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际交流与合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际交流与合作

篇(1)

关键词:残疾人 康复辅具 标准化 国际 交流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为对国际标准主导权的竞争。发达国家把标准化发展战略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复辅具标准化战略作为其中一部分,也受到非常的重视。中国作为全球康复辅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如何在康复辅具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对康复辅具标准化提出了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立足国内,认真做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促进我国康复辅具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国际康复辅具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康复辅具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水平。

1.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1.1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信息时展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促进康复辅具业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弱国无外交”,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专业角度来说,可以说“弱国无外事”,有无充分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革命使全世界融入一个共同的大圈,使我们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而在封闭的环境中健康快速的发展。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等各方面,我们都处于世界这一共同的大圈之中。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1.2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现代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实力,也包括文化软实力。从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本身来说,它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提升文化软实力已被我国置于国家战略的高度。加强康复辅具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传播我国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康复辅具标准化本身体现的是国家的软实力,但是它背后潜藏着的是一个国家康复辅具业的发展,是经济实力,所以,实际上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经济实力即综合国力的表现。

1.3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世界与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需要

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与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都需要我们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方面,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我国等同采用了ISO/TC 168、ISO/TC 173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的康复辅具国家标准,填补了许多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的空白,对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康复辅具业及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做,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先进理念、方法、技术与实践经验,依然需要大量引进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另一方面,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我国的支持与参与。我国是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组织的重要成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173的参与成员国,是ISO/TC168的观察成员国,康复辅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与参与。作为占世界4分之一人口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残障人口最多,康复辅具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做好我国的包括康复辅具标准化在内的康复辅具工作,本身就是对世界康复辅具业、康复辅具标准化事业的重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人员队伍,自主研制了一批康复辅具标准,成为世界康复辅具标准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培养了部分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专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参加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相关会议等。

2.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大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交流与合作的数量较少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康复辅具业及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的发展,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加,但总的来说,无论从总的数量还是频率上,还是从参与人员上,都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增加空间。

2.2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仅限于参与某些康复辅具国际标准的起草,参加某些国际康复辅具会议以及缴纳会费等,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从而导致交流与合作的内容单一,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我国康复辅具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

2.3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不够

无论是参与康复辅具国际标准的起草,还是参加某些康复辅具国际会议,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是被动地参与,除承办过国际标准化组织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 173)第七次会议等少数几次有关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会议外,很少主动发起或承担一些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工作或活动。

3.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实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理念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康复辅具业有了较大发展,康复辅具的技术不断进步,经验逐步积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也不断扩大,对康复辅具标准化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背景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关注不断增加,对中国在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领域承担责任与义务的期望也在不断增加。面对这一形势,一方面,我们要立足国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国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工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大势,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在康复辅具标准化信息交流、经验交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甚至在某些资源共享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合作当中,进一步更新观念,逐步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逐步从“引进”为主转变为“引进、走出并重”,改变以往被动的局面,主动承担相应的工作或任务,主动承办某些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活动,争取将某些康复辅具国家标准转变为国际标准。

3.2注重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培养

有了人,才能开展活动,才能谈交流合作。加强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离不开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是国际交流合作的有形资源,有了人才保证,我们才能盘活资金、渠道、组织方式等要素,才能有效地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中已分别提到了部分内容,在这里专门就国际康复辅具标准化人才培养展开讨论。

3.3创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

为了开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提高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发展,我们要不断创新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形式,积极参与康复辅具标准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要加强官方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这是加强我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键。康复辅具标准化官方之间的国际合作是康复辅具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各国康复辅具标准化官方组织之间对话和交流的结果,没有相互的对话与交流,便不会有相互的合作。

二要推进检测实验室的国际互认。我国检测实验室的认可活动已具有明显的国际化趋势,我们要积极推动我国康复辅具检测实验室国际互认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康复辅具检测走向世界。

篇(2)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能力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参加“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活动、党风廉政警示教育活动,积极主动地学讲话精神、党的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等材料,完成了组织要求的各项学习任务。二是重视思想改造。能主动结合思想和工作深刻剖析自己,努力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党性原则,提高履职担当的自觉性和能力。三是重视业务知识学习。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国际交流、外事工作培训,坚持各种渠道的自学,掌握了相关政策和大量一手材料,提高了国际交流和把握外事政策及工作规程的能力,努力实现从外行到内行的转变。四是积极推进学习型中心建设。重视抓好中心人员理论学习、业务学习、作风建设和思想觉悟的提高。

二、履职尽责,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1、稳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取得新突破

一是努力推进联合办学项目有新进展。推动完成了6所国外高校与我校签合作协议。完成了学生留学需求调研设计和分析工作,初步建立中外合作院校及项目资源库。二是国际学生招收准备工作有突破。积极组织调研、申报并获批留学生招收资质,稳步推进招收国际学生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大学生留学研修取得突破。短期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学历项目均取得突破,共派出11名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交流,为下一步深化合作打下基础。四是认真做好三批次13名的教师海外访学、研修服务工作。五是积极做好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的准备工作。2017年,中心积极与多所海外高校沟通联系,做好了管理队伍国际化培训的准备工作。

2、积极构建对外交流合作保障体系

一是积极构建布局合理的外部资源保障体系。结合学校发展规划和需求,积极与境外外高校联系,按照优化布局、拓展内容、提高质量、可持续合作的原则,重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积极推进建立满足学校发展和多元需求的外部资源保障体系。二是努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主体由学校和中心向二级学院转变,构建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通过乌克兰切尔诺维茨国立费奇可维奇大学副校长一行来访,在艺术学院试点二级学院在合作办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比较成功。三是积极构建稳健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牵头组织制定七个立项制度建设工作,已经完成两项,目前正在稳步推进留学生教育的五项制度建设。四是重视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工作规范。逐步理顺工作关系、规范办事流程和外事接待工作,从制度上防控风险。加强中心自身的工作规范和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个人努力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走在前面。

3、立足实际,扎实做好外事服务和宣传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做好因公出访和来访接待等服务工作。协同中心人员完成了19位教师、校领导因公出访各项手续的办理,组织接待了多批次境外高校的校方代表来访,与十几个境内外留学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达成合作意向。圆满完成了接待澳大利亚芒特甘比尔市市长一行来访、刘学忠校长出访、参加省教育厅省外办接待美国陶森大学代表、配合生工学院接待海外专家代表团一行来访等临时性工作。二是组织协调做好师生出境学习、交流、研修、认证和语言培训等服务工作。组织开展了出国师生英语语言培训和出国人员行前教育培训,协同教务处完成对归国学生成绩和证书的审核翻译工作,为国内外我校有需求的学生个人提供了留学咨询服务。三是认真做好新聘外教的管理服务工作。在国家提高外教聘请门坎的情况下,多方联系组织招聘落实了3位外教。积极争取学校和有关部门支持,为外教营造了较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召开外教座谈会主动听取意见和建议,做实服务和管理工作。四是积极做好内外协调沟通工作。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积极配合外事、台办、安全、公安等部门工作,改善了与上级主管部门和六安市有关单位的工作关系。五是认真做好对内外宣传服务工作。争取网络中心支持,及时调整和更新了网站及对外宣传资料,组织设立出国留学微信公众平台和QQ群,充分利用官网、QQ、微信等平台做好对内外的宣传和服务工作, 2017年度中心有3篇新闻报道在安徽教育网刊登,3篇新闻在全国性媒体搜狐网上刊登。六是是积极推进构建“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协调配合”的外事工作格局。

4、较好完成了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新增6个校际交流合作项目、组织11名学生到国外相关大学学习交流、落实13位教师赴国外相关大学访学研修、根据学院需求引进语言类外教3人,引荐海外客座(名誉)教授3名,二级学院向学校推荐一人,协助生工学院聘请海外客座教授1人,四项任务均超额完成。管理人员赴境外培训工作,由于人员结构都是机关党政干部组团教育厅未批准,已经做好前期调研和工作方案。

三、重视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提高担当服务能力

一是认真落实责任制。按照要求认真落实本单位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认真落实主体责任、“一岗双责”和分工负责制,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要求。二是坚持把中心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定期检查、总结,查找不足,及时补差补缺,积极支持中心党支部开展创建工作和各项活动。三是依靠制度抓落实。坚持周例会制度和政治学习制度,认真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党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扎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注重完善制度、加强风险防控、强化纪律约束,着力推进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四是带头执纪垂范。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三十条”和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的有关要求,认真纠正“”方面问题,没有违规违纪行为。努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营造风清气正工作氛围,严于律己,带头垂范。五是努力做好综合管理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安全稳定、考勤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和部门网站管理、保密等工作,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六是优化工作关系。注意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所在地有关部门和校内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努力营造运转顺畅的良好工作关系。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2

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符合世界标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既是国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客观分析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和发展环境,有利于明确湖南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

一、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高职院校不断加快国际交流与合作步伐,从国际交流与合作内容看,各校纷纷采取合作办学项目、与国外院校间师生互访、教师境外培训、聘请外籍语言教师、聘请外籍专家、与国外院校学分互换-互认、开展学生海外实习项目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

但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水平与高职教育发达省份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合作办学项目数这一反映较高层次交流合作水平的指标看,湖南省高职教育现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30个,位列全国第10名,与排名第1的江苏省155个合作办学项目相比,湖南省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面临艰巨的发展任务,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以2012-2014年湖南省涉外办学项目为例,湖南省仅有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保险职院等5所高职院校与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举办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汽车运用技术、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金融保险等高等专科教育项目。主办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职院校数仅占全省66所高职院校的7.5%。所办专业与湖南省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交叉较少,缺乏对经济转型升级面向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提前布局和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考虑。

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方面,湖南省共有招收外国留学生高等学校27所,但仅有湖南大众传媒、湖南科技、常德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具有招收资格,总体看,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还相当有限。

上述情况表明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教育部和湖南省政府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主要原因是许多高职院校尚未明确自身国际化定位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目标,合作动力还停留在外部推动阶段,合作目标主要以业务需求导向为主,尚未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优势,距离“接轨国际通用行业职业标准、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标准对接、推进与湖南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湖南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国际化人才。”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还任重道远。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环境分析

(一)湖南省经济外向型深化发展为高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方向指引。“十二五”期间,湖南省加快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工业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加快发展,进出口排名从全国第21位提升到19位。2011年到2014年四年间,湖南省进出口总额从190亿美元增长到310.3亿美元,年均增速20.7%,其中出口从98.97亿美元增长到200.2亿美元,年均增速25%。进出口增速2014年排名全国第6,列中部六省第一,但进出口总额仅位列中部六省倒数第二,随着湖南省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和外向型经济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潜力巨大。

服务贸易领域,湖南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 营业额从22.28亿美元增长到40.8亿美元。外派劳务从4.25万人增长到6.93万人。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22亿美元增长到47.4亿美元,国际技术服务交流持续扩大。

国际直接投资领域,2011年到2014年,在湘投资世界500强企业从119家增长到134家,实际利用外资从61.5亿美元增长到102.66亿美元。在“请进来”的同时,湖南省“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实际对外投资实际对外投资从17.82亿美元增长到21.5亿美元,截止2014年,湖南省累计向8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境外投资,新兴市场投资进一步加大,对外投资的开放带动效应日益凸显。

随着湖南省经济对外开放的体量越来越大,企业对国际化标准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湖南省高职院校应紧密跟踪湖南企业国际化发展动态,探索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为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的教育发展环境。一是高等教育招生的国际竞争愈加激励。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教育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中国本土教育愈加面临世界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国留学总人数从2000年的3.89万人猛增到2013年的41.39万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且出口留学人员年龄结构越来越有低龄化趋势,中国本科以下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办学竞争压力。二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存在发展水平不均的问题。一方面突出表现在院校差异上,重点院校国际化水平较高,一般院校水平较低,职业院校水平最低;另一方面表现在在学科差异上,语言类学科和文、理科国际化合作水平较高,技术类工科专业合作交流开展少,制约了湖南省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三是中国国际经济地位提升和“一带一路”战略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万名外国留学人员来华留学,其中亚洲学生占到60%,彰显了中国在亚洲区域发展中的经济和教育文化影响力,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增长显著,如何促进高等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同时抓住这一重大机遇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对湖南高职学院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但湖南来华留学人员显著低于全国发达地区,以2008年为例,当年来华留学人员总人数为22.3万人,湖南省仅1629人,排名全国第21名,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湖南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和留学政策环境都急需突破发展。

三、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建议

如何审时度势,依据湖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用高职院校特色发展优势,提升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优化国际资源引入结构,对提升湖南省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高职教育国际形象和地位,服务“走出去”国家战略具有紧迫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意识,着力打造湖南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教育竞争力。加快和加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国家化战略、提高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和形象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湖南省高职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理念、政策环境支持、院校组织机构、项目实施管理上均存在各种短板和制约,各高职院校应积极借鉴国内外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清晰的国际化办学定位目标,促进专业结构与湖南优势产业对接,面向经济国际化领域加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湖南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

(二)优化高职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结构,确保引入高水平国际教育资源。目前,湖南省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依据合作双方是否有相同或相似的专业,合作项目实施门槛一般较低,较少考虑外国合作学校是否具备较强的专业建设优势,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为此,高职院校应建立国际办学合作专业遴选、国际合作办学国外学校教育资源评估及合作办学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科学客观地比对合作专业是否是国外职业教育院校强项专业,是否是湖南高等职业教育现实和发展所需求的专业,优先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提升湖南省高职国际办学影响和职业教育竞争力的特色专业走国际合作办学发展道路,科学规划和布局合作办学专业结构,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偏向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和信息交流,构建国际交流通用信息交换平台。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项目缺乏统一的资源渠道、信息共享机制、成果平台和数据统计分析平台,导致各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往往是自行其是,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导致合作资源信息不能共享,合作经验难以推广,对各种共性和特性问题难以形成通识,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项目效益的提升。为此,高职院校应针对性加强外事工作的组织建设和人员建设,加强高职国际交流的信息搜集、评估、交流沟通机制建设,国际合作项目运作规则、同类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经验与模式,构建湖南省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大数据,为湖南省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入开展和改革创新提供信息资源、分析案例和决策依据。

(四)彰显高职办学特色,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能力和基础条件建设。高职院校是否具有能以国际水准衡量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是决定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深度与广度的关键。高职院校应坚持在职业性和实践性上形成与普通院校相比的错位发展优势,要充分运用我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巨大优势,锐意创新校企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深化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改革,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终身教育需求,培养世界一流水平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把握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话语权和合作导向。建设国际视野、大师引领的师资团队、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实践课程体系、研发一流水准的应用技术、培养谙熟企业文化和技术的准员工都是高职院校构建专业特色的重要内容,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的核心能力条件。同时,湖南省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国际交流项目组织与管理体制机制,加快培养一支精通主要国家外语、谙熟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则的国际交流管理队伍,提升骨干教师和重点专业学生外语语言沟通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等,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参考文献:

[1]刘育峰.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及地区合作办学项目:现状、特点与方向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6).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

篇(4)

关键词:国际交流与合作;翻译教学;跨文化;语境;调适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2―0083―02

一、翻译教学对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高校国际交流合作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交流,包括合作办学、学者互访、合作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教育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高等教育已经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国内走向了国际,在这个逐步深化过程中,要突破文化差异的障碍,充分开展交流与合作,英语翻译教学不容忽视。尤其是合作办学项目,目前在部分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相当比例的课程都已实现全英语教学,从更的深层次看,要培养中西多元文化兼容,既熟谙英语,又精通专业,具有世界眼光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很强的英语翻译能力作为支撑。翻译能力是检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主要标准,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其翻译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我国的英语翻译教学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长期处于边缘地位,教学模式较为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大大制约了我国高等院校以更快的步伐融入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的进程之中。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顺应时代需求,抓住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度开展的契机,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突破英语翻译教学体系,将是加强高等院校与国际接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长远立足点。

二、翻译教学文化方面存在的欠缺和问题

传统英语翻译教学以“传授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为导向,再加上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普遍不重视翻译教学,孤立地教授抽象的语言知识,认为只要抓好听、说、读、写就足够了。而作为教学对象,许多学生对翻译缺乏正确认识,片面以为只要读写能力跟得上,能够理解原文翻译就不成问题,不需要专门的学习。由于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及翻译技巧等方面知识的严重匮乏,学生所谓的翻译就出现了词义堆砌、中式英语、欧式汉语、误译错译等情况。总体上学生在翻译学习中基本没有建立文化意识,英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表达能力也有限,课外阅读量小而狭窄,尤其忽视富含英美文化的原版英语文献的阅读。可以说翻译的难点和重点正在于对文化的认识和体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词句并非难事,掌握一些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再加上一本字典就能够完成,而原文中所涉及到的民族、历史、宗教、典故等文化信息,若没有长期积累就无法将其神韵和内涵翻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形合”与“意合”的差别。因此,许多学生无论是笔试还是口头表达都不错,对语法、词汇的运用也非常熟练,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解释时就会形成很多障碍,甚至闹出许多笑话就不足为奇了。

三、立足国际交流与合作,明确翻译教学文化方向和策略

(一)树立国际化教学理念和跨文化意识

全球化浪潮中高等教育面临着同样的趋势,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拥有共同的文明渊源,又植根于各自的人文社会土壤之中,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风格。我国的高等院校要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需要拓展国际视野,汲取世界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具体到翻译教学就需要在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更新、教学组织等层面融入跨文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理解力。英语翻译能力是译者的中英文能力、翻译技巧、思维能力等各种语言文化素养的综合表现,教学时不但要注意语言知识和翻译技巧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这两种语言跨文化背景的养成。随着高等教育国际交往的持续深入,学生更应当对英美文化持广泛接纳的态度,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理解力和灵活的表达力。对不同语言的理解不能脱离于语言形成的文化背景,翻译的核心在于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属于东方体系,英美文化属于西方体系,两者由于历史、地域、民族及宗教的不同客观上形成很多的差异甚至是冲突。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跨文化意识的翻译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洞察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背景信息,增强他们对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学会有效处理异质文化问题,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休克”现象的可能性,真正提高翻译水准。翻译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制约,正如翻译学家谭载喜先生所言:“对于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起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英语翻译教学强调跨文化意识的建立,应注重学生国际化理念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尤其是东西文化差异在语言表达上的体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熟悉英语形成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全方位地增强跨文化意识,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构建起文化沟通的桥梁。

(二)增强文化语境和文化调适的导入

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 而应该首先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然后再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换言之,翻译过程中若不参照相应的文化语境是无法做到准确无误的。英语翻译教学应当充分重视文化语境的存在,透视中、英文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信息,将学生置身于语境的前提下,再系统地向他们传授英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方法、技巧和规律,逐步培养准确接收、转换、发出信息的能力。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语言可以转换,但文化语境却不能改变,一定会真实地呈现出来。美国跨文化学家霍尔(Edward Hall)将人类文化划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 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两个层面,这种区分理论依据是文本对文化语境的依赖程度,而并非单纯的语内因素。对于高、低语境文本,在选择翻译策略时就需要从文化语境的角度进行考量,而采取相应的文化调适(Mediation)。调适的内容包括源语文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审美观以及丰富的文化信息,调适的手段可以是文化信息的补增、减少或者横向的推演等,以协调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背景中,“翻译”被定位为“文化调适者”的角色,承载着帮助国际间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人们彼此理解与顺畅交流,积极协调相互关系的重任。翻译教学一方面应当克服传统教学的积弊,注重文本蕴含的文化语境,实现文化对翻译的调适功能,让学生从语法、词汇等语言结构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充实与所学内容相关的英美文化,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同时,将翻译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文化,在文化沐浴中习得语言,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高等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开展让英语翻译学科步入一个黄金时期,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在跨文化理念和意识的指导下,明确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快英语翻译教学的改革步伐,增强文化语境和文化调适的导入,必将走出一条适应时代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忠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现状与对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9).

[2]张美平.翻译技能培养与大学英语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5(05).

[3]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

篇(5)

关键词 广西 研究生教育 国际交流 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04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general trend in the 2lst century. Countries have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cultivating it in higher education. There is a big gap Guangxi, an economic, education under-developed province and developed areas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and other domestic key universities, to explore feasible approaches and measures in promoting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programs of graduate education.

Keywords Guangxi;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development approach

1 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国际化教育的经历对研究生的专业水平、思维方式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思想上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能力上可以培养研究生掌握在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国际交流能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起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国际化研究型人才,不能以“一穷二白”为起点,不能简单地从零开始或从现状开始,而应当以国际学科发展的前沿作为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起点,争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合作与交流拓展了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了研究生学术起点;二是国际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研究生的胆识,增强其科研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国际合作与交流优化了学术环境,改善研究生学习的单一与近亲状态;四是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研究生教育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声誉。

2 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现状

广西高校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种类相对齐全,短、中、长期项目都有,以中短期为主。例如作为教育部最早确定的全国对外开放接受外国留学生的66所大学之一的广西大学,其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方面开展全英文教学工程、国际交流工程、东盟国际化学院建设工程。其中,国际交流项目有出国(境)交流学习、赴美社会实践、游学、以及“中日泰”三方大学生国际论坛等。

作为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高校之一的广西师范大学,开展的研究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与法国、美国、韩国、越南、泰国国家知名大学以“2+2” “2+1” “1+1”等多种模式合作培养中外硕士研究生;中长期的有为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交流、交换生项目,日本、台湾高校的暑期研习班;短期国际交流的暑期海外文化夏令营项目;还有“桂港两地学生文化交流双向之旅”、日本学生会话伙伴等国际交流项目;实践性质的亚非欧22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印尼国际志愿者服务学习项目等以及国际性的研讨会和外国文化系列讲座。

3 广西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1)缺乏高端稳定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长期项目。发达地区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丰富,尤其是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研究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学科知识,接受最高水平的学术训练。重点高校具有更多的优势和机会与国外知名高校进行联合培养研究生,还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与近100个排名世界前列的国外高等院校和机构签订了学生交换协议,研究生可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合作院校、机构申请当年的派出项目。而广西的高校则很少有这类联合培养项目和国家级项目。广西近两年设立了“博士研究生海外研修项目”,资助博士研究生进行为期六个月到一年的海外研修,但资助数量有限,尚不能面向更大规模的硕士研究生。

(2)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短期项目不够充足。发达地区高校除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深层次国际交流项目外,其他如交换学习、短期交流、国外实践、国外游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项目十分丰富。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有英国伯明翰大学国际夏令营、荷兰教育主题日活动、欧美高校秋季学期学生海外校际交流项目、赴境外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暑期项目等。广西高校中也不乏国际交流短期项目,大多以短期国外高校游学为主,但项目数量较少、能够参加的研究生学生人数较少,且主要集中于亚洲国家,这类国际交流项目的方式多以浅层的参观国外高校、体验国外高校文化为主,主要作用是开阔研究生国际视野和提高国际文化交流意识,从深层次上来说,对研究生学术研究、科研训练的帮助是有限的。

(3)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专项奖学金资助力度有限。发达地区高校关于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的奖学金项目较多,奖学金项目能提高研究生主动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意识,且因奖学金项目的名额有限,择优参加,更能激发研究生的进取精神,从而形成奋发向上的学风。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有“中俄政府奖学金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澳大利亚奋进奖学金项目,英文国际专业建设项目全程英语授课并向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广西由于财政投入有限,社会捐资助学的力度较弱,相应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奖学金项目也比较缺乏。

(4)外籍专家到校开展学术交流的频率不高。能够让大多数研究生参加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是邀请国外高校教授、科研机构专家来校讲学、交流,这类项目能使研究生不出国门接触到国际文化,开阔国际视野,受益面更广。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为提高学校的学术地位和国际知名度,仅2014年就举办了106个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积极参加国际学术联盟,这种国际学术联盟组织能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带来更多资源。广西高校的这类国外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是学校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重要部分,但相对其他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好的高校来说差距仍然较大,广西高校的国际讲座能做到“月月有”,但很少做到“周周有”、“天天有”。同时,少有世界知名高校教授来校讲学。

4 推进广西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发展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国际交流意识,推动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建设。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培养人才资源“金字塔”中最上层部分的人才,对这部分塔尖人才的教育中,“国际化”的培养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国际交流不论是给学生学术水平、学校竞争力、政府人才需求、国家软实力都能带来很大的益处。

(2)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更快发展。以政府、高校为主体,多方争取社会资金力量,设立更多的专项基金,确保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投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学校自筹经费、开拓社会资源、引进海外奖学金的多种方式,解决资金瓶颈问题,吸引更多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优化研究生培养环境,推进区内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形成区域特色高校国际交流项目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广西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截止到2015年一共12所,其中6所位于首府南宁,4所位于的桂林,分布态势集中,各地间交通便利,可以形成联盟以加快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形成具有广西民族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模式,体现教育资源共享,节约办学成本。探索富有本土特色的模式,既能避免盲目仿照他校经验而发展缓慢,又能结合实际情况,扬长避短,促进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的发展。

(4)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打开国际交流网络教育之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能产品的快速更新,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上大有可为,可以缓解因缺乏资金而难以大力推进国际交流项目建设的局限。建立专门的研究生国际远程教育系统,与国外具有先进学术水平的高校开展互联网模式的国际网络办学;利用互联网强大的资源,建立专门的国际学术会议平台,通过在线多方视频等功能邀请专家、教授、各国研究生共同参与;同样通过在线视频的方式也可以开办学术交流讲座等。这种通过网络等工具实现国际交流的办学模式在前期建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资金,但模式成熟后这将成为最快捷、最先进、最低成本的国际交流模式。

广西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方面仍有很多亟待改进的地方,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意识、国际交流形式、交流资金渠道等需要协调发展,有序推进,各种因素齐心配合,方能有效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项目发展。

⒖嘉南

[1] 叶硕.大力加强国际化教育提高研究生国际竞争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22-25.

[2] 唐春安.国际合作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J].东北大学学报,2003(7):307-309.

[3] 查远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 穆伟山,马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的回顾与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2013(5):88-91.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交流;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5日

当今社会教育国际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而培养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国际视野”是指人们能从世界的高度去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它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而言,这种全球意识和综合素质表现为能够面向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具有全球化视野,主动关注世界性问题,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的历史与特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面开展大学生的国际交流。

一、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现状和目的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高等化教育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大学生去国外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们可以进行语言学习、课程选读、文化交流等。面对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活动,根据相关调查发现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参加国外交流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

独立学院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条件较好,接受相应的教育,培训和出去旅游的机会比较多。他们思维活跃,见识较广,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综合素质高,不仅仅是满足课堂和书本中的知识,更愿意走出去感受不一样的学习和文化生活,寻求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国际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让自己置身于纯粹的外语环境中更好地学习语言,为将来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语言打下基础。同时,在国外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

二、重视大学生国际交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十六章,专门讨论了扩大教育开放问题,明确指出“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按照国家政策的引导,独立学院应该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国际交流。

为了加强大学生国际交流,学校应该做些什么呢?学校应在国际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依托本校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网络建立学生国际交流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拓学生国际交流项目。

(一)加强学生国际化意识的培养。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具有开阔的视野,有积极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意向,但是大多数学生的这种国际化意识只是零碎的并不是相对完整的。所以,在这个阶段学校要做的不仅仅是把信息在校园网上和张贴在宣传栏里。学校在宣传方面要有创新之处,可以采用学生社团这一在学生中有强大影响力的社团组织来进行宣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锻炼了学生,又扩大了宣传。学校也可以集中召开国际交流项目宣传座谈会,安排专门的国际交流活动组的老师进行现场指导,负责解答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对国际交流活动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片面的理解上,使学生能够对国际交流活动有主观的判断力,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

(二)培养本校教师的同时积极引进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拥有海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历的老师还是不多的。所以,独立院校要努力培养本校教师。每年公费派出一定比例的教师出国学习,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不断用新的观念来更新旧的观念,时刻专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教育国际化,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更好地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同时,也要注重吸收有海外学习和教学经历教师,充分发挥这些有海外经历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引导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根据本校生源特点,规范管理,完善交流机制。随着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学生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学校完善国际交流活动机制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界定学生选拔的依据和条件,如何换算学生在外学习获得的学分,如何评价学生在外的表现和成绩,如何对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前的心理辅导,如何做好学生交流期间的安全工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等等,这些都是国际交流机制需要重点完善的地方。只有加强管理,完善交流机制,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成在校期间的国际交流活动。

(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策略。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名额都是有限的,为了扩大交流规模,实现真正的教育国际化,使更多的学生不出家门就能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独立学院在积极进行“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引进来”。邀请国外著名高校的学者、专家和师生前来学校学习考察和交流,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资源,利用国际著名大学的学者、专家来学校访问或讲学的机会,邀请他们为学生作专题报告,丰富校内的交流活动,组织本校学生积极地与来校交流的国际学生开展讨论、联谊等各类交流活动。

主要参考文献:

篇(7)

论文摘 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在课程、人员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应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也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可以成为高校乃至整个国家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国际化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国家的宏观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以大学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与压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对本职工作的思考,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角度,对广大高校如何进一步开展国际交流工作进行初步的探讨。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及其内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而这一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以信息技术进步为核心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得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个整体。这股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政治、科技、军事、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动因。“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高等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1]。

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构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华南师范大学的吴坚教授分析众多观点后将其概括为五大要素: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国际化的课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国际化的人员交流以及国际化的学术与科研合作[2]。从这五大要素着眼,既可用于分析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更能从高等院校出发衡量自身国际化水平,开展国际交流工作。

2 当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围绕以上五大要素,不难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国际化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国际先进水平也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在课程建设方面,专业结构、课程设置缺乏国际通用性,教材建设水平落后

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仍大量以行政为主导,以学科逻辑发展为基础,专业划分过细,口径不宽,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的灵活度不够。虽然近年来高校设置专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却又容易走到急功近利的极端,用过去的专业课程改头换面套上时髦的名称来迎合市场,但对学科的发展建设并没有实质意义。而各地如火如荼的课程建设工程中,也同时存在着互相照搬照抄、换汤不换药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材建设的实际成效。

在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需要的是既积极与国际接轨、又充分考虑本国本校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而教材的更新换代更是需要深入学习学科发展动态和学生的需求,广泛借鉴国外优秀教材,建设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精神的教材。

2.2 在人员方面,教师、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化水平都难以适应扩大对外交往的需要

随着近年来留学归国人员的迅速增加,我国高校中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教师人数已有所增加,但其占教师总人数的比重仍然很低,师资队伍很难适应国际化的要求。而外籍教师也绝大多数是低层次的语言教师,且多为一年一聘,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国际化教师的需求。

较改革开放初期而言,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普遍仍存在听说能力弱,外语类学生语言好,但缺乏专业知识与研究能力,非外语类学生无法用外语直接学习专业课程等问题。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大学的外语教学主要还是强调应试和考级,应用能力差,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脱节。

科研人员外语能力差,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科研环境开放程度不够,闭门造车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许多高校缺乏培养科研人员对外学术沟通能力的机制,即使科研人员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倘若缺乏相应的外语水平和对外沟通推介能力,最终也会阻碍对国外最新研究动态的跟踪和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另外,一些教师和科研人员仍对国际交流不够重视,认为对外交流只与那些外语水平高的人员有关,而不是自己主动参与、积极创造机会。

2.3 在教育管理方面,管理水平滞后于学科发展

校内各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工作效率不高、缺乏灵活度。许多高校的国际交流多停留在事务性工作和被动接待层面,疲于应付日常琐事。国际交流工作仍以行政命令为导向,缺乏整体战略和自主研究能力。

3 国际交流工作的新思路与新对策

积极开展以学校为主体的国际交流工作,无疑是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直接推动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两大方面做好工作。

3.1 对内强化整合

(1)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大发展的趋势下,各文科院校,无论是国家重点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应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而不应认为国际化仅与少数学校或学科有关。同时,在制定长远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分析本校的现状和潜力,进行战略选择和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重点学科、重点教学点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发展比较优势,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2)实现外事部门自身职能的转型:外事部门的工作应逐渐摆脱过去以行政命令为主导,以外事接待和聘请外籍语言教师为主要内容的旧模式,转型成为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前沿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助推器。具体来说,要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深入研究学校内部学科发展、师生诉求和各部门相关需要,以长远发展目标为出发点,适时调整改革交流机制和手续流程,针对实际问题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交流质量和工作效率。东南大学国际合作处的陶云老师恰如其分地将这样的转型概括为“从服务型部门向服务加研究型部门转变,从接待型外事向项目型外事转变”[3]。

(3)加强制度建设:应积极完善师生出国手续办理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交换项目的选拔考核制度、课程学分转换制度、交流期间的安全应急机制,进一步完善留学生管理制度。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保障各项交流项目的完成质量,提高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4)加强课程建设:积极建设双语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也能显著培养双语师资,提高教师利用外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为他们今后出国进修参会打下基础,为提高科研水平创造条件。此外,双语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有利于吸引海外高校的交换学生和外国留学生。

(5)通过师资培养提高国际化水平:①应大力培养中青年科研教学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外语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参会、进修,甚至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考虑将国际交流成果纳入各教学单位的业绩考核体系,并通过划拨经费资助和与职称评聘挂钩的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参与交流;②应积极培养对外汉语师资,为扩大留学生规模和校际交流形式奠定基础。 转贴于  (6)建立资源信息平台:①针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建立出国进修科研项目信息平台,内容可包括教育部各公派出国项目、外国驻华使领馆资助的科教项目、外国合作院校的进修科研项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相关项目等等;②针对在校学生,建立学生就业和留学信息中心,统一学校所有国际交流项目的基本信息、申请流程和项目特点,收集并宣传合作院校的招生信息和其他合作单位的招聘或实习信息。两大信息平台的建立,有助于师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国际交流信息,结合自身需求合理规划、及时参与。

(7)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派出师生行前教育方案,强调涉外纪律和安全注意事项,保证交流人员的素质和交流效果。

3.2 对外主动出击

(1)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并,是衡量高校科研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教师自身而言,也是其提高科研水平、拓展国际视野、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甚至进入国际学术圈的重要机会。而适时适当地加入相关国际学术组织,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又能发展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显著提升国际交流活动的层次和效果,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国际合作形式。

(2)开拓引智工作新渠道:引智工作长期以来是高校外事部门的主要工作,在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今天,引智工作更是要努力寻找新思路,开拓新渠道。要积极吸引国际化师资,引进出国留学人员,主动邀请海外合作院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师通过短期讲学或长期兼职的方式参与教学,提高外籍教师的专业课教学比重,改变许多高校当中外教仅仅只教外语的局面。另外,很多外籍教师来中国不仅是工作,也是为了体验中国文化,所以他们常常会隔一两年就更换工作单位。因此,外事部门应加强与本地甚至外省市兄弟院校的联系,互相推荐外教,共享外教资源,既能提高聘请工作的效率,又能保证聘请的质量。

(3)开展合作办学项目:中外合作办学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全国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由2000年初的30个激增到2009年3月的1100多个。这些合作办学项目既引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又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也填补了国内高校一些专业上甚至学科上的空缺。而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合作办学既可以为国内学校带来一定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又可以引进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学术专家,并在中外教育理念的碰撞中促使我们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因此,各院校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现有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良。已有此类项目的高校,应思考如何提升办学质量,除了追求短期效益,更应充分考虑学校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发展规划,将合作办学与其他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尚未开办合作办学的高校,也不能一味跟风、盲目冒进,一定要在充分考察了国外合作学校或机构的办学资质与声誉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合作办学。在这一方面,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与法国合作的中法工程师学院,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合作的中医专业本科项目,都是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与国外资源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值得其他高校学习与借鉴[4]。

(4)开展灵活多样的交流与培训项目:在与国外高校和机构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创新思维,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如开办各类短期非学历合作项目、学分制暑期课程班,探索多边合作模式(两国多校或多国多校等联网式的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课程、海外导师辅导制、学生联合做课题等)、学生海外实习项目以及跨学科研究项目等等。

(5)扩大留学生规模:高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生源的国际化。近年来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并逐渐由单纯的汉语语言学习扩大到其他专业学科,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中留学生占全校学生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也意味着由留学生教育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很有限。各高校应加强宣传力度,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挖掘本校特色课程和优势课程的潜力,逐步扩大留学生的规模。

(6)加强校友联络工作:学有所成的校友是高校的宝贵财富,他们掌握大量物质与精神资源,对母校感情深厚,可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各校应积极完善校友信息库,设立专门的校友联络机构,建立长期联系互动机制,利用校友资源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对外宣传,并为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各类项目筹集资金。

(7)引进社会资源:与政府合作、与企业合作、与媒体、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合作。经费不足是全世界高等院校面临的普遍问题,而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为我国院校在筹集资金和人力物质资源方面提供平台。例如,与外国政府的教育或文化部门合作,与外国在华或海外企业合作,与各类媒体建立联系,与相关的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开展合作等等。社会资源的引进不仅可以填补学校发展所需资金的缺口,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而学校在引进社会资源的同时,也用自身的教学研究成果回报了社会,长期下来可形成良性互动。

(8)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海外高校或机构开展网络课堂与网络研讨会,即可降低长期交流成本,又可扩大国际交流活动的参与人数和受益面,让暂时没有能力或条件出国交流的师生也能享用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成果。

4 结语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引进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另一方面更要继承本国文化,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这要求高校的外事部门深入研究,打开思路,挖掘潜力,对内强化整合,对外主动出击,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更好地为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元旦.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5(1).

[2] 吴坚.当代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3] 陶云.大学国际化趋势下的大学国际交流工作[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分会.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