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2: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前儿童心理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结构的变化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也日趋突出。据全国各地调查,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10%~20%,明显的心理障碍性疾病为3%~5%[1]。对于学前儿童,其心理行为问题直接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其将来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其心理行为问题应受到重视。行为是心理现象的一种反映,行为与心理及发育密切相关,所以行为常常与心理行为或发育行为并提。中国现阶段农村与城市无论是文化背景、家庭经济状况,还是生活方式,均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的心理行为方面有何异同呢?既往对儿童行为方面的研究不少,但以往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的研究,或是针对城市儿童,或是乡村儿童,城乡比较研究几乎没有。本研究旨在对城乡5-6岁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进行比较研究,试图找出他们的共性与差异,以期为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前儿童进行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等提供事实依据或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中城市和乡村儿童分别指出生及成长均在城市和乡村的儿童。在襄阳市城区随机抽取了两所幼儿园,然后在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了六个大班,并在每个班上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符合条件的5—6岁学前儿童10名,再将调查问卷发放到其监护人手中,总共测查120人,回收有效问卷91份(男生41人,女生50人);由于乡村人口分散,无法集中进行问卷调查,所以直接在乡村寻找符合条件的5—6岁的学前儿童,采用目的抽样法调查其监护人,总共测查62人,回收有效问卷55份(男生30人,女生25人)。
1.2 测量工具
采用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作为测查行为问题工具[2][3]。该问卷由适应行为和行为问题量表构成。适应量表分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3个部分,由于本研究的对象是城乡5—6岁学前儿童,所以剔除了不适合本研究的学校情况部分(其中针对6岁以上儿童的部分)。行为问题量表包括9个分量表,113个条目,问卷采取3级评分制,“从来没有”计0分,“有时或很少”计1分,“经常发生”计2分。并以粗分分布为基础,以社会能力总分第10百分位作为划界分,凡得分低于此分者为异常;以行为问题总分第80百分位作为划界分,凡得分高于此分者为异常[4]。
1.3 施测程序
城市:将统一印制的量表发放给幼儿园老师,并由项目负责人强调注意事项,再由幼师发放给各位监护人并向监护人强调要按量表上注明的填写要求、注意事项等认真填写,最后由每个班级负责发放的幼师统一收回问卷。
乡村:项目负责人对愿意参与调查的人员进行了调查目的、调查实施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培训。由于乡村多为留守儿童,其监护人大多不识字或书写存在困难,所以由调查员按照问卷上的题目逐一询问监护人,并记录下监护人的回答,对监护人可能理解有困难的问题进行详细解释说明,以确保搜集到的信息真实有效。
1.4 数据处理
调查结果经审核编码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6.0进行城乡差异的t检验和卡方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 城乡5—6岁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的比较与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下同
从表1可以看出,城乡5—6岁学前儿童社会能力问题的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面,乡村儿童显著高于城市儿童。这可能与城乡学前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同有关。城市学前儿童有条件参加各项运动、活动,但城市空间更封闭,使他们交到的朋友有限;而乡村学前儿童能力培养的客观条件不足,但因为乡村淳朴的民风和环境,他们的朋友很多、相处的时间相对较长,因而在社会能力问题的检出率上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学前儿童行为问题方面,由于乡村儿童的教养人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儿童教育的观念有偏差,更关注儿童学习知识的获得,忽视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即使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也认为等孩子大了自然就好了,对孩子的管教多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此外,乡村儿童接受的学前教育有限,乡村儿童一般只在5-6岁上学前班,之前没有接受过有关行为方面的规范与教育。而城市儿童的教养人文化程度相对较高,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问题,在教养方式上多为沟通交流。此外,城市儿童的学前教育条件较好,一般2—3岁就开始在幼儿园学习,因而在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上乡村儿童显著高于城市儿童。
2.2 城乡5—6岁学前儿童社会能力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表2显示,在社会能力方面,城市儿童在“活动情况”“社交情况”“社会能力总分”得分上,显著高于乡村儿童,而在学校情况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说明乡村儿童在社会能力上存在较多的问题,这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所受的幼儿园教育水平有关。很多乡村学前儿童在家庭里面临着个人空间不足、学习环境差等问题,甚至有家长会要求孩子帮忙干农活、照顾弟弟妹妹,通常也缺乏健康的个人休闲项目,大部分休闲时间用来看电视。而且乡村儿童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因而对儿童的教育投资相对缺乏,乡村学前儿童参与文化培训、艺术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接触到的伙伴及成人有限,不利于其社会能力的培养。同时,农村学前教育不太正规,许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心理,争取生源,加之幼师素质低下,在教育上严重违背学前教育和儿童成长的规律,热衷于儿童识字、拼音、写字、算术等内容的教学,却不关注儿童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他们的社会性发展。而在城市里,儿童的生活环境相对较好,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个人爱好,他们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文化培训、艺术培训,在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发展社会性,加之城市学前教育较正规,注重他们的基本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在社会能力上城乡学前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在学校情况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可能与5-6岁学前儿童知识学习任务轻,不涉及考试等有关。加之问卷中剔除了不适合本研究的部分学校情况(其中针对6岁以上儿童而言的部分),所涉及的学校情况较少。
2.3 城乡5—6岁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2.3.1 城乡5—6岁学前男童行为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表3结果表明,在行为问题方面,乡村男童在“违纪”因子上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在其他因子上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儿童的年龄特征及其带养人的精力与教养方式有关。5—6岁正是儿童性格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特别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年龄阶段,男童的表现欲望更甚。由于乡村儿童带养人以体力劳动为主,他们劳务繁重、精力有限,所以可能疏忽孩子,因而孩子可能以违纪的方式来引起他们注意的心理。另外,相比之下,男童更为调皮,乡村儿童带养人可能更多地以打骂来管教孩子,孩子因此也习得了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从而导致违纪行为增多。城市男童多由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带养,他们在平时的教养过程中有更多的精力来与孩子沟通交流,能及时发现他们的行为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有利于孩子的行为健康发展。
2.3.2 城乡5—6岁学前儿童女童行为问题的比较与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在行为问题方面,乡村女童在“抑郁”“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残忍”“行为问题总分”上显著高于城市女童,乡村女童表现出更多的行为问题。这可能与农村带养人缺乏对行为问题的正确认识和乡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更严重有关。对于大部分行为问题,乡村家长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比如社交退缩会被认为是内向,违纪被简单定义为不听话,抑郁被认为是懒惰,多动是活泼,攻击性、残忍是胆大等,当女孩子出现这些行为苗头时不会引起家长或监护人的注意,认为这不是问题,但是时间久了就会成为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品质。此外,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更严重,女孩不被重视,她们的内心无法得到倾听,更容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而出现行为问题后,父母容易忽视或者干脆不闻不问。而城市带养人对行为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加之城市的婚育观更开放,生儿生女都一样,且独生子女居多,女童能得到充分的关注,所以城市女童表现出更少的心理行为问题。
3、建议
要减少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应从社会、幼儿园、家庭、儿童个性特点等多方面入手,制定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5]。
3.1乡村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3.1.1家庭方面
慎重选择外出。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更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教育。
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心里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特别是节假日,一方面利用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及时解决孩子必要的需求;另一方面及时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再则父母要与老师定期联系,了解孩子的情况,多与老师沟通,配合教育孩子。
寻找“”,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需要父母双双外出务工而祖父母又没有能力照看孩子的,父母可在亲戚朋友中为孩子寻找“妈妈”。“妈妈”既可以辅导孩子学习,又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1.2.幼儿园方面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园长、幼师队伍,是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幼儿园应当加强岗位培训,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幼师要及时发现乡村孩子的心理问题,应特别注意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孩子充满爱心,一视同仁,多给以鼓励和表扬,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帮助和指导纠正不良行为,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1.3.政府方面
明确政府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学前教育的投资,加强乡村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补助,为乡村儿童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使其各方面的培养都能实现,以利于其健康成长。
3.2 城市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对于城市学前儿童而言,父母应多创造条件让孩子和同龄人相处,让孩子在与伙伴的交往中健康成长。此外,父母不能因为现当代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而压迫孩子的天性、让孩子过早的承受过重的压力,比如说上过多纷繁复杂的培训班等,应该从孩子的兴趣爱好着手,根据孩子的个性特征重点培养。幼儿园的老师们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经常和孩子家长进行沟通,做好家园共育工作。
总之,学前儿童正处于心理行为发育和成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影响,我们应当加强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积德.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应受到重视[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115.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45-52.
[3] 苏林雁,李雪荣,万国斌.et a l.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的湖南常模[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24.
关键词: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家具设计应用
引言
发展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用发展的、联系的眼光去研究人类成长发展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并究其内在的原因。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发表的《儿童心理》一书,既被视为发展心理学的前身,也是公认有关儿童心理学早期的经典著作。此后,欧美一些心理学家纷纷开始投入到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中,使儿童心理学得到进一步发展。1957年,美国出版的《心理学年鉴》中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标志着儿童心理学向发展心理学的演变。随着人们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使发展心理学在不同领域得到了应用,为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基于发展心理学的儿童家具设计便是其应用的发展趋势之一。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学龄前儿童”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年龄阶段在3-6岁,处于童年早期[1]。这个阶段的儿童心理作为儿童成长阶段的特有时期,无论是从成长的内容还是成长的心理特征来看,都呈现出本阶段特有的特点。
1.1认知的发展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成长机制的研究,将儿童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阶段(1-2岁),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具体运算阶段(6-12岁)以及形式运算阶段(12-18岁)。并指出前运算思维阶段(3-6岁)是儿童认知发展相对较快的时期。该阶段儿童在认知方面容易受外在事物显著特征的影响,更多靠物体的形态去感知与判断事物。由于神经系统还未发育成熟,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随时转换注意的目标,对于新的事物往往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方式对其成年后的思维习惯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有重要影响。然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对儿童的认知产生差异。鉴于此,从小给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对于他们认知的发展至关重要。
1.2个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儿童可塑性非常强,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组合[2]。随着语言能力、自理能力及思维的提升,该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渐渐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思考问题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开始想要依靠自己独立完成。然而,个性贯穿于人的一生,良好的个性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因此,重视学前儿童个性的培养与发展,对儿童今后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3人际交往的发展
人际交往指个体通过语言、肢体动作以及表情等表达方式同其他个体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它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际交往作为儿童进入学校后社会性的重要形式,在儿童未来的生活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游戏作为学前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贯穿于他们整个成长过程中。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前儿童更愿意选择可靠的游戏伙伴作朋友。另外,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好的游戏不单单有趣好玩,还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孩子在游戏中懂得如何思考,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某些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游戏是该阶段儿童学习以及与同伴互动交流最好的方式,是促进其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
2儿童家具在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作用
“儿童家具”是指适应0-18岁的儿童身心特征,并能满足儿童的生活、学习、娱乐和社交方面的需求,为儿童提供坐、卧及储存物品等功能需要的一类器具[3]。学前儿童家具主要包括儿童床、学习桌、儿童座椅以及储物柜等。有调查显示,人类每天与家具的接触时间较长。对儿童而言,其学习、娱乐、休息等活动与家具亦密不可分[4]。因此,儿童家具适合与否对儿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儿童家具有以下作用:
2.1提供儿童休息与储物
满足儿童生活作息的需求是儿童家具的首要功能。学前儿童处在身体快速发育的阶段,休息对于他们的成长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为其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也能保证他们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去生活学习[5]。同样,对于儿童来说,储物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该阶段儿童物品多且杂乱,房间里随处乱扔玩具是常见现象,将儿童物品进行分类收纳,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敞、舒适、安全的生活空间。
2.2培养儿童自理能力
这个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喜欢尝试自己独立完成任务。对于家庭事务,他们虽然不能做到完全自理,但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收纳任务。例如,儿童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放在指定的位置,既易于寻找又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归类收纳自己的物品,使儿童较早就有独立的意识,自理能力不断提高,有利于他们今后更好地发展。
2.3寓教于乐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该阶段的儿童往往通过游戏来慢慢感知世界。研究发现,儿童可以从游戏中获得生理与心理的满足,这对他们的身体发育、人际社交、认知能力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儿童家具在满足主要功能的基础上应同时具备娱乐功能,在游戏中提高儿童在家具使用中的参与性并从中学习新技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2.4亲子互动
亲子关系对父母与子女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彼此的沟通可以培养亲子感情。家长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前儿童的许多知识及生活技能是由家长言传身教的。儿童家具可以成为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平台。例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进行合理收纳,将玩具放在指定的位置,家长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等。这些活动不但使孩子在使用家具过程中锻炼了能力,也让孩子与家长在交流过程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3优秀案例
发展心理学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理论体系日趋成熟,现已逐渐转向应用领域方向。设计师通过不断探索,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儿童家具的设计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许多儿童家具在设计中融入游戏性、益智性等各种元素,深受家长和孩子的青睐。
3.1儿童衣帽架
该款衣帽架由意大利设计师埃莱娜设计。它是由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床头柜,挂钩和洗衣篮组成。首先,针对学前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现象,将衣帽架的挂钩处设计成动物的眼睛,看起来乖巧可爱,使儿童的注意力能很容易地放在收纳上,使他们养成了从小收纳衣物的好习惯。其次,2个高低不同的衣帽架,分别给家长和学前儿童使用,增加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感情(见图1)。
3.2儿童滑梯床
由著名丹麦儿童家具品牌芙莱莎(FLEXA)公司设计的儿童滑梯床,把家具产品造型和儿童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设计师将学前儿童喜爱玩滑梯的特点融入儿童床的设计中,深得儿童喜爱。此外,考虑到学前儿童爱玩捉迷藏,喜欢保持一种神秘感,设计师还将帐篷元素与儿童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儿童的睡眠时间也充满乐趣。在细节的处理上,整体的家具都采用圆角的设计,可以有效防止儿童在玩耍中不小心磕碰(见图2)。
3.3儿童椅
儿童椅由家居设计公司设计。整体采用模块化设计,主体部分由靠背椅和座椅组成,此外,还包括婴儿床体、座椅支撑架与脚踏板等零部件。其最大特点是通过将主体模块与不同零部件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使用功能,以满足不同成长阶段的儿童使用。例如,将靠背椅与婴儿床体组合,它可成为一款幼儿助行器;把靠背椅与脚踏板组合又变为一把儿童高脚椅。该产品解决了父母在儿童不同成长阶段需求不同的问题,属于典型的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的家具设计(见图3)。
4结论
将发展心理学理论与儿童家具进行设计实践的结合,成为儿童家具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解析,并列举儿童家具设计的优秀案例来阐述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家具中的应用。发展心理学总结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不同的心理特点,设计师从中提取符合儿童成长变化所需的设计元素,设计出满足他们身心发展需求的儿童家具,让产品更好地为儿童用户服务。
参考文献
[1]侯涛.从发展的角度探析儿童娱乐产品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4
[2]刘博文.儿童家具可成长性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2
[3]卓霄.何庆华与汪斌.儿童家具设计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0(03).28-29
[4]何小娟.潘文芳.从工业设计角度解读《儿童家具通用技术条件》[J].设计.2013(08):68-69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前儿童;内心成长;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23-01
赏识是对学前儿童创造力的肯定,更是开发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催化剂。学前儿童的作品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有益于发展创造力就应当受到认可、肯定和赏识。教师欣赏的目光,满意的点头,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能给学前儿童带来莫大的快乐,能较好地激发学前儿童创造的兴趣。教师用尊重接纳、赞许的态度、发现学前儿童作品中的精华所在,使学前儿童在满足中产生,受到激励,在无声的交流中促进学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提升学前儿童面对困难的信心。
1.用稚气的眼光看待
学前儿童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在他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形成了他们特别的体验和感受。学前儿童的绘画总是强烈地透着一股浪漫天真的稚气,他们获得的是成人所不能体验的生活情趣。在一幅作品总,学前儿童用独特的视角表现桌子的四条腿,并没有受过专业的透视教育,却在桌面上是一个俯视角度的茶杯。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穿透冰柜看到里面的雪糕,并且配有文字"哥哥你的个子真大",大冰琪淋回答到:"你是个小弟弟"。这都是学前儿童生活经验的反映,充满了学前儿童对生活无限的W想。
很多教师看到儿童画里一朵绿色的花、红色的叶子,就会马上告诉学前儿童:"花是红色的,叶子才是绿色的。"这真的是教师读懂学前儿童的画后做出的指点吗?也许学前儿童画的是一朵绿牡丹,只是没有达到形似罢了;也许学前儿童只是想画几片秋天的枫叶,只是他不知道绿牡丹和秋天的枫叶不会同时出现罢了。教师可以把每一幅儿童画表现的内容看作是学前儿童心灵的一次旅行,不仅穿越了季节的变换,而且穿越了空间的距离。学前儿童的绘画是不讲"画理"的。教师不经意的一次指点,也许从此就扼杀了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以至于学前儿童以后不愿意画,到长大后的不敢画。所以对儿童画的评述不能以成人的固t有观念和要求去看待,只有理解学前儿童心理,怀着一颗童心草能儿童画做出恰当地评价。
2.用想象的思维倾听
绘画对许多学前儿童都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令很多教师感到惊叹。当学前儿童拿起笔绘出第一幅图画的时候,在成人眼里看来无论多么的不合常理,不合逻辑,都是学前儿童心灵的真实写照。儿童画以单纯、稚拙的方式认知世界,这种天性通过饱含感情,大胆无顾忌的手法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教师通过认真地倾听学前儿童的绘画,就会发现不管是一条平直的线,还是一方简单的图案,那里都有学前儿童最真实的内心世界,有对生活的最独特的感悟,也有对未来最独特的向往。每一幅学前儿童的绘画都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和情节。虽然绘画语言还不够成熟,画面构图与构成上还不够完善,但画面背后的内容中充满着很强的想象力,凝聚着对具有生活感受的形象思维表达方式,这是较高创作水平的一种体现。使学前儿童的心理、情感、智力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想象是儿童画恒久不变的主题,教师不仅仅停留在指导学前儿童画的层面上,而是能够和学前儿童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那梦幻般的世界。
3.用赏识的目光观赏
学前儿童以"无师自通"的方式,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画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只是通过绘画进行情感表达,学前儿童画不具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是学前儿童想象力表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学前儿童在绘画过程中每一处细小的表达,都传达着内心世界对现实生活不同凡响的理解。要鼓励学前儿童大胆地进行各种形象绘画的尝试,对学前儿童绘画中表现出来的种种意识及时肯定,鼓励学前儿童进行自由地创作。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艺术表现语言,教师大加赞赏的评价,会唤起其他学前儿童的表现欲,也希望用自己的艺术语言获得副教授的肯定,养成学前儿童"一物多写"的发散思维模式,为成为创造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根基。教师欣赏的目光、用积极的态度使学前儿童确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学前儿童的情感在自由绘画中抒发,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形成的起点。在每一次激励与肯定的过程中树立学前儿童以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面对生活的态度。
4.用疑惑的意味指导
教师是学前儿童的第一任副教授,是学前儿童最亲密的"伙伴",是学前儿童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而家人对学前儿童的影响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前儿童一生的发展,教师的影响力远远胜过学校的教育。当学前儿童提出"给我画……"的时候,教师开始"示范教学",会使学前儿童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愿意独立思考,自信心在教师的"规范教学"逐渐中丧失。过早的介入与干预,就是剥夺学前儿童体验天马行空想象的自由,使学前儿童绘画可贵的原创性逐渐丧失。成长是一个奇特的过程,当学前儿童的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自然会开始逐渐画得像。
要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使思维扩散开来就要少干预,重视创造的过程,尊重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轻视创造的结果。在交流中了解学前儿童,善于观察、分析学前儿童对各种情况准确把握,为学前儿童"设置绘画障碍",让学前儿童在探索中独立思考,尝试探索。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是不能被否否定的,教师的指导可以建立在儿童的兴趣之上,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学前儿童技能技巧,教师适当的"引导",虽然学前儿童对周边表现的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在的吸收心智。
对美的欣赏和理解不是教出来的,美的修养是在充满智慧的引导和启发中培育出来的。发散性的思考、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是一种无中生有,不能教也无法学。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需要的是认真地倾听、合理地引导、睿智的启发和衷心的赏识。并让学生在乐学与好学中自主地体验。学前儿童的绘画在于满足学前儿童创作的欲望,这是一种本能。尊重学前儿童、善于发现学前儿童、善于发现学前儿童作品中传达的思想与感情,帮助学前儿童树立自信心,在轻松的氛围中打开思维的束缚。用接纳与赞许的态度去对待儿童的每一次创作,鼓励他们去表现自我、表达自我,在交流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钊,作.幸福孩子从画画开始[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2] 林菁菁[著].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前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幼儿教育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在托幼机构进行保育、教育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优点: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较简单,主要学习方向有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等;就业前景广阔,主要到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的工作;社会上对早教师、幼师的需求急剧增加,进而导致该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加大。学前教育的缺点:
该专业毕业生相对于文理科类大学毕业生的期初年薪较低;该专业的毕业生工作不易更换工作;该专业的毕业工作性质较为繁琐,对于性格较为激进类型的毕业生不适合。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学前教育 设想
一、0-3岁儿童教育的必要性
早教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用我们国家的一句俗语“3岁看大,8岁看老”来概括。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我国农村家庭儿童出生数量普遍减少。家庭成员照顾儿童的时间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农村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新生儿童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就为早期教育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有组织的农村早教机构几乎没有。
二、0-3岁儿童教育设想
早教的重要性基本上可以用我们国家的一句俗语“3岁看大,8岁看老”来概括,当然“大器晚成的”也大有人在。
早教的可能性已经被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所证明,比如许多孩子在3岁前就能认识汉字和数字,会背诵古诗和儿歌等。
早教的目的:让所有的3岁前儿童都能健康发展;缩小个体之间在发展方面存在的心理(即认识能力)与行为的巨大差异(明显差异);促进3岁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早教措施: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存环境、加强对父母进行优生优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与指导以及对3岁前儿童进行跟踪调查与发展指导来缩短个体间差异的距离,但不能消除。同时能够及早发现心理和行为存在问题的儿童,可以对他们及时进行早期干预。
具体计划如下:
1.改善生活环境计划
在每个自然村或社区建立一个室外儿童活动中心,这个中心可以与农村里或社区里的文化大院或老年人活动中心建在一起。每个儿童活动中心应包括:(1)儿童玩的滑梯。可以设置一个大型的供3岁以上儿童玩耍,一个小型的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玩耍),可以买也可以使用砖、水泥等自己建。(2)儿童玩耍的大型沙坑。农村可以使用盖房子用的沙子,社区里可以白沙也可以和农村一样。(3)秋千数个。农村可以自建。(4)翘翘板数个。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买。(5)供儿童攀爬的攀登架、台阶、小拱桥、平衡木(可以利用花坛的边沿)。(6)一个足球场。可以使用土地,也可以使用草坪,橡胶的更好。(7)一个适合儿童的篮球场。(8)可供儿童骑、坐的石头马、木马以及可以供儿童开的玩具汽车等。主要目的是为儿童提供集体活动的场所,促进儿童个体与社会心理和行为(动作)能力的发展。
2.优生优育培训计划
(1)对育龄夫妇进行优生优育知识宣传。途径有:发放优生优育宣传册、宣传广告以及组织有关优生优育知识教育的文艺汇演、开展优生优育知识竞赛等。
(2)对育龄夫妇进行优生优育知识技能培训。途径有:搞讲座、办培训班、设立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室、设立新型文化生育大院等形式。
(3)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宝宝活动竞赛。
以上活动要以社区或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在这一方面邢台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来一定的经验。
3.对3岁前儿童进行跟踪调查与发展指导计划
对3岁前儿童进行跟踪调查与发展指导,可以分三级来实施。
(1)社区计划
在某一个市某一个社区建立一个早期教育活动示范中心。在上午一个固定时间内,通过亲子共同培育形式,根据0―3岁保教计划安排有目的的定期保教活动。同时要对3岁前儿童进行入户定期跟踪调查,并根据儿童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发展指导,并建立本社区新生儿成长档案。
这种保教活动1岁幼儿应该持续二十分钟左右,两岁幼儿则应该持续二十至四十分钟左右。在一天的生活中,这种保教活动,应该是直接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穿插了这种保教活动的日常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在进行保教的时间里,让那些应该懂得辨别颜色的和面积大小的三岁幼儿去随意地画苹果,是不合适的。两岁幼儿应能熟练地使用剪刀,但是如果你认为要求过高或是怕危险而不让他接触剪刀,或把这项教育活动延至3、4岁,则是不应当的。我们应该按照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来进行保教工作,在保教时间里,应该有明确的保教目的,使儿童掌握当时应有的基础能力,并让每个儿童在这个目的之下、在家长的协助下、进行有意义的自由活动。保教时间要同其前后的其他活动时间明确的区别开来。除保教时间之外,不管是让儿童进行单独活动还是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进行活动,都应该让儿童有意识地运用在保教活动中学到的东西,还要让他们在自由活动中了解今后所要学习的东西。
(2)城镇计划
在某一个县某一个镇建一个早期教育活动示范中心。在上午一个固定时间内,通过亲子共同培育形式根据0―3岁保教计划安排有目的的定期保教活动。同时要对3岁前儿童进行入户定期跟踪调查,并根据儿童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发展指导并建立本城镇新生儿成长档案。
(3)乡村计划
在某一个县某一个乡某一个村建立一个早期教育活动示范中心农村试点站。每天上午在一个固定时间内,通过亲子共同培育形式根据0―3岁保教计划安排有目的的进行定期保教活动。工作重点主要是对3岁前儿童进行入户定期跟踪调查,并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发展指导,建立新生儿成长档案。
4.儿童发展早期干预计划
儿童发展早期干预计划是指通过改变儿童的生存环境以及家长的教育教养方式来达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
(1)通过以上三项措施的实施,可以达到改善儿童生活的内外环境、加强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的目的,从而可以提高全体儿童健康发展的水平,实现儿童发展早期干预计划。
(2)通过早教中心的保教活动和入户跟踪调查,可以及时发现家长教育教养方式和儿童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可以使我们及早制定出适合儿童发展的早期干预计划,早期进行干预。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问题儿童的产生,为提高我国整体人口素质的质量奠定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本项目完成的可能性、时间
本项目计划最短1年完成,最长3年完成。如果1年进行顺利、效果明显,就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如果1年进行顺利,效果不明显,则需改进工作方法再进行1―2年。因为本项目主要依靠儿童家长在育儿专家的指导下完成,而上一辈家长往往有自己的育儿观,他们会对年轻父母养育孩子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此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不会超过3年。因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我们按照儿童身体与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发展进行早期干预,一定会取得圆满的结果。
注:3岁前儿童动作、语言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出生后第一年和第三年动作发展较快,而出生后第二年则发展较慢。2周岁以前语言发展缓慢,2周岁后语言发展非常迅速。
四、本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及所需经费
由市政府牵头,在地方政府部门和基层人口与计生部门的协助下,由地方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实施,改善儿童生活环境,建设儿童活动中心经费由国家发展农村公共设施投入经费解决。建设城镇或社区早教中心经费由基层政府部门与基础计生部门共同解决,所需项目研究经费由申报本项目研究经费解决。
五、早教中心规划及从业人员解决办法
1.建立一个高标准早教活动中心规划
室外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其中有一个大型沙坑,有一个或两个滑梯,有一个小型足球场,有数个秋千,有一个转椅,有翘翘板,有平衡木,有攀登架,有可以攀爬的小拱桥等。
设一个大型室内活动室,活动室可以分为几个区域。如阅读区、手工制作区、涂鸦区、玩具区、自由活动区。
2.建立一个中低标准的早教活动中心规划
早教活动中心可以建在儿童活动中心附近或在建室外儿童活动中心时建一个室内活动中心,可以使用它作为早教活动中心。这样早教中心只需要设立一个大中型室内活动室即可。
3.早教从业人员解决办法
一方面,对各乡镇人口与计生部门相关人员进行早教培训以便他们能够更好的负责这方面的工作。这项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完成。
另一方面,每一个早教活动中心至少需要配备1到2名学前教育专业人员,这部分人员可由我们邢台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提供。目前我们可以采用由专业教师带队学生实习模式来进行,将来我们也可以采用河北省大学生支教模式来进行,最好是采用两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六、早期教育模式及长远发展目标
本早期教育项目采用免费制,0-1岁采用专业人员进行指导,家长实施为主模式;1-2岁岁采用专业人员指导,家长实施为主与专业人员实施,几名家长轮流协助相结合模式;2-3岁采用专业人员实施,每天2-3名家长轮流协助模式。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儿童都能享有同等的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力与机会,从而缩小人与人之间的个体距离。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沐浴到党的阳光雨露,茁壮成长。这不单单是人口与计生部门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儿童的中国公民的职责。
参考文献:
[1]沙莉,庞丽娟.立法保障学前教育科研:美国学前教育法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研究,2008,(2).
[2]张凯.城市学前教育消费支出水平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8,(2).
[3]陈帼眉,冯晓霞.学前心理学参考资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色彩情感 表达 激发 价值体系
人类通过自身的视觉体系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在人类早期,图像成为了人类信息获取和交换的主要媒介。而色彩是图像的重要内容,是人人都能读懂的语言,是图像传播最主要的信息群,也是传递信息和表达意图最快捷的方法。对于色彩的潜在影响力,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但仔细研究可表明这些不同的反应具有群体性,例如学前儿童、学龄儿童、少年、青年以及中老年对色彩的认识具有明显的情感差异。
本文针对学前儿童色彩情感认知的特殊性,着力培养学前儿童的色彩情感表达能力。实质上研究色彩即是发掘人的本能,研究学前儿童的色彩情感表达便是发掘人类最初的本能,因而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是从具体感知开始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初级阶段。有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各种感知体验中,视觉感知占主导地位,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环境信息是由视觉传递给大脑的,而其中色彩感知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从色彩中获取的信息为儿童日后进行更高级的信息认知和加工提供了重要基础。
1.树立学前儿童正确的色彩情感意识
色彩对于人类情感具有强烈的激发作用,对于学前儿童色彩的影响力更为明显。学前儿童的美感主要来源于对某一具体事物的直接感受。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种具体的生命感知引导学前儿童树立正确色彩情感意识、认识色彩情感中的冷暖、软硬、轻重、远近、积极性和消极性,鼓励学前儿童用色彩大胆的表达内心感受,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何让学前儿童认识和体验色彩情感中的冷暖、软硬、轻重、远近、积极性和消极性,对于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色彩情感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1)色彩情感中的冷暖。
色彩情感中的冷暖意识来源于人类最初期对自然环境的具体感知,从远古时期人类就知晓太阳与火是炙热的,能带来温暖抵御严寒、滋养万物,并带来丰沛的食物,因而黄色是暖的、饱满的,是有温度的。因而趋近于黄色的颜色都被人类默认为暖色。而冷色源于人类先古时期对水和冰的认识,冷水、冷冰、蓝色的大海天空,都让人觉察到丝丝入骨的寒意,因而蓝色被人类默认为是冷的颜色即冷色。因此原本只是单纯具有色相性质的色彩被人为的赋予了感情因素成为冷暖色系。人会感到越靠近黄感越热,越靠近蓝感越冷。学前儿童对色彩冷暖的认识如同远古先民一样是源于对日常生活的认识。作为教育者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如多媒体设备或室外教学方式,引导儿童感受生活中的景色、景物的冷暖色调对比,观察具体冷暖物的色彩变化,让学前儿童通过亲身体会,真实的感受色彩的冷与暖。
(2)色彩情感中的软硬与轻重。
色彩的软硬感觉主要取决于色彩的明度,且与纯度有一定关系。通常我们说明度越高给人的感觉就会越软越轻盈,相对明度越低的则会让人感觉越硬越结实。色彩情感中轻重感的建立与软硬感息息相关,同样也是明度较高的让人感觉较为轻盈,明度较低色彩让人感觉就较重。教育者可以通过色彩演示结合具体实,例如明度低的石头磁铁比明度高的棉花毛线团触摸起来更硬,明度不同的天空和大地轻重感强烈不同。以此来引导学前儿童初步建立起色彩情感的轻重与软硬意识。
(3)色彩情感中的远与近。
远近感即距离感。当两个以上同形同面积的不同色彩,在相同的背景衬托下,可以发现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色彩比较中那些给人感觉比实际距离近的色彩叫前进色,比实际距离远的色叫后退色。给人感觉比实际面积大的色彩叫膨胀色,比实际面积小的色彩叫收缩色。这些色彩为什么会引起人们不同的空间和体积感?首先是因为光波的长短不同及晶状体的调节作用不同,所以长波长的暖色有前进感,短波长的冷色有后退感。其次明度高的色彩光量多,色刺激大,高纯度的色彩刺激强,对视网膜的兴奋作用大,并波及周边边缘区域的视觉神经细胞,使之产生夸大或过分的判断。同时其与背景的衬托关系也能产生色彩的进退和缩胀感觉。如在白背景上的灰色与黑色,由于黑色与白背景对比强烈,所以有前进感,而灰色由于与白背景对比弱而有后退感。应用于学前儿童的教学中,可以大量的引入色卡来向其展示色彩情感中的距离属性[1]。
(4)色彩情感中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不同的色彩刺激我们,使之产生出不同的情绪反射。能使人感觉鼓舞的色彩称之为积极性的色彩。能使人消沉感伤的色彩称之为消极性色彩。色相方面:红、橙、黄等暖色,是最令人兴奋的色彩,能产生积极的效应。而蓝、蓝紫、蓝绿等给人的感觉沉静而消极。纯度方面:不论暖色与冷色,高纯度的色彩比低纯度的色彩刺激性强,给人的感觉更为积极。其顺序为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暖色则随着纯度的降低而逐渐消沉,最后接近或变为无彩色。这时色彩的明度则起着决定色彩情感积极性和消极性的主要作用。明度方面:同纯度明度不同的色彩,一般为明度高的色彩比明度低的色彩刺激大。低纯度、低明度的色彩是属于沉静的,而无彩色中低明度一带则最为消极。针对这一方面的教学,教育者可以通过习作的方式,让学生分别用积极和消极的颜色描绘自己所经历的开心事物,同时再用这两类色彩描绘自己心中不开心或不喜欢的事物,让其亲身体会两类颜色所带来的不同感觉。教育者还可引导儿童动手用积极的色彩装扮教室、校园和自己娱乐活动的场所,亲身体会色彩所带来的兴奋和愉悦,再用相对沉静的色彩装扮休息环境,感受色彩的轻松与平静,以此培养儿童从不同环境氛围中感受色彩情感的意识,同时也利用这种情感意识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研究了色彩情感中不同的色彩情绪和面貌特征后,如何积极引导学前儿童认识和感知不同的色彩所传递出的不同的情感意识是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对色彩情感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是学习色彩情感的基础阶段,真正的高级阶段是由认识转化为实践。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即在经过了教师的引导和发散后,对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形成自身的认知体系,可以充分的使用色彩自由的表达内心感受。
2.教育引导学前儿童形成自我色彩情感表达体系
从教育的角度而言,如何更好地建立学前儿童自身的色彩情感表达体系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学前儿童的大脑是未经开发的,相比成年人大脑中已趋于定型的认知体系,学前儿童的认知体系正在建立,他们对于色彩刺激的敏感性极强,对色彩情感具有强烈的感知性[2],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尝试:
首先是实物教育。学前儿童的思维模式基本还停留在具象思维,因而具象的实物对其思维的影响力是最大也是最具体的。将大量实物或教具引入教学,用具体实例让孩子们感受不同物体传达出的冷暖、轻重、距离或是积极消极等不同情绪,以便其理解和接受。例如晒太阳、烤火以及烧红的煤块,都能让孩子感受暖色带来的暖意和亲近感。而冬日的雪花、冰凉的水池都会让孩子理解到蓝色和白色带来的寒意。青青的麦苗,发芽的小树都能向孩子传达出生的希望、传达出积极的感情;金黄的玉米让孩子感受丰收的欢愉;五颜六色的花朵多姿多彩的形态让幼儿体会自然的欢愉。这样具体的实物教育能让孩子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更好的理解和感受色彩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其次引导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学前儿童身心的特殊性,使得他们趋向于喜好色彩饱满、明度较高的图像。对于这类图像学前儿童的敏感度往往是最高也最容易感兴趣。所以在对美术作品的选择上我们也应较多的选择色彩明快鲜艳的作品。例如梵高、毕加索的艺术作品既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同时也符合儿童对色彩的价值追求。让儿童感受梵高的《星空》中夜色的静谧和梦幻的神秘,在毕加索变幻莫测的色彩作品中感受浪漫神秘的气氛。他们在观察这些大师级的作品时更易于从中体会色彩的丰富情感。
此外应通过具体的绘画练习让学前儿童大胆的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充分的表达他们内在的情感世界。儿童思维具有跳跃性,这种跳跃性是宝贵的,同时也是需要引导的。因而对于其色彩情感表达的训练应具有引导性,降低限定性和条件性。具体而言应由教师对其创作提出大的主题方向,引导其充分的发挥想象,只要儿童能在其绘画作品中表达出其想表达的情绪,即视为符合要求。对于此类训练不应多加限定,尤其不应形成照猫画虎按图填色的固定模式。例如可以提出“欢乐的节日”、“星空漫步”、“森林舞蹈”等诸如此类的主题性创作。在题目提出后启发孩子联想出多种与题目相关的场景,从想象场景中确定出主题色彩、辅色彩,而后自由发挥,描绘各自脑海中构想出的主题场景,完成自我色彩情绪的宣泄和诉说,形成学前儿童自己的色彩情感观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从研究的高度认识色彩情感的具体表现,从实践的高度不断摸索合理和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教育过程中不断发散学前儿童的思维,鼓励儿童去想象去创造,开发其智力和认知能力,力求以色彩情感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指导学前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在万千大观中表达小小的内在世界,让现实世界由于他们的表达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范小春.周小瓯.色彩构成[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 王振宁.学前儿童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3] [韩]金容淑著,武传海,曹婷译,设计中的色彩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4] 赖九斤.儿童美术教育丛书--儿童色彩画教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1.
[5] 辛红静.儿童色彩感觉[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