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5 16:12: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研成果和科研课题的区别

篇(1)

一、“研训一体”的涵义

这里所说的“研训一体”,对于我们教学管理人员而言是一种行为方式,就是有效地整合教学研究、教育科研及教师培训等资源,有序地开展研训活动,高效地推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一方面教学管理人员要承担“研”和“训”双重任务,并确保二者有机融合;另一方面教师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与能力的提高。

教学管理人员通过下校调研,充分了解本区域教学状况,深入进行教学工作反思,确定本区域具有共性的问题,根据共性问题确定相关的科研课题,并组织精干力量开展课题研究,努力解决问题形成相关的教育科研成果。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物化,将科研成果,通过培训的途径,让全区域教师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下校调研过程中对于某一学校或某一备课组在教学中存在个别问题,与学校教师共同研讨,确定为校本课题。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课题的顾问,指导和督促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对研究成果在区域进行展示,从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管理人员是基层教育教学研究者,既不是教育理论专业研究者,也不是教育行政工作者,属于一个特殊群体。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教学管理人员应该由单一角色向研究者、服务者、引领者、培训者与组织者多重角色的转变,确保“研训一体化”工作的有序、高效、规范运行。

二、“研训一体” 实施的基本模式

“研训一体”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一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二是发展教师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能力,三是提高教师的人格品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此建立的“研训一体”的基本工作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课题驱动模式”和“项目引领模式”等三种。将这三种模式综合应用、有效实施,推进“研训一体”的常态化、规范化和高效化。

1、问题解决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一模式以“发现问题——结合需要——形成课程——开展培训——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教研工作由单一指导型向研训互通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程的开发、实施与实践以年级为单位,在全区范围将高一、高二、高三分别编制为三个班。通过下校听课、调研、访谈等多种方式发现教师在技术上和知识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发培训课程,通过培训解决问题,进而通过实践检验培训效果,及时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发现新的关注点,形成新的研训工作的循环。 转贴于 此模式主要用于全区所有高中化学教师培训,具体通过备课组建设工程(创立问题驱动、自主备课、集体研讨、形成策略、个性实施、反思改进等集体备课环节)和“221”(即每个研训班级每个学期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培训,开设2个单位时间的公开课、研究课互动研讨活动,开设1个单位时间的受训教师汇报课展示活动,其中专业理论学习或公共课培训可以三个年级合并开课)研训活动落实。

2、课题驱动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课题驱动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课题研究的时效性,这一模式以“提炼课题——团队研究——形成成果——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文本审读型向行动研究型转变。具体操作是:课题的提炼、研究、运用以年级或整个高中学段为单位。通过调研或借用教研所收集到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筛选、提炼,将典型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发挥团队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势,通过课题内交流、同类课题交流活动,抓实研究过程,促进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效益。此模式主要用于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教师团队,具体通过国家、省、市、区及校本各级科研课题的研究落实。初中开设的是《化学》课程,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学习很不适应。在某校调研中,该校教师认为对于其学校的学生进行集中衔接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采用同步衔接教学,于是拟定了《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同步衔接研究》的校本课题,以该校高一年级备课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教学管理人员为课题组顾问。教学管理人员为他们请来初中《化学》教材编委和初中骨干教师协同指导,将他们研究所形成各章同步衔接要点及时发往全区各备课组长电子邮箱,将成熟的教学设计发到区研训网,并进行优秀课例展示。使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3、项目引领模式“研训一体”模式

“项目引领模式”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人文素养,这一模式以“区域规划——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组织实施——实践检验”为主线,旨在促使研训工作由规模数量型向集约精细型转变。具体操作是:项目的设计、实施与检验以学段为主线。综合问题解决式、课题驱动式“研训一体”研训情况和研训成果,结合全区教育教学工作阶段需求,通过项目培训引领教师教育工作。此模式可用于全员教师、骨干教师、新教师以及其他各种教师岗位培训、专项培训,具体通过集中培训和训后实践跟踪相结合的各种培训班落实。例如:在调研中了解到教师们普遍感觉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每天过于忙碌,工作压力很大,幸福指数很低,并且青年教师表现尤为突出,于是,教学管理人员主动与培训部联系,共同组织高中学段不同学科青年教师,开展以《教师的与专业化成长》主题的培训。又如在教师交来的论文、教案、试题等电子文稿中存在诸多文本不规范问题,我们确定了《Word中化学文本的输入与编辑》、《利用Flash绘制化学实验仪器和装置》专题,对全区化学教师进行培训。

篇(2)

关键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影响因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149-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年取得了良好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高技能人才,为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做出积极贡献。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加强科研工作,通过科研改变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加运用技术的实践能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科研水平还不高,学校的科研氛围不浓,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究其根本,在于教师的科研素质还有待提高。分析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主客观因素,有助于“对症下药”,多方面着手提升高职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

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很多,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观因素

从主观因素看,影响了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因素主要有观念和实践两个方面。观念主要是教师对科研的认识和认同程度,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等,而实践就是教师用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情况。

1、高职教师对科研应有地位认识不足,科研意识薄弱

高职院校整体上成立时间较短,还有的是从中等院校升格而成,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认为只要把教学工作做好就行了,没有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统一和相互促进作用。高职教师对科研地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教师的科研态度,由于教师对科研地位的认识不到位,因此科研态度自然不是很积极,从而影响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

2、高职教师不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亟需科研培训

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是决定教师科研素质最为重要的基础。而目前高职教师继续教育中科研培训的缺乏是造成教师科研素质不高的的重要原因。当今对高职教师的教育培训仍注重学历层次的提升,高职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继续教育都不重视教师科研技能、科研方法的培训,不利于教师科研意识的提高。

3、高职教师知识和观念更新滞后,不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高职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面对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自身科研基础薄弱的矛盾,提高科研素质应该成为高职教师自我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师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往往与教师的科研素质存在着比较显著的正相关性。

4、高职教师投入到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影响科研素质的培养

由于高职院校近年来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过重。时间和精力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科研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不少高职教师穷于应付日常教学工作,特别是年轻教师更是疲于奔命,忙于备课上课,忙于进修考试,根本无暇顾及科研,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了。由于教师在科研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自然严重制约了高职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学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影响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客观因素

1、现行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1)从宏观上看,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与普通本科院校是一个系列,也就是说评审内容和评审方式两者之间没有实质区别。高职院校虽然属于普通高校的行列,但它的办学定位与普通本科院校差别较大,科研定位也应该与普通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因此对高职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科研评判,也要区别对待,不能套用本科院校的评审标准;(2)从微观上看,与现行人事制度相适应,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基本上是一评定终身,能上不能下,科研成了教师评职称的被动产物和唯一动力。需要评审职称了,教师写论文、做课题的积极性就会很高,科研成果的数量自然会增加,职称评完了,就“船到码头,车到站”,高枕无忧了,此时科研对这部分教师而言,既无动力也无压力,成果自然就少了,甚至没有了。

2、科研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科研制度建设明显滞后,科研工作还处在起步摸索阶段,科研氛围尚不浓厚,科研管理缺乏经验,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科研管理办法,因而科研管理制度建设更加显得迫切。科研管理制度欠系统、完整,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普通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制度的翻版,科研制度设计不能很好地体现高职的特点,脱离了高职院校的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严重削弱了高职科研管理的效果。

3、科研激励机制不健全

大多数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励手段单一,多以物质激励为主,少见成就感的认可;(2)激励形式单调,多局限于正面激励,少有负面约束;(3)激励力度不够,多“隔靴挠痒”,未见明显成效。激励机制的缺乏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氛围,对科研工作的开展缺乏推动力。

二、提升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途径

高职教师科研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通力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扎实推进。

(一)转变高职教师科研观念,增强科研意识

高职院校要把科研工作提到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高度来认识,不仅在观点上重视工作,而且要落实到具体行到。教师要认识到科研工作并非可由可无,要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该了解科技的发展态势和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科技前沿的内容反映在教学上,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开展系统培训和有效指导,使广大高职教师转变观念,逐步提高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和技术应用的科研意识,认识到教师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保证。

(二)科研管理部门强化服务,帮助高职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增强教师的科研能力,注重对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充分了解教师的科研诉求,增强科研信息的搜集与,开展科研论文写作、科研课题申报、专利发明创造等方式方法的培训与指导等。可以聘请治学严谨、为人高尚、科研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学者给教师讲授科研的方法,指导教师的科研。

(三)完善科研考评机制,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

1、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强化物质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保证科研经费投入,健全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积极创造条件为高职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和激发高职教师科研工作积极性和科研热情;2、建立合理的科研量化考评机制。研究制定适用于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方法,对教师科研活动的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与立项、科研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科研成果的获奖等都折算成一定的工作量,并将质与量结合进行考核。对科研能力与素质提升较快的高职教师给予奖励,运用经济杠杆对科研工作量化进行调控,促进高职教师自身的专业培养和发展;3、丰富科研激励手段,健全精神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仅有物质激励机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健全的精神激励机制,发挥“激励因素”对教师的作用,使教师以更佳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科研工作;达到提高科研工作积极性的目的。通过建立科研考核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把科研工作计入教学工作量之中,把教师的科研工作与职称晋升、职务评聘和评先选优等结合起来。推拉并举,不断促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科研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提高要靠不断的积累和努力的实践。素养是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要加强平时的学习;能力是在锻炼中提高的,要靠平时的实践。高职院校教师要正视科研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显示,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积极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在研究中摸索经验、提高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和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指导和帮助,为教师从事科研营造环境,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乔维德.高职教师的科研素质及其提升途径研究与实践\[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4-6.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队伍 团队建设 管理考核 科研环境

[作者简介]肖兆飞(1973- ),男,四川简阳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四川 成都 61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省级示范建设项目“教师团队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5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037-02

一、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

1.科研工作缺乏应有的重视,科研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高等职业教育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证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科研队伍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科研工作的地位与高职院校的发展息息相关。成立之初的高职院校有三种途径:一是由中专独立升格而来;二是多所中专合并而来;三是独立建立的高职院校。而中专的实际是教育科研工作几乎没有开展,没有意识,也没有经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及思想在很长时间上沿袭着中专的运作痕迹,造成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忽视。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不利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部门或机构的设置在学院的整体工作中没有摆到应有的地位上。高职院校成立之初,很大部分院校没有科研处,有的建立了科研处也只是附属于教务处。有的挂牌建立机构很长一段时间,但并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工作。科研处在行政部门上处于虚设或空设的地位。二是科研处工作平台搭建不够,缺乏创新支撑的条件。科研处一般被归入二类科室管理,学院在科研办公经费预算上比起其他部门大打折扣;科研处人员的配备上也是参差不齐,一般是2~3人,工作量大,行政研究一起抓;人员素质的配备上不够科学,学院把科研处作为一般行政处室对待,科研人员专业素质与技能显得极端不足。三是科研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科研工作者不受重视。在高职这种强调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学院,科研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是教师的自由行为,教师没有科研压力与动力。学院在管理考核上,科研没有硬性指标或考核的比重没有提到应有的地位,科研处及其科研工作处于学院的边缘地位。

2.科研团队建设缺乏条件平台支撑,难以形成研究合力。学院科研处及其工作的地位决定了学院科研工作的重点和内容。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决定了教师处于一种自由状态,既没有大的政策鼓励,也没有大的政策约束,学院科研工作基本处于教师的个人行为。从内容来看,教师的科研主体和内容基本处于围绕教学、课程改革以及学生管理经验等微观方面的内容,在涉及学院宏观管理方面显得较为欠缺。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需要整体研究合力,这就需要开展团队建设。而现实是在高职院校,学院科研团队建设并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一是学院领导层重视不够,科研团队建设没有长远规划,导致学院科研团队建设与高职院校的发展相对滞后。二是高职院校学科专业之间的相对独立和封闭,自成一体,导致系部之间、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缺失,难以形成合力。学院科研团队缺乏条件平台支撑,导致了学院在科研项目争取攻关、开展横向合作等方面遇到了较多的难题,科研成果的产生方面更是难以形成高水平的成果。

3.管理考核导向不明,科研队伍建设成效不足。管理具有导向、激励、监控、评价等作用,科研队伍建设的好坏,科研工作的实效性与学院管理导向极为相关。由于高职院校科研处及其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定位,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导向工作显得极为不足,制约了学院科研工作的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学院对科研管理工作一是没有纳入严格的教师考核硬性指标体系中,教师的科研工作没有成为教师自己工作的一种强行行为,还处于一种自由状态,难以对教师形成工作压力和工作动力,缺乏考评刺激。二是奖励先进、惩治落后的激励作用不够,难以形成导向作用。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对科研成果的奖励悬殊较大,尤其是在文科类学院,显得极为不足,主要在于奖励的额度与幅度不够,教师宁愿多上课,甚至在外代课,争取课时津贴,也不愿意从事科研工作。加上学校对没有承担科研项目的教师无任何惩罚措施,使得科研难以达到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三是学院缺乏科研人才培养规划,以及教师自我发展规划在科研内容上的缺失,难以对科研队伍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尤其是在人才培养上缺乏长远规划,教师在自我发展规划上缺乏科研内容,在新教师岗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与执行、表彰先进等方面基本都没有科研内容,在科研队伍建设上很容易造成人才脱节和断层的情况。

4.缺乏学习交流平台,难以实现科研队伍水平与技能的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制约瓶颈问题还在于人的问题,科研队伍建设与本科院校相比缺乏交流平台。这种交流平台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处人员本身缺乏交流平台,与同行之间、科研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之间交流不够,导致科研管理方式、管理观念理念上的不足,眼界狭窄,禁锢了自己的思想。二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及主研人员科研技能技巧学习不够,在科研课题的项目申请、研究过程、研究方式方法、资料数据积累及团队建设与协作上显得不足,这影响了科研队伍的水平,制约了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三是高职院校科研部门之间交流不够,导致信息缺失,难以把握最新的东西,观念相对滞后,科研队伍水平与技能受到制约。

5.科研成果培育环境不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难以形成。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培育环境不良主要表现在:一是科研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尤其是教学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缺乏整体工作的合力,而科研工作的根基是离不开业务部门的,科研项目来源于教育教学,而高于教育教学,来源于工作实际,而高于工作实际。二是科研工作与企业行业联系配合不够。高职教育的科研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纯理论的偏少,而应用性偏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与专业、行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进相联系,离开了行业、专业和企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评审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各级成果评审中,高职院校科研成果项目数量推荐上,基本都是一项左右,显得有点厚此薄彼的感觉,这不利于鼓励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出现,更不会对科研队伍建设起到激励导向作用。

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对策

1.更新观念,内化需要,提升地位。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这样一个大群体中,高职院校在观念上应该有所更新,那就是在考虑高职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机构设置、评价考核、质量监控等方面向本科院校学习、借鉴、靠近,包括了教育科研方面的工作。在科研工作上,要取得科研队伍建设的成效,首先,学院管理者应该看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观念,要让学院的科研工作在学院这一盘棋中取得其应有的地位,充分发挥科研工作的“作战师”“参谋师”的作用。其次,要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加重奖励等激励方式,将科研工作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形成人人重视科研的风气。教师,特别是新进教师,要充分重视科研在自身业务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中的作用,要让科研的作用在教师头脑中得到内化,成为教师自身的需要和需求。最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更新观念,重视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要在看到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迫切性,在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业务指导的同时,在成果评审、硬性条件支持等方面有所倾斜和侧重,从而提升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2.注重团队,形成梯队,产生合力。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是纵向项目过多,而横向项目极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中团队建设缺失的制约作用,难以在项目申报与攻关上形成合力,达到较好的效果。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点就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团队建设。在科研队伍团队建设上,一是要注意利用培养、引进等方式选拔人才,要挖掘有实力、有潜力的科研人才作为主要成员,要为他们的工作开展创造平台,做到有所为,有用武之地。二是要注重专业搭配,在考虑合理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团队班子,这个班子一定是多学科的,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具有一定竞争和攻关能力的。三是要加强梯队建设。梯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是要考虑其年龄特征,要形成年龄层次差别性、知识经验互补性,以保证科研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无论是团队建设还是梯队建设,都必须做好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达到发现培养、分步实施、不断壮大、走向成熟的目的。

3.加强交流,合作提升,增强效力。近年来的事实表明,高职院校虽已跨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其实在对外交流上,高等教育内部长期形成了“两张皮”,那就是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原则上本科院校不参与高职高专的活动,而高职高专也不参与本科院校的活动,这是其一。其二是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高专在活动上由于限于经费等制约因素,所开展活动很有限,科研工作活动更是被局限于很小的范围之内。要提升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加强对外交流,这其中包括了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的交流,从交流中学习提升科研队伍的素质。其次,是要加强合作,在合作中总结经验,整合资源,提升水平。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高职院校之间存在不同的资源优势,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寻找项目,在合作中提升研究水平,在合作中推广研究成果,在合作中提升队伍建设,增强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4.塑造环境,加强培育,整体提高。对科研工作队伍的最大激励在于其科研成果得到认可,而科研成果的激励关键在于塑造好的科研环境,培育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需要塑造好的科研环境。具体来讲,一方面,要在学院塑造良好的尊重知识、尊重科研人才、尊重科研成果的人文环境,为科研工作的开展,科研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是要通过制度导向来激励科研人才,表彰科研成果,为科研队伍的工作劳动及科研成果提供条件保障。因此,科研队伍建设环境塑造的制度建设是科研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制度保障为科研人才队伍建设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除塑造环境外,科研队伍建设的另一个方面就是通过培育科研成果来激励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成果的培育需要学院为其创造条件,这其中包括了硬性和软性的条件。借助科研成果培育这一项目支撑,科研队伍建设的成长平台必将落到实处,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员素质必将在实践中得到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言生,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学管理研究,2011(4).

[2]陈小建,王晓.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科研活动及科研队伍建设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5).

篇(4)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038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1分,共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考察行为措施是否达到了预期影响,这是行动研究过程中的

A.预诊环节 B.收集资料环节

C.行动环节 D.评价环节

2.研究者对各个类别的研究资料进行统一的编排和修整,这是文字资料整理工作中的

A.分类归纳 B.审查补充

C.摘要 D.编整加注

3.儿童身高越高,其体重就越重。这说明儿童身高和体重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零相关 D.任何可能性都有

4.以实证材料为依据并指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的论文是

A.理论探讨性论文 B.综合论述性论文

C.预测性论文 D.学术报告

5.“学前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研究”、“幼儿园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等学前教育研究课题属于

A.一级应用性课题 B.二级应用性课题

C.一级理论性课题 D.二级理论性课题

6.在学前教育科研评价中,对研究经费使用情况、研究设备配备程度等的评价属于

A.研究方法评价 B.研究成果评价

C.研究条件评价 D.研究目标评价

7.发现问题并使问题明朗化、操作化,这属于学前教育研究准备阶段中的

A.研究设计 B.选择课题

C.制订工作计划 D.收集资料

8.调查问卷中反映幼儿园场地设施、玩具、图书等情况的资料是

A.人口学资料 B.事物的状态

C.人的实际行为 D.态度性问题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9.科学研究活动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四个本质特征是继承性、______和规范性、系统性。

10.根据研究活动对问题探讨的深度,可以将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分为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和______课题三大类。

11.研究者在参与幼儿游戏活动时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这种观察类型是______观察。

12.调查问卷中答案的基本格式主要有______式、选择式、排列式、量表式和表格式五种类型。

13.教育实验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研究假设、确立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和进行______。

14.教育经验总结研究法中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应符合现实性、______和适用性、创造性的标准。

15.个案研究法常用的研究手段主要有观察、访谈、测验和______等。

16.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中,数据资料的呈现通常采用______和统计图两种形式。

17.教育科研成果在写作上必须遵循准确性、______和可读性等要求。

18.教育科研论文的主要特点是______。

三、改错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找出每小题的错误处,并在答题纸上写出并进行改正。

19.当研究者试图揭示一般规律时,个案研究对象不必具有代表性,而是要求具有良好的特殊性。

2O.教育实验评价就是对教育实验过程进行评价。

21.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小,其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好。

22.“天才幼教网”(网站名)上的有关资料不属于学前教育文献。

23.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样本时所用的随机数表法属于随机抽样中的系统随机抽样。

24.在观察研究中,标志研究对象某种行为“有”或“无”的观察指标属于定比指标。

25.某研究者用绘人测验表测量了3O名中班幼儿的智力发展状况,这种测验是纸笔测验。

26.研究者在标准化测验中对原始分数有统一、明确的解释处理规定,这是为了确保测试方法的标准化。

27.对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教育实验是真实验。

28.为了贯彻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客观性原则,研究者不必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

29.科研课题

3O.时间取样观察法

31.问卷调查法

32.总体效度

33.演绎

34.课题论证

35.纵向研究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36.简述抽样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中的意义。

37.简述问卷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38.简述研究者选择科研课题的一般程序。

39.简述教育经验总结法的功能。

4O.简述文字资料分析过程中,使用分类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41.简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写出下列每小题的计算过程,否则只给结果分。

42.某中班7名幼儿的身高数据分别为0.85m,1.00m,1.02m,1.12m,1.07m,0.90m,0.95m。试求:

(1)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结果保留二位小数)

(2)每个数据的离差。

43.某幼儿园有幼儿600名,其中大班幼儿人数180名,中班人数160名,小班人数140名,托班人数120名。如果想从中选取6O名幼儿做样本,应如何进行抽样?

篇(5)

1 SWOT分析法的概念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系统分析,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SWOT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

本文拟通过对民大档案学专业进行SWOT分析,找出民大档案学专业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威胁,通过分析找出该校档案学专业应该采取WO战略即发挥优势因素,使该校档案学专业找出合宜的发展战略。

2 民大档案学专业发展的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

2.1.1区位优势。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南宁已成为中国华南经济区的枢纽,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具有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能力。再加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这些对广西的各项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着良好的支撑、促进作用。当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加强了档案专门人才的引进。民大是广西唯一的开设档案学专业的高校,每年毕业生也不过60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信息服务机构,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增加。

2.1.2专业自身优势。民大是广西重点建设的两所高校之一,是国家民委与广西区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地方性、综合性的民族高等院校,主要培养适应广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其中档案学本科专业是广西唯一设置的图书情报档案学类专业。该专业不仅是自治区的优质本科专业,而且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学校和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办学条件上对专业建设从人力、财力、物力和政策等众多方面给予极大支持。广西档案局在民大设立了“兰台奖学金”,以此鼓励广大师生钻研档案学。

2.1.3学科群优势。一门学科想要形成优势,一枝独秀是不行的,需要有相应学科的支持。2000 年9月,民大进行了学科和专业调整,成立了管理学院并将档案学专业纳入其中。在本科阶段,在课程设置上包含了图书馆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多门类学科的主干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比如,开设图书馆学将档案学研究放在图情档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既明确图书、情报、档案的联系和区别,又可以借鉴其它学科的发展经验和理论成果。

2.2 劣势(Weakness)

2.2.1实践教学。由于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仍是延续三年前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仍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1]目前部分课程实验不能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实验用房、设施不足。按照实验室评估标准——“学生实际使用面积不低于2M2”,实验室用房并未达标。二是实验室专职人员不足。实验室主任为专业教师兼任,而实验室主任有教学任务繁重。三是实验课不足。“事实上由于设备等方面的原因能开出的课只有档案保护技术学实验、文书立卷实验”等,[2]专业实习方面,校外的实习基地让学生从事的多为简单的档案管理活动,难以将学生掌握的档案管理系统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校外缺乏企业单位、信息管理等部门的实习基地。

2.2.2师资与科研。民大的档案学专业已有27年的历史,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引进了不少在档案部门具有档案实践经验的档案工作者作为客座教师,但总体教资略显不足。由于大多专业教师已获高级职称,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专业教师缺乏攻读更高学历的动力。

该专业的教师一直努力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承担高级别科研项目,取得一定的成果,但科研成果获高等级的奖项不多。在科研项目上,三年来,本学科积极申报并获得国家、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30项。但是从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看,获科研成果奖7项,但国家级奖项很少。从整个学科的项目数、资助量、科研成果等与其他学校相比有待提高。

2.3 机会(Opportunity)

2.3.1地区经济发展。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对于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社会对信息的需求,引发了档案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

2.3.2利用国家地区政策,强化档案人才培养。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迫切需要懂得管理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人才队伍。从2004年开始,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的举办地。民大要牢牢把握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背景下档案学专业的发展机会,增强培养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社会和经济建设的档案人才,把教学面向东盟、面向东南亚,发挥档案学在国际信息沟通和交流中的特殊作用。根据广西“十二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七大基本要求,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措施之一就是加强人才培养,通过引进、培训、科研和外借等手段,构筑档案信息化人才高地。[3]因此,就要借助高校优势,加大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加速尤其是复合型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

2.3.3精品课程、图情档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立。首先,《档案管理学》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电子文件管理》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正在建设的自治区级、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可见,档案学专业课程走精品课程、重点课程之路的机会多,提升空间大。其次,“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建立不仅为档案学发展和学科的突破创造条件,也会为二级学科情报学的开设奠定基础,形成学科间互相支撑良性循环的好格局。为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其综合能力,应努力实现档案学与相关学科的多学科融合,促进学科优势互补,发挥学科群优势,丰富教学资源。

2.4 威胁(Threat)

2.4.1档案学专业生源危机。由于受到社会评价、个人兴趣、市场因素、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普通高中毕业生第一志愿报考档案学专业的比例一直不高。因此,在招生过程中,档案学专业生源严重不足,需要从其他热门专业生源中调剂解决,同时其他高校也加入争抢的行列,造成录取后学生不到学校报名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培养过程中,许多学生总觉得档案学专业不如其他专业,时有转专业的现象。

2.4.2就业领域、渠道相对过窄。近年来就业领域虽有拓宽,但有就职于如企业、报社、出版社等单位相对国内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要少得多,毕业生选择企业档案部门就业的机会少。提高就业率也是档案学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一个方面。此外,图情档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档案学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其他学校、其他相关专业的就业竞争。

3 民大档案学专业的发展战略

笔者认为应当依据民大档案学专业的优势,结合当前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到目前专业情况即弱点突出、机遇明显,首先应该在克服劣势方面着手,直面实践教学、师资、科研等不足,充分利用专业发展的机会如地区经济发展、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等,发挥优势,实现突破。由此,笔者认为应该选择WO战略。具体如下:

3.1 加强档案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民大档案专业一直重视实践性教学,通过实行课程实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三级教学体系,训练和提高了学生的业务技能和水平。一是要加强档案实验室建设。基础设施是实验的基础,必须重视实验室建设,增加用房面积,增加设备。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改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创建一批新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增加实验课时,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率和使用率,增加实验室人员。二是要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管理。一方面要加强校外多类型实习基地的建设,应扩展到企业和其他文献管理部门;另一方面“毕业实习实践要达到预期目的还必须实行实习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进一步完善毕业实习管理”。[3]加强收集学生实习表现的反馈信息,优秀学生予以一定奖励。

3.2 发展档案学专业特色教育

发展档案学专业特色教育是指从档案学教学内容和各地所处的信息氛围之间,找寻档案学与当地社会、历史、信息之间的共通之处,设置专门的培养方向或课程,培养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档案学专门人才。这种方式,学生能深入了解当地信息,利于就业。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拥有大量类型多样的民族档案。因此,应该加强与校内其他学院如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学院等的合作,开设围绕少数民族的选修课程,培养民族档案人才。“把广西建成中国与东盟的区域信息交流中心”是同志对广西工作提出的要求。在此要求下,档案服务对象不仅包括跨省区服务,还包括对东盟各国的利用服务。作为小语种培训基地,民大拥有与东盟合作的巨大优势。应该加强档案学专业与学校东盟学院、东盟各国学校间的联系与合作,培养具备服务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力的档案人才。

3.3 加强师资队伍及科研水平

通过学校支持以及学科点建设自有经费,采取“培养、引进、外聘”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通过鼓励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利用档案学相关课程建设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有利时机加快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情况,利用一级学科硕士点建立的契机,加快引进具有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专业背景的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级人才。此外,加强对国内知名学者教授、信息资源管理部门从业人员的柔性引进。

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引导作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课题的申报,提高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的命中率。在专业领域形成相对稳定、具有明显优势的学科研究方向,提高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通过设立专项科研经费,将科研课题申报和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评奖评优考核的指标体系中等激励手段,鼓励和支持教师及申报各级课题。

3.4 探索多样的办学模式

在如今大学连年扩招、毕业生和就业岗位形成“僧多粥少”的形势下,帮助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提高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是档案学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首先,应加强与区内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档案部门的横向联合,通过校企联合、校地联合、校外办学等方式,培养更多对口人才。其次,“按需培养、单位录用”的“订单式”专业就业教育模式是按用人单位需求设置学生的课程内容,制定教学计划,这样学生不仅能完成学校的理论学习,而且能到用人单位实践教学,不仅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成本,还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形成了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多赢的局面。所以,应切实推行“订单式”专业就业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民大关于国家级“质量工程”的 “特色专业”项目实施情况总结报告.,2011-12-5.

[2]许晓明.浅淡档案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广西民族学院档案专业为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219-220.

篇(6)

1、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标准

按德联邦职教所定义:“教学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个或若干个相近职业所必须具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社会和一定情境中的科学思维,是对个人和社会负责任行事的热情和能力,是科学工作和学习方式的基础和关键”。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是指青年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职业综合能力,能力结构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行业教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在教育理念、职教经验、师资力量、管理体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2.1青年教师职教理念不能与时俱进

多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很多青年教师认为教书就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

2.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青年教师大多是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毕业生,对民办高等教育的特征和要求缺乏应有的了解。同时,多数青年教师缺少对企业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体验,企业工作过程知识匮乏。

2.3相关政策和机制制约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现行的高校青年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和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的评审标准没有区别,并且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时常受歧视。再者,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评上教授,也未必就是高等职业教育所需要的真正良师。

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分析

笔者以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探索与实践为例,在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方面进行分析。

3.1依托“校企合作,专业与产业对接”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模式校企合作,使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可以借助学院搭建平台顺利进入对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企业生产经营的知识和技能,并创新性地解决在企业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1、青年教师五年轮岗,进入对接企业。学院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专业建设发展与师资培养需要,每学年制订青年教师企业实践计划,重点选派专业青年教师中专业带头人、优秀骨干青年教师、“双师”素质青年教师,缺乏企业经历青年教师、青年青年教师必须进入对接企业锻炼,将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向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从而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所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2、“双主体”教学模式下随学生脱产进入对接企业。目前,学院采用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即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者在校外合作企业参加学习,课程由学校和企业人员共同教授。青年教师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或校外合作企业中以真实的职场环境进行授课,无形中倒逼青年教师深入产业,进行学习。

3、科研与技术服务提升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我院自2006年以来,深入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截至目前,我院承担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达500余项。在项目研发过程中,青年教师积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协同攻克技术难题。这样的锻炼不仅使青年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也更多地掌握了新的技能或技术,从而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

3.2基于各类培训下的青年教师成长模式

1、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我院要求各专业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在承担与“技能资格证书”有关的课程教学前先通过技能考核,获取技能等级证书或考评员等级证书,这也是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途径。

2、引进专家培训。我院自2011年设置了“崇德论坛”,定期聘请业内知名专家来学院作专题报告,开展专题探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3、参与社会培训。近年来,我院积极和各大高校、企业相互交流,共学共进。除到各院校、企业学习外,各企业也邀请我院青年教师前往单位做相应的培训工作。在这过程中,专业青年教师与企业做到了教学相长,进一步提升了实践能力。

3.3 “以赛促学”下的青年教师实践模式

1、青年教师参加竞赛。竞赛和评比是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学院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院专业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并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大赛中喜获佳绩。

2、青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各类竞赛既能反映专业的前沿发展水平,又能指导教学实际,是参与青年教师通往高水平科研的台阶。竞赛准备过程中,在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3.4 “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模式

1、承接科研课题。通过青年教师承担科研课题,可以使青年教师将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新成果与学生分享,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探索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创新育人”新路子。

2、编写校本教材。2006年起,专业青年教师每年到行业里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三年后岗位群的变化情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是什么,以此为依据,开发校本教材,并且每年都更新各个专业的课程全部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形成了以教学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3、发表专业论文。专业青年教师通过论文的撰写,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掌握专业发展最新动态、研究成果,并深层次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好实践教学等问题。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87-02

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靠的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力量的壮大,而创新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高等院校一直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意识,推动他们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我国增强科技实力、实现学校发展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最根本问题是如何培养科技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投入“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这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前途,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2.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不仅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3.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需要具备创新实践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克服困难的勇气、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等,而这些优秀的素质要在一项项系统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得到提高。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1.教育教学方法陈旧。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向过于关注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与技能方面的培训,使得教学方式方法不能很好地从“传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转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很少使用开发型与研究型的教学方式。此外,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极少涉猎行业的最新技术和理论,未能足够重视通过科研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创新能力意识,忽略他们科研创新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2.专业教师热情不高。专业教师在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的热情不高,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工作量大,二是缺乏动力,三是对未获奖教师的肯定不够。当前,许多高校学生的科研项目指导教师都是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不计付出与回报,这值得肯定,但仅仅依靠个人的奉献远远达不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所需的教师数量和质量。

3.经费与场地不足。学生要进行创新实践活动,需要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这是因为大学生科研成果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可能会出现消耗大量物资却没有成果的情况。这对大多数普通高校来说,并不容易接受。国家教育部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型试验计划”,重点支持部属高校,对最需要的普通省属高校的支持力度不大。因此,普通高校中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开展较为缓慢,许多实验场地、设备、仪器会让位于一线教学,也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学生自由使用课余时间,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实施其想法。

4.科技创新态度过于功利。现在,许多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时以“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为导向,常常临时发动学生参加比赛,缺乏前瞻性和长期规划。学校在组织上存在重比赛、轻普及的倾向,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浓,往往组织几个知名导师带着重点学生团队完成指定的课题,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将比赛成绩看得很重,一旦失败就会丧失科研兴趣,实验过程也存在投机取巧心理,缺乏严谨的学术作风,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1.改革教育方法,加强创新思想培养教育。一方面,应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科技创新课应尽量将教师变成帮助学生独立思考的助手,让教材变成为让学生焕发兴趣的工具,把课堂变成学生开发自我创新潜能的空间。因此,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深度充实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科最前沿理论及实践知识,将相关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内容整理成专题,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现,大胆设想,打破专业界限,促进多学科交融,形成敢于大胆预想知识之间的联系、深挖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思维习惯。二是全面运用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应尽量遵循开放性、挑战性、体验性的原则,尝试案例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在考核上,应突破只考核基础知识的套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学习热情。三是优化教学的心理氛围。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营造富有个性与特色的教学氛围和环境,借助感染、模仿、暗示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依托“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创新项目,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内容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本科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大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时,逐步在项目实践中掌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2.建立“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格局。高校“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团队,即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团队、学生科技创新管理团队、学生科技创新技术团队。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需要准确运用“三位一体”模式,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指导教师、管理者、学生的积极性,将三支团队有效结合,共同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高科技实践型人才。

3.构建与完善科研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于指导教师,学校应制定专门政策,将教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与其工作量核算挂钩,并将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体系。教师如果能够指导学生参加省级或以上级别科技类比赛获奖的话,可根据获奖等级进行科研工作量的转换,在减轻教师科研工作量的同时对其所在的团队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解除指导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还应从教师课外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的科技论坛和讲座、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按照课时计算工资和教学工作量。此外,高校应依据教师是否能带领学生按时完成科研课题,以及学生是否能做好科研实践作为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进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

目前,高校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在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指标时,不仅要考虑到竞赛成绩,还应考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普及度以及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为保证学生的试验场地,在考核重点实验室时,应考虑各实验室对学生课外科技试验的开放程度和学生取得的成绩。

从事科研是漫长、辛苦的过程,激励机制不但应包括对学生的物质奖励、保研加分,还应探索创新学分制。创新学分的实施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块基石。所谓创新学分,是指学生在学术论文、竞赛、科技成果、专利发明、文艺和体育等方面取得较高水平的成绩而获得的一种特别学分,区别于学生在学校培养方案中(课内)学习而取得的学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良好体现。现在,武汉大学等几所重点高校在这方面做得都很好。

4.建立科研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内资源,将各个实验室当作校内进行科技创新的活动基地。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之必修环节,其目的是优化学生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室则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根据地”,是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尚且不够,应同企业、社会合作,广泛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企业见习等机会,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接触社会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灵感,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回实验室,用现实需求引导学生创新。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应通过广泛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讲座讨论、科研创新指导讲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通过题目分析、资料查阅、方案论证选择、作品组装调试、论文撰写、反复模拟答辩等一系列过程,在和队友互相学习讨论、分工合作、相互磨合中,学生要学会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不但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的提高都是一次质的飞越,他们所爆发出的精神和能量往往令他们自己都感到吃惊。

此外,还要特别注重依托“挑战杯”等有社会影响力的科技赛事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来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利用全校资源带动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高他们的关注度、参与度。同时,要注重群众性和基础性,引导学生享受科研过程,享受创新的乐趣,不应过分关注竞赛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