何更好地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胜任力,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和经营管理绩效的有关理论
(一)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的界定
就目前来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标准,不同学者的界定标准各有不同。胜任力理论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其合理性以及实际使用价值,在国外得到迅速普及,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医疗、教育等各个部门。目前认同较为广泛的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胜任力分为表面的知识、技能和内在的特质、动机、自我概念等。具体来说,知识是指管理者掌握的信息,技能是指管理者在处理事务时具有的能力,自我概念是指管理者自我的价值观、态度和认知,而特质是指管理者自身的特性,动机则是指管理者实现目标的意愿。总而言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胜任力不仅可以判断其能否胜任某项工作,而且还关系着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高低。
(二)经营管理绩效理论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经营管理绩效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其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可以很好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占据的份额以及存在的问题,因此目前经营管理绩效理论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收。但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一样,目前关于经营管理绩效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就目前来看,对经营管理绩效理论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三种,其分别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的评价标准、单一指标和多项指标的评价标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方式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重叠,目前较为常用的评判方式是通过多项指标从主、客两方面来衡量企业的非财务指标和财务指标。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
(一)胜任力的特性
我们可以从对胜任力界定的不同标准中总结出一些相似点,也可以说是胜任力的特征,其主要有三点:(1)胜任力在不同的任务情境中其表现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动态性;(2)胜任力与经营管理工作绩效有着密切关系,不可反映甚至预测经营管理的工作绩效;(3)可以通过胜任力将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人员鱼经营管理能力弱的人员区分开来。
(二)经营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美国学者Boyatzis提出了高效工作绩效模型,其指出经营管理绩效是由经营管理需求、管理者的胜任力以及企业环境等三部分共同组成的,只有当这三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时,才会使得经营管理绩效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企业经营管理者本身所具有胜任力的种类较多,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一般不需要用到所有的胜任力,其所需要的胜任力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具体评价,要努力使得能最大程度地将胜任力潜能激发出来,从而有效提升经营管理绩效。笔者认为,影响经营管理绩效的胜任力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管理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指管理者能对自己有正确认识,并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调节来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发展,以此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因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
2、领导能力
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是指管理者通过人际交流或自身行为影响来提升整个企业工作人员水平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企业其它工作人员来说起着领导作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其在胜任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任务管理能力
任务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可以通过自身经验来对团队进行指导,以此来完成任务的一种能力。任务管理能力的直接实施对象是任务,而只有保证团队任务的完成,才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绩效。4、创新管理能力
创新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经营管理者根据企业发展背景的变化,对传统的管理方法进行合理改进,使得其更加符合当前企业发展需求的一种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经营管理者创新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经营管理者创新能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管理者拥有较强的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5、社会责任能力
在明确社会责任能力之前,首先必须要将其和经济责任区分开来,其不是以谋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具体来说,社会责任能力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职工的责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以及对社会公益责任等的一种能力,一个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必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
(三)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经验管理绩效主要可以分为发展绩效、财务绩效、流程绩效以及市场绩效,研究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领导能力、个人特质、管理能力都可以对经营管理绩效产生影响,而这些都是属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的范畴。比如人事管理能力对企业的发展绩效和市场绩效都能产生显著影响,因为一旦企业经营管理者具备较强的人事管理能力,其就可以对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更好的组织,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社会责任能力也对发展绩效有着促进作用,因为若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就会通过如社会公益等各种行为来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而这在无形之中提升了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绩效。
(四)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经营管理绩效关系带来的启示
1、给选拨和考核企业经营管理者带来的启示
前面已经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创新能力、任务管理能力等胜任力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选拨或考核时,可将这些能力纳入衡量范围。比如,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选拨时,可通过对其个人特质、自我学习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衡量其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影响能力、指导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评判其领导能力;通过对其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绩效管理能力等胜任力的考察,来评价其任务管理能力。总之,在进行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选拨时,要考察其各方面的胜任力,以此保证其具有足够的资格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2、给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带来的启示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许多胜任力对经营管理绩效都有影响,因此在进行管理者的培训时,要依据不同胜任力的不同特点来制订相应的培训计划和方案。这样可以使得培训更有针对性,从而大大提升培训效果,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从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和管理者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如何评价企业经营管理者能否胜任经营管理工作成为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各项研究表明,企业经营管理者胜任力与企业经营管理绩效有着直接关系,可通过胜任力评价将表现优秀的经营管理者和表现普通的经营管理者有效地区分开来。在进行企业管理者的选拨和培训时,要将之与胜任力结合起来,保证管理者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瑾,闫晓军.知识管理能力、管理决策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11
[2]肖剑科,赵曙明.基于情景分析的未来人力资源经理胜任力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0;01
[3]孔令志.基于胜任力的水利建设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
[4]胡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胜任力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5]田云.企业经营管理中激励决策优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一、COSO报告的现实意义
COSO报告是在美国金融风险加剧,财务欺诈抬头,社会各界对内部控制和独立审计师寄予厚望的“危难”时刻,由五个职业会计团体联合并潜心研究近4年左右的时间才诞生的。COSO报告中蕴涵了许多崭新的理念和思想。这些理念和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现在甚至未来的企业管理、财会工作和独立审计都有着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准确定位内部控制基本目标。COSO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内部控制目标是帮助企业奔向经营目标、完成使命和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风险②。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提出三类目标、五项构成要素概念。COSO把内部控制细分为经营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可靠和遵纪守法三类子目标和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测活动五项构成要素。这些概念的提出,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标准,使COSO报告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都较原来的内部控制学说有一个质的飞跃。
提出内部控制是“过程③”,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测活动五项要素构成。五项控制要素不是内部控制过程中先后顺序上的一道道工序,而是一个多方向交叉的多维的反复的过程。COSO报告突出了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各控制要素之间有机的多维的联系与影响。
强调“人”的重要性。COSO报告指出人和环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引擎④。内部控制是由人来设计和实施的,企业中的每位员工都受内部控制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工作影响着他人的工作和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所以,要求所有员工都应清楚他们在企业、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位置和角色,并协调一致,才能推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转。
认识到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COSO认为董事会与公司内部控制之间是有联系的,企业中一些行为需要董事会批准或授权。一个客观、能动和富有调查精神的董事会,能够及时发现并修正公司经理班子逾越内部控制的行炉⑤。
强调内部控制系统系是“内置于”(builtin)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的一项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与管理活动的计划、执行和监控职能交织融合在一起,不是后天添加物(builton)⑥。同时内控系统应有应对不断变化的客观世界的机制。
二、COSO报告之缺陷
COSO报告是以职业会计师为主体队伍的研究成果,应用的现实特别是面对美国财务危机的现状,显示COSO报告在控制能力上的差距。COSO报告中主要值得商榷的问题有:
没有充分认识到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至关重要性。虽然COSO报告把董事会与内部控制联系起来,但它的这种联系仅仅局限于企业有一些事情需要董事会审批或授权,基本上把内部控制限定在CEO之下,而对董事会更为重要的作用和董事会与CEO之间的联系和制衡关注不够。这好比设计一幢大厦,只看到了地上部分,忽视了地下基础。
COSO提倡的反映内部控制运行状态的“管理报告”的信息含量和可信性值得怀疑。首先,从正常逻辑上考虑,如果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企业能够如实地公示社会吗?第二,管理报告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只是基于某一时点状况而言的。根据COSO报告,企业不需披露在此时点之前存在的但已被发现和更正的内部控制缺陷⑦。第三,报告的范围仅限于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而财务报告只是经营结果的反映。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估和持续监测是绝对必需的,但COSO建议的这种评估和披露方式容易误导投资者。
COSO报告中的“合理保证”、“成本效益”等词语,基本上是从会计上直接移植过来的,对于规避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有好处的。但对社会用户来说,增添了许多猜疑和无奈。到底什么算是“合理保证”,如何做到“成本效益配比”,在实践中恐怕很难说清楚。内部控制评价应通过提高评价标准和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透明度增加科学性。
把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一些重要职能排斥在内部控制触角之外。COSO一方面指出内部控制与管理各功能(计划、执行和监控)交织在一起,是内置于企业经营活动之中的。另一方面却把目标设定、战略规划、核心竞争力培育、风险评估和管理等重要经营和管理活动排斥在内部控制系统之外⑧。
基本目标与分类子目标之间存在差异。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基本目标是促使企业实现经营目标,并减少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其中既涉及了企业生存,也关注了企业发展。发展和战略规划问题是企业所有问题的根本。而三类子目标,基本上都属于维持企业当期经营的范畴,着眼点在于企业生存,没有站在企业战略高度关注未来发展。另外,COSO报告将内部控制基本目标细分为三类特定目标的方法值得商榷。这种分类方法的缺陷在其与GAO就保护资产安全内部控制之讨论中,就表现出来了。COSO认为,保护资产安全内部控制属于经营效果效率目标的范畴,已经包括在经营效果效率内部控制之中,而GAO认为保护资产安全内部控制涉及到资产价值真实性的问题,对财务报告可靠性有重大影响,应该包括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中。COSO也在报告中承认三类目标有时是重叠的⑨。
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标准过于主观。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有赖于对内部控制三类目标或五个控制要素的实现程度。但评价标准基本上都是主观判断。其实,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完全可以通过它客观的市场业绩体现出来,例如企业市场价值,客户满意度,持续获利能力增长情况等。
内部控制系统中会计与审计的色彩太重,考虑企业现存的和微观的或规避风险的事情多,与业务平台和业务拓展关系不大,防范风险也是被动的,缺乏能动性。所以,至今还有许多公司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主管和财会人员的事情。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特点会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确立自主理财的主体经营服务地位。“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法人资格,变为经济实体,确立了主体地位。会计作为企业专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成为服务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理财主体,并确立了理财的主体地位。因此,应按照企业赋予它的理财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确立自主理财的清产核资规范制度。“产权清晰”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分离组合日益频繁,企业间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单一的国有企业将向合资、合作、联营、承包、股份制、集约化公司等多种企业组织形式转化,这样必然带来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产权的转移和变化,形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和流动。
确立自主理财的资金管理运作中心。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说到底都是资金运动的过程。而资金运动既有起点,又有终点;既有实物形态,又有价值形态;既有动态,又有静态(相对而言)。因此,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从理财的角度,如何全方位管好资金的变化与走向,是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关键所在。
确立自主理财的成本核算管理网络。建立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做好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建立目标成本中心;二是要建立成本核算体系;三是要建立成本考核制度。要以责任成本为重点,形成成本管理系统网络。
确立自主理财的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建立现代企业的会计管理模式,根本目的,就是实行集约化管理,确保效益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财会工作要以追求最大效益为理财重心,建立效益目标考核机制,做到优化资金使用效能,以最小的消耗获取最大的效益。?
确立自主理财的决策参与管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自主经营和管理的主体地位,决定了会计为其服务的主体地位。会计是反映资金运动全过程的,企业的一切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三、对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三种模式的比较分析[1]
就加强企业会计管理而言,主要是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资金运行和经营状况,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其中更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包括会计人员的管理和会计企业管理两大部分。会计人员管理涉及选用、考核、奖惩等,会计业务管理包括财务收支计划、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与分析、日常会计基础工作等。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我国企业现行会计管理的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分散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第二种交叉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第三种是统一型管理模式,即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下面就这三种会计管理模式作一比较分析。
其一,分散型管理模式。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受控于责任单位,在会计核算上易导致按责任单位的意图办事,而不顾全企业整体利益。如在责任或成本核算上,该进入当期成本的而不进入,甚至乱摊、乱挤成本;在责任利润核算上会出现虚列成本减少利润,或少列成本虚列盈利,该处理的损失得不到及时处理。同时又因会计人员自身利益与所在责任单位的利益息息相关,容易发生会计人员不按会计制度去处理会计业务。有的会计人员害怕打击报复或怕得罪领导,不敢坚持原则和制度,使会计监督职能无法履行。由于各责任单位的工作和企业会计部门的工作配合不够,使一些急办的事不能及时落实与处理,影响会计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由于会计人员缺乏,一些业务素质不高的人员从事了会计核算工作,必将影响核算质量。此外会计核算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由于企业把实现整体利益作为首要目的,把获取局部利益只是作为一种保证手段,而推行责任会计核算旨在强化会计管理,确保企业的整体利益。在这种分散型管理体制下,各责任单位的人、财、物三权融为一体,各自为政,企业也就无法实行有效控制,整体利益得不到保证。权衡利弊这种模式往往弊多利少。?
其二,交叉型管理模式。它的特点是:由于会计业务归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对会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和事两者又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地实施管理。所以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不符合行为科学管理的原则。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其三,统一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上述两种模式的不足之处,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这种统一型的管理体制,有以下三大好处:?各责任单位的会计管理受企业会计部门统一领导,给会计人员实行会计监督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会计人员执行制度,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会计人员业务素质通过企业会计部门直接考核、评比和奖惩,有利于会计人员钻研业务、提高技能,做好会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企业会计部门实行计划、资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在扩大责任单位生产经营自的同时,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
四.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2]
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