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6:12: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基础会计笔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有一句老话叫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足以体现出学习过程中记录的重要性。中职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学习基础差,习惯不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不愿意也不知道如何做好课堂笔记。而作为会计班的学生,养成专心听讲,清晰记录的习惯是其基本的职业素养。因此,老师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记录和使用课堂笔记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介绍一下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操作过程。
一、规范地记录课堂笔记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是以理论学习为主的。每次上课,我都会写满满的一黑板板书,虽然这些内容完全可以用PPT展示,但我仍坚持手写。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每一节的重点知识精简系统的展示在黑板上,一边讲一边写的过程中,给学生起到一个示范和引领作用,让我们的学生从模仿老师的板书开始记录课堂笔记,从而帮助学生规范笔记书写格式。
我不仅让学生做笔记,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笔记。我们的中职学生很多都是从“零”开始学做笔记的。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明确地告诉学生们哪里要注意,什么时候要动笔记录,在讲到重难点的时候我用红色粉笔书写,引导学生用红笔进行特别标记,然后还会围着教室走走看看学生们是否都动笔了。下课后,我会对课堂笔记进行检查,对记录不规范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督促其完善课堂笔记,慢慢的让大家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二、合理地利用课堂笔记
规范记录课堂笔记是前提,合理利用笔记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意识到课堂笔记记录的有用性,我会在下次课上新课前,花5――10分钟,抽背或者听写上次课的课堂笔记,然后定期复习考试。在每次课前,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捧着课本,结合课堂笔记本在复习,慢慢地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起来了,学生们也从记笔记、背笔记到最后对知识理解和运用的融会贯通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
关键词:中职会计 教学方法 实训
一、教材选定应适宜
任何一门科学的教学体系中,教材都是根本,教材里的理论知识是教学的根基。因此,只有适宜的教材才能为教学提供正确的指路明灯,才能为学生把握好正确的学习方向。中职会计专业在教材的选定上普遍存在问题,有很多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材过深过难,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相匹配。有些教材理论过于抽象,就连大学生接受起来都有困难,这样的教材就不适合中职院校使用。而有的教材又过于基础,这样也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才。因此,在选择教材之上,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身上有些共同特点,即年龄较小、接受理论知识水平较低、初中文化课基础不牢、社会经验不够丰富。针对这样的学生现状,教师在教材的选定方面需格外注意,教材不宜过难,理论不宜过深奥,应选取一些偏向基础知识介绍的教材。这样,学生在接受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不至于使很多尚未成熟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并且,在教材的使用之上,教师应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教育之上给后人留下深刻启示,他认为讲给学生听学生会忘记,做给学生看学生会记得,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做他们才能够理解。根据孔子的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理论联系实践,并让学生马上动手实践学会的东西,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斟酌教材只是改革的第一步,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才是重要的。对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做到深入浅出的讲授,并且讲述完之后应积极创造学生实践的机会。这也符合人类认识发展的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这个一般规律。
二、教学内容应改进
会计本就是一门来源于人类实践的社会科学,它是从实践中被抽离出最终又服务于实践的。被抽离出来的理论又具有相对的稳固性和独立性,因此会计教学应以“应用型”为宗旨,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应根据现实经济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做出调整,更应结合经济发展大局来理解经济与其他应用学科之间的关系,避免理论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毫无实践意义。所以,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提高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职会计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的现象,传统教学方式霸占课堂,形式刻板,教师读笔记,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众所周知,会计职业核心工作是由填制、审核凭证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的过程,这门专业的特点就是实践性特别强,如果在学习完理论知识之后不能很好地去实践的话无异于白学。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完全不符合会计专业的特性,传统教学只注重书本理论的讲授,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的要求,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教师在思想上应充分意识到中职学生在文化知识以及学习能力上不及高等院校学生这一现实,并立足这一现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培训,使学生能尽快熟悉会计工作的主要流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多增加实训课程,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进行实训。因此,各中职院校应该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学校应在实训实验室这一领域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建立专门的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和电算化会计实训室,更应设立专门的实训人员进行实地指导教学。此外,各中职院校还应加大相应的实训经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与工作岗位需要的优秀会计人才。
三、教学手段应现代化
教学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同时,教学手段陈旧自然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更不能符合社会对于本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中职院校的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设备陈旧,仿真效果不好的问题。会计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因此会计在教学环节上不但要向学生输入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更要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应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传统的只有黑板和笔记的教学手段显然是落后和脱节的。会计模拟实验是现代会计实训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大多中职院校在会计模拟实验室的设施建设上都很薄弱,完全不能达到仿真的效果。这将是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上存在的最大弊端。会计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已经是国际通用的经济语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国际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深入和频繁,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相互影响日益深刻,这就要求在对会计专业人员的培养上要有全球意识,从长足发展的大局出发,取国际之精华,弃传统之糟粕,根据我国国情,保留传统的会计教学经验,借鉴他国之长处,从而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使学习者能够掌握科学的会计学学习方法,并逐步在教学的过程中重树会计学交叉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学、市场营销、法律、金融学等综合学科的新形象。而会计专业教学实现内容现代化是个庞大的课程体系问题,应对会计专业在内容、言语、观点等方面皆引入现代化的教学观点,为接下来的其他课程打好现代化的基础。
四、结语
本文笔者针对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的选定、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的改进这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必要性。总之,在中职会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选用难易程度适中的教材,结合经济大环境来制定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会计学与其他各专业之间的关系。此外,各中职院校还应设立手动会计模型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从专业要求入手,使学生能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勤于动脑、不断钻研。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会计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熊守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的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5(12).
[2]王丽花.实践教学在高职会计教育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学报,2006(1).
Abstract: The basic accounting course content can not be launched in depth and a semester's financial accounting course can not achieve the common business training for a skilled level. In view of this, a combination of basic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accounting is implemented which puts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points into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system. It will not delay students' obtaining of accounting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provides students the opportunity to conduct the specific accounting treating training for the preparation of early work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makes the knowledge preparation for obtaining the primary accounting qualification knowledge.
关键词:融合教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知识点;操作能力
Key words: combination teaching; basic accounting; financial accounting; knowledge points; operation 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42-01
财务会计课程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第二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学习这门课程时,结合实际工作中常见业务,要求学生动用通用记账凭证和相关账簿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但是因为涉及内容比较广泛课时有限,一般每周六学时,大概十六周左右完成,很难达到一些常见业务的比较熟练操作,针对存货这项工业企业必然核算的流动资产来说,登记数量金额式明细账的训练就不可能到位。然而,实际操作能力强一直以来是高职教育所要追求的一种目标。
针对上述情况,财务会计教学改革首先在2009级财会类高职学生完成第一学期的基础会计学习之后全面推行。财务会计改革之后,教学时间由原来的一学期增加到两个学期,时间上延长,同时在教学内容上也进行调整,针对学生就业企业的规模特点,对于中小企业不常见的业务不学习或少学习,有些核算内容虽然中小企业不常涉及,但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第四学期要参加社会考试,所以要同时兼顾学生在校期间的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内容,加强相关内容的学习。
虽然财务会计进行了改革,一些学习内容可以进行细致训练,但是仍然略显不足。
2010级学生入学就以财务会计为蓝本,将基础会计的必要知识点融入其中,既不耽误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会计上岗证,又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各个具体账户的账务处理训练,同时又为学生在第四学期系统学习初级职称的会计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次会计课程改革幅度大――涉及两门重要的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时间紧――2010年暑期,距离开学上课的时间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决定先不在大范围开展,而是选中会审专业2010级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会计教学改革试点。
改革的大方向表现为开始就直接切入主题,通过两大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引入六大类会计要素,五大类常用科目、账户。首先,要求学生熟悉五大类会计科目的名称,强化记忆各类会计科目。
然后,依次学习账户的性质、会计等式、各类账户的记账方向,之后就开始学习货币资金、应收款项等业务,必要的基础会计知识点融入其中。
当然在有了改革的大方向之后,改革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学生手里有财务会计课程教材和一本训练册,涉及基础会计的内容,没有具体教材,考虑到学生的负担问题,不能给学生两本独立的教材。另外,拿着两本教材也不利于学生把财务会计和基础会计的知识融合在一起。②大篇幅先讲理论再讲业务,再训练,效果不理想。③究竟在财务会计的哪部分内容恰当穿插基础会计知识点不太容易把握。原来讲授财务信手拈来使用的基础会计知识点,现在直接说的时候,学生感觉挺茫然,所以就要及时补充知识点,讲的时候还不能只局限于说,还要把它们写出来,让学生记录到笔记本上,这样就会将一个完整知识内容先人为打断,然后再接续。④学生灵活处理业务的能力比较弱,教学过程中,第一遍的训练通常是老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学生学的非常认真,这往往使得老师对一些知识也能够重新有一个认识,重新思考,比如学生在学习实际成本法进行原材料的取得、发出核算时,有一个原材料入库,但是发票账单未到的业务,需要在月末做暂估入账的处理,借方原材料,贷方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下月初冲减这笔业务,借方涉及原材料账户,在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计算发出存货单位成本时不要考虑这部分。学生就有些不知所措,登账时记录,计算时不算在内,产生疑问,于是针对这一项业务,我写了这方面的论文,以期改进这个估账业务的处理方法。
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伴生的总会有问题,有收获。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这才能真正将一件事情做好。
关键词:互动式课堂;会计学原理;教学质量
2010年6月6日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培养,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也是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专业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学新生接触的入门课程,是学生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学习会计学其它后续专业课程(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的基础。该课程理论严谨、系统性强,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如凭证、账簿和报表的会计处理的基本流程,更重要的是掌握会计处理的原理和思想,具备加工处理基本会计信息的能力,为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一、传统会计教学方式的缺陷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的《会计学原理》课堂讲述,很多老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铺陈与掌握,运用从一般到具体、从理论到实务的演绎方法,课堂教学沿用理论讲解或者理论穿插一些实务案例。但是一般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讲台上讲授和板书(多媒体教学下就是PPT翻页),学生在讲台下面听课记录(往往被称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上死记硬背的内容仍然占有很高的比重。但是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教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更多是从教师向学生单向传导,从学生向教师传导少,从而不可避免存在着不足,而且在素质教育和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尤其显得突出:
1.思考不足,创造性被无形中抹杀。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是老师在课堂上频繁持续的发出信号,学生在下面疲于接收老师的信号,对老师讲授的知识点缺乏必要的思考时间,对于老师和教材上的观点只是被动接受,缺乏对论点的质疑与争鸣,因此,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专业思维,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裂变和升华;同时又由于课堂被教师主导着,时间久了,学生也就习惯了教师的一言堂,教师讲什么内容,就听什么内容,“要我学”的色彩浓厚,也逐渐放弃独立深入思考,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力也在悄无声息中被抹杀了。
2.缺乏互动,学生不及时反馈的学习状况。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滔滔讲,学生静静听”,教师讲得透彻明白,学生是边听边记,教师讲得不透彻,学生还是边听边记,甚至有些学生完全听不懂,却心存课后通过自学的方法弄明白的想法,也还是选择静静地作笔记。因此,某些重点难点讲授之后,教师在讲台上看到的是学生们的奋笔疾书,然而,这却是学生没有及时向教师发送真实信号,使得老师误以为学生都理解领会了,从而没有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课堂教学调整。
3.注意力易分散,教学效果不佳。心理实验研究发现,人只能持续精神集中的时间只有15分钟,而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40~50分钟,学生难免出现精神疲乏,注意力分散,逐渐地与主讲教师的思路出现脱节,等到精神重新集中回来,可能需要几分钟时间,就很可能错过了帮助理解整节课的关键要点。因此,如果教师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组织好教学,即使调整教学方式和手段,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难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忘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现象,最终影响了教学质量(王晓红,2006)。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环境变革的速度越来越快,因此人的创造力得到空前的重视,已有的传统会计教学方式由于限制学生创造性的缺陷面临着剧烈的挑战;与此同时,2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把中国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有了更多的财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素质教育已得到大力的推广,甚至有些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已经得到素质教育的充分锤炼,如果进入大学后还是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对这部分学生而言,相对基础教育无疑是一种倒退,是难以被接受的。
教学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互动式课堂教学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发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孙德兴,2004)。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因此《会计学原理》教学必须打造互动式课堂,激发新时代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贯彻《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
二、关于打造互动式课堂的设想
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在课堂上采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与教师就讲课内容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反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摸索,打造互动式课堂的主要设想有:
1. 科学地设问,是互动课堂效果的基本要求
设问是一种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双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手段,问题的设置是互动课堂效果的基本要求。设问是《会计学原理》课堂中使用最多的师生互动方式。教师在充分研究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分析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相关程度,综合教学目的和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思维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恰当的设问具有诊断学生学习的状况,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启发思维、反馈调控等教学功能。但是如果设问把握不恰当,则容易导致师生互动流于形式(赵莉,2004)。比如设问太频繁,没有留下比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回答,课堂表面热闹实际学生收获不大;设问太简单,学生不需要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设问太笼统,针对性不强,没有给出足够的前提,要么给出的回答也与教师的设想也有很大的差距,没有达到教学目的;设问超出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回答,教师往往只好自问自答,互动就变成“单动”。教师的提问要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形成新的认识,让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提取它来建构新的知识。一般而言,《会计学原理》教学中教师提问,是学生可以从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或者根据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后可以获得答问的思路。因此,教师尽可能提类似于“为什么”、“请说出理由”、“你是怎么想到的”、“你从哪几个角度来考虑的”这种启发性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可以不断从简单到深入前进,能力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
2. 恰当地导入讨论,是提高互动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
讨论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案例或者一个故事导入到就某个主题,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教学手段;恰当地导入举例,是互动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它是课堂互动中教学环境最自由宽松的、学生参与度最广的互动方式。讨论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要基于课程教学内容又要高于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设计讨论的内容应该选择那些前沿的、热门的、允许有不同声音的、学生会感兴趣的、贴现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主题;而一些常识性、直白的、没有争议的、对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启发价值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的过程中,结合学生自我表现欲的情况,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支持学生的主动表现自己,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鼓励不同观点之间进行争鸣与交锋,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教师要把握住讨论的主题方向,对于偏离主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尽快修正;还可以提醒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 趣味地抽查知识,是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实时保证
抽查知识是对互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如果课堂抽查发现有些学生的知识点掌握不牢,可以督促这部分学生及时学习跟进,而不是等到期中或期末考试前的总复习才把相关问题吃透;抽查中如果发现多数人对知识点的掌握有偏差,可以及时修正教学的教学安排,进一步把相关知识讲透。笔者使用的抽查办法叫“男女接力回答问题”。这种方法的流程为:(1)教师在上一次课结束前给学生布置了需要回答的几个关键知识点。(2)下一次课一上课就开始随机抽某个同学(男女生皆可)回答第一个问题。(3)如果该生回答不出给定的问题,则指定一个同性同学帮助回答,自己则自动在下一次抽查中成为第一个回答问题者,若还是回答不出,顺延到再下一次抽查,直到把正确回答一次问题为止;如果该生能够基本正确回答给定的问题,则由其任意指定一个异性同学回答下一个问题,同理该异性同学如果能够正确回答问题,则任意指定一个异性同学回答再下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回答,顺延到以后的抽查,直到能正确回答为止。(4)所有问题抽查结束,表扬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激励未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总结一下同学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男女接力回答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事无巨细的知识点都要抽查,一定要是关键的知识点,影响以后章节理解的逻辑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方便后续章节的教学,因为《会计学原理》的特点逻辑严密,前后相连,如果前面的重要知识点没领会,以后的很多重要点也难以理解。
《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吹响了素质教学的号角,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响应国家的号召,大胆对传统的《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变革,着眼于提高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采用互动式教育方式培养未来会计人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出色的成绩完成这个时代和国家赋予给会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孙德兴,谭羽非.“交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4(6):5-6
一、实施电算化审计的必要性
电算化会计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电算化会计与手工会计无论在会计基础,还是在会计工作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别,因此,传统的财务审计在新的条件下就显得很不适应,必须进行改变、补充和完善。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人员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环境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复杂,审计对象也更多元,审计人员只依靠原有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胜任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审计。
2、审计内容变化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的条件下,审计的经济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但由于电算化的特点,审计的内容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会计事项由电算化按程序自动进行处理,诸如手工会计系统中因疏忽大意而引起的计算或过账错误的机会大大减少。但如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程序出错或被人为非法篡改,则电算化只会按给定的程序以同样错误的方式处理有关的会计事项,错误的结果将不堪设想。会计电算化系统也可能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嵌入非法的舞弊程序,不法分子可以利用这些舞弊程序大量吞没企业的财物。
3、审计技术变化的需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与传统手工会计系统相比,在许多方面发生变化,必须采用新的审计技术方法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例如,传统的记账方法是每登记一笔账,便可以从账上看到相应一笔记录,而电子电算化却不能每登记一笔记录就打印一笔记录,供工作人员阅读,一般是经过一个阶段,于一个月或一日打印一次。平时,记录输入到电算化以后,在尚未打印以前,若想看这些记录,只能凭借机器阅读,倘若想同时在几笔记录中对照查看,则很难做到。又如,传统的手工记账一般可以从字迹上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责任,但是电算化只能提供统一模式的输出资料,没有记录人的笔迹,无法从记录上辨认登记人,这可以使在电算化的记录中建立、更新、消除一切资料而不留半点痕迹。
4、审计标准和准则变化的影响。审计界已建立了一系列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如审计人员标准、现场作业标准、审计报告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实现会计电算化以后,由于审计对象和审计线索发生了重大变化,审计的技术和手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审计标准和准则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电算化会计的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5、审计线索变化的需要。实施了会计电算化,审计线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审计线索在电算化系统中中断甚至消失。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由过账到财务报表的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但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传统的账簿没有了,绝大部分的文字记录消失了,由存储会计信息的磁盘和磁带取而代之,因此,肉眼所见的线索减少。此外,从原始数据进入电算化,到财务报表的输出,这中间的全部会计处理集中由电算化按程序指令自动完成,传统的审计线索在这里中断甚至消失。传统的查账方法,对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已不完全适用。
6、审计作业手段变化的需要。在手工会计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进行审计,一般都是手工操作。但是,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如果仍用手工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审计,是很难达到其审计目标的。
二、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审计
由于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对电算化会计系统并不太熟悉,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电算化审计准则,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停留在手工审计阶段,这种现状妨碍了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
1、增加审计审核窗口。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审计的重点是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应增加审计审核窗口,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同时,为了能够有效地审计电算化的会计主体,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时,必须注意审计的要求,使系统在处理时留下新的审计线索,以便审计人员在电算化条件下也能跟踪审计线索,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2、提倡事前系统审计。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和审查电算化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处理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另外,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改进,这比在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进行困难得多,代价也要昂贵得多,系统的处理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可靠,都与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有关,这是在传统的手工审计中所没有的。除了要对投入使用后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外,应提倡在电算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对系统进行事前和事中审计。
3、改变审查取证方法。随着电算化会计的应用和发展,对证据进行检验和审核的方法也必须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一是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部门的内部管理制度、职责的划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二是审计人员的作业手段也应由手工操作向电子电算化转变,即审计人员应掌握电子电算化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把电子电算化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现代社会,会计电算化的广泛运用彻底改变了会计工作者处理业务的工具和手段,深化了会计处理的深度和广度,给企业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效益。但同时,会计电算化舞弊及其防范措施应引起足够的蕈视。
【关键词】会计; 电算化; 舞弊
【中图分类号】G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41-01
1 电算化舞弊的现象和手段
1.1 篡改输入。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计算机舞弊手法,是通过在经济数据录入前或录入期间对数据做手脚以达到舞弊目的。如:第一,虚构业务数据。操作人员虚构经济业务,通过输入虚假的数据达到其个人目的。第二,修改业务数据。操作人员可以把已有的业务加以篡改,达到其个人非法目的。第三,删除业务数据。操作人员将输入到计算机内的数据擅自删除。
1.2 篡改文件。
篡改文件是指通过维护程序来修改或直接通过终端修改文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有许多重要的原始参数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计算机文件中,如存货的零售价、批发价等,这些参数是计算机程序计算的依据之一,缺少或修改了这些参数,将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第一,直接更改文件中的参数数据。这种方法最直接,但是可以留下许多痕迹,比如修改后的日期会被记录下来,修改者很容易被追踪。第二。另造结构相同、数据不同的文件覆盖原有文件。一般来讲,大多犯罪行为都是采取这种手段实现的。实现在私人计算机上构造覆盖文件,编制自动覆盖指令,实施时,仅需极短的时间就可以达到其犯罪的意图而不留痕迹。
1.3 篡改程序。
是指通过对程序作非法改动,以便达到某种不法的目的。此法需要较高的编程技巧,而这些技术仅少数程序设计员或系统维护员拥有。审计人员要想发现此类舞弊很困难。一方面审计人员无法预知何处可能存在错误;另一方面舞弊者可通过设置“软开关”使程序随时恢复“正常”。比如,将小量资金逐笔积累起来,通过暗设程序记到自己的工资账户中,表面上却看不出任何违规之处。
1.4 数据偷窃。
数据偷窃是操作人员或其他人员不按操作规程或未经允许上机操作,通过改变计算机执行途径的手段实现其个人的不法意图。如私自调用计算机打印模块,打印企业的机密数据和信息;或者直接用拷贝的方式将数据文件保存在非法携带的软盘中。
1.5 其他方法。
如只以破坏计算机系统为目的的毁坏计算机设备;出于非法意图,通过网络远程连接,监视计算机系统的变化获取会计信息。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舞弊的分析发现,系统人员一般采用篡改系统程序软件和应用程序、非法操作等手段;内部用户一般采用篡改输入方法的居多,也有采用篡改输出方法的;外来者一般采用终端篡改输入或其他如盗窃、破坏等。
2 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的措施
为防止会计电算化舞弊,尽最大可能减少损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设计与开发。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控制的功能。
当一个会计电算化系统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后,要对它进行的挑战应作出反应,一方面保留其框架,但又将注意力转向使财务报表在该框架内更有用,既然主要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如资本资产继续按历史成本基础反映,所以,我们仍然可以说这是基本的会计框架。”
2.2 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将是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
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有一种计量属性完全取代另一种计量属性,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AICPA的《改进企业报告一顾客导向(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erFocus)》的研究报告(又称Jenkins报告)明确提出了未来的计量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的模式(Mixed―attributeModel)。如对于一些特定资产、负债和行业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其他财务报表项目的公允价值信息则在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来对报表项目进行调整分析。
2.3 完美的收益定义――真实净收益并不存在。如何决定收益仍居重要地位。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现成的市场价值是不存在的。如果公司的所有资产和负债并非都能提供市场价值,那么建立在市场价值基础上的完善的收益定义是无法作出的。威廉.R.斯各指出:“你可能为真实净收益并不存在而烦恼。我们难道应该致力于计量那些并不存在的东西吗”“当条件都是理想的时候,现值计算和有关的收益计量将可以预先设计好。会计师将不必干这一行了。”
2.4 严格执行操作中的授权行为。
凡上机操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禁止原系统开发人员接触或操作计算机,熟悉计算机的无关人员不允许任意操作系统;系统应有拒绝错误操作的功能。由专门录入人员录入数据;数据输入前必须经过有关负责人审核批准;对输入数据进行校对;操作人员不仅要规范自己的操作范围,还要通过口令等方式阻止他人越权进入自己的操作范围;尽可能地限制跨期反过帐、反结帐等逆向操作行为;建立输出记录;建立输出文件及报告的签章制度;建立输出授权制度;建立数据传送的加密制度;系统管理岗位应保持相对稳定,若有变动应办理严格的交接手续,并取消相应授权。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人才能执行输出操作,并要登记操作记录。
2.5 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与审计。
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软硬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参与开发,指出现有措施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还要对开发工作本身进行审核与评价。
一要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的基本理念。会计业务学习是干好会计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履行会计管理职责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坚持已有的会计业务学习理念,又要把握时代特征、顺应发展潮流,积极树立善于学习、善于运用、善于创新的新理念。只有全体会计工作者的业务学习常态化,成为学习型会计工作者,会计管理机构才能成为学习型会计管理机构,各项会计管理工作才能进入正常状态。由于个性、心理、水平、阅历、感受、位置、追求和生活环境不同,各个会计工作者对会计业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在会计业务学习中既要注意广泛性,又要注意层次性;既学习外地的先进典型,也宣传身边的学习模范。在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理念上要把握四点:一是引导会计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激发强烈的学习愿望;二是引导会计工作者自觉接受业务培训,走行之有效的学习途径;三是引导会计工作者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四是引导会计工作者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掌握新的学习方法。由于会计工作者的素质、构成以及承担的任务等不完全相同,因而会计业务学习的内容、深度、要求也不尽相同。应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会计业务素质、凝聚会计力量、推动会计发展,不断提升会计工作者学习的内在动力,使会计业务学习成为会计工作者的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教育广大会计工作者牢固树立全员学习、全面学习和全程学习的理念,营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地的良好社会氛围;牢固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一体化的理念,讲究实效、学以立德、学以求真、学以致用,不断在会计业务学习中认识会计规律、谋求会计发展、规范会计行为,防范会计风险,使会计业务学习真正成为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不竭动力。
二要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的方法途径。掌握好的会计业务学习方法,能够使会计业务学习事半功倍,激发会计业务学习的更大动力与热情。在改进和创新会计业务学习方法上,应遵循学习途径多元化、学习资源全球化、学习行为个性化、学习环境虚拟化的趋势,采取主动式学习、研讨式学习、共享式学习、网络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等形式,搭建学习交流、碰撞融合的平台。在会计法规的学习贯彻上,坚持注重大力宣传与营造气氛、督促检查相结合。各会计管理机构可以本辖区醒目位置设置宣传点,采取悬挂横幅、喷绘硬标、散发传单、播放录音等形式,宣传贯彻《会计法》。在会计业务知识学习上,坚持注重业务培训与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相结合。督促各级会计管理机构开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层面的会计培训班,组织会计工作者学习《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政部门实施会计监督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实施办法》、《陕西省会计管理条例》及《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读本》和新制度、新准则等,并要求会计工作者学习政治理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各级会计管理机构可以按季度组织会计业务学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创新学习方式,使每名会计工作者都能够真学、真懂、真用,有效地巩固会计业务学习的成果。还可以对会计工作者素质状况调查分析,对会计工作者承担的任务进行深入研究,对会计工作者活动特点进行细致分类。随着时代条件、经济结构、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工作人员在继续坚持运用好过去组织会计业务学习的有效做法的同时,要立足新的实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组织会计业务学习的特点规律,从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努力使学习型会计管理机构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会计工作者需求,产生实际成效。
三要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的制度机制。制度是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创新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会计业务学习制度和机制,是将会计业务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约束”的关键。在认真总结各方面成功的会计业务学习经验与做法的同时,及时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力求形成完善的会计业务学习制度体系。一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组织管理机制,建立学习考勤制度,夯实责任,搞好组织管理。全体会计工作者依照学习安排,准时签到,按时参加业务学习。凡无故迟到、早退和缺勤的同志都要说明原因,把课补上,在业务学习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二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督查督学机制,建立审阅笔记制度。定期对会计工作者的学习笔记进行检查,由会计业务主管每季度审阅一次会计业务学习笔记,核实学习篇目和笔记字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由会计局主要负责人每半年对全体参学人员的笔记阅评一次,写出评语。三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考核评议制度。将学习纳入会计管理工作综合考评体系,作为民主评议会计工作者、综合考核评价会计管理机构班子的重要内容,按百分制细化、量化学习指标,制定具体的考评办法,定期进行会计业务学习考核,逐步建立完善会计工作者学习培训档案。四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奖优罚劣制度。研究制定一套“弘扬先进、鞭策后进、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和办法,结合考核情况,对会计业务学习好的重奖,对会计业务学习差的警示,限期整改提高。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潜能。同时,会计管理机构还要在加强学习阵地的硬件、软件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为会计工作者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五是创新会计业务学习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述学调研制度。还要继续坚持好会计业务轮训、外出考察学习等制度机制,不断创新问学考学机制,严格执行集中培训、个人自学、技能演练等各项规定,将会计业务学习的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加强对会计工作者个人业务学习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会计业务学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会计业务学习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各项会计制度得到长期和有效的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