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新与创业教育

创新与创业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与创业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新与创业教育

篇(1)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0 引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发达国家正在兴起的一个趋势[1]。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每个学生,而不是仅限于满足少数学生的需求。

教育部在 2010 年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专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两者有着紧密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专业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1 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活动。创新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创新为先导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育,是教学内容、方法、思想、评价、教育体制的创新[3]。

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人才,使其富有创业精神、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具备成为企业家的能力[3]。通过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大学生具备创业能力,并使它成为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成为一个创业人才。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创业过程中也需要有创新精神,其中发现创业机会就是一种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就是通过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发和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2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三种:

(1)由经管学院负责

由经管学院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任何一个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选修这类课程。经管学院主要传授商业计划书书写、资本运营、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给感兴趣的学生。这类课程的知识内容都较为容易,因此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比如北京大学由光华管理学院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管理方向的双学位辅修。

(2)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在校全体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创业学院通过系统全面的创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实施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比如上海交通大学创业学院、中山大学创业学院、暨南大学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学院除了针对全校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外,特别针对一部分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同学,进行双学位和双专业的招生,但招生一般规模较小,比如中山大学创业学院的创业黄埔班每期招生30人。这种培养方式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目的就是培育未来企业家,并实现创业意向同学、创业导师团、风险投资家等群体的聚集。

(3)成立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指以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依托,以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组织形式,是在新经济迅速兴起的大背景下大学功能的延伸[4]。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于1999年开始组织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

大学科技园的人才培养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而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对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才进行培训。不仅为他们提供锻炼机会,也为他们提供创业环境、实践条件和培养创新思维 [5]。大学科技园这一平台与其他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创业理论教学、教师指导、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可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的信息交流、评估和反馈。

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学科技园,比如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

3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互动

3.1 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高校自身以及社会的重视,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1)把创新创业教育沦为创业培训。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两者同样重要。创新教育培养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但目前高校里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仅为创业教育,而对于专业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没有足够的重视。

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某种技能与操作层面,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的教学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和扶持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专业教育。

目前各大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受众较小,仅为一小部分有强烈创业意向的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的沦为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和对有创业意向学生的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犹如空中楼阁,缺乏理论基础,不能长久。很多高校中的创业大部分是低层次的创业,比如开个网店、在学校租个门面卖东西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的实践都是在没有技术门槛的领域进行。很多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比如辅导员等,专业教育教师几乎没有参与进来,这也是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的重要原因。

(3)课程体系不完善。

从目前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来看,很对高校仅是开设一两门创新创业类课程,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课程为选修。另外很多课程都停留在课外环节,处于一种应付差事的状态。创新创业教育有着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因此必须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

3.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能把二者剥离。专业教育中按岗位对口分专业办学,创新创业教育强调的是整体把握[6]。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创新与创业都需要有具体的方向,而方向的选择来源于专业素养。发现问题和发现创业机会都是以专业知识为保障的。专业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创新创业很多都是在一定专业领域内开展的,需要有一定的专业支撑,良好的专业教育是实施创新创业的基础[7]。

(2)创新创业教育对专业教育促进。

创新创业教育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知识的用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强化与促进专业教育的作用。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心理品质;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的现实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强化专业教育[8]。

专业教育是理论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践应用,二者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需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堂教学为实施载体,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的意识,训练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达到高等教育的最佳效果。

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不能脱离专业教育,必须依赖于专业教育。有了专业教育的支撑,也更容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融合。

4.1 教学理念的融合

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高级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级人才。

因此专业课任课教师不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少数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的事,而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而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老师也要紧扣学生的专业方向,不能泛泛而谈,要做到有的放矢。

4.2 培养方案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成立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两门课。即在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

(1)理论基础知识培养

在修订培养计划时,避免专业教育中偏窄、偏专的倾向,加强通识教育。同时,应加强综合性教育,做到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9]如工科专业的学生应当开设经管类课程,而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学习工程类相关课程。因此,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应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形成课程群,以供学生选择。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需考虑课程的衔接和连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必修类课程(英语、数学、政治等)、通识选修课(学校特色课程)、学科基础课(某学科大类要求学习的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公共选修课(综合知识和素质类)组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还包括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

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分为两大模块,一为公共选修课类课程,另一模块为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类课程是针对全校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可以在此设立一些与专业联系不怎么紧密的课程。比如《创新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团队》、《商业计划书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模拟经营》等。因为专业背景的不同,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创新创业课程。因此在专业限选课模块中加入一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可以考虑设置一些需要一定专业素养的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比如:《科技创新》、《产品设计与创新》、《科研方法论》、《创业项目管理》、《商业模式设计与创新》、《创业融资》、《创业营销》等。同时,推行弹性学分制度,给予一定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学分和创业技能学分。

(2)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也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实践锻炼,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应该重视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学生能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课程设计类、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课程。另一方面的实践课程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具体的创新创业。如:大学生科研训练、挑战杯等课外竞赛、大学生科技园等创业实践。

4.3 教学内容的融合

在培养方案融合的基础上,强调教学内容的融合,即在专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老师的积极参与。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需要专业教育的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穿插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每一个专业知识的用途,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该课程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

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方面,专业课程教师应该把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方面,主动从所授课程中探索、挖掘创业教育元素,结合创业项目、创业大赛、创业任务、创新发明诠释所授知识的用途,指明知识对于职业、创业、创新的作用。[10]

4.4 教学方法的融合

在传统的专业教育过程中,老师扮演的是一个演说家的角色,学生只是一个听众。在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压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强调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中,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应该扮演一名引导者,引领学生学习。

为了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专业课程的讲授老师应该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行动导向法、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等等。

另外通过网络多媒体技术,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MOOC(慕课)这种形式。这样学生可以针对他们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遇到的问题,自主在网上学习,有利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4.5 实践平台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实践锻炼。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平台。

目前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主要有: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等集中实践。但这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而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首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专业教育的实践平台,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其次积极开展一些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大学生科研训练、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建立创新创业园区与孵化基地等。在这些课堂外的实践活动中,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5 结束语

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专业教育来实施,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紧密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专业教育也以此为契机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了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能够更好地互动,需要进行教学理念、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平台等方面的融合。通过这些方面的融合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1-3.

[2]张久献.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融合研究[J].才智,2014,(19):210-211,214.

[3]王恩德.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科教文汇,2012,(28):42,46.

[4]王济昌,王晓.现代科学技术名词选编[M].河南: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

[5]张真柱,许日华.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2,(24):40-42.

[6]江玮 李文 汪丽琴,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广场,2013,(11):252-256.

[7]陈强.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2):110-112.

[8]王福英,林艳新,候新.创新创业教育与会计学专业教育融合探讨[J].会计之友,2010,(3):123-124.

[9]邵景玲,孙好芬,宋代敏.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培养创业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11,(2):78-80.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72

0 引言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情况,其突出培养的也是专业应用技术型的人才,职业院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依据我国大学生毕业就业实际调查,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为推动学生进一步就业,国家以及职业院校则从另一个方面入手,即以创新创业带动学生就业,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这一理念自2002年提出,在不断发展和实践中,更是将这一理念强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不断形成自己的模式。为此,本文以下则先对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的分析,再深入探讨其有效实践,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创业就业。

1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刚开始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教育手段和方法,后来则是结合自身办学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与水平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根据数据调查以及相关报道,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而在教育活动中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部分职业院校还获得了创新创业教育50强排名,其中包括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6所院校。

此外,依据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数据调查,职业院校毕业生创业数量相对提升,并且也高于重点高校毕业生创业数量。在2015年的数据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的比例为58.89%,占私营企业的比例41.20%,而重点高校毕业生占个体工商户比例为3.70%,占私营企业的比例仅为8.98%。并且依据数据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度也得到极大的提升。

由以上提到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职业院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确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一点非常值得认可。但是,职业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和面临着一些问题,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并且要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方法。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尤其是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根据对职业院校教师以及领导的采访和问卷调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实际当中是存在一些困境和问题的。而具体的困境和问题则主要有以下两点。

2.1 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一个好的体系或模式

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职业院校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由于可借鉴的教育体系和模式极为有限,教师在课堂上没有适合的教材,有时课堂教育教学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不高。并且由于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职业院校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就业教育”,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受到一定的限制,甚至对学生往后的职业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创新创业教育缺少实践的平台

职业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实际上是需要一定的资金予以支持的,但是学校关于这方面的资金极为有限,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最多的是以课堂教育为主。教师主要向学生灌输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以及理论,缺乏一定的实践平台。致使目前存在创业创新人数增多,但是创业创新的成功率还比较低的现象。此外,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很少有职业院校建设符合创新创业实践要求的校内实践基地,使得学生缺少实践创业创新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

在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实际上还面临着其他许多问题,本文结合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认为以上两个方面目前是极为突出的两个问题。

3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建议

为提高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解决教师和学校在实际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3.1 构建符合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和学校给学生灌输相应的理论思想,但是具体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正面的创新创业思想,教师和学校则要采取一系列的行动,从而形成一个符合自身学院情况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此本文认为可以大致以“学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实训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安排学生进行理论学习以及相关实训――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理论和实训进行评价”三步走的模式进行。在这三步走的具体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再依据学校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方案,方案需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步步落实。

3.2 构建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充分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具体该如何做,在创新创业中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该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当然受办学条件限制,没有一所高校可以独立提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需要的全部实践和实训的条件,因此职业院校可以着力构建一个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网络,既加强校企合作,有积极开展除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以外的活动。例如,在校内开展创意大赛、利用网络开展创业模拟比赛等相关的活动。此外,学校也为学生创新创业搭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集中展示创意设计、创业信息、交流创业心得、开展模拟经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可以以学校教师为带头人,也可以让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带头参与,帮助学生真正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除以上两点实践建议之外,还可以采取许多其他的方式的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始终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参与进来,从而不断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的,但是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定也有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建伟,李九成.市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1-3,21.

[2]曲秀琴,吕秀丽.构建“多维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新思维[J].科技创业家,2013,(19):180-181.

[3]吴永军.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与革新思路[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5):25-27.

[4]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C].2012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无锡市教育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12:6.

篇(3)

(一)成立各级工作组,三部门联动合作。校级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副书记、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等部门书记为成员,负责全面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为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具体执行机构,办公室挂靠教务处,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各二级学院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领导小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从原招生就业处分离出来,连同创业指导工作,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为立志创业的学生团队或个人提供项目引导、技能培训、法律援助与政策咨询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教务处、校团委、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三部门联动,既有各自工作重点,又联动合作,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创新创业能力竞赛、师生创业实体和成果的孵化等工作中发挥各自部门的工作优势,形成相互有效支撑、分工协作的机制,实现了校内资源的高效整合,有效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二)建立并完善激励保障机制。为鼓励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校团委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培育、选拔并表彰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与专业能力竞赛等成果,全面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学术科研水平。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在目前每年50万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由团委、教务处负责管理,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全面发展。《天津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报销规定(试行)》,设立本科生论文版面费,用于全日制本科生版面费和专利申请费的报销,进一步调动我校本科生参与创新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在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指南中增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群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每年进行优秀本科毕业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并对优秀论文、创新成果进行表彰。鼓励各单位积极与社会相关基金会、校友、企业积极联系,争取得到社会的支持,鼓励学院利用社会资源设立学院的创新创业基金,为学生开拓创业视野。(三)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前行。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在学生手册中公布《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中设置了创新创业活动学分,每年修订并完善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累积、转换的管理办法,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最基本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并支持广大一线教师及相关管理人员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通过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设立相关研究课题、鼓励创新创业教育试点等工作,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相互渗透,促进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活动。改革考试评估内容和方式,实施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探索并实行非标准答案试题考核。充分发挥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断丰富

(一)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创新创业类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途径和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充分利用各类资金引入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充分发挥网络学习资源优势,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实现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联动机制,形成层级递进的一套完整的“慕课&微课”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促进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建设服务专业培养要求专业限选课程各专业要根据性质的不同,充分发掘本专业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创新教育,也可以侧重于创业教育。医药类专业着重强化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成果,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以专业创新成果为基础的创业实践;管理类专业侧重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创办企业。学校在管理学院搭建创业教育与实训体系平台,构建多层次、模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充分使用了知识互动、评估、角色扮演、模拟经营、竞争对抗等各种培训教育领域最新手段与技术,大大提升了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该模块包括认知创业应用、创业能力评估、商业模式应用、政策达人应用、案例达人应用五个子模块。(三)建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能力拓展板块充分利用学校管理学院师资和已经购置的“尔雅通识课平台”,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充实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培养创业者解决创业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建设“创新创业能力拓展板块”,使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能够根据自身需要选修相关课程,获得相关知识,促进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探索以任选课方式推行专业学术社团、实行科研课题开放等创新创业教育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创新创业选修课课程,并邀请我校主管教学校长、主管创新创业教育校长、主管大学生创新创业具体落实工作的团委书记、针灸推拿学院院长等作为主讲人,从创新与创业的概念、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的方法、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剖析以及我国、我校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等多角度为我校学生阐释创新创业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我校对学生分阶段地进行创新创业引导,现已开设必修课3门,选修课4门,累计授课160学时,修习课程学生4800余人。学校积极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分阶段、多渠道、点面结合地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广泛

(一)思维启蒙平台。为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培养我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整合院校两级资源,促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成果的不断涌现,启动了“天中科技杯”学术节。学术节开展期间,我校先后组织了“岐黄雏鹰”学术科技论坛、“天中大讲堂”、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专题讲座、科技创新基金等相关活动,人文知识竞赛、校园微视频大赛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各学院围绕“天中科技杯”学术节主题,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分别开展了系列学术活动月活动。(二)校、市、国家三级大创平台。学校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鼓励并支持学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学有余力,有兴趣进行创新创业训练的学生创造自主主持项目的机会,搭建校、市、国家三级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高,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积极参与申报各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五届校级创新基金共资助了286个项目,共立项国家级项目52项,天津市级项目63项。通过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驱动,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强化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继续遴选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达到创业实践的目的。(三)专业能力培优平台。依托各级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实训教学中心,不断强化中医学类学生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中药类专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护理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等,形成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创新为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增强学生综合能力训练的积极性,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搭建培优平台,通过培训、比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及专业能力培养。发挥各类大学生专业能力竞赛、天津市创新创业奖学金评比、“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开展校级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强化创新创业,实现赛事育人功效。(四)创业孵化实践平台。我校“天梦”众创空间坚持“服务与指导”双项并举,是我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有效载体。学校为已入驻创业团队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和资源,发挥流动工位的作用,提供办公、培训、考核、洽谈等指导和服务。积极通过“”网站,以及“天中就创业”“天中SC-DA”“创客在天中”“众创空间团队”等微信平台、QQ群,定期创业政策推广、创业活动分享、创业资源整合等信息。将优秀创业团队的事迹推荐到《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天津广播电台生活频道《创业者说》栏目及“北方网”“滨海高新网”“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络媒体进行报道。以创业培训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组织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讲解国家、天津市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和优惠措施,传授创业的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近300人参加并取得了创业培训证书。举办网络模拟经营公司实训课、“大学生创业———路在何方”等专题培训辅导等培训辅导、实训实践类讲座。依托“天梦”众创空间,依托丰富的实验室资源、实验实训基地资源等突出专业服务特色,为学生提供创业成果转化的有效服务,打造了“岐承”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现优秀学生项目成果转化。2014级硕士研究生邓忆伏创建的“恒益堂”,将中医药专业特长与日益增长的养生保健需求对接。2012级本科生马亚乐相继注册成立了“天津绿印广告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与“天津绿印云创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在天津市、吉林省等20余所高校校区开设直营和加盟分店。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初步建成

(一)师资队伍高素质、多元化、专兼职结合。学校要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拥有一定创业经验的干部教师充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以学校领导、部门领导、学术带头人为主。此外各学院至少要有一名教师或者辅导员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学校还聘请了校内外导师、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专家为创新创业项目指导教师,邀请智联招聘经理、天津电视台《非你莫属》特邀嘉宾,福能集团CEO等企业负责人为创业企业导师,为学生创新创业导航。初步建成稳定的、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经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二)积极开展师资培训以及联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绩效考核。为激发教师不断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通过选送外出或邀请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进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对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党政干部、辅导员和指导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情况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活动,鼓励在职教师兼职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教师年底绩效考核以及教学综合测评结果参考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竞赛获奖或创新研究等成果,并将教学综合测评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联动。对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予以认可,能够量化的工作,纳入教师教学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无法量化的工作,作为年度奖励性绩效评定依据之一。

五、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日渐浓郁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广泛宣传,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与机制的了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宣传载体的建设,做好政策引导和创业交流的平台建设。建立“创客在天中”创业交流QQ群、“天中创客微部落”创业交流微信群和校团委官方微信,并依托校园网开辟大学生创业专栏,及时向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并且引导大家交流创业想法,扩大创业教育的受益面。帮助我校大学生提升创业意识,了解创业市场,提高创业能力,促进我校学生创成业、创好业。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邀请企业兼职导师来院做讲座,为学生开拓创业视野。积极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定期举行讲座、论坛、见面会、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大力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二)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把学生创新创业社团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重点扶持,旨在通过社团指导学生自主实践创新。通过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医疗法进社区”等一些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开展课题研究调查,并将创新创业实践结果进一步普及应用,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实施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四个一”工程(即一次活动、一次研讨会、一次评比、一次展示)。注重典型宣传效果,涌现出多项典型项目,如:我校岐黄学子的公益青春暨天津中医药大学医览华夏———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进行公益创业,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中医药文化。撰写《品成语学中医》书稿,编写《四季之味》儿童药膳植物绘本等。项目组利用网站、“医览杏林”微信公众号,普及有关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医名家故事等。同时,开展面向儿童、留学生、社区民众的宣讲活动,反响热烈。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创新创业项目立项逐年递增,学生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中屡创佳绩,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局面。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2],天津中医药大学要建成以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对外教育为特色,以科学研究为优势,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医学、理学、文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外向型、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势必要在创新创业教育这条道路上稳扎稳打,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依据创新创业的时代要求,使得更多的创新人才孕育而生。[3]

作者:李增艳 阚湘苓 李佳恒 王帅英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Z].国务院办公厅,2015.

[2]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13(8):42-43,47.

篇(4)

创业教育应当分为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两部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能够促使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创业理论教育和创业实践教育的耦合才能使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然而,当前高校普遍开设的创业课程偏重于理论教育,甚至只依赖于理论教育,创业实践教育处于一个几乎停滞的发展状态。这不仅使大学生创业一步步脱离现实,导致成功率低,也使得创业理论教育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和现实要求。

1.创业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比例失衡

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来看,中国的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育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这是长久以来呈现的问题。尤其是当前按照国际人才衡量标准,中国式人才动手能力的缺乏使我国即便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也难以在国际人才交流中占据优势地位。创业教育起源于重能力、轻学历的美国,其初衷也是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以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重点就在于创业实践训练。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显然已经偏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存在着理论教育比重大、实践教育比重小的明显缺陷。这样的教育理念使得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空有满腹经纶而无实战经验。

而创业实践教育的匮乏也使得我国创业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容乐观。不仅没有权威的教材体系,教师也缺乏相关的创业实践经验,师资力量明显短缺,这种情况导致很多高校所开设的创业相关课程,仅以创业导论等入门知识为基础,缺乏更深入研究的课程。而且,实践的缺乏还导致相关理论难以与时俱进,根据现实要求及时更新,使仅有的理论教育也缺乏专业的实际的指导作用。当然,“创业实践教育的有效实施与一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完善的创业教育也需要建立在经济的高度发达基础之上。”

2.创业实践教育与现实市场情况相比失真

市场是一个永远处于变化状态的环境,所以要想创业教育取得预想的效果,就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高度概括性和涵盖面。从目前我国已经开展的创业实践教育来看,以高校创业园的形式最为普及。但创业园这种方式不仅覆盖面小,而且学校一般会保护学生的创业激情,避免其失败,这也使学生对创业难度缺乏准确预估。更有一些高校则热衷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比赛,把获奖作为目的,至于创业计划书是否符合市场实际,又能否付诸实践,则不太重视,很多创业计划书参赛后就被“束之高阁”。

不仅是在教育方式有所欠缺,在教师资源上也存在着一定的短缺。“创业教育首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但是从我国的教师资源来看,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或是经历,对创业也缺乏现实性认识,所以更难给予学生准确的指导。

3.创业实践教育缺乏效果反馈

实践教育不同于理论教育,理论教育在结束后可以通过考试方式来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而实践教育则是个性化效果,更侧重于每个受教育者内心的体验与收获。我国目前的创业实践教育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即实践教育过后缺乏效果反馈。高校的做法往往是,进行了一些理论指导后便要求同学们撰写创业策划书,不仅不关注学生的意向和需求,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也缺乏实际指导。至于“创业”的成功与否,更是甚少关注。这样的做法使原本没有创业想法的同学“被创业”,从而对创业产生抵触心理;而原本有创业激情的人可能因为没有专业指导而放弃创业,或是毕业后盲目创业导致失败。所以,创业实践教育效果反馈的缺失不仅使创业实践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有可能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的改进与创新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高校创业教育,依托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科研能力和政策支持,只要对创业实践教育进行不断的完善,定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进与创新。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学的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创业教育是科学,但最终需要回到应用层面,因此要强调实践。一方面,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初衷所决定的,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实践经验的增加可以帮助创业理论研究走在时代前沿,使理论更具指导性。有些高校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的学校开展很多相对零散的创业实践教育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对于创业教育,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这两个最本质的角度去考虑。”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形成了分别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三种创业教育模式。”三种模式分别以第二课堂、创业园和创新教育为依托,但相同点是都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从创业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看,各高校应该充分结合本校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在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同时形成专属本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为本校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训机会。

2.创业实践教育的方式和理念创新

当前的创业实践教育应该不仅仅针对学生,更要针对教师。培养一批有理论基础、有实战经验的专业的创业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基础。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创业模拟活动,以获得创业的体验;其次,对教师进行专门化培训,使之学习和掌握有关创业教育的教学知识;再次是进行案例示范教学或讨论会,增加与其他高校或是专业人士的交流。

对于学生创业实践教育,高校应实施大学生创业实务辅导工程,“与工商、税务、科技、金融等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企业注册、税收优惠、风险评估、贷款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制度,通过“种子资金”等形式,对创业项目进行分类评估,并择优进行资助和激励。建设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平台,在校内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同时,更要在校外联合地方政府共建大学生创业产业园或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孵化成熟的创业项目实现公司化运作提供场所。

此外,创业教育还应从理念方面注重个性化培养。我们有必要理清这个大前提,创业教育和创业是两码事,创业教育重在于“教育”,而创业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商业活动,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素质,发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并非要鼓励大学生毕业后都立即去创办自己的公司或者经营自己的店铺。作为一项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甚至是“必修课”,“创业教育的实施对象自然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创业则是个性化、个体的活动,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到创业的活动中去。”其实,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继续细化、分类实施创业教育:一种是大众化的,面向全体的在校生,重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另一种是个性化的,对于有创业愿望和具备现实条件的,应该给予充分的指导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所谓“因材施教”。

3.引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教学质量评估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系统检测,并评定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教学效果反馈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同时也能使学校和教师通过效果反馈了解同学们的需求和问题,为下一步教学的进行和今后教育的完善提供指导性意见。“创业教育是开放式教育,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和市场保障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往往是重实践、轻教育。把资金和机会给学生之后就忽略了教学指导,成功与否也与教师和学校无关,更不会去总结成功经验或是失败教训。这样的创业实践教育不仅浪费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也不能使学生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得到应有的收获。因此,应该引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教学检查和评价力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贯穿于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不仅让学生去做,更要在做的过程中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在每一个实践周期结束后,基于SWOT分析,开展教学评估交流会。由教师对本次的创业过程进行评价,同时由参与实践的学生总结在本次实践中的得失,教学相长,共同学习进步。

篇(5)

关键词: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工程教育认证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年11月16日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意见》的指导思想是: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1]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确立应用型的类型定位和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使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只有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坚持顶层设计、需求导向、示范引领、协同推进的基本思路,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真正实现从注重知识向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专业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不仅是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要求。[2]

(二)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今天,高校必须把培养为社会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放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训练,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全面覆盖、面向全体、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既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三)有利于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难以满足需求,应届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尽管一些大学毕业生有自主创业意愿,却因掌握资源有限、社会经验不足或自身定位与发展目标不明确等问题举步维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素质、调动创新创业热情,帮助学生转变就业心态,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通过个人或团体创业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竞争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接受社会挑战的重要途径。

(四)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产业绩效提高,不断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人才的重任。建立高校创新体系,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能助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效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

(五)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是时代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必备的重要品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积极的处事态度、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和愿望,敢于突破落后观念,不怕挫折和失败,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行业形势、特征,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从而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对自己人生进行规划,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进行独立的观察和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勇于探索,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通过自我发展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够成熟

高校在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没有真正把握创新创业的本质,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是学生毕业后的事情,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意义不大,对创业教育观念没有上升到以社会责任的理性层面与价值高度。学校、教师和学生缺乏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停留在教授学生如何获得财富和利润的层面上,过多局限于对学生创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3]

(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科学的课程体系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也是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虽然高校普遍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目前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将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列入必修课的学校还比较少,大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没有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体现,存在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教材体系建设没有权威性,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乏统一性,课程评价机制较为单一等问题。并且课程类型单一,教学方式不够灵活,课程与实践脱节,只注重知识教学,忽视了实践操作,既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又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无法真正培养出创新创业人才。[4]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缺乏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培养的向导,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只有创新融合专业,才能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专业学习与创新学习既有阶段性的区别,又是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互为因果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它应是融合专业、互为渗透的教育形式。虽然高校越来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陆续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大多与专业脱节,没有结合专业进行课程内容和体系的调整,创新创业教育忽视了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缺乏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难有成效。

(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其着力点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求异、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教学活动,其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社会实践本领,理性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的比较中,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在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但是在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往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分离,如经管类学生偏重于兼职创业而忽视创新教育,工科专业多注重创新训练而忽视创业教育。但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教育成效只有通过培养的学生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取决于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蕴含着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机制和教育实践。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五)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整合

相关资源缺失或缺乏整合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这主要体现在师资、教材、创新创业基地等方面。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创业经验。我国高校大部分教师毕业后即进入学校任教,既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也缺乏创业教育意识和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倾向于理论说教。教材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优质教材,特别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系列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同时缺乏稳定的创新创业平台,大多创新创业实践借助于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类竞赛、创新创业项目来开展,只有部分学生参加,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同时,缺乏与社会资源整合和组织协调,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管理经验、体验创业过程、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能力,难以实现;聘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或企业培训导师作为兼职教师,也不容易。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

(一)更新理念,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

理念决定着创业教育的方向。“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不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高度,着眼于整个民族的创新与创业意识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更新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基本思想定位,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指导帮扶、校企合作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融入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整个教育教学的各环节,落实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确保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广覆盖。

(二)以人为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载体,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一要科学设置课程,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设置课程内容,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二要突出专业特色,在设置创新创业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创业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并强化课程对创新创业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5]

(三)校地合作,共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高校培养人才的教学方式要从目前的“知识传授型”向“创新创业型”转化,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决定创新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要素。缺乏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没有创业意识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必须建立一支由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才能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一是加强对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学习了解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方法。二是让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体验感知创业过程,或给予一定的创业实践机会和创业实践,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三是聘请一些优秀企业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官员或有过创业经历的人作为兼职教师,通过短期讲学、参加创业论坛等方式参与学校的创业教学,弥补高校实践型教师不足的缺陷。[6]

(四)加强实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目的和功能,摆正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工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规范实践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实践教学经验的交流,探索适合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在校内,开设专业创新实验课程和综合性实验课程,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基本技能训练,专业创新实验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综合实验课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在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层次,加强对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企业联合制定和完善以学生实践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既要学有所成,还要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校内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业能力。[7]

(五)搭建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比赛和创新创业项目,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一是设置开放性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开发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丰富创新实践经验。二是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企业单位,实地接触岗位,边学习边实践,积累创业经验。三是搭建创新创业竞赛平台,让学生形成科研小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国家级科技创新比赛活动,“以赛代练”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四是承担创新创业项目,学生通过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增加学生实践锻炼机会,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基本特征,要求构建以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研究分析,对工科专业来说,实行工程教育认证,是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工科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教学组织实施等,都要围绕学生毕业能力的目标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2015年临沂大学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报工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临沂大学第一批申报的三个工科专业之一。我们以申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按照工程教育认证要求,认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新修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明确的专业观念和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知识、技术,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系统运行、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和方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关于专业素质结构、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结构、工程技术知识结构的要求,重视理论与实践应用、知识与工程技术、素质与创新能力相结合,修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质等效的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的三个要求:基本知识要求、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要,使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的同时,具备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的综合素质。依据电力行业专业特点,设置电力系统、电气控制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三个专业培养方向,分专业方向培养,保证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性。逐步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体现工科教育特点”的应用型创新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满足创新创业教育要求的电气工程专业课程,探索构建“通识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减少必修课学分,扩大选修课比例,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300学时左右,总学分160,选修课占总学分比例不低于20%,实践学时不低于总学时的35%。课程体系构成如下:(1)通识课。它由人文和社会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构成。通过通识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电气工程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人文、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2)专业基础课。它由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物理、C语言程序设计)和电类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原理)构成。是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素养。(3)专业课程。它由专业必修课(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自动控制原理、电气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与应用技术)、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课构成。通过专业课的学习,使学生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与创业基础,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领域从事系统维护、研发工作,具备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能力。

(三)推行OBE培养模式,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要以创新设计为重要载体,以社会发展对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来设计最佳的培养方式。推行目标导向教育,通过确定学习成果、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策略、自我参照评价、逐级达到目标五个关键性步骤,推动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改革。科学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在理论教学的各个阶段穿行实践训练,贯彻改革思路。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分分配、考核指标体系、奖惩制度等方面使上述理念具体化、制度化。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理念与内容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教学内容,直接传授创业知识;通过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创新创业体验,在创业体验中磨练学生的创业品质,锤炼学生创业能力;通过第二课堂与创新创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

(四)优化设计实践课程,加强实验实践教学

电气工程新版培养方案,强化实践环节教学,减少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与学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开设一定数量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安排结合实际的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的实践教学学时数由占课时总数的27%提高到35%。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的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实验模块、应用实验模块、设计实验模块、综合训练模块和创新创业实践模块五部分组成。借助校内、校外实验实践平台,使课内、课外、社会三大课堂有机结合,并贯穿于电气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案。在专业课教学中,选择部分应用性强的课程,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密切联系起来,将课堂搬进实验室,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更好地达到实践对理论的验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开展从专业到实践创新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新设计类实验,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五)建立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指以高校为技术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高校、企业、政府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积极发展与供电公司、电力设计、发电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及时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了解市场需求,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及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促进教育与生产、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坚持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结合,与能源电力行业和输配电装备制造业建立校企联盟,将产学研合作打造成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使学生顺利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实现从大学到创业就业的无缝对接。

(六)改革学业评价方式,注重学生能力考核

弱化终结性评价,推广形成性评价。在课程考核成绩加大作业及阶段性测验、期中成绩、课程设计、实验或实际操作成绩的比例,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实反映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水平。实行激励性评价,制定学生参加科研、课外实践、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等可以获得创新学分的激励机制。对部分课程的能力考核与职业资格考试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以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有效度,同时使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建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建立教学管理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通过评估保证学生毕业时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培养目标的要求,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更强的创新创业能力。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科技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又是创新人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只有创新教育才能真正让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工科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体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搭建良好的运行环境和有效运作的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制定和完善教学督导和评价制度,持续改进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完全适应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

(4):5-7.

[3]荣海平,武伟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J].大学教育,2015,(4):47-48.[4]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5):22-23.

[5]鞠志宇,陈新华,贾晓红,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1):74-76.

[6]尹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J].临沂大学学报,2015,(2):44-46.

[7]周海波,王桂莲,吕翠微.工科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6):66-67.

篇(6)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教育;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学校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近年来,学校通过明晰培养理念、制订培养体系、搭建实践平台、融入科技创新等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情况作一分析。

一、明晰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主题,结合专业基础理论和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制定了“2015年本科教学计划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形成了“以立德树人的道德教育体系为引领、以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为基础、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育体系为支撑”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新的培养体系以能力提升为导向,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准工业化的工程训练,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具体来说,合肥工业大学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措施。一是强调通识课程中的综合教育。在新的培养计划中,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学校通识课程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层次进行并有所侧重,将原来集中在课堂中讲授的教学模式改为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同时,学校通过举办各类讲座、深入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业培训中心依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围绕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综合分析与创新能力、自主设计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创建国内一流人才培养基地的目标,设计有自身特点的“多层次准工业化实训与创新训练”教育教学培养方案。第一,以培养学生的实训、实验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教学平台。基础教学平台以工业培训中心实训平台为依托,以“工程认知博物馆”为基础,开展基础工程实训项目,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工程素养。第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加强学生课程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目标的综合设计实训教学平台。综合设计实训教学平台主要以工业培训中心先进的和自行研制的实训装置为依托,制定了多门综合设计实训内容。学校的综合设计性实训锻炼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训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程综合设计、安装和调试的能力。第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实训教学平台主要以中心综合创新训练基地为依托,实训内容取材于“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选题。通过创新性实训、暑假夏令营等活动,学生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务实的科研作风;通过“项目申报”和“自主型训练学习”实训项目的开展,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二是强调基础课程中的渗透教育。学校通过学科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把相关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内容渗透到各学科中,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深入研究课程教材,找出课程内容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传授知识来提高学生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知识教育,更是价值观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在进行学科基础课程渗透教育时,各学科之间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既合理分工又密切合作,注重不同课程间能力培养的差异性与共同性,共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强调专业课程中的系统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夯实专业基础是根本。在新的培养计划中,学校对专业课程的安排进行了缜密的论证,严格设置课程,明晰课程间的关系和排课的前后顺序,并明确了相应课程的实践要求及能力标准。学校已经初步建立和形成了“集培养目标、过程管理和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的“能力导向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并以此为指南,修订了2015年培养方案。学校从培养的总目标开始进行能力目标分解,建设与能力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与能力培养之间的有机联系,并以此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与之协调的课程实验与实践、课程群实验与实践以及综合实验与实践,从而建立理论、实践、能力和素质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四是强调实践环节中的适应教育。实践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中突出实践,构建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动力系统、时间系统、思维系统以及实践系统,加强学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校内建设了11个准工业化实习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工业环境和产品生产过程。同时,学校还设定专门的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单独考核,很多课程内容是必须在企业里完成的。例如,学校车辆工程专业针对我国特别是安徽省许多大型汽车企业负责人是校友的实际,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等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水平高的大型汽车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学校汽车类专业大学生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研发活动与生产实践中,并将毕业论文(设计)写(做)在产品上,在“真刀真枪”的锻炼中磨炼创新人格、提升创业能力。五是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造性。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又要加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培养。学校要求工科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6学分以上创新学分,其他科类学生必须取得4学分以上创新学分。同时,学校成立了创新学院,一方面通过课堂教学充实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另一方面依托校内外基地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以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为例,其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工程训练(A)、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电子实习、汽车驾驶与拆装实验、汽车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共计40周3分。具体来说,在内容上,提高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并指导学生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在手段上,充分应用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等计算机模拟系统,构建了汽车构造与电子控制原理、汽车故障诊断等创新试验平台,供学生开展自主创新实验;在形式上,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在基本技能培训、设计能力培养、综合能力锻炼、科研创新能力训练等不同层次上设计不同的实践教学项目,并推进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二、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夯实工程实践基础

作为一所学科专业结构以工为主的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将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逐步建立了完备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并且每年进一步加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投入,保证工程实践的时效性、创新性和科学性。一是制订比较完备的实践培养方案。学校在教学计划制订中要求把近1/4的学时用于实践实训,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在实践中提升水平。目前,学校形成了课程实习、社会实践、自主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多种方式的工程实践体系,保证了学生工程实践的时间和途径。同时,学校制定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标准,严格按标准考核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结果。工程训练课程内容是目前国内实训项目最多的工程训练之一,大力支撑了学校“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分析研究本科四年学习过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能力背景,搭建多类型工程训练实训实验教学平台,采取“递进式、多层次、模块化、创新性、开放式”为特色的现代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贯穿本科全过程的完善的工程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二是搭建准工业化的校内实践平台。目前,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产学研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安徽省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1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科技创业服务中心、178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12个研究生校外科技服务基地。学校每年承担2.5万本科生和1万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与工程训练任务,每年另有约50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进入校内外联合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题实习实训。三是入驻企业参与生产实践训练。学校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安徽军工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等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形成联动对接,建立学生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入驻企业体验工业流程。学校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早在2009年,学校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23名研究生赴江淮汽车协助开展新能源汽车研究开发工作。这些研究生在一年多时间里成长迅速,他们中的21名研究生于2011年毕业后即选择留在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新能源汽车开发工作。目前,这21名学生均成为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业务骨干。四是融入科研团队历练。学校不但强调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能力的实际应用。学校通过实际项目操作来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国际、国内及学校举办的各类竞赛将创意转化为成果,实现能力到应用的转化。同时,学校要求所有研究生必须进导师课题组,在课题组中选择研究方向,跟随导师团队一起进入科研领域,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另外,学校探索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有条件的本科生提前进入导师科研团队,在执行具体科研项目中进一步锻炼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国防装备技术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合肥现代显示研究院)、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肥光伏光热研究院(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工业信息研究院、智能交通和信息安全研究院、工业与装备技术研究院等专职科研机构都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任务。学校还建立了“英才班”“卓越班”“博雅班”等英才计划创新实验班,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通过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服务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基地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本身的网络特性非常适合于网上创业,教育部强调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结合专业教育,全程融入于人才培养方案全过程。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重点是使大学生在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其未来从事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既强调培养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择业能力,又要求高等教育直面信息时代与知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涉及课内教育教学、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拓展训练。我们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三模块”教学组织模式,注重学生校内外实训实践项目质量,使学生认清自我,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增强创新精神,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创业行为。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教育,而是应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中,二者结合起来,不断地深入实践,将创新和创业的内容渐渐渗透到电子商务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

二、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并逐渐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合。仅开设了一至两门以就业为主的就业创业指导或基础性创业课程,根本谈不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谈不上和专业教育结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开展的结合。(2)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课设置有待改善,所开展的创新创业还停留在课外环节,处于被动、临时应付、不规范的发展状态。同时,课堂教学有待优化。(3)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4)创新创业氛围不浓。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得高校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致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缺乏孕育的土壤。

三、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目前,我们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建立了电子商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还构建与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知识教育、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具体做法。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①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②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

2.构建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二课堂活动整合形成“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该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创业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人文素养提高计划和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五方面内容(五个子计划),每个子计划又包含若干项目类,每个项目类由若干具体活动项目组成。

具体活动项目为:①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学生申请科研课题、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等)、创新型实验、开放实验等活动。②创业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③科技竞赛计划:主要是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挑战杯竞赛和专业(技能)比赛。④人文素质提高计划:主要是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群众性(非专业)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⑤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要求学生参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3.提升创业型人才培养保障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引进企事业单位一线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参加电子商务学术交流、申报课题、进修或者参加培训班、企业挂职或者参与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开发等方式提升教师能力。大力推行校企合作,特别是与电子商务领域相关企业的合作,能增加创业教育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能促进就业,创造就业。加强电子商务实践平台构建,通过基于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设计的实践教学平台,全真模拟创新创业实践,进行项目开发创新和自我技能训练,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

四、总 结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大大促进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创业热潮。创新是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一致追求,技术的创新,使得电子商务更具广泛的应用性,也推动了电子商务行业迅速地成长壮大起来。为此,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专业教育理念基础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将专业教育理念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结合。理念决定行动方式,行动方式决定行动效果,正确的教育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行动,能有效提升教育成效。因此,在开展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树立将电子商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为一体的教育理念,在专业教育中全过程渗透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

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教办〔2010〕3号.

[2] 沈小平.面向创业训练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

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3] 徐丽娟.电子商务创业型人才培养途径的实践与研究

[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2).

[4] 王慧.以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训

基地建设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