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股票投资的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股票 投资 风险防控
股票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股票市场是我国持久追求的目标。在证券市场里什么意外都可能发生,所以,这就要求股民必须具备相应的股市知识,切不可盲目跟风,看见有人在股市赚了钱,就盲目地在股市里投资,结果不仅没有挣到钱,反而赔进去更多。如何杜绝大众盲目进股市的现象,如何能够让大家认识股票投资的风险,在已有的认知下进行合理的投资,本文结合各方资料,就此问题展开了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一、股票投资简介
(一)股票与股市
股票是股份证书的简称,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股票市场是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包括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两部分。股份公司通过面向社会发行股票,迅速集中大量资金,实现生产的规模经营。
(二)股票投资:炒股
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就是我们俗称的“炒股”。炒股,有着各种各样的题材,但大多都是炒经营业绩或与经营业绩相关的题材。所以在股市上,股票的价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呈正相关关系,业绩愈好,股票的价格就愈高;业绩差,股票的价格就要相对的低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些股票的经营业绩每股只有几分钱,但其价格比业绩胜过它几十倍的股票还高,这在股市上是非常正常的。因此,在选取股票时,一定要谨慎分析,密切关注该股之前的走势,利润,多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切忌盲目选股。
二、股票投资风险的类型与特征
(一)股票投资风险
是指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过程中,遭受损失或不能达到预期收益目标的可能性。股票投资风险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市场风险和公司特有风险。
1、市场风险
是指对所有公司都将产生影响的风险,它源于公司之外,表现为整个股市平均报酬率发生变动,购买任何股票都不能避免这类风险。比如当年的9・11事件,除了造成了巨大的生命损失,股市也随着这一事件持续低迷。
2、公司特有风险
源于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所投资公司近期的表现),表现为个股报酬率变动脱离整个股市平均报酬率的变动。例如前几年的三鹿奶粉被曝含有致癌物质三聚氰胺,就因为这一事件,该公司的股票大跌,很多股民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二)股票投资风险的特征
1、不确定性
股票投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明天的股市会是什么样子,因此对于风险的估计,也是完全凭借已有的现象、经验,进行的推测,这是我们大多数投资者所能做的。
2、客观存在性
股票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股市的利润是巨大的,但所谓“利润越大,风险越大”,股票投资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没有哪个人敢保证那只股票是稳赚不赔的,纵然是有名的“股神”,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赚钱,所以,对于股市,我们不能报有“零风险”的幻想。
3、相对性
为什么股市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人一夜倾家荡产,因为不同的股票,其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不同。对于不同的投资者而言,风险也是相对的,如何把握好风险的相对性,是每一位股民的必修课。
4、可防范性
尽管股票投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非没有规律可循,我们要根据一定的方法,努力地去测量、估算可能出现的损失,尽力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三、股票投资风险防控
(一)掌握必要的证券专业知识
股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研究透彻。但若是想凭借股票的投资获得成功,必须要话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证券知识。我们不排除有人凭借运气获得成功,但那毕竟是少数,要想获得长远的成功,专业的股票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
(二)了解投资环境,关注投资时机
股市与经济环境、社会发展、政策颁布等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政治安定,经济进步,民生安好,股市一定是繁荣、能挣钱的;反之,政局动荡、经济衰退、民不聊生,股市将会是灰暗的,是个吸金的黑洞。
(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式
股票的投资方式有很多,这就要随着投资者的习惯、性格,结合当前的股市发展来确定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切不可盲目跟风,也不可长期不变,要随时保持敏感,灵活的改变现有的投资方式,跟上股市的变化,才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四)制定合理投资运营计划
大多数初入股市的投资者都将注意力放在试产改价格的涨跌上,却经常忽略本身资金的合理调整,要知道,资金的本身才是股市的基础。制定合理周密的资金运作策略,对于风险的防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笔者查阅多方资料,就股票投资风险防控的问题展开了探讨,具体的分析了当前我国股市的现状及股市投资的风险所在,就股票投资的防控提出了一些建议,然而由于个人所学知识以及阅历的局限性,并未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希望能够凭借本文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加以指正。
参考文献:
[1]王健补.理财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18-328
[2]王小玲.中国股市系统风险实证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张剑锋.上海股票市场投资风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实际上,行为金融学主要是以人为视角来描述何为金融学、何为投资,为何是这样以及是怎样形成的。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和后悔理论这两大理论。
(一)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指股票投资者对于相同状况所作出的决策往往要考虑自身处于盈利时期还是处于亏损时期。在大多数状况下,一旦投资人士所亏欠的款项和盈利的金额相等时,在亏损的状态下会变得十分沮丧,但是盈利的时候并没有那么快乐。反之,一旦出现了亏损,其心理情感往往就会变得极度强烈。譬如,一支股票的现价为10元,如果一名投资人花12元买进,而另外一名投资人是花8元买入的。面对10元钱的这只股票价格发生改变之后,两名投资人会作出迥然不同的决策。假如该股票升值,8元价位买入者肯定将留着这支股票,因为他追求的是更多的利润;而对于这位12元买入的股票投资者来说,他就会犹豫不决,在观望之后也许就会动摇自身的意志,甚至在考虑之后卖出该股票。反之,假如该股票下跌,其反应还是截然不同的。为继续保持现有利润,8元价位买入者十分有可能选择卖出以确保有限的利润能够加以兑现。然而,对12元价位买入者而言,往往会继续持股甚至选择再次买入,这是由于一旦出局就代表亏损已成为事实。
(二)后悔理论
股票投资人士在进行投资时常常会产生后悔状况。具体来说,出现牛市时会后悔未能及时购买当时已看好的股票;在熊市的背景下,又会后悔未能加以止损而被套入其中;即使在自身所拥有的股票既不涨又不跌时,当看到他人所推荐的股票获利也会为未能购入而后悔;而当股票投资者抛出未涨的股票而选择买进他人所推荐的股票之时,当看到已卖掉的股票再度不断上涨,投资者会因为没有坚定自己的想法而后悔。投资者在投资判断决策上容易出现错误,他们会感到非常悲伤。所以,投资者往往会出现瞻前顾后的犹豫特点,尤其是要决定是否要买入或卖出时常常会按自己的思维方式去避免后悔的发生。
二、股票投资中的行为金融学研究
作为股票投资者,无论是老练娴熟的投资者还是刚步入股市的菜鸟,他们都试图用理性的方式来分析股票市场的波动来进行投资理财。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判断和分析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认知过程、情绪过程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一来,金融市场就出现了普遍的行为偏差,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行为金融学可以成功地解释股票市场中的很多现象。通常,人们在股票市场中往往表现出来的行为心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偏差,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发挥极其重大的作用,影响着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股市参与者往往通过自己的估测和预期来做出相应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过度自信。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股票参与者对未来股价的区间估计往往很小,同时投资者不能从以前的投资决策中汲取失败的教学,进而更加陷入了过度自信的状态之中。由于金融产品的价格很难估计准确,当股票投资者面临选择时,投资者就容易过度自信。那些专家、专业人士也会依据自己的理论来对股市进行分析和预测,这都是过度自信的直接表现。
(二)处置效应
通常,股票投资者往往注重财富的变化量而非绝对量。股票投资者在面对亏损的时候常常抱着赌一把的心理,且宁愿接受确定性的盈利。这就是处置效应,通俗讲就是股票投资者会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过早卖出盈利的股票。这是一种典型的投资者认知的偏差,对盈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厌恶性心理”。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他们是有风险偏好的,愿意继续持有股票直到解套;当出现了盈利之后,投资人会进行风险的合理规避,同意快速卖出以确保自身的利润,怕再出现亏损。
(三)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也是一种典型的非理。当股票投资者在没有掌握准确的信息的状况之下,往往易受别的投资人之影响而作出类似之行为,过度地依赖别人的意见和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羊群行为”在股市中非常常见。能够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投资者的个性特征、舆论与政策、投资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投资者的赌博心态和求利心态等都会造成“羊群效应”的产生。“羊群效应”理论认为,人们的自信心会收到行为与其结果的影响。
(四)家族集体效应
我国的公司许多是需要大量资金的上市公司,尤其是私人公司,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其创业初期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寻求发展,公司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明晰,缺乏强有力的融资支持。在这种条件下,大多数公司走过了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完成了初次创业。而今,在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公司普遍追求以规模扩张、产业多元化为目标的二次创业。随着公司的发展,市场的扩大,其融资需求的规模也不断加大,仅仅依靠自我积累很难满足实际需求,便家族式的进行股票融资、或者进行股票投资以期获得收益等,但在经营转型中难以适应股票市场的新环境,造成家庭企业收到重创。
三、促进股票投资行为有效性的分析
(一)与自身经济能力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自身构思建设
在股票投资中,大力推行科学化行为模式,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市场导向状况来判断如何进行股票投资。在股票市场买卖过程中,要着力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投资人价值列入生态、文化产业当中,视为统一体进行发展;另一方面是在股票投资中按照资源投入产出比最优化之原则,运用各类管理方法以提升投资人所具有的产出。
(二)健全股票投资监管法律法规,确保股票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股票投资监管尚处在起步阶段,由此可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十分必要,特别是在监理过程中健全股票投资的相关管理机制,一旦出现了资产与资源之变更,一定要实施公开招标制度与决议制度。为此,要持续健全完善议事会、代表会等有关民主管理机制,并且明确相关的工作程序,完善有关的工作制度,保障以上组织能产生监督的作用。投资人要事先开展可行性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得到科学而合理的监管机制。
(三)建立健全股票投资经济风险评估机制
本世纪以来,股票投资被人们关注,并最终在各地遍地开花,但许多属于盲目投资,造成巨大损失。人们对这些损失下的股票投资之异议开展了原因探讨,股票投资可以说是经济运行的一大重要载体,其中有着非常多的市场资金以及企业。在当前我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之下,一旦投资人对于股票投资的评估机制不够健全,将导致投资处于风险极大的状态。
(四)提高经济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透明度
股票投资大多属于政府主导或参与,资金投入大,涉及部门多。因此股票市场管理者要注重目前财务报表和市场资金之间有关信息的披露,让社会大众能够了解到股票投资的趋向以及支出收益等相关内容,从而有效避免投资人员匆匆忙忙地盲目参加激烈的市场经济,让投资人能够更加理性地参与和运用市场中的资金,并且有效实施绩效考核机制。
四、结语
一、制约我国保险资金积极入市的主要因素
从国外的经验可以看出,股票是保险公司资产配置中的一个重要投资品种,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利合作关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由于分业经营长期处于割裂状态。随着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发展,这种政策障碍已经逐渐消除,管理层甚至给了保险公司相当多的优惠措施,希望能够给中国资本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由于我国保险业发展十分迅猛,理论上将有600亿左右的保险资金可以直接投资股票,但我们认为保险公司短期内将以试探性投资为主,而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且他们对一级市场的兴趣远高于二级市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中国股市没有给投资者带来合理的收益。作为风险程度较高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主要以较高的收益率吸引投资者,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经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经合组织的统计,美国在1970年——2000年间股市的平均回报率为10.3%,债券市场为5%,货币市场为3.7%,而德国这些数据分别为14.4%、7.9%和3.5%。由于股市风险相对较大,投资者的入市积极性往往和股市的收益密切相关。我们将1981年——2003年美国股市的涨跌幅与美国寿险公司股票投资增长率作了对比,发现两者的走势惊人的相似,通过统计软件分析得知,他们的相关系数在90%以上。由此可见,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参与股市的程度与股市的收益率成正比。
中国保险公司从1999年开始通过投资基金间接参与中国资本市场,著名的5.19行情让保险公司尝到了甜头,1999年和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收益率普遍在10%以上。但好景不长,随着股市投机泡沫的破灭和违规资金的退出,中国股市陷入了长时间熊市,保险公司在基金投资上陷入亏损的被动境地。受此影响,从2001年到2003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分别为4.3%、3.14%和2.68%,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事实上,中国股市的投资者多数都在亏损,包括部分券商在内的许多机构投资者已经淘汰出局,面对这样的市况,向来经营稳健的保险公司自然不会轻易大规模直接入市。
2、中国股市的制度建设还亟待完善。中国资本市场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诞生与成长起来的,由于定位在为国有企业提供融资而不是资源配置上,其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的缺陷。这种市场功能的错位,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加上监管力量的薄弱和法制建设的滞后,我国资本市场还存在诸如上市公司的诚信危机、投资者利益缺乏保护、证券中介机构失职、暗箱操作和市场投机盛行等突出问题。
国九条的颁布,标志着管理层的思路已经从以前的救市转变到治市上。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管理层陆续推出了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券商治理整顿、分类表决制度等一系列旨在解决资本市场制度缺陷的创新措施,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解决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积累的问题并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保险资金作为稳健理性的长期投资资金就不会大规模入市。
3、保险公司自身的因素。目前几个大型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主要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由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的时间不长,各保险公司要么用基金投资团队兼做股票投资,要么通过招聘等手段重新组建股票投资部门,总体上相关业务人员还需要较长的时间磨合及适应新的投资业务。同时,各公司股票投资的相关规章制度、风险控制、托管清算等其他准备工作完成时间也都不长,还须在今后的投资工作不断检验和完善。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9月,保险公司投资基金的数额达到744亿元的高点,在有关部门公布了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相关文件之后,保险公司对基金采取了减持的策略,到2004年底基金投资额降至673亿元,锐减71亿元。2004年四季度股市一直处于调整之中,在这个时候选择减持基金,保险公司的态度值得玩味。一个可能的理由是,保险公司一方面希望通过直接入市丰富资产配置品种,努力提高投资收益;另一方面,在基金投资(特别是封闭式基金投资)的伤痕还没有愈合的时候,保险公司不会轻易忘记资本市场的风险之痛,他们在准备直接入市的同时减少基金投资的比例,以避免权益类投资在资产配置中占有过高的比重,以减少股市波动对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的影响。特别是三家境外上市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不断下降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在大规模直接入市的条件没有成熟之前,他们不会轻易冒进。而这三家保险公司的资产占全国保险总资产的70%以上,因此保险公司直接入市的规模就不容过分乐观了。
二、推动保险资金积极入市主要措施
经历了近四年的持续调整,中国股市只有通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和创新,重构一个规范、透明、公平、有效的市场,才能吸引包括保险资金在内的各类合规资金源源不断地为股市输送新鲜血液,使中国的资本市场逐步恢复活力,并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快速发展。而同时,保险公司等广大投资者才能通过资本市场真正享受到投资中国的丰硕果实。为扫除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无形障碍,促进保险资金积极入市,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各项深层次改革。2004年以来的各项政策表明,管理层已经下决心要根治困扰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类问题,并逐步将国九条的各项精神落到实处。目前,社会各方都盼望管理层能够在全流通问题上有实质性突破,因为这已成为中国股市脱胎换骨的最大障碍。全流通问题由来已久,且越拖越难解决。管理层各方应尽快达成共识,在不损害投资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拿出原则性或框架性解决方案,使投资者对全流通问题的解决和中国股市未来发展动向有清晰的预期,促进场外观望的合规资金积极入市,为顺利完成资本市场的改革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除此之外,管理层还应加大对市场上各种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构建一个健康透明的市场氛围。如:加强上市公司诚信建设,加大对弄虚作假行为的处罚;完善上市公司融资体制和淘汰机制,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与相关部门配合,规范包括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媒体在内的各中介的行为;加大对注重投资者回报的上市公司的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真正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上市公司群体等等。
2、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保险资金直接入市涉及到两个金融市场和两个监管部门,这种跨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牵涉到两个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早在2004年7月,为应对愈演愈烈的混业经营趋势,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达成金融监管分工合作的备忘录,将建立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对监管活动中出现的不同意见,通过及时协调来解决。同时,三方还将与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合作,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信心。
从保险资金直接入市的相关配套文件的出台看,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是积极有效的,去年建立的联席会议机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今后,保险资金在入市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突发事件或新的问题,这都需要通过监管部门之间的配合加以解决。同时,监管部门还应鼓励保险公司等机构积极开发跨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进一步紧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
3、保护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中国股市具有明显的资金推动的特点,几乎每次行情都活跃着各路不同性质的资金。随着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违规资金已陆续撤出股市,这也是造成近几年股市持续低迷的重要原因。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鼓励合规资金积极入市是管理层稳定市场和投资者信心,推动股市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管理层在打击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维护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代表了市场主流的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在处理闽发、汉唐等问题券商的时候,就需要管理层保护机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从而保护广大机构投资者对股市进行长期投资的积极性。
此外,作为机构投资者集中的投资品种,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迭创新高也给机构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损失。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1月21日,在54只封闭式基金中,28只小盘基金(5亿——15亿份)平均折价率为21.89%,26只大盘基金(20——30亿份)平均折价率更是高达37.65%,其中有4只基金折价率已经超过了40%。作为最大封闭式基金投资者,保险公司在2004年中期的封闭式基金投资已经超过300亿份,高折价率是其基金投资蒙受巨额亏损的重要原因。为保护机构投资者,管理层应着手解决封闭式基金的高折价困境,特别是在ETFs、LOFs等新产品成功上市之后,通过制度创新寻找封转开的新思路,彻底解决高折价率给机构投资者带来的各种问题。
4、保险公司应为积极入市做好充分准备。2004年底是我国入世三周年的日子,也是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对外开放的分水岭。面对国外保险巨头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国保险业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而努力提高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国外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已经告诉我们,资本市场是保险公司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尽管目前我国股市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我们的保险公司应该用战略眼光审视自己的入市策略,为保险资金长期积极入市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当前股市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的时候,保险公司应积极介入一级市场、可转债等相对安全的投资领域,通过实战快速磨合投资队伍,提高股票投资部门的研究能力、市场敏锐力及风险控制能力,为今后保险资金更大规模的长期投资奠定组织基础。同时,保险公司还应加紧组织体系、管理制度、财务清算、技术支持、风险控制、激励机制等相关配套环节的建设与完善,为保险公司顺利实施资金多元化运作、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投资收益率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国外保险公司股票投资概况
1、股票投资是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主要渠道
国外保险公司投资渠道较多,主要有国债、企业债、股票、房地产、抵押贷款等,经过较长时间的不断调整,股票投资已成为各国保险公司最重要的投资渠道之一。以美国寿险公司为例,最初股票投资在其投资组合中仅占有微不足道的比例,随着监管的放松和华尔街股市的蓬勃发展,股票投资的比例也节节攀升,到1970年代就稳定在10%左右,到1990年代更是快速增长到30%以上,进入21世纪,股票投资的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25%左右的较高水平。相对于股票投资,抵押贷款、房地产等投资品种出现明显萎缩,如抵押贷款比例由上世纪二三十年代30%——40%的水平一路下滑到2003年的6.86%。而企业债、国债等债券投资则基本保持稳定,如企业债的投资比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就一直在40%的水平上下窄幅波动。
统计资料显示,欧洲国家股票投资比例相对较高,例如:英国在1960年代以前股票投资比例为20%左右,而到了90年代,就上升到50%左右,并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近年来的股票投资比例基本在20%——30%之间波动。统计还显示,不同险种的股票投资比例也略有差别:在九十年代末期,美国寿险与财险资金投资股票的比例分别为27.42%和17.83%,英国为60.4%和31.98%,日本为26.6%和20.37%。
2、股票投资收益是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随着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饱和度不断增加,保险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保费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和费率的下跌,多数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实际上已经处于亏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收益成为保险公司净利润的主要来源,股票投资不仅是保险资金运用的一个重要投资渠道,也成为保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
美国寿险公司协会2001年到200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寿险公司投资收益中债券贡献的比例最大,平均为63.61%,股票高居第二位,为15.03%,随后是抵押贷款、保单贷款、房地产等其他投资品种。由此可见,股票投资是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考虑到2000年以后美国股市在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表现不尽如人意,股票投资对保险公司的利润贡献还有很大的潜力。
3、保险公司已成为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美国资本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其投资者结构已经出现明显的机构化特征。1950年美国机构投资持有股票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仅为7.2%,而根据最新的美联储资金流动报告,截止到2004年三季度,美国资本市场上约有58.57%的股票市值为机构投资者持有。从报告披露的数据看,美国个人持有的股票比例在这几年依然保持了明显的下降势头,从1999年的46.96%减少到2004年三季度的39.24%,平均每年下降1.29个百分点。
关键词:证券市场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已经解决了不同股权的流通问题,实现了所有股权全流通。所有股权全流通标志着长期困扰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制度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地解决,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得到了完善,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更能体现全体股东的意志。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而且也反映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评价。
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因素和指标有很多,这就要求投资者在选择上市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时候,需要了解并掌握这些因素和指标,并且知道这些因素和指标对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根据上海证券市场的实际数据,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各种因素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行业的选择、会计指标和市场表现指标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影响上市公司交易价格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行业的划分和影响因素的设定
(一)行业的划分
本文采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分类方法对所有上市公司进行行业分类。据此,所有上市公司可以分成13个大类,其中制造业又分成10个小类。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有886只,它们分布在上述13个行业里,分别为:农林牧渔业24只,采掘业17只,制造业496只,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2只,建筑业22只,交通运输仓储业47只,信息技术业55只,批发和零售贸易业65只,金融保险业9只,房地产业33只,社会服务业24只,传播与文化产业8只,综合类44只。
(二)基本假设和主要研究指标
基本假设:能够引起股票价格上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平均投资收益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能够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的研究指标与其股票的投资风险正相关,相反则负相关。
公司规模。为了能够反映股票的实际市场状况,用可以流通的股数来反映公司规模,通常用流通股数的自然对数来表示公司规模。从理论上讲,规模大的公司生产经营比较稳定,市场竞争能力较强,公司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强,公司的经营风险较规模小的公司来说要低;在市场表现上,公司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股票价格的波动较小,但公司规模的大小并不影响其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一项指标,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越高,公司所面临的财务困境成本和破产成本越高。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大,公司股票价格的波动则越大,但对公司收益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不能仅凭借指标的高低进行判断,通常该指标不影响股票的上涨或下跌。
流动比率。公司流动比率越高,反映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强,企业的财务风险越低,也就表明企业的经营风险越低,但该指标并不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总资产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可以用来反映公司的经营能力和成长性。总资产增长率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经营发展状况比较良好,公司经营状况的改善能很好地抵御市场风险,通常能够引起股票价格的上涨,但由于公司的高速增长也使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较增长率低的公司要高,使其股价的波动程度也较高。
主营收入增长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主要业务收入的变动情况,该指标越高,说明该公司主营业务发展良好,公司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高。同时,也反映出公司产品的市场定价能力比较强,公司在该产品市场的地位和竞争力比较高,因此公司主营收入的高速增长也会使其股票价格上涨,但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引起股票价格波动程度增大。
净利润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公司净利润的增长情况,该指标越高,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越好,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公司的股票价格会随着净利润的增长而上涨,但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也随之增大,导致股票价格的波动程度提高。
换手率。该指标是反映公司股票交易活跃程度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反映公司股票的交易越活跃,市场关注的程度越高,从而导致公司的股票价格波动程度比较高,股票的市场风险比较高,但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较小。
振幅。该指标是反映公司价格变动程度的主要指标。该指标越高,反映对公司股票价格的市场分歧越大,股票价格不确定性程度越高,股票的上下振荡导致其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比较大,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在不同的市场状况下会有所不同,在牛市中则会提高平均收益,在熊市中则会降低平均收益。
(三)研究样本和数据
本文选取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为研究时段,并根据上述的行业划分标准对所有股票进行划分,数据来源于上海爱建证券有限公司网上行情系统。所选股票为2006年12月31日前已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全部886只股票,因为研究的是全流通情况下证券投资收益、风险和影响因素的关系,因此需要剔除在2006年1月1日前尚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
另外,为了便于不同行业和主要指标的比较,采用周收益率和总风险作为因变量,可以减少因不同股票未能连续交易导致数据缺失而影响数据之间的比较,最终确定的股票样本数为124家上市公司,分布在11个大行业里。由于许多公司在2006年进行过分红派息等事项,因此对股票价格进行了复权处理。
(四)研究的程序和方法
以所选的上海证券市场124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为124只股票和上证指数在样本期间内的周收益率。对所选股票按行业进行划分,计算各个行业下股票的平均周收益率、总风险、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通过对各个行业下的平均周收益率和总风险、系统性风险的计算和比较,来研究行业对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
对样本个股在样本期间内的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和上证指数周收益率时间序列数据,根据单一指数模型作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估计出这124只股票在样本期间的系统风险系数。根据样本股票的系统风险系数估计值,就所设定的研究指标作相关系数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行业因素对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分析
从表2中的不同行业收益和风险情况可以看出:
不同的行业表现出不同的收益水平。在所有行业中,收益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保险业,平均周收益达到2.979%,收益最低的行业是食品饮料业,平均周收益为0.431%,两者相差2.545%,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平均周收益超过同期上证指数周收益的行业有4个,分别是金融保险业、木材家具业、机械设备仪表业和金属非金属业,其余行业的收益水平都低于上证指数的收益水平。不同行业平均周收益的巨大差距也反映出2006年的证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大多数行业的市场表现不如同期的上证指数收益。
不同行业的风险与其收益水平存在不一致的现象。通常情况,收益越高而表现出来的风险也应该越大,但实际情况却差异很大。金融保险业的风险为4.578%,食品饮料业的风险为5.001%,收益最高的行业风险比收益最低的行业风险还要低。
反映行业系统风险的β存在很大的差异。β大于1的行业有四个,分别是农林牧渔业、金属非金属业、建筑业和金融保险业,其他行业的β都小于1,β在1左右5%以内的行业没有一个,表明所有行业的市场表现都与上证指数不同步,只有4个行业的市场波动程度高于上证指数,大部分行业的市场波动程度都低于上证指数。
系统风险占总风险的比例差异也很大。大部分行业的系统风险比例占总风险的比例都超过50%,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达到87.04%。只有三个行业的系统风险比例低于50%,其中最低的是木材家具业为34.55%。
(二)主要研究指标对收益和风险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在5%的显著水平下,平均周收益与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2006年上证指数上涨了,具有很明显的牛市特征,因此振幅与平均周收益显著正相关。这四个研究指标的实证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这也说明这些指标是影响股票收益的相关因素,投资者在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前,需要对上述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进行股票投资,提高投资收益。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换手率与股票的平均周收益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也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这四个指标对股票收益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在5%的显著水平下,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换手率和振幅都与股票的风险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公司规模与股票的风险存在负相关,而其他指标与股票的风险存在正相关。这些指标的实证结果与最初的假设是一致的,也反映出这些指标是影响股票风险的相关因素。
在5%的显著水平下,流动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与股票的风险不存在相关关系,这与最初的假设是不一致的,这也说明在上述研究期内,这三个指标对股票价格的波动不产生影响或影响不大。
股票收益和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假设大多数是一致的,这也表明证券市场的市场表现与理性预期是一致的。这些说明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进行,证券市场越来越成熟和规范,市场行为也越来越理性。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慢慢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更加注重股票的业绩和成长性,更多地考虑公司经营的实际情况。同时,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影响投资收益的有关因素,还要熟悉影响投资风险的相关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在控制风险的同时提高股票的投资收益。
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的影响因素
本文通过对股票投资收益、风险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
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投资收益水平,证券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市场表现良好的行业大部分是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不同行业所面临的总风险与其投资收益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总风险高的行业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投资收益,行业的总风险对其投资收益的解释能力不高。
总资产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振幅和股票投资收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影响股票投资收益的相关因素。
资产负债率、总资产增长率、换手率和振幅与股票投资风险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与股票投资风险存在负相关,这些都是影响股票投资风险的相关因素。
在股票实现全流通后,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慢慢被投资者所接受和认同,投资者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更加注重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抓住影响股票投资收益和风险的相关因素进行投资,在控制投资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投资收益。
参考文献:
1.戴志辉,赵守国.投资组合规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06(27)
基于效用理论之上的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假定投资者是风险的回避者,投资者根据未来的收益风险状况并从整个投资组合的角度作出投资决定,并且总是作出一致,准确和无偏的理性预期。投资者的行为是理性的,不会受到主观心理及行为因素的左右。然而近二十年的研究表明,传统的投资决策理论假设不尽合理,首先,投资者未必有一致无偏的理性预期。其次,投资者的投资选择与投资者既定的盈利亏损状况密切相关,而非仅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风险关系。总之,投资者由于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具有某些行为特征,投资者行为的非理性方面难以用传统投资决策理论去解释。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关键词:股票市场;居民消费;心理帐户;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F014.5;F069.9;F830.9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the Residents’Consumption Behavior Based on
the Mental Accounting Perspective
——an Example of the Impact From Stock Market
to Residents’Consumption
Chen Qiang & Ye A-Zhong
(School of Management, Fuzhou University 350002,China)
Abstract: We analyze the impact of the Mental Accounting to consumption By construct theoretical model of residents’expectation of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which find that because of the mental accounting, consumers’behavior is more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economic operation status, the impact of income volatility on consumer behaviour depends on the changes from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ncome volatility risk..We also find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that the strengthening of mental accounting’s irreplaceability will promote the sensitivity of the consumption behavior to economic quotations.
Key words: stock market;residents’consumption;mental accounting;numerical simulation
一、引言
20世纪初开始,消费理论随着时代的变迁,已在众多经济学者对此进行的大量研究中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消费理论大体包括以几个方面:第一,凯恩斯(Keynes,1936)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其强调消费支出是当期可支配收入的稳定函数,在短期内人们的消费主要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多少。第二,杜森贝里(J. S. Duese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其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 而且也受到消费的“示范效应”和“不可逆性”的影响,强调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第三,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dman,1957)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其认为居民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永久收入。第四,莫迪里亚尼(Modigliani,1954)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其认为消费者是有理性的,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消费者总是根据一生的收入水平安排最佳的消费和储蓄。第五,霍尔(Hall,1978)的随机游走消费理论(Random Walk Hypothesis):其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沿长期趋势呈现出随机行走的特征。第六,里兰德(Leland,H.E.,1968)的预防性储蓄消费理论(Precautionary Saving Theory):其认为当未来收入不确定时,消费者将变得谨慎,用增加储蓄的办法来预防收入不确定带来的风险。第七,迪顿等(Deaton,1991)的流动性约束消费理论(Liquidity Constraint Theory):其认为流动性约束会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不论流动性约束何时发生,它都会使一个人的消费比他想要的消费少。第八,卡罗尔等(Carroll, Christopher D.,1992)的缓冲库存储蓄理论(Buffer-Stock Saving Theory):其认为储蓄相当于一种缓冲存货,旨在境况差时维持正常消费或在境况好时增加消费。第九,坎贝尔、曼昆(Campbell and Mankiw,1991)的λ假说社会总体消费理论:其强调消费函数应既符合随机游走假说(即有些消费者按照持久收入进行消费)也要与实际相符合(即有些消费者按照即期收入进行消费)。
传统消费理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相应的行为经济变量也逐渐被引入到消费理论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塞勒、希弗林(Thaler、Shefrin,1981、1988、1992)提出的行为生命周期假说(The Bvehavioral life-cycle hypothesis)。其通过对原先的理性假说添加了自我约束、心理帐户和心理定格三个重要的行为学变量来修正生命周期理论的。行为生命周期模型首先构造了一个二元偏好结构框架,即个人行为包含一对共生的但又不一致的偏好:一个偏好关注长期,另一个偏好关注短期,前者定义为计划者,后者定义为行动者,通过建立计划者与行动者的博弈关系研究了消费者如何依据外部干预平滑一生的消费。特维斯基、卡尼曼(Tversky、Kahneman,1991)进一步作了深入研究,认为由于心理帐户的存在,人们对财产的损失比对财产的增加更为敏感。他们的实证结果证实:损失对人们心理的负影响两倍于所得的正影响。当前,以行为经济学分析消费等问题已逐渐受到关注,这也为我们研究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居民消费行为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股票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资本市场得到了一时的迅速发展,新股恢复发行,市场交易量放量增加。开户数据表明我国居民参与股市的程度迅速加大。根据央行的金融运行数据显示,2006年下半年以来,开户数增速稳步上升,在11月停发新基金后,12月的开户数飙升,比11月增加了2.6倍。在当前我国股民不断壮大与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对股民消费行为的研究便显示出其重要性。由于我国股市建立的时间比较晚,还不成熟,从市场的投资主体到交易机制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深入研究股票市场与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积极有序地发展股票市场,利用股票市场引导社会总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为此,本文试图将股票市场与居民消费结合起来,运用动态经济学的方法,结合心理帐户有关理论,进行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并通过数值模拟考察心理帐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二、心理帐户视角下的居民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一般来看,股票市场发展程度和居民收人程度越高,居民所持有的股票资产的绝对额也会越大,股票市场与居民消费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会越强。无论是从经济理论还是从已有的实证研究来看,心理因素都是直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证券市场上投资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Arthur W.B.,1997;石文典,2001;石文典、肖余春,2004)。根据行为经济学理论知,人们对不同来源的收入会按不同的心理帐户运算规则来处理,一般对意外收入的支配更倾向于大手大脚。股票投资收入一般比工资收入来的意外,居民对其支配会比对工资收入的支配来得更加随意。本部分模型将通过引入居民的心理帐户特征项,来体现了一般的可支配收入与股票投资收入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差异,并基于股票市场行情与居民心理预期特征构造理论模型,对居民的收入预期与消费倾向特征进行分析。
(一)居民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
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将实际生活中的居民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没有参加股票市场投资的,下文称其为普通居民(N);另一类是有参加股票市场投资的,称其为股市居民(I)。对于股市居民在 时的预期总收入 一般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具有相对稳定的预期工资收入 ,假定其短期内分布状况为 ;另一部分是预期股票投资收入 ,假定其短期内分布状况为 。普通居民与股市居民在 期都会观察到关于总收入影响因素的经济行情 。 由两部分组成,股票市场行情与股票市场外的其他经济行情。通常股票市场行情对普通居民总收入预期的直接影响较弱,但能较显著地引起股市居民对总收入预期的变化。因此随机变量 可认为是 时期股市居民受股市行情影响而产生的对总收入(相对与普通居民而言)的预期变动差额,其与 相互独立,则股市居民对 的理解是 , , 表示股市居民的股票投资收入预期差额不能相互抵消。因此, 越大,表明股市居民对未来股市行情越看好;反之,表明股市居民对未来股市行情越悲观。 表示股市居民对总收入水平的评价; 表示由于股市居民的总收入预期变化导致对未来总收入变动产生风险估计, 是股市居民特有的预期风险的一种表现。在经济运行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普通居民能从经济行情 中忽视股市行情的影响 ,其对 的理解仍然是 , 。
由于居民心理帐户的存在,对于不同帐户的收入,可以认为居民消费决策的总体表现 是依据心理帐户的影子收入 来做决定 ,即 时期居民消费与影子收入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 表示自发性消费(假定居民的自发性消费相同), 表示 期的边际消费倾向。这种心理帐户上的影子收入可具体表示为: , 为 时意外收入心理溢价系数,且 , 。这说明同等的收入,如果是来自股票投资,则居民对其有更大的消费倾向,这体现了居民对股票投资收入 的消费会更加随意。通常,居民会根据当期的经济行情 形成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即 。
由以上条件知,在经济运行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由于普通居民能从经济行情 中忽视股市行情的影响条件下,则其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为;
(1)
假定 ,则股市居民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为 :
(2)
其中: 和 分别为普通居民与股市居民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 可看成是经济行情的体现,当 且 时,经济行情表现出比较繁荣的景象,反之亦然。由式(1)、(2)可见,当居民只有一个心理帐户时(如普通居民),其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为一般工资收入的平均水平 ;而当居民存在两个理帐户时(如股市居民),其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还与各帐户的收入波动风险 与 、心理溢价系数 及经济行情 有关。
(二)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
假定居民在 时刻的资产为 ,居民的效用水平定义在居民的消费水平上。居民要依据 期经济行情 选择他的未来消费水平来极大化他的条件期望效用 的贴现和,即:
(3)
其受约束于下面的预算约束条件:
(4)
其中初始的资产 给定, 表示 期居民的消费量, 表示主观贴现因子, 为从 期到 +1期居民储蓄的真实利率, 为第 时刻居民对经济巷情 的条件期望。
为便于简单分析,假定真实利率和主观贴现率相等,即真实贴现因子等于主观贴现因子,因此由最优性条件可求得未来消费关系的Eular方程:
(5)
取效用函数为常数相对风险规避型效用函数 ,其中 是相对风险规避系数。则最优性条件可写为:
(6)
将 代如式(6)得:
(7)
从而求解得:
(8)
将式(1)与(2)分别代入式(8)可得普通居民与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
(9)
(10)
其中: 和 分别为普通居民和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由式(9)和(10)可看出,不论是普通居民还是股市居民,其消费决策会受到一般工资收入的平均水平 、 期工资水平 与 期各自的边际消费倾向 或 的影响。股市居民的消费决策还会受到各帐户的收入波动风险 与 、由股市行情引致对总收入预期变动差额 、心理溢价系数 及经济行情 的影响。
三、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运行状况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为便于对股市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对比,假定 期股市居民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相等,即 ,并将式(10)除以(9)可得:
(11)
1.当 不恒为0且 时,即居民有不同类型的收入来源且对不同来源收入存在不同心理帐户时,依(11)式可知: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具体要视 与 的值(注意: 一般为正数,而 可能为正数,也可能为负数);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有 ,即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大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反之,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有 ,即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见经济行情对存在不同心理帐户的居民消费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实际上,以上结论体现的股票市场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除了受心理帐户特征的影响外,同时也受到其它一些行为变量的影响,为此,下文将通过对特殊情形的进一步分析分解出这些行为变量的作用规律。
2.(i)当在一定时期内 时 (此种情况可看作股市居民在这一时期暂时退出股票投资),或者(ii)当 虽不恒为0但 时,式(11)都可化简为:
(12)
其中,第(i)种情形表明:当股市居民没有股票投资收入(没有不同类型的收入来源时),即使股市居民存在不同的心理帐户特征,股市居民与普通居民的消费行为差异也与股市因素无直接关系,只与一般工资收入的变动情况有直接关系;第(ii)种情形表明:当股票居民虽然有股票投资收入,若对不同来源的收入只存在一个心理帐户时,股市居民与普通居民的消费行为差异也与股市因素无直接关系。可见,居民不同心理帐户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不同类型的的收入来源,同时不同心理帐户的存在也是居民对不同来源的收入表现出消费差异的必要条件。
根据式(12)知:当工资上涨( )时:有 ,即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反之,当工资下跌( )时:有 ,即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大于普通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股市居民经历过股票市场风险的考验以及具有锚定心理、参照依赖等特征。根据行为经济学中的锚定心理和参照依赖特征知,人们进行判断决策时,常常过于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Kahneman、Tversky,1973),容易将这些证据当作参照水平,并对实际情况与参照水平的相对差异更敏感(Kahneman、Tversky,1991)。因此,无论居民是否存在不同心理帐户特征,只要其有参与股票投资(包括暂时退出股票投资的股市居民),其在进行判断决策时,就容易把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股市投资状况当作参照系。从而使股市居民对工资变动更不敏感(相对普通居民)。以致在工资上涨时,股市居民的消费增加不及普通居民来的明显,以致股市居民表现出更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反之亦然。
总之,当股市居民对不同来源收入即使只存在一个心理帐户时,或者当股市居民暂时退出股票投资时,由于居民具有锚定心理和参照依赖等心理特征,使的股市因素仍会间接的影响到股市居民的消费行为。另外,对照(11)与(12)式知,若加入心理帐户特征时(如式(11)所示),股市居民的消费决策除了受一般工资收入状况影响外,其它宏观经济变量(如经济行情、收入波动风险等)也会影响到其消费行为。说明,当居民存在不同心理帐户特征时,其消费行为会受到更广泛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
(二)收入波动风险对股市居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依据式(10)知, 是经济行情项 的系数,因此可将其看成是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幅度因子,其值越大,经济行情的影响力度就越大,反之亦然。由上文知股市居民的收入总波动风险水平为 ,可知 的增大对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同样具有不确定性。这要取决于一般工资收入波动风险 与股票投资收入波动风险 的比值。当股市居民收入总波动风险的增大主要来自 时, 变大, 变小,此时,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消费的影响力度会变小。反之,则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消费的影响力度会变大。
(三)心理帐户特征的影响效应分析
根据经济行情对股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幅度因子表达式 知,心理溢价系数 大小同样是修正经济行情影响里的重要元素,且心理溢价系数越大,经济行情的影响力度就越大,反之亦然。当然,根据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表达式(见(10)式)知,心理溢价系数还会通过其他途径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为了进一步了解心理溢价系数的最终影响效应,本部分依据式(10)对股市居民心理帐户效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由于此类问题数值模拟的参数设置没有可供参考的先例,为了更好的反映我国现实情况以及便于根据分析结果推断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本文参考了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可知,2005与2006年我国国民总收入分别为184739亿元、211806亿元,股票流通市值分别为10631亿元、25004亿元。说明我国的股票市场投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还很小。同时,考虑到股票投资收入变动的风险一般要比其他收入变动的风险来的大。因此本文数值模拟的参数设置为: , , ,当 时表示股市处于上涨阶段;当 表示股市处于下跌阶段。另外,心理溢价系数 取了1.10与1.15两种情况。
具体模拟时,首先时利用eviews5.0软件生成2000个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若干列,并依据这些随机数按以上参数设置分别产生出 与 序列若干组。通过EXCEL2003进行模拟运算 ,发现不论股票市场是处于上涨行情还是下跌行情,运用同一运算法则(式(10))对不同组的 与 序列的运算既可观测到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上升情形,也可观测到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情形。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所采用的标准正态分布随机数只限定了其一阶矩与二阶矩的值,而对随机数的高阶矩及持续期等特征没做限定,而这些特征的不同取值很可能是影响消费倾向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这说明,要了解经济行情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关系除了把握传统分析中常见的一阶矩与二阶矩波动风险的影响外,对于高阶矩波动风险及持续期等特征分析也是很重要的,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将是今后金融计量领域需进一探讨的课题。限于本文研究范围与目的,在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其中两组数值模拟结果(见图1至图3的a组与b组),来进一步分析心理帐户的影响响应。
(a组) (b组)
图1 上涨行情时股市居民心理帐户效应的数值模拟结果
(a组) (b组)
图2 下跌行情时股市居民心理帐户效应的数值模拟结果
(a组) (b组)
图3 心理溢价系数为1.1时股市居民消费总量的数值模拟结果
由图1和图2可看出,不论股票市场是处于上涨行情还是下跌行情,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都可能出现上升和下降两种情形。其中,具有较大心理溢价系数的股市居民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波动会来的也较大,可见,不同心理帐户的不可替代性越强(即心理溢价系数越大),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受经济行情的影响会越敏感。从总体上看,在预期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上升时(如图1与图2的a组),具有较大的心理溢价系数的居民会趋向于表现为较高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而在预期边际消费倾向持续下降时(如图1与图2的b组),具有较大的心理溢价系数的居民却趋向于表现为较低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
另外,对图1和图2的同一组模拟图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下跌行情时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会比上涨行情的来的相对要大些,这可能是由于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惯性或棘轮效应等特征,使的当股票投资亏损造成总收入减少时,消费并没有及时的做减少调整,以致表现出更高的预期边际消费倾向:而当居民由于股票投资收入明显增大时,也有可能使其总收入增加超过其消费的增加速度,以致预期边际消费倾向变小。不过,这并不意味这下跌行情时的居民消费总量会比上涨行情的来的更大。实际上根据图3的股市居民消费总量数值模拟结果 ,可发现,下跌行情时的居民消费总量会比上涨行情的来的要小。因此,股票市场低迷是不利于社会总消费的扩大。
四、结论
本文基于居民心理帐户特征的考虑推导出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一)股市居民消费决策的影响因素除了与普通居民有相同影响因素外,还会受到各帐户的收入波动风险、由股市行情引致对总收入预期变动差额、心理溢价系数及经济行情的影响。其主要是由于不同心理帐户的存在使的股市居民对对下期影子收入的条件期望水平与普通居民不同。
(二)居民不同心理帐户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存在不同类型的的收入来源,同时不同心理帐户的存在也是居民对不同来源的收入表现出消费差异的必要条件。
(三)当居民存在不同心理帐户特征时,其消费行为会受到更广泛的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
(四)总收入水平波动的增大对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这要取决于一般工资收入波动风险与股票投资收入波动风险的比值。
(五)当不同心理帐户的不可替代性越强,股市居民预期边际消费倾向受经济行情的影响会越敏感。
行为经济理论表明通常人们都会对不同的收入形成不同的心理帐户,这意味着居民的消费容易受到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合理的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来引导居民消费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随着我国股市的快速发展,股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显著。因此有必要重视股民的心理特征与规律,通过合理的控制股市收益与风险等,来间接来引导社会总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本文的研究对于微观企业把握消费行为规律,拓展消费市场也用重要启示,如可利用居民具有心理帐户特征,为其构造出不同方式的收入来源,以便发挥其心理帐户效应。总之,充分认识消费者特征,并加以利用,这对于更好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持续稳健地发展以及拓展企业发展前景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石文典、肖余春.消费心理预期与股票涨跌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4,(4):986~989。
[2] 石文典.现阶段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心理预期的性质与特点[J].心理科学,2001,(6):698~766。
[3] 王美今、孙建军.中国股市收益、收益波动与投资者情绪[J].经济研究,2004,(10):75~83。
[4] Arthur W.B.etal.Asset Pricing under Endogenous Expectations in an Artificial Stock Market[C]. In W.B.Arthur(Eds.),The 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II.Redwood City,CA:Addison- Wesley,1997
[5] Bernanke B.S.and Blinder Alan S.,Is it Money or Credit, or both, or neither? Credit Money and aggregate Demand[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78,no.5,1988:435~439.
[6] Carroll,Christopher D.,The Buffer-Stock Theory of Saving:Some Macroeconomic Evidence[J],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2,1992:61~156.
[7] Deaton,Angus.,Saving and Liquidity Constraints[J], Economertrica,59 (Sep) 1991:1221~1248.
[8] Duesenberry,James S.,ncome,Savings,and the Theory of Consumer Behavior[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1949.
[9] Friedman Milton.,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M]. 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 Press, 1957.
[10] Hall, R. E.,Stochastic Implication of Life cycle-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Dec) 1978:971~987.
[11] Keynes John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 Harcourt Barce,New York, 1936.
[12] Leland H.E.,Saving and Uncertainty:The Precauti onary Demand for Saving[J].Q.J.E.(Aug)1968:465~473。
[13] Modigliani,F.and Brumberg,R.,Utility Analisy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C],In Kenneth K.Kurihara,ed.,Post-keynesian Economic, New Brunswick, 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388~436.
[14] Shefrin Hersh M. and Thaler, Richard H.,The Behabior Life-Cycle Hypothesis[J],Economic Inquiry, October 26(4), 1988:609~643.
[15] Shefrin Hersh M. and Thaler Richard H.,Mental Accounting, Saving, and Self-control[C],in George Loewenstein and Jon Elster,eds., Choice over time. New York: Russel Sage Foundation, 1992:287~329.
[16] Thaler Richard H. and Hersh M. shefrin.,An Economic Theory of Self-Control[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9,1981:392~410.
处置效应是行为金融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鉴西方行为金融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
理论回顾和动机
1、前景理论
1979年,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了前景理论用于描述不确定性情况下的选择问题。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前景理论用价值函数(valuefunction)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utilityfunction)。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lossorgain),而不是资产的数量,因此投资者不是从整个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实际上,有的投资独立来看可能是没有(或有)吸引力的,但是从整个分散组合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不错(或不好)的选择。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的位置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并且因人而异。其次,价值函数的形式是"S"型函数,在盈利部分是凸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凹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最后,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因此投资者对损失较为敏感。
2、经验研究
在前景理论的框架下,其它学者对投资者在股票投资上回避实现损失的现象作了近一步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各自所得的独特资料库对处置效应等行为金融课题进行实证研究,并取得较大的进展。
Shefrin和Statman(1985)指出在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往往对亏损股票存在较强的惜售心理,即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不愿意实现损失;投资者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即出现处置效应的现象。Shefrin和Statman将引致处置效应的原因归结于投资者的心理,投资者为避免实现损失带来的后悔和尴尬而回避实现损失,因为一旦损失实现,即是证明投资者以前的判断是错误的;投资者急于实现盈利是为了证明自我,即骄傲自大心理所致。然而亦有其它学者如Kahneman和Tversky等认为,投资者担心后悔的心理重于自大心理,因此投资者宁可不采取行动,有这样倾向的投资者可能既不愿意实现亏损亦不愿意实现盈利,不卖出盈利的股票是担心股票价格会继续上升。
Odean(1998,1999)利用美国某折扣经纪公司从1987到1993年间共10000个帐户的交易记录研究处置效应。Odean提出了一个度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指标,他用该指标验证了美国股票投资者存在着较强的售盈持亏的行为趋向,而且这种行为动机不能用组合重组,减少交易成本和反转预期等理性的原因来解释。但是,Odean发现出于避税考虑,美国股票投资者在十二月份卖出的亏损股票较多,处置效应在十二月份因而较不明显。
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结论是:中国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投资者更为严重。
3、研究动机和贡献
投资者行为研究常常受制于有关投资者交易数据库的获得,至今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都依赖某些特别的数据来源。本文著者有幸得到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帮助,提供了该公司一营业部在1998至2000年间的交易数据库,这使得我们研究中国投资者行为的愿望得以实现。处置效应反映投资者回避实现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使得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相比赵学军和王永宏(2001)对我国投资者处置效应的研究,本文作出以下主要贡献:(1)本文考虑了六种参考点的定义,并比较其中四种不同定义对处置效应结果的影响;(2)本文除了使用Odean(1998)的方法检验处置效应外,亦从比较亏损股票和盈利股票的持有时间来检验处置效应;(3)本文检验了不同规模投资者的处置效应;(4)本文分析了投资者处置效应中的理性因素。
样本与方法
1、样本描述
如前所述,本文考察的对象是某证券营业部共9945个股票帐户在1998--2000年的交易数据库,辅助数据库是深沪两市1998--2000年的行情数据。对原始数据库进行适当处理后,我们可以得到投资者每日股票的交易量、交易价格和清算价格。为简化起见,我们对同一投资者在同一天内对相同股票的交易汇总,如果净额为正,则投资者买入该股票;若净额为负,则投资者卖出该股票;若净额为零,则去掉该该股票交易。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当日投资者在特定股票上的交易的含义更明确。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同一天对同一只股票进行反复买进卖出的意义并不大,原因是这样投资者需要付出交易成本,而从买卖差价中所获得的收益根本无法补偿交易成本。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果该投资者或投资者集团可以操纵某只股票的价格,则当日反复买进卖出,故意使一些账户盈利或亏损也是可能的。
目前,投资者的注册账户分为个人投资者账户和机构投资者账户,但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和机构投资者为了达到逃避监管、操纵股价的目的,部分机构资金使用个人账户进行操作,根据注册类别来区分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是不妥当的。一般来说,个人账户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小;机构投资者的资金量相对较大,平均股票投资组合市值较大。根据股票投资组合的市值大小来划分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是可行的。
由于我们研究的核心是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处置效应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我们将9945个账户按平均投资组合市值分成3类:1、小于50万;2、大于等于50万,但小于等于1000万;3、大于1000万。大致上,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是个人投资者,第三类是机构投资者,第二类是个人和机构的混合体。
2、检验处置效应的两个推论
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与此相关的两个推论是:1、卖出盈利股票的比率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比率;2、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于持有盈利股票的时间。处置效应还有一个不太适当的推论是卖出盈利股票的数量超过卖出亏损股票的数量,这一推论不适当的原因是当市场处于牛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盈利状态,盈利股票的数量远超过亏损股票,买出更多的盈利股票是合理的;而当市场处于熊市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的大部分股票会处于亏损状态,亏损股票的数量远超过盈利股票,买出更多的亏损股票是合理的,采取推论1的比率方式有利于克服上述问题。此外,从处置效应我们亦可以推论股市在跌市的成交量应少于升市的成交量,本文不拟对这种较为明显的现象展开。
实证研究中,我们考虑了六种定义参考价格的方式:1、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成交价格;2、投资者最近一次买进的清算价格;3、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4、投资者买进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5、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成交价格;6、投资者所有交易的平均清算价格。
成交价的优点是与申报价格一致,容易成为投资者心目中的参考价格,清算价格的优点是包含了交易成本,计算的损益更符合实际损益;最近一次买进价格的优点是与投资者最新股价定位一致,缺点是没有考虑历史交易对投资者参考价格的影响,所有交易的平均比所有买进交易的平均能更好地反映投资者的实际成本。总之,参考价格的确定因人而异,在总体上也很难说哪一种定义方式更科学。
参考点确定后,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盈亏的确定。盈亏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实现的盈亏,另一种是账面的盈亏。实现的盈亏是指投资者卖出投资组合中的股票,成交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清算价格减去参考价格就是考虑交易成本的盈亏。账面的盈亏是指投资者账面的盈利或亏损,若当日最高价大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盈利;若当日最低价低于参考价格,则是不考虑交易成本的账面亏损。如果考虑交易成本,账面盈利的条件是当日最高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账面亏损的条件是当日最低价乘以(1--0.0075%)大于参考价格。实证研究中,我们将考虑不同处理方式对结果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计算至少卖出一只股票的交易日卖出股票实现的盈亏和没有卖出股票的账面盈亏。然后,对所有投资者或满足某种特征的投资者计算所有交易日或某一段时间的卖盈比率(PGR)和卖亏比率(PLR),
一般来说,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自身的大小并没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两个比例相对大小则可以反映投资者卖盈还是卖亏的倾向。如果卖盈比例远大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盈;如果卖盈比例远小于卖亏比例,则投资者倾向于卖亏。我们分别用卖盈比例和卖亏比例之差PGR--PLR(记作)和之比PGR/PLR(记作)来衡量投资者"售盈持亏"的程度,数值越大,则越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数值越小,则越愿意卖出亏损股票,继续持有盈利股票。从统计角度,检验和,相应的统计量显著且大于0或小于0。处置效应表明,投资者愿意售盈持亏,检验统计量应显著大于0。
为了检验处置效应的推论2,我们计算了每次卖出股票和最近一次买入该只股票的时间差,如果投资者具有较强的"售盈持亏"的心态,那么平均来讲,投资者在卖盈股票上的持股时间会短于卖亏股票上的持股时间。检验持股时间差是否显著非零,可以验证上述推论。
3、处置效应中理性因素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
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
为了检验投资者"售盈持亏"行为是否基于对价格反转或相对价格反转的预期,我们考察投资者卖出股票后10、20、30、60个交易日卖出股票和没有卖出股票的收益状况。
·数据·
表1:投资者交易特征基本统计
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投资者数量(人)9749548161857853
股票数量(股)10518259231050
买进次数2600286261079181118237
卖出次数2378135614473672107997
买进成交数量(股)2200192726272058
卖出成交数量(股)2458200928852400
成交数量(股)
最大值252000099740013406222520000
99%分位点25000200003000023800
90%分位点4900400050004500
中位数100090010001000
平均值2323196627522221
成交金额(元)
最大值99%43691845137396933408457943691885
分位点90%307731218179350757325660
分位点54200446045800057018
中位数983086001000210430
平均值286622244231442
表2:投资者交易活跃程度基本统计
交易次数1998-2000年1998年1999年2000年
平均值51222529
最大值1760752587941
99%分位点440179209222
90%分位点123536066
中位数2291215
25%分位点7345
10%分位点2122
表3:日内相同股票反复交易分类
交易类型频率百分比(%)累计频率累计百分比(%)
都是买进3209053.713209053.71
都是卖出2190136.665399190.36
买进多于卖出16973.845568893.20
买进少于卖出19793.315766796.52
买进等于卖出20803.4859747100.00
表4:不同规模的投资者卖盈卖亏比例之比
1998-2000年1998年
小于50万3.40(38.11)3.34(24.72)
50-1000万2.77(11.79)3.32(9.58)
大于1000万1.81(4.84)1.94(5.48)
1999年2000年
小于50万3.00(29.86)3.33(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