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的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业的发展

篇(1)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成就

从1917年中国银行在香港设立分行算起,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此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变迁,银行业历经多次调整,国际化进程一度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建立现代银行业体系,银行业国际化进程重新起步。2008年以来,西方大型金融机构遭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而我国银行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革,综合实力显着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国际化步伐,有力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一)海外业务快速发展,全球网络布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的境外资产已达到1万亿美元,是加入世贸组织前的6倍,当年实现利润约169亿美元,占总利润的8.6%,共有16家中资银行通过自设、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设立了1050家分支机构,覆盖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9个国家和地区。从区域看,中国银行业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发达国家市场,近几年新设机构有向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国家发展的趋势。从机构主体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行是境外机构建设的主力军,机构数量占比高达92%,其中中国银行599家,工商银行246家,占比81.4%。从设立方式看,中国银行主要通过历史上的优势自设机构,基本形成覆盖全球主要国家的网络布局,工商银行则通过收购印度尼西亚HALIM银行、澳门诚兴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美国东亚银行、阿根廷标准银行股权等方式进入海外市场。近几年其他银行也开始大举在海外设点、并购,比如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在纽约设立分行,国家开发银行设立香港分行和莫斯科、开罗、里约热内卢代表处等,国际化步伐明显加快。

(二)治理结构、经营管理和人员队伍日趋国际化。

在治理结构方面,引入境外投资者,推进海外上市,法人治理结构和规则向国际银行看齐。在业务流程方面,加快了“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控制为主线”的业务流程再造,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引领、支持和保障银行业务发展。在经营管理方面,积极探索经济资本增加值、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等业绩考核方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优化业务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在风险管理方面,引入国际通行的资产五级分类标准,适应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标准,强调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管控,逐步加强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系统性风险管理,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人员队伍方面,中国银行业在与外资银行的交流合作中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管理人员和金融人才。

(三)服务能力逐步提升,支持企业“走出去”成效显着。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升,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中国银行业则紧紧跟随中资企业步伐,做到企业发展到哪里,银行服务就跟到哪里。一是为企业提供结算服务。仅中国银行2012年的国际结算量就达2.78万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2.46万亿元,均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二是开展贸易融资。不断丰富贸易金融产品体系,开展外币保函、应收账款保理等一系列贸易融资综合服务,解决进出口企业的资金难题,为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我国进口双保理业务量居全球第四位,出口双保理业务量已连续5年居全球首位。三是为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兼并收购提供融资服务。比如,近年来国家开发银行以贷款换能源、换资源,成功运作了中委基金、中俄石油、中土天然气等重大项目,支持我国龙头骨干企业“走出去”开展能源资源合作,为有效缓解我国能源资源瓶颈制约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和话语权不断增强。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银行破产数量激增,而中国银行业逆流而上,大型银行的盈利规模名列前茅。英国《银行家》杂志2013年全球1000家银行排名中,96家中国银行榜上有名,涵盖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半数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大行均位居世界前十大银行之列,工商银行资产规模全球第一、一级资本全球第一,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2011年以来,中国银行连续3年入选29 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2013 年工商银行也因为全球领先的各项指标、国际化的长足发展等因素入选该名单,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成就的高度认可,也证明了中国银行业对地区和全球金融市场有着不可小觑的重要性。国家开发银行不断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金融机构合作,推动成立了上合组织银联体、中国—东盟银联体、金砖国家银行合作机制等多边金融合作机制,得到周边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广泛认同。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成为中资企业“走出去”的强大助推器,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金融体系调整,努力提升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股权比例,在国际事务中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作用,都离不开中国银行业的有力支撑。

银行业国际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银行业的国际化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第一,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2002年至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20.1%,出口和进口占全球比重已经分别达到11.2%和9.8%,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对外投资规模也迅速扩大,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从2002年的2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772.2亿美元,跻身全球对外投资大国之列。与此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海外并购等经贸活动日益活跃。这使跨境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扩大,银行业国际化具有坚实的市场和客户基础。

第二,国家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十提出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指出,完善金融机构“走出去”相关制度,引导金融机构采取行之有效的海外发展战略,加强国际型人才储备,逐步发展大型跨国金融机构,鼓励金融机构稳健拓展国际业务,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今年以来,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金融改革成为自贸区改革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必将使各项金融改革进入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这些政策和措施,将进一步提升金融业开放的水平,促进银行业增强创新能力,为银行业的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人民币跨境使用稳步扩大,以人民币计价为基础的经贸投资活动日益增多,为银行业国际化提供了新动力。2009 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境外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截至2012年末,我国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2012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94万亿元,同比增长 41%,其中,货物贸易结算金额2.06万亿元,占同期海关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4%,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结算金额304.4亿元,同比增长51%。人民币跨境使用的快速推进,使中资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前景广阔,银行业可以借助本币优势实现全球化发展。

第四,欧美金融机构受国际金融危机重创,调整收缩业务,为银行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美金融机构陷入经营困境,纷纷去杠杆化,一些金融机构出售海外资产和业务、退出部分海外市场,实施大规模裁员计划,削减经营成本。当前,尽管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但尚未从危机中完全恢复,这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拓国际市场带来很好的时机。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复苏仍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国内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我国银行业正处于经营转型过程之中,这使银行业国际化也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使银行业国际化面临的风险加剧。发达经济体尽管出现复苏迹象,但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放缓,随着各经济体联系的日益紧密,全球经济的波动性正在增大;中东、北非等地区社会矛盾激化,政局持续动荡;金融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出台新的保护措施阻止外国资本投资本国市场,对他国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实施限制、制裁。这使银行业国际化面临更大的经济、政治和法律风险。

第二,中国经济转型,银行业盈利增速下降,国内业务对国际化的支持受到影响。2012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较2011年下降17.4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7531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较去年全年下降5.1个百分点。在盈利增速下降的同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明显增多,尤其是今年前八个月,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842亿元,达5746亿元。在经济转型、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的背景下,银行业规模、盈利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需要下更大力气夯实国内业务基础,才能为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经营管理和创新能力等较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比如,我国银行业依靠规模扩张和保护性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国际化的需要;银行业经营管理仍不够精细,产品定价、综合营销、风险管理等方面能力有待提高;业务结构单一,过分依赖资产业务和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偏低;金融工具的综合运用能力不强,综合金融竞争力不足;国际化人才缺乏,具有国际视野、精通银行业务、有海外工作经验的专业人才较少;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发展。

第四,全球金融监管趋严,对银行业的资本、流动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危机以来,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日益严格,比如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引入留存额外资本、逆周期额外资本、系统重要性银行额外资本等;推出杠杆率要求,弥补资本充足率要求下无法反映表内外总资产扩张情况的不足;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入流动性监管指标等。这些严格的国际监管标准,对综合化经营能力较强、业务结构多元化、资产分布遍布全球的国际化大型银行来说,成本较低。而中国银行业资本基础相对薄弱,业务类型比较单一,经营模式和发展阶段与国际同业有较大差异,严格的监管标准使合规成本大大增加,制约了开拓国际业务的能力。

尽管银行业的国际化面临不少问题,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海外发展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我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

积极稳妥推进中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

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全球化金融服务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稳妥地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支持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升全球化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第一,明确目标方向,统筹推进国际化发展。一是牢牢把握服务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这一主题。银行业一方面要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的跨国并购和项目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另一方面要将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形势和自身经营特点相结合,加快自身“走出去”,从国际化中获得发展优势,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提高在国际金融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银行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分阶段逐步推进。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银行业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指导原则,明确“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区域布局,有效防范国际化风险。三是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政府要系统研究银行“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一行三会”的沟通协调机制,完善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政府、银行、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共享,形成鼓励银行业“走出去”的良好政策环境。

第二,完善网络布局,有序推进境外机构建设。一是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稳健推进海外机构布局。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明确的海外机构建设目标,量力而行、有序推进,可以选择仅在全球重点国家和地区适当布局,或选择在全球建立广泛的网络机构。二是选择适当的布局区域和布局顺序。从满足全球交易和结算的需要出发,优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中心布局;从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和具有一定业务增长空间出发,优先选择与我国经贸往来频繁,外交关系密切的国家和地区布局;从满足特定业务发展需要出发,优先选择能够提升该项业务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布局。比如,如果希望借鉴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可考虑在瑞士等私人银行业务发达的国家布局。三是科学选择新设机构、收购兼并等机构建设方式。新设机构相对容易管理和控制,但建设周期较长,布局分散,且存在一定壁垒。收购兼并可以利用原有客户基础和经营网络,迅速融入当地市场,但内部整合与管理成本较高。要根据目标市场的地域特点、法律政治环境等,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推动各项业务顺利开展。

第三,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是深化综合经营,优化业务结构。积极发展资产管理、投资银行、金融市场等新兴银行业务,加快发展保险、信托、租赁、证券等非银行业务,减少对利差的依赖,优化盈利、收入结构,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加快流程改造,实施组织架构转型。根据客户类别和需求对各类业务进行梳理,对业务架构进行设计再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流程银行运行体制,提升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三是加强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依托不断发展的境内外金融市场,提供更多管理风险、增加流动性、提升收益和降低融资成本的新型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简单化、跨产品条线、跨部门的创新产品服务。四是打造国际化人才队伍。通过对现有人才的业务培训、实践锻炼以及引进国际化专业人才,建立精通国际业务、熟悉海外市场和法律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第四,加强同业合作,互利共赢开拓国际市场。一是深化境内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海外业务交流,通过组建银团等方式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整体合力,共享“走出去”成果,避免恶性竞争。二是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借鉴国际化大型银行的先进经验,提升国际业务管理水平,利用境外机构熟悉当地市场和政治法律环境的优势,快速拓展海外业务,有效防范风险。三是加强与多边金融机构等国际性合作平台的沟通与交流,利用平台建立更广泛的业务合作关系,获取更多业务资源与支持。

篇(2)

1.银行行业运行理念的转变

即使说我国银行业相较于之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及完善,不过同样需要注意到的是其发展速度依然不是十分理想,参与进来的银行业很好,尤其是我国部分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在这以问题上表现过于被动,假如说无法在运营观念上完成改进与提升,就会导致银行在低碳产品的研发推行问题上受到极大制约障碍。因此,从大的范围上总结而言,当前我国银行业运营观念的转变依然处于最初期。

2.我国有些银行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

组织成立可持续发展部门对于银行而言,具有十分关键的现实性意义,在银行内部,必须要组织相应的机构及指派专业人员进行负责,才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低碳业务,在原本基础上实现产品与服务项目的创新与改进。现在,在我国有一部分的银行对于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对于其重要意义也有了明确的了解,并逐渐的投入研究。比如说兴业银行在二零零八年的时候就组织建成了可持续金融中心,用于环境金融产品的开发与推行。而以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一些银行虽然没有规划设置针对性的部门,用于可持续性产品及服务的研发,不过却在银行中开展了责任划分工作,组织形成专门的负责小组,专门负责低碳金融方面的工作业务。相较于国际上一些较为先进的银行,我国在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欠缺,和国外发达国家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银行对此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此的投入力度也相对不足。从这里我们也能够明显看出,大部分的银行对于低碳经济开展依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其和传统业务在开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以区别对待。

3.推行实施低碳信贷业务,专注于信贷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现在,从我国银行业碳金融实际开展的情况来看,最为关键的核心就是对于低碳信贷这一领域。结合银行所面向社会公布的责任报告文件,能够明显看出不管是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银行都在不断的投入到绿色信贷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并且在低碳信贷的发放问题上逐渐的加大了力度。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产品的创新问题上还停留在最初阶段,很多东西都不尽完善。比如说兴业银行在推行很多融资模式的前提下,依次结合客户及项目不同类别加以创新与改进,使之更加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如此,自二零零六年以来,兴业、浦发及北京银行这几个银行一个接一个的和国际金融公司达成了合作意识,选择全新的信用借贷取代实现对低碳项目的支撑。及时是当前我国银行子啊低碳信贷问题上较之前有了明显进步,并获得了十分可观的成果,不过依然需要认识到这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有些银行所公布的数据信息中查询到问题,这种种现象表明当前我国银行业在低碳信贷运行问题上海存在明显欠缺,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实际意义并没有充分的认识到。

4.尝试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推行相关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

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银行业慢慢的对于低碳经济有了正确明晰的认识,对于其中存在的发展潜力开始投入更多的重视,并慢慢的尝试着涉足于碳资源交易活动。当前,从全世界范围内来说,碳交易市场正朝向规模化发展,现在资金已经超过了一千四百亿美元,作为银行业能够选择的参与途径有很多,现在,在银行业参加到碳排放权交易活动的途径最关键的是清洁发展体系。据相关数据报告,一直到2011年3月,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构注册的项目超过一千二百个,差不多占据了全世界全部总数量的四成左右,这给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及良好的时机为。另外,很多银行同时还结合项目开展的具体特征,推动了相应的服务项目。比如说,在我国清洁发展机制与国际间做好连接作用,促进交易的完成。农业银行在这一问题上也有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在二零一零年的时候全新增加的顾问项目为五个,当前所运行的机制能够完成差不多降低五百万吨的排放量。不仅是创造和清洁发展体系存在紧密关联的服务项目,另外还有部分商业银行同时也研发推行了和碳排放权交易彼此关联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供消费者选择。比如说深圳发展银行在二零零七年就曾经在市场中投放了和CO2排放相关的理财产品;交通银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的基础上研发出一款全新的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在投放市场后广受欢迎,为银行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归纳出下面的观点,当前我国银行业正逐渐的意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并将这一观念慢慢的渗透到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过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力度是明显不够的,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银行业发展趋势

1.拓宽低碳融资渠道和方式

目前,银监会已旗帜鲜明地提出支持低碳金融服务创新,并先后出台了《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督促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履行金融业社会责任,致力于创新信贷服务机制,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减少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信贷投放,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因此,低碳银行应积极借鉴法国开发署(AFD)能效融资方案、国际金融公司(IFC)能效融资方案、清洁发展机制(CDM)财务顾问方案、绿色股权融资方案和专业支持方案开展CDM项目金融服务。CDM是国际上开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减排项目,是市场化解决气候变化的理想机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可以联合国际专业机构,为国内减排项目提供CDM项目开发、交易和全程管理实施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2.加大中小节能环保企业融资力度

低碳经济理念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节能环保产业中一大批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但是,商业银行在判断中小节能环保企业的经营模式、项目技术的成熟度和经营可行性方面相对地欠缺。建议在贷款的审批上,要考虑按照该企业碳减排量进行授信,同时,将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额作为还款来源,从而实现对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软约束。浦发银行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自2006年以来,浦发银行在每年的信贷投向指引中,都明确提出对新能源和环保行业,给予重点授信的支持,对污染环境、能耗超标的企业,不与其建立授信关系。截止到2009年,浦发银行已经陆续地提供了1000多亿元,支持了一大批风电、水电、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电厂脱硫脱销、工业和建筑节能领域的一些项目,促进了中小节能环保业的发展。

3.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低碳金融

相对于传统产业,低碳产业中涉及了大量的新兴技术,商业模式也非常新颖和独特,商业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的过程当中,收益和风险有时候并不完全匹配,会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对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给予扶持政策,比如说对于银行开展低碳金融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给予一些倾斜政策。同时,针对低碳企业的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低碳企业发行公司债和票据出台一些专项鼓励政策和绿色通道,支持低碳企业的融资工作。

4.加强低碳银行基础设施建设

篇(3)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AHP

1.引言

随着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我国银行业面临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压力逐步加大;同时政府推动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覆盖。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对自身战略定位的研究,其中电子银行的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发展是进步的,但是不能盲目。电子银行业务繁多,纵然是强大的国有银行业也不能平均使力,将每一项业务做得至善至美,更何况弱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为能顺利解决这一发展策略问题,我们不妨建立一个指标评价体系,规定评价原则,选择合理指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将这定性问题用定量的方法优化处理。

2.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AHP模型的构建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最根本的是需要资金,如果没有资金的供给,要发展业务,特别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业务则更是无从谈起。但是资金的使用是有机会成本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的各项子业务具有替代性,不可能对每一项都花费相同的成本而同时发展,而是需要分轻重缓急,分别对待。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资金需求原则

保证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能够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一目标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电子银行业务启动时的基本建设资金需求,电子银行日常运营所需费用,保证电子银行业务正常维护的资金需求。

(2)低风险原则

电子银行各项子业务的资金数量不尽相同,其所带来的成本和回报也不同,因此风险不可能相同。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发展策略时,不能仅仅只关注资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发展的风险,这是两个方向不一致的目标,因此,综合考虑两个目标是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益的路径,也是选择最后策略的有力支撑。

(3)效用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份额,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得增强所开展业务的效用,能够赢得持续的竞争力,而增强竞争力也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比重的扩大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的贡献。

(4)技术可行性原则

通过调查,城市商业银行中从事电子银行业务的员工人数和质量不如国有银行,设备也无法媲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在技术含量要求极高的电子银行业务中,能否满足技术性的要求,能否给目标群体一个满意的服务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故在发展中必须保障技术的可行性和完备性。

(5)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的需求是引领银行创新开展业务的路标。在任何一项业务开战前需要调查市场对于业务的预期和反应,市场的预期越高,反应越强烈,全新的业务投入市场的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

3.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的模型分析

(1)层次分析结构的确立

本文分析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优策略。最优策略的选择关键在于准则层和子准则层的指标因素,而APH层次分析法的评级是根据指标的相对强弱由小到大排列而得出结果的,本文层级分为1-9等。城商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策略的评价体系如下:

目标层A:电子银行发展策略目标A

准则层B:业务成本B1;建设成本C1;运营成本C1;维护成本C3;业务效用B2;盈利能力C4;宣传效用C5;替代效用C6;市场状况B3;市场门槛C7;市场需求C8;市场竞争程度C9;银行资源B4;人力资源C10;技术资源C11;机器设备C12;风险控制B5;操作风险C13;声誉风险C14;内部管理风险C15

待选方案P:网上银行P1;电话银行P2;手机银行P3;自助银行P4

(2)选择AHP模型的准则层的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了AHP分析方法,对有关专家,教授和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他们请教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观点,征询了最优发展策略的层次分析结构的意见及建议,最后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所列的各级指标按照1-9等打分。本文的问卷共计发出100份,并最终收回80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文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对各层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权重,所得结果即权重分别为:自助银行0.3444;手机银行0.1564;电话银行0.2064;网上银行0.2928。

4.结论

从上面的权重可以判断,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四项子业务的排序结果依次为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选择电子银行发展策略时首先发展网上银行,其次展开自助银行的布局,再次开展电话银行业务,最后完成手机银行的建设。但随着科技的飞跃和客户需求的丰富,电子银行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子业务,譬如现在在讨论的远程银行就是一个典型针对企业级客户的电子银行新概念,故发展策略也会略有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83-84.

[2]周虹.电子银行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5:54-58.

[3]徐林意.电子金融服务发展方向探析[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09:15-17.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 战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7-045-02

一、客户导向策略下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两极化趋势

从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实践来看,与客户关系的形成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在2005年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初期,投资银行业务较为单一,短期融资券主承销是最主要的业务品种,投资银行业务与客户的关系以提品为主。2008年以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创新产品的推出,投资银行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两极化趋势,短期融资券主承销成为标准化产品,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品种、股权市场、并购贷款、银团贷款、中小企业顾问服务等业务创新的空间逐步扩大,为投资银行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奠定了基础。

高附加值型业务能够带来较高的利润,对于维护长期客户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构成了客户为导向的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经营战略的主要部分,针对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未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目前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布局提升竞争力,面对市场新的发展形势,投资银行业务与客户的关系将由简单的产品为主转向提供满足客户具体需求的、特色化、智能化的服务,以客户的需求来决定融资方式、融资费用、配套服务和后续业务。

二、投资银行业务促使客户需求向层次化、个性化转变

投资银行服务能够引导和培育客户需求向层次化、个性化转变,从国际全能型商业银行和独立投资银行经验来看,为了寻求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实现业务和产品的定制化,普遍重视引进和培养行业高端人才和能够掌握全面金融服务的投资银行经理,在专家与企业高层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使得客户从被动的产品接受者,逐步转变为能够主动提出产品创新、顾问服务需求,在满足企业层次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企业对于投资银行的依赖程度得到了显著增强,确保了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服务的层次化集中体现在对高端客户(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地方政府机构、各类协会及市场平台、中介机构)长期信任合作关系的建立。投行业务涉及企业的战略层面,通过维护大型国有企业投行客户关系,可以加强高层对于银企战略合作方面的共识,成为双方持续合作关系深入的契机,提升投资银行的战略合作效果;在发达城市建设和提升金融产业的过程中,银行可以利用密切的“政银关系”,积极发展政府支持项目的投行类业务,继续扩大在地区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提升投资银行的中介服务功能;为了进一步加强投行业务对于特定客户群体需求的满足,通过加强与协会的沟通协作,加快投行类产品的开发进度, 建立多方共赢的业务模式,以金融促进产业发展,实现投资银行的行业领导目标。

三、投资银行业务定位对于市场发展方向的响应

随着金融脱媒深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大型优质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将逐步降低,对于资金管理、价值链管理、资产管理、融资安排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蓬勃发展,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竞争的主战场,银行通过深入拓展咨询顾问服务,打造资产管理平台、股权投资平台、低成本融资平台,发展资产证券化、直接投资等创新业务,能更好地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为深入推进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有效融合,投资银行可以发挥链接的中枢作用,银行利用投行业务撬动资产业务,拓展新的利润来源和增长点,利用过桥融资、担保资源作为撬动并购顾问、承销等投行业务的手段,通过投行业务来拉动贷款和其他融资需求,从而在商业银行内部逐步打通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资金、资产和负债的利用效率,促使银行利润率的显著增长。

四、当前市场形势下投资银行业务的定位

(一)国内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部的功能定位

目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普遍重视投资银行部门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财务顾问和股权直投四方面的业务发展,为抢占金融脱媒、金融创新、混业经营、产业链整合、海外并购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带来的市场机遇,普遍将投行部的功能定位由利润中心调整为战略型业务部门,即包括经营功能(利润中心)、服务功能(与公司业务协同)、战略功能(契合银行战略转型)三大功能,业务发展重点相应放在研发与自身实力和条件相适应的业务模式、开发适用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储备技术和人才之上。

(二)投行部作为中前台部门对于客户营销的支撑

商业银行通过将前台和部门之间进行有机组合,可以推动对于集团大客户和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交叉销售、联动营销与收益分享,能够实现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网络化、一站式服务。在组合过程中,前台部门侧重于客户关系管理和业务营销,部门侧重于提品和技术支持,为了确保的产品和技术支持能够与客户及前台部门的需求保持一致,需要在前台和层面之上设定关键角色实施更大范围的协调、组织和管理,从立体角度实现对于集团大客户和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的有效开发和维护,投行部的业务性质、专业团队、市场品牌等因素决定了具备成为这一关键角色的特质。

从国内外券商、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成熟管理经验来看,投行部在发挥协调前台和部门,对于客户开发和营销方面,能够发挥的独特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目前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大型客户越来越要求投资银行在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的同时提供定制化、全方位的配套金融服务和管理服务,包括完整的覆盖不同风险和收益的理财平台、为企业并购提供咨询和融资服务、房地产和矿产等专业的行业金融服务、股权直接投资金融服务、结构化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在此类业务上,投行部门可以通过独特的经营能力和经营特色,形成较大的竞争优势,培育出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和管理服务的品牌。

二是投行部门的作用体现在对于目标客户信息流、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的全面、深入分析和把握,可以有效提高客户的综合贡献度。投行部由于能够广泛接触券商、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并通过尽职调查方式针对公司不愿披露的问题展开深入了解和调查,在开展顾问类(如财务顾问、投资、理财顾问)、操作类(并购、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处置等)和融资类(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结构融资、过桥贷款等)业务中,掌握了大量有价值信息,并进行持续追踪、资料分析、建立数据库等基础性工作,在营销及产品方案的设计方面,投行部门能够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五、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全力拓展现有业务,增加市场份额,创造财务资源和市场声誉支持中长期战略目标。短券、中票、金融债等主承销业务属于债权融资,要全力做好此类业务,为其他业务发展起到品牌和渠道支撑作用。

其次,利用客户资源和资金优势,积极拓展表外融资(含应收账款类)、结构化融资、过桥贷款、小型俱乐部贷款、资产证券化、私募安排等产品创新,与市场主要股权性投资者(私募、产业基金、社保、国有资产管理平台企业等)、主要债权性投资者(保险、邮储、城商行等)加强合作,建立紧密的战略协作关系,在对接同业与市场、客户与市场、境内与境外等方面完善现有投资银行产品线。

再次,设计与投行业务配套的贷款新品种和相关政策,以资金业务促进投行业务和信贷业务的互动发展。信贷资金优势是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有利条件,在投行部开展咨询顾问、私募融资安排、结构性融资、表外融资等业务时,需要利用过桥贷款、担保等信贷资源去撬动业务,利用自营或理财资金池去促进债券主承销业务,提升银行在企业直接融资中的参与程度和角色地位,提高银行的整体收益。

篇(5)

摘 要:本文以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作为研究主题,首先,从四个方面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进行了综合的比较分析,其次,从三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最后,提出了传统银行业的三个应对策略和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业内人士提供帮助和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

引言

近两年,互联网金融模式快速崛起,吸引了大量潜在的消费者,也开拓了基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下的新兴金融模式,对包括银行在内的众多行业产生了正面的冲击,引发了诸多关注和思考。综合细致的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这一课题,不但对我国金融体系发展有裨益,而且对新时期背景下的整体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也有帮助。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综合比较分析

(一)对客户需求掌控能力不同

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快速的网络覆盖能力超过了传统银行业的业务处理能力,因此,信息沟通非常充分,基本不存在信息对称现象。在整合信息资源环节,也更有利于交易双方的合作机会的产生,相比较而言,传统银行业虽然在硬件上进行了很多改进,加快了网上业务的推广,加大了服务器具的升级换代,但是,面对庞大的信息库数据,还是无法做到像互联网金融那样的快速高效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必然造成信息沟通失误的概率较高。

(二)运营模式不同

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它依托互联网进行业务的开展,即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服务都只存在于线上的虚拟空间。它属于直接融资模式,着重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并且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包容水平,推动经济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也有类似的线上活动,但是它在资金流通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中介的角色,其服务的对象也主要是规模较大、信誉度较高的企业,对于信誉度难以审查的小微型企业则较少,传统金融主要是通过运营网点向客户提供可触摸的服务,并利用关系来销售产品。

(三)运营的成本不同

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分担成本非常低,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这就能够大幅减少交易成本,而且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操作上更便捷、中间成本就更低。

第三方支付公司快钱CEO关国曾表示互联网金融将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未来,以第三方支付企业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将创造性的依靠海量数据,极大降低各类企业享受金融服务的成本。

(四)具体操作不同

1、支付方式的不同 :传统金融采用的是物理网点分散支付,而互联网金融是超级集中支付系统和个体移动支付统一。

2、信息处理的不同:传统金融的信息通过人工进行处理,信息不对称,且标准化、碎片化 、静态化;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化方式进行,在云计算的保障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社交网络揭示和传播,被搜索引擎组织和标准化,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由此可以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的动态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而且成本极低。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分析

(一)传统银行业的金融中介服务能力受到削弱

在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银行业的金融中介服务能力受到削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的银行业的间接融资的方式和做法将会面临新一轮的调整。互联网时代,信息高速传递,直接降低了交易的中间环节和成本费用支出,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带动下,银行业支付中介的传统项目被严重冲击,也直接分流了部分客户群体。

以阿里金融为例,在淘宝巨大的客户群体需求下,推出“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服务,极大的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刺激了个人贷款的融资需求,收到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二)传统银行业的业务体系受到冲击

传统银行业的业务体系受到冲击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影响力的体现,综合回顾银行业的业务体系,除了信贷业务外,还有理财、保险、黄金、基金、外汇等种类,这些业务背后承载着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接入,以信贷为突破口,迅速开始蚕食包括保险、理财在内的各项传统业务,其综合影响力体现在业务本身,也体现在营销渠道上。

(三)传统银行业的营运模式受到重大颠覆

传统银行业的营运模式虽然在各个业务条线上不尽相同,但是,大体都遵循了“驻点式经营+广告+关系”的营销方式,虽然随着电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已经出现了营运模式上的调整,但是,对比互联网金融的整体发展轨迹而言,两者区别极大。当前银行业营运模式的最大弊端反而是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所在:一是信息传递平台,二是时间成本,三是经济成本。

三、传统银行业的应对策略建议

(一)推进战略改革,搭建一条龙式的服务体系

传统银行业必须要面对改革的阵痛,首先在服务体系上就要下足功夫。这里所说的一条龙服务体系,是指传统银行业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定位,不要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金融中介的定位上,而要在数据的交换服务上、资金的融通方式上、营销的平台搭建上等方面深挖细作。在新群体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方式的综合考量基础上,全面推进行业内外的战略调整和布局。

(二)推进信息化,打造新型营销平台

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如果无法做到信息的准确、快速的传递,就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新型的营销平台必然要依托互联网,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

(三)推进服务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和质量

推进服务升级,提升服务品质和质是新时期对所有窗口行业的总体要求,银行业作为其中的一员同样如此。所谓服务升级,不单单是服务的话术、技能、环境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升、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的细化的提升、服务软件和硬件的配套提升。

四、结束语

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也才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划的地方还很多,比如说:监管环节的制度建设问题、客服系统的规划问题、危机事件的处理方案等等。而我国的传统银行业在意识到危机后,加速了对自身短板的弥补脚步,积极推出各类应对措施以维护自身优势的客户资源群体,但是,现阶段都处于各自为战阶段。可以预见:未来我国银行业会更多的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逐步调整发展战略,实现发展转型,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会细化自身业务领域,避开自身无法克服的经营弱点。从这方面看,两者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分立对抗是暂时的。

参考文献

[1] 张健.网络银行的发展与风险监管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德成.基于商家、消费者和发行机构决策行为的电子货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陈航.后危机时代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协调发展[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篇(6)

一、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末,沧州市共有管道装备制造企业2962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8个,从业人员122531人,完成营业收入405.7亿元,实现利税29.2亿元。

(一)产业发展成集群化规模。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年设计加工能力2000万吨,2011年实际加工1800万吨,完成工业增加值19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16.3%,占全市GDP的9.5%。管道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共258个.2011年实际加工量69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391亿元,增加值165亿元,利税22.9亿元。该产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在10%以上,成为仅次于化工产业的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区域品牌建设成效明显。盐山和孟村是省级重点管道管件产业聚集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盐山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100强”、“河北省特色产业基地”。孟村也先后被认定为“中国弯头管件之都”、“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称号。

(二)管道装备产品种类繁多。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产品主要分管件、钢管和城市市政管网三类,共16大类、370多个品种、3500多种规格。制造工艺主要采用热轧直缝焊、螺旋双面埋弧焊、锻打、锻压、中频推制、冷成型、热挤压等,管道最大加工直径2020毫米。

(三)产品市场占比率高。沧州管道装备业新增内贸订单多为市政工程、西气东送工程等大型工程。据不完全统计,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占全国管业生产的30%左右,中低压管件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达80%以上,高压管道管件达70%以上。新增出口订单主要是面向南美、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少量订单面向欧美等国。

二、银行业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为解决企业资金需求,沧州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筹措资金改进服务,加大信贷投入力度,取得较好的效果。信贷投放和融资特点如下:

(一)信贷投放以国有商业行和城商行为主

截至2012年末,辖区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40.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1.14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合计投放20.53亿元,占信贷余额的50%:沧州银行和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合计投放14.75亿元,占信贷余额的36%。

(二)规模以上企业贷款余额较大.信贷满足度较高

抵押物不足、信用担保体系滞后一直都是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银行贷款业务发展的制约瓶颈。管道装备制造业流动资金需求大,但由于本地多数企业规模小、资产少,相对于金融机构对贷款抵押物严格的要求,企业可供抵押资产很少。银行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也必须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因此银行对贷款业务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标准及程序,企业融资门槛比较高。截至2012年末,沧州地区中型、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业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9亿元和3.68亿元,分别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23%和9%,信贷需求满足率仅为38%和20%。沧州明珠、达力普、中原管道、长丰钢管、鑫源泰等大型管道装备企业由于规模较大,抵质押资产充分,银行贷款多集中投向此类规模以上企业,截至2012年末贷款余额为27.78亿元,占管道装备制造业贷款的68%,贷款需求满足率达65%。

(三)创新信贷融资产品,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沧州银行以“成长之路”、“速贷通”等产品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中的优质企业的信贷投入。针对经营规模较小,没有自有产权抵押物,无法办理抵押贷款的中小型管道装备制造企业,该行通过应收账款质押为其发放有追索权的国内保理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经营周转需求,大力支持了该类企业的发展。中行沧州分行充分发挥产品优势,加强对现有产品的创新组合和新产品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发和拓展多种适应管道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的授信品种,累计开办了融易达业务、订单融资业务、融信达业务、通易达业务、福费廷转卖业务、进口汇利达业务等几十种融资产品,部分产品为省内首次叙做,在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也填补了相关业务空白。截至10月末,该行贸易融资累计48笔,共计32398万元。

(四)实行差别信贷政策,开辟绿色服务通道

建行沧州分行采取限时服务等制度,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的信贷审批建立了“绿色通道”,通过优化组合信贷产品,对管道装备制造业项目实行优惠利率,在信贷额度受限的大背景下做到“有保有控”,保证了贷款的优先发放。沧州市农信社落实了管道装备制造业差别化信贷利率政策,对管道装备制造业产业项目,贷款利率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只上浮20%,以土地与设备作为抵押的,执行50%的抵押率,信誉优良的企业,抵押率还可以扩大到60%。河北银行沧州分行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信贷政策上进行倾斜,利率低于银行利率1.5个百分点,在贷款操作方面,简化手续,缩短时间,达到银企双方互惠互利的良好效果。仅利率优惠一项,每年就可为贷款企业节省利息1000余万元。

三、管道装备行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

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小规模、大群体特征比较明显,在县域内布局分散,马路经济现象严重。单个企业经营规模小,年均产值200~500万,产品主要为来料加工、管件、弯头、法兰等。全市规模以上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个数仅占全部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6.8%,缺乏产业龙头项目的带动。沧州的管道装备制造业依赖少数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大型企业大而不强,小型企业小而不专、不精,没有形成配套优势。

(二)产业链短,配套性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条,限制了产品的配套性。管道装备业的上游企业中,管道施工与设计企业在沧州基本没有,大型企业、小型企业均是按照客户的要求提品,并没有对特定用户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与设计施工的能力。因此,产业链条缺乏,成套能力薄弱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总体规模、经济效益和竞争力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沧州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经济循环链、能源利用率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整个产业还不具备承接国内外重大成套工程的能力,因而大大降低了产业效益。

(三)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沧州市除几十家骨干龙头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外,多数都规模小而散、产品同质化普遍、技术装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消耗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一是生产方式落后,无竞争力可言。主要的生产方式为租用农户土地,购置简陋机械进行粗加工。二是销售方式落后,资金的周转能力差。基本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通过销售人员与往来企业提供的供求信息开展生产,生产忙闲不均,靠天吃饭的情况很多。

(四)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目前沧州市管道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主要还处在吸收、模仿和集成阶段,如油井管、锅炉管等产品的开发主要还是以追随、模仿欧洲和日本的产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和服务支撑平台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整合。相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介机构和当地企业还没有实现紧密结合,致使技术、成果、人才、设备等创新因素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企业研发能力较弱,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少、水平低。全市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中拥有专利的不足5%。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加快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管道装备制造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的信贷支持:对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在土地使用权、设备、技术、商标等需求上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和各种补贴政策的支持,将政策结合实际、细化到具体项目,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创新金融产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扩大金融开放,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资机制,着力增强市场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管道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多元化的资金需求;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支持管道装备制造企业增信融资:探索适合管道装备制造项目的贷款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贷款方式多元化,以支持管道装备制造项目或龙头企业的发展。

(三)改进金融服务.满足管道装备制造企业需求

沧州地区管道装备制造业多为中小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应将管道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行业予以扶持。可以根据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进行业务创新.设立中小管道装备制造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充实信贷服务队伍,主动与有融资需求的中小管道装备制度企业联系,沟通、走访,创新产品服务、优化审批模式,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促使其发展壮大。

篇(7)

 

 

关键字:物流银行 融资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 ,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 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 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