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12: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美学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护理;美学;临床应用
当今,维护健康已成为现代人强调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不仅满足于恢复健康,而且对护理工作的美学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人类对健康的重新认识,引导了社会对护理美学的追求。目前,美学概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护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基于此理念我院护理专家把护理中的美学应用于临床护理中,在为人类健康服务中体现了重要的社会价值,现总结如下。
1 护理美学的内涵
护理美学是研究护理领域中美的现象和审美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借鉴人文、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从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角度出发,探究护理审美的发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所学的美学知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感受到美,欣赏到美。
2 护理美学的应用
2.1 创造美的环境,营造和谐的诊疗氛围 现代医院的管理, 要求提高门诊服务质量, 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有序、整洁的环境。护理环境不仅是护士和护理对象活动的空间,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健康。良好的环境可使患者心情舒畅。门诊环境保持整洁、适宜的温湿度,装修整体色彩以淡雅为主,光线充分利用自然光,保持空气流通,保持环境安静。在本院门诊各专科报到台均设有电子显示屏, 使患者了解医生的诊断进程,避免大量患者排队等候; 在走廊宣传栏介绍科室的建设和专家简介,各个诊室及功能检查室标示清楚,为患者就诊提供了方便;在诊室外长廊墙壁上的科普宣传栏,介绍各专科的一些常见病例、注意事项和诊疗方法,增强了患者的自我保健知识。诊室内的物品摆放整齐合理,井然有序,地面干净,保持清洁明亮, 通风良好。在儿科门诊及诊台装饰卡通化,并提供玩具,可以减轻儿童患者对就诊的恐惧心理,从而更好地配合医生检查。
2.2 塑造美好形象,构建和谐医疗环境 形象美是护士职业应具备的一种仪表,而不是一般概念上的美丽漂亮[2]。护理专业形象的塑造是每位护士的责任和义务,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素质修养,自觉加强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行为修养, 提高美学素质, 并自觉地正确运用美学原理指导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树立人文关怀理念,营造和谐的医院社会环境。作者医院和科室对护士的形象有严格的要求,如:护士在接触、护理患者时应身着整洁、庄重、大方、适体的工作服,淡妆上岗,仪容端正,佩戴胸卡,热情主动迎接患者,站立姿势规范正确;在接听电话时要求护士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在进入房间或进行与其他人际交往时, 要求护士必须使用尊称, 注意语言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掌握适当语气, 做到严肃与亲切的结合;与患者交流时, 根据年龄、性别、职业给予适宜的称谓, 以增进亲切感和信赖感;对患者的询问要耐心倾听,详细解答,严禁冷、硬、顶、推、拖现象。总之,护士形象优雅、举止稳重大方,不但提升了专业形象,还可以赢得患者的信赖。
2.3 规范护士行为准则,突出护理工作的语言美 为规范护士行为,门诊部制定了“护士行为规范指引”,在语言、表情和动作中都应注意表达出同情和关怀,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体贴[3]。例如:门诊护士接诊时,用温和,亲切的态度:“您好,请问您哪里不舒服,请把挂号单给我,您先到候诊椅就座,等候叫号,候诊时间大概是××时间”; 患者的病历未填写:“对不起,请您把病历封面的内容详细填写,填写后请您到候诊椅就座,等候叫号”;个别患者病情紧急,需要提前就诊:“先生/女士,您的病情较急,必须做紧急处理,我马上请医生给您诊治,请稍等。”患者对护士有误会或不讲理,发脾气,护士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静默或离开患者,不与患者发生冲突,以文明化解矛盾。恰当的语言再配上大方的举止,就会给患者一种美的形象[4]。
2.4 熟练掌握护理技能,体现护理工作的行为举止美 护理技术操作是护理艺术美的展示与凝结,不规范的护理操作会给患者带来不信任感[5]。因此,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娴熟的的操作技能为患者服务。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护士动作轻柔优雅,细腻灵巧,能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同时也更能赢得患者的配合,使患者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和护理。护士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准确、及时、能动地执行医嘱,细致观察病情,根据护理对象的个体需要实施护理措施,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3 小结
护理人员美学在工作中的实施, 体现了护理实践中的人文关怀, 使护士成为既有精湛的护理技能, 又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的新型护理人才, 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有利于推进护理学科的发展。在护理事业发展的今天,护理人员将护理美学应用到临床与护理工作,就能使护患关系融洽、和谐,让患者在治病过程中感受到美,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体现出护理的美、护士天使的美。
参 考 文 献
[1] 姜小鹰.护理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103.
[2] 张珍平,颜莲.护理美学在临床的应用.中国疗养医学,2007, 16 (7):409.
[3] 肖瑞芳. 美学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29 (8):7128.
关键词:人文科学;教育;护理;教学方法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身体的健康,生活质量和人的价值。社会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服务模式等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护理专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护理专业学科越来越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分支在发展,护理专业的教育的重要性也在日渐凸显出来,《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规划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为“到2015年,建设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护士队伍”护理工作是一项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护理人文素质也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护理教育中人文科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护理模式转变的需要 随着社会发展,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模式转变为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要求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以促进患者健康为目标,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为目的,把患者视为全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环境多层次、多方位需要的整体[2]。以往的护理教育延用医学教育模式,缺乏护理专业特色,多课程间缺乏逻辑性知识结构的构建,不能构成整体化的基础、专业课程群组,无法通过多课程之间的知识结构与技能,形成护理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无法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3]。
1.2护理培养目标的需要 2010年护理教育升级为一级学科,进而着眼于落实各层次的护理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毕业生的岗位适应度,解决护理市场提出的人才供需矛盾,一系列的市场需求让护士角色重新被审视。角色的多元化、为护理提供者、计划者、管理者、协调者及健康教育者、促进健康和降低危害因素等,让护士从单纯的医师助手成为健康保健队伍的合作伙伴,在疾病诊断、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1.3发展护理教育,追赶世界普遍水平的需要 在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中,文学、社会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学科的设置明显不足,只占到总学时的8%左右。而国外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与医学3部分组成。其中,人文医学类课程所占学时比例最高的为美国和德国,分别达20%和25%[5]。
2 护理教育中人文科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今,西方医学人文教育已有明确的目标,即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依靠人文知识和方法,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协作精神和社区管理能力。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人文教育的目标仍不明确,其教育模式基本上都是以医学院校的教育模式为支撑,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单一,主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这与国际护理教育模式严重脱节[6]。各护理院校的教师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清楚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同时学生也不清楚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目标性,严重影响了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
2.2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护理教育总体上仍偏重人的生物学层面,对心理、精神、社会、行为等因素重视不够。笔者认为有以下问题:人文课程科目设置不足,在课程结构中所见的比例偏小。尽管我国本科护理教育标准提出应设置人文课程,但对科目和课时数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导致医学院校对人文课程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人际沟通与交流、文学艺术类、人类学等方面的课程。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众多的课程设置中,医学类人文课程很少,最多为8门,占总课目数的7.5%。在学时数上,医学人文课程最高也仅占总学时数的2.69%,最低则为零[7]。反现发达国家课程设置中基础课、临床课、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多占到1/3[8]。
2.3教学形式单一 由于目前我国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例较小,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所以导致人文课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护理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老师为完成大量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提问题的时间,通常是填鸭式教学。而在人文领域,情感体验永比理论说教对人的影响大,虽然重视了课堂上知识的灌输,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缺乏师生之间互动,仅是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潜力的挖掘,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对上课不感兴趣,认为人文学科不太重要,从思想上放松了对人文素质的要求。
2.4师资力量贫乏 目前,我国护理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全日制本科及其以上教育的比例仍然低,离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资格有较大差距,仍然存在中专教中专,中专教大专,大专教本科的现象[9]。这样的问题在高等护理人文素质教育中更是突出,在我国多数医学院校的护理人文教育通常是由人文社科系(部)和护理专业教师承担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均不能很好满足护理人文教育的需要,专业教师往往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人文科学教师又常常对医学知识知之甚少,此外,在人文素质教育的交流方面也存在不足,如国内各护理学院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没有长期的交流计划;不注重国际学术交流,缺乏同国外优秀护理院校间的联系。这样就导致我国护理人文教育方面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发展缓慢,从而使得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发展更加缓慢。
3 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3.1明确护理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护理人文教育的重点是教学生做人,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面,为学生健康的人格形成服务,完善个人作为一切活动的起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成为高尚的、有理想的人。我国护理人文教育可以树立以下培养目标:①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②加强职业道德方面的学习,注重爱心的培养,培植高尚的道德情操,规范道德行为。③注重文学与美学知识的学习,达到扩展眼界、净化心灵、启发智慧、培养气质、美化形象的目的。④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塑造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并能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为患者进行心理健康和解决心理问题。⑤注重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⑥通过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摄取新知识,更好地适应新世纪医学的变化和发展。
护理人文教育最终使学生从“多元知识体系”中培养兼收并蓄的胸怀,注重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护理专业学生要尊重生命,热爱护理工作,成为一个健康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正是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精髓。
3.2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 在我国护理人文教育改革中,怎样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文课程是一个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应该在新护理模式需要的基础上,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结合实际构建护理人文课程3大课程群,即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群,基础护理性人文课程群,综合性、实践性护理人文课程群。具体实施如下:①明确护理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即护理伦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社会学、医学法学以及医学哲学。其中,护理心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掌握交往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流,了解不同年龄、性别和患不同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有助于制订适当的护理计划;护理美学的学习有利于为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护士美的仪表常给人以亲切、端庄、文明的印象,使患者有信任感,并能很好地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②在护理人文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按不同阶段开设人际沟通、人文素质修养、护理礼仪与辅助课程,提升学生的内在修养,培养良好的气质。③定期举办护理人文相关内容新知识、新观念、新进展的讲座,并收集临床实践中一些典型的护理案例,进行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的综合讨论分析。此外,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时,还应同时增加人文课程学时比例,人文课程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15%~20%,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主,以充分的授课时间保证人文教育的效果。
3.3改进教学方法 在护理人文课程的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①需要明确一个科学的理念,即教学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教师要积极实行主体性教育,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②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举行人文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在人文环境中受到熏陶,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如积极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人文知识讲座及演讲比赛等,这样能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使他们心胸开阔,思维敏捷,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③教师可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把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结合起来,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护理专业课程中去。如生理学与心理学、临床护理与伦理学、护理操作与护理美学等课程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有关人文社科的教育。
3.4 进一步增强人文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面对我国护理人文教师师资薄弱的现状,要想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培养和引进高学历的护理人文教育师资力量。通过博士、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教育,着重培养和引进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研究的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为护理人文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力量。②加强对现有护理人文教育师资教学能力的培训。如鼓励护理教师队伍中的优秀人员接受研究生教育,从事护理人文教育科研,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有计划地选送到高等院校深造,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技能;加强国际间交流,选派有能力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进修,不断接收新的护理人文信息;举办培训班,进修班等形式,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素质。③利用周边综合院校和社会上人文科学界的文化素质教育资源,聘请教师和社会知名人士前来教学,进一步壮大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沈宁.对整体护理几个基本概念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9):553.
[2]翁新毅.整体护理与护理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4(2):162.
[3]李继平,刘素珍,李卉青.对21世纪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护理2004,10(1):1-2.
[4]郝燕萍,张广清,伦朝霞,等.我国护理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护理研究,2009,23(3A):570-572.
[5]李扬,护理教育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护理研究,2004,18(3A):378-379.
[6]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1999,20(4):41-42.
[7]张继兴.本科护理教育人文课程设置的思考[J].医学信息,2006,19(5):969-971.
【关键词】 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护理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生数量越来越多,学历层次越来越高,加之临床设施与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临床护理带教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护理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临床实践活动,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理论知识,成为一名合格护士的必要途径和重要环节[1]。现阶段我国护理专业专科、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除了在政治思想和身体素质方面要达到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大学生基本要求之外,在专业培养目标上大学专科的毕业生应成为临床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而本科毕业生除了要具备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之外,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管理能力以及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2]。我院每年都要接收大量的大专、本科护理实习生,如何正确引导、提高实习生的各种能力,做好临床护理带教工作,提高护理临床实习质量,是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最早提出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媒介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会随着不同体制下媒体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态[3]。WwW.133229.CoM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4]。
2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
临床护理带教模块化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活动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也是临床教学经验的概括化,直接面向和指导临床教学实践。作为结构框架,它突出了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模块式教学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根据培养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等,按需施教,目标明确,在优化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培养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等[5]。
3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建议
3.1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印刷形式的讲义、杂志、书籍、电脑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互联网等媒介有效结合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中。
3.2教学模块的分类及考核建议
3.2.1基础理论和技能强调《护理学基础》中涵盖的基础理论和技能在护理实习生整个实习过程中的强化学习和应用。带教老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分发讲义、示范操作等途径向护理实习生有效传达教学内容[6]。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予以理论考核、技术把关。
3.2.2专科理论和技能根据各科室的自身特点,在临床护理带教中渗透本科室典型病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或标准化病人模拟等多种途径,以求护理实习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专科知识与技能。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整合基础理论和技能给以系统化考核。
3.2.3沟通能力整体护理的理念已被现代护理界广泛认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有效实施整体护理的必备条件。在沟通过程中护理美学、护理心理学、护理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交叉其中,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护理实习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临床护理带教工作要重视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通过入院宣教、操作前评估宣教、操作中合理解释沟通、操作后健康宣教、出院前指导等多种途径为实习生创造沟通条件,给予合理化建议,达到最佳沟通效果。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可征求患者同意进行实用性考核。
3.2.4专业英语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护理人才与护理对象日趋国际化,护理教育正逐步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的高级护理人才成为临床护理带教的一个重点。临床带教老师可根据实习学生知识需求,制定适宜的专业英语学习目标,为之创造积极的语言学习氛围。待实习生出科或结束实习时,进行情境模拟法给予考核。
3.2.5科研能力借鉴研究生教学中的导师制教学形式予以带教,鼓励实习生参与科室内的课题研究,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习生的临床科研能力。综上所述,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倡导融多媒介于教学工作,将教学内容细化、目标化,优化教学资源,力图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目前,媒介融合模块式教学法应用于临床护理带教工作的系统性研究尚少,研究者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邱瑞娟,梁桂兴.临床护理带教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186-189.
2沈宁.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黄建友.论媒介融合的内涵及其演进路径.当代传播,2009,(5):50-52.
4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中国记者,2005,(9).
【关键词】 临床护士 短缺 原因 对策
目前,我国临床护士短缺,而护理专业毕业生却对护理专业无足够的认同感,有一部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即放弃临床护理工作,选择从事护理相关行业或其他行业,如医药代表、化妆品销售代表等,造成护理专业后备人才的隐性流失,浪费了高等护理教育资源;另外,在职的一部分护士也纷纷离开了护理岗位。本文旨在分析与探讨此种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供护理管理者及医院领导参考。
1 原因分析
1.1 护生流失原因分析
1.1.1 专业思想不牢固 护生报考护理专业的动机、目的是复杂的,有的是羡慕护士工作,有的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有的是屈从父母的意见等,总之,对护士工作的认识带有盲目的成分,护士毕业后不愿从事护士工作。
1.1.2 护理特色不突出 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基本采用压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后加挂护理专业课的模式[1]。这种模式实质仍是传统的医学模式,注重基础医学知识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护理、健康教育、卫生保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不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色,培养的毕业生既不像医生又不像护士,影响了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思想不稳定,最终造成护理人才的流失。
1.1.3 人文、社会科学的成分较少 如适合护理人才培养的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行为学、美学等课程开设较少,忽视了心理、社会行为等因素对人产生的影响,不能体现“人”这一护理基本概念的含义,造成了学生对护理服务对象的认识偏重于生物学的层面。护理不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已渗透到人文与科技、道德伦理与社会价值中,表达着人情与理性的深刻关系[2]。护理本科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成份的欠缺,直接影响了护理学生的质量,护生工作后难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发展而改从其他行业。
1.1.4 学科独立发展意识不强 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仅停留在医生的助手层面,工作以打针、发药、量血压为主。忽视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即使在本科教学计划中,护理科研的涉及也很少,全国50%以上的院校没有涉及护理科研教学。另外,选修课开设较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最大比例达33.3∶1,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趋势,使护生的知识结构单一不全,创新意识、科研意识不足,不利于护理学科的整体发展及护生本身的多元发展。
1.2 护士离职原因分析
1.2.1 护士配置不足 按1∶0.4的标准计算,医院的标准配置是每40张床位一个病区,应当需要16名护士,而大多数医院都没能达到这个标准。忙碌中的护士们,都像是踩着风火轮在“作战”, 医院里不少的“燕尾帽”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还没取得资格证的实习生、进修生。按照规定,在获得护士资格证以前,这些护士只能做一些护理的辅助工作,而不能单独实施侵入性的医疗操作如打针。但实际上,在人手不够的情况下,面对大量的患者,没有经过注册的普通护士、甚至是实习生都参与了一线操作。很多住院治疗的患者都感觉护士比医生还忙,除了打针、发药,护士基本上不会在病房多停留。护士配置不达标,直接影响了护理质量,护理质量难达国家标准,导致病人对医疗服务不满。护士配备不足,一方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另一方面则导致病人缺少优质的护理。由于护士工作量大,很多必要的护理程序不得不被省略。护士的紧缺,还使得各大小医院病房中家属的数量总是远远大过患者,病房中还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护工的身影。护士除了打针、发药外,和患者的接触少之又少,护理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临床护理水平正在滑坡。诸如此类临床护理现象,导致一部分护理人员身心疲乏,难以坚持临床一线护理工作,自动离职。
1.2.2 医院重医轻护 原来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原则被大多医院忽视了。医生握有诊疗、开药的权利,他们是为医院产生经济效益的主体,这几年医院特别讲求经济效益,护士所做的工作再辛苦,在经济效益方面也体现不出来,就使得护士在医生面前一直都扮演着从属者的角色。
1.2.3 待遇偏低 随着用人制度的改革,有编制的护士开始减少,合同制护士逐渐增多,直接导致了护士待遇低下。待遇低下,护士就没有归属感,不论是收入还是地位,都和医生差了很多,她们安不下心来,护理人才也就流失得很厉害。很多女孩子即使来了,做了一段时间,到后来都觉得去机关、去企业比待在医院熬夜好,还能得到起码的尊重,而在马斯洛关于人的五种需要中最重要的是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要,护士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极易导致护士心理失衡,最后表现出对病人和工作失去原有的热情,越来越多的护士最后选择了离职[3]。
2 对策
2.1 改革护理职业教育内容
2.1.1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课堂教育上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穿插医德医风及“南丁格尔”精神教育,用崇高的信念陶冶学生情操,使其感受自己职业的意义,热爱护理专业,自身无专业歧视。
2.1.2 调整学制 护理专业教育虽需一定的医学基础理论,但不是临床医学的辅助学科。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石河子医学院、大理医学院等先后尝试四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认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临床学院护理系,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上提出“以人为中心,前后整合”的四年制护理教育,采用交叉式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深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等,为加强我国护理与国际间的交流和多元化护理,对处理自然与人文科学、基础课与专业课、护理学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2.1.3 整合课程 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是近年医学教育改革中的新趋势。如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放弃了传统的课程构建形式,按系统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将专业护理课程分为:护理学Ⅰ(人与社会)、护理学Ⅱ(生殖)、护理学Ⅲ(营养与排泄)、护理学Ⅳ(呼吸与循环)、护理学Ⅴ(活动与休息)、护理学Ⅵ(意识与感觉)[4],使课程间的衔接更紧密,学科内容有机结合,符合国际护理教育改革的趋势。
2.1.4 强化实践 护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护生一毕业就要接触和从事相关工作,因此护生在校期间,必须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各院校都已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护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实践性很强的护理新课程,如《急救护理学》、《康复护理学》、《老年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另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实验及操作课的比重。
2.1.5 增开选修课 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各医学院校都列出了合理的选修课程。如《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药理学》、《护理科研》、《护理美学》、《护理英语》、《症状护理学》、《护理心理学》、《护理营养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病案操作》、《口腔护理学》、《护理科研讲座》、《医学法学》等。
2.2 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待遇
2.2.1 增加编制 应该增加护士人员的编制,减轻工作负担,让她们的心理、生理机制得到调整和恢复。卫生行政部门还应对医疗机构执行医院护士与病床比进行严格监督,对不达标者进行处罚。
2.2.2 改变收费 应适当合理提高护理费用,使护理不再成为造成医院亏本的工作。医院应调整收费项目的比例,如提高诊疗、护理等核心医疗的费用,降低药费、仪器检查等费用。在不加重患者经济负担的情况下,使其得到高质量的医治和护理,并把患者亲属从病床前“解放”出来。另外,社会应给予护士与医生同样的尊重,明确界定其工作范畴,尽可能减少护士所从事的非护理工作,使护士能够把全部的精力都有效地投入到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中去。
2.2.3 提高待遇 增加护士的待遇,使护理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评价,护士的心理得以平衡,对病人和工作恢复原有的热情,使越来越多的护士热爱护理工作,把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发挥出来,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凤霞,王志凡.护理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2~53.
[2] 钱金伏,李 合,汤 君等.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0,5(10):767~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