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2: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生态补偿;一般性转移支付;生态敏感性;生态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13503
1河北省生态环境概况
河北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类型齐全,有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自然条件差别大。冀西冀北的坝上高原、燕山和太行山山地是京津冀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环保责任重大。生态功能的巨大差别造成了河北省各设区市间以及京津冀区域间的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差异较大。生态环保往往会影响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构建政府间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积极争取中央对河北省纵向生态转移支付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开展京津冀区域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有效均衡地方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
2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概述
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按财力转移的方向分为横向转移支付和纵向转移支付,按财力是否规定用途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1]。专项转移支付会明确规定资金的用途,接受方政府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的使用方向,目的是对地方政府提供的收益外溢的产品和劳务进行补偿,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一般性转移支付是上级政府通过依法核定下级政府的财力缺口,按照规范合理的办法给予下级政府的一种补助,下级政府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当地情况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主要是为了弥补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差额,实现不同地区的财政收支平衡[3]。
均衡性转移支付是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最重要的项目,均衡性转移支付不规定具体用途,由接受补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下设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和产粮大县奖励资金,2009~2012年财政部连续颁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012年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等文件,在均衡性转移支付体系下设立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4,5]。
3河北省一般性转移支付现状
2014年中央对河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279.24亿元,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85.97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22.25亿元。河北省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覆盖区县情况见表1。河北省区县共计175个,下拨均衡性转移资金的区县共计175个,其中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的区县为173个,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区县65个,见图1。
4敏感区县纳入一般性转移支研究
德市的丰宁、围场,张家口市的沽源、张北、尚义、康保等6县被列入补偿范围。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张家口、承德所有县(区)均纳入范围,到2014年为止,河北省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显示共计65个。
在京津冀区域内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补偿的内容应该是一定区域内遭受破坏需要恢复的生态系统或者持续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6~8],因此,应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敏感性和重要性,扩大生态补偿范围,将河北省的生态敏感区县和生态重要性区县均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着力扩大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本文采用《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划》评价结果中的生态系统敏感性和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对需要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范围内的县(区)进行分析论证[9]。
4.1生态系统敏感性
生态系统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映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可以以此确定生态环境影响最敏感的地区和最具有保护价值的地区。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是在考虑沙漠化敏感性、土壤侵蚀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和盐渍化敏感性4个指标的基础上,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北省生态系统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见图2,根据评价结果,生态系统敏感性高度敏感地区应纳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即秦皇岛的卢龙县,唐山的曹妃甸区、保定的北市区。
4.2生态系统重要性
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是对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
务能力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是针对区域典型生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总体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明确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和分布区域。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按照[生态系统重要性指数]=Max{[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壤保持重要性]、[防风固沙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县级行政区为评价单元对这些单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河北省生态系统重要性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和图3。
重要性分级县级市极重要地区
沧州的任丘市;衡水的饶阳县、深州市、武强县;秦皇岛的海港区、青龙、卢龙;唐山的曹妃甸区。生态特征详见表3。
参考文献:
[1]程晟.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制度研究以苏州市环太湖饮用水水源地为中心[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李凡.转移支付、财力均衡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王鹏.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要求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态系统在生产力、生物量、食物链等能流方面的特征;掌握生态平衡和生态失调等基本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策略;了解人类活动对物质循环的影响,理解调节物质循环的原则。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1.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定义
3.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式
4.生态系统的组成
5.生态系统的功能
6.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流的概念
(1)能源
(2)能流的途径
2.热力学定律与耗散结构理论
(1)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耗散结构理论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分配与消耗
(2)食物链与食物网
(3)有毒物质的富集
(4)生态金字塔
(5)生态效率
4.能源与人类社会
(1)能源利用与社会发展
(2)世界及我国能源现状
(3)能源策略
(三)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l、生产力概念
(1)关于生产力的概念
(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生产力
(3)地球表面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2.生物量
(1)生物量的定义
(2)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3)典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3.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1)环境条件
1.1关于模型模拟法,中国学者借鉴国外经验改进了CEVSA,CASA,GLO-PEM,BEPS等多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同时根据中国的情况研发了AVIM2,Agro-C,FORCCHN,DCTEM等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研究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储量、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模型现在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草地、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模拟,并且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参数和计算系统。模型一般以天或月为运行的时间步长,模型参数涉及气温、降雨量、光照等气候因子,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土壤特性等指标来计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1.2现场实测法现场调查法一般是指设立典型的样地,通过收获植被生物量、枯落物和土壤等碳库的碳储量,在连续测定的基础上可以分析生态系统各部分碳库之间的流通量,输入系统的NPP和离开系统的枯落物与土壤的碳排放速率。然而对于大面积的森林植被采用收获法测定碳汇量比较困难,一般伐倒少许树木,确定生物量与胸径或树高的回归关系,然后利用回归关系和所有树木的实测胸径或树高推算样地的生物量,而区域性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主要是木材材积量,还需要借助生物量换算因子(BEF)等方法才能将其转换为森林植被生物量,再根据生物量与碳量的转换系数求林地的固碳量。对于园林植被,一般根据不同植物个体的叶面与胸径、冠高或冠幅的相关关系,通过实测建立不同植株个体绿量的回归模型,应用回归模型计算绿地或地区绿量的总和,从而在实测单株植物固定CO2碳量基础上,根据绿量即可计算出植被的固碳量。
1.3遥感估算法遥感估算法是指通过遥感手段从遥感数据中获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NDVI与叶面积指数及植被覆盖度等的关系,结合地面调查,推断出植被指数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得生物量,然后计算碳汇储量。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遥感估测植被碳汇成为较为便捷的方法,适用于大尺度范围内的植被碳库的变化研究。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将遥感与模型相结合,通过遥感反演获取地面物理参数,如地面反照率、叶面积指数、土壤湿度等,可直接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驱动变量或参量,以充分发挥模型的过程机理定量化和遥感信息的宏观、动态的长处。
1.4通量观测法通量观测法是指建立在气象学基础上,通过测量近地面层的湍流状况和被测气体的浓度变化来计算被测气体的通量的方法,是最为直接的可连续测定CO2和水热通量的方法,也是目前测算碳汇最为准确的方法。目前,基于涡度相关技术的通量观测已经成为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科学的重要手段,其特点在于采用较为精密的仪器包括三维声速风速仪、闭路红外线CO2/H2O分析仪等,直接对植被与大气之间的通量进行计算,直接长期对陆地生态系统进行CO2通量测定,同时又能为其他模型的建立和校准提供基础数据。这一方法在区域和国家通量观测研究网络(AmeriFLUX,CarboEurope,OzFlux,Fluxnet-Canada,AsiaFlux,KoFlux等)中得到广泛使用。
2植被碳汇计算方法应用可行性分析
2.1路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公路具有其独特的大尺度线性特征,绝大部分的公路都横跨多个生态系统,所以一条公路的路域生态系统通常包括多个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是多种生态系统的复合体。公路工程的建设造成公路周边的土壤条件、光照状况、水分等环境因子发生改变,形成路域小环境。同时持续的人为干扰,引发路域植物群落内部对养分水分空间的竞争以及和外来人工绿化种的竞争,导致路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易退化。与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路域生态系统内部分化出许多由一种或若干种植物所构成的小群落,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具有自身特点。正是由于公路线性以及路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植被碳汇的估算较为复杂,现有的计算方法在交通行业的应用也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在方法的选择上,也应当根据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研究范围进行适当的选择与调整。
2.2模型模拟法众多的模型一般应用于区域或全球尺度的自然生态系统植被碳汇估算。模型参数获取需要长期的定位观测等方式获得,而对于具有小环境特点且呈带状分布的路域生态系统而言,模型参数的获取受到了很多限制,如若参考自然生态系统的参数值,可能会带来更大误差。此外,模型的构建是基于对现实过程的简化,在此过程中众多的假设和主观判断给模型带来了很多隐藏的误差。而且,模型参数和输入数据的不确定性同样影响着模型模拟结果的精度。因此,就目前交通行业的现状来看,模型模拟法不宜作为路域植被碳汇估算方法。但是,在交通行业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交通环境监测网络基础上,可获取路域生态系统小气候的参数时,再对部分模型参数进行校正,对模型进行改良,将模型模拟法用于验证与校核其他计算方法,提高碳汇计算精度。
2.3现场实测法目前,通过现场实测法对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固碳量的计算相对成熟,很多学者认为,以实测的方法来计算植被碳汇是误差最小的测算方法。但是该方法耗时耗力,如若采用该方法对现有路网路域生态系统中的植被进行碳汇估算,由于公路里程的原因工作量将异常巨大,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对此,在路域生态系统植被碳汇的估算中,可选择典型的路段或区域采用该方法进行计算,并与遥感估算等方法相对比和结合,进行数据的校正,提高计算精度。
2.4遥感估算法利用遥感估算植被NPP就是基于地面上不同植被类型对不同波长太阳光的反射率来区分地表的植被覆盖。公路是线性工程,长数十至数百公里,同时植被类型多样,因而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节约了路域植被现场调查的人力和时间成本。但同时路域范围宽约为几十米,在利用遥感技术时,对遥感图像的分辨率要求较高,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价格也非常可观,这样就增加了遥感影像的购买成本。因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需要考虑与现场实测法的结合,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前提下,节约成本。
2.5通量观测法通量观测法是基于微气象学原理实现对监测样地的连续、长期观测,可应用于不同的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监测中,形成监测体系。但该法仪器设备价格较高,配套设施建设要求高,同时测量难度大,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和定期维护。这些都限制了该方法在路域生态系统中的应用。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即使在路域小范围内开展监测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然而,为保证路域生态系统植被碳汇估测的准确性,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可以借鉴现有通量观测研究网络的建设经验,逐步选择典型的路域环境建立观测站点进行长期观测实验,积累相关基础数据,实现路域生态系统长期碳通量观测。
3讨论与建议
关键词:组织生态学 组织生态环境 生态哲学
当今时代,组织发展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从而引起生态学家和环境学家的高度重视。作为一门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组织现象的科学,组织生态学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英美等国兴起的新兴边缘学科。目前,我国的组织生态学研究正在起步。
组织生态学的内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由“oikos”和“logos”两个词根组成,其本意是“研究住所”的学问。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的科学。本世纪初,生态学已成为一门初具理论体系的学科,并且在植物生态学(plant ecology)和动物生态学(animal ecology)两大领域发展迅速。此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被运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以帕克(Park,R.E.,1864-1944)和伯吉斯(Burgess,E.W.,1886-1966)等人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的学者们最早将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于人类社会问题研究。组织环境是组织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我国的组织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有关研究大都是从宏观上对组织生态系统、组织与环境关系等问题所作的一般性探讨,而较少有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成果;一些专著也带有学科初创时期所不可避免的生态学原理类比与演绎的特征,对有关组织生态问题的分析和论证也有待进一步深化。
组织生态学研究建立在两个基本的理论假设基础上。其一,组织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组织生态主体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它尤其侧重于考察各种组织生态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组织生态系统和组织生态系统中作为生态主体的人的影响。其二,组织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人、组织(活动)、环境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
基于以上对组织生态学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假设的具体考察,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某些启示,那就是对人、组织、环境之间的关系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而在目前,确立和强化组织生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优化组织生态系统的内外部环境,提高组织生态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组织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在理论层次上抽象出能够基本反映组织生态系统与各种生态环境之间、不同组织生态主体之间复杂关系的范畴,更是今后组织改革与发展应当承担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
组织生态意识的确立与强化
(一)关于人、组织、环境
组织生态学研究和探讨生态环境与组织生态主体之间的关系,而组织活动又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以人为实践对象的社会活动,这就使得组织生态与一般生物生态、一般社会生态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组织生态主体具有多层次性。本文认为,构成整个组织生态系统的三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人、组织(活动)和环境。人、组织、环境(不同层次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多边的。作为生态主体的人以及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组织生态系统(以及组织),正是在这样一种相互联系的动态变化过程中,寻求着各自的和共同的发展。
(二)组织生态意识的确立与强化
所谓组织生态意识,是一种对组织生态系统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总体认识,尤其是一种有关组织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意识。当前组织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种种生态问题,涉及组织生态系统与种种环境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危机;涉及组织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生态主体(如各级各类组织之间)之间的平衡关系的危机;涉及不同组织生态主体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方面的危机。在各种组织生态问题迭出、组织生态系统发展面临种种危机之时,强化组织生态意识,是我们解决种种生态问题的思想基础。
组织生态环境的优化
(一)组织生态系统外部环境优化
从作为组织生态主体的组织生态系统来看,所谓组织生态系统外部生态环境的优化,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的优化。而自然环境的优化最根本地表现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上,体现在人类利用自然的审美性对人类自身的组织上。社会环境与规范环境的优化,表现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日趋合理和整个社会组织的日益完善,表现为人的个性心理素质与群体心理素质的普遍优秀。一方面,社会各子系统本身应当为组织生态系统创造适宜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如民主的政治环境、发达的经济环境、丰富的文化环境、适度的人口环境等。另一方面,应理顺组织生态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对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子系统来讲,既保持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又保持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有助于保持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平衡,特别要降低和减少社会各子系统对组织生态系统各种派生功能的期望与要求,使组织生态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培养人的本体功能。
(二)提高组织生态系统适应环境的能力
对组织生态系统自身来讲,要提高自身适应外部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的能力,一方面要使组织生态系统达成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如使组织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使组织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相应的环境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等。另一方面,要保持组织生态系统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增强组织生态系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更新意识,充分发挥其自我更新的功能,在组织生态系统内部的各生态主体之间引进竞争机制,进而增进组织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活力,提高组织生态系统承受外界环境压力的能力。
(三)组织内部生态环境优化
组织生态环境的优化,就是根据当时当地组织的具体情况,宏观调控组织内外各种环境要素,使之处于有利于组织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组织成员身心发展的最佳状态,它具体地表现为组织物质环境的优化、组织组织环境的优化以及组织规范的优化。就组织物质环境优化而言,首先要为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施,在具备了基本活动条件的基础上,则要考虑通过对组织活动场所的精心设计、布局、装饰等,使组织物质环境体现出美的价值与意蕴,更加富有组织意义。组织组织环境的优化,其目的在于使组织成为“健康的组织”,为此,应做到:一是保持组织组织所应有的开放性;二是建立、健全适宜的组织组织机构,使组织组织机构的层次、规模与组织规模相适应;保持各种组织之间的和谐一致的关系;三是保持组织组织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的愿望和努力;四是具有既体现组织组织目标又体现不同成员的个性特征的组织价值气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五是组织组织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组织规范环境的优化,则主要体现在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上。
组织发展的生态哲学
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组织生态系统与各种环境要素之间、不同组织生态主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认识组织现象。
(一)适应与发展
适应(adaptation)与发展(development)是组织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辩证统一过程的两个层面。“适应”,包括组织生态系统对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适应、作为组织生态系统载体的组织对其周围具体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组织生态系统中不断成长着的人对社会环境与组织生态环境的适应。对组织生态系统来讲,适应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组织生态系统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组织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目的在于,处理好组织与自然环境、组织与社会、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效益与效率以及组织、家庭、社会、国家之间的复杂的生态冲突关系,实现组织生态系统环境合理、系统和谐、经济高效、行为规范的持续、稳定、健康的综合发展。组织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表现为人、组织、环境的有机结合;表现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组织之间的有机联系;表现为组织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表现为现在的组织发展是未来组织发展的准备与基础;表现为组织组织的日益完善、组织活动的不断丰富以及组织质量的不断提高等各个方面。组织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全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平衡与失衡
组织生态系统中的平衡(balance)与失衡(imbalance)主要表现在组织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以及结构与功能上。平衡表明组织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生态系统所受的外界干扰超过自身调节的能力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失调,使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失衡。平衡与失衡是生态运动过程中两个前后相继、彼此相连的阶段;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的。失衡不总是消极的,失衡本身也许就是新的组织变革(组织进化)的契机。从组织生态系统与其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角度来看,组织资源供应不足,不仅影响组织生态系统的持续性发展,甚至影响组织生态系统的生存;而组织生态系统自身所特有的惰性又会导致组织滞后(educational lag)现象的产生。组织生态系统自身结构与功能的平衡与失衡,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组织在数量、布局等方面的比例关系是否合理、组织系统自身的组织是否完善、组织生态系统的育人功能是否为组织生态系统的各种派生功能所掩盖、组织内容与受组织者的实际所需是否协调等方面。
(三)共生与竞争
共生(symbiosis)与竞争(competition)主要涉及不同组织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组织生态系统中的共生关系突出体现在不同层次、类别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不同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更多地表现为竞争。
竞争存在于同类同级的组织之间,也存在于同级不同类的组织之间。而随着终身学习组织的崛起,各种非制度化组织机构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使得制度化组织机构组织面临新的挑战。竞争同样存在于组织组织内部的各成员之间。在组织竞争的过程中,应当提倡正当的、合理的竞争,并以此促进组织工作的开展,促进组织成员在态度、价值、认知成就、身体健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储利民.组织生态视角下的产业变迁与企业成长[J].商业时代,2006(23)
关键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路径;阿里巴巴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电子商务应用系统后,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电子商务经历了初步认知、广泛关注、广泛应用、爆发式发展四个阶段。在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交易额的逐年攀升,网民网购数量成爆发式增长,电子商务相关网站大幅增加。电子商务逐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移动通信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网络购物更加便捷,诸多传统企业集体加入到电子商务行业中,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除开电子商务网站与企业井喷式增加,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吸引了与网络交易相关的其他企业,例如生产厂商、贸易公司、物流企业、金额企业、软件公司等纷纷加入到电子商务大家庭中。电子商务覆盖的交易物品种类也随之增多,除去传统一般零售业,新兴的服务类与信息类产品,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火了一把。电子商务产业在日益壮大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关联平台,集群化产业模式特征越来越明显,诸多企业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部落,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集群化产业模式发展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中各产业链的日益成熟,各参与主体之间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存在着共赢局面。
一、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一)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定义。经济研究史中出现生态学理论学的时间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由熊彼特《经济进化论》最先提出。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詹姆斯莫瑞才第一次阐述了商业生态系统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给予组织互动的经济联合体”。该理论将生态学理论与经济学战略结合在一起,为企业发展与市场开拓奠定了新路线,并初步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后世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研究发现,商业生态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动态结构系统,此系统由具有一定关联性的组织共同组成。这些组织有可能是企业或者高校,亦或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研究类机构。之后的国内外学者们针对系统内部主体之间复杂的关联与价值,展开了深刻讨论,商业生态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电子商务产业产生集群化现象,是我国电子商务与共有客户链之间共生关系的最好证明。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涵。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是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的产物。文中所阐述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即为关联紧密的企业机构,这些企业不受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以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为核心,内部进行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系统内部企业各司其职,促进企业之间产品、现金、信息的交换与循环,共同组成一个多层次系统。在当前市场环境之下,企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作为一项新型管理理念,为企业完成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特点与演化路径
(一)电子商务系统特点。1、系统更新速度快。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处于成熟与完善阶段。这个阶段内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具备持续更新与优化的能力,主体多样化与环境多样化是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不断升级的基本条件。而传统的商业生态系统,极速更新换代意味着该系统正处在衰退过程之中。2、核心企业具有领导地位。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网络效应的影响,核心企业对客户的价值随着客户的数量增加而成指数型上涨。因此,电子商务集群产业随着生态系统的扩大,会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外界更多支撑性与寄生性因素的加入,会随着核心企业所创造价值的共享而共同进化。3、系统边界具有模糊性。信息共享成本随着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参与和市场环境的扩张而不断降低,最终突破地域限制,从而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各项增值类服务。相对于一般商业生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不局限于特定的领域,而是通过其多样性促使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边界在发展中不断延伸。电子商务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4、环境威胁程度较高。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内,电子商务是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原因在于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与技术支持还没有定型,时刻伴随着技术与系统的更新。而相对的,各种不确定性环境因素也会随之而来。
(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化路径。经济学家莫瑞从商业生态系统均衡演化角度出发,将商业系统从产生到衰退的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作为新型商业生态系统,本质上具有相同的演化路径。1、产生阶段。电子商务核心企业为了满足特定客户需求,通过新型运营模式和提供附加条件来吸引参与者和协作者。如果该企业运营模式是成功的,那么这个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将会存活下来,并通过前期积累与扩张,达到一定规模。2、成长阶段。系统核心会随着初期积累与扩张而不断成长,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也会进入增长与扩展的阶段,系统内部主体将涌现出来。生态系统中新的价值链条又将吸引更多的客户,达到扩大生产的目的。以不同领导核心为主的同性质生态系统之间竞争将愈发激烈,市场竞争格局基本被确定下来。3、协调阶段。系统内部阶段性业务的增长会导致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各个主体之间关系更加复杂,此时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应该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处理不同方面利益纠葛,维持系统稳定发展。这一过程中,市场资源与角色会随着系统内部演化而开始新一轮的协调与再分配活动。4、革新阶段。当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受到新模式或者外界政治经济等因素冲击时,整个系统将面临演化终止的结局,从而走向革新道路。革新即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内部的革命,颠覆一切现有模式,通过新兴技术与新型模式,对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完成改造。实际上,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与外界环境联系十分紧密,时刻都遭受着外界环境的威胁。这种特性使得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面临着突发状况的威胁,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到革新阶段。
三、案例分析,以阿里巴巴为例
(一)产生阶段(99~02年)。阿里巴巴集团产生阶段,经历过互联网泡沫破灭威胁,集团通过大量探索与尝试后,才摆脱了单一网络销售平台结构,转向帮助中小型企业进行营销贸易的平台模式,得以存活下来。
(二)成长阶段(03~07年)。阿里巴巴生态系统随着网络设施的普及与技术的进步,呈现了一段时间爆炸式成员规模增长情况,系统边界随之不断扩大。从03年建立淘宝网开始,阿里巴巴一系列收购举措充分展现了其业务能力正在不断拓展与完善。
(三)协调阶段(08~11年)。随着类似电子商务平台的增多以及网购人群的增长,阿里巴巴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关系利益日渐复杂。集团于09年10年连续进行了两次调整,即阿里云公司的成立与淘宝网的独立运营。其目的依旧是为了给客户提供精准的电子商务服务。在这一段时期内阿里巴巴作为生态系统核心敢于调整自身战略,使集团由电子商务服务商转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运营商。保证了生态系统内部的良性成长。
(四)革新阶段(11年至今)。当前阿里巴巴发展势头正旺,集团总裁马云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但该集团仍然为潜在的威胁做好了一系列准备。11年阿里巴巴开始仓储网络建设,12年从香港证券交易所退市,14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集团始终维持着生态系统内部良心进化。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上各类社交互联应用的出现也颠覆了一些传统交易模式。阿里巴巴生态系统中各个成员齐心协力,秉承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成功避免了恶性竞争。然而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与前身商业生态系统存在相同的内在规律,因此,即使阿里巴巴正处于成熟时期,但未来一旦出现新的商业模式,阿里巴巴集团为了保证其生态系统的发展,势必会颠覆现有模式。综上所述,创意赋予了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交易主体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增值了系统在传递与循环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在新型商业模式出现之前,电子商务生态系统通过其独有的行业吸引力以及共生共荣的内部联系,不断加固着内部稳定性。当今时代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凭借其高效率的交易活动与多样化的需求满足能力,保证了该集群结构的发展与壮大。
参考文献:
[1]纪淑娴,李军艳.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平衡研究[J].现代情报,2012(32)
[2]刘惠珠,高功步.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4(1)
[3]刘雷.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1.1森林工程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其都具有着不同的特征,并且一旦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出现问题,造成生态系统群落不健全,就会形成区域性生态不平衡。因此在进行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应把握好森林工程施工与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生态系统保持完整,可以实现物种的多样,这对于提高森林工程的建设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因此森林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区域间生态系统的完整,以达到保护环境,加强建设的双赢目的。
1.2环境保护与森立工程建设随着现代森林工程建设理念的不断转变,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森林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核心思想。因此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森林工程的建设一般都会以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工作人员需要保持当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避免对环境造成伤害。其次,加强对非生物环境的重视,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避免对生态平衡的破坏。最后,强化林区的水土保持,避免因植被的破坏造成林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1.3物种保持与森林工程生态环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物种的繁衍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森林工程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经常对具体区域中的物种造成破坏,使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难以继续维系下去。因此在对森林工程进行革新后,新的森林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侧重的对物种保持问题进行了关注。首先,工作人员会在工程施工前对当地的相关物种进行调查与整合,针对物种的生产情况进行建设方案的制定。其次,在进行森林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加强施工的管理工作,避免因为违规施工造成物种的伤害。
2森林工程和生态系统保护的内容及措施
2.1树种结构保护树种的选择应该与具体区域的实际环境相联系。一般来说需要综合该区域的气候情况、水文情况以及土质情况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树种的搭配,实现树木的多样性。并且还要在更新造林时保留和诱导能和更新树种借重的小树,形成混交林,还有深根系树种和浅根系树种混交,阴性树种和阳性树种混交,形成人工混交林。采伐是森林工程建设的工作内容之一,为了保障森林中的树种结构,有关工作人员在实际采伐的过程中,应养成保护性采伐的良好思想。所谓保护性采伐就是对于采伐过程中不成材的幼树予以保留,以方便今后对采伐地区的重建,为行成混交林打好基础。
2.2维护森林的空间性一个完备的森林系统其不仅树木种类齐全,同时在空间结构上也相对完整,具有良好的生态平衡效应。这种空间结构一般包括树木种类的多样,植被品种的齐全,无论是从高处还是到地表,都有相应的植被进行覆盖。这种完整的空间性很容易受到森林工程建设的破坏,出现空间的不完整性,进而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进行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有计划的对森林进行砍伐,按照森林的层次性、分布性等特点,对森林进行选择性砍伐,有效的保护森林空间性的完整。在森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时对森林进行砍伐并不是对森林的破坏,而是对森林的一种保护。这主要是森林中树木在进行生长的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一些对周边树木生长有害的不良树木,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树木进行有效的去除,才能保障其余林木的正常生长。为了保障森林的健康发展,有关人员对于低效林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具体来说相关工作人员会通过铲除有害树种,保留有益树种,种植新树种等方式,对低效林进行完善。这种人工干预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自然林木的生长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保障森林树种的丰富性。
2.3保障森林的阶段性森林系统在进行生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阶段性,一般我们会将其分为时间度量、中等时间度量和昼夜季节三个方面。非生态系统的短时间结构变化,能体现林分群落结构的周期性变化,从而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群落结构的外貌变化,对工程的策划、工艺的设计和作业的运行都有重要作用。
商贸生态系统中企业的大数据直观体现在于海量、分散、相互独立的数据可以通过不断整合研究,以探寻数据之间所包含的相互联系,从而反映出商贸生态系统各个主体的网络行为特性。在大数据环境中,商贸生态系统的结构性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数据层面,二是行为层面。具体内容由表-1给出。其中,数据层面主要包括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模型和数据的处理,行为层面主要包括流量行为和用户行为。在商贸生态系统内,企业群体、社会群体和网络用户群体之间交互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实时数据,一般以关联性数据网络存在,数据类型由原先的结构化数据逐步转向半结构化甚至非结构化数据。对于数据的处理,则不同于传统的逻辑推理分析,而是基于海量的数据,通过搜索、比较、分类、控制,从中分析出大数据网络中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以及各个商贸生态系统主体行为是否满足某个共性特征。首先,从商贸生态系统大数据的相关参数与性质(如数据类型、数据结构、数据关系、数据分布等)进行分析,然后,从商贸生态系统数据的规模、维度、关联性进行评估,从而探寻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行为之间存在的共性特征。在复杂的大数据网络环境中,搜集或者直接记录用户在社会化、网络化媒体中使用的流量数据,通过一系列消费者个体行为或偏好的定量分析,为商贸生态系统的特色化商业推广提供坚强的信息基础支持。由此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商贸生态系统内部所包含的信息为系统内企业制定和实施相关战略决策提供数据参考,有利于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随着大数据的进一步发展,商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构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将偏离原来的结构,通过新一轮协同发展,达到一个新的结构。由此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商贸生态系统通过对大量数据信息的搜集和整合,可以监视与审核系统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合理地预测未来商贸生态系统发展趋势。进一步,通过产业联盟、跨行业经营等方式,构建更为完善的价值网络体系,促进信息流、资源流和价值流在整个商贸生态系统内不断循环和转化,以满足系统中各个主体发展的需要。
二、基于大数据的商贸生态系统演变的过程性分析
在大数据环境下,通过网络互动、大量数据信息存储以及云计算平台不断融合,商贸生态系统在数据搜索、传输、共享、处理等各方面都更为便捷,对系统内的知识溢出与系统内各主体协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商贸生态系统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基于大数据环境,商贸生态系统“以网带量、以量增利”的机制进一步健全。基于这种机制,下面分析商贸生态系统的过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商贸市场审视的实时和精准
由于大数据的实时处理覆盖整个商贸生态系统内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因此在竞争与协同并存且相互作用下,能够对各个主体产生的任意需求实时地做出反应和判断,精准地审视商贸市场的大需求以及市场内用户需求的变化。由此可见,通过大数据,可以指引商贸生态系统内企业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程度,从而加快产业研发设计与销售,进一步实现目标市场定位不断细分。
(二)商贸生态系统内企业的竞合与协作
在大数据背景下,商贸生态系统内以互联网、电子商务为载体的企业合作伙伴关系的渠道进一步拓展,选择余地进一步增加,商贸生态系统内的成员结构也更具动态性。一方面,传统的大型企业群体将基于原有的供应链基础,不断向网络生态链转型,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密切协作。另一方面,以协同商务模式为基础,建立企业合作伙伴关系,促使在地理位置上分离、结构上相互独立的多个企业联合组成虚拟的企业联盟。
(三)社会成员的反馈和互动
在大数据环境下,商贸生态系统中各成员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更加复杂,这种关系产生的作用也更具有不确定性,其网络结构也显得更为脆弱。因此,以网络用户参与为主导的新型模式给商贸生态系统带来更为强烈的冲击效应。在大数据环境下,海量数据主要来自网络用户群体创造的数据与信息,新型的产品或者服务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加工、营销推介等方面都更加重视网络社会群体的参与、意见反馈与互动交流,以加速产品或服务的进一步推陈出新,进一步实现商贸生态系统内企业与网络社会群体的互动融合发展。
三、基于大数据的商贸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案例借鉴及策略分析
(一)典型商贸生态系统案例的成功经验
在大数据背景下,阿里巴巴迅速发展,在同行及相关行业中起到示范作用。阿里联合银泰、复星、顺丰、申通、中通、圆通、韵达等经营主体,共同组建了“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网络零售网络。“菜鸟网”是一个数据中转处理中心,该网络能协调买卖双方地址、商品所处位置、商品发货配送时间等因素,降低了时间成本。此外,阿里巴巴凭借支付宝进入金融流通领域,成功获取了双向资金流通数据的价值。大数据的支持提高了阿里巴巴的效率,将小额贷款发放周期从一周左右缩短到几个小时。大数据的商贸僧徒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与数据分析,而阿里巴巴正是利用数据优势,不仅催生了价值,还催生了产品,如余额宝等。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阿里巴巴的大数据。阿里巴巴的大数据平台不仅仅是数据,还包括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网络等。阿里巴巴在大数据的商贸生态系统下,能够挖掘更多的数据,利用云进行数据计算和价格挖掘,阿里巴巴的业务不仅涉及商贸流通,还涉及金融等行业,将来还可能发展更多其它业务。阿里巴巴成功完成了大数据信息箱大数据产品转换,开发了大数据的商业价值,将单纯的商业交易平台发展逐渐向大数据的商贸生态系统基础服务商转变。通过对阿里巴巴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在大数据背景下,商贸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应遵循从建立信任机制,实现共创,向建立开放创新机制,实现共生转变;从业态融合经营到重塑商业生态转变。
1.构建信任机制,实现商贸企业的共创。
在商贸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的合作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在大数据背景下,通过构建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平台,实现信息无缝对接,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更加紧密。在商贸生态系统中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开辟大数据背景下的众创空间。
2.建立开放创新机制,实现商贸企业的共生发展。
在大数据环境下整合多行业融合发展的商业技术平台,能促进商贸生态系统中的企业进行大规模资源共享,有利于创造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全民参与模式,这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商贸生态系统模式。
3.业态融合经营,促进共赢发展。
在复杂的商贸生态系统中,存在跨诸多行业的经营主体参与协同竞争关系,因此寻找多边融合共赢,达到利益最大化成为他们的出路。在大数据环境下,商贸生态系统得到持续拓展,原有的跨行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在竞争关系中开发新产品或服务,打破原有经营格局,促进多业态共同经营,从而实现共赢发展。
4.重塑商业生态,全面打造大数据商贸生态系统。
通过大数据资产对商贸生态系统产业链的驱动,能加速产业链进行重构,促进产业垂直整合,有利于对商业生态进行重塑,推动商贸生态系统中的合作者共同商定平台战略,引导商贸生态系统内的众多群体协同发展,最终打造全面的商贸生态系统。
(二)基于大数据的商贸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策略
在大数据时代下,基于商贸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及演进的过程性,同时借鉴阿里巴巴等内部商贸生态系统的经验,笔者提出我国商贸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策略。
1.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的商贸生态系统商业模式。
对大数据资源进行规模经济的追求,能引发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产业价值链向外拓展,进而促使商贸生态系统的价值主张、业态分布、经营模式、协同发展网络等发生变革,促进商贸生态系统中的新型商业模式形成。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通过挖掘和采集大量交易数据,构建了云存储系统OceanBase,从而开发了面向大量进驻商家的数据产品或服务。通过云存储系统OceanBase,还能为其他非淘宝网的电子商务门站提供大量的数据服务,为众多网站和社区提供有效的电子商务方案,使得阿里巴巴实现了从单一的交易平台向整个商贸生态系统的角色变革。由此可见,在大数据环境下,应以阿里巴巴为借鉴,建立以大数据为核心资源的商贸生态系统商业模式。
2.全方位构建商贸生态系统的数据交流大渠道。
由于大数据资源拥有数量多、覆盖面广、种类丰富、运行速度快等特点,一般情况下不能在可观测时间内采用传统的信息技术进行感知、搜集和处理,因此必须通过完善成在大数据的基础设施,畅通各类有效的数据传输渠道,全方位构建商贸生态系统的数据交流大渠道,从而在商贸生态系统内实现数据的无缝对接和共享。只有构建起商贸生态系统的数据交流大渠道,才能形成全面的数据处理系统和知识共享系统,使得商贸生态系统内的经营主体能够协同经营、融合发展。
3.创新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系统内关键业务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