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2: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培养德育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学生正值人生中最美好也是最脆弱的时期。他们有旺盛的精力,却不知该如何利用;有敏捷的头脑,却遇事不加深思熟虑;有纯洁的心灵,却容易受到各种诱惑;有如火的热情,却缺乏理智的约束,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他们既有少年的稚气,又有青年人的朝气,他们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对世界因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通过德育课教学去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使法律知识上升为法律意识,这是中学德育教学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灌输宪法权威为引领,教育学生树立崇尚法治、 有法必依的意识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懂规矩才知怎么做,守规矩才能得幸福。法律就是人们的行为准则,而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必须通过对宪法的学习,树立宪法至高无上,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这一基本的观念。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宪法的法律效力最高;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我们更应让青少年懂得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安邦治国的总章程,这比较好理解,但这一结论主要是就国家管理的角度而言,与宪法的核心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统一。事实上,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一位伟人曾说过: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宪法与公民权利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块,即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和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通过教学,使学生们理解并树立这样的意识:宪法不仅是系统全面地规定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而且其基本出发点就在于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帮助学生形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敢于同违法宪法、法律和破坏我国法制建设的现象作斗争的思想意识。
二、以学习常用法律为契机,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律己、公平正义的意识
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通过学习《民法》,使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必须遵守”的平等、守约思想,促进平等和契约观念(诚实信用)的形成。通过学习《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诉讼法律,教育青少年把为保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而进行的诉讼视作一种权利,明确捍卫这种权利是一种正当行为,鼓励青少年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在现在和将来的社会实际生活中大胆地运用法律的武器,及时充分地利用诉讼权利,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以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平台,教育学生树立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的意识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掌握一些诉讼法程序,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个别学生起到触动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开展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类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相关法律内容,提高学法兴趣。
3. 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去校外旁听法庭审理,开拓视野,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旁听审判,比在课堂上听老师泛泛讲解更有吸引力、说服力,也更深刻。庭审过程中严谨的法庭调查、激烈的案情辩论、法庭对事实的认定及对法律的适用,都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法的神圣与威严。
4.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进行法律普及,还可以引导学生收看诸如《今日说法》等法律电视节目,阅读法律刊物和书籍,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5. 利用互联网补充教学。网络的发展为法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喜欢上网,快速接受网络观念的优势,推动法制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模式转变。
6. 在课堂上也可以采取“案例法”“体验法”“讨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按顺序依次提供一个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典型案例或自己身边真实的法律案例供大家讨论、分析,案例不要涉及太晦涩、艰深的法律术语和富有争议性的案件,只要是能初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即可。此活动每半个月或三周开展一次。有很多案例非常符合学生实际,富有教育和警戒意义。如两高中学生在教学楼三楼走廊打闹,一人失手将另一名同学推出窗外,造成重伤,根据《刑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在没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之前,绝大部分学生是不具备这种法律意识的,以为赔点钱就没事了。
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调动了学生探究法律世界奥秘的兴趣,让他们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更让他们知道应该如何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四、以家庭教育为辅助,教育学生树立遵纪守法从自己做起的意识
关键词: 初中;班主任;德育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而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沟通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的桥梁。本文就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施作一探讨。
一、适应时展,转变德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的根本看法与态度,目前德育效果不好,德育目标具有盲目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因此,要增强德育效果,最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智轻德的观念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班主任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明确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职业道德、德育观念、德育责任的方面,以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为突破口,狠抓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使班主任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当一个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树立大德育观念,明确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社会来共同完成,这也是符合道德的本质特征的,因为道德本身就来自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必须建立多系统、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的立体交叉式的德育网络。班主任要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二、顺应时展,调整德育目标
正确调整德育目标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因为德育目标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又规定着德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德育目标也必须及时调整,调整的关键是积极拓展德育目标。第一,是从以往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第三,培养学生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树立现代人的观念,包括风险意识,经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自信、自强、并用坚强的毅力去排除困扰等方面;第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树立竞争与合作意识。对于班主任来说,调整德育目标即是用新的德育目标规划德育工作,将总的德育目标依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发展规律,转化为初中阶段的具体目标,并依据这些具体目标制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
三、紧跟时展,探索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直接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确立的教育目标制约着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科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
(1)把封闭式德育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军民共建等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而且是子女无法选择的任期最长的老师。因而,班主任要向家长强调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家长要明白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教育子女做人,也就是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第二,家庭教育内容要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特别是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勤俭的品德和孩子的责任感,以及教孩子学会做人。三是家长要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家长以身作则,不断提高素质,掌握家教艺术。
(3)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针对初中班主任德育方法抽象性的弊端,要增强德育效果,就必须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首先,要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一方面尽可能使用如榜样示范法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班主任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积极改进德育方法和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以增强德育的直观性。其次,增强德育方法的感染性。主要是指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用真实的形象,真诚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对学生品德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再次,为了增强德育方法的感染性和直观性,班主任还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开展诸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军训、夏令营等各种有益活动。
(4)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来说应是多种角色,即首先是老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做到严父之责,刚柔相济;其次是要有母爱亲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第三是要有朋友之谊,与学生平等沟通,有民主作风;第四是要有同学之情,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
总之,班集体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单位。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都应高度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措施
一、适应时展,转变德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的根本看法与态度,目前德育效果不好,德育目标具有盲目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因此,要增强德育效果,最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智轻德的观念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班主任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明确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职业道德、德育观念、德育责任的方面,以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为突破口,狠抓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使班主任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当一个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树立大德育观念,明确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靠学校、家庭、社会来共同完成,这也是符合道德的本质特征的,因为道德本身就来自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必须建立多系统、多渠道、多层次、多载体的立体交叉式的德育网络。班主任要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二、顺应时展,调整德育目标
正确调整德育目标是提高德育效果的关键环节,因为德育目标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又规定着德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德育目标也必须及时调整,调整的关键是积极拓展德育目标。第一,是从以往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第三,培养学生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树立现代人的观念,包括风险意识,经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自信、自强、并用坚强的毅力去排除困扰等方面;第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树立竞争与合作意识。对于班主任来说,调整德育目标即是用新的德育目标规划德育工作,将总的德育目标依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发展规律,转化为初中阶段的具体目标,并依据这些具体目标制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
三、紧跟时展,探索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直接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确立的教育目标制约着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科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
其一,把封闭式德育工作变为开放式德育工作,把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班主任应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军民共建等活动,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其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而且是子女无法选择的任期最长的老师。
其三,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针对班主任德育方法抽象性的弊端,要增强德育效果,就必须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和感染性。首先,要增强德育方法的直观性。一方面尽可能使用如榜样示范法等具有较强的直观性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另一方班主任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积极改进德育方法和形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德育教育,以增强德育的直观性。其次,增强德育方法的感染性。主要是指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用真实的形象,真诚的情感和健全人格对学生品德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再次,为了增强德育方法的感染性和直观性,班主任还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开展诸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军训、夏令营等各种有益活动。
最后,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教育因素。教师对学生来说应是多种角色,即首先是老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要做到严父之责,刚柔相济;其次是要有母爱亲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第三是要有朋友之谊,与学生平等沟通,有民主作风;第四是要有同学之情,老师要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
总之,班集体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单位。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班主任的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每一位初中班主任都应高度学生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美高校德育 比较 思考
伴随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德育也体现出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何使德育在社会转型期和教育转轨中走现代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界思考和探索的焦点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校德育工作在比较中借鉴,在借鉴中发展,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有效的学校德育理论和方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中美高校德育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德育中的精华,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高校德育体系。
一、中美高校德育目标比较
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德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始终把道德教育摆在教育的首位,有强调伦理本位、主张德教至上和追求理想人格特色的特征,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并注重培养人的群体意识。自以来,我国的德育目标政治化倾向比较明显,德育目标是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十分注重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并且把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
美国是一个移民的年轻的多民族国家,因此,特别注重德育教育。美国的德育目标是培养全体国民的美国精神,尤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建立和维持一个统一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其高校德育目标有多元化的特征,其基本内涵表述可概括为: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的、让人满意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成为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强调,高校要培养以爱国、修身、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为主体内容的“国民精神”。围绕这一总目标,各大学纷纷制定各自的具体目标。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文明史教育、价值观教育及心理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美国德育的宗旨是培养“我是美国公民”的公民意识教育。
中国的高校德育目标反映了从社会出发的教育价值观,而美国的高校德育目标则反映了从个人出发的教育价值观。美国的高校德育目标是以培养合格的美国公民为基本点,整个社会并没有要求通过德育把学生培养成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一部分,而是强调学校德育目标与公民教育的等同性,是一种“大众型”目标;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强调个人是比社会更本质、更中心的存在,其德育目标就更强调健全人格和个人完善;它整体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其德育目标的政治性要求隐寓于爱国和守法之中,认为爱国主义精神和守法精神是社会政治制度在学校德育中的体现,培养遵守法律和忠于美国制度的公民是学校对社会和学生应负的责任。
二、中美高校德育内容比较
在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之相对应的德育内容就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方向性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等;二是认知性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审美观教育等;三是规范性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职业规范教育和纪律教育。
美国的主流文化主要由三种文化体系构成:宗教文化、共和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三种文化体系深深地影响着美国高校德育的内容: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核心的公民教育,以个人前途为动力的价值观教育,以诚信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教育,以历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及以健全人格为中心的心理教育。德育的主题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责任感,即公民教育,主要传授一般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教育途径主要是公民学课程。在高校德育中,公民教育仍然是重要内容,但不设置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而是把有关内容融于整个教育活动中,并在层次上有所提高,目的是培养“好公民”。在其教育的核心内容中,民主、自由、人权、个人主义价值观长期不变。
我国倡导的是科学的世界观,美国倡导的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我国倡导的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美国倡导的是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生观,看重个人价值、个人奋斗和个人成功;我国着重于理论体系和基本概念、基本规范教育,偏重政治教育和理想教育,忽视对学生生活化的教育,而美国注重政治性与一般性的统一,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注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既注重保持德育内容中核心价值观的稳定性,又注重德育内容的生活化。
三、中美高校德育方法和途径比较
中国大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实际锻炼法,4.情感陶冶法,5.自我教育法。中国高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1.开设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报导下,我国各高校均设置了统一的德育课程体系,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教研室和“两课”基地,课程主要包括理论(含基本原理等四门课程)、廉洁修身和形势政策课等,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2.在学校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主张全校教职工全员育人,各专业学科充分发挥德育功能,提倡教书与育人并重,强调教职工的言传身教。3.在学生中开展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党团工作、学生会工作和社团工作。4.进行社会实践。5.校园文化建设等。
美国大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1.信奉多元性的同时注重正面引导。在美国,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和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正面引导,首先教师的道德观要泾渭分明。2.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将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比直接灌输收益更大。3.强调道德实践,培养良好品德。良好的品德必须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切身体验才能完成,美国学校通过校内外各种活动,让学生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4.注重心理咨询。培养健全人格心理咨询的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的成熟。美国高校德育的途径主要有:1.设置通识课程进行德育。美国各大学普遍开设通识课程,有历史科、公民科、人文科及有关专题。2.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德育。美国大学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以增强德育的实效。课外活动主要包括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3.运用心理咨询进行德育。心理咨询是美国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能是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其中心理辅导(又称心理咨询)的道德教育功能较为显著。4.利用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进行德育。美国高校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进行道德教育,倡导美国精神和价值观。
如果说中国的德育教育为显性教育,美国德育教育则是隐性教育。与美国相比,中国学校德育更侧重用直接的方法,向大学生传授和灌输有关思想道德的观念,通过较好地运用德育的直接方法,重视完整、系统的道德理论知识的灌输,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道德认知基础,使学生较快地了解我国的思想政治观念。
四、比较之后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以上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美高校德育的异同。我们在看到本国优势的同时,应对自身不足之处有清醒的认识,并汲取美国高校德育的精华。
1.注重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的结合,加强德育的实效性。
从日常生活出发,将德育所强调的政治性以潜在的形式融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加强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落实。注重从多学科对道德教育进行研究,一出现成熟的德育理论,就把它们运用于实践。借鉴发挥公共课与专业课的“载道作用”和“渗透作用”,倡导教书育人,减少学生的“防备”意识,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2.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体现德育的主体性。
现代道德教育就是以促进人的现代化为中心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性,以促进主体思想道德发展为根本的教育。因此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以人为中心”,体现“一切为了人”的观念,在新的层面上重新界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功能,注重促进教育对象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主发展。
3.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凸显德育的多元化。
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堂等公共场所对学生进行教育;社会、学校、家庭、网络世界要齐心协力,努力创造一个适合大学生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4.组建多学科高度融合的德育专家队伍,提升德育的专业性。
逐渐培养和形成一支由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方面专家和社会工作者组成的高层次德育队伍,不断扩大咨询指导的范围和形式,让学校德育工作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5.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服务,展现德育的服务性。
要从优化环境、改变理念、健全机构、提高效率入手,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身心健康、择业就业等全方位的服务,寓德育于优质高效的服务之中。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美国德育中由于过分强调个人价值而导致的个人自由主义泛滥,缺乏必要的纪律约束,出现种族歧视、吸毒、酗酒、校园枪击事件等问题。只有“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才能推动我国高校德育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亚豪.论高校德育目标的内涵、功能及实现[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2):172-174.
[2]谢雪.中美大学德育的比较[J].教育探索,2002,(8):74-76.
关键词:德育;中职;自我推销能力;教学策略;教学方法
一、中职德育课对培养学生自我推销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自我推销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涉及个人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推销意识、推销形象、推销方法、内在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自我推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综合性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及多门课程、活动的实施才能实现。中职德育是学校教师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律,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特定能力的活动。目前,自我推销能力的内涵涉及的内容大都与中职德育课程的内容有关,如《职业生涯规划》课中的正确认识就业和做好就业准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中的求职礼仪,《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自信心培养和情绪、挫折调适,《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素质以及《哲学与人生》课中创新思维等内容。这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相关,在开展中职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如能实施正确的策略和方法,将能极大地提高中职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
二、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自我推销能力的策略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自我推销能力源自于启发学生的自我推销意识、提供学生自我推销知识和锻炼学生自我推销技能三个方面。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分模块培养。
自我推销能力包括五个要素:自我推销意识、自我推销形象、自我推销方法、自我推销语言和自我推销心理。五个结构要素可作为模块分别进行培养。在每门德育课新教材实施的常规教学中,可分别选取与教学内容有对应关系的模块进行培养,并采用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可通过编制校本教材开设《面向就业的自我推销能力培训》选修课,集中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自我推销的意识,储备自我推销知识,锻炼自我推销技能。
2.分年级培养。
能力的培养,是人一生的课程。学生自我推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必须通过长期的有计划的训练才能达成。根据学生自我推销能力的结构要素内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中职校德育课的授课实际,中职生自我推销能力的培养三年在校时间可作如表1分配:
表1、各年级培养自我推销能力构成模块的对应关系表
3.分专业培养。
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进行培养,相比不分专业“一刀切”的培养,更有针对性、适用性,因而有效性更高。这也是中职教学要具有与普教不同的职业特色的表现,是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的一个体现,也是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的要求。
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做好就业准备——模拟求职活动》课,我们为汽修专业学生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尝试应聘一家真实的汽修企业的汽修员的活动情境,对数控专业的学生则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应聘一家数控公司的车床工的活动情境。这样,学生感觉到活动任务与所学专业有关,自己将来可能就以这样的情境去应聘推销自己,这样的模拟求职活动好比是自己将来就业求职的提前呈现,所以学习的积极性就激发起来,培养的效果就会更佳。
4.一般课程和重点课程相结合。
由于适合培养自我推销能力的5个构成要素的教学内容分布在各门德育课教材中,所以学生自我推销能力的提高不能单靠一门德育课程来培养,必须发挥几门德育课程的整体效应来培养。根据适合培养自我推销能力5个构成要素的教学内容在各门德育课程教材中的分布情况,我们提出了表2的自我推销能力课程培养方案。在5门德育课程中,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无论从落实课程目标上看还是从适合培养的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看,相对其他4门德育课程来说,是最适合培养学生自我推销能力的课程,所以我们选取了《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重点培养。
5.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以及能力形成的基本方法、程序,是提高能力的重要前提。所以对学生自我推销能力的培养,理论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同时,根据能力的形成规律,能力是通过活动体现并在活动中发展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推销能力不能光靠理论学习,还必须靠做、靠实践、靠大量的实际活动的训练,才能最终成为个人身上的品质。因此,在常规德育课教学中,可通过讲授法、案例法让学生明理,使他们理解掌握自我推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重要性和运用要求等理论知识。通过大量的活动,如讨论、辩论、演讲、自我介绍、模拟推销等实战演练,最终达到真正掌握好自我推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目的。以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培养活动,是学生自我推销能力培养的主旋律。
【关键词】: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我们学校教育特别是职教类学校多年没有很好得到解决的问题。在新的形式下,德育方式的改进更迫在眉睫。另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校逐步开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更好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从学校教育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融入德育过程,将是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一种必然趋势和有效措施。
一、德育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们的德育中基本上只包括社会的理智和道德的价值,而缺少关于个人成长的心理教育。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赋予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传统的德育存在着内容陈旧、工作层面浅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等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传统教育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说教、灌输”为主,其方法缺乏有效性和灵活性。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疏导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素质,学生才能准确的理解、认识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皮亚杰曾这样说过:“教育构成关系中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社会的理智和道德的价值,一个是成长中的个人,这两个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一个通过心理活动为中介而发生的动态过程”,可见,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德育过程中可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在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总的途径和方法可以采取以课程设置为主,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专门集中在一个年级段在德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理念贯彻于整个德育课程的全部;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根据年龄特点分散在各年级段的德育课程中,作为德育课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随意地删减,更不能流于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种心理知识的传播。
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可以把活动和体验相结合,采取心理训练、问题辨析、角色扮演、心理知识讲座等,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的教育,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社会道德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与道德素质。随着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又多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谓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新颖性和操作性、灵活性和及时性、自主性和自、平等性和双向性以及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和优势,正是这些特点和优势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并且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但是心理辅导教师同时要加强网络上心理辅导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努力减少网络本身对学生心理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但可以作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支持和补充。
三、德育过程中可融入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但德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以人的素质为主,而对于职高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性格、学习、自我及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性格与情绪的培养。性格是人对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倾向。高中阶段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职高生良好的性格特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性格具有意志特征,对于职高生,最重要是培养他们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毅性和自制力。
情绪是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良好的情绪,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性格。而培养良好的情绪特征。具体主要是培养①学生对自我情绪的认知能力。②学生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③学生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二)与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与学习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智力因素由感知、思维、记忆、言语等成分组成,其核心成分是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应侧重锻炼学生思维。非智力因素是指与智力活动有关的一切非认知的心理因素。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职高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比例较高,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智力问题,就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欠缺。培养职高生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③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④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指导。
(三)与自我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个健康的人应该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并能控制自我。因此德育过程中还应该做到①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②引导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合理的个人目标。③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优点,还要让学生悦纳自己的缺点。④还应培养学生善于为既定目标克服困难抑制冲动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
关键词:德育环境;现状;对策
人的社会化理论,强调以人本为中心.提倡教育回归社会生活、要关注入本性的发展的生活教育思想也逐渐涌现和发展。这些思想的发展为德育社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高校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德育社会化语境中的“社会化”,泛指学生个体经历的一切社会生活形式,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人的德育行为的引导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社会,家庭的影响也日渐突出。其涵盖了人的日常饮食、起居、学习或工作等方面的情况。
德育社会化就是要使德育恢复其人性化的本来面貌,使德育回归到人们的行为中去,这样才能够使社会生活与德育的引导性相统一,从而不会把学生德育仅仅局限在课本和理论上,而是树立“大德育”的观念,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因素对个体品德的影响。
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新一代公民。因此,德育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所谓大学生德育社会化是指大学生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存的道德体系所肯定和实现的道德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其包括三个层面的基本内涵:
一、在德育认知层面上,学习并构建德育理论框架
德育认知是德育主体对德育现象、德育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是个体德育心理的基础。大学生个人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了解当前社会的德育现象、德育体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构建自己的心理认知结构,提高其认识能力与参与意识。
二、在德育心理层面上,养成德育情感和价值取向并形成德育态度
德育情感是德育主体在德育生活中对德育体系、德育活动、德育事件及德育个体等方面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及感受; “德育态度是在德育主体认知和情感发生的基础上表现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体现为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一系列状况,它集中反映了德育个体对德育系统的心理认同程度,是德育社会化强弱的重要指标。”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德育观点、德育立场、德育价值标准及德育心理等具有潜在的、隐性的特点,是极为重要的导向性因素,决定着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德育行为的选择。
三、在德育实践层面上,培养和形成参与德育生活的行为习惯
德育实践是公民通过多种合法方式参与德育生活并影响德育体系的构建、运行方式和规则的行为,是基于德育理论认知上的实践行为。实现大学生个体积极有效的德育实践行为是德育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目标之―。参与德育实践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社会化,使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改造社会的同时改造自身,从而实现大学生德育上的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着重使用说服教育法,忽视其他德育方法的使用。何谓说服教育法呢?说服教育法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树典型等方式,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弄懂道理,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
情感陶冶教育是把学生情感的培养过程理解为如同把金属投入炉中熔冶的过程,以塑造学生的良好性格、坚定学生的信仰为目标。它不同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理论观点教育时间比较集中的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环境、活动、言传身教的条件,寓理于情,反复进行,在校长的时间内逐渐对学生进行熏陶。运用情感机理,以情调动当代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由于大学生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世界,热情奔放,容易激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用真实的情感去帮助和激发他们的情感世界。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以诚心相待,引起感情共鸣,使他们能够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闲难,积极投身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各项活动中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
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中,注重德育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德育实践的体验,这种做法不利于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德育方法只重视灌输,长期以来,由于在指导思想和教育内容、教育职责上存在着问题,致使人们断章取义地理解列宁的“不会自动进入人们的头脑.它需要灌输”这一名言,想当然地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只有灌输。而且因为学生人数众多、课时少并且安排不尽合理等原因,导致灌输方法演变为脱离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至于越来越多地遭到学生的不满和抵制,显然这种灌输方法是不能搞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因为社会实践是培养高校大学生优秀思想品德的有效教育方法。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而言,躬行实践是最重要的途径。即通过参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勤工俭学、军事训练等各种社会实践,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体验和理解,使之真正转化为他们的认识和信念,使他们在实际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因为德育不同于一般的纯知识教育,它要遵循“知、情、信、意、行”相统相协调的发展规律。大学生的德育如果只靠书本知识和有限的课堂教学.既无法满足大学生德性完善的主观心理需求.也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德性水平的客观目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德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悟性”,使其充分认识到如何做人。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坚持一元化,使学生明白价值的阵地在于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白我价值,都要通过自身劳动来实现。归根结底,人的价值就是更多地为社会创造和奉献。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人为什么活着,如何生活和生活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理想教育,理想是动力.也是激励,从学生生活的最贴切处人手,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职业理想,把社会理想、为祖国做贡献的理想教育落实到学生的职业理想上。使学生在理想的驱动下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雨.加强与推进高校学生公寓内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