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30 10:06: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设教学情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创设教学情境

篇(1)

[关键词]创设 教学情境 兴趣

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可以使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呢?对于学生来说,提出一些他们想解决而未解决的,富有挑战性的,趣味性的问题,出现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内向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生动活泼的学习。因此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教学,注意情景设置,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主动探索,充满热情地解决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巧妙引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一节课,设计一个好的开头,巧妙地引入正题,调动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及积极性,对于教师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扎实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对于每节课的巧妙开头,总是煞费苦心,精心设计。

[案例1]在教学七年级“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一节时,用这样的开头:谁能背出宋代大诗人坡先生游览庐山时写下的著名诗篇?话音未落,学生一幅诧异表情:数学课怎么背起古诗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冷静之后纷纷举手,学生背后教师概括:坡先生的这首诗阐明的道理用数学知识解释即为:“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看到的结果不一样。只从一个方向看物体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对该物体的评价。在我们数学中研究几何体时,要想全面了解他们的形状,常常需要从几个不同的方向进行观察。”这样很巧妙地引出课题,随即板书课题。学生自然情绪高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巧设悬念

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将学习内容设计成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得绞尽脑汁地设置诱人悬念。

[案例2]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一课时,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一天,小明去小红家玩,当时小红正在解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习题”,小明一看就告诉小红哪道题做错了,小红非常惊讶,问小明有什么“绝招”?此时,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绝招’是什么?”同学们都说“想!”,于是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三、利用困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困境,就越想解决问题,好奇心被激发起来,其注意力就最集中,思维就最活跃,最积极,其智力就处于“超常”状态。在这种状态中进行教学,有什么“难点”不能被突破呢?

[案例3]在学习解分式方程时,许多学生常常忘了验根。究其原因,不少人往往归结为粗心。其实,更深沉的原因恐怕是不理解为什么解分式方程必须验根。为此,教师设计了一节课:对“增根”与“失根”的思考。

问题:哥哥8岁,妈妈32岁,哥哥年龄加上16倍弟弟的年龄正好等于爸爸的年龄,弟弟年龄的4倍加上妈妈的年龄也正好等于爸爸的年龄,求弟弟的年龄。

一位学生的解法:设弟弟的年龄为x岁,16x+8=4x+3216x-32=4x-816(x-2)=4(x-2)

方程两边都除以4(x-2),得:4=1。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哪里出错了呢?出乎意外的奇怪紧紧抓住了学生,他们急于想解决问题又不能很好地解决--形成一种迫切要求下的学习的环境,于是教师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情境应到学生学习。

四、动手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比较肤浅,只有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我们可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和表现的特点,先让他们亲自动手实践,然后再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再进行推理判断。

[案例4]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首先,让学生画一个ABC,使∠A=45°,∠B=30°,BC=4cm(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过程)

师:请同学们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一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比较,问:你们所画的三角形看是否全等?这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各抒己见,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再画一个ABC,使∠A=45°,∠B=30°,AB=4cm。

师:与同伴合作,判断你们所画的三角形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改变∠A和∠B的度数和AB的长度,再试一试,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通过引导归纳,学生很快就得到三角形全等的两个识别方法“角边角”和“角角边”。可见,通过实际动手实践,既能给学生感性直观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数学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把所讲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学材,做到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实际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

[案例5]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意境:知识是用来为人类服务的,我们应该把它们用于有意义的方面。就下面情境做出判断:教室到图书馆,总有少数同学不走人行道而横穿草坪,这是为什么呢?若让你用数学知识解释你该如何做答?学生一下子振作起来,因为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之事,比如上学途中找近道走等,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用数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最易引起学生的关注,道理轻而易举讲完后,随即还渗透一些道德方面的教育。紧接浙跟踪追击:你赞同这种做法吗?你认为应用数学知识为人类服务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说上了一堂生动有意义的数学课。

以上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学会容易接收,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并非原理生活,就会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六、运用游戏

初中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它们觉得疲劳乏味,也达不到最好的效果,而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从中发现数学的一些内在规律并能熟练加以运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使得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6]在教学“生活中的平移”,探讨平移的两要素时,教室设计了一个师生共同完成的游戏:“听指令玩游戏”:指令1:向前走;指令2:走一步;指令3:向前走一步。其中在指令1与指令2的游戏中教师故意走出与学生不一样的位置,然后提出为什么前两个游戏大家走出来位置不一样,而第3个游戏走出来位置又是一致的?让学生动脑思考,然后带着疑问分小组讨论,最后很自然就能总结出平移的两要素。

对初中学生采用各种实验和游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浓厚,映象深刻,学生积极性高,就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创设问题情境是属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尤为重要,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并要善于发掘教材潜力,创设美好的数学情境教学,以便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从而获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M]

篇(2)

关键词:实验情境 问题情境 史实情境 语言情境

一、化学实验情境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现象引人注目,极易把教师和学生带进变化纷繁的化学世界。化学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化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化学实验活动,都会形成良好的实验情境氛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鲜明有趣的实验,尤其是将学生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认真思考和分析有关问题,最后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从而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化学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简单地说就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立"疑"设"障",从而创设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问题情境的设置取决于教师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处于探索的情境中,激发他们进行一定的智力和动作技能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实验问题情境

如前所述,纷繁灿烂的化学实验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探析这种氛围,则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针对学生渴望了解的事物,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自己在化学知识的迷宫中找到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大有益处。

在学习燃烧这一知识点时,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燃烧的两个条件后,接着教师又分别点燃两根火柴,学生观察到一根竖起来火焰向上的火柴很快熄灭,而平放的火柴火焰却不会熄灭,如此反复数次,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教师及时提出问题。由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再一次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探索欲望,经教师的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解释结论。

在《氢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教学中,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改进为探索性的随堂实验。在介绍该实验的注意事项时,有的同学会提出"假如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会有什么现象呢?"这时,不要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要求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结果的比较。根据前后两次实验的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如果实验结束时没有继续通氢气到试管冷却为止,则灼热的铜就会再次被氧化成氧化铜。

2、思维问题情境

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的。一部优秀的影片,往往把尖锐的矛盾冲突呈现在镜头的开篇,扣人心弦,欲罢不能。所以,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设疑、激疑、导疑、释疑,使学生的思维环环相扣,层层登攀。通过思维问题情境的创设、解决的不断循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在化学计算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是训练学生思维的常用方法。

3、辨析问题情境

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需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讨论和辨析而完成。因此,设置一系列递进层次的辨析问题情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会产生积极的效益。

三、化学史实情境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节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都会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角色,将注意力转移到本学科的情境之中。因此,从化学科学史实故事及化学趣闻等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引发学生兴趣,使之在一定的人文历史背景下学习,在良好的精神支配和积极的价值判断及其选择过程中学习,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当学习《空气的组成》时,可以在介绍各国的科学家如何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发现空气组成的科学精神后,再引入新课。

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时,以氧气的发现过程引入新课。

学习盐时,可通过讲述侯氏制碱法及其为纯碱和氮肥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的故事吸引学生等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事可以由教师讲,也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以后上台讲,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讲的内容引入新课。

四、化学语言情境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观念;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场景相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的熟悉感与亲切感,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接纳知识。

一、创设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要牵强附会

数学在实际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具体实施运用数学生活化时,不能为了教学意境的创设而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教师在创设教学意境的同时,必须结合学生和教学意境做深入的剖析,以此为基础性的创设教学意境,认真把握,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所教内容整合处理,便于形式化地贴近生活实际。这亦是真实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2.问题的提出要有梯度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课前的师生交流,也不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项游戏或谈话,更不是单纯地针对学习材料的一种呈现,它要求的是在活动中激发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对于所有题目的激发亦要条理分明,各层次学生均能感受到题目的特色和解决的办法,从而跟着老师去思考一个个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创设的生活情境要充分利用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情景教学;实用性

情境教学被证实是非常高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中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所以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看重学习效率,情境的创设摆脱了英语教学以往死板的形象,将教育活动的内在魅力充分展示出来。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内涵

英语和语文均是具有实用性和生活化的学科,其不同点在于高中生英语知识的应用仅限于课堂和课后的习题,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运用,所以无法准确把握其语法的逻辑性,对于其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但是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能够将教学全过程形象地体现出来。所谓的情境可以是一个想象的景象,可以是某个场合等,只要让整个教学过程表现出丰富且形象的特征,那么创设的情境就能符合学生主观感官需求,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从而提升英语水平。

二、情境创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问题类情境创设

思维是由疑问所带动的,只有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学生产生了疑惑思维才会变得活跃,因此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提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高中生均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词汇,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由老师或者学生自己提出若干问题,让他们对照问题去进入阅读世界,通过探索不断答疑解惑,从在学习中感受到不断突破的成就感,继而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一英语Unit 5 the silver screen时,讲述的是一些中外著名电影的导演和演员,高中学生大都对电影感兴趣,尤其是新上映的电影总是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么,老师可以将阅读课堂模拟成一个电影首映记者招待会,比如前段时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2》由美国著名的编剧斯坦・李、画家杰克・科比联手打造的3D大片,老师可以扮演编剧的角色(必须了解该电影的创作初衷等相关信息),学生可以提问任何与该电影有关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编剧”的回答了解外国电影文化。然后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到文章的阅读中,自行发现和感知文化视野,提升学习兴趣。

2.创设多媒体情境教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目前高中学校的班级基本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老师的教学提供便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有别于文本形式的教学情境,把传统的录音教学书本教学转变成可以观看的图片、视频,让英语知识更加鲜活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老师只需要简单引导便能够显著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

比如,在学习定语从句时,学生总是很难区分限定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区别,传统的讲授方式很容易混淆学生的思维,因此多媒体情境的运用便将这种问题迎刃而解。比如,先使用多媒体搜索一张名胜古迹照片,比如长城、罗马斗兽场等。然后随之引出一句与之相关的句子即“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然后再提出定语从句的概念,让学生见到定语从句立刻在脑海中展现出古罗马图片和那句名言。随后再讲述一些最典型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比如由疑问词“who”引导的例句,“Our guide,who was a French Canadian,was an excellent cook.”限定性定语从句,比如由“which”引导的例句,“ This is the book which you wanted.”通过例句进行巩固。

3.趣味性英语音乐情境

音乐的趣味性主要是其节奏能够带动听众的兴趣,舒缓的旋律能让人放松心情,劲爆的节奏能够让人充满激情,高中学生还未完全褪去追星的童心,学生如果在英语学习中还能够了解自己喜欢的明星,学习的积极性无疑立即被调动起来。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心理在闲暇时通过多媒体播放时下欧美最流行的金曲,可以是MV也可以是MP3但是必须保证节奏清晰旋律简单,让学生在欣赏和倾听的过程中学习句型和单词。英语老师还可以每周安排一个英语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寻找优美的诗歌,感受其中的语境和情感,加深对文化的认知。

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情境教学方式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在创设情境时必须以课本为依托,同时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日常生活为着手点采取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活动,让他们在科学的情境中锻炼英语思维,了解英语文化内涵,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妙青.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J].英语教师,2013(12).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境体验,激活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的总称。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情境创设的质量高低往往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引起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趣味游戏,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在“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一课中,为了讲清楚二分法的概念,可以组织这样一个游戏:先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由这位同学在一张纸上写出0~100之间的一个整数,再由另一个同学将数字猜出,猜数字的同学可以向出题的同学提问,出题的同学只能回答“是”或“否”,以提问步骤最少,即最快猜出者为胜。通过游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极大的调动,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游戏中理解了二分法的思想,数学思维得到了发展。

2.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对于故事都十分感兴趣。故事不仅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一节课中,可以讲宰相的麦子故事:相传古印度宰相达依尔,是国际象棋的发明者。有一次,国王因为他的贡献要奖励他,问他想要什么。达依尔说:“只要在国际象棋棋盘上(共64格)摆上这么些麦子就行了:第一格一粒,第二格两粒,……后面一格的麦子总是前一格麦子数的两倍,摆满整个棋盘,我就感恩不尽了。”国王一想,这还不容易,刚想答应,如果你这时在国王旁边站着,你会不会劝国王别答应,为什么?这其中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规律变得有趣而贴近生活,从而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想要解决心中的疑问而学习。

3.利用认知冲突,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适时地引入新概念。通过设置疑问、创设悬念、造成知识冲突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例如,在“棱锥”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埃及80多座金字塔都具有一种神秘之力,这种力使人或其他物体产生奇异的效应。金字塔里的温度很高,可它里面的生物遗体却不腐烂,反而脱水变干。有些科学家进去考察,他们进去后,带的电子仪器都失灵了。还有学者做了有趣的实验,他们把相同的牛奶分成两杯,一杯放在自制的金字塔模型内,另一杯则放在外面,经过两天时间,模型里面的牛奶干得像奶酪一样,但末变质,而另一杯却已经变质了。学生对金字塔充满了好奇,急切地希望揭开这一个几何体的神秘面纱。但我们现有的知识没有与金字塔相关的,从而很顺利地引入这节课的研究内容:棱锥。

4.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是一切思维的源泉,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是学生最为熟悉和最容易被接受的。从实际生活问题出发,引入数学概念,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创设情境教学的几点体会

1.突出情境创设的趣味性。数学课堂中。学生的主动学习对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感到有趣,能激发学习兴趣,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才能实现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接受的转变。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为教学目标服务,要与问题紧密结合,教学情境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偏离了教学目标,情境教学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2.注重情境操作的技巧性。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触景生“疑”,析疑解惑。情境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引起思维困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高低的,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在他产生疑问之后要及时进行方向上的导引,否则学生可能会胡思乱想,反而背离了最初的教学目的。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他充裕一点的时间,不用急着释疑,让他充分思考,以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篇(6)

一、不同学段的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情境

1.低年级在“好玩”、“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初步培养形象思维。

低年级学生对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非常感兴趣,并热衷于充当其中的角色。因此在教学中可创设游戏情境、表演情境、故事情境等,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在情境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小小商店》时,我创设了生活化的表演情境。课堂上呈现商店的场景,里面有各种玩具、文具和体育用品的图片和价格,学生课前剪好附页中的各种人民币的样票进行购物。首先,由老师当营业员,几名学生当顾客购买同一种商品,这几名学生分别用不同的付款方式购买;其次,请一名学生当营业员,再请几名学生当顾客,每个顾客购买两件商品,看要怎样付款和怎样找零,其他学生当监督员,检查付的款与找的钱是否正确,并思考:实际生活中如何灵活选择合适的付款方式?再次,四人小组合作,一名学生当营业员,一名学生当顾客,其余两名学生当监督员,四人角色轮流开展购物活动;最后,独立完成书上的问题。这里,教师把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投身到问题情境中活动,在表演中不断体验付款与找钱的方式,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知识、长智慧、提能力,突破难点,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从具体操作向形象思维的过渡。

2.中高年级在“有用”、“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深层次思维。

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非常感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突破、制造认知冲突也是一种有效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应紧扣教学知识与技能,采用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联想或推理情境、自主学习情境及任务情境等,如设计猜一猜、练一练、做一做、辩一辩、争一争等情境,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地思考”,促进学生深层次数学思维的发展。

教学《数的奇偶性》时,出示情境图:小船最初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师:“同学们,你随便说小船行驶了几次,老师都能知道它在南岸还是北岸,信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学生带着怀疑的神情出题,老师都能答对,这时学生由怀疑转而相信、佩服,有些学生在老师回答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思考,一会儿,就有学生忍不了住地喊起来:“老师,我也会猜了。”老师就势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发现规律。本课用猜小船停在哪岸的情境导入新课,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所研究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轻松自然,直奔主题。而教学情境留给学生的问题,又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寻求奥秘,诱发学生探求性的思维活动。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控制好无关信息量

实际情境中除了学生必需的信息外,还含有许多无关信息。如果无关信息量太多,学生就会处在一种漫无目的的状态,迟迟不能进入主题;如果无关信息量太少,情境就显得不真实,不利于学生灵活思考。所以,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控制好无关信息量,既要让学生能够灵活开放地思考,又要能较快地进入所要研究的主题。

教学《小小养殖场》(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并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时,教材提供了一幅美丽的养殖场的画面,情境图中的草地、木屋、小桥、树林等信息与本课知识无关,因此在教学时,老师这样引导:“养殖场里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小朋友们,你们能从它们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用这种方式避开了无关信息量的干扰,开门见山地进入主题,可以直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课。

三、情境创设要富有生活的真实自然

数学知识就如同一些说教人的道理,光泛泛而谈,一定会让人觉得空洞、茫然、乏味。假如借助一些身边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就像树的枝干上长满了绿叶,会显得生机勃勃,让人觉得沁人心脾。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蕴涵数学,许多新鲜事例可供教学时使用。

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组织学生亲自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让学生课前自己从报纸、电视、电脑等生活媒体中搜集百分数,任务的真实性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课堂上请学生主讲,学生因为急于表现自己,而滔滔不绝地分析讲述。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有了课前的体验,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再在宽松和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与理解知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真实生活情境中的数学,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创设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

四、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反思,升华认知

篇(7)

关键词:热情;方法;信心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激发学生的探索激情,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探究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由此可见,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究是从问题的产生而开始的,而问题又不能脱离情境的创设。因而,在为探究做准备时,教师应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得知识。比如,在某老师的《百分数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中,他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如果在下一届世界杯足球比赛中,我们中国队获得一个罚点球机会,教练会派谁去?而学生推举的三个队员都各有所长,到底派谁去?要有个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引出了比较他们罚点球的成绩。教师出示了他们的罚点球总数与进球总数的表格,而直观的观察表格是没有充足的理由说明谁去更合适,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他们在积极地思考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百分比就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现了,教师没有急于肯定这一结论,而是把又一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为什么用百分比来比较而不是用分数来直接比较呢?促使学生向更深层次思考,了解百分数的特点和用它来表示比率的优越性。这样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层次性,促使学生不断的积极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掌握了百分比,而且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体现了教学的高效性。类似问题的创设,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点燃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生活情境,教给探究方法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亦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现象,成因之一是脱离实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丰富的、直观、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改善认知环境,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认识线段”时,精心设计了“拉毛线”的情境。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随意放置在桌面上的毛线,引导学生思考“能把这段弯曲的毛线变直吗”,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数学问题,学生提出想法后,师生合作分别捏住毛线两头,用力拉紧,使毛线变直,这是示范将弯曲的毛线拉直的过程。随后,教师让学生每人将一根毛线拉直,放置在不同方位,感受拉紧的地方始终是直的。接下来,教师将拉直的毛线涂抹颜色,摁在黑板面上弹出痕迹,并用圆点表示捏的地方。此时,抽象的线段已经形成,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弹出的线段的特征,同时自己借助实物的边,画出一条与弹出的线段有共同特征的线。最后,教师让学生把长方形的纸对折,观察折痕与“弹出”“画出”的线的共同特征。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变换实物、印迹、图形的直观演示,从实物毛线的由弯变直,到学生拉、弹、画、折的亲力亲为,这些直接的实物演示构成了有机的情境整体,使线段的特征被逐步抽象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是用手在“做”出线段,更是在头脑中“刻画”线段,对线段的认识由形象的感知逐步上升到理性的把握,探究“线段”特征的方法进一步掌握。

三、创设语言情境,培养探究信心

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可能是几经波折而最终才能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只有对解决数学问题充满信心,充满自信,才能使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精神振奋,勇往直前,不断克服探究的障碍,取得最后的成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新知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例如,我在数学教学中,十分注重对学生“说”的评价,不采用“回答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的质量进行评价,“你提的问题很有针对性。”“你的回答特有见解。”“你说话的逻辑性很强。”“你真是个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我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我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另外,我还特别注意鼓励学困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的心态进入学习,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四、创设活动情境,激活探究思维

教育家皮亚杰说:“认识是从活动开始的,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俗话说:“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以学生为学习主人,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探究知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品尝出自己获取知识、取得胜利的喜悦,就一定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出示红领巾、三角板、时钟、折扇,让学生看角、指角,然后让学生用两个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摆弄大小不等的角;又通过图钉转换成“点”,两个硬纸条转换成用直尺画成的连接点的两条线,角的要素跃然纸上;最后把角的描述性定义编成歌谣:“一个角有个尖,一个顶点两条边,认真想、仔细看,角的特征记心间”。学生边舞边唱,主动投入,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