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创新与发展

企业创新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6 16:12: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创新与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创新与发展

篇(1)

一、“新36条”与“老36条”一脉相承,有新发展,但贯彻落实不容易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平等竞争。

“老36条”的内容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政策协调”七大问题全面展开;而“新36条”则主要围绕“老36条”的第一个问题,即“市场准入”展开的。放宽准入领域讲得很具体,涉及六大领域和一个参与(参与国企改革),而且进入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作了原则规定。六大领域里具体阐明了各大项目。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就列出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土地整治、矿山勘探开发等七个方面。市政公用事业和廉租房建设领域里,列出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交、绿化等七个方面。社会事业领域,列举了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金融服务领域虽然讲得比较谨慎,但也讲了允许民间资本可以兴办金融机构(老36条里只讲允许进入,主要是参与),首次提出放宽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参与农信社、城信社的改制,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资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等等。关于商贸流通领域,文件讲得最开放。批发零售、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外包、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经营,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特别提到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资平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讲到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关于参与国企改革这一部分,首先是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地梯度转移,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扶贸开发。其次是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再次是要求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入股。

“新36条”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的同时,还在推动民企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提出了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如,民企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可加速国定资产折旧,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都要同等对待。支持民企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文件还特别要求创新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文件再次要求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应公开化、规范化,清理涉企收费,减轻民企负担。

有新发展:除了上述具体化的鼓励内容之外,还有以下新发展:

A.淡化了意识形态。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新36条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2005年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讲的是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一共出现了119次“非公”字眼,而“新36条”只是在引用老文件时出现3次“非公”字眼。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是相对于公有资本、国有企业而言的,是以公有制为本位的,隐含着一种所有制歧视。而新36条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没有再重复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的提法,而是谈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但愿能以此为契机,把民营经济的提法坚持下去,不要再出现反复。

B.增强了迫切性。2005年的36条的措辞通篇是讲“允许”。允许的主体是政府,今天允许,明天也可以不允许;这里允许,那里就可能不允许。我们知道,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是市场,权利配置资源的范畴要尽可能缩小到最低程度,政府对各类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为什么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讲“允许”,是权力配制资源的一种标准语言。而“新36条”只有两处提到“允许”(一处是允许民间资本开办金融机构,另一处是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其它地方统统是“鼓励和引导”。可见,引进民间资本的迫切性更强烈了。

C.金融服务领域的铁门终于开了一个门缝。以前只允许民间资本参股金融机构,现在开了个门缝,允许有条件地“兴办”金融机构,如发起兴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等等。

D.强调了一个原则,划清了两个边界。文件的开头强调政府对各类经济成分应一视同仁,要求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的政策要公开透明,扶持的政策和进入标准也要公开透明,不允许对民间资本另立标准,这是保证市场公平的一条重要原则;接下来规定政府应主要投资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畴,目的在于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凡是市场能够有效配制资源的地方,政府就应当放开,让民间去投资;其次是划清了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边界,界定政府是投资主体,民间资本只是作为一个补充和辅助手段。

贯彻落实不容易

文件虽好,但贯彻落实不易。首先是因为文件本身没有新的突破。为什么说没有新的突破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垄断,只是一般地提出国有资产要把投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明确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没有提及煤炭行业。总之,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上没有新突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应当干什么?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彻底搞清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民营经济难以获得平等竞争地位。第二,没有讲清楚谁来监督落实?这个文件是5月7日发出的,过了两个多月,即7月22日国办对落实问题作了分工,明确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责任,但最终由谁来监督检查,没有讲,这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之中。现在,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均已形成,动一动都很困难,要求政府相关权力部门消减审批权力,指望各垄断部门自己退出世袭领地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检查督促落实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相关的权威部门来督促和问责,否则就会像2005年的文件一样,初衷挺好,但没人落实,也没人反对,时间白白耗掉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希望何在?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商会来反映意见,通过合法渠道,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部门的改革,呼吁政府部门督促落实,敦促垄断集团顾全大局,为民资腾出空间;其次,工商联要发挥作用,作为代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民团体,作为反映意见的主渠道,工商联应该及时地如实地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敦促相关部门和垄断部门去落实。

由此看来,落实新36条,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还得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急不得,等不得,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推动,更主要的是,民企自身要争气。

二、民营企业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

首先是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其次是通过一系列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关于认清形势,主要是认清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今后30年的发展,不能靠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而要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道路;不能再沿续主要靠投资拉动的老路,而要靠内需拉动;不能主要靠第二产业,而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不能单纯靠廉价劳力作贡献,而要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能只发展东部和城市经济,而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关于创新,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民企自身力量单薄,要通过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壮大自身实力。民企优势是产权明晰,弱点是产权封闭。要学会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资金。民企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

2.管理创新。老生常谈还得谈,因为民企多数管理不到位。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神秘。每个传统行业、每个传统产品都有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解决一个就是创新。要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每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慎,现在多数是在炒概念。

4.经营创新,特别是营销创新。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

5.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创新。

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明确界定。现在国家正在起草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节能环保产业: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循环利用技术。

新兴信息产业:下一代通讯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产业: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新循环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

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个问题要解决:

钱从哪里来?绝大多数行业政府只能出引导资金。

技术从哪里来?不能光靠引进。

篇(2)

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一下IT企业的发展、技术创新与人的关系。

IT企业的发展更加离不开资本的推动和长期支持

IT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有其特殊性,其一是它和科技进步联系紧密,其二是它必须拥有高科技人才,其三是技术的更新换展很快,其四是人员的流动性很强。在世界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这些因素对IT企业发展的影响可能不大,但在经济滞涨与下降阶段中,或许会造成IT企业的破产。

任何企业都有其固有的发展曲线,都会有创立、发展、消亡的过程,IT企业也不例外,它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生命期会更短些。企业在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资本的推动,由于IT新技术的不确定性以及产品验证过程的长期性,IT企业更依赖于资本的长期投入。所以我们看到有大量的IT企业聚集在纳斯达克,虽说多数的企业盈利不大,但因其发展的前景广阔,还是受到了资本拥有者的热烈追捧和青睐,股价扶摇直上。在经济上升时期,VC、VE们都在期待着这些IT企业有一天会像今天的facebook,也正是有了资本的推动,IT企业才得以发展壮大,出现了像微软、甲骨文、IBM、惠普、腾讯等这样的大公司。

资本一定是逐利的,股东获取回报也无可厚非。财报的好坏是一个公司经营的指南针,惠普近日的2012财年第二季度(截至2012年4月30日)业绩报告显示,本季度公司净收入307亿美元,同比减少3%;净利润16亿美元,同比减少31%,惠普已经显示出了它的“疲态”。但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波峰就会有波谷;就像当年的IBM,庞大的帝国在运转中有许多环节存在问题,效率下降及效益流失;资本投资者更需要忍耐和长期的支持与关注,给它足够的时间,让大象学会跳舞,它才可以继续徜徉在IT的绿色森林里。惠普的问题有些类似,但它能否渡过这个阶段,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更多的是看管理者的智慧。

人是IT企业最重要的基石

IT企业不像传统企业那样拥有大量的设备和空旷的厂房,它只需要有个办公的场所,甚至不需要为每个员工都预留工作位置,有的采用家庭办公。与其他传统企业相比,IT企业更依赖于人才,人才是IT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正是由于人才的重要,我们会看到很多由于人才的离去而使IT公司倒闭的例子。

当然对于任何一个企业,人永远都是核心。在IT企业中,人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有些关键的领军人物,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或发达,像乔布斯之于苹果,比尔?盖茨之于微软,马化腾之于腾讯,柳传志之于联想等等。除了这些领军人物以外,一定还要有一批懂技术、善思考、肯钻研的员工,这些员工是企业的基石。离开了这些高素质的员工,IT企业的生产率也就会大打折扣,轻则企业业绩下滑,重则影响到企业的成败。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一般需要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可以为企业经营创造财富。高科技人才的培养难,留人就更难了,IT行业的激烈竞争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这些高技术人员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价值观难以取得一致,价值观决定了人才的去留。IT行业的人员流动快是个不争的事实,流失的员工是否会引起技术泄秘?如何让员工的流失率降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IT企业的运作成本。

IT企业在发展,但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为了让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性才是IT企业生存的根本。

技术创新是IT企业发展的源泉

随着技术人员的流失,原有的IT核心技术会逐渐社会化、大众化、公开化,企业赖以生存的技术将面临挑战,会出现一个个的市场追随者,企业的利润将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我们看到了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帝国的倒下,其根源在于长期坚持传统胶片的制作,没有跟上数码科技的步伐,缺乏技术创新,有人说柯达是被IT“杀死”的,一点都不为过。

行业技术快速的更新换代,可以说是IT企业每天都要面对的生存课题,企业如何在市场中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并保有市场份额,是放在管理者面前的紧迫问题。除了加大市场的推广力度外,技术创新无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想不被跟随者蚕食市场,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它可以拉开追随者的距离,超越竞争对手。5G、云、第三代互联网等就来源于技术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IT企业在这个领域中进行研究和投入,惠普也不例外。企业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避免由于市场变化,使销售萎缩利润减少等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才可能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给投资者带来期望的高回报。并不是每一个溪流都会发展成为河流,企业也必须面对和承担技术创新的失败风险。

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能否出现给企业发展带来效益的技术创新成果,关键在于有没有创新型的技术人才。从这方面来看,创新型人才是IT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我们看到有一些企业在内部设立了创新平台,在发展壮大后鼓励员工二次创业,也有些企业建立了创新机制和政策,举行技术创新大赛等,这些都是有利于企业良好发展的策略。由于竞争的加剧,我们看到了创新型人才的紧缺和企业对这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

当然,技术创新是需要企业的投入,但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效益相比,投入是值得的。

企业在发展中应维持技术创新、裁员、资本

回报的动态平衡

对于一家在全球拥有几十万员工的老牌IT企业而言,裁员是企业管理中的常事,但一次裁员几万人,则是万不得已的事情,裁员真正的原因还是原于利润的下滑,减员增效也就成了很多管理者的惯用手法。

篇(3)

关键词:金融发展;融资渠道;技术创新;研发投入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6.045

1引言

根据新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重要的动力来源,而企业作为宏观经济中重要的经济主体,需要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保持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根据2016年3月国家统计局的《科技创新加力提速,新驱动作用显著――十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状况》,2015年我国研发投入1.4万亿,比2012年增长38.1%,但2015年度我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10%,与发达国家之间尚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现代公司财务理论认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等问题,当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过高或者无法获得外源融资,就会产生融资约束问题。而金融发展可以降低信贷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从而减轻企业融资约束程度。Rajan et al.(1998)研究发现企业融资约束问题不仅受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如企业的规模和成长性,还受到一个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且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融资约束问题更为严重,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前期资本投入大,沉没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更高(Hall,2002),企业研发活动的风险更高,因此它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更加严重。因此,本文以2009-2014年沪深A股市场中560家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金融发展和融资渠道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化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拓宽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渠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研究假设

现有文献关于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融资约束研究,一般都是参照Fazzari、Hubbard and Peterson(1988)的研究方法,研究企业研发投入与内部现金流之间的敏感性系数。当企业无法从外部获取充足资金来满足研发活动的资金需求时,就会依赖企业的内部现金流,从而产生融资约束问题,表现为对企业内部现金流的敏感性系数为正。Himmelberg and Petersen(1994)以179家美国高科技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研发支出与内部现金流之间显著正相关。卢磬、郑阳飞、李建明(2013)以2007-2009年沪深高科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同样存在融资约束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设1。

H1:企业研发活动存在融资约束,且在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金融发展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来源,又可以降低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轻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约束程度。而且研发活动的资金需求量更大,因此更加需要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解维敏、方红星(2011)以中国上市公司2002-2006年数据为样本,实证发现金融发展和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会提高上市公司的研发投入强度。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设2。

H2:金融发展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约束程度。

企业研发活动的研发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且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以外部融资渠道是企业研发活动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Hall,2002)。Brown et al.(2011)实证研究发现股权融资是企业研发活动重要的资金来源。但是商业信用融资会挤占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因为这部分资金往往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会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融资形成挤出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假设3。

H3:股权融资渠道会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约束程度;但商业信用融资渠道会挤占企业研发投入,加重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约束程度。

3研究设计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1.1样本选择

本文选用2009-2014年沪深A股市场中560家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本文对初始样本做了以下处理:(1)剔除金融行业中的公司;(2)剔除在2009年之后上市的公司;(3)剔除在2009-2014年间被ST或*ST的公司,因为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出现了异常情况;(4)剔除在2009-2014年间研发投入不详或资不抵债的公司。经过以上筛选最终选取了560家上市公司。

3.1.2数据来源

在本文所使用的样本数据中,研发投入的数据是从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中手工整理所得,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来自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网站。研发投入主要在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管理费用”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常用的名称有:研究开发费、研发费、技术研发费和研究技术费。各省、直辖市贷款余额和GDP的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CSMAR数据库。

3.2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3.2.1变量定义

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融资渠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被解释变量为研发投入强度(R&D),解释变量为内部现金流(CF)、金融发展(FIN)和融资渠道,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财务指标和公司治理指标。张杰、芦哲、郑文平、陈志远(2012)指出企业研发投入的融资渠道包括内部融资渠道和外部融资渠道,因此本文使用股权融资(EQU)和商业信用融资(DEBT)来度量。具体的变量定义见表1。

为了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在参照Fazzari、Hubbard and Peterson(1988)研究融资约束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如下实证模型:

R&Dit=β0+β1CFit+β2FINit+β3FINit*CFit

+β4EQUit+β5EQUit*CFit+β6DEBTit+β7DE

BTit*CFit+β8∑Controlsit+β9∑Yearit+β10

∑Industryit+εit

上式中i,t表示企业i在t时期,Controls表示控制变量的集合。考虑到年份和行业的影响,本文还控制了时间效应(Year)和行业效应(Industry)。

4实证结果与分析

4.1基本的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Fazzari et al.(1988)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融资约束的方法,如果企业技术创新依赖于内部现金流,那么内部现金流的回w系数显著为正,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企业研发活动存在较强的融资约束。FIN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金融发展会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FIN*CF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随着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部分解决了企业研发活动的信息不对称和问题,减轻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内部现金流的依赖。

EQU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股权融资会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EQU*CF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股权融资减轻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内部现金流的依赖,降低了企业的融资约束。DEBT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商业信用融资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因为企业商业信用指标值越大,表明企业通过商业信用获取资金的能力强,但这部分资金往往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会对企业的研发活动融资形成挤出效应。DEBT*CF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商业信用融资加重了企业研发活动融资约束的程度。

4.2分所有权性质的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考察不同的所有权性质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本文按照实际控制人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将样本分成了国有控股企业和非国有控股企业。在国有控股企业中,金融发展与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存在显著关系,且金融发展没有降低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程度。因为国有企业有政府信用为其担保,可以较容易得从市场中的获取充足的资金,减轻了研发投入对企业内部现金流的依赖程度。在非国有控股企业中,FIN的系数显著为正,FIN*CF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金融发展会显著提高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并且降低了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程度。EQU的系数显著为正,DEBT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非国有企业研发资金依赖于股权融资,但商业信用融资挤占了企业的研发投入。EQU*CF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DEBT*CF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股权融资减轻了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程度,但商业信用融资加重了企业研发活动融资约束的程度。

4.3分地区的回归结果分析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较早,加上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并且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将样本分成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在东部地区,金融发展会显著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并且降低了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程度。股权融资会提高企业研发强度,但是商业信用融资会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且加强了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程度。在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会降低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而股权融资会提高企业研发投入。

5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以2009-2014年沪深A股市场中560家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存在融资约束,金融发展会显著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强度,并且可以缓解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程度。股权融资渠道会缓解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程度;但商业信用融资渠道会加重企业研发活动的融资约束程度。

本文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市场分配金融资源,减少政府对信贷资金的干预。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的融资约束。(2)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拓宽私营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3)股权融资渠道是企业技术创新重要的融资渠道,要进一步发挥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同时加快债券市场发展,构建多层次的融资体系。

参考文献

[1]Brown, J. R.,Martinsson,G. and Peterson,B. C.Do financing constraints matter for R&D? New tests and evidence[Z].2011 ASSA annual meeting paper,2011.

[2]Hall,B. H.The Financing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2002:3551.

[3]Himmelberg, C.P., and B.C. Peterson.R&D and internal finance:A panel study of small firms in high-tech industries[J].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94:3851.

[4]Rajan R.and Zingales L.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8,(88):559586.

[5]卢磬,郑阳飞,李建明.融资约束对企业R&D投资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会计研究,2013,(5).

篇(4)

【关键词】 民营企业;发展;战略选择;创新

民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民营股份有限公司、民营合伙企业和民营独资企业。

一、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平均以每天诞生809家的速度不断壮大。截至2008年上半年,我国民营已达到334万户,从业人员超过4 700万人。民营注册资本增长了52倍,年均增长48.41%;从业人员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27.72%。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社会供给,方便了群众,繁荣了市场,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市场竞争,强化了市场调节作用,促进了市场发育和多元经济的形成,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但是,制约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来自于国家在制定有关民营企业发展基本政策上的不完善和民营企业内部自身与生俱来及发展过程中衍生出来的若干缺陷两大方面的因素。民营经济至今在具体法律上仍没有明确其地位,因而无法受到良好的法律保护。私企发展在宏观上面临着若干障碍。民营企业内部也存在很大的缺陷。战略决定企业的成败。没有正确的企业战略,企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战略管理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如果不能让全体员工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战略管理上来,企业是不可能获得圆满成功的。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探索不应再停留在产品、技术、市场等业务层面,还应深入到谋求企业在多变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包括经营机制、经营模式、企业组织等多个层面,这就构成了企业的“战略选择”;战略选择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结合社会经济背景,从自身定位和资源基础出发,综合对比各种力量,做出理性的选择。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考察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和影响力,确定企业经营机制

民营企业由于在所有权上已经明晰,因而在战略层面上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是经营机制的问题。经营机制对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层次的民营企业有所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大型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常是其发展的必然,因为只有以现代公司制为主的企业制度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于中等规模的民营企业,其经营机制在于现代公司制度和家族式管理之间。当企业上下对改革的意识和准备尚未成熟时,强行变革会引发种种矛盾,适得其反。这时候,可维持其家族所有或合伙经营,但可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改善组织机构和管理水平,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做好变革的部署。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较高层次的时候,才转向股权结构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制。对于广大小企业,不能因为家族经营的种种弊端而否定家族经营,相反家族经营有其必然性。但有着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应将加强企业组织建设、改善管理作为重要的经营策略。

(二)定位产业链价值链,确定经营策略

结合当前全球化、区域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其在产业链中的经营地位及发展空间。区域价值链和行业价值链是进行战略选择的两个方面。从区域来看,我国经济布局导向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地区对产业培育和支持的力度亦有不同,民营企业应充分考虑空间因素,明确空间价值链。例如在发达地区,国家倾向于借助民间资本的强大实力,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在中西部地区,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大力鼓励生产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广大山区,重点是通过培育和发展民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资源的加工增值。从行业选择来看,过去我国的民营企业多分布在制造业、服务业、餐饮业,随着市场的放开、行业准入规则的放松,新兴服务业(房地产、咨询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能源、电信产业都为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竞争空间。行业价值链的定位在于选择某一行业的一段生产或服务的片断作为经营内容。

(三)挖掘和培育企业竞争优势,确立经营内容

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其实是企业在市场营销上做策略考虑,它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围绕产品技术、服务、价格及市场空间、渠道、竞争态势等内容展开,形成不同的战略选择组合。关于企业采取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采用横向一体化还是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发展模式争论由来已久,决策的关键除了考虑市场的需求,还需要从企业自身能力和资源供给水平出发,实事求是地做出合理安排。

三、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

战略选择成功的保障就是企业能够围绕其选择目标进行能力创新建设。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创新培育其竞争力,可以通过强化制造、技术、营销等价值链环节的能力,也可以强化管理,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越来越以全球化的视角参与竞争。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上,企业的国别已经成为日趋淡化的要素,竞争是激烈的,全方位的。我国民营企业应该立足于自己独特的优势去培育和发展核心竞争力,切忌盲目追求研发的高投入和技术的高精尖等与本土优势脱节的能力。比如同样是汽车的OEM厂商,在全球汽车制造领域中是利润比较薄的价值环节,但在中国,基于优质劳动力的低廉成本,却可以做成利润很丰厚的环节。

(二)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企业来讲,技术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不同种类的技术处于不同地位,也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应用形式。按其地位,技术可以分为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技术和经营能力、基础型知识、重要技能。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技术来源,一般来讲,越是重要的技术(如核心技术、支持型技术、技术和经营能力)应该掌握在企业自己的手中,而非核心的技术一般可以通过协作或外购来获得。

(三)加强战略管理,提升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提升战略管理水平,对于培育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战略管理的概念似乎无所不包,但重要的一点是综合考虑企业远景、现金流等要素的基础上,确立不同的业务群组合,并利用合适的组织架构加以巩固。另一方面,战略管理更重要的是一种机制,所以企业需要调动内部所有资源参与战略管理。提升战略管理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四)参与全球外包体系,在协作中培育核心竞争力

业务外包,被认为是一种企业引进和利用外部技术与人才,帮助企业管理最终用户环境的有效手段。外包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放弃”,“放弃”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具备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将非企业所长外包出去,更有利于集中资源和精力。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既要有“高手的放弃”的气魄,也要有主动参与承包方的精神。商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就中国目前企业来讲,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为跨国公司做配套服务。不管是发包,还是承包,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选择好合作伙伴。

战略的制定需要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战略选择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尤其需要专业的分析方法和工具,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的发展不再是企业主的灵感和冲动,必要时企业家可以借助专业咨询机构的指导,并以此推动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小强. 产业重组,时不我待. 2006.

篇(5)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如果想要提高企业的生产收益,那么就要从减少成本开始,对现代的企业成本管理来说,已经不再按照原有的传统观念进行管制,而覆盖了更深的细节。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涉及的方面很多,这其中有成本预测、决议、规划、控制、核算、探究和审核等内容。在成本管理当中的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成本预测。能够对成本预测做到更精确,更合理这才是成本管理发展规范化的首要前提。企业在开展成本管理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才可以提高预测的精准性。不过从现实来讲,大部分企业只关注生产当中的成本管理,而轻视成本管理预测,甚至一些企业在成本预测环节敷衍了事,只是单纯的应付有关单位的审核,像这种对成本预测轻视的态度是不能更好的对企业进行管理防范的。另外还有个别企业,他们的领导层虽然明白成本预测的关键性,不过在成本管理环节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得不到更规范更专业的制度,那么这都会给企业生产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二、管理策略与时展相违背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提高,那么企业成本管理涉及到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充,变得相对复杂起来,那么企业的成本管理能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前途。当前,有不少企业依赖高科技,对生产设备进行革新,还引进很多先进的生产技术,不过管理策略上严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那么这也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像大部分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虽然有些企业采用计算机操作,不过在经营管理上并没有统一网络化,所以这无法与企业生产发展速度保持一致,那么就满足不了成本管理的需求。

三、企业成本管理创新改革的途径

1.树立群体管理新理念

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上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而且这已经不是企业领导层直接管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当中的每一个员工的利益,因此,对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要意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并对成本管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可以让员工们重视成本管理工作,真正的将技术与经济发展统一起来。企业要向企业员工宣传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取缔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才可以提高员工的重视性。

2.树立生产全程成本管理理念

企业想要在发展中不断的提高市场的占有份额,就需要不断的增强生产效益,增大对成本管理的内容,而且对于成本管理的内容来说也不可以完全限制在生产过程,也应该将其管理内容扩大到整个生产环节当中,同时也应该包括产品的市场研究、有关技术发展的趋势探究及产品设计等内容,再扩大的话还需要覆盖售后服务这一块的内容。

3.树立成本效益理念

从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来看,企业在经验当中追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对于企业的成本管理来说,也应该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那动态的成本效益理念来研究成本管理及监管的问题,从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研究来分析投入的重要性、规范性,即采用合理的方法尽可能的降低成本投入,尽可能的去提高创造的使用价值,这样的话企业才可以有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需要站在经济效益的观点上来分析经营成本的高低,拿经济效益来动态的管理成本效益才能得到最合理的管理。

4.务必提高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力度

像成本管理在基础性的工作内容上是比较复杂的,所以,第一要真正的完善成本管理的原始数据记录。这个原始数据记录能够直观的看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最初也是最原始的数据资料,也可以说是一些生产产品的成本计划控制,对成本核算的最初数据。所以企业的原始数据记录一定要详细、完善、精确地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整个基本状况。第二要完善财产物资管理调理。对企业的所有财产物资的发放,务必做好计量、验收等环节,出具相关的手续及文件。对每一项财产物资都要采取突发或定期的核查,根据相关的秩序进行解决。

5.强化成本管理的预测管理和成本监控

篇(6)

关键词 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自主创新 奇瑞公司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和谋略性问题的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随着社会、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竞争日益加剧,目标市场变得日益难以琢磨。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必须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只有拥有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并获取丰厚利润。建立核心能力所需的要素涉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文化等各个方面,企业的各部门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共同追求如何获得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才能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自主创新是拥有核心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的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来源于自主的研究开发基础上的创新;二是来源于引进技术基础上的自主创新。强调科技自主创新并不是不要引进技术,而是要加强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于1997年成立,至2003年已全部完成一期至二期投资建设,现已经形成年产40万台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的生产能力。前两期工程都拥有各自的轿车生产四大工艺,即冲压、焊装、涂装、总装,此外还包括两个发动机厂、一个变速箱厂。紧接着三期工程也正式破土动工,四期、五期工程也在紧张地规划之中。奇瑞经过短暂的发展,已取得瞩目的成绩,其发展战略与企业一贯奉行的自主创新的宗旨密不可分的。

1 注重自主研发

奇瑞公司成立以来一直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快速建设,滚动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倡导创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公司氛围。就企业行业而言,汽车若没有自主品牌,我国汽车业将永远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汽车企业的依附者。拥有自主品牌,才是支撑起我国汽车行业发展的正道。作为汽车业的企业,搞自主研发要冒很大风险,同时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奇瑞在技术方面的进步,打破了汽车行业的技术神话,更为自主品牌的成长提供支持。几年来,奇瑞汽车在技术投入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额的8%,占去了企业相当大一部分利润。自主研发以来,新技术、新成果不断出现,很多技术已经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发投入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奏效,而且有可能失败,是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为了适应市场和技术不断变化的要求,奇瑞成立汽车工程研究院,下设车身部、车型部、底盘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电子电器部、CAE部、试验试制部等研发部门,深入研究汽车技术,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开发平台。年研发投放额达到销售收入的10%~15%。仅2004投入就超过10个亿。汽车工业发展的关键是对其核心技术的掌握,对于一辆车来说,发动机是它的核心部分,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积极涉足核心领域的研究。

在开发的全过程贯彻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即PLM思想,使产品紧跟市场要求;建立起3D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环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奇瑞吸引了一批我国汽车研究方面最出色的人才。一方面是重视和发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作用,另一方面大力加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近年来,企业的技术进步也很快,“搞自主创新还要正确处理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关系。”自主创新不排斥引进,市场永远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准则来选择最实用的技术。奇瑞现已与欧美12家世界一流的轿车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奇瑞的科技人员常年在国际著名的汽车研发部门工作,参与全过程的研发,使奇瑞的技术研发迅速跃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平台。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技术和人才资源,既冲破了少数跨国公司对我国自主品牌的技术封锁,又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

2 自主创新成效

2.1 技术成就

奇瑞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获得了260多项专利技术,拥有一支较强的研发队伍,技术创新能力强。2001年奇瑞成为国内主流轿车企业,跻身国内轿车行业“八强”之列;2004年成长为中国自主品牌的支柱企业;2005年奇瑞发动机二发启动及首台发动机点火仪式,实现中国在主要零部件自主研发上“零”的突破。

企业发展战略本身就要求处理好技术研究与管理研究的关系及借鉴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也要注意吸取其他企业失败的教训,更应注意不能照搬照套。奇瑞作为汽车业的后来者,要借鉴已存在的知识为我所用,才能快速发展壮大。借鉴原型车SPARK用动感的外形设计来抢占市场,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设计元素,赢得市场,也快速地提高了设计水平。奇瑞独特的开发模式投资不多,不仅有产权,更有知识,实现奇瑞公司的技术积累。奇瑞公司汽车技术开发模式正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熟练运用现在世界上的三种资源:一是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二是外国的技术人员,三是模块式供货。中国良好的经济使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力正释放出来,国外的汽车设计公司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不少优秀的汽车技术人员也愿意来中国工作。

转贴于

自主开发企业具有竞争力。产品开发成本比引进外国现成产品技术的成本低。虽然自主开发产品需要高投入,但比购买外国产品技术便宜且自主开发企业使用更大比例的国产设备和材料也是事实,且建设投资成本低。自主开发企业因为掌握产品设计能力和设计确认权,所以也就掌握工艺设计确认权和生产设施建设的控制权。自主开发企业也很可能在若干方面发展出对外国企业的优势。汽车工业是一个在技术上具有高度连续性的工业。技术能力只能通过学习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由于能力是组织内生的,所以只有自主开发产品,中国企业通过学习获得技术能力,才可能发展出能力,成为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

2.2 企业成长

奇瑞的出口销售不仅成绩显著,而且与伊朗SKT公司合作实现海外建厂。在进入中东市场后,东南亚、拉美等地区也进入了奇瑞的视线范围。汽车市场的竞争焦点越来越集中在产品更新换代上,奇瑞公司将每年向市场上推出3~4款新车。车展上的M14跑车、B13的MPV、NewCross-Over、S16概念车以及面向家庭的中型轿车A15等五款车,展出了代表奇瑞3个系列18款发动机所拥有的出色技术的以3.0V6为主的六款发动机以及CVT自动变速箱,突出自身技术实力。科技部以奇瑞为依托单位建立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显示了科技部对奇瑞的信任、支持和鼓励。

从奇瑞大幅度地提升产能、控制成本及提高市场占有率角度看,奇瑞采取的是成本领先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奇瑞的一系列市场行为此战略服务。自主研发促发奇瑞采用低价策略,一直凭借较低价格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积极发展壮大。2001年奇瑞风云上市10个月实现产销近3万辆;2002年突破了5万辆,凭借在同类车型中低廉的价格优势进入国内轿车业8强;2004年奇瑞汽车以8.65万辆的销售量排名第10位,占据3.9%的市场份额。

奇瑞汽车在原创技术与品牌塑造上持续不断投入,从而实现其在原创技术基础之上创造一个绝对差异化的汽车品牌企业发展战略。

奇瑞公司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主开发,并制造出受到用户欢迎的轿车。通过整合和利用世界资源,奇瑞轿车的研发仅用几年时间就跨越了反向工程、模仿创新阶段,2002年就进入了正向研发阶段。

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自主开发结合市场需求,其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

3 奇瑞发展经验

在竞争激烈的轿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相对来说仍缺少技术核心,发展经验不足,在研发上处在由模仿到真正自主的过渡期,国外厂商进驻中国,奇瑞面临更大的挑战。以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为起点,高举自主创新的旗帜,加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媒体的注意力,进而扩大奇瑞品牌的知名度。加上能源危机的威胁和小型车的逐步被认可,奇瑞因自主品牌而保持稳定的发展战略。

奇瑞在中国自主品牌匮乏、竞争力不足、加上汽车合资企业带来的技术外溢,技术经济的全球化流动,使我国汽车工业以模仿、创新等方式创建、生产和发展自有品牌汽车的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战略规划,赢得民心,有效结合技术引进替代策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广招人才,重视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靠领导的正确指引方向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政府也正积极倡导、扶持自主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篇(7)

关键词 供电企业 物业管理 创新发展

一、现阶段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具体而言,现阶段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缺少专业的物业服务人员。物业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其工作内容则涵盖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还包括环保、公共管理及房屋设计、规划等等,所以需要了解房地产、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很多供电企业的物业管理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转岗职工,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其次,物业管理收费体系不合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业主存在隐形双重收费现象。供电企业物业业主通常包括两种,一种是供电企业的内部职工,另外一种则是外来业主,即外部人员以市场价格购买入住的。尽管国家有相关的物业服务收费标准及管理办法,但是很多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并未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未认真履行相关职责,而供电企业也未进行有效监督;并且小区内大部分都是体制内业主,其本身就享受供电企业发放的潜在补贴,因此在物业管理化司制定相关收费项目时,体制内业主对这些不合规定的项目体会不深,很容易就会通过,所以难免出现一些乱收费现象。最后,针对供电企业物业服务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虽然我国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很多供电企业仍然延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相应的物业公司内部有较多职工,一个小区近三分之二均为体制内业主,于是物业服务企业也会认为自己的小区的主宰人员,缺乏相应的服务意识,小区内一些公共设施出租收费,在未征求业主同意的情况下对小区规划、设施布置等随意规划。此外,物业管理单位的财务账目透明度不足,而供电企业也未采取有效的审计监管措施,导致物业收费标准偏高,存在多收费、乱收费的现象。

二、当前供电企业物业管理环境分析

1.政策环境

国家电网公司的成立、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等均是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体现,原本属于供电企业辅业的物业公司也要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而这个过程中,由于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在经营理念、服务方式、管理水平、市场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等各方面均处于培育阶段,因此市场化发展将是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此外,电网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提升,主业人员的分流效率也越来越高,相应的其工资水平、福利水平等均有所改善,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而言,不仅增加了劳动力成本,而且安置就业岗位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2.认知程度

供电企业是我国的垄断企业,相应的企业员工也习惯于享受“大福利”的待遇,认为不缴物业费是“正常”的,或者即使缴纳物业费,也要求享受更加超值的服务;并且物业管理公司的职工属于供电企业编制内的“正式职工”,这些人对物业管理一线工作不习惯、不适应,所以需要聘请大量的临时人员,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供电企业物业管理的运营成本。

3.消费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供电企业职工对居住环境、保健需求等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供电企业而言,也要求物业管理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与企业文化、企业的社会形象及品牌形象相适应,相应的,物业管理公司不仅要像普通物业管理公司那样提供常规的物业服务,还要提供高层次的服务以满足供电企业内部职工的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

4.同行业发展水平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社会化物业管理企业由于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完善的服务方式、合理的人员结构,其市场综合竞争力及营运能力相对更强;相比之下,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由于长期处于体制保护中,所以缺乏必要的竞争意识,一旦失去供电企业对其提供的政策扶持与市场保护,则会面临着市场的淘汰,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据了解,我国很多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公司,均在不同程度的从福利型管理模式向市场管理模式过渡,虽然发展愿景很好,但这恰恰证明了现阶段供电企业要实现主辅分离、实现供电企业内部物业公司市场化运营还缺乏必要的条件。

三、实现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创新发展的策略

1.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专业水平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供电企业内部的物业管理也必须遵循市场原则,接受市场考验,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出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多样化的经营模式与服务方式;多多学习借鉴世界上一些先进的物业服务管理理念,从企业内部进行管理创新,强化企业内部建设;从内部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对公司管理机构进行调整;采用外引内招的办法加强人力资源队管理队伍的建设,引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管理服务团队的整体素质,摒弃以往“谁开发、谁管理”的本位主义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公开招标让更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入驻小区,促使小区内形成一个良好、和谐、以人为本的服务氛围。

2.加强监督与管理

物业监督管理部门要以相关物业管理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比如检查其是否定期维修、维护房屋及相关配套设施,供电企业选择物业公司的过程是否公正、透明,是否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监督审查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保证物业收费的合理性;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财务情况进行全过程审计。针对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执行专业、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通过可量化的指标对物业公司的服务质量做出评价;调动业主的监督管理力量,开设网络、电话、手机短信、设置专门的部门等多个渠道,便于业主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如果物业管理单位多次违规,则要遵循从严处理的原则。

3.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服务行为予以规范

供电企业物业管理公司要对自身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过程做出明确定位,从观念上强化服务意识,促使物业服务向着规范化、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物管公司要一改传统模式中在供电企业扶持下形成的“优越感”,认识到自己与小区业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小区业主是自身的服务对象,也是公司经营、发展之根本。物管公司与小区业主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二者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要转变观念,从上到下树立服务意识,以业主需求为中心、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服务意识,满足业主需求。保证自身的服务质量达到“热情周到、耐心细致、应对快捷”的行业标准,最大程度上获得业主的认可、理解与支持。此外,还要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规范的物业服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方面各项收支要做到公开透明,定期或不定期的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进行审计,以便业主清楚了解各项服务收支情况,接受业主监督。

参考文献:

[1]邹楠.持续推动行业规范化、诚信化、法制化建设――专访南通市房产管理局物业管理处处长沙红.中国物业管理.2011(2):50-52.

[2]方荔.从挖掘客户深度需求中寻找企业的新出路――赣州市久治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中国物业管理.2013(3):98-99.

[3]徐芳. 高校房产在有偿物业管理阶段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案.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27(4):175-178.

[4]全国商务楼宇物业管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企业.中国物业管理.2010(6):插81-插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