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2: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全部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物理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初中学生的未来学习和生活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初中物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往往追求将教学内容讲全、讲透、讲深,将初中学生的大脑思维束缚在教师所设置的框架之中。这样不仅不能有效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将“留白式”教学法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去,在教学中巧妙地留有空白,可锻炼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大脑思维,从而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在新知识导入时设计“留白”
在教授新一节的物理知识时,教师不要直接将教学内容和目标展示出来,而是应该先带领初中学生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提问,让初中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过程中,逐渐探寻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主要任务。同时,教师应该有效激发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新课程的导入内容,将新课程中较为有趣的知识内容透露给初中学生,给初中学生留有想象,激发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提高初中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1]。例如,在讲授电路和电器等新课程时,教师可以提问:“你们一共知道多少种家电?”“我们所处的班级里有哪些家电?”这些简单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初中学生回想自己见过的家电,并积极观察教室中已有的家电,培养初中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初中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再问:“那你们知道这些家电是怎样正常工作的吗?”教师可以让初中学生大胆想象并回答,最后再逐渐导入电路这一知识内容。
二、在重点知识讲解时设计“留白”
重点知识的掌握对于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清主次关系,在讲授重点知识时进行巧妙的设计,留有一定的空白让初中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潜移默化地接受物理知识内容[2]。例如,在讲授“光的折射”时,重点内容是光的折射规律。教师不要立马将其中的理论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提出“光发生折射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规律”这一问题,引导初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来回答,然后教师再利用已经准备好的实验器材,让初中学生以合作小组的形式来进行光的折射实验,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初中学生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光的折射情况,进而发现自己在思考时存在的不足和偏差。最后,教师再对光的折射规律进行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初中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在课堂整体教学时设计“留白”
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应该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的把握,科学合理地选择留白阶段和时间。不要为了将知识内容讲全、讲透、讲深而占用全部的课堂时间,将初中学生固定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物理知识内容,观察初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效果和状态,合理地留出空白,让初中学生进行自主分析和探究,通过一定的提问引导和实验,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从而调动物理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初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效率[3]。
四、在例题课堂板书中设计“留白”
教师应在课堂板书中设计“留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进行“电学”例题讲解中,应该在例题的内容中留出空白,让初中学生根据以往的例题形式,自主提出例题的内容。同时,教师也可以先提出一个例题让初中学生了解电学的基本题型,然后再让初中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电学知识套用到例题中,形成一道新的例题,通过这种反向思维来加深初中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在板书设计上应该以纲要符号形式为主,让初中学生通过板书上留出的空白,回忆起全部的物理知识,并且顺着板书框架逐渐推测出所有的知识内容。
五、结语
“留白”的合理设计,不仅有利于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该在物理教学的课程导入、重点讲解、例题板书等方面合理设置“留白”,为初中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分析和探究时间,逐渐提升初中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陈春梅 单位: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参考文献:
[1]吴会强.空白艺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4):151.
摘 要:初中物理“功和机械能”一章中“机械能及其转化”的内容中有一类关于“蹦极”类的问题,是中考常见的考试题型,学好它对提高中考成绩和掌握功和机械能这部分物理知识有重要帮助。
关键词:初中物理;机械能;转化;蹦极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机械能及其转化”这节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特别是有关“蹦极”类的问题既是教学重难点问题,又是历年中考热点题型。“蹦极”类问题包含的知识面较为广泛,笔者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对此类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物理教学有所帮助。
一、蹦极的物理原理分析
蹦极本身是一项人们非常喜爱的健身娱乐运动。在蹦极运动中包含重要的物理原理,只有深入了解蹦极中的物理原理才能更好地研究和解决蹦极类问题。下面以模拟蹦极小实验为例来分析物理原理:如图1所示,把一根橡皮筋一头系上小石块,另一头固定于支架的A点,橡皮筋在不挂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位置是B点,橡皮筋在系上石块静止时所处的位置是E点,小石块从最高点A处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时能够达到的最低位置是C点。
物理原理分析:(1)AB段能量变化情况:在石块下落过程中,包含动能、重力势能、弹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这一段橡皮筋没有发生形体变化,自然就不会有弹性势能,只有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在石块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小,而动能逐渐增加,因此,AB这一段过程是石块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2)BE段能量变化情况:在这一段橡皮筋的长度增加,弹性势能开始增加,而重力势能还在逐渐减小,在E点位置时,橡皮筋的拉力等于石块重力,在这一段橡皮筋的拉力小于石块重力,而石块下落时速度加快,动能增加,因此,BE段是石块的重力势能转变成石块的动能和橡皮筋的弹力势能;(3)EC段能量变化情况:石块重力势能仍在减小,橡皮筋的弹力势能仍在增加,但在此段中,橡皮筋对石块的拉力要比石块的重力大,石块做减速运动,动能逐渐减小,因此,这一段主要是石块的重力势能和动能转变成橡皮筋的弹力势能这一过程。
二、蹦极的物理原型题
根据上面对蹦极过程的物理原理分析,引出如下关于蹦极的物理问题:
例题1:石块从起始点A开始下落到达最低点C的整个下落过程中,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1)石块的动能一直在持续增加;(2)石块下落时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变成了动能;(3)石块在落到C点时,其动能为零;
(4)石块下落中经过B点时,橡皮筋已经具有弹性势能;(5)石块从A点降落到C点的过程中它的机械能总是在增加;(6)石块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其机械能总是在减少;(7)石块在降落中减少的重力势能都全部转变成了动能;(8)石块在降落到C点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9)石块从A点降落到B点的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10)从A点降落到C点的过程中,石块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只有第(3)个说法是正确的。解答此类蹦极问题,只有对上述问题全部理解掌握了其能量的相互转化过程,才能准确解答。
三、蹦极类的相似引申题
蹦极类的题目范围比较广,许多题目跟蹦极类似,或者是由蹦极题目引申变化而来的,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蹦极的物理原理就能较好解决此类问题。举例如下:
例2(引申题)(2015.河北)如图2所示,将一个木块放在弹簧上,用手压木块,弹簧被压缩。松开手,木块竖直向上飞起直到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压木块时,手对木块的压力与弹簧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B.弹簧恢复原状过程中,弹性势能不变;
C.木块在没有离开弹簧前,所受弹力方向竖直向上;
D.木块到达最高点时,只受到重力作用。
解析:此题与蹦极类似,运用蹦极的知识,非常容易解答,正确答案是D。
在蹦极类问题中涉及初中物理中的机械能与转化知识,也就是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这三者之间的转换过程,只要遵循机械能守恒这个定律,就不难解答此类试}。
参考文献:
一、在初中物理实验活动中实施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初中是整个物理学习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时期,所以在初中这个时期打好物理基础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难点,因此教师首先要重点培养学生在初中物理实验活动中的能力。在操作物理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一起讨论,然后教师再稍加指导,最后顺利地完成物理实验。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物理实验,使得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及物理原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物理知识的运用也会更加得心应手,从而达到物理教学目的,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彼此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时,经常会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在学习物理时,这种情况尤为突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时,他们彼此之间会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每个学生在思考和解决物理问题时,他们的角度和见解都是不同的,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以及解决物理问题,也拓宽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激发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在物理实验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见解,在合作中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碰撞,从而了解其他学生不同的看法,拓宽自己的思路。
2.平等参与的原则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处于主体地位,而是学生的指导者以及帮助者,因此,教师要恰当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实验活动中,与学生进行平等、面对面的交流以及互动,能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消除对教师的恐惧心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更加和谐。这样便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从而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能够对症下药。
三、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进行恰当合理的分组,提升合作学习效率
物理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活动就需要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使全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恰当合理的分组。研究表明,比较有效的分组方法是中和差或优和差结合,这样,能够激发学困生参加物理实验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不能忽略在物理实验过程中对学困生的指导,应帮助学困生完成物理实验,从而加强对物理知识的学习。
2.明确主题与任务
STS教育是以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society(社会)三者为基准进行教学,在基础知识中融入STS教育理念,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具有超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教学,而STS教育思想正好迎合了物理教学的这种趋势,把科技教育渗透到初中物理基础教育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给学生,而且重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了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把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技术的形成,然后在根据这些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践行了新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因此,我们对STS教育在初中物理学中的渗透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就成为当前物理教学中首要问题。
1.STS教育对初中物理教学产生的影响
1.1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物理知识,然而如果仅仅指示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STS教育以多方位的知识教学让学生在接触基础知识后,对科学、技术、社会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在课堂中适当拓展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未知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1.2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地理论联系实际。物理这门学科是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的,科技带来的社会进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让教学适用于社会发展,而不是一味地一成不变,STS教育加强了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而且科学实验教学的开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通过自主实践来体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1.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生活。科技的快速发展不管是对于经济还是教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科技让教学手段的变得多样化,也让我们的社会生活变得纷繁复杂,很大程度上对学生适应社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STS教育结合当前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把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了解科技的魅力,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定的基础。
2.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STS教育的实施对于物理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在现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多方面知识的汲取,尤其是科学、技术、社会三方面,因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的局限,那么对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都会视为权威,所以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成为中学物理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特此针对当前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以下的教学策略:
2.1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一块黑板,这样长期下来会给学生带来一种枯燥无味地课堂氛围,让学生对物理教学失去学习兴趣,但是现代物理课堂有了多媒体教具的加入让传统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图片、视频、声音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在物理声音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找到不同的音频文件让学生来感受声音,然后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
2.2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实验来渗透STS教育。物理教学中如果了实验的操作,那么物理课堂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因为实验课能提高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积极性,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以这样的方式来渗透STS教育更能为初中生所接受,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科技知识,比如在初中物理中电学的学习中让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连接,不仅能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知道电的产生,以及对现在生活产生的影响。
2.3把物理教材中的内容生活化。其实初中物理教材中有很多与我们社会生活相关的例子,因为教材的产生来源于生活,最终我们的学习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初中物理有大部分内容都在讲力学,而力学在生活中涉及的面那么多,如果全部都按照书上的内容来讲解的话,学生不仅不能够理解而且时间长了会对这种授课方式产生一种排斥。如果我们能把书本上的内容生活化,比如在讲弹力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带一个皮筋来让他们拉伸,用不同的力度拉伸看产生的弹力大小。
2.4举行科技小发明比赛,让学生变废为宝。创造是打开思维最好的方式,初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现在社会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我们的生活环境出现了许多问题,举办科技发明比赛,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也让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些废物经过自己的发挥创造赋予新的意义,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分析
一、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中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作用和优势也越来越明显。信息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信息丰富、传输速度快且能及时反馈。在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通过声形图文等各种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提炼和创设情境,形象生动地展现完整的物理现象和过程,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和理解物理知识的趣味性,为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势在必行。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应用
(一)创设物理情境,物理知识具体化
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把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颜色、形状、图画等各种展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理解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形象的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比如,在学习左手定则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软件模拟,可以展现通电导线受到的作用力方向和电流方向、磁场方向三者之间动态情境,而不是教材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对这三个物理量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降低了物理学习的枯燥性和抽象化的难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主动学习。
(二)辅助物理实验,提高教学效果
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但影响实验效果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例如,在“摩擦起电”的实验中,空气湿度和器材的干燥度都是影响实验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阴雨天做这个实验,结果就不会理想甚至失败。而有的实验可见度低,学生很容易观察不到,如果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的话,就要轮流逐个实验观察,但受器材数量和时间的限制很难实现。实验过程一闪而过,可视度低,加上实验误差性大,没有令人信服的实验结果,往往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实验,能加强实验现象且可以重复演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的时候,实物实验中小车的运动时间和速度很难控制成实验理想状态,而且实验过程非常快,实验效果也不好。通过多媒体利用动画形式,把小车的运动过程放慢演示,可以让学生根据直观的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定律内容,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提炼知识,提高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往往只是片面地表现某一个物理现象和知识点。由于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要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后进行提炼,让学生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理解透彻并融会贯通,才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手段提炼知识,可以摆脱传统的语言描述性的归纳总结,通过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表现方式,来形象地对知识进行提炼。特别是在系统复习阶段,备课时将要复习的重点主线框图集中突出,利用幻灯片投影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相关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的认识,突出物理知识的关联性,梳理物理知识主线,加强理解和记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比如,对发电机和电动机进行对比学习的时候,通过构造、判断方法等决定因素各方面的比较,运用多媒体模拟实验展现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磁场的动态物理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楞次定律并对其物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在提炼知识的学习中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
三、整合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的辅助地位
信息技术在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中主要是起辅的作用。首先,要确立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信息技术知识作为教学工具的一种,利用多媒体功能进行师生交流和互动,对所学知识进行组织设计,进行教学策划实施教学方法。教师对其要进行合理利用和控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其次,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不可完全取代物理实验。实物实验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这些都是多媒体展现的模拟实验所不能代替的。
(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用性
信息技术作为众多教学工具的一种,并不是适用于全部的物理教学内容。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和资源,创设物理情境合理化,发挥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是信息技术实用性的体系。教师要对不同的教学工具进行合理运用,丰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比如用模拟实验来形象表现天体运动、核裂变等这些现实中不能做的实验。
四、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有效整合推动了物理教学的进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实践能力,也为扎实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夯实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明哲,张安.浅谈信息技术在物理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理科园地,2014.
[2]王冬兰,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J].考试周刊,2012.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
一、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的变化
1.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全部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没有明显的“实验”、“观察”、“操作”之类的说法.“活动”的安排比其他版本的教材详细,通常有“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温馨提示语.例如,奇妙的物理现象“活动”0.1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1)看一看,图0-1中所示的长蜡烛先灭,还是短蜡烛先灭?(2)猜一猜,如图0-2所示,用酒精灯加热烧瓶的颈部,小金鱼会怎样?
2.苏科版初中实验教材,实验报告格式灵活多变,各有侧重,但从根本上围绕“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展开,没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的严格划分,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活动”进行处理.
3.苏科版教材的实验呈现比较集中,主要体现在“正文”、“生活?物理?社会”“WWW”中,“正文”中主要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生活?物理?社会”中为一些趣味实验,“WWW”主要为课小实验,社会调查,小制作等.
4.苏科版教材增加了一些课外小实验,丰富了实验教材的内容,以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动手动脑机会的目的.
5.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对于器材的要求比较多样化,条件较为充足,学校可以通过实验室器材完成实验.在课外可以鼓励学生用身边的器材来验证,而器材不足的学校就可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器具来完成实验.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和释疑,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能够融会和重组,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情景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课堂上的一些演示实验,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组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发现问题.在发现通电后电动机转速很慢,学生就会猜测是什么因素造成的.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对质疑的因素进行探究实验:如何验证线圈太重、电流太小,或者摩擦力太大会影响电动机转速?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起来,有的学生会提出换上轻一些的线圈,有的说用锡箔纸代替线圈,有的会调高电压,还有的将电刷磨亮.
2.演示实验,启发思考
按照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同一个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的“活动”有好几个,教师可以从中挑选一些有适合课堂演示与讲解的“活动”开展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甚至在实验操作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多次重复,加深印象,巩固记忆.教师还应当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关键时刻提问学生,让学生边思考,边通过演示实验来分析,以求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
3.分组实验,培养探究思维.
心理学认为,只有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者的大脑才能处于适度的兴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以平等合作、互助互进为特征的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的关键,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物理现象,是对知识的再认识、再学习和再提高的过程.
例如,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践,从中比较各类方法的优劣.在分组实验中,教师要指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使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分组实验前,让学生根据实验选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按实验方案向学校实验器材室借取所需器材,制定表格收集实验数据和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实验情况,作出适当的评价,并作适当的点拨,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实验教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实验教学的设计、器材准备、课堂控制等方面都比理论教学复杂与繁琐.教师要对实验教学高度重视,使学生通过实验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建立基本概念、培养科技精神.
参考文献:
[1]李昭伟.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2011(8).
关键词 提高 农村 物理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当前不少教师存在这样一个心理:由于留守儿童回家无人指导督促,上课总怕漏讲,学生考不好又怕领导责怪,于是越讲越多,越讲越细,抱着学生满堂灌。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的教学思想,要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生动活泼,具有独特个性,富于进取精神的知识探索者。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主要是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教师靠“灌”是教不好,教不活的,学生靠“逼”也是学不好,掌握不了的。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一)改进教学方法,实行引导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能力,情感等个性因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尽量为学生创造研究问题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经自己努力能学懂、学会。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能力。
课本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我通过印发阅读提纲,引导学生推敲概念和定律中的重要字句,掌握课本中用什么物理现象及实例说明概念和规律。在讲评习题和试题时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解题的依据,使学生明白:习题和试题尽管千变万化,但都没有离开课本的基本知识,即“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弄懂、掌握好课文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学好物理是不难的。
(三)培养学生独立能力,改变教师“满堂灌”的做法。
凡教材中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让学生看书,讨论解决,演示实验,凡学生能操作的就让学生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提出的问题,凡能通过阅读教材解决的,就引导他们阅读课文有关内容自己解决。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教师虽然在课堂上讲课时间相对少了,但学生阅读、讨论,动手的时间却增加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高度集中精力,认真听教师讲课,把主要的知识掌握好。
二、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亲密合作,相互配合,情绪愉快,心情舒畅,这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我的做法是:(一)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上第一节物理课,一定要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好印象。除了注意自己的衣着言行及有礼貌地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联系电话等情况外,还推心置腹地向学生宣布:无论学习好坏,只要是勤学好问的学生我都喜欢,特别喜欢勇于向老师提问题和问问题的同提高农村初中物理学生群体成绩的探讨沈振斌(宝应县城北初中 江苏省 225800)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全面快速的发展,农村中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由此自然的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无法避免的缺陷,初中教育由于面对全部小学毕业生,学生素质差异大,学习成绩差异也大。如何使农村学生群体在学习物理过程获得素质上全面提高,是每个物理教师需要探讨,解决的课题。现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 提高 农村 物理 学,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乐意回答同学们提的问题。使学生感到任课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好基础。
(二)平等对待学习差的学生,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好评。
初中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时期,可塑性较大,比较天真,淘气,不稳定。教师都较喜欢成绩好的,听话的学生,对学习差,淘气学生往往比较反感,容易造成学习差,淘气学生的失落感。因此,对待他们一定不能“歧视”,“挖苦”,不能打击他们的上进心,而是相信他们,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份爱心,积极主动地深入到他们之中,及时了解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状况,从实际出发进行因材施教。
(三)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老师也要严以律己。
“严师出高徒”,但必须严而有度,严而有方,要掌握教育分寸,不能随心所欲,感情用事。有威信的教师教的课,说的话,提的要求,学生容易接受,效果就好。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提高认识能力正如古人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用,教人以渔,则终身用之无穷。”所以我在教学中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做法是:(一)教会学生如何学好和用好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打开物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因此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物理现象、物理实验等感性知识中概括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
(二)在解题训练中指导学法。
解题教学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讲解习题时除了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题意,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总结此习题涉及哪几个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在课本哪章节,哪一页,哪一行,跟以前做过的哪个习题类似,即注意前面知识的复习,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本的基础内容,而不是死记课本。特别是抓住典型题目,巧设疑难,一题多变,增强学生洞察知识内涵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教学生看插图,从插图中实现“学会”物理到“会学”物理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