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2: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引言
著名哲学家约翰・帕斯英尔在一次国际研究生教育哲学会议上强调说:“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对一些重要的、带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批判,做出判断。”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研究生教育对未来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不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即独立思考问题和主动探求答案的能力,研究生教育特别需要一种能够激发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好环境。
近年来,为了满足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大学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我国高校逐年增加学生的录取数量,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并不就意味着教育质量的同步提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伴随着扩招,培养方式由原来的“填鸭式”、“满堂灌”逐渐陷入了“放羊式”,出现了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许多从事研究生培养的教育工作者也先后对如何保证培养质量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从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必要性、培养途径两个方面作了论述。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必要性
1.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和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若把研究生培养当作高年级大学生,采用延长学制,增加知识总量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样既脱离研究生培养目标,也难以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更新教育理论和观念,采取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研究生在拥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需要和内在要求
研究生的培养,既要使研究生掌握本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科学知识,又要使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有着较强的系统性、灵活性和自我选择性。他们的学习是在接受、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知识结构合理和完善,开发智力,发展能力。最能衡量他们的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是科研训练的深度和所取得的成果。因此,研究生的教育,应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由重知识基础转到重发展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上来。
三、研究生科研能力提高的途径
1.研究生科研态度的端正
大多数研究生人学是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科研能力,进而能在竞争更为激烈社会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甚至能为国家多做贡献。但也不排除,有些研究生入学只是为了拿个硕土学位、得到研究生学历,并没有自身学术和科研能力提高的强烈要求。像后者本身没有提高科研能力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我们的教学指导无论多么有效,也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因此,研究生入学我们应首先注意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从思想上指导研究生,激发他们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积极的自我培养,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充分发挥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导师的集体指导作用,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障。现在好多学校,一般情况下多是一位导师指导一名或者多名研究生,特别是近几年,由于我们的研究生“疯狂”的扩招,高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一名导师负责几名甚至几十名研究生的情况日益普遍,导师的指导作用更显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用以下几点做法来解决。
(1)建立指导教师综合体
考虑到师资力量的不足,在研究生的指导上,我觉得应该建立指导教师综合体。即利用个人(指导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与集体(其他教师3―5名,他们也可以没有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综合体中,指导教师为组长,其他教师为组员。集体指导一方面解决了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易于拓宽知识面。此外,研究生指导教师可以聘请外系或者外校的教师乃至跨学科的教师来进行指导,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不同风格的教师,接受不同思想的熏陶。
(2)实行导师综合指导日制度。
无论是指导教师本人,还是指导教师综合体中的其他教师,他们都有各自的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时间非常紧张。实行导师综合指导日制度可以将导师的指导日期固定化。定期指导学生,如指定学生的阅读书目并检查阅读的完成情况、下达科研任务并检查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等等。这样研究生便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科研活动,减少盲目性。
3.提供研究生参与科研的机会
(1)相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大多数研究生都是精力充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他们都有勇于进取、不怕失败的精神。他们都渴望实在地干点事、希望得到老师或者是其他人的认可。因此,研究生在具备了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后,导师应该相信他们,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否则,可能会挫伤研究生的自信心。
(2)多参加学术交流
研究生在校期间,指导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带研究生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了解高层次学术研究动态,提高他们的科研欲望。要求出席学术会议的研究生必须带打印论文,在会议上宣读,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能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到本学历国内外的动向和当前的水平,启迪思路,使自己的科研沿着最有利的方向进行下去。
(3)多参加科研实践
在科研中,应当大胆地把研究生推到科研第一线,如研究生和导师共同举行研讨会、学术报告,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外出调研等,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协助导师或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他们的思想活跃并富于创造性的特点和工作上的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锻炼他们,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4.注重研究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到目前为止,许多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成也作了不少的论述。如:待选论文题目的判断判断研究设想的先进性;判断研究设想的可行性)、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文献检索与学术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完善学位论文撰写形式①;培养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培养利用科技情报资料的能力、培养撰写科研(学位)论文的能力、培养组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素质的培养、合作能力的培养、交流能力的培养(o,等等。我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外语等工具的能力、科研资料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论文的写作能力。
5.营造良好的科研外部环境
科研活动的实施,科研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这就需要给研究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外部环境。首先,应该有丰富的研究资料供给、便利的研究工具和信息来源。丰富的研究资料是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计算机是研究活动的必备工具,畅通的网络是研究者获得研究课题进展的有效方式。其次,加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特别是研究探讨一些创新性管理机制,如“教考分离”机制、“研究生综合素质考评”机制、“研究生创新发明奖励”机制,各种奖学金制度的设置,提供各种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激励机制等。三是要加强后勤服务与管理,保证研究生身体营养的需要。
蒋春容
(南京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7)
【摘要】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对促进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提高学校整体水平均有重要作用。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为目的,介绍了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改变教学模式、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及完善激励政策以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具体实践。
关键词 科研能力;本科生;人才培养
0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可见,培养本科生的初步科研能力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本科教育对学生知识灌输较多,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充分激活,创新能力欠缺,与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有差距[1]。我国的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实施了《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些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科研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2]。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意义体现在:
(1)有利于促进本科生的学习
参加科研活动、锻炼科研能力,与本科学习是相互促进的。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和掌握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灵活应用,而且可以给本科学习提供更大的兴趣、更强劲的动力和更广阔的视野,而学习则是科研思想产生的根本和赖以生存的营养来源。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科生通过参加科研训练,锻炼科研能力,既是实现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学习的过渡,又是消极被动学习方式向主动独立学习方式的转变,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并掌握科研方法、熟悉科研程序,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3)有利于提高院校的整体水平
教学是主体,科研是龙头。没有教学,高校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没有科研,高校将失去竞争的资本。高校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是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经验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研究型人才的有效途径[2]。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教师的科研得以有效推进,而教师的科学研究恰又是高校整体水平得以提高的助推器。
1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与具体实践
1.1构建本科生科研实践平台
坚持改善条件、提升实力,建设有利于本科生开展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基地、实践基地和教学实验室等硬件环境,逐步实现教学实验中心和实践中心在时间和内容上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并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旋律,努力将实验室建设成为学生探索与研究性学习以及教师科学研究的主场所。在自主建设的同时,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在校外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校内建立校企共建实验室,为本科生广泛开展科研训练、提升科研能力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平台。如我校整合了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先进数控技术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的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先后与19家企业合作共建了30个实验室、实验中心和培训中心,如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了GE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了Siemens全集成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与德国博世力士乐公司共建了BoschRexroth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与德国海德汉公司共建了海德汉数控测量实验室,与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共建了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与培训中心,与香港飞兆国际公司共建了电子与自动化实习基地等等。通过与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合作共建,进一步充实了实验室的装备条件,提高了实验室的整体建设水平,创新了示范实验中心的建设模式,为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1.2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转变
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推进研究性教学,着力培养研究性学习能力。在学科门类基础、大类专业基础与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中,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实行小班授课,将知识传授与研究方法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强化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思维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3]。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以专题研究、阅读报告、综合设计和开放式大作业等为手段,使学生真正达到参与、合作、探究、实践的目的,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简单机械、按部就班地照着教师和课本的步骤做。另外,在实验环节,以综合性实验为手段,由实验指导变为实验引导,精心策划实验课题。实验课题的设置不仅仅只是验证性的,更应该是探索性的。在实验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将一个课题细分成几个模块,每个同学负责完成特定的模块,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课题,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能力,符合科研项目完成过程的特点,即每一个科研项目的完成,都是由科研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完成的。如我校本科生的一项综合实验,指导教师经过题目构思、难度比对,最终给出“循迹小车”这一实验课题。课题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仅给出了该实验课题的目标、期限,以及完成该实验课题需要用到的相关知识点,但并不给出开展该课题的详细方案,而是由学生自己设计与验证。学生按照三人一组组成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探讨、分析课题的组成模块,例如:小车循迹模块、电机驱动模块、逻辑判断模块等。小组成员需在三天内完成各模块的方案构思、软件仿真,然后进行答辩。通过答辩这一过程,指导教师可以评估各小组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指导意见。各小组答辩通过后再按照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各个模块电路的软、硬件设计与调试,在设计与调试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摸索掌握示波器、信号源、万用表等调试设备的使用,以及构思一些常用的调试方法来解决调试中碰到的问题。在整个实验课题的实现过程中,探索式的实验课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这一探索性的综合实验,学生得以将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主动探索科学知识,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培养了团队合作能力。
1.3积极引导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可以使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科研、参与科研、到教师指导下独立开展科研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学生科研项目的立项工作,鼓励学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有的学校采取的是教师立项学生参与,有的学校采取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立项,有的学校是二者兼而有之[1]。无论哪种模式,其结果都使学生参与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学生在选题、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报告等方面都极大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协作精神。除了采用学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立项的方式外,也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尤其是教师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项目的研究,促进师生之间科研交流,给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机会,使他们接触学科前沿,明晰学科发展动态,对培养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团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邀请站在科技前沿的专家教授作学术报告、定期组织校内外学术科研交流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1.4完善激励政策
为激励本科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科研能力,需要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对本科生的奖励包括学分奖励、成果奖励、获奖奖励、科研实践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等。通过这些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主动性,保障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地完成。
2结语
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体现在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需要学校层面的积极重视和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多种措施并举才能真正促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2(8):152-154.
[2]彭蕾,孙波.加强理工院校本科生科研素质培养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4):70-71,79.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高
我国在建国初期,科研项目都是有专门的科研机构完成的,而高校拥有相当多的知识和人才储备,却没有让这些资源充分为我国的科研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当今高校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的大学生科研能力并不能满足当下社会的发展形势,这主要源于高校、教师以及学生三个方面。
对于高校来说,虽然目前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研项目,设立了许多大学生科研基金,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因此高校的相关政策还不能满足大学生科研发展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目前大部分的教学方式还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学,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取大量的相关知识,但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启发,以及其科研思想的培养来说都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而对于学生来说,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无法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一大原因。一流的高校不仅要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同时也应该拥有一流的学生,一所大学的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生的竞争力,为了能够更好的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创新型和实干型的学生,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其在就业以及科研上都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特长。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面的积极配合。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目前高校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改变教学方式,激发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因此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将单向的讲授方式改变为双向的互动式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积极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引导,但不能过多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干预,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自由开放的环境下学习。同时由于理论知识落后于实践的发展,要鼓励学生怀疑书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学术上能够看到更多的路径,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注意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对于许多不同的学科,可以产生许多边缘结合的新问题,而这些边缘性的新问题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例如心理学与法学,两者看似毫不相干,但在边缘上还是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时还能够注意到学科之间的联系,能够提出更多创新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并不相同,往往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高校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培养标准人才的工厂,应该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案,让学生的特点能够充分得到发挥。在高校中,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真正的学习需要依靠学生的自觉。因此,改变教学方式,从多个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性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注重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没有实验基础要掌握真理是不可能的,这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的话。高校十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目前的教学方式都是以基础知识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实践证明,这对于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但目前时常出现大学生具有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无法施展的尴尬境况。这说明学生的理论知识还无法充分利用到实践当中,这对于教育资源以及学生自身来说都是一种浪费,因此在高校教育当中,需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以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让学生的科研活动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各个院系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评审组,对学生科研的立项和选题进行专业的审查,提高学生科研的质量,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外的专家对学生的科研项目进行评审和指导,让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能够学到更多。同时,高校还可以与校外的机构进行合作,设立科研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在这些机构当中实践。在高校扩招的大环境下,由于经费紧张,往往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来为大学生的科研项目配置设备、实验场所。因此可以借助外部的力量,让学生在外部的企业或机构中可以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这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让外部的企业或机构收获很多。为了更好的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还可以将学生的科研实践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将学生的科研实践成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奖的参考项,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科研项目。通过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衔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好的发挥,这对于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三、营造科研气氛,鼓励科研创新
实践证明,在一个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将拥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因此高校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举办科研文化节、科技年会、展览等活动,给学生的科研成果展示的机会,同时还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科研竞赛、知识竞赛以及交流会等,鼓励大学生参加高等级的科研竞赛活动,以此来营造出科研氛围,同时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科研意识,让学生更加自主的进行科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于学生的科研能力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高校开始承担起科研任务,同时社会也更加需要科研人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非常紧迫的。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10.
【关键词】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训练;科研兴趣;培养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含义及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即研究生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简言之,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的基本要素[3]。(1)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是科研能力的核心。(2)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科研问题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与科学研究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3)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因而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在科研工作中需要了解大量资料,良好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能有效掌握资料,能减轻在科研工作查找资料和筛选资料时的负担。(4)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研究生在科学发现、理论形成、科学验证等各方面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5)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表现科研的最佳方式。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以做好科研工作。(6)动手操作能力,是研究生运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世界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提高,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而得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可以说,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重要方面。
2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1从零开始,夯实基础
口腔医学的科学研究多是从临床出发,根据诊治过程中的疾病病因、发病过程、影响机制、防治策略等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从而发现并凝练出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然后借助有效的测量、评估手段去探寻最佳的解决方案。一个只关注临床而不会科研的医生不可能是一位真正优秀的临床医生[4]。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国内医学的进步[5]。因此,开展科学研究之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有必要积累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包括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影像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等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同样需要掌握在科研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实验动物技术、模型建立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而且,一些常用的基本技能如文献检索、外文阅读、统计分析、设计构图,口腔研究生在开展科研之初也应当有所了解。这些知识或者技能的获取,除了学校安排课程见习实习外,导师和课题组也可以结合已有科研方向去指导,并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参加课题组开展的实验、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等,这些都有益于研究生及早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可以说,口腔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之前,导师和课题组要有意识地鼓励研究生广泛涉猎并努力掌握未来科研工作中有可能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做起,在最初阶段即夯实基础。只有这样,研究生才有可能在自己真正开展科学研究时,有的放矢地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做到举重若轻、得心应手。
2.2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建立对口腔医学院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科研的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在整个科研阶段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探索未知的科学真理。实验室工作常常需要重复、反复,面对这些枯燥无味的实验工作,如果没有相当的科研兴趣,学生佷容易感到疲劳,最终因为气馁而放弃。相反,如果对所要研究的东西始终充满兴趣,就很容易从一点一滴的研究发现中看到希望、感到兴奋,面对失败和挫折也就能够始终坚持不懈。因此,尽早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使其对科学研究产生好奇、向往的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顺利进展举足轻重[6]。在口腔医学研究生这一培养过程中,课题组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课题组讨论、科室学术交流或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等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通过介绍研究课题、启发思考、指导阅读相关文献、参与某些实验的简单操作,多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上述活动,打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7]。此外,导师要勤于监督研究生的科研进展、询问研究生的科研想法[8],从中了解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或优势,结合其自己的科研兴趣,因材施教,发挥研究生的长处,让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和具体内容。
2.3言传身教,注重传承
导师是整个科研课题组的核心[9],学生所进行的口腔医学研究工作也是导师提供、指导的。可以说,导师就是研究生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口腔专业人士,应当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学习和了解相关其它专业知识,做一个知识丰富的多面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口腔科学研究中来,导师要首先对这些新鲜事物有所认识,只有对本研究领域的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将所知所会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并帮助他;们锻炼捕捉先进信息的敏感性,也才有足够的自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此外,导师作为学生的师长,除了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外,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的科研作风也必不可少。一个秉承严谨科研态度的老师,也必将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如今,确实有一些研究生受到某些不良科研风气的影响,对科研急功近利,科研态度不端正,畏首畏尾,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力,不愿为科研牺牲自己的利益[10]。而一个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和科研品行的导师,会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11],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更让学生懂得“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道理[12]。
2.4有规有矩,奖惩分明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口腔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有规有矩、奖惩分明。要通过各种渠道对研究生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和科研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13]。例如,为提高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定期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测评,定期进行相关主题的科研读书报告会,发表各自的读书体会,总结自己的科研思路,并将测评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作为评选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党员等的重要参考条件,让研究生自己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知道时刻努力、不进则退。也可以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科研想法和课题付诸实践。或者通过选派优秀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参加学术大会,鼓励他们将所取得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展示能力,也可以督促他们继续深入科学研究[14]。而对于表现平淡的研究生也要多以鼓励为主,树立信息、端正态度,相信努力总有收获。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策略
科研能力的定义有很多种,本文所说的科研能力主要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信息的支持,没有适宜的信息,发现不了问题,也无从分析与解决。科研能力的体现必定要有一定的科研活动的支持,科研活动是一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或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科学知识于研究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点目标之一。
一、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只有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的战略目标,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由于高校专业划分过细,学生所学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并不平衡,再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数学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满足于记忆和重复,并且受专业口径狭窄的限制,接触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并不多,造成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不能满足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从以往“单向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向“双向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转变;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求异性”和“发散性”的思维,使学生从繁重的系统化知识学习困境中摆脱出来。
学生通过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可以弥补其知识结构单一的不足。学生要解决问题,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还要有其他学科知识作为支撑,这就要求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因此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其创新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院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院多年来一直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职业生涯设计,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省市乃至国家级的比赛等活动,激发了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成效,虽然部分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获得了国家专利,但对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一是学生科研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生科研活动的计划性、持久性差,没有实现学风建设与科研平台的有机结合。二是教学计划难以营造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科研的氛围,也造成了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时间不足。三是指导力量不足。虽然科研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就目前情况来看,我院教师仍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实践能力薄弱的状况,加之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对大学生科研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四是科研载体有限。学生目前的科研创新活动主要由团委以“课余活动”的形式开展,只是作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学校里真正和科研主题有关的社团很少。即使各种学生社团、协会和学生会相关部门的活动搞得轰轰烈烈,也都缺少学术气氛,科技含量不高。
三、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
科研能力是进行科研活动所必需的一些能力的有机结合。科研活动往往需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资料—方案论证—实践操作—总结答辩等步骤。由于科研活动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故而构成科研能力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学生的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归纳总结并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等。
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当问题被发现或提出后,人们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察觉到与该问题相关的信息。因此,正确地发现问题能够使人的注意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选择性,对问题的持久性思考具有一定的激励功能。
其次,要查阅相关资料获取有效的信息。信息是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资源。开展科研活动,首先必须掌握关于研究对象的大量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重复研究,并使自己的科研活动能够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再次,要深入分析思考,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操作。
最后,归纳总结并准确表达科研成果。科研活动最终是以一定的成果形式表现出来的,或是新思想、新技术,或是发明专利与新方法等。这些成果都需要通过文字或符号表达出来,因此,从事科研活动必须具备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四、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策略。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2.学生自身兴趣的培养。
3.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5.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五、结语
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保证科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应该积极启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秦燕娟.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8):22-28.
关键词: 本科生 科研能力 培养
《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为此,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1.高校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高校“进口”(高校招生)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每一所大学的生源来自学生和家长的选择,高校在社会上有良好的声誉,才会有优越的生源,高校声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师资力量是有目共睹的,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外化的,是每个人都能看得见的,学生在校期间公开,取得科技发明,获得专利,就能证明该所学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水平较高,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从高校“出口”(学生就业)来说,学生科研动手能力较强的高校必定会有很好的“出口”,因为科研水平最能反映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任何一家企事业单位都会引进这种具有实际能力的人。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曾指出:“学校在某种意义上就像企业。”[1]从这个观点来看,学生就是学校的材料和产品,从学生进口,经过四年加工,到学生出口,只有合格的产品才会顺利出口,所以,高校解决了进口和出口,才能像企业一样运转起来,才能够很好地发展壮大。
2.高校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学习的人。”[2]所以高等教育不能仅仅向初等和中等教育那样,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训练。知识在不断更新,只有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才能终身学习,才不会被突飞猛进的科技知识的潮流所淘汰。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参与到知识的应用和探索过程中。在科研活动中,任何一个数据都要按照要求精确到一定的小数位,不能有半点虚假,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在此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合作者)之间要相互交流,有些科研项目甚至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人,这样就要学会处理好各类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科研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学习,是应用科学理论的具体行动,有利于开发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是对个人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强调科研活动,能够使学生尽早成为国家发展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
二、本科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在重点大学相对开展得较好,比如,南开大学从2002年9月开始,设立百万元的本科生创新基金,以立项的形式开展了“本科生创新科研百项工程活动”[3];中国科技大学于1999年提出了“大学生研究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am,简称URP);上海复旦大学有李政道博士设立专项学生科研基金;浙江大学从1998年开始开展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每年投入经费20―50万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江技师)每年设立10万元专项经费,并在2005年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生科研立项等工作。其他一些高校基本上每年用于学生科研经费基本上在2―10万元。学生科研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校团委,部分学校是校团委和科研处共管。但是,学生科研还存在一些不足:
1.从学生自身来看。
本科学生科研素质总体偏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科研认识不足。有些学生认为科研是“空中楼阁”,与自己相距甚远,高不可攀;有些学生认为搞科研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还有些学生认为搞科研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2)学生对科研方向不明确。一些学生对科研持有一定的好奇心,并表现出一定的兴趣,但对究竟如何进行科研、进行哪方面的科研却十分茫然。由于方向不明确,所以在选题时要么太难,耗费大量精力却一无所获,要么太容易,以至于没有一定的研究价值。(3)学生缺乏科研主动性。现在,大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本科学生在毕业时基本上要修满200个左右的学分,因此学习任务还是比较重的,有些学生虽然科研项目已经获批,但是不能够主动挤出一定的时间查阅资料,认真研究。
2.从指导教师来看。
教师指导不到位。高校教师不仅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工作,还有一定的科研工作。有些学校的教师每周有20节课,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导致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而对于那些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由于科研水平和经验有限,往往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从学校方面来看。
高校科研经费投入欠缺,学生科研场所也不足,学生科研管理制度也不够健全。目前,大多数普通高校科研经费太少,没有固定的科研场所,一些高校虽然有学生科研场所,但是不能真正对学生开放,而且场所的科研硬件配置也不是很到位。
三、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措施
1.建立科研“导生”、“导师”制度,加强科研指导工作。
在大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实施“导生制”。选拔成绩优异、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科研的导生,主要向没有任何科研经验的低年级学生介绍申请学生科研项目的一般程序,介绍查阅文献资料等进行科研的方法,纠正他们对学生科研存在的某些不正确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对学生科研有初步认识。在高年级,要聘请具有一定职称、学历、科研水平的教师担任学生科研“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科研选题、开展研究和成果申报等指导工作,并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在科研过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高校还要完善学生科研相关制度的建设,从而增强学生科研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包括立项申请、立项审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鉴定和申报、经费报销等环节,这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按章依程序办事,尤其对于立项审批、结题验收和经费报销三个环节,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2.开展学生科研文化活动,强化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科研的积极性。
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科研文化活动,如:科技文化节系列活动、科研作品、成果集中展示月、学生科技作品竞赛等,为学生开动脑筋、勇于探索和钻研求新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发挥才智、挖掘潜能提供舞台。对于教育部门和社会某些科研单位组织的类似于“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大赛”等活动,分管学生科研工作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抓住机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勇气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比赛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同时,还要强化激励机制,对各类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对科研活动表现积极的学生,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激励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根据科研成果给予学生1―3个附加学分;对取得发明成果或者获得专利的学生优先评选优秀毕业生或者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留校任教;还可以给予适当的科研奖学金(江苏技术师范学校对取得一定科研成果,或者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给予800―2000元的奖励)等。这些激励措施可以保护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心投入科研工作,而且,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一种榜样效应,促使他们学习先进,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最终形成以点到片,以片到面,直至全员参与的良好的科研氛围。
3.尝试新的考试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现行的考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试卷(闭卷和开卷)考试,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一般都是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另一种是撰写论文,采取这种形式的课程常常是那些专业选修课及思想政治形势课。但是一些学生平时根本不学习,只是在考试之前死记硬背任课教师划的重点。江苏技术师范学校为了强化学生基础,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从2006年开始,对专业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实施“教考分离”措施,即任课教师不出考卷,仅提供教案,由学校聘请其他教师出卷,这能够比较如实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高校还要建立适合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考试形式,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再现。对于工科学生,要根据工程背景和专业课程实际采取小设计、小答辩的形式,比如《VHDL语言――硬件描述语言》课程,可以让学生设计不同参数(每人一组参数)的数字滤波器或者设计具有不同功能(闹铃、定时)、不同时制(12时制、24时制、26时制等)的数字钟,学生设计好之后再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答辩(答辩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个别学生请他人代劳)。这样不仅考核了学生掌握和应用VHDL语言知识的水平,还附带考核了学生掌握《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路》等课程的知识水平。对于文科学生,可以采取让学生根据所学课程,深入企业、社会进行专题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或论文,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向各类刊物投稿,对于公开发表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各种各样的考核模式,真正能够考出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的考试结果,认真分析、总结,从而培养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人才。
4.充分利用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中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可以解决高校学生科研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场所等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样离不开实践,也需要知行结合,学校要积极在大学四年级上半学期安排学生有1―2个月的实训实习时间。师范类学生教育实习要有实习学校,非师范类学生实训要有相应的企业或者科研机构。在实训实习期间,学生要能融入到企业现场的班组中去,能够比较全面掌握一个专业、不同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2003年起,江苏技术师范学校尝试采取选送一些有就业意向的学生直接到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做毕业论文的方式,这种方式类似于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做毕业论文的形式,即学生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个是学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毕业答辩,另一个是企业具有副高职称的工程人员,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工程和技术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利用实训实习基地真题真做的方式,成效显著,2003年第一批去企业做毕业论文的学生,基本上都被联想、梅特勒・托利多等知名企业录用,迄今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因此高校要积极“联姻”,保证有足够多的实训实习基地。
参考文献:
[1]万静,胡军.想做个“三无”校长[N].南方周末――文化版D25,2006.11.16.
【关键词】 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科研能力
为了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均招聘了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总体上来看,这些毕业生具有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勤奋好学、接收能力强、新知识多等优势;但其弱势也很明显,他们都是一离开校园就匆匆地走上讲台,大部分又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既缺乏系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又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更不熟悉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所以,要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保证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进行系统的培养。而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个人专业素养的必要条件。
一、培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一)现代教育模式需要创造型与科研型教师
现代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深入地观察分析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构建合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尊重、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其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要求教师必须进行教育科研,由经验型、辛苦型向科学型、研究型转变。
(二)教育的终身化需要不断钻研、不断探索的教师
人类科学知识每3到5年增加一倍,整个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毕业时即有五分之一已被淘汰,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和专业设置的特点,教师必须转变一次教育终身受益的观念,认真学习和钻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及时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把最新科技成果及自己的科学思想和创见带入课堂,传给学生。同时要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及教育技能,从而带动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青年教师要时刻保持创新精神,与时代同步,与知识更新同步,不断钻研探索,始终走在科学知识,能力技能的最前端,才会使我们的职业教育永葆活力,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备受社会欢迎。
(三)高职教师要适应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要不断为社会培养和提供创新人才,提高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主动深入企业和社会进行调研,将困扰社会与企业的经济及技术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课题,并不断探索和潜心研究,顽强地去攻克它;要主动介入产业活动,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依据国家需要和行业发展,超前起步,探索研究科技经济的发展趋向,提出前瞻性指导性的结论,使社会、企业做好技术储备,形成超前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现状
(一)青年教师科研畏难意识严重
不少青年教师迫于"评职称"的压力,他们中为数甚多的人,对此既不愿做,又不敢做,更不会做。因而在教学实践中,依然因循守旧,凭主观经验办事。实践证明,一个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他不可能创造性地去实现教育教学意图,充其量也仅是个"单纯教学型"的教书匠而已。
(二)科研意识不强,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研究方向不明,申报课题经验不足
由于现实的诸多因素,高校青年教师即使已经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参加工作以来从未申报或参与过任何课题研究。大部分青年教师对科研课题的选题、申报、评审、组织实施、验收等环节不了解,不知道如何运作,不能迅速融入现有科研队伍中。
(三)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这种认识反映了旧的教育观念仍然禁锢着不少教师的头脑,错误地认为,只要守着两本书(课本与教参),一支粉笔,所教学生成绩合格,找到工作也就心满意足了。至于搞教育科研,就要有更大的投入和付出,且出不出成绩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冒一定风险,因而吓退了不少教师,也为其安于现状,墨守成规。长期以来,人们还往往习惯性地认为,只要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优秀教师。其实这是对优秀教师的一种误解。真正优秀的"辛勤园丁",无可置疑地应当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有着良好的师德,能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上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四)科研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研究方向摇摆不定,教师科研协作与团队精神欠佳
三、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对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科研工作是教学创新的源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二)学校应提供有利于科研的平台。为了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应该形成一些制度和政策,以绩效工资为平台,把教师的科研成绩列入考评项目,引导、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认真搞好科研工作,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青年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找准具有可行性的研究点,学习和创新科研方法,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政策平台,资金平台以及信息资源平台。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加入科研团队,全面提高个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三)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科研融人到教学中。教学不是孤立的,科研可以充实教学。科学在日新月异地飞快发展,如果在教学中总是讲一些陈旧的东西(包括基础课在内),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很乏味。因此,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了解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前沿,并适当引人教学,会丰富讲课内容,使课堂效果更好。尤其是介绍自己亲身从事的科研工作,会使学生感到更有兴趣和动力。
(四)通过企业实践调整科研思路。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锻炼,应有计划的安排他们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鼓励他们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定期安排他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科研教学中及时补充当前生产中使用的新工艺、新科技。还可将教学中的一些科研课题带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五)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注重研究方法。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才可以一览众山小,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因此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了教师的生活内涵。青年教师应把自我诱导、自我培养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时时激励自己去刻苦学习。同样,要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就必须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勤奋学习教育理论,因为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就很难有教学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视野,就没有新发展、新突破。青年教师必需加强基础教育理论学习,掌握教育理论与联系实际的能力,了解和初步学会并掌握教育研究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方法。增强科研信心,激发科研激情。信心和激情是搞好科研的两大要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培养自身的文学功底,以更好地体现和传递科研成果。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必须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系统地对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进行全面地培养,在加强青年教师专业能力,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学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推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夏玲.新时期高校教师素质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 侯爱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培养[J].机械职业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