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程与伦理论文

工程与伦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6 16:12: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程与伦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程与伦理论文

篇(1)

科研素质是理工科类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研素质从组成要素来看,主要包括科研意识、科研态度、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4个方面。科研意识是科研素养的基础,有了科研意识,端正了科研态度,丰富了科研知识,再加上动手能力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具备了上述条件才能够真正地开展科研实践活动,进而帮助学生们将课堂知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科研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教学中:(1)在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阅读课本之外的课程的相关知识,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的学术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这对于培养其科研素质是大有好处的;(2)进行“课程论文”训练,根据课程性质,以小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代替传统的作业,为学生最终撰写毕业论文提供“练笔”的机会;(3)科研实验研究是学生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环节,是课程实验的综合运用,因此,应重视日常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4)进行科研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工作单位的科研条件,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或课题,了解科研基本方法及流程。通过这些措施,激发学生科研兴趣,培养科研意识,使学生逐渐认识到科研对护理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2重视相关课程教学

目前开放教育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设计了护理科研方法、文献检索、护理伦理学这三门课程,它们与毕业论文写作直接相关。护理科研方法主要介绍护理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科研选题、科研设计、资料的收集方法、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护理论文的撰写等内容。文献检索课程主要介绍医学文献检索基础、图书馆信息资料利用、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文摘数据库检索、引文数据库检索、全文数据库检索、特种文献检索、因特网医学信息资源检索以及医学文献的综合利用。护理伦理学课程主要介绍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及护理实践中有关伦理学的问题。护理科研方法是毕业论文写作的指南,文献检索是毕业论文写作的工具,护理伦理学是毕业论文写作的伦理规范,这些课程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是从撰写科研论文的理论知识上进行教学,为撰写论文打好基础。但这些课程往往被学生看做是可学可不学的“选修课”,直到写作论文时才发现这些课程的重要性。这些课程的学习,除了提高学生的认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例如,对于护理科研方法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让学生跟随教师教学进度,同步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如何选题、科研设计、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撰写论文。学生在课程结束时,每人完成1份开题报告及相关课题综述,既作为该课程的考核依据,同时也是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始。文献检索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并重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护理伦理学主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科研中涉及的各种伦理问题。

3提高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

毕业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与论文的质量密切相关,护理论文有其固有的格式,写作应符合其规范。学生往往由于对这些要求缺乏了解造成所写论文的结构和格式不符合要求,给自己和指导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提高论文写作的规范性显得尤为重要。护理论文主要有科研论文、文献综述、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等形式,在学生论文写作时,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护理论文的范文,这些范文可以是护理类期刊上的高质量论文,也可以是往届学生的优秀论文。制定统一论文写作的格式和毕业论文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刊印成册,发给毕业年级学生,在手册中尤其要对论文写作格式的细节问题做出详细要求,如图表排列、格式、字体字号、参考文献格式等,使学生在撰写论文时遵循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他们了解毕业论文答辩的要求和评分标准,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把毕业论文写好。此外,由于学生大多是初次写作论文,往往语言不得体,叙述不简洁,词不达意,对医学术语表达不规范,因此还需注意语言的简洁、规范。

4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认真阅读文献,精心选题,广泛收集资料并反复修改初稿,完成定稿到答辩。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教给学生论文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严谨、科学的学术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毕业论文完成的质量与指导教师密切相关,必须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论文指导中的作用,具体的措施是:

(1)建立指导教师遴选制度和激励机制。

根据陈玉平等的调查显示,学生希望论文指导教师科研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同时要有责任心,关心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并乐于帮助,并且能有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根据这些要求,建立指导教师的遴选制度,对教师的职称、科研能力、指导论文的效果等方面做出详细要求,同时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指导,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另外,启动激励机制,对于论文指导效果较好的教师,给予格外的物质及精神奖励。

(2)指导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指导方式。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过程中,主要的方式有面对面指导和非面对面指导。在学生开始论文写作之前面对面的集中指导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论文撰写的基本格式,科学地进行科研设计和规范地书写毕业论文。除此之外,在学生写作论文过程中,指导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1~3次的面对面指导。开放教育学生基本都是在职人员,工作生活比较忙碌,大多数人很难经常与指导教师见面进行讨论,那么选择一些非面对面的指导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见的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等。随着开放教育的深入发展,我们还将建立基于网络的毕业论文交流指导平台,教师和学生将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平成论文指导和交流。

(3)做好教师指导论文的过程监控工作。

论文指导过程一般都要几个月以上,对这一过程的监督往往是管理的“盲点”,因此,除了要求指导教师做好指导记录之外,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举行开题报告会,听取学生开题报告从而了解教师指导情况,也可以召开指导教师交流会,由指导教师汇报指导情况,还可以召开学生座谈会,由学生反馈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通过这些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对未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的教师进行撤换。

(4)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

指导教师虽然都具备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仍然需要不定期对教师进行统计学、英语、文献检索、论文写作和教育学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5加强毕业论文交流和总结

篇(2)

逯高清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快科技发展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近期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指明了方向。中国科技的发展目前正经历着一次重要的转折,即将进入一个以人才为本,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重要发展新阶段。

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层次国际型科技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资源投入和知识积累。企业创新文化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都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参与。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或以不同形式为国贡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中国目前的世界级领军人才还远远不够。国家应站在文化和人才的角度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用国际化标准规范创新科研“生态环境”

一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审批和评价如“863”,“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应尽可能地国际化。邀请国际有关专家学者,尤其是华人华侨中的杰出专家.以顾问或评审专家的身份参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评估体系中的先进经验。

二是在一些国际前沿的基础学科和国家急需的核心技术领域,可以考虑组织以中国科学家为领导的国际攻关团队,邀请国际上一流的科学家(包括华人科学家)参加。以国家重点支持为导向和引擎.组织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大力投入.以科研合同的形式,用法律保障中方知识产权的主导地位。如能实现,此举必将更有效地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和科研基础设施,对加速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有益贡献,同时也为中国科学在这些领域走向世界领导地位奠定基础。

三是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加快“985”高校的建设.为自主创新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建议国家有关部委联合研究并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高级人才培养计划。比如在现有的长江学者和博士后体系基础上,设立高级研究员基金计划.基金获得者任期至少5年,工资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支持(可定位于“985”高校教授平均工资和长江学者工资之间)。接收单位应配套较高数额的科研经费。这样一个基金将会吸引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后人员留在国内工作,为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压力较小的科研环境,为争创国际一流大学和原创性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

四是继续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和以各种形式为国服务。为海外华人回国工作创造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高效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子女上学,医疗保险,退休金,科研经费申请和报奖等方面不能享受国民待遇的实际困难。政府应参与投资和协调,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设立留学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基金,这将对同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有应用价值的知识产权大有益处。

教育是构建创新氛围的起点

杨克俭说,我们国家目前的教育制度是以英才教育为主导。主要体现在,对于拔尖的学生给予大力关注和培养,让他们迅速成为高尖端人才。虽然,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也得益于此,但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偏颇。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靠的决不只是处于最尖端的少数高科技人才,而是更大层面的人才,只有民众的素质普遍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成功。这不是通过英才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平等教育才能实现的。

所以,在重视英才教育的同时,建立以平等教育为基本理念的教育方针将会使我们永远受益。我国应该借鉴平等教育政策的合理内核,结合目前的英才教育政策,制定科教发展战略,改变目前领先的高科技与低素质的原始耕作并存的、畸形的、不平衡的经济发展状态,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支柱的经济发展状态,为国家下一步经济腾飞打好人才基础。

摆正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关系

如何认识实际应用与理论研究的关系是创新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克俭认为,在这方面,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对科学研究的理念影响至深。我国对科研论文质量的评价过于片面强调理论水平,以至于工科论文竟然变得越来越难读懂了,好像是在比赛谁的脑子好.今天你发明个公式,明天他发明个方法,用来参加学术交流会倒是互相启发思路,但却难以见到其科研论文的最终价值。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对科研成果评价的传统意识。评定研究质量的标准过于偏重理论水平是这种科研成果畸形发展的症结所在。在论文评价标准上,发表了论文就算万事大吉,至于自己的理论或算法被不被人用就没人管了。

但是,在日本,工科研究水平的最大标准是实用。无论你的论文有理论水平也好,无理论水平也罢,实用最重要。比如,你发明的东西或发表的理论,第一是要有再现性,每一个工程师拿了你的研究理论就能用,这很重要。另外,他们并不讲究理论非常完备,而是重视实用,推向市场。“我曾在日本做过关于楼房减震的研究,发明了一些公式做一些理论的推导,然后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样研究做出来之后不是为了,而是直接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最需要的是出产品。摘下多少世界理论研究桂冠固然重要,但创造过硬的有形产品更重要。所以中国的科研成果评价理念需要更新与完善。在工科等应用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方面,要在培养出一个理论家的同时,培养出一百个或更多的能够发明简便实用方法的工程师才行,而不应该培养出来的工科学生不是理论家就是技术员。这个目标只有在更新了对工科领域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纠正了目前科研成果评价的意识偏差后,才能够实现。

成立科技协商会议至关重要

吴冠青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要靠人才,而如何落实选拔和使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的海外人才是引进人才工作的重要环节。这一工作的开展既要让国内的人才得意,又要让国外回来的人才满意。他建议成立一个类似于的科学协商会议.来系统地组织海外人才,促进国内外科学界协作。在建立和健全这一科学协商机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国内各大学的作用,我们目前大部分的人才都是从国内务大学培养出来的,所以每一所大学,哪怕是规模很小的大学,对他们培养出来的海外骄子及其成功的程度都十分了解。因此,可以通过各大学校友会和教育部门这个渠道,无论是重点的还是非重点的,省属的还是地区的,让他们推荐自己的学校有哪些成功的学子。进而通过大学教育部门与大学的校友会举荐其海外人才,然后把举荐的人才名单列出来,根据其专业以及在学术界的地位,有哪些学术成就,统一报送给教育部。教育部就可以根据这个名单建立相关的数据库,归出学术界别。该数据库一旦建成,既可以作为考核各大学教育发展的参考数据,又可以用于筛选各学术界别的代表人物或学术带头人。国家相关科

技部门可利用这一人才数据库来挑选各学术领域里的代表性人物,并邀请他们定期参与国内科技会议,交流学术成果,评审科技项目,商讨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每五年开一次有各种学术界别的科技协商大会。最好是每个五年计划的前一年开一次会,就和政协会议一样,实际上就是与国内的科技界就国家的长远规划跟国外的科学工作者协商,制定出比较合理的发展规划。这是一种长久、稳定的国外学者对国内自主创新做贡献的机制。

目前国家已经提出了科技发展的战略纲要,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落实措施,宏伟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包括我们这些海外学人在内的广大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现在的海外华人科学家实力越来越强,国外几乎每个领域都有杰出的华人代表,科技协商大会可以为他们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提供一个服务平台,以有效的方式在制定国家科技方针、政策的时候参与进来,围绕一些重大的选题、选项组织起来,为国家献计献策。

创新环境拒绝“近亲繁殖”

吴冠青认为,为了建设和谐的创新环境,还需处理好留学回国人员与国内科技工作者和老海归与新海归之间的关系。他说,要处理好这种关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大量引进高水平人才,不能提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也不能“近亲繁殖”。比如美国,像耶鲁、哈佛等一些顶尖大学基本上都采取引进外来人才的基本方针,并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外来人才,对自己培养的教授除非特别优秀不会考虑提拔。另一个就是待遇问题。尽管国内与国外的工资有差别,但是回国人员的实际困难,国家也应尽量给予解决。毕竟,海外学子大多都怀有报国之心,为了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每一个海外学子都希望用自己在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自主创新讲求多元化、多层次

谈到自主创新的方式,徐德清说,从某种角度来讲,创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技术驱动,一种是市场驱动。我们以前都是强调技术驱动,以科研人员为主,产生的成果往往是叫好不叫座,单项来说技术是不错的,但是不能批量生产。不能批量生产就不能形成生产力.那就只能是摆在实验室的东西,所以现在改变为第一是企业创新,第二是市场驱动。这个方向是很正确的。

另外,讲创新还要分阶段,分层次。比如说,原始创新也就只有中国基础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做,它的主要目的是跟踪国际上的最新技术,大的突破是很困难的。我们现在应该更多的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比如在一个系统当中,哪怕是一个配件,一个非常不重要的部分,是由我们完全自主生产的,这就是我们特有的东西。总之,创新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而是要有所侧重。

创新文化的根基是思想道德建设

篇(3)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合刊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于2001年,河北省教育厅主管,河北经贸大学主办,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武建奇教授任主编。主要设有如下栏目:政治理论、文化与新闻传播研究、西柏坡研究、哲学研究、文学与语言学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区域发展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史学研究、生物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等。本刊面向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中青年理论研究者征稿,严格遵守“质量第一”的原则。凡投至本刊的稿件,务请注意以下来稿要求。

1. 来稿应思想健康,主题鲜明,立论新颖,论述清晰,体例规范。来稿字数一般为5 000~12 000字。

2.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因此,来稿必须符合匿名审稿制度的要求。所寄稿件的正文不要出现作者信息。作者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省(区)、市(县)]、工作单位、专业技术职务、主要研究方向、详细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必备内容请另页附于正文前。

3. 提倡严谨治学,保证论文主要观点和内容的独创性。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务必注明出处并附参考文献;图、表注明资料来源,图题、表题内容精炼、准确。来稿不存在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否则,因抄袭等原因引发的知识产权纠纷作者将负全责,编辑部保留追究作者责任的权利,且一经发现此类情况,本刊三年内不予刊登该作者的文章。

4. 采用规范的学术语言,避免语言陈旧、文件式和口语化。请仔细通读来稿全文,理顺文中的不规范、拗口的语句,并校正各种笔误及错别字。

5. 为适应学术期刊文献信息传播现代化的需要,来稿请务必写出:(1)中文摘要3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为了提高论文的引用率,论文摘要的写作必须规范,即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要使用“作者”“我们”“笔者”等作为陈述的主语。论文摘要必须客观、准确、简明地表述论文主题内容和观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含性。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并译出文题,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称及邮政编码应全部列出。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2)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3)文末请列出注释或参考文献,其排列顺序以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为准,注释在前,参考文献在后。

6. 符合上述要求的稿件,请作者亲自发至,切勿经他人代转,以免影响文章的刊发。

7. 本刊实行优秀论文奖励制度,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有积极社会反响的,如文章被其他报刊转载、摘编、获奖、引起争鸣等,请把社会反响的复印件寄回本刊编辑部,本刊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8. 本刊对稿件有修改权,如作者不同意删改请附声明。因编辑部人力有限,作者自投稿之日起3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可自行处理,本刊一律不退稿。

9.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的投稿邮箱为,本刊不收取“审稿费”“外审费”等费用。

二、订阅方式

篇(4)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

一、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情况调查

由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上述要求所定的本科教学,显然面临改革的必然。应该承认,目前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无论就其课程设置或教学组织,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对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走入社会就业后对其素质评价的调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意识层次不高,不能适应日臻成熟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思维模式较单一化、思维方向不甚明确;缺乏对世界性、全球化市场动态的新概念;缺乏预见性、超前观、系统性和动态观,“工匠型”的特征较为突出。

2.思维理智的低层面导致了观察、分析、决策、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特别是面对市场表象需要加以理性判别并决策方案时,往往因循守旧,莫衷一是,缺乏多方案决策思路和和多方案优化抉择的敏锐。

3.缺乏定量解析与定性决策一体化思维、分析的实作手段,在进行策划方案研究时,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有机整合。

4.缺乏现念,生活行为与工作行为不甚规范,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自信不足与对团队作用的漠然。

5.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仅仅因循于等级考试的基本要求,缺乏应用开发的思维方式和简单的编程能力。

6.写作能力低下,演讲及陈述方式一般,与人沟通时抓不住主要因素,语言表达贫乏。

7.外语水平较差,其余诸如音乐、美学、艺术、哲学等范畴中的人文知识欠缺。

8.工程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缺乏工程师基础训练和工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对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教材的改革

我国的高校统编教材无论就其系统的严密或是规范程度,都是首屈一指的。作为理论的升华和系统整理,严密和规范理应成为教材编写的主要准则。而教材与理论专著的不同之处在于教材应当具备对学习者的诱导和启发。笔者认为在教材的改革中,我们可选择地把哲学、伦理学、文学、历史的片言只句,以最切合内容的方式引进到我们的教材中去,以增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教材的趣味。

2.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的总体素质,是制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从事建筑工程管理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组织开展第一课堂授课教学的能力;全球性经济市场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的能力;应对WTO市场新格局,调查并掌握市场动向,具备样本组织~数理定型~趋势预测~派生可行决策(往往应为多方案)的能力;创新意识强,善于学术整合,勤于习作,勇于投入,具有良好的市场经营顾问和企业管理顾问的知名度;理念清晰,懂法律,行为规范,具备直面市场、指导市场的理智心态。

3.互动参与式教学

根据近年来笔者组织的各类诸如“塑造杰出职业经理人”、“塑造杰出地产营销人”、“塑造杰出物业管理人”的岗位素质提升培训,深感这种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应引进到高校的教学中。互动参与式教学大大缩短了教与学双方的距离,诸多参与式课程,如团队合作的精神、非理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现场销售能力演练、即兴式命题演讲的思维联想、沟通技巧、营销策略、礼仪与公共关系等,能启迪参与者的强烈个人意识,从而自主地积极投入其中互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不但对于建筑工程管理类的学生适用,而且适用于所有的本科专业。

4.毕业设计(论文)的自由选题

我们认为: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对自己数年来学习进行总结并应用于实践的检阅,而并非指导教师的教学总结;毕业设计(论文)这一重大教学环节是展现本科人才全面素质和应用能力的考察,而并非指导教师学术思想的展现。因而,由教师主观命题所设计的大纲,必然出现以下两方面的弊端:一是事先的设计期望与最终成果的期望内容距离太大;二是教师个人意图所框定的范围将使学生在完成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处于被动。从教育生态理论的观点出发:处于这种被动状态所进行的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者被置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因而其系统的熵增较大,不利于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完善。

三、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教育事业应对WTO的改革尝试,应以试点方式组织开展。日新月异的市场期盼着高素质人才的涌现,教育作为一项巨大的社会产业,理应为市场输出大批理念超群,业务扎实的优秀人才。不失时机地开拓教学思路,及时引进、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启动新型教学机制,是高校教师应予以深层思考并大力付诸实践的探索课题。可以展望:不断地处于动态演进过程中的教学改革,必能不辱使命地开创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舒达.素质教育全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2] 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教学改革――“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篇(5)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109-02

一、前言

中国职业工程师总人数是美国的两倍多,但大学文凭求职者被跨国公司录用的,中国仅有10%,而印度和马来西亚分别为25%、35%,只有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专业认证体系,才能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专业认证强调对工程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审核,认证通过的会优先取得住建部系列注册工程师职业资格[1],因此本科阶段工科教育必须以模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载体,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工程领域预期可能取得的成就。工程综合与实践能力是本科阶段毕业生具有创新意识的基础,融合理论课程与试验课程以及实践环节是必然趋势,这对原有“科学教育”烙印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农业院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重大,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使其在办学观念、培养目标、专业发展等方面出现了弊端,因此以专业认证为导向,促进农业院校水利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话题[2]。

二、农业院校水利水电专业特色

自2010年以来,教育部就引导高校走多样化发展道路,认为应把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特色专业建设办学目标。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不断注入时代内涵。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至少有一半的高校将向应用技术类转型,这使本科院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工程类专业教育认证须加强专业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突出其特色[3],基本理念为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专业全体学生;实行以结果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持续改进建立全过程评价机制,且评价结果用于改进提高。农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突出自身特色和特点,不断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4]。

(一)设置特色

根据自身兴趣、结合就业前景和培养规模,遵循“志愿优先,成绩优先”的原则,在第四学期选择进入专业学习,对水利类学生专业分流为农业水土方向和水利水电工程方向,其课程体系设置也相应进行调整,但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方向就业形势好,出现两年后农业水土方向分流人数少的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1.担任本科教育的教师工程背景知识不足。目前,工科大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多为博士、硕士,科研任务重,知识结构为学术型,长于理论研究而疏于工程实践,导致导师无暇和企业加强联系,校企之间缺少沟通,在指导学生上出现了实践环节弱化的现象。

2.课程结构不合理。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是保证学生形成系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途径。本专业额定学分为174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共计3分,占22.41%;专业基础课共计49.5学分,占28.45%;专业主干课共计16.5学分,占9.48%;专业选修课共计15学分,占8.62%;实践教学环节36学分,占20.69%;公共选修课12学分,占6.0%;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6学分,占3.45%。

3.实践教学不达目标。经过多年实践,学习期间设置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能与相关领域企业单位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并形成一定实习及考核评价的有效机制,但“毕业设计(论文)”不能说明学生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实践效果与预期的目标有差距,难以实现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专业人才的目标。

因此,农业院校必须认识清楚各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能力情况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新,明确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12项目标,使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年限内,取得全部学分。

三、课程体系改革创新的主要途径

(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培养目标定位、课程内容设置、实验及实践方式等方面,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在地有少数民族地区及跨境、涉外项目,会涉及到对健康、安全、文化等制约因素,必须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毕业后5年左右,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具备胜任工程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条件,能够在水利、水务等部门从事勘测、评价、规划、设计、预测预报和管理等方面的生产实践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教学团队的水平高低决定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改革程度。因此,本科院校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勇于创新,建立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团队,根据实际情况,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制定出与生产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形成特色[5]。

(二)专业课程创新改革

课程建设要强调伦理维度的作用[1],要通过制度化途径构建全面的工程专业伦理教育体系[6],根据社会对水利类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设置科学、合理、创新的特色课程体系,使学生在规定期限内取得通识教育基础课、大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集中实践环节等全部学分。开设《工程建设法规及安全环保》、《工程伦理学》、《工程监理》、《人文与科学类选修课程》等课程,使学生了解健康、安全、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使课程设置能体现在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培养、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上,其中通识基础课至少占总学分的15%,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通识基础课考教分离,而专业课程由课程负责人按照教学大纲来安排考核环节,并结合项目、案例、课题来进行把关。

教材的选用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培养质量,改革课程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学团队的水平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课程内容要充分反映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前沿,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专业认证的要求。农业院校可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组织教师自编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教材,真正做到将教学和实践、学习与就业、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联系。

(三)加强实践课程比例

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选题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指导和考核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

1.提高师资队伍水平,补充社会权威专家为教学力量。教师队伍中应有企业的权威人士或一定领域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数量要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也应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保证能参与学术交流和工程实践问题研究。这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改革,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2.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利用PDCA循环模式构建、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教学团队的水平不断提高[5],积极鼓励学生结合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参加各类竞赛,取得成绩代替相应研学学分。

四、结语

本论文通过对农业院校水利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创新课程体系的几点建议,建议对各主要教学环节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与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体系,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被用于专业持续改进,使水利水电学生毕业后具有发现、分析水利工程的实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掌握与工程有关的实验方法,能够具备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艺芸,王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伦理维度探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1,32(4):79-83.

[2]何娜梅.独立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辨析[J].科教文汇,2014,(7):65-66.

[3]赵琦.切实做好专业认证,正确导向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2):20-22.

[4]梁淑君,谭英杰.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9-11.

篇(6)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57-02

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等新的发展战略和论断,在这种人才、创新要素驱动的新常态下,如何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以适应国家对高层人才竞争力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软实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具有重点突出专业素质培养、重视学业与职业相接轨和强化锤炼工程创新能力的特征。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既要重点掌握学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职场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高技术含量和高专业化程度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对他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具有明确、独特行业背景并与职业资格相接轨的专业素质。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目标,并把就业定位于实际工作部门,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社会化学习、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等一些方式改善了职业化进程,对他们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创新,即运用系统性工程思维,投入工程活动中的设计、试验、制造、管理、服务等领域或环节中一个或多个方面,开展创新性的生产活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了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的综合与集成理念,这正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教育部在2009年增招的硕士研究生,全部都是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这说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转变了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情况,已经成为研究生招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同的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的发展,只有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高级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工科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搭建全日制R笛位研究生工程素质培养的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是指该教育体系培养的高端人才面对工程问题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体现在遵循工程规律的能力,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觉性上,也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决定着工程人才在专业工作领域的质量和水平分[2]。工程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科院校改革与与创新发展主要趋势。

(一)工程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工程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思维需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植入。潜意识会在某种外因的刺激下,不自觉地从大脑深层跃至大脑表层转为意识。潜意识动力一旦被挖掘,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将工程教育理念植入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在理论和实践环节无疑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要树立融合自然科学、新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去,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研究生形成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思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的思维方法得到熏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它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选择研究方法、调整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高的工程能力和水平,以及良好的工程素质。

(二)以理论结合实践,注重行为的正强化

理论课程知识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模式,在课程设置时,就要大幅度增加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要求研究生走进实验室、走进工程现场,将理论知识体系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启发活跃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掌握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丰富,能够有效地缩短学生就业期限,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需要聘请行内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或者开设博后讲坛,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国际前沿发展动态。

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应用强化理论,强化能够使行为发生改变,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段正强化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强化物,比如说学生的学分和成绩,教师的微笑和赞扬等。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化手段达到强化的目的,比如说如果将前面提到的工程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将传递的信息进行强化, 逐一建立起工程理念,这样就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实践,促进教育转型

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侧重将本学科领域的客观规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践环节不容忽视。保证不少于半年的集中或分段相结合的方式的企业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育管理,企业在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时,要加强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参与导师横向项目或自主发现生产实践中现实问题的方式来完成[3]。高水平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依托平台。学位论文环节要采用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论文主要应该以校内导师的指导为主,而选题和实践过程的研究等环节可以由外聘的兼职导师参与指导。通过双导师的共同培养保障培养质量,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盲评通过之后方可以参加答辩。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其特色,注重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技能,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注重培养标准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标准接轨,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规范、敬业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其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潜能。

(四)注重师资工程实践经历,优化教师工程知识结构

授课教师应当具有实际的工程经历,导师也应当有工程项目研究背景和素养,坚持人才引进、校内选拔和兼职选聘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注重加强教师自身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面对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程意识,并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鼓励教师积极从事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横向课题,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到企业中锻炼,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使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和较高的工程素养[4]。

(五)依托技术创新载体,拓展工程素质教育外延

高校工程教育受到实践条件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水平相差悬殊。工程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研究生参与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专利加以改善,技术创新的融入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当前高校技术转移有利于高校面向行业和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活动,也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研究生参与专利的撰写和专利的转化实施可以使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一直保持前沿,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企业也可以为研究生的分配就业创造机会。在专利的创造、保护与实施运用的过程中,参与的研究生通过撰写专利文件可以浓缩创新灵感、体现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

(六)构建政产学研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工程素质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在设置课程时就必须考虑增加其学分比例,在完成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创新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充分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政产学研就是政府、产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互补,集先进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系统建立于一体,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综合优势。政产学研用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和耦合。政产学研用将推进知识创造、转移、扩散过程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科学化。高校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研究生选择就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训练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去。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高校依据协同创新平台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和良性互动[5]。

总之,随着我国由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必须转变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理念,增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盲审学位论文,建设具有工程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等,才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并尽快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3]于福莹,漆汉宏.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

篇(7)

【关键词】学困生 学习兴趣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31-02

什么是数学学习困难生?数学学习困难生,指的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在数学学习上暂时遇到困难,难以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学困生一般都是后天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数学学困生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学困生,另一类是非智力型学困生。非智力型学困生是指那些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动机、信心、习惯、性格、毅力)较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的特征是: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目标不明确,或根本无目标,缺乏学习意志,丧失学习信心,上课无精打采,走神或者睡觉,课后不能完成作业或者抄袭作业等等。

形成非智力型学困生的原因主要有: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不公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如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没多大用处,读成了也不容易找到好工作。4.社会不良因素等影响。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所遇到的学困生多数是非智力型学困生。下面对新课程下的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的成因进行简要的分析并提出转化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

1.学生自身的原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知识普遍缺乏兴趣,求知欲低,意志薄弱。他们厌恶数学,认为数学很闷、很烦。上数学课闷闷不乐,烦躁不安,开小差,搞小动作,极少举手回答问题。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随便抄袭以应付老师。对于数学的公式概念不能记忆,更加不能灵活运用于解决问题之中。

(2)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知识的断层。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的成因主要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知识断层。基础知识对学困生现有学业成绩的影响最为显著,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很强,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很多学困生由于一些知识点没有学好,造成知识缺陷,在学习新知识时就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样的障碍未能得到及时解决,长此以往,导致知识的断层,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意志和毅力而成为学困生。

(3)学习习惯不良和学习方法不妥。学困生往往未能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学习习惯。他们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会出现边听课边玩的情况。他们上课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并解决问题,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未能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先复习、后做作业的良好学习习惯。对知识一知半解,甚至不求甚解,只是机械地进行记忆,未能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造成学困生的学习困难。

2.教师的原因。

(1)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抓住重点、难点。只是照本宣科完成任务。例如:整个小学阶段应当把口算、笔算作为重点教学。但很多教师平时教学中没有突出这点。只是抓应用题;在没有熟练运算掌握法则下过多地追求算法多样化的问题,认为学生的计算方法越多越好。又如:对于很多的知识点,教材中都没有给出结论,只是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观察、讨论,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而有些教师在学生讨论及七嘴八舌地汇报后,并没有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仍没有一个正确完整的认识。

(2)教师对课后作业处理不够完善。除了《课后作业练习册》外,还有其他《练习册》教师认为学生必须全部完成才是好学生。致使基础差的只能抄袭完成任务,没有逻辑思维能力,感受不到数学中自然规律的乐趣,日积月累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一些很简单的问题反复多次地练习,如小学一年级人教版第一册《数学》。整点、半点的认识一课,《课后作业练习册》上出现三页之多的相关习题,还有其他练习册也有相关的练习题。而很多题目已经不是训练整点半点的问题了,而是深入到计算时间的难题。结果部分学生本来对整点、半点时间就没有学会。而完成这些作业后还是没有学会整点、半点的时间认识。可想而知这种学生以后怎么会对时间计算有兴趣。

二、转化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我认为要转困、脱困必须从学困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课堂教学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1.提高教师素养,准确把握教材。

要防止学困生的大量出现和学困生的低龄化,以及对学困生进行有效的帮助和转化。教师一定要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尽快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课改的要求。教师要通过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和把握实验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了解与所教年级相关的知识的来龙去脉。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目标分层,提出不同要求。如:乘法口诀不熟,背熟口诀,法则不熟练就要补法则。加减法不熟就补加减法。要让学生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不要过多地追求难题、应付式地完成练习册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学生一丁点儿的优点,我们都要加以表扬和肯定。实践证明,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给学生一缕阳光,学生会还你一片草地。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对待学困生,首先要善待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他们加强目的性教育,促进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老师要坚持对学生施行激励性评价,高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困生走入正轨,获得成功的体验。

【摘要】本文结合环境工程学科的专业特点,探讨了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伦理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该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措施。

【关键词】环境伦理学 环境工程专业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12-01

一、《环境伦理学》课程在高校开设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公民实施环境教育越来越重要,而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应当是“知识――态度――行为”转化模式[1]。新时期的大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这一标准将成为衡量其道德的一个新水准。高等院校对如何开展并有效实施环境伦理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环境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消费观,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环境伦理学本质上是关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如何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规范的研究,属于伦理学的研究范畴[2]。目前,高等院校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伦理学教学师资比较薄弱,授课教师多为自学为主,没有机会参加《环境伦理学》课程的相关教学培训,任课教师的水平在不同院校情况有所差异[3]。

二、《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与更新

1.对教材的掌握与选择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相对比较缺乏伦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因而在选择教材时应注重系统性与科普性。环境伦理学学科交叉性较强,包含了生态学、伦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在选择教材时,要考虑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在理论知识方面应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就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伦理学的专业知识相对欠缺,所选教材应具有具体的实例分析,用简单的论述阐明复杂的哲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4]。

2.课程内容的更新优化与整合

目前《环境伦理学》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是2004年余谋昌和王耀先先生主编的教材,一般为32学时。而环境伦理学是一门前沿性很强的课程,西方关于环境伦理方面的相关案例与著作内容更新较快,我国近些年存在的重大环境事件新闻报道的不少,但真正写入教材,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不多。根据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整合,让学生了解环境伦理学的学科性质,掌握环境伦理学四大流派、环境污染与环境恶化的根源,使学生从思想上深入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及意义。对于实践部分,结合案例重点讲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决策的重要性,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环境灾害和生态破坏。

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伦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1.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具有直观,图文并茂、生动等诸多优点在高等院校已普遍使用。在理论部分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在讲述中西方环境伦理学演变历程、环境伦理学四大流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

2.调动积极性的辩论式课堂教学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又密切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理论部分比较偏重于哲学伦理学知识的阐述,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听课没有积极性。因此,通过辩论式教学方法授课,打破被动的单方灌输式教学,将学生随机组合分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制作PPT,在课堂上以阐述、辩论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口头表达能力的能力,也使课堂气氛得到活跃,教师的点评与鼓励也与学生得到良好的互动与沟通,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非常有益。

3.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如何将环境伦理学理论转化为实践,这需要在课堂上培养、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授课时可根据近些年有关环境污染及突发性环境事件相关的热点问题,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相辅相成的授课模式。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积极参加环保组织,参与环保宣传,通过实地考察、社会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人们的环境意识,有针对性的开展环保活动。

四、环境工程专业《环境伦理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构建

《环境伦理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若以卷面考试的方式,则势必会出现学生平时不学,考试时突击死记硬背,这种考试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同时也违背环境伦理学课程开设的初衷。因此,笔者根据本课程的实际情况,采用考察为主的考核方式,其中,平时成绩权重20%,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提问学生文字组织与口头表达能力等;随堂测试及辩论赛成绩权重30%,根据授课内容考察学生随堂掌握程度,通过辩论赛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论文成绩权重50%,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与掌握程度。实践证明该考核方式能较客观的反应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徐蕾. 高等院校开展环境伦理教育的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7(4): 97-99

[2]余谋昌, 王耀先. 环境伦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