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节能方式

建筑节能方式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6 16:12: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节能方式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节能方式

篇(1)

1饭店空调负荷计算

1.1空调系统冷负荷的估算

进行冷负荷计算需要考虑较多因素,且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所以空调设计人员常以经验指标或简化计算得出的估算指标进行冷负荷的估算,也有些根据已建成运行的典型工程作为参考进行估算。然而目前饭店类建筑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冷负荷估算值过大,致使装机制冷量也过大。据调查,饭店类建筑中79.2%的实际开机容量负荷指标是58W/m2~81.4W/m2(包括小于58W/m2),另外的20.8%的实际容量负荷指标是81.5W/m2~104.7W/m2,也就是说实际开机的容量负荷指标均在105W/m2以下,在饭店类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另外,根据对北京地区和长沙地区饭店空调负荷变化的调查数据,饭店类建筑空调系统全年98%以上的时间是在设计负荷的80%以下运行,而80%以上的时间在设计负荷的50%~55%以下运行。掌握这些空调负荷的分布特点也对空调系统的设计以及设备选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2新风负荷

饭店空调系统的新风负荷在总负荷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新风量如何取值是空调设计中的重要问题。但是,关于饭店建筑空调系统新风量的选取规定并不统一,在设计中要同时兼顾卫生要求和节能要求。

2饭店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2.1冷、热源系统节能

当饭店空调系统的冷热负荷确定以后,就应该考虑空调系统的冷、热源形式以及设备选用的问题。就目前来看,大型公共建筑冷热源的主要问题有系统方式不合理、冷机选型过大和运行维护不当三个问题。空调冷源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空调面积、用途、冷热负荷的大小、当地气象条件、所在地区能源结构、价格以及环保规定等因素。根据《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和饭店类建筑空调的特点,可以按照以下原则选择:

2.2空调风系统节能

空调风系统节能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排风冷、热回收,其实质就是对新风进行预冷和预热处理。在《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中规定,空调系统宜设置热回收装置。如果在空调系统中设置全热交换器,可节约60%~80%新风能耗,也相当于减少了10%~20%的空调负荷。进行排风热回收的必要条件是把新风和排风集合到一起,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对系统划分、风道布置以及送回风机和热回收装置等设备的布置进行综合考虑。全热回收装置是靠新风与排风之间的温差和蒸汽的分压力差来达到热湿交换的,为了使换热设备能够高效运行,进入热回收装置的新风和排风应该首先经过空气过滤器,而且装置运行的环境温度应该保持在-5℃以上,否则可能结霜而不能正常工作。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不能直接运行热回收装置,应该先对冷空气进行预热到-5℃以上,并且应设置温度自控装置。应在新风与排风的管道与热回收装置相连接处设置旁通风道,以保证装置在非正常运行状态下空调系统也能正常运行,也保证了系统的安全可靠。

2.3空调水系统节能

目前许多饭店的空调水系统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模式,对一级泵系统进行变流量运行,运行效果良好。冷冻水大温差技术是饭店空调水系统节能的另一项有效途径。通常标准冷冻水的供回水温度是7/12℃,而大温差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可以设置为7/17℃。在满足用户舒适性要求的条件下,冷冻水大温差技术能够减少冷冻水的流量,从而降低输送能耗和空调主机、冷冻水泵以及末端设备的运行能耗。饭店类建筑空调水系统的冷凝热的回收利用是节能的又一项有效措施。饭店类建筑中一般都需要提供24h热水,所以应用冷凝热回收技术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冷凝热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

1)由冷水机组生产厂提供的带有热回收器的冷水机组;

2)对于现有的冷水机组,可以由专门从事热回收的公司提供配套的服务,加装热回收器以及相应的配套设备;

3)在现有的空调水系统中加装高温水源热泵机组,把冷水机组的冷却水作为热源,由高温水源热泵机组提供65℃以上的热水。

3饭店空调自动控制系统

空调系统能耗在建筑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为了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空调系统成了智能建筑自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在BA系统中采用了最优启停控制、最优运行设备台数控制、焓值控制、温度自适应控制以及供水系统压力控制等节能措施后,可以减少约20%的能耗,因此在空调系统中设置自控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在饭店空调系统中需要监测和控制的参数主要有:空气温湿度、风量、水量、压力或压差等,监测和控制的元件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风量及水量传感器、压力或压差传感器、执行器(包括电动、气动执行器和电动阀等)以及各种控制器等。在实际工程中,应在进行具体分析后选择采用上述全部或部分参数的监测和控制。针对空调系统冷水机组及其相应的配套设备(如水泵、冷却塔等),自控系统的任务还有设备的运行台数控制,即对不同冷、热量需求采用不同的机组联合运行以达到设备的高效运行以及节能的目的。空调自控系统的另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设备联动、故障报警和集中管理。设备联动的主要目的除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以外还有就是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行。另外,空调系统中有许多设备的控制都涉及到消防,这些设备与消防系统的联动也就需要通过自控系统进行控制。

4结语

空调系统设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负荷问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冷负荷估算的准确性和新风负荷的取值。本文讨论的节能问题基本上都是在空调系统运行状态(或能耗指标)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是节能的重要措施,可以减少投资。空调系统节能设计重要步骤还有系统设计,包括风系统和水系统的设计。对于风系统来说,排风热回收是一项有效的节能措施,而对于水系统来说,变流量系统节能效果明显,同样可以达到节能效果的措施还包括冷冻水大温差技术和冷凝热回收技术。

作为空调系统设计工作者,在饭店类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该尽量应用这些先进技术以尽可能的达到节能的效果。最后,采用自控系统也是空调系统节能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采用设计合理的自控系统可以节省20%以上的能耗,这也是目前自控系统能够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1)冷源适宜在电动压缩式和吸收式制冷机组之间进行选择;

2)在有城市区域供热或者工厂余热的地区,可以采用蒸汽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这样有利于提高热网的利用率、平衡热网负荷;

3)在有城市天然气,执行分季气价、价差较大的地区,可以采用燃气型吸收式冷水机组;

4)有稳定的天然水源可供利用的地区可以采用水源热泵机组;

5)西北等气候干燥的地区应该优先考虑采用蒸发冷却技术;

6)干旱缺水地区的中、小型建筑可以采用风冷式冷水机组;

篇(2)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规划;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U111.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6012(2015)11-0063-01

做好建筑规划设计的首要目标就是尽最大可能实现建筑节能,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设计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影响制约。建筑节能的实现归功于很多方面,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还需要社会本身加强对建设节能的重视,提高人们对于建筑节能的认识,多进行一些建筑规划设计技能培训,更好的落实实现建筑节能社会化的目标。通过对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证明做好建筑节能与建筑设计规划在建筑领域上的重要性。

1建筑节能设计研究

总的来说,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有很多方面,例如:住宅面积的建筑节能规划就需要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其它外界资源,以此来实现节能。为了实现建筑节能,一些房屋整体的建筑规划布局也需要慎重的考虑,做好建筑的规划设计以及日照和朝向多方面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能源,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2建筑节能设计实施方案

总体来说,建筑节能工作的实施有很多方面,例如:住宅面积的建筑节能规划就需要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其它外界资源,以此来实现节能。为了实现建筑节能,一些房屋整体的建筑规划布局也需要慎重的考虑,做好建筑的规划设计以及日照和朝向多方面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约能源,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2.1建筑布局设计

住宅的布局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建筑节能的效果,对于布局方式分为好多种,主要有,行列式,自由式和综合式四种。为了使房间充分获得日照,通常建筑布局都是南北朝向的。从视觉角度考虑,可以采用多层次方法进行建筑设计,一方面可以为居住区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另一方面也能够创造出美丽的环境景观。通过对多层次方法进行建筑设计,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空气质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建筑节能。

2.2建筑日照间距布局方式

为了更好的做好建筑整体规划设计,一定要对建筑日照间距布局方式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做好建筑日照间距布局,除了能使房屋能得到很好的采光效果,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居民享受舒适的氛围,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做好建筑整体规划设计,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扶持,以及加强企业建筑人员的建筑水平,加大力度完成建筑日照间距布局,并引起人们的大力重视。做好建筑日照间距布局,要提前确定好楼与楼之间的日照距离,要做出正确的建筑规划设计,最大程度上的减少误差,以此来满足采光要求。这样做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建筑日照间距布局的任务要求,而起还能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以及太阳能资源等,实现了建筑节能的目标。

2.3建筑朝向选取

建筑朝向问题也是影响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因素,传统的建筑理念都是建筑应该是南北朝向,因为这样规划建筑布局,能够充分的发挥建筑节能的作用,让能源达到最大的利用最小的浪费。但是就现在而言,现代建筑设计区别于传统建筑设计,对于朝阳设计,不单单只是建筑坐南朝北的问题,还有很多因素影响着朝阳设计。例如,周边环境,风向,辐射度等等都影响着朝阳设计,都是朝阳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对于建筑节能也有十分大的影响。

2.4建筑绿化

良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影响居民的居住心情,陶冶人的情操,同时也会影响建筑节能效果,所以做好建筑规划设计中的绿化是十分有益的。我们可以在居民区内建立一个湖,能够改善居民区附近的环境气候,也能够收集雨水,对于小区绿化以及环境的改善十分有益。多种植一些花草,能够净化空气,减少雾霾,有效的扩大了绿化面积,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还可以多多种植树木,一方面能够形成很好的为屋内通风,另一方面能够美化环境。总而言之,做好建筑绿化任务是十分有利于节约建筑的能源消耗的。

2.5建筑平面设计和节能研究

建筑平面规划设计也影响着建筑节能的效果。建筑节能体系,建筑规划设计中套型平面问题,建筑节能规划设计窗墙面积这三方面都影响着建筑节能效果。为了最大程度上的减少建筑节能成本,在建筑节能体系上要合理的规划设计建筑楼层,建筑平立面也要做到规整,避免因为建筑住宅规划设计问题,造成过多的能源浪费。中套型平面的建筑规划,要把客厅和主卧多布置在南向,其余都放在北向,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屋内每一个地方通风和采光。在规划设计窗墙面积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尽可能适当的扩大窗户面积,以此达到绝佳的采光效果,选择合适的玻璃,减少能源消耗,达到建筑节能的效果。

3做好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能源问题一直是国家讨论的话题,所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刻不容缓。建筑节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巨大的任务。节约能源消耗,要从我们自身开始做起,从自身加强对于节约能源的认识。尽管现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的十分火热,但是建筑能源消耗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发展。我们要不断的进行创新性质的设计和研究建筑节能方案,最大程度的减少建筑能源消耗。总而言之,建筑节能与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在建筑行业发展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我们需要做好这两项工作,让建筑行业更好的运转发展起来。

4结束语

建筑节能最大程度上的降低了能源的损耗,也可以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二次利用,科学的节约了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由于能源短缺,资源浪费,已经成为我国在节能方面,需首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做好建筑节能工作,也是为了适应国家的内在需要。目前,建筑节能朝着以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节约型为主要目标发展。做好建筑节能的关键就是节约资源,尽可能的进行资源再利用,要根据自热环境以及气候条件变化,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节能措施,让建筑节能在适应的环境条件下得到充分的利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建筑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鲁慧敏.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8).

[2]任俊.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与评价方法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8).

篇(3)

一、建筑节能的概念及意义

建筑行业中产生的能耗主要是在建筑和使用过程中的总消耗,在这个总消耗领域之内,主要是通风、采暖、空调的能耗,它们占据建筑能耗的绝大部分比例。为了应对能源危机,需要在建筑领域节约能源和资源,要推行建筑节能,要在建材环节、运输环节、存放环节等部分,实现能源的节约,注重对建筑节能的设计,避免“短命建筑”,充分利用建筑围护结构技术,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应用。

建筑节能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能源。建筑行业中的建造能耗和使用能耗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大,一些居住性建筑中的空调所产生的SO2及其他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大气的变化,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温室效应,因而,在对建筑节能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和优化大气环境。

2、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建筑所消耗的能源占用比例较大,如果对建筑能耗加以有效的设计控制,则可以极大地提升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3、居民生活质量改善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态势下,适宜的建筑环境已经成为人们内在的需求,为了满足人们的舒适性需求,要通过建筑节能设计,改善室内的环境,减少冬季采暖、夏季空调的能耗状态,从而实现宜居、节能的生活环境。

二、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相关因素分析

1、建筑体型系数对建筑节能的影响

1.1 建筑平面布局因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之中,人们崇尚和欣赏具有立体层次感的建筑凸凹变化设计,这与人们的审美能力提升有关,而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基本的前提是对建筑平面的功能性划分,由于建筑平面设计的不同要求,需要考虑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在建筑平面布局因素之中,建筑面宽、建筑进深、建筑高度的因素,都对建筑节能设计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在平面布局不同的状态下,建筑节能设计要选用不同的保温材料,在产生不同的传热系数的条件下,加以设计。

在这个影响因素之中,要最大程度地减小围护结构的表面积F与建筑体积V之间的比值,避免建筑体型系数过大而导致传热系数过高的现象,在建筑高度相等的情况下,建筑外表面积越小,其能耗也越小,建筑体型系数越小就对建筑节能设计最为有利,而且,正方形平面的建筑体型系数最小,而L型和凹形的建筑平面体型系数最大,由此可见,建筑平面的凹凸多变状态,会对建筑节能设计产生不同的影响。

1.2、建筑长度及进深影响因素。建筑长度和进深影响到建筑节能设计中的采光设计、通风设计等基本功能,在建筑面积一定的前提下,要选取建筑长度为15米-20米的长度,在这个长度设计之下,可以实现最为有利的建筑体型系数控制,实现建筑节能设计。同时,还可以在建筑进深长度一定的前提下,增加建筑单元的个数,从而减小建筑体型系数。

1.3、建筑高度影响因素。选取一定数值的建筑高度,要考虑建造成本以及节能设计的要求,而且还要考虑在建筑高度降低的条件下,建筑结构的刚性会大幅度地增加,建筑高度的增加会导致建筑的体型系数减小,当建筑层高增加的条件下,对建筑体型系数的影响越小。这可以由以下柱形图加以表示:

2、建筑朝向对于建筑节能的影响因素

建筑朝向要注重日照采光和建筑节能设计,如:建筑为南北朝向时,耗热量较少,日照采光也较多,这样,可以使人们充分享受到太阳的自然热能的照射温度。建筑朝向影响节能设计的主要考虑方面,有以下几点:(1)确保建筑的夏季通风以及冬季免受北风的吹袭;(2)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在住宅用地规划之下进行节约用地。(3)要符合建筑群体的组合设计要求。

3、建筑开窗形式对建筑节能的影响因素

建筑的墙壁或屋面开的洞口,可以增加建筑室内的采光和通风情况,由于不同的开窗会产生不同的传热系数,如:开窗形式、窗的建筑材质等,因而,要合理设计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窗户的节能计算。

三、建筑节能设计的解决对策分析

1、建筑体型系数的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在依照不同地区制定的相关规范,进行建筑设计,这是一个硬性指标,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措施进行节能设计:其一,减少建筑长度,加大建筑进深;其二:增加建筑层高。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控制建筑体型系数。其三:建筑平面的凹凸设计变化不要太多,这是由于平面结构变化过多、不规则设计越复杂,越会导致建筑物的外围护结构与大气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减小建筑的传热系数。因而,要注重建筑平面的平整、简洁设计,这样,利于建筑节能。通常来说,建筑的体型系数应当控制在0.3左右,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减少耗热量指标,如:可以通过调整外墙、屋顶等围护墙的材料方式;可以通过增加围护结构的厚度方法等,这样,可以有效地将建筑的耗热量指标控制在额度之内。

2、建筑朝向的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建筑朝向的建筑节能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得热量和空气渗透耗热量,选取合适的设计,以提高太阳辐射量,充分利用太阳的热能,节约其他资源,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加以节能:(1)可以采用错落式设计的方式,利用山墙之间的空隙,最大程度地提高日照水平。(2)采用点式和点式住宅组合的设计,利用空隙争取最大程度的日照。

3、建筑开窗的建筑节能设计对策

篇(4)

关键词:建筑;节能;展望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节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也是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在建筑行业,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利益的考虑,节约能耗费用,而是为了根本上减少能耗,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取节能技术将是以后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已经成为各个层面的共识, 随着强制标准的实施,各种节能技术将被应用到实际中。结合中外建筑节能技术发展的趋势,谈下自己的认识。

1我国建筑节能目前主要还存在问题

1.1 建筑节能的法规与标准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统一适用的建筑节能评价体系。我国目前的建筑节能标准和只是针对有限的几种建筑或仅有总的要求,难以推广到不同的建筑类型。另外这些标准总体偏于陈旧,没能反映目前的经济发展和能耗水平。而且,目前针对已有建筑,没有一个标准去规范和衡量其使用能耗,这使得对当前建筑能耗的判断、实施改造后的能耗评价都存在着一定困难。

1.2 节能受益主体不明确,节能缺乏积极性。建筑节能在参与者上涉及政府、建筑师、设备工程师、业主、物业管理人员和建筑实际使用者等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和平衡,由于节能措施将增加建筑的初投资,而开发商(业主)多数考虑节省初投资,只有10%的业主主动考虑节能,而在设计人员建议下采用节能的只有25%。建筑师、设备工程、物业管理人员,由于建筑运行能耗的多少与他们收入无关,即使他们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也没有热情对节能问题进行研究和实施,而与直接利益挂钩的大楼用户,由于个体分散,所得利益不统一,节能缺乏积极性。

1.3 政府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经济政策的市场激励。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对建筑节能工作不够重视,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全不力,建筑节能重要性在广大群众中宣传教育不够,政令不通。另外政府对建筑节能设计改造没有多少经济激励政策,大家对于一次性投资过大能否收回投资存在不少疑虑。

2建筑节能工作的改进措施

2.1 政策措施

目前建筑节能存在着部分的“市场失灵”,政府的作用就更加突出,政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规范和激励建筑节能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2.1.1 制定节能政策,包括限制性政策(如节能标准规范)和激励性政策(如节能标识,节能补助和税收减免)。

2.1.2 支持建筑节能相关技术的科研项目,并积极开展市场化操作。

2.1.3 加强执法监督,鼓励政府部门采用建筑节能技术,带头履行相关标准。

2.1.4 充分利用传播媒体的多元化技术进行节能宣传,提供建筑节能领域最新的商务和技术信息。

2.1.5 对既有建筑应全面规划,分期分批地实施节能改造,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对新建建筑规划和审批时,就明确要求采用节能建筑。

2.2 技术措施

2.2.1 建筑节能市场化一个较大的障碍就是评价体系,应尽早开发并推广一种适合国情的简单、直观、有效的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建立节能研究检测中心及实验室。

2.2.2 加强建筑节能从业设计人员的素质培养,增强节能建筑设计与环境质量相统一的迫切感和责任感,把建筑节能作为建筑设计是否达标的重点考核项目,建筑师应率先执行有关建筑节能的技术标准。结构师和设备师及建筑师之间应互相学习,密切协作,共同实现节能建筑设计的真正统一,确保节能设计的质量。

2.2.3 大力发展节能科学技术,进一步提高建筑材料质量,建筑施工技术即建筑节能技术。尤其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较多层次的专家学者及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跟踪国际先进的建筑能源管理方式,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和建筑节能技术,并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技术合作,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建筑节能理念的更新。

3我国建筑节能前景展望 未来发展趋势

3.1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成未来建筑节能新趋势。对于太阳能的利用一直以来是建筑行业的重要领域,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太阳能的应用日益广泛。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集照明、供电等功用为一体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将成为未来建筑节能的新趋势。通过设计在建筑物的外层安装可折叠的太阳能板,将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电能,供室内电灯、电器和厨房使用。 白天,阳光照射在太阳电池组件上,光能被太阳电池组件转换为电能,通过控制器储存于蓄电池中。太阳能光电应用系统普遍适用于住宅、广场、道路等照明,通常安装在建筑物顶部、外侧等,以便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光,既节约空间,又节约能源。

3.2 利用新技术对建筑进行保温隔热是建筑节能的趋势。目前外墙体外保温系统所具备的保温隔热功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技术。集保温、防水和装饰功能于一体,适用于新建工业和民用建筑,也适用于旧楼的节能改造。在各项技术中,外墙体外保温是新兴的保温技术,就是将保温材料置于主体围护结构的外侧,以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这种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冬夏两季室内外温差而造成的能源损失问题,它代表了我国节能保温技术的发展方向。外墙体外保温不会产生“热桥”、“冷桥”。因此,具有良好的建筑节能效果。冬天,当室内的热量经过墙体保温材料时会被隔绝保存下来,而当室内温度降下来墙体内的热量又会释放出来,调节室内的温度.在夏天外墙体外保温同样会阻止太阳的辐射和外部热量传入室内。从而使建筑物室内环境“冬暖夏凉”,住宅的室内环境和物理性能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减少了暖气、空调的投资费用和使用费用。

3.3 严格控制建筑耗能的标准,确保节能技术的应用。建筑物的耗能标准必须注重环保理念,如果没有严格的控制标准,往往造成很大的浪费。科学设置建筑的耗能标准将有利于节能降耗的实施。制定并严格建筑能耗的标准已经成为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在建筑设计或者房屋后期的装修过程中,我们应从建筑物能耗各个环节上严格控制、有效节能。在设计中有些国家已经规定建筑最低标准的平均保温值。另外,在设计中建筑中尽可能避免冷桥构造。如果不可避免,应在建筑热损失计算中考虑。在实际中,鼓励使用高效低温锅炉、中央供暖系统安装自动调节装置等,这些已经成为建筑节能的普遍措施。

3.4 在建筑中充分利用新能源,从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人们对各种太阳能利用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使太阳能初步得到一些利用,如:在建筑中充分利用太阳能,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太阳热水器技术比较成熟,已具备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仍需进一步地完善太阳热水器的功能,并加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设;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因构造简单、造价低,已经得到较广泛应用,其设计技术已相对较为成熟,已有可供参考的设计手册;应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目前已应用在大型空调领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目前处于样机研制和实验研究阶段。但从总体而言,目前太阳能利用的规模还不大,技术尚不完善,商品化程度也较低,仍需要继续深入广泛地研究。

总之: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型性的工作,因此,作好建筑节能工作,必须加强协作、共同努力,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筑科学的繁荣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建设项目进行的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准则对节能进行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节能建筑必将遍布祖国大地;建筑节能事业必将欣欣向荣、前景灿烂。

参考设计:

[1] 陈晓. 谈建筑节能结构优化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01)

篇(5)

坚持强制与引导相结合,加强对推行绿色建筑的指导力度,推进绿色建筑大发展,力争新增绿色建筑1600万平方米。一是根据国家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新要求,修订《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编制《居住建筑节能65%(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并完善标准化的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模板和软件,进一步奠定扩大绿色建筑标准执行范围的基础。二是扩大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范围,除主城区原新建公共建筑强制执行区域继续严格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外,主城区其他区域和其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规划区内新建公共建筑自月起强制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主城区内新建居住建筑自月起强制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并进一步加强对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项目的技术指导和动态监管,逐步提高新建城镇建筑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率。三是建立对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项目的绿色建筑标识发放制度,加强市区(县)联动,落实对此类项目的标识发放工作。四是加强对各区县和建设单位组织实施二、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的工作帮扶和政策引导,并通过落实绿色建筑激励措施等方式,着力推动建设二、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提高我市绿色建筑发展水平。五是强化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质量,加强对绿色建筑日常管理机构、评价机构和技术依托单位的督促,并重视对评价标识项目后续动态管理,确保评价标识项目在设计、竣工、运行各阶段均能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六是进一步规范评审专家工作行为,提高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评价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通过新标准评价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项目达到我市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七是建立绿色施工管理工作机制,将绿色施工纳入新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行政管理体系一并实施,并制定《市建设工程绿色施工评价管理办法》。

二、着力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

进一步强化新建建筑节能监管,深化建筑节能技术路线,在保持新建城镇民用建筑设计、施工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100%执行率的基础上,推动农房节能试点,逐步推动新建建筑节能工作从城镇到乡村的延伸。一是进一步完善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管理机制,在全市逐步推行建筑能效(绿色建筑)测评网上审批。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以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专项培训为引导,以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专项检查为契机,督促设计单位严格落实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质量自审责任制,督促施工图审查机构认真核查各设计单位自审机构签发的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促进设计质量的不断提高。三是总结新建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经验,强化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质量的监管,开展施工图设计环节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质量的抽查,并在全市积极推广建筑能效预测评、样板引路等制度。四是以加强对乡镇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标准的督查为重点,认真开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督查,以查促建、以查促改;对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五是开展被动式房屋节能技术适宜性研究,进一步探索经济、适用、安全的建筑节能技术路线。六是科学引导农房采用新型墙材、节能门窗和太阳能集热器等节能技术,不断提升新建建筑节能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不断强化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

一是修订《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优化完善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管理机制,从改造项目立项、改造方案审定、改造过程监管、改造效果评价等方面着手,加强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保障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实施质量和节能效果。二是进一步以医院、商场和宾馆饭店等项目为重点,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动150万平方米以上的既有公共建筑实施节能改造。三是优化完善建设领域节能服务机构动态管理制度,建立建设领域节能服务机构工作能力及实施质量评估机制,从技术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行为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增强全市建设领域节能服务产业支撑能力。四是协调落实推动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的税收优惠制度,探索PPP投融资模式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应用,充分激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市场活力。五是督促指导全市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同步安装能耗分项计量装置并实现能耗数据稳定上传,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平台运行维护管理,确保能耗监测数据质量。六是按照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报表制度要求,系统组织开展民用建筑能耗统计工作,并建立能耗统计数据催报和审核机制,确保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七是依托我市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着力推动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工作,定期分析能耗监测报告,并以机关办公建筑、宾馆饭店建筑和商业建筑为重点,分类制定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深入挖掘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市场需求。

四、继续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一是进一步探明全市地表水资源分布及开发潜力,9月前完成全市可再生能源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适宜区域划定及发展趋势报告,并推动片区等条件适宜区域积极开展集中供冷供热建设,力争培育不少于1个可再生能源区域集中供冷供热项目,进一步促进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发展。二是总结我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和运营经验,协调市级相关部门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管理规定和激励措施,推动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新技术的应用,并在有条件的新建建筑中强制推行可再生能源。三是以弹子石CBD采用江水源热泵耦合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实施经验为基础,开展我市分布式能源建筑应用条件及标准研究,努力推动形成可再生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并重的建筑用能新方式。

五、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及产业

按照标准强制、政策激励、行业引导的思路,大力推广绿色建材,积极培育绿色建材产业,建立适应绿色建筑发展要求的绿色建材产业支撑体系。一是出台《市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明确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程序和监管措施;水性涂料、建筑砌块等7类产品评价技术导则,完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技术支撑体系,完成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自7月起全面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绿色建材评价标识产品目录,并结合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相关技术标准的修订工作,将绿色建材应用纳入新建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行政管理体系一并实施,促进绿色建材的工程应用。二是继续组织开展绿色建材产业化示范工作,推动建设5个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产业化示范基地。三是完善建筑节能技术备案管理制度,细化对新型墙材、节能门窗、保温板材等主要的建筑节能材料的备案管理要求。四是系统总结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技术路线,优化完善外墙和楼地面保温技术路线,加强无机类保温装饰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创新,《改性发泡水泥保温装饰板应用技术规程》,切实提高外墙和楼地面保温工程质量。五是深入推进墙材革新,着力完善墙体自保温技术体系,出台《墙体自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开展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技术研发,出台《蒸压加气混凝土墙板应用技术要点》。

篇(6)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概念;发展趋势

Abstract: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China's construction sector in current and future needs an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put out a brief introduction for the generalized, the same concept,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and.Key words: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he status quo; concept; development trends

中图分类号: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4-0020-02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 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筑节能是建筑领域中一个新的极为重要的热点, 是建筑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问题。

1 建筑节能概念

建筑节能, 就是在满足居住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 在建筑中使用隔热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高能效比的采暖空调设备, 达到节约能源、减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之目的。从字面狭义的理解上, 建筑节能是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上的热工处理。从宏观节能的理念上来讲, 建筑节能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是产品制造本身节能或能耗, 即建筑物这一特殊产品的建造能耗, 包括各种建材以及生产每种建材所消耗的能源, 人员(人工)以及资源的直接消耗(主要指土地); 其二是运行节能, 就是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 这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建筑节能。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领域我们主要关注的也是建筑商品运行过程中的节能。

2 建筑节能法规保障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 目前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已得到了加强, 同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建筑节能专项规划、标准和规范, 使得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得到加强, 建筑节能工作有据可依。

3 建筑节能的应用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 全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 而其中95% 都是高能耗住宅建筑, 现在我国建筑能耗已经占到社会全部能耗总量的30%, 目前, 建筑能耗已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并列, 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能耗, 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 急剧上扬。建筑能耗已经不仅加大了人们的生活负担, 加大了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而且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全与否。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成节约型社会, 推广节能建筑, 减少能耗是至关重要的, 全国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节能标准执行率已经达到97%, 在施工阶段达到71% 。

3.1 建筑设计层面上的节能。

3.1.1 建筑总体布局规划设计

建筑设计过程中从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冬季季风主导方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以优化建筑的微气候环境, 利于节能。

3.1.2 围护结构保温设计

通过在设计过程中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 减少空气渗透, 可以减少建筑热量散失, 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围护结构的保温措施体现在墙体保温、屋面保温和门窗保温及气密性几个方面。这些技术相对成熟, 应用十分广泛, 效果也很明显。

3.1.3 建筑遮阳设计

与利用太阳能建筑设计相反的概念, 设计能够阻断太阳直射光线透过玻璃进入室内的建筑遮阳构件, 防止阳光过分照射和加热建筑维护结构, 防止直射阳光造成的室内眩光, 降低夏季空调负荷, 节约能源。建筑遮阳分为屋面遮阳和立面遮阳, 遮阳构件的形式可以是水平遮阳、垂直遮阳、格栅遮阳等。

3.2 洁净能源的利用

3.2.1 利用太阳能的建筑

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我国幅员辽阔, 有着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利用太阳能的建筑可分为主动式太阳能建筑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主动式太阳能利用由于设计复杂, 造价高, 很少应用于建筑设计。而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因为被动系统本身不消耗能源, 设计相对简单, 是建筑利用太阳能的主要方式。

3.2.2 利用风能的建筑

风能是地球上重要的能源之一, 风能的利用有风力发电和利用风能促进室内换气通风等方式, 而后者是建筑利用风能的主要方式。风能的利用与建筑内部平面和空间组合及建筑形态密切相关。水平通风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穿堂风 。利用建筑在迎风面和背风面的空气的压力差在建筑内部产生空气流动, 降低表面温度, 促进室内气流循环, 改善室内热环境, 满足人体舒适度。

3.2.3 利用地热的建筑

利用土壤的蓄热性能, 在建筑物与室外环境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土壤作为维护结构, 或利用地形把土壤作为建筑的依托, 可以在建筑与室外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区域, 一方面减少外界不利环境对建筑室内温度的影响, 另一方面, 可以防止室内热量向外散失。在地下埋设一定截面的管路系统, 通过空气热压通风和风压通风, 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利用土壤的恒温和恒湿性能, 使空气保持恒定的温度和湿度, 调节室内微气候。

3.3 建筑绿化

将绿化引入建筑, 在建筑窗户周边、阳台等处设置局部绿化, 夏天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辐射, 冬季由于植物落叶又能使更多的阳光进入房间; 在屋面绿化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在建筑物墙面绿化, 可以遮挡阳光直射墙面, 通过叶面蒸腾带走一部分热量,如果在墙面设置构架、种植槽和喷灌系统, 在绿化与墙面形成空气间层, 可以加强绿化与墙面之间空气流动, 从而加强墙面的散热性能。建筑节能的各个组成方面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具体情况体现为: 维护结构的保温,主要是外墙保温施工、屋面楼地面保温施工、门窗玻璃的保温隔热措施、空调系统的节能技术、热泵技术的利用等。

3.4 建筑节能应用的不足

尽管建筑节能技术在建筑设计、施工领域有长足的发展, 但是建筑节能的运行现状仍不容乐观, 还存在诸多问题。

(1)组织管理不力, 法规配套不全;

(2)节能标准执行不严格, 各地贯彻标准差别甚大;

(3)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节能建筑设计、施工尚未系统化、标准化, 相关规范还很不健全。建筑构造设计和结构设计还有待研究, 施工技术有待广泛推广;

(4)建筑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4 建筑节能前瞻

建筑节能这一课题是关系可持续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是2l世纪建筑技术发展的长远大方向。建筑节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进一步加强建筑节能领域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理念的深入研究, 并将其渗入渗透到建筑节能方方面面, 加大建筑节能的组织管理力度, 提高建筑节能效率是建筑节能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领域, 建设部一直大力推进建设领域科技创新。今年还将继续启动低能耗、超低能耗及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项目, 以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建筑设计施工、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领域为重点, 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 引导规划设计、施工安装、房地产开发等行业的大型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在建筑节能评价标准方面, 根据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的需要, 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制定一个从综合评价的标准, 从而提高建筑节能评价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提高建筑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 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硕,黄宁海.建筑节能的设计技术、发展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8).

[2]张学英,赵小强.论建筑节能[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5).

[3]高文满.浅论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J].现代农村科技,2009,(15).

[4]王维昌.建筑节能的现状、对策和意义[J].科技资讯,2008,(04).

[5]杨运才,林阳.建筑节能的意义及影响[J].黑龙江纺织,2008,(1).

[6]魏海林.关于建筑节能的思考[J].职业时空,2008,(06).

篇(7)

1.1建筑能源服务水平会持续提高,消费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引导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这在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方面体现得尤其突出。前文分析结果表明,即使采取有效措施,201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也可能将增长到5.5亿tce左右,比2005年增加约40%,这也预示着“十一五”期间将成为我国建筑能源服务水平的快速上升期,包括建筑面积、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和各种用能设备的能源服务水平需求等。此间,不但新建建筑的能源服务水平会大幅度提高,约420亿m2的既有建筑的能源服务水平也将逐步提高。此外,长江流域新增的冬季采暖需求也将促使建筑能耗进一步增长。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提高将直接影响建筑有用能基数,并对建筑能耗总量的控制构成严峻挑战。尤其在目前的GDP核算方法中,居民生活用能不直接产生GDP,所以对“十一五”GDP能耗下降20%节能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然,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筑能源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本无可厚非,并且这种趋势也无法阻挡。但是,考虑到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引导“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成为我国的一种必然选择。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目前许多人存在追求“豪宅”、“攀比”的消费心态,工作和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许多富有阶层拥有数套“豪宅”,而贫穷阶层却无钱买房,这也进一步拉动了对新建住房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文件,其中包括引导节约型的消费方式。此外,近期出台的“国六条”规定,新建建筑中90m2以下户型的建筑比重不低于70%;在2006年8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也提出了对采暖空调温度控制的要求。但是,能否从体制方面、经济手段方面根本解决上述问题,从而有效引导“节约型”消费方式的形成,是影响建筑能源服务水平能否得到合理引导和控制的关键途径。

1.2建筑节能政策的执行效果差,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

1.2.1强制性节能政策实施不力

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法治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这在建筑节能政策领域也有所体现,并且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工作的开展。例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但是由于诸多原因,执行效果非常不理想。根据建设部最新的调查结果,到2005年底,大城市中新建居住建筑实际在施工过程中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结果是:北方地区比例为50%,夏热冬冷地区比例为14%,夏热冬暖地区比例仅为11%左右。我国目前正处于住房、家用电器消费的旺盛期,如果对新增建筑(设备)最低能效标准市场准入门槛控制不好,因为这些设施要用数十年,势必会造成极大的能源浪费。再如,我国对新建建设项目要求进行节能评审,但是多年以来该政策一直未得到有效实施。

1.2.2强制性节能政策缺失

以大型公共建筑为例,其单位面积耗电量高、节能潜力大、并且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用能大户,但是至今,仍然尚未出台关于针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政策。再以能效标识制度为例,我国的能效分级标识体系建设刚开始起步,2005年3月刚颁布了电冰箱和空调器的能效分级标识制度。但是对于其他产品,没有建立能效分级体系。尤其是建筑物能耗标识制度,我国尚处于概念阶段,还没有对不同地域、不同功能的建筑物提出能耗标识的政策要求。

1.3缺乏建筑节能经济激

励政策和节能长效机制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表明,市场是配置资源的基础力量,“利益驱动”是基本规律,节能效益是影响能源用户参与节能积极性的根本性因素。尤其在建筑节能领域,其能源用户是13亿人口的广大社会公众,建筑面积超过400亿m2,分散性特点非常显著。在这种情况下,仅靠抓几个项目、几座建筑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要全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必须建立基于市场的节能长效机制。而当前的市场上并不缺乏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技术,正是由于缺乏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和长效机制,导致这些技术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1.3.1节能激励政策

节能激励政策(例如,补贴、减免税等)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推动节能工作的重要途径。在支持的节能领域中,因为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点,并且空调和采暖导致季节性尖峰能源需求,此外建筑能耗在发达国家中占的比重比较高,所以建筑节能在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节能激励政策中占据着主导位置,大部分的节能激励政策和资金用于建筑节能领域。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建筑节能方面的经济激励政策,最大障碍是资金障碍。首先是缺乏长期性财税激励政策方面的支持,针对节能型建筑物、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新出台的财税激励政策基本没有。其次,对于建筑节能改造项目,缺乏节能专项基金支持。国外经验表明,作为公益性非常强的节能领域,节能专项基金对推动节能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大部分节能基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领域。当前,在我国,支持建筑节能改造的资金主要是国债和一些国际合作项目。并且,国债中支持的建筑节能项目的比例远低于工业节能项目。而对于象国外的“节能公益基金”、依靠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碳税、生态税)建立的节能基金,我国基本没有。这些问题导致建立建筑节能激励政策体系严重缺乏资金来源。由于节能产品和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在市场经济“利益驱动”的规律下,导致许多用户对节能产品和技术望而却步。以节能空调为例,市场上的节能空调比一般空调的价格约高出几百元到上千元,但我国并没有出台象发达国家那样的补贴或者减免税政策,从而导致了我国节能家电市场“叫好不卖座”的事实。节能型建筑、其他先进节能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也普遍存在类似的问题。再以节能改造的优惠政策来看,许多国家对能够达到一定能效水平的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活动给予补贴或者减免税优惠,而我国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则非常少。

1.3.2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能源价格直接影响能源用户的能源费用,是影响节能积极性的直接因素。纵观我国的能源价格体系,自从进入市场经济阶段后,我国的煤炭、电力等能源价格已经向市场放开,目前油价也在逐步与国际接轨。过去的20多年间,许多能源品种的价格都翻了数倍,甚至十几倍。目前,我国的煤炭、电力、天然气价格水平已基本与国际水平相当,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GDP水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1/3的国家来说,能源价格已经很高。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客观上对提高用户的节能积极性、有效推动节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抛开能源价格的这种快速上升趋势是否合理,当前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多是从能源供应方考虑如何收回相关建设成本,但是对能源消费环节如何有利于促进用户的能源节约意识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考虑得较少,从而对节能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在当前能源价格中考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非常少,不利于节能。一方面没有真正反映能源资源的实际成本,导致大量的小煤矿泛滥,在不考虑开采效率和环境成本的情况下无序开采;另一方面导致建立类似于国外相关节能基金(主要来自于能源税、环境税)缺乏合理的资金来源。

其次,不同能源品种比价不合理,不利于节能。从国家资源利用最大化角度,在哪些部门、哪些行业使用哪种能源利用技术最合理,不同能源品种比价应该是多少才有助于不同能源品种的合理利用,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在大力推动能源优质化进程,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技术将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但是,相对于煤炭价格,优质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偏高则是影响这一进程的一个主要因素。

第三,我国当前主要采用的单一能源价格政策,不利于节能。一方面,大部分情况下,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同一能源品种未普遍实施差别价格,影响了国家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例如,对于天然气这种清洁、高效、对我国又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自身来说,从国家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角度,如何最为有效地利用天然气资源、在哪些行业应该优先推广、在哪些行业应该抑制使用,在当前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中没有得到反映,其结果可能导致适合于煤炭的领域使用了天然气,而适合于使用天然气的领域却使用了其他能源,从而降低了国家的整体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此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分时电价”政策,虽然对节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其出发点也主要是削减电力容量需求。

另一方面,针对人均能源消费量差别很大的不同社会群体,没有出台差别价格(例如阶梯能源价格),不利于节能,也不利于资源的公平利用。总体上,我国城镇人口中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农民的3倍左右,而即使是在城镇中,也存在着少数富人消耗多数能源的问题。在当前的单一能源价格体系下,对于穷人来说,在人均能源消费量很小的情况下促使其节能,一方面节能潜力很小,另一方面不利于公平地利用能源资源;对于富人来说,这种平均的单一能源价格水平与其收入水平相比可能还不足以调动其节能的积极性,导致这些人均能源消费量很大,节能潜力很大的群体反而缺乏节能的动力,不利于形成节约型的生活消费模式。

1.3.3能源费用征收机制

继能源价格之后,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即能源费用按照什么原则征收,也是直接影响用户节能积极性的关键性因素。目前,我国在一些领域由于存在着能源费用征收机制不合理现象,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节能积极性。供热体制改革问题尽管推动供热体制改革多年,但是该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贯彻实施,目前北方城镇地区仍普遍采用按照面积征收采暖费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建筑物是否节能、供热系统是否节能,根本与用户自身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导致市场上不缺乏节能技术、节能潜力也很大,但因为缺乏市场需求而严重影响了北方城镇地区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征收机制问题当前,政府机构的年度能源费用的征收方式是根据前几年费用支出的情况确定或者“实报实销”,是否采用节能技术与政府机构的员工没有直接联系,甚至可能出现因为采取节能措施导致下一年度的能源费用拨款减少,不利于调动政府机构相关部门节能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

1.4建筑节能管理体制和节能队伍能力建设需要完善和加强

1.4.1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障碍

建筑节能涉及到建筑物围护结构和能源系统及设备(采暖、空调、照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各自为政等问题,这些问题尤其在地方比较突出。此外,节能政策、能源价格、财税政策、环境保护、农村能源、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等涉及多家政府部门,也需要节能主管部门进行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1.4.2节能服务市场障碍在西方国家,大部分节能服务公司(国外称为ESCO,国内称为EMC或者EMCo)是从商业建筑(尤其是政府机构建筑)节能改造起家的,并且国外的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给予了节能服务公司很大支持,使其在推动建筑节能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我国推动节能服务公司首先是从工业节能做起的。虽然因为建筑节能改造非常适合于节能服务公司开展业务,近年来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业务领域在建筑节能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仍然缺乏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节能服务公司往往面临用户节能积极性低以及节能融资、税收、市场开拓、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障碍。

1.4.3节能技术评估、检测市场障碍

第三方节能评估、检测市场是实施节能激励政策的能力建设基础。发达国家的节能评估市场比较健全,对推动实施建筑节能激励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节能技术检测和评估市场(尤其是建筑物和采暖空调系统节能评估和检测市场)基本尚未建立,节能产品和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形成很大的障碍。

1.4.4建筑节能队伍能力建设障碍

在市场经济国家,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过程中,第三方中介机构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这些机构一方面为政府应该优先制定什么方面的能源政策提供政策建议,同时帮助政府制定相关节能政策和标准,并对该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为居民、设备生产商、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用户提供节能信息宣传及培训服务、节能审计服务、节能技术咨询服务、节能效果评估及检测服务等等,帮助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建筑)的市场转换和提高公众的节能意识,同时将在此过程中遇到的节能市场障碍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来消除市场障碍。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国家也通过公共财政及各种节能公益基金为这些中介机构提供经费支持,鼓励这些机构开展各种节能活动。在我国,因为当前本来就很少的节能优惠政策和资金主要集中在支持具体节能项目方面,而对节能政策研究、节能标准制定、节能政策及技术的评估及信息传播等公益性基础工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较小,导致节能队伍能力建设薄弱,并进一步导致节能工作基础薄弱的现实。由于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建筑节能政策研究的队伍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1.4.5建筑能耗计量、能源审计和统计障碍建筑能耗计量和能源审计

能耗计量和节能量确认是影响用户节能积极性的一把尺子。由于缺乏建筑能耗计量政策和硬件设施建设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导致一些节能政策无法落实的关键原因。在国外,普遍对建筑能源审计予以资金扶持,从而调动用户对购买节能型建筑/用能设备和实施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但是,我国既缺乏建筑能源审计的队伍,也没有对建筑能源审计的鼓励政策。建筑能耗统计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从终端使用角度对建筑能耗进行统计的方法和制度。但是,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统计工作中仍然集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耗方面,对公共建筑和住宅中各种用能设备的终端能耗没有进行统计。导致目前我国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准确地给出建筑终端能耗的具体数据,包括绝对量和在整个社会终端能源消耗量中的比例;也不能准确地描述我国建筑能耗的具体特点,例如发展变化的特点、不同功能建筑耗能的特点、不同地域建筑耗能、建筑内不同终端用能途径耗能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科学制定合理的建筑节能政策,也无法科学评估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

2“十一五”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政策建议

2.1强化对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建筑节能政绩考核制度

“十一五”期间能否挖掘近2亿tce的建筑节能潜力,将对“十一五”节能目标能否实现产生深远影响。各级政府必须转变观念,在抓工业节能的同时,重视建筑节能,实施建筑节能工作责任制,并作为政府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从而有效落实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各项措施,积极挖掘建筑节能的潜力,为加快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

2.2推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原则

2.2.1坚持“1个中心,2个重点”

1个中心是节能,即在满足相同的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单位面积的建筑物终端能耗,这应该成为衡量建筑节能效果的根本指标(目前,在“节能建筑”概念方面存在许多误区,以为建筑物中使用了一些节能技术或者利用了一些可再生能源就可以称为“节能建筑”。实际上,体现“节能”性能的标尺应该是“在满足相同的室内环境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单位面积的建筑物终端能耗”;相关技术仅是实现节能目标的措施,而不应该成为衡量是不是“节能建筑”的标尺。在许多所谓的“节能建筑”中采用了一些墙体保温隔热技术、或者节能窗、或者使用了某些节能的采暖空调技术、或者采用了某些可再生能源技术,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集成优化,舒适性没有明显提高,单位面积的能耗却增加了很多,本质上这不应该称之为“节能建筑”。)

2个重点是建筑物本体和建筑用能系统(设备)两手都要抓。(1)对建筑物本体,要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采用节能建筑材料,在保持建筑室内舒适性环境的前提下降低采暖空调负荷(有用能);(2)对建筑用能系统(设备),尤其是采暖空调系统,通过合理的设备选型、系统设计及运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终端能耗。

2.2.2从三个层面逐步推动

一是理顺节能管理及能源费用征收机制: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的机制,理顺各方关系、明确各方责任、使节能与各方(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利益直接挂钩来促进各方的节能积极性。二是加强限制性政策:通过能效标准和强制性政策对建筑物、能源系统(设备)的能效水平及节能管理(尤其是公共建筑节能管理)提出强制性要求。三是加大鼓励性政策的力度:对高效的节能技术、产品(建筑)给予经济激励。

2.2.3针对不同的建筑用能特点有区别、有侧重地推动

按照建筑物类型(大型公共建筑、中小型公共建筑和住宅)、气象条件类型(5大热工分区)、建筑特点(新增建筑和既有建筑)、能源系统(设备)类型的特点(采暖空调系统、照明设备、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并综合考虑我国的实际管理体制逐步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全面开展。“十一五”期间,建议:(1)优先抓新建建筑和新增用能设备的能效市场准入,同时结合既有建筑节能改造;(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优先抓大型公共建筑能源系统改造和北方城镇供热系统节能改造,兼顾局部围护结构节能改造;(3)优先抓城镇地区的建筑节能工作,兼顾农村住宅和居民生活用能的节能工作,“十一五”期间应该加大农村住宅和居民生活用能节能工作力度。

2.2.4以市场需求拉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因为建筑节能的分散性非常强,仅靠支持几个项目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通过建立节能长效机制,以市场需求拉动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应该成为推动建筑节能工作的基本思路。2.3“十一五”期间建议优先实施的建筑节能政策考虑到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的基础比较薄弱,并且许多政策涉及到管理机制问题(例如最典型也是最应该优先考虑的“热改”问题),所以,要全面推动建筑节能工作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需要逐步开展。建议“十一五”期间应该优先实施的建筑节能政策如下:

2.3.1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政府部门协调和节能队伍的能力建设

(1)加强节能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统领协调。建筑节能不仅仅是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包含了采暖、空调、照明、办公和家用等各种电器设备的节能;更为重要的是,建筑能耗是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各种用能设备的能源消耗,而建筑物本体的节能性能仅是影响建筑节能效果的一个因素,所以,建筑节能涉及节能部门、建设部门、可再生能源部门、热电联产部门、农村能源部门、能源价格部门、财税部门、环保部门、质量监督部门等诸多管理部门。因此,要真正抓好建筑节能工作,需要由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部门(如当前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日后可能建立的国务院节能主管部门)加强对建筑节能工作的统筹、协调、管理和监督。

(2)从机构职能、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建筑节能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快地方建筑节能监测(监察)体系建设,确保相关的建筑节能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实施。

(3)加大公共财政及其他方式的节能资金对中介机构开展节能政策研究、节能标准编制、能源审计、节能评估、节能信息传播等节能活动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杠杆效益,健全完善节能政策、标准、标识体系等基础工作。

(4)加快支持和培育建筑节能第三方节能评估、检测市场的健康发展。

(5)充分发挥按照“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运作的节能服务公司在推动建筑节能改造项目中的作用。

2.3.2出台强有力的限制性节能管理政策

(1)建立达标监督机制,强化新建建筑的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对新建建筑,建议建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运行5个主要环节的监督机制,加强节能评审工作,并通过相关政策引起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实施节能工作责任制,保障强制性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得到贯彻实施。建议对建筑物开发建设的全过程(包括建筑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证颁发的环节、建筑竣工验收的备案、要求销售说明书中标明其能耗指标)加大监管力度,并注重过程抽查;各方共同参与(包括节能主管部门、房地产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并明确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不达标的建筑采取严厉的惩罚性措施,包括限制预售、限制贷款、社会公布、司法惩罚等。

(2)加大对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力度。建议出台基于“能源定额管理”的“阶梯能源价格”政策,采用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思路引导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加大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管理力度,强制性实行能源消耗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等制度。

(3)加大新增建筑及建筑设备能效标识体系的管理力度。建议对建筑物和建筑用能设备大面积出台强制性的能效标识制度。例如,对建筑能耗信息标识,建议首先在夏热冬冷地区实施城市居民住宅能耗信息标识制度。

2.3.3建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1)通过各种相关渠道加快建立节能专项公益基金,本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和“专款专用”的思路,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建筑节能领域。建议的资金来源包括:在公共财政预算中设立节能科目、国债、征收附加电费、征收能源(资源)税和环境(碳)税、延长“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征收时间,并将建筑节能纳入支持范围、使用住宅公共维修基金支持建筑节能改造、国际合作项目援助资金等。对于公共财政对建筑节能领域的支持方式,建议改变当前将大部分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少数节能项目的使用方式,更多的资金应该转向支持节能机制的形成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方面,多支持前文所述的节能能力建设方面和惠及广大社会公众的节能建筑、节能产品、节能技术的补贴和减免税政策方面以及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建筑节能改造,使公共财政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2)建立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加大节能技术的推广力度,推动社会公众形成的“节约型”生活消费模式。市场经济下“利益驱动”是基本规律,而对于建筑节能这个涉及广大社会公众的节能领域来说,建立基于市场的能源价格体系和节能经济激励政策等长效机制是解决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的根本途径。一是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首先,建议在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应该充分考虑在能源消费时如何有利于促进用户的能源节约意识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而不是仅从能源供应方考虑如何收回相关成本。其次,建议在能源价格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成本,将多征收的大部分能源费用用做支持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及相关活动的资金来源,并体现“专款专用”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第三,建议建立基于“全社会能源消费目标管理”思路的“阶梯能源价格”体系,对“奢侈型,浪费型”的消费行为进行合理控制。例如,通过建立不同类型建筑物和居民家庭的“能源定额管理”制度,并实施“阶梯能源(资源)价格”体系。二是加快基于市场的能源费用征收机制改革使能源费用和能源用户的自身利益直接挂钩,从而调动能源用户的节能积极性。在建筑节能领域,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加快落实和推广供热/冷计量收费机制(考虑到分户计量存在的户间传热及其他技术问题,暂时可先实施住宅建筑每个单元/门栋的供热计量收费);二是改变当前“吃财政饭”的政府机构能源费用征收和缴纳机制,采用能源费用“定额管理”或者“承包制”的方法。三是对新增高效节能产品(包括建筑物)的经济激励其特点是一般情况下这些产品都是新增的单一设备,并且安装和运行操作比较简单,同时大部分已经有了相应的能效标准。对于节能性能远超过强制性最低能效标准要求的节能产品(包括建筑物),建议采用减免税、补贴、政府采购等经济激励措施。四是对既有建筑及建筑能源系统节能改造的经济激励其特点是通常以节能改造项目形式出现。建议通过节能公益基金给予贴息、减免税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建议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参与此类项目。同时,建议采用资金扶持方式鼓励建筑能源审计活动。五是对高效、先进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给予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其特点是这些技术不是单一设备,而是诸多设备和技术的集成,目前普遍缺乏统一的能效标准,并且新技术非常多。

如果在建筑开发阶段选取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不合理,将浪费大量能源。一方面建议加大对高效采暖空调技术研发、应用和推广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向社会出台指导性的技术政策,对合理的采暖空调技术形式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合理的采暖空调技术方式,应该尽快出台指导性技术政策。六是加大提高公众节约意识宣传、教育的力度加大对社会公众的节能宣传和培训力度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长期性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尚待进一步提高,工作和生活中与资源节约相悖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建议尽快建立长效节能公众宣传机制,采用多层次、多品种、范围广的宣传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社会基础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