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科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科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科学知识

篇(1)

教育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也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为此,当前世界各国都纷纷把教育改革的重点转向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共同趋势。

高等教育的成败取决于3个因素:硬件、软件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要实现理想的教育,关键是要有理想的教师。尽管我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制度都规定了基本的教师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人才能进入教师队伍,但就其现状来说,他们还仅处于准专业状态,在进入教师队伍以后,还要为实现专业化目标作不懈努力,才有可能成为理想的教师。根据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高校教师既要有所教学科的基础,又要有教育学科的基础;既要是所教学科方面的专家,又要是学科教育方面的专家。即是说,高校教师具有双重专业属性。此外,还要有教师专业人格,即与教师专业相关的个性品质——教师的心理品质和教师的道德品质。因而,高校教师的专业化日标,可以从学科专业化、教育专业化、人格专业化这3个目标要素来探讨和构建。

二、高校教师的学科专业化目标

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积累学科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提高学科能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养成与发展学科素养的过程。因此,学科专业化口标可以从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素养这3个方面来阐述。这些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基础日标。

1.学科知识

高等学校的每一门学科知识都是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集于一体的学问.高校教师专业的劳动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创造性活动。他们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才能在学科教学中高屋建瓴、举一反三,科学而又富于创造地达到教学目标,才能在学术上将学生带到学科的前沿。因此,他们在职前学习中,应当学到足够扎实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在在职进修中,应当及时把握学科方向的前沿问题,并努力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做到基本理论扎实、学科方向明确、研究富有成效。

2.学科能力

人们所从事的活动是各种各样的,所需要的能力也各不相同。从事任何活动所共同要求的能力,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被称为一般能力。而从事某种特殊活动所必须的能力,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被称为特殊能力。特殊能力是在一般能力中获得充分发展的某种特殊的心理活动系统。所谓学科能力,可以理解为学习和研究某种具体学科时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总和。学科能力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赞同把学科能力区分为两种水平:一是学科学习能力,二是学科创新能力。这两种水平标志着高校教师两种不同层次或不同类型的学科能力。

3.学科素养

素养是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要素。素养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校教师的学科素养,是指由高校教师的学科观念、学科意识、思维方式等反映出来的具有学科特征的基本素质。比如音乐素养、文学素养、哲学素养、美学素养、数学素养等。学科素养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科学品质,是教师对某门学科的基本看法和概括认识。

三、高校教师的教育专业化目标

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教育素养不断提高、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包括不断学习、积累教育科学知识和一般文化科学知识,不断形成、提高学科教学能力和一般教育能力。因此,高校教师的教育专业化目标可以由教育科学知识、一般文化科学知识、学科教学能力、一般教学能力4个方面来构成。它们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关键目标。

1.教育科学知识

高校教师专业劳动的特殊性,不但要求掌握足够的任教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求掌握将学科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科教育形态的教育科学知识。高校教师专业劳动不仅包含科学的创新活动,而且包含育人的综合艺术。缺乏教育科学知识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呈现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教育实习、教育科研方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等。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既依赖于学科教育专门化程度的提升和学科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更依赖于上述教育科学课程本身的科学化水平的提升与理念的更新。我国高校教师中存在着大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大量的尚未规范化和显性化的教育知识。因此,丰富的处于隐性阶段的无形知识还蕴藏在教育教学经验之中,有待每一位高校教师去升华和运用。

2.一般文化科学知识

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是高校教师整个专业知识的背景。学科知识的获得与深化,教育科学理论的充实与提高,都与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高校教师,熟悉任教学科以外的一般文化科学知识,不仅可以给学科教学提供丰富的例证,增强教学魅力,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开发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世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除学科知识外,高校教师专业必备的一般文化科学知识应当有:外语和计算机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数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等。

3.学科教学能力

学科教学能力包括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学科学业评价能力、计算机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如制作学科教学课件,在学科教学中掌握多媒体技术)等。

4.一般教育能力

一般教育能力是从事各种教育教学工作都必须共同具备的教师专业能力。如接受新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社交与合作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组织和决策能力、传授知识的能力等。

四、高校教师的人格专业化目标

人格既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格。在心理学中,人格又称为个性,是指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人格的伟大对一个人取得才智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会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引起学生模仿的意向,从而起到榜样的作用。即是说,教师的高尚人格影响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尽管每个人的人格特征都不尽相同,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当目标明确地逐步养成与教师专业相适应的某些共同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影响教学活动。1984年官向均等人的研究表明,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所具有的人格特征可表述为3个方面:处事热情、情绪稳定、待人亲切。这些人格特征应当作为高校教师人格专业化目标的基本内容,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动力目标。

1.处事热情

处事热情是教师在完成工作任务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是毕生的事业。高校教师处事应当有热爱学习、热爱专业、热爱事业之心。其具体表现为工作责任感强,具有创新精神、成就意识和顽强的毅力。

2.情绪稳定

能控制和调节情绪,在遇到富有情绪色彩的事情时,不出现情绪上的大起大落。高校教师应当从如下3个方面来实现自己的情绪稳定:应具有良好的自我形象,具有进行自我调节的策略,具有较强的自制力。

3.待人亲切

这一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热爱学生。教师使学生感到亲切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教诲只有在教师的所作所为充满人情味时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热爱学生是一种高尚情操,这种情操主要表现为;关爱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够公平对待每一学生和充分尊重学生。

五、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目标系统

以上我们分别探讨了高校教师专业化目标中的目标要素,但它们并不是教师专业化目标的全部因素。事实上,还可以举出一些与教师专业化有关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比如智慧杂交、思维统摄、经验转移、产生思想的能力和素养等。本文不再一一赘述。

篇(2)

家庭教育有利于我们找准育人的核心位置。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和学会生活,现代育人的核心位置既在学校,也在家庭和家长这里。家庭教育不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而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推动区域家庭教育整体改革,就是要不断提升广大家长自身的家庭教育素养,就是找准育人的核心位置,就是更好地完成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自觉地将家庭教育融入学校制度建设中来,培育和整合优质家庭教育资源,构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并举并重的格局。

家庭教育有利于学校和家庭形成育人合力。据上海市有关部门对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家长学历越高满意度越低。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误导,经常在应试成绩上找合力。其原因是我们长期没有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学校不重视家庭教育指导与普及,二是家长忽视自身家庭教育素养的提升。实践证明,广大家长和老师的家庭教育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学校和家庭才能在育人目标上形成合力,向育人要质量、要效益才能成为现实。

家庭教育有利于引导家长承担起教育责任。家长不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终身老师。能否大面积普及现代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是影响和制约家校合作的瓶颈之一。广大家长虽然对如何教育子女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往往忽视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有些学校更是长期忽视甚至放弃了家庭教育科学知识的普及。只有广大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能够得到持续有效提升,才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教育孩子第一责任人,就不会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学校或社会,学校教育也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篇(3)

关键词:教师 教师专业化

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质。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这使他们肩负的责任十分重大。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共性和教育性的特征,相对多数职业应有更高、更严格的专业道德要求。如果我们从专业化要求的高度上来塑造教师,可以实现以下几个目的:首先,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可加强其专业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实现从非专业向准专业、完全专业化方向发展,提高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可。其次,可以澄清以前人们对教师教育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促进教师个体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那么,什么是教师专业化?专业化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我认为教师专业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情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

首先是专业情感。教师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职业,是塑造人、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职业。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专业具有很高的热情,才能认真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好。这种专业情感的外在表现就是职业道德,它包括祟高的敬业精神、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健康的个性品质。

其次是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到底应该掌握哪几类知识呢? 我认为,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具有三方面的知识,即通识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类知识。所谓通识的文化知识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它们具有陶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内在价值。在掌握宽广的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这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一个教师要能在教学中感染每一个学生,使教学充满启发、神奇和诱惑,在通识基础、精学专业的基础上,还须具有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教育目的与教育价值的知识;课程与教学的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知识;青少年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国际比较教育的知识等”。教育科学知识在教师职业专业化上的特殊作用,是能使教师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经验,科学地确定教什么、为什么教、何时教和怎样教。

三是专业能力。所谓“学者未必是良师”,是说即使一个优秀的学者,如果没有从师的专业化训练,也未必能同时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接受过专业化训练的教师应该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实践,上升为教育教学的技巧。因为实践是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中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成为可能。“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实践证明,优秀教师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能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不断总结教育经验,善于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原则和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能够胜任当前的工作,但部分教师认为自己“最擅长的”是语言表达,而对其他应具备的教师专业化要求,能达到者只占很小的比例!针对教师所欠缺的知识内容占各自群体的比例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教师,普遍较欠缺教育科研知识、教育技术知识、教育实验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对课堂管理感到心里没底,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达不到“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线教师的这些问题呢?外部社会环境影响是一方面,而教师本身的主观因素是另一方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基础。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所以,教师要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扩展知识面,并随时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把握学科发展的方向,打通相近专业,提高综合知识水平,增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培养自己的科学综合素质,向学生传授新鲜的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实践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反思,在形成专业能力的同时,培养反思的自觉性和能力,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教师还要注意拓展自己的兴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培养社交能力,掌握更多的技艺,培养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锻炼各种社交能力、文体艺术等方面的能力,逐步成长为多才多艺的专业化教师。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师 素质与能力 新课改 高中

前言

思想政治课是高中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培育新世纪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神圣使命,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把握,还是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最重要的都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才能切实发挥提升理想、塑造信念的作用,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合格接班人。因为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所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此,笔者对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探讨如下。

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学科专业的教师,应该具备基本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因为处于信息时代中的高中生,他们所了解的甚至比教师要多得多,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实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国内外时事、国家政策方针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而且新课改下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都需要基础知识的相通,掌握相当深度的科学人文基础知识将越来越显得重要;其次,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水准,了解、掌握专业基础性知识,熟悉思政学科发展历史沿革和当前发展动向,了解相关知识,不断优化设计教学内容;再次,要实施好教学,教师必须掌握相应的教育科学知识。不仅要掌握一般性的理论与教学法,而且要对整个教育科学体系有深入的了解,对教育实践的问题有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强调教师的教而轻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学;我们在教学上“重大纲”“重经验”的设计,往往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要,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功底,去探索、去整改、去搞好教学工作。最后,我们还应该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教育信息的网络化、教学装备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的技术化,为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影像、图片、实物投影,即时的信息等等使思想政治课教学再也不是“空洞的说教”和“机械的背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中生对该学科的偏见,也使教师教学工作的技术含量大幅增加。

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是每一位中小教师都必须遵守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想做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就应模范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这里我认为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老师一定是一个关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师积极的情感,给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催化作用,多关心、少指责,多沟通、少批评是保护学生心灵的灵丹妙药。教师不仅限于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当好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好他们的心理医生,这样才算得上是优秀的教师。师爱是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教师有了爱,才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学生充满信心与爱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和自强。也只有让学生知道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才能让学生对你的课感兴趣。

三、深厚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反应在教师思想道德、心理素质、思维模式、性格情感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的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价值观,它是人格成功的前提。人文素质的水平取决于教师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取决于教师驾驭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的能力。教师的人文素质对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如果教师缺乏人文意识,学生便不会在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政治学科的深刻性还要求教师能够对事物的发展与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有一定的独特见解,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实例与信息唤醒、启迪学生的心智,让高中生感受到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气氛和魅力。政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格素养。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规定”,教师人格是完成这种教育的基础,因此,完美的教师人格不仅可使教师的教育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而且可使高中生在积极主动地学习书本中存在的事实知识之外,还能把握无法物化在书中的人生哲理,感悟心灵的高尚和自由,从而对学习、生活、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激发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现实物质主义的超越。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尊重,高中生才会产生仰慕之情,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四、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一个不容忽视的作用就是增加高中思政教师在教学中的科研含量。对一个理论基础课教师而言,其自身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师对思想政治论课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阐述,必须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才能说服高中生、打动高中生,才能真正使他们理解。那种只会照本宣科的高中思政教师不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有较高的地位,而且也难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所以,没有较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做支撑,教学就难以达到一种较高的水平、层次和质量。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难度恰恰在于要对这一理论和实际问题有自己的研究和理解,思政教师只有拿出自己真知灼见的东西,才能在教学上自信、自如,高中生才会从学习中感受理论的魅力,激发和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叔红. 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如何应对人文教育[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5).

篇(5)

[关键词] 中国教育;教育工作者;科学精神

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工作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我深感中国基础教育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而很难自拔。中国基础教育如何才能走出应试教育困境,而步入素质教育的坦途?这固然需要一系列体制和制度的变革,更需要呼唤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

什么是科学精神?综观学者们的研究,在我看来,科学精神就其内涵来讲,大致包括求真、探究、怀疑、实证、理性等精神。简言之,求真精神,就是相信系统科学的真知识,遵循科学规律;探究精神,就是永远要对新鲜的事物敞开心灵,准备接受新的知识,容纳新的观念,探讨新的奥秘,追求新的结果;怀疑精神,就是既绝不相信权威,也绝不无条件的宽容;实证精神,就是任何科学知识都要有证据做支持;理性精神,就是要用严密的逻辑对证据进行分析和推导,在各种可能的解释中选择最合理、最可能的一种。由是观之,中国基础教育是何等地缺乏科学精神,重建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又将是何等地艰难!

一、中国教育科学精神匮乏的表现

(一)教育科学意识淡漠

教育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领域。正因如此,近年来,人们愈来愈大力倡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之相适应,支持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教育科学,无疑应该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占据应有的位置,但事实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在我国教育界,排斥教育科学,不相信教育科学,甚至否定教育科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学习教育科学。有不少教师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教书的,又不想当专家,所以学不学教育科学并没有多大关系。“我把书教好就行了,学那些玩艺儿干嘛!”——这种观点与梁启超先生当年批判过的“只有理科、工科的人们才要科学,我不打算当工程师,不打算当理化教习,何必要科学?”的论调,是何其相似!

二是不相信教育科学。我国教育历来具有强调“苦学”的传统。近年来,伴随着升学竞争的日益加剧,通过肆意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而要成绩、要升学率的做法,更已成为不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不二法门”。其实,从整体上说,我们的教育不会因为一天让儿童学习12个小时,全社会的升学人数就会增加;也不会因为让儿童按照国家规定的正常学习时间学习,全社会的升学人数就会减少。不料,有人却振振有词地宣称:对于家长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全社会的孩子我们管不了的,我们不学12个小时,正因为那升学的人数不会变,所以就会有学12个小时的孩子顶上去了,对于社会来说,你的孩子上学还是他的孩子上学都一样,人数而已,但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却是全部。听到这样的话,作为一位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工作者,面对这种声音背后传递出来的为了应试教育只相信时间加汗水,而否定国家课程方案、否定教育科学的做法,我内心的痛处简直无处言说。

教育缺乏应有的教育科学意识,直接导致了在教育系统内部,愈来愈多的人日益变得根本不再遵循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则和规律,单靠无限度地延长学生的校内外学习时间,来片面搏取“升学”功利。这种做法,给学生带来的后果究竟是什么?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学生身心素质的下降;其实,更可怕的则是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空间的丧失殆尽。

(二)教育求真精神贫乏

1922年8月20日,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应当时影响颇大的学术团体——科学社的邀请,在作题为《科学精神与东方文化》的演讲时,曾对科学和科学精神作了如下界定:“有系统之真知识,叫做科学,可以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叫做科学精神。”对于这句话,他作了三层说明:第一层,求真知识;第二层,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层,可以教人的知识。在这里,显然,梁启超先生把“求真知识”看作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当代学者、上海师范大学的柳延延则进而追问:在西方学者的心目中,科学精神的精髓又是什么呢?对此,虽然各家说法不一,但比较共同的观点是,首先是对宇宙万物之“发生”的惊讶心态和由纯粹的好奇心所驱动的一种探究精神。柏拉图认为,思想起源于惊异。由此导致了一种追求高于具体经验的、普遍的、理论的思维倾向和逻辑的思维方法。从毕达哥拉斯到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人倡导的这种精神通过文艺复兴在欧洲复苏而绵延不绝。科学的活力,就在于它具有一种自我改进的机制。正是理性批判精神,将科学与伪科学划清了界限。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将“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称作科学家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无疑,具有探究和怀疑精神,是个人或社会具有科学精神的重要标志。

如果按照科学精神的上述要义来评判我们的教育,那么,究竟到哪里去寻找中国教育的科学精神?今天,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究教育的规律呢?我们可以看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与同时从事教育研究的人不但不成比例,反而还总有一种反对教师搞教育教学研究的倾向,名之曰:当老师的教好书就行了,搞什么研究!以至于不少地方在教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时,正在有意无意地淡化对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要求。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究竟有多少人从内心里真正否定或怀疑过那种仅仅单一地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合理性呢?是否自觉追问过这种“教育”果真能为我们的国家带来竞争力吗?事实上,不仅没有多少人发自内心地怀疑这种“教育”行为的合理性,反倒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为这种已经严重异化了的“教育”的所谓“合理性”百般辩护,什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辩证统一的”,等等。

教育缺乏求真精神的后果,直接导致了众多的教育工作者根本没有教育效率意识。而教育效率意识淡漠所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学生的学习课内不行课外补,校内不行校外补。其结果:效率不高就要增加课时,增加课时就要拉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学习疲劳,越疲劳效率越低,效率越低越增加课时,如此恶性循环,致使基础教育陷入了“靠时间加汗水”的怪圈而不能自拔。就这样,一味机械地做,做,做……最终让学生陷入了做不完的作业之中而喘不过气来。

(三)非理性教育大行其道

理性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理性精神的体现,凡事要讲道理,要讲事实,要讲根据。可是,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却被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浪潮所左右了。各色人等都在狂热地片面追逐所谓“升学率”,一切都只是围绕着升学率转。其结果就是,所谓“升学率”已经距“科学”二字的内涵越来越远了。今天,如果我们把许多人仍在津津乐道、沉湎其中的不计代价所获取的所谓“高升学率”政绩,放在科学发展观的放大镜下去审视,那么,这种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牺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换来的高升学率,到头来,大学毕业后又大量的找不到工作,让那些付出了沉重代价的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家里待业,这样的高升学率,我们有什么资格炫耀和骄傲呢?

篇(6)

关键词:教师;教学;总体要求;具体做法;化学

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无疑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就大学教学而言,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结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化学”课程组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简述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旨在抛砖引玉,得到同行的重视。

一、总体要求

1.对教学要有深层次的认识

(1)教师要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把教学当作事业,而不是任务。教师只有热爱教学工作,才能主动关注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也就是说,教师要有职业道德。这份职业道德,简单来说就是敬业、认真,包括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安排考试、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就会视教学为崇高的事业,而不是简单的任务。如果把教学简单地当作任务去完成,就是被动的、消极的,付出自然是有限的,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而把教学当作事业,才是主动的、积极的、充满热情的。老师讲课充满激情,学生听起来才会津津有味。很多优秀的老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讲课是一种享受,在教学过程中会获得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一旦上了讲台,教师就像一个演员进入了角色,用激情和技巧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配合,思考问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明确高校的任务以及与教学的关系。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教师是大学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引导者,教学是引导思考,不是灌输知识;是培育和发扬个性,不是标准化的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的教育质量。如果把人才的培养比喻成一栋高楼的构建,那么每一门课程都是一根重要的支柱。

(3)领会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内容是科学,教学方法是艺术。科学与艺术,本来就是相通的。所以说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要想达到更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更加理想的育人效果,就不但要努力提高教书育人工作的科学性,还要不断增强教书育人工作的艺术性。教育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活动,要想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深刻影响,就要遵循育人的科学规律,善于运用各种灵活多样、深入人心的艺术手法。具体说来,就是不仅要讲究理性,而且要讲究感性;不仅要讲究逻辑,而且要讲究形象;不仅要讲究说服,而且要讲究感染;不仅要讲究严格,而且要讲究分寸;不仅要讲究认真,而且要讲究巧妙;不仅要讲究一般,而且要讲究特殊。

教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做到“以情感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非常强调情感激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认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饱含着热爱,渗透着激情。努力把自己对于知识、对于真理、对于智慧、对于高尚、对于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真诚地向学生们表达出来,从而使教学工作具有动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其次,要注意“美在形象”。形象化的力量就是艺术的力量,这一力量也可以为教育所用。运用形象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创造。

2.做教师的基本条件

(1)广博的文化知识。作为教师需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收放自如;也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广大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望,并为学生所喜爱,进而增强教师的威望,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掌握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相关理论和时事政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及外部环境有所了解;二是要重视当代最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的学习,重视对知识经济、电子信息等方面的学习;三是要有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掌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其思想脉搏;四是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知识,有较高的审美情趣。

(2)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教师任教学科的知识。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课程一定要打好扎实的基础,对课程的整个理论体系、内在联系、重点、难点、发展历史及当前的研究现状等要熟练掌握。教师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综合运用和讲解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专业知识是教师有效发挥影响力的重要保障。教师的个人魅力除了品格、才能、感情因素外,最重要的就是知识。马卡连柯曾再三强调,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只有课讲得好,能释疑解惑,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拉近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因此,教师不但要有学问,而且还要学问大,这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学高为师”。

(3)先进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工具,学习教育科学,就是掌握教育规律,解决“怎样教书”和“怎样育人”的问题。教育过程、教育对象、教育劳动都有其特殊的规定性,每个教师只有把握了这种规定性,才能从必然走向自由,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师不仅要懂得“教什么”,还要懂得怎样才能“教得好”;不但要知道“怎样教”,更要知道指导学生“怎样学”。这些都离不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二、具体做法

篇(7)

一、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高的原因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具体来讲,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语文是我国的传统语言,其发展历史渊源流长,语文教育教学有其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载体和教学资源等。中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充满个性、创造性和乐趣的活动,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学中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充斥了中小学语文的课堂。现实中的语文教育教学被蜕化为一种教师讲授语文知识点、学生背诵和记忆语文知识点、考试就考语文知识点的简单过程。这样的教学既割裂了语文内容的有机联系,又使学生逐渐丧失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使得语文教师的创造热情和研究的兴趣淹没在应试的压力和程式化教学中。

2.教师职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的缺陷

造成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低下的原因,也与目前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的缺陷有关。教师教育专业具有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其一是学科专业,另一个就是教育专业。这两个专业在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上都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和价值,都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我国现实的教师教育中,教育专业普遍不受重视。如在大学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学科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和结构就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与学科类课程相比,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种类很少,仅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材教法等课程,并且这些课程所占的课时比例甚微,加之当前在教育类课程中存在着诸如教学内容陈旧、科学化程度不高、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等问题,这就出现了教育类课程在师范院校里普遍不受学生重视的现象。这种课程设置、结构和内容上的缺陷直接引发了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先天不足,而这无疑是造成他们教育科研素质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3.教师职后培训中的形式主义

教师应该终身学习和终身接受教育,因为“教育者先受教育”是一条永恒的规律。因此,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与培训要针对教师职前师范教育中的缺陷和教师现实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要着力体现培训的有效性。但是当前教师的培训中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教师是为培训而培训、为拿学分而培训、为履职晋级而培训,全然偏离了培训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另外,在当前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中还存在着重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轻教育科研方法的指导,重学历培训、轻素质培训等不良倾向。这样的教师培训不仅没有有效弥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足这一课,反而使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足这一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

4.教师习惯化工作方式的惯性影响

长期以来,在我国不论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都把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和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科学知识的再生产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这种以“述而不作”为重要特点的工作方式导致了部分中小学教师只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继承,而忽视了对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发展。这种工作方式和由此导致的生活方式也造成了部分中小学教师问题与研究的意识比较淡薄,教育科研的素质不足。

除以上因素外,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缺乏必要的图书资料和专业引领等也是造成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对策

1.增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意识

在过去,很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教育科研都有一种神秘感,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自己无从也无力从事教育科研。因此,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实效,就应该在学校里营造一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帮助中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以及自己从事教育科研所具备的许多有利条件,从而使他们打破对教育科研的神秘感,提高从事教育科研的信心,增强科研意识。

2.改革和完善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改善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应该从大学中文师范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入手。具体来讲,就是要改变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失衡的状况,增加教育类课程的种类,加大其课时数,同时改革教学内容,增强科学化、有效化和实用性。通过这些改革使师范生掌握扎实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知识、理论和原理,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准,并为他们今后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作好知识和理论上的准备。

3.改革和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要改变过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只重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状况,在当前尤其是要强化教师培训在提升他们教育科研素质上的作用和功能。要在教师培训中把教育科研的训练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来看待,弥补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的状况。在培训中,要教给教师基本的教育科研知识和理论,使他们掌握常用的教育科研方法,并对他们进行教育科研全过程的指导,培训者还要发挥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示范作用等,把他们教育科研素质的提升切实落到实处。

4.匡正教育科研的目的

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与他们教育科研追求的价值取向有着直接的关系。我们认为,当前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使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明确教育科研的本义,端正从事教育科研的目的。如果把从事教育科研作为谋取名利的手段或认为教育科研是一种额外的、附加在自己身上的负担的话,教育科研就不可能正常、健康地开展,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就是一句空话。

5.提高和改善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内在条件

当前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关键和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提高他们从事教育科研的内在条件。一是构建和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帮助中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和掌握有关教育理论(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和教育科研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素养,并让他们了解和熟悉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和常用的研究方法等。二是构建和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结构。主要是指培养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选题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研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等。三是丰富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的直接体验和感受。让中小学语文教师在从事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学会搞教育科研。在当前,主要就是以“校本研究”为切入点,丰富中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经验、体验和感受等。

6.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提高展现广阔的空间

素质教育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其主体性,它要求把广大师生从过去单调、机械、僵化和繁重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激发和培养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这就为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