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教育教学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教育创业就业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不管是在硬件建设上,还是在软件管理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高校教育的发展仍然与社会环境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教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教育改革应该适应社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提升高校教育质量,笔者从以下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一、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高校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僵化,学生高校毕业以后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秩序。实践证明,现代社会知识的时效性明显缩短,尤其是从21世纪开始,知识增长的速度急剧加速,现在世界上每天约有1万余篇,各种各样的书籍都在交替更新。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所学的学校知识,已有60%变得陈旧。所以,今后的高校教育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重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对于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和疑难问题,掌握科学发展的动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自主更新,以确保信息化时代下,能够不被淘汰。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比较欠缺,据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布的有关报告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过于注重理论,大学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到10%能够适应跨国公司的需要。因此,我国的高校教育必须要转变人才教育的理念,尤其是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投身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应用有更深刻地了解。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安排适当的实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学生以后走进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此,高校教育要进一步加快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使广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能力和水平。而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靠教出来,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因此,高校教育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要将学生放到重要的位置来看待。逐步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提高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环境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三、突破学科专业体制,构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体系框架

根据最新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近60%的用人单位对当前的大学生课程设置不满意,其中有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制约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大学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尤其是有的高校教育在专业划分上过于精细,明确淡化了边缘交叉的学科知识,有的大学生因为专业过于边缘,在应聘工作上屡屡受挫,可见高校教育的学科设置与社会发展的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教育主要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一定要能够为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的机制方面、学科教育的设置方面,与社会发展一致,高校一方面要了解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另一方面要及时宣传高校专业的设置安排,让社会了解高校,使高校能够融入社会,实现两者的协调与互补。

四、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在社会发展中,大学毕业生的速度应该低于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稳定的发展水平。而当前的社会情况是大学毕业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为了找到工作,大学生不得不降低要求争取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低学历的人群就业的机会会更难。因此,为了实现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国家和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高良好的环境。大学生自主创业,一方面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够拉动一部分人就业,实现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此,在高校教育中,要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宣传自主创业的政策机会,有效解读资产创业的程序,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高校教育的良好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目标,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思想,将高校教育改革放到重要的位置对待,使高校教育能够与社会发展相一致,培养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为我国的教育进步增砖添瓦,也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袁凤友,贺卫东.浅谈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向导,2011

[2]杨雪梅.浅谈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12

[3]陈焱.浅谈对高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研究[J].教育界,2011

篇(2)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创新

摘要: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保持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变革和及时更新,这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发动机”。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总是以管理思想的变革为先导,用教育管理的改革来统筹和引导。

关键词:教育管理 高校教育

改革 创新

篇(3)

关键词:高校;基层管理人员;职业化;思考

在我国,高校作为一所综合性较强的教育培训机构,能够为国家培育一批批建设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直以来,从高等院校中毕业的学生最终都进入了社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还要依据相关的发展情况,通过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更新,进而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校学子。据此,想要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就需要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优化与更新,尤其是对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职业化的培养。

1当前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管理队伍不完善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将学校发展的重点关注放在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因此,在对教学队伍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相关的专业能力,对于教师的学历与教学能力都十分看重,大部分的高校教学教师的学历都为硕士及以上,其职称为副教授及以上,且拥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教师队伍的管理人员的学历与专业要求都比较低,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更是良莠不齐,且编制的成分也比较复杂,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无法对在岗的教师进行相关知识以及现代化技能的培训。

1.2兼职教学管理的人员素质较低

在高校中,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存在着兼职教学的业务管理人员情况,这些人员主要是高校内二级学院的系主任或者是各专业的主管。通常情况下,高校中一名教师只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同理,教学方面的管理业务也是由一个专门的老师来进行管理的。由于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教学考核,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以及日常的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忙碌的。因此也就很难有多余的精力来从事教学业务及相关岗位的管理工作,由此,其兼职教师在相关的教学管理政策以及教学技巧方面的研究十分有限,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对教师的管理及考核的工作,其管理的质量也比较差。

1.3学生管理工作有行政化的趋势

高校中对学生进行基层管理的人员既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也是对学生提供服务。高校中的学子众多,所涉及的教育工作也比较多,因此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十分的复杂。就目前而言,高校中对于学生的基层管理工作包括党建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共青团建设工作等,同时还要对贫困学生的贷款、资助工作进行指导等。由此,就会使很多的教师无法将过多的精力用于教书育人的工作上。

2优化管理模式,推进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建设

2.1转变观念,增强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认同度

高校的基层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需要基层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对自身的职业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认同。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使基层管理人员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能够各司其职。与此同时,对于管理人员的选拔及任命,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其能力进行考察,采用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方式来选拔基层管理人员。除此之外,高校的相关领导还需要提升对基层管理人员的重视程度,争取消灭管理岗位中的不良影响因素。同时,还要培养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意识。由于高校基层工作的日常事务较多,管理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就会忽视对自身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相关专业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学习与提升。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包含职业化的素养、行为以及技能三个部分。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想要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站稳脚跟,就需要通过对职业化的素养、行为以及技能三方面进行提升,设计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来培养职业化的意识,提升职业认同度。

2.2理顺机制,明确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

长久以来,高校基层在教育与教学这两个方面的职业发展道路是不统一且不明确的。国家在2010年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岗位的聘用工作,而高校作为事业单位之一,其中人员的岗位性质及其归属都应随之得到相应的规范。但是高校基层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仍旧存在着不明确的现象以及不稳定的因素。对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来说,对其管理技术职称的留存还没有明确的表示。而对于从事教学的辅导员而言,其岗位的设置应隶属于思政教师,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却带有管理的特点,因此在进行职称评选的时候,其科研成果与教学效果这两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劣势。由此可知,职业发展路径的状况与教师职业化的意识、素养、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比较重要的影响。据此,高校需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环境下,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机制,对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做出明确的规划与指引。

2.3建立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化标准体系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需要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及道德品质,在工作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才能够掌握与之相应的职业道德,实现队伍建设的科学化。要求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者也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职业道德,同时对学生有爱心及耐心,拥有正确的教育与管理的想法与理念。与此同时,对于基层管理者的学历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控制,其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同时还要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内容都有过学习的经验。第三,还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或是教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高校在招聘相关人员的时候,还可以引入竞争以及双向选择的机制,而在人员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进行轮岗交换的模式,能够得到多方面的锻炼,进而提升综合能力。

2.4加强基层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化培训

对于每位新上任的基层管理人员都要进行岗前的培训,可以通过对其进行集体的辅导、开展相关的讲座,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的活动来进行培训。其中,需要对新上任的基层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使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依据从业者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相关的特长,安排针对性较强的岗位,从而锻炼相关人员的各方面综合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基层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与相关的学术研究进行综合运用与研究,来鼓励基层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在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后,还能够对相关问题进行学术研究,进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2.5搭建“教学管理”和“学工管理”互动平台,力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将“教学管理”与“学工管理”相结合,建立其有效互动的平台,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切实地落实到班级管理之中,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及时、充分的认识。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及任务,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发挥基层管理工作的最大效能。

3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对高校的教育事业体系进行一定的创新与提升。而在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管理的队伍中,基层管理人员要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定期进行职业培训,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通过完善基层教育管理的制度,能够让高校的基层管理建设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发展。

作者:郭延君 单位: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温婷,方蕙.我国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研究述评[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4):93-96.

[2]白玲,孙莉.地方医学院校教务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3(36):34-35.

[3]束体民.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2):1-3.

篇(4)

作业处理则主要包括学生作业的上传、修改、作业查询等功能,学生通过互联网将作业提交给系统,并最后由老师负责对作业进行处理。在线考试则主要通过教师建立起来的试题分析库,生产相应科目的试卷,并通过教师的审查,将相关的试题进行存储。学生则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考试,结果由电脑和老师对试卷进行修改与成绩评定,并将成绩进行统计和。

试卷的分析则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考试的情况,对试卷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学生科更加有效的对试题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理解相关的原理。系统管理则主要包括系统的维护和用户的管理。系统维护则主要包括对系统数据的备份和相关数据的删除;用户管理则主要对用户权限进行分配和对注册用户进行管理等。

统计分析功能则主要是针对学生成绩进行的分析统计,以便教师能够更加系统的了解到学生的整体情况,并结合统计制定相应的方案。分数查询则主要为不同权限用户的提供考试成绩的查询功能。系统注册则主要针对该系统的用户而进行的一种权限的认证,其中包括用户的姓名、登陆密码、专业、所属院校等,从而建立起用户的档案。在注册后通过管理员的审核,对其权限进行设定,并根据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功能权限。同时为增强系统安全性,所有的登陆密码采用长度不少于7位的字符组成,并且不包括用户名、姓名等。

2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对该系统的设计,采用传统的B/S架构进行设计,并利用现有校园网优势,将该教学管理系统放在校园网上。同时,相对与传统的C/S架构来讲,B/S模式下不需要安装客户端,用户只需要使用浏览器即可进行使用,同时,当在用户访问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传统的C/S必须对两端的程序源进行修改,而B/S则不需要。因此,使用B/S架构,用户仅仅可通过IE浏览器即可对系统进行访问。而三层结构中,web服务器作为表现层,通过用户的请求,将相关的数据通过web服务器发送给业务逻辑层,并通过业务逻辑层将相关的数据请求传递给数据层,并通过数据层的ODBC接口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驱动,从而数据库将相关的数据请求结果展现给用户,以此完成整个数据流的传递。

3系统整体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该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校园网基础之上,通过学校整体的服务器,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并通过交换机,实现其校园网的连接,从而让学生和老师能通过校园网登陆到该系统。

4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

对该系统服务器的选择,我们采用WindowsServer2003SP2才做系统,并且服务器端软件采用IIS7.0,数据库采用当前比较流行的SQLServer2008数据库。而采用SQLServer2008是因为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数据表格,而该数据库可对任何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表格都可进行管理,从而使得该系统更具备一定的优势。而页面的开发则采用2.0.电脑CPU:Intel酷睿i52410M内存:4G硬盘:320G用户端则采用WindowsXP及其以上,客户端软件则为IE7.0及其以上。

5系统测试

在对系统的测试中,采用边开发边检测的方式来处理。首先打开浏览器,并在地址栏上输入该系统主页的地址,在输入后,即可对该系统平台。同时在开发中,采取开发完一部分功能模块,立即对一部分该部分功能进行检测,待其功能通过之后,方可对下一个板块进行开发,最后再通过对不同模块的集成。避免因开发完再进行处理而带来因问题过多而不知道怎么处理的问题。同时以用户登陆的测试为例,其具体的测试流程为:在不输入用户名或者是密码的情况下对该模块进行测试,系统则提示用户名或密码为空;在连续两次输入的密码出现不同的情况下,系统则提水其输入的密码不一致或密码出现错误;不输入验证码或在系统显示验证码后输入随机数据,系统显示验证码错误。测试的结果则为可成功登陆,并且对非法的输入有正常的反应。

6结束语

篇(5)

关键词:高等教育市场;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行为;教育产品;教育教学质量;弹性学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发展的相对饱和期。但高等教育内部和外部矛盾日益暴露和激化。尤其是民办高校,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民办高校发展受阻,面临破产的可能。造成民办高校纷纷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除了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尚未形成有利于民办高校发展的良性社会环境外,另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民办高校自身也存在着影响其充足发展的严重问题:即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手段以及由此导致的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不足。此二者正是目前限制大部分民办高校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面临发展受阻的民办高校,如何才能迅速走出困境,改变现状,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市场化、国际化的冲击,寻求出路呢?著名学者李学禄先生的一段话给出了答案,他说:“在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教育产品(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1]我理解这个定义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教育行为(或活动)即教育教学管理的方式、手段首先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这是教育活动及教育管理的基础;第二,教育产品(或服务)即教育教学质量的承载者(学生)必须满足(市场、社会的)规定或潜在需要。这种需要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第三,教育产品,即教育教学质量的承载者(学生)的质量应加以表征,把特征、特性转化为具体的指标和标准。这三个层次实际上说的就是两个方面:教育教学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教育产品(或服务)即教育教学质量。

一、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这是事实,也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但相比公办高校,完全可以少走弯路,因为民办高校具有更为灵活的创新机制优势。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以及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系统不健全等问题,可以在构建具有创新型的民办高校的同时,通过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机制方面着手解决。加快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应包含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师资建设及其相互之间的协调运行和有机融合。

高校管理的核心是教育教学管理,是为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为此作为“高校第一处”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搞好教育教学管理,不能再墨守成规,对存在于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思想僵化、教育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管理简单粗糙、效率低、效益差等问题,必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大胆转变观念,更新思维方式,以适应变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内部环境。对专业设置、教师建设以及教学管理和教学保障系统方面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合理配置。

另外,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要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实行师生参与管理,建立教、学、管三方制衡机制。使管理者和被管理、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中来。教师和学生对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拥有充分的决策、监督等参与权力,管理者要做的是加强引导和服务,以此促进教育教学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运行。

最后,推行弹性学制,扩大专升的规模。目前,民办高校大多都没有取得本科资质,为了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借助全国自考机制的推力,创造机会让在校学生可以在专科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学制,已取得更高的学历,我称之为弹性学制。它有利于克服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教学计划繁多,培养模式单一,学时偏多,专业面窄等弊端,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弹性学制是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为我们民办高校所用。

一言以蔽之,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稳定而优质的师资队伍;没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划;没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手段,是不可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民办高校也不可能取得长久稳定的发展的。这也是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能否实现良性循环、有序运行的根本,也是关系到民办高校在新一轮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大潮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二、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

近些年,民办高校虽有发展,但仍停留在片面追求办学面积、招生规模的层面上,忽视了高校教育的宗旨,即通过合理的教育教学机制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市场认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我们知道,高校的教育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学的教育行为(或活动)即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和手段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的。而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思想、真理、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接受者。”教师把课本理论知识强加在学生头上,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能。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出来的所谓人才社会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生更不满意。与上文学者李学禄先生所描述的“教育产品(或服务)即教育教学质量的承载者(学生)必须满足(市场、社会的)规定或潜在需要。”是不相符的。产品不合格,企业肯定生存不下去;不变革,不提高产品质量,企业必然倒闭。同样的道理,高校教育亦如此,不能培养得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专才”和“通才”,谈何发展?

所以,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要充分认识到:文化课是基础,专业理论课要以“够用”为主。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考虑到让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的能力;既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又要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既要搞好校内实验实训教学计划,又要加强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实践教学中,不能走过场,关键是要出产品、出作品。否则不是成功的教学。另外,通过建立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创造更为有利的实践教学条件。一切以培养出“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技能人为教育目标,朝着这一个目标去努力,毫不动摇地把自己定位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

在此基础上,民办高职院校教育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实用而又有一定超前性、有较强实践性的教学计划。这对于学生职业心理的养成、基本技能训练、实践能力的提高都是十分必要而又卓有成效的。当前,教育需求旺盛,高技能人才缺口过大,由民办高校承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无疑是一种更适合国情的教育。所以,民办高校要发扬优势,只有在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好就业问题方面有所作为了,民办高职教育才找到了根本出路。因为,民办教育的教育产品(学生)的质量提高了,迎合了社会、市场的需求,家长望子成材的愿望实现了,学生不再为工作发愁了。这样的高校想不壮大都难。

很多民办高校办学不景气,开始走下坡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此认识不清导致。一所成功的民办高职院校不在于它的教育目标定位有多高,而在于目标是否切合实际,是否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民办高校不可能代替国办高校成为培养、造就研究型人才的主阵地,至少当前不是。

因此,民办高校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出路就是贯彻执行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路线。

总之,民办高校要取得新的突破,解决问题的的关键是以教育教学管理为核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健全机制,切实转变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和手段,从根本上解决民办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现状,才能迎来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春天,才能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迎来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篇(6)

一、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融合创新等方面与知名高校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对教学信息化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深化,还没有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革命性影响;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仍没有完全融合,民办高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体制机制仍需创新,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调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开发、人员培训,只管数据采集而不顾数据维护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比较常见等等。

二、多措并举,实现教、学、督、管全方位多角度建设

为了促进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教学管理过程,不断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等各个教育领域,作为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转变以往只注重传统课堂教学的思维定式,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方法创新,以加快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步伐。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通讯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基本特征,开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活动,打破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只埋头苦学,不敢提问或质疑的定势思维、僵化思维。其次,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网络的优势,发挥外校名师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组织广大师生共同学习、观摩、参与优秀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情况纳入到年终考评体系中,促进课程转型,进而带动教师转型。将教师的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紧密结合,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作为当前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教师授课大赛、教学比武和教学法的交流、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特色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依托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课程,促使各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在线学生评教等方式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帮助教师找到自身教学过程中的短板,逐步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再次,鼓励和支持学生应用计算机、平板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等工具,利用课余的碎片化时间开展微课、MOOC学习、拓展阅读、网络选修课等活动,以解决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养成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家长应用网络媒介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交流,关注和了解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帮助学校和教师共同督促和引导学生专注学习。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多个职能部门协调配合、通力协作。信息化管理观念影响着管理系统的发展速度,在进行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建设时,学校要做好整体规划,成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抓好此项工作。各级教学管理人员要认清信息化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和重要性,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使教学信息化的意识深入人心。学校要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规章制度,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在教学信息化建设中各自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教学信息化正确、有序地建设。在当今全球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意味着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硬件、软件平台的开发建设,同时也对教学管理理念的现代化、科学化、高效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了解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具备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能力,做一个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的全方位人才。在管理队伍的建设方面学校应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在引进信息化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本着“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通过邀请名校教学管理专家来校讲座或外派本校教学管理人员参与调研、参加会议培训等形式,主动学习和吸取校外单位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重点培养和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帮助他们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信息获取、数据分析、加工处理等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及任课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要结合学校当前的发展方向,积极运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探索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道路。通过整合资源,创建新型的教学环境,将传统的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结构,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实现新课改和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

作者:孙蓓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参考文献:

[1]储朝晖.“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互联网文档资源.

[2]皋春.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研究.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12-01.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教学管理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培养出的学生的质量。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一些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日益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管理,是推动高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有效地运用先进的电脑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改进高校管理工作,使高校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式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如何开展是值得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一、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

1.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发展以及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各高校积极通过丰富培养层次、扩大专业类型,增加招生规模等手段,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提高综合发展能力,积极推进学分制的改革和顺利发展。引起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各种相关数据的工作量增多,现有的硬件、软件资源用来管理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高效率、完善先进的信息平台,将先进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管理体系,进行高标准、高精确度、高质量的相关资料的采集、保存、分析、信息处理以及相关信息反馈,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和现代化。

2.教学管理信息化是当前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的主要手段,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主要包括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来自各个方面的大量的相关数据,是高校顺利进行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不仅能进行网络信息办公,完成教学管理中的学籍注册、教学计划安排、课程安排、课程调整、教学质量管理、考务工作管理等相关工作,并且还可以及时的信息、交换信息、资源共享、节省能源等,使全体用户都能随时随地在网络上查到各种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作出相应的处理。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使管理工作有条不紊的、顺利的开展,有效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水平,使各级管理部门的综合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教育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使教学管理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资源浪费的现象得以遏制,管理者可以有效地利用信息平台的特点对教师、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场所、实验实习基地、来自各方面的教学信息等资源进行科学化的管理。而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许多高校会遇到技术资源、管理经费短缺的问题。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有的放矢、科学统筹和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将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用到教育教学上,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改进。

4.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利用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使以前需要手工完成的数据收集、整理、综合分析、统筹计划、结算等全部都由计算机系统完成,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节省了时间,减轻了工作压力。这样管理人员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利用系统信息化进行教学管理,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网络技术,并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很好的利用它开展工作,以适应迅猛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的要求。

二、教学管理

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要求:1.具有现代化信息管理的理念,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管理者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管理服务意识,提供对教育管理以及教学改革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互动与交换,使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与现代化教育管理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但并不等于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办学层次出现了多元化,各个高校根据需要进行合并、升格,校区分散。这种办学模式拓展了高等教育新的发展空间,提出了高校新的管理模式,如何从宏观和微观进行管理和调控,以保证职责分明和分工合理,信息化管理充分体现了它的优越性。

2.对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分类部署,这些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学生学籍、学历、师资情况、教学任务、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安排、题库、考试成绩、社会实践活动、教学质量评估等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与网络信息技术教学、实验实习、设备使用状况、教学质量评估等管理系统直接相关,同时也为教学研究、后勤管理等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管理者按规定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必要的数据交换,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达到资源共享。在信息化实施时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数据信息为了能顺利传送和共享,各高校在整体信息化实施时,一定要对各个应用系统以及存储数据的相关设备实行统一集中管理;第二,明确责任,职责到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归属的划分,管理制度要明确;第三,数据的安全性要有保证,在一些重要数据的管理中心应当配备相应的安全设备。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和建设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即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管理软件不断更新换代,各种管理系统彼此互相依赖。

3.运行建设要落到实处,建立现代化的运行体系,许多高校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目前多数高校已实现了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使用并进阶段。把运行服务水平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来抓,同时对信息化工作质量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加速信息化运行体系建设也是高校一项重要工作。

4.强调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抓好现代信息化新环境下的制度建设,规范化管理是为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效率的、最优化的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规范化的管理方式,使得每个管理人员或使用者,按照各自的职权和需求,去获取相应的信息资料,处理与教学工作相关的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检验,提高信息的准确性,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公开、公正和规范化。

5.转变传统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教学服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目的也是为教学服务。高等学校应加强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通过信息化平台,给广大师生提供教学、科研所必需的信息服务,为各级管理者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确保信息的准确度,为考核评估、教育教学研究给予相应的信息支持。

三、教育教学管理

现代化系统建设过程中有如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各级管理部门缺乏对整体信息化建设的系统性,造成与教学管理相关的信息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是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所以目前大多数高校出现自行研究开发或委托开发,或者直接引进各类应用系统。这样导致信息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地位,各自为政,造成各自系统开发平台标准不一,数据的共享和传递困难,难以实现资源统一管理的目的。2.系统管理人员配备不当。信息储存和处理效率低,教学管理的实施主要是相关的教管人员,但是如果管理人员配置不科学。那么教学管理混乱、流程复杂、效率低下等情况时有发生,阻碍信息化发展进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相关的软件资料,对相关业务根据管理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做一个整体设计,使教学管理机构能够适应现代化信息管理的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很多高校面临诸如机关人员缩编、人员多用、缺少网络专业人才等矛盾,导致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人才匮乏的困境;第三,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在常规的管理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技术问题,结果造成管理人员难以应付。3.制度不健全,多数高校在开始信息化系统教学管理时,仅依靠一些简单的软件和简单的设备,而没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一个整体的规划,也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现在一些高校实行了学分制,在教务管理、档案管理等需要大量的资料信息,不能有丝毫的误差,这样就需要专业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进行处理,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人员仅凭以往经验进行处理,会给教学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4.缺乏信息的安全意识,造成信息不必要损失,随着教管工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的安全是管理工作中应引以为重的重要问题。因为软硬件维护和使用不当可能引起数据库损毁,因而会导致一些重要信息数据丢失,信息被窃取和遭到破坏也是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这样就要求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信息要相对集中存储或进行备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四、教学管理

信息化要可持续发展。1.信息化管理在工作中得到全面发展,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对学校教学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利用网络信息化的优势支持教学、科研、行政管理以及社会实践。要让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全校的整体工作协调发展,首先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另外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按信息化标准执行,网络建设发展中管理人员要抓住工作重点。2.注意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用合理。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管理系统,其中包括硬件网络、应用软件,还包括管理的主体,即管理人员,这些宝贵的资源是不可缺少的。应做到软硬件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对各类主要设施做到经常的维持和保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它的现代化作用。3.管理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的高速发展,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信息化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为广大师生和更高一层管理人员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为教育教学、科研等提供质量保障。实际上网络信息平台就是为教学和教学管理提供服务的,使现代化信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4.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也代表一个高校的管理水平,信息化本身已成为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应具备先进的系统结构,开放的技术体系以及标准化数据与接口。高校信息化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不断地提高信息化管理技术水平,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谋求合作,共同发展,在信息技术领域广泛协作,使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