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5:5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新科研课题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高职院校的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得到蓬勃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的成绩也不断得到突破和发展。但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处在发展的初期,科研能力低,在科研成果的研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
在高职院校当中,虽然各个学科都有专门的科研小组和实验室,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设备和资源,但教师在科研上存在态度不端正,对科研不重视,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差,对相关课题研究的资料搜集少,对于科研探索的分工不明确等问题。甚至有些课题研究从课题报告到科研成果的形成要好几年,使各级拨给的课题研究的专项资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长此以往,导致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研发周期长,工作效率低。
(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充分运用
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和思想实际,能够创造出更多指导人们生活的先进理论。所以,科学研究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重视对信息资源的了解与掌握。而当前高职院校在科研方面忽视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对课题研究的现状缺乏认识,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缺乏了解。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忽略了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借鉴和已有理论的创新,这都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没有最大限度地获取丰富的科研材料。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效率低下
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陈旧,工作效率低下。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完成。从科研项目的确立、中期的资料整理到成果的鉴定,包括科研成果的登记、汇总,整个科研过程中资料的搜集、文件的上传下达等都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完成的。材料的采集、问卷调查的收集和资料整理大多是依赖人工来完成的,造成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人员任务繁重,办事效率低下。
二、关于当前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某省20所高职院校。
(二)调查目的:通过对选取的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的现状调查,并对这些学校实施完整的信息化管理,跟踪调查学校的科研情况。通过实验证明在高校进行科研信息化管理创新的意义。
(三)调查时间:2013年1月12日—2013年7月12日。
(四)调查方法:综合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践研究法。
(五)调查内容:抽取某省20所高职院校,对它们在科研上的资料下载、网络资源共享、科研成果电子化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
(六)实验过程:在调查完成后,对这20所高职院校实施科研信息化管理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调查,对它们在科研方面运用科研信息化管理的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修改建议。
三、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
当前各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研发,它不仅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职称的评定。但高职院校的科研在发展的早期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结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实际和信息技术的时代背景,对高职院校的科研信息化管理进行创新。
(一)增强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高职院校当中,无论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对学校的升格来讲,教师的科研意识都至关重要。但当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比较薄弱。通过科研信息化管理方式的创新,可以将各个类别的科研课题进行分类整理,方便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把相关的管理规定、申报要求发表到网站上,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搜集和鉴别国际国内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开阔教师的视野,树立科研的意识,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能够把获得的信息吸收消化,有选择地进行深加工,使其真正运用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去。
(二)创新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从课题的筛选到资料的搜集,包括成果的登记、查阅和汇总都是采取传统的人工完成的。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的效率,而且使很多科研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资源遭到了浪费。所以必须建立完善的科研信息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应设置专门的电子阅览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免费的信息查询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建立科研成果展示的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关键词的搜索找到与课题相关的理论成果,从而为现阶段的课题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帮助。
(三)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要实现高职院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重视资源整合过程中的共享,使科研的审批制度更加公开透明,使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注重数据资料的完整性和高效率,不仅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也方便了科研人员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使他们能够通过网络在线,探讨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提高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使他们摆脱过去资料搜集与整理的繁琐工作,能够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的分析与成果的促成上。
四、小结
【关键词】医院;档案管理;科研项目
科研档案是对于科学技术研究过程加以真实、详细记录,是一种十分关键的信息资源以及技术储备,是国家重要的科学财富,对其务必实施集中、规范管理,保证科研档案的齐全、准确、安全,以便于利用以及研究。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如何规范医院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浅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和完善医院科研档案相关管理制度,实现科学规范管理
建立和完善医院科研档案相关管理制度,实施集中规范管理是对医院科研档案进行科学规范管理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当建立并完善档案相关的工作制度,实施档案工作的规范化以及标准化管理。医院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将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有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中去,并有机融入到计划、课题以及成果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科研以及建档工作实施四同步管理的制度:下达的科研计划和提交对应的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工作应当同步进行;检查科研计划工作的进度和检查对应的科研文件材料的完成情况应当同步进行;对于科研成果的验收、鉴定工作应当和科研档案材料的验收、鉴定工作同步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上报登记工作、奖励评审工作和科研人员的考评与提拔工作应当和档案管理部门出具相应的归档证明资料工作同步进行。
二、高度重视重要的技术资料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格把好归档关
重要的技术资料对于医院而言十分重要,它是科研档案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它能够推动医疗科学研究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在收集过程中必须加以分类以及鉴别,同时,还应当向广大医务工作者做好档案法以及相关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档案意识,保证科研档案资料的系统性以及完整性。
三、提升档案管理和科技人员的自身素质,以便更好地为医疗科研服务
作为一名档案管理或者相关的科技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管理理念;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强烈的参与意识,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由于医院的科研档案种类繁多,内容广泛,载体以及记录形式各式各样,所以,医院的科研档案职能管理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档案存储以及相应的检索手段,充分运用电脑以及网络信息等最新技术,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发挥科研档案资料的价值,以便更好地为医疗科研服务。
四、全过程参与到课题管理工作,保证科研档案的质量
(1)对科研立项进行指导。由可以将科研项目的有关归档内容以及要求利用电子邮件或者下发书面通知给项目负责人,并且对其加以指导,收集该项目的有关文件资料一并交到科研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归档,同时当作对项目进展进行检查的依据。(2)专卷的建立。将科研项目在课题准备期所形成的各种文件资料,由项目负责人建立专卷,以保证项目准备期的相关文件资料的完整性。(3)实行科研项目负责人负责立卷、归档的制度。从项目的启动,项目负责人应当对科研活动中产生的相关文件资料加以收集并整理之后教给科研管理部门,以便档案管理人员及时收集、整理、编号、保管,确保不丢失。(4)严格把好论文的质量关。在论文对外发表之前,作者应当到科研管理部门对于刊物进行核实(是不是正规的期刊);出具论文外投证明信并加盖公章;论文正式发表之后,论文的原件以及复印件应交到科研管理部门归档保管。(5)阶段性检查。在科研课题研究中,科研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应当了解并掌握课题的研究进展,对于课题每个阶段应当产生的原始资料加以检查,查出问题及时整改,以保证研究中产生的原始资料形真实可靠性。(6)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项目的原始资料、实验记录以及过程管理进行检查,以对项目研究产生资料的质量进行验收,如果档案不满足要求,该项目不能进行结题验收。
综上所述,对于医疗科研档案进行管理的最终目标为了更好将科研档案为医疗科研服务,进一步提升医疗水平以及医院的总体素质。所以,应当不断创新科研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用全新的管理方法与理念加强科研档案的管理工作,改进科研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科研档案资源,更好地为提高医疗水平服务。
参 考 文 献
[1],项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国医院.2007,11(2):62~64
质检机构传统科研管理在人员能力、管理模式以及经费监管等方面已经不适合新时代的要求,只有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将新思想新理念融入检验检测机构科研项目管理中,从管理模式上进行改革,科研制度上进行创新,经费使用环节上进行掌控,才能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水平,走向课题管理精细化道路。
关键词:
质检机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创新管理
为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科技竞争先机的号角已经吹响,科技创新的春天已经来临,随着各级部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经费成本的大力投入,质检机构更加注重自身软实力方面的建设,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渐成为衡量各质检机构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技术机构能力得到空前发展,在重大质量安全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对科研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创新科研管理工作模式,是当前质检机构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我国质检机构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1.1传统科研管理模式单一,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很多质检机构科研业务信息化程度不够高,科研管理人员主要通过office日常办公软件来处理项目信息、数据,很难准确快速的反映出科研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信息,为统计和分析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课题研究基础数据分布在各个项目组成员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数据库,很难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把握,因此面对新形势,传统的科研管理方法和观念难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如何运用工作流控制技术来改造科研管理工作现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已成为质检机构科研管理中面临的一大任务。
1.2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
通常科研项目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其中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签订任务书、项目验收等工作;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经费的拨付、核算、报销等工作;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经费的使用。项目经费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支配,项目负责人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缺少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的有效参与和指导,容易出现项目经费支出超预算、超范围、超标准等现象。科研管理人员侧重项目实施进度、科技成果等方向,忽视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财务人员侧重经费下拨、经费核算,因没有参与课题管理的各个阶段,不了解项目实施进度。由于各部门掌握信息不对等而导致经费使用环节监管不严,管理过程缺乏统筹,容易出现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等问题,影响项目的有效运行和整体进程。
2做好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2.1搭建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搭建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功能上实现了质检机构科技计划项目的在线申报、项目实施进度管理,论文、标准等科技成果管理等,替代了繁琐的人工录入和统计,实现了项目管理的无纸化,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项目负责人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可以了解到在研项目的实施进度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使项目的执行情况实现透明化,规范化,标准化;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了解国家最新的课题以及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单位内部各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系统了解本单位科研情况、论文数量、标准制修订情况、课题奖励情况等方面内容。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可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使质检机构科研管理工作走向精细化管理的道路。另外,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还方便质检机构科研工作者以及其他技术人员进行成果浏览,有助于科技成果在单位内部实现小范围的试用,使技术成熟度不断提高,为日后转化与推广奠定基础。
2.2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保障体系
据文献介绍,美国建立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由国会、审计署以及部门内设审计机构组成,国会参众两院设有预算委员会以及拨款委员会,专门从事审查和批准科研预算;审计署参照国会和议员要求,或者依照法律从宏观角度对美国项目经费支出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部门内设审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内设监察办公室以及项目承担单位的内部自查自究。通过外部监督,内部审计的方式,以科研经费预算为出发点,展开全过程管理监督范围,进而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以及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合法。因此,只有不断探索适应自身发展、切实可行的科研经费制度以及相应配套的经费预算、评估、监督审计等系列规范以及处罚制度,才能使科研管理工作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3深化成果转化,利用科研成果推广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具有前瞻性的检测技术、检测装置、检测方法等方向的科研课题研究,质检机构不断提升检测手段,在应对突发性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能够快速形成检验方法,与此同时推进科技成果向检验技术能力方向的转化,也是科研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与推广,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实现行业经济提质增效,同时带动质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可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为中小型科技企业产品质量提供检测技术支持和新产品的鉴定;另一方面可以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积极参与国家或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成生产力,以科技发展带动行业技术发展,捍卫质量安全,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3结论
质检机构的科研项目虽然在数量上相比高校或大型科研院所相对较少,但其存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改变现有传统管理模式,需要将创新思维融入科研管理中,结合质检机构自身产业特点,实现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创新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课题项目管理水平,全面提提升科研综合能力,充分发挥质检机构的优势,把好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第一关。
参考文献
[1]康卫国.高校科研经费规范化管理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2):39-41.
[2]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58-59.
[3]王晶.医学院校临床科研信息化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181-183.
[4]周文泳,李娜.机遇科研过程的科研风险形成规律与防范策略[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23-28.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78-04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引导与激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的任务,以提升其个人业务水平,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张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职称评审的需要,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程度的进步,公开、纵向与横向课题立项、专利等科研成果数量激增,科研实力不断提高。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普遍存在转化率低,科研成果服务教学、服务社会能力不足的问题,在高职院校表现尤为突出,造成了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巨大浪费。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效用,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是指高职院校将其科研成果进行开发、应用、推广,从而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等的过程,包括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转化为教学资源两个过程[1]。从目前的条件来看,高职院校将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即转化成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实践,是非常现实与有效的选择。
(一)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必然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以教学为主,即“以教学为中心”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同时,高职院校的师资构成中,专职的科研人员配置甚少。因此,从高校类型上说,高职院校是应该划归教学类高校范畴之内。这样的教育功能定位,决定了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而教学效果则是教学质量的最重要保证。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有研究表明,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教学效果存在正相关,有科研成果的大学教师的教学效果显著好于无科研成果的教师[2]。据此,将科研成果进行教学转化,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很短,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普遍存在怀疑,企业既不愿意主动与高职院校取得联系,商洽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也常常会拒绝高职院校主动上门推销自己的科研成果。因此,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将其科研成果市场化,实现科研社会化服务的路途还较为坎坷。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在千方百计寻找科研成果社会化转化路径的同时,必须转变科研成果转化思路,寻求成果的“内部消化”,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服务学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以实现科研成果的应有价值,避免教师科研成果的闲置以及学校科研经费投入的巨大浪费。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可行性
目前,高职院校中的科研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教学任务重,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压力极大,因此其主要精力和时间大多投入到了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科研思维和研究命题基本上都是在教学中产生和形成的,科研本身即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事实证明,当前高职院校科研与教研的运行轨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并行甚至是重复的,相当一部分科研项目都是由教改项目衍生而来。监管过程中也发现,部分项目存在着科研与教研重复立项的现象,说明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之间交集甚多,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不存在形式上的束缚。
作为科研的开发者与教学的实践者,高职院校教师拥有着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极大便利。一方面,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及时进行总结,提取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感悟作为科研题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从事教学实践的机会,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充分融入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丰富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种转化程序极其快捷,过渡环节少,管理流程简约,成效明显。
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策略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虽然存在必然性与便利性,但是这个转化不是教师简单的自为活动。就现实而言,科研成果常常只用来完成教师个人业绩考核或者职称评定,然后就被归入教师档案。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采取合理的策略,引导教师自觉将科研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提高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一)树立“教科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理念
教学始终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必须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基本上是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行独立的,二者之间交互很少。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做好科研课题的立项与结项管理、科研成果奖申报、级别界定、全校科研业绩年终统计与考核等工作。这些工作基本上只和教师个人的科研行为关联,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无直接联系,科研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与推动作用没有明显体现。“教科研一体化”的科研工作理念形成之后,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资源的方式,直接支持学校教学工作,同时也彰显科研管理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科研管理部门通过转化科研成果为教学部门增加教学资源,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二)突出课题研究的教学应用性
课题管理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除了科研管理部门专人负责组织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结题之外,学校还会为获得立项的课题进行经费配套。这些课题的取得,从现实情况来看,除了课题负责人晋升职称时能够提供科研业绩帮助之外,在转化方面实际建树不多。虽然教师的职称晋升在客观上充实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但是科研经费的使用与实际效能上的这种巨大反差,也确实与科研经费投入的初衷相去甚远。基于此,高职院校应该确立“不做亏本生意”的科研课题申报原则[3],做好课题申报的前期论证,严把课题申报质量关。第一,对课题进行分类管理,除了一部分课题能够充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具备社会化转化成熟条件之外,将大部分课题导向可以解决学校人才培养实际问题以及对专项教学有明显推动作用的项目。第二,课题立项前由科研管理部门召开评审专题会议,进行严格的课题可行性论证。高职院校科研课题的校内评审专家一般都是由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中,除了来自于教学一线的高职称教师之外,其余绝大多数都是各教学部门的负责人。这些学术委员会成员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熟悉学校的教学工作,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课题的实用性与成果转化潜力,选择立项既能产生效益为企业所采纳应用,又能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课题,最大程度上实现课题立项的实际功用性。
(三)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一般是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的思考与创新,既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也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特色。教师把这些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创新成果与实践经验引入课堂,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学生传授前沿性的专业知识,扩大课堂学习的知识容量,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科研所表现出来的研究能力与知识水平,可以提升个人魅力,既能够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又能够开发学生对于课题研究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迎接百年校庆,需要对校园环境进行升级改造。学校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在细致研究学校校史、文化底蕴与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精心设计出一套精致大气、美观舒适的校园景观改造方案。改造工程完工后,学校的校园环境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校庆结束后,该教师将这次成功的景观改造方案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因为方案所涉及内容就是身边的校园,所以学生反映强烈,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被突然性地激发了。该教师趁机向学生介绍自己正在从事的设计项目,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地表现出参与兴趣。因势利导,该教师就把这些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
(四)建立科研成果校内共享平台,拓宽成果的教学转化渠道
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获奖成果、专著、教材、专利与课题材料(立项申请书、结题研究报告等),如果单通过成果拥有者个人的教学转化,则很难实现服务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高职院校目前师资引进力度很大,一批企业人员进入教师岗位。但是,这些人未经过专业的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不了解高职教育现状,不熟悉教学规律,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困难重重,亟需得到有效的指导。这种指导完全可以引用其他教师的科研成果实现,科研管理部门应鼓励科研成果拥有者将其成果在校内进行共享,以利于其他教师从中汲取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经验,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快速提高。
科研成果的共享平台应该先由科研管理部门搭建,比如在科研处网站上专门设立成果展示栏目,及时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课题材料、专利等成果相关内容出去,然后教学管理部门在其网站上进行链接,实现成果部门共享、校内共享。对于专著、教材等难以在网站上的成果材料,可以委托图书馆以图书流通的方式实现成果的校内与共享。
三、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评价体系建构
效果良好的科研成果教学转化需要高职院校内部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持续、全面地开展转化效果评价是保障成果教学转化质量的重要措施。
(一)建立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激励机制
评价的开展是建立在教师有意识的转化行为基础上的,教师如果没有主动进行转化的意识,任何评价都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把科研成果实现教学转化,为教学服务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评优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完成后,获得较高评价的教师将优先晋升职称、评优评奖,并根据评价等级,给予适当的科研经费追加奖励。
(二)制定科研成果转化评价标准
科研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部门联合成立成果转化评价小组,对成果的最终转化结果进行合理评估。评价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一是根据教师科研成果中关于成果在教学中运用的阐述,例如课题立项与结题时关于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承诺,检查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具体落实情况,并在检查情况不佳时进行及时督促。二是结合科研处提供的最新科研成果清单,评价小组定期深入课堂,通过听课、学生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查教师是否将科研成果进行了教学转化,以及转化后的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着重向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及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等方面倾斜。三是通过教师问卷调查以及走访调查的方式,评价小组检验科研成果在共享平台中的教学辐射作用。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促进了其他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提升,就可以判定成果的教学转化效果与教学辐射作用得到实现。
积极推进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教学业务能力发展以及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科研成果转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在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教学转化,避免成果“睡大觉”以及科研经费浪费的同时,必须加强科研成果教学转化的策略研究,制定合理的转化成效评判标准,充分调动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转化合力,为科研成果的可持续性教学转化创设积极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虹,刘楚达,肖贻杰.基于高职院校视角的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5-7.
[2]魏红,程学竹,赵可.科研成果与大学教师教学效果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85-88.
[3]任培华.教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与新加坡“教学工厂”[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6):49-51.
[4]李飞.教学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影响因素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9):69-70.
Study on the Mechanism Transla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into Teaching Resource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ZHU Xiao-feng
(Zhe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erce,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China)
北京地区高校科研及技术转移现状
科研投入情况
2005年,北京地区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71所,其中有科技活动的69所。在这些高校中,共有科技活动人员45093人,占全市总数的14.95%;科学家和工程师37617人,占16.01%;科技经费筹集61.28亿元,占10.17%;科技经费支出48.12亿元,占8.69%;在研科研项目27753项,占44.16%。2003年北京地区高校校均科技经费总量为全国高校的4.5倍。目前,北京地区高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地145个,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科技产出情况
2005年,北京地区高校申请专利2123件,占全国高校的22.13%,其中发明专利1728件,占27.84%,拥有专利数3188件,占31.03%,发表科技论文57477篇,占57.88%,出版科技著作4572部,占71.9%,均居全国之首。
技术转移状况
北京地区高技术转移远远地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面,2003年校均签订技术合同54项,合同金额校均2054.1万元,而同期全国高校校均则为8项和515.1万元。(详见表1)
清华大学1996年和1998年分别与深圳市政府和北京市政府共建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工业研究院”两个独立事业法人实体,充分发挥其“桥梁”作用,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突出重点,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技术转移上探出了一条新路子。为了推动校地结合和产学研结合,1995年7月清华大学建立了非营利性组织――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其宗旨是通过学校与企业界的深入合作,促进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技术发展趋向和高新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依托,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能力,积极为企业培养、输送各类急需人才,为推动社会与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目前,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171家,其中国内成员单位138家,国外企业33家,形成面向企业的服务网络。并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50多个,借助学校人才、技术和实验设备条件,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加快了学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的速度。
由于实行了校地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和技术转移新的运行机制,学校科研经费中来自于企事业单位的已占一半以上,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也持续快速增长,从“八五”期间的1.98亿元迅速增加到“十五”期间的13.80亿元:“八五”期间输出技术1061项,成交额1.98亿元;“九五”期间输出技术2437项,成交额5.88亿元,同比增长近2倍;“十五”期间输出技术3302项,成交额13.80亿元,同比增长1倍多。
科技投入产出分析
北京地区的高校无论是在科技投入方面,还是在科技产出方面其强度都比全国高校的平均强度大,产出高。其产出效率也相当高,如北京地区高等院校各项科技投入,仅占北京地区全部科技投入的10%~15%左右,科技产出却占30%左右,尤其是在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的产出上所占比重高达60-70%。
但是,仔细分析这些产出,我们发现高等院校的科技产出多为知识性成果,而技术性成果则相对较少,尤其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成熟技术或易于产业化的技术成果就更少。这一点可以从2004、2005两年间北京高等院校的技术输出所占比例得到说明(见表2)。
2004年,高等院校技术合同成交项仅占6.75%,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仅占2.22%;2005年,这一数据分别为6.99%和1.87%,基本与上年持平。尽管高等院校所申请和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占30%左右,但“十五”期间,专利技术的交易仅占高等院校全部技术交易的1.29%.这表明高等院校在技术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重点高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高等院校产出的科技成果技术性成果偏少,尤其是具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技术成果较少;第二,即使是偏少的技术性成果也未能完全转移到工业界,还有大量的成果搁置在科学家的书桌里。
北京高校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有调查显示,高校开发的技术未能应用推广的主要障碍(占被调查项目的76.4%)是“经济上不可行”和“市场小”。由学校基金资助的课题,一般都侧重于学术思想新颖、研究内容先进、目标明确的项目,但由于资助额度有限,这些课题往往只能完成预研阶段,要继续进行应用开发研究,必须大量资金的投入,因此,这类课题一般还不具备应用转化条件;一些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以及各部委和地方主管部门的计划项目,由于是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项目,该类课题承担的多少和完成质量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科技实力,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这类课题的申报和管理。但由于这类课题在立项论证时,主要侧重于方案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着重考察技术的可行性而不太注重对其应用前景的论证,只需要论文,不要求出技术产品,因此科技人员在进行课题研究时较少注意与市场的衔接,因此这类项目转化率也较低;高校承担的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或新产品开发的项目在高校科研课题中占有较大比重,与生产结合较为紧密、较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片面强调课题的完成而忽视了与课题配套技术的相关性研究,致使这类课题应用面过窄,而难以再次转化应用。
成果成熟度低
高校科技成果往往是单一技术、阶段性成果多,缺乏技术集成、技术成熟度低,解决行业性关键共性难题的成套技术少。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资金完成中试,使得技术可靠性降低,并缺乏进一步开发的配套设备和技术。因此科技成果在技术上不够成熟,水平也不高,一般还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与可转化为成果还有相当一段距离。
企业短期行为严重,创业冲动较弱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需求者,其基本行为和态度的偏差也构成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障碍。而北京的一些企业在投资上片面追求投资效益,尤其是短期效益,急于求成,而自身项目识别能力较弱,因此有许多非常好的长线项目推广起来困难,一般地讲,那些短期回报欲望高的企业,创业冲动较弱,害怕承担风险,在投资上爱扎堆。一方面,他们对高新技术成果的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认识不足,只愿分享高科技所带来的高回报,不愿承担成果转化的高风险,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相当多的企业对科技成果的价值估计和认识不足,加上企业对科研机构的不信任、对科技成果的怀疑态度,常常导致双方的合作告吹。一个好的项目,从投入到获得回报,一般来说要经历种子期、创业期、扩张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而这个周期可能长达7~10年!因此,除非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他是不愿意等待如此之长的时间来获得回报的。现在更多的投资者更愿意在3年内即获得回报,甚至期望一年就能盈利,而不愿意经历漫长的等待。正因为如此,许多具有良好前景的技术往往找不到投资者,无法进行继续开发,最后只好胎死腹中。最终,却无法从沉淀着无数夭折技术的“死亡之谷”里被重新打捞出来,脱颖而出,从而跨越“达尔文之海”。
在上述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第一和第二点,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技术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技术指标与经济指标相脱节和缺乏技术集成、技术成熟度低,解决行业性关键共性难题的成套技术少,从而造成技术的有效供给不足。目前在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成果拥有者抱怨有很好的成果找不到投资者,另一方面,资本拥有者握着大把资金,大叫找不到好的项目。据一种夸张的说法,在中关村的上空,飘浮着上千亿的资金在寻找好的投资项目。这种矛盾的状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这实乃是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所造成的。那些号称拥有大量成果找不到投资者的,他们的成果大都是技术成熟度不高的项目,无法直接实现转化,或者市场需求性不强的项目,难于推广应用。
关于大学技术转移的几点思考
技术转移工作是一个牵涉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大学的技术转移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国家宏观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层面的原因,既有人们观念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实际操作层面上的因素。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三项基本职能。因此,在宏观体制上,要改变大学过去对教师单一的评价考核方式,对不同的教师实行不同的评价考核指标,对实现服务社会职能的教师,要把为经济社会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考核指标,并将其与实现其他职能的教师一视同仁,这样才能调动科技人员技术转移的积极性,使他们在选题时一开始就真正地去贴近企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从而增加技术的有效供给;在制度和操作层面上,为促进大学的科研成果向产业界的转移,真正实现其服务社会的职能,我们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调整科技投入政策,实现应用性科研项目立项的四个转变
一是实现由科研院所为中心的技术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确定科研项目转变。过去,科研项目的确定,更多地是考虑研究者个人的喜好、兴趣和研究院所的研究能力,是以科研院所为中心。这种方式对于一个国家的基础研究来说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它有利于发挥科学家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做出重大科学发现。但是,对于应用性研究项目的研究来说,并不是一种最理想的方式,因此必须转向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主导型确立科研项目的方式。
二是实现由单一性项目向集群性项目的转变。在当代,任何一个商品,都是众多技术的集成,单一的技术很难市场化、产业化,只有靠群簇技术的集成,才能迅速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也就是说,只有相互关联的技术共同实现突破,才能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技项目立项时,就应充分考虑这一点。
三是实现由财政的单一投入向企业、研究机构筹集配套资金的转变。过去科研经费的投入,完全是财政单一的投入,企业也好、科研机构也好,他们都认为,反正是国家的钱,不花白不花,其结果是花了也白花,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极其低下。因此,我们认为,今后在立项时,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有相应的配套经费(可按不同类型的研究项目,规定配套经费的比例,如:10%、30%、50%等),政府才能给予投入。只有这样,实现科研风险共担,才能增强研究人员的责任心和责任感,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
四是实现由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单一性向官、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过去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大多为单一的,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包括物质条件的制约、科研水平的制约、研究者眼界的制约等等,这种单打一的方式很难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综合优势,从而实现科研投入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科研项目立项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官、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优势互补,应该规定:(1)以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为主申报的应用性研究项目,必须有企业参与或协助,否则不予立项;(2)以企业为主申报的开发性研究项目,必须有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参与,否则不予立项;(3)软科学研究项目,必须有实际工作部门的参与,否则不予立项。通过这样的规定,促使官、产、学、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
创新科技成果管理机制,调动研究者实现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现有的科技成果管理方式,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创新科技成果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使他们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科技成果转化中去。要不拘一格地创新科技成果的管理方式,凡是有利于技术转移的方式都要允许试验,因为,科研成果的闲置是科技资源的最大浪费,也是国有资产的最大流失。因此,我们认为:
第一,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地方,可无偿或低价将科技成果转让给研究者,这不应该是盘活科技成果存量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成为一种长效机制。这样就能通过使研究者或技术中介机构拥有知识产权,来全面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取得科研项目的最大投入-产出率。
第二,还可以在成果的归属上更为灵活,让参与科研项目的各方――出资者(包括政府和企业)、研究者个人以及项目的策划者都拥有一定的比例。这样,各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开创一个技术转移的大好局面。
第三,无论是谁持有的技术,包括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只要在一定的期限内(譬如2年)未能实现向产业界的转移,政府应该行使介入权(march-in-right),强制进行转移。
深化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功能定位,强化其自身建设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承担着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集成、扩散、高技术产业化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是高技术产业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者。它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构成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相互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是公共创新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具体功能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融合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安全评价、法律咨询、专利、技术咨询和评估等多方面职能; 第二,着眼共性技术开发,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第三,各方面的技术力量的有机结合,实现技术集成,以产业化为研究目标;第四,转移中心成为技术集成的真正掌握者,能独立承担项目的转移工作。
在深化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功能定位的同时,还应强化其自身建设,具体地讲,首先,加强软、硬件建设,应该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技术转移平台,这个平台既包括硬件平台,也包括软件平台。高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应加强技术转移信息网站建设,扩大覆盖面和服务面,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技术研发团队和机构提供优质的全方位服务;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承担和组织实施工作,集成资源和技术,与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起,建设技术转移的战略航母。其次,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为龙头,建设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联合法律事务、专利、技术评估等机构,与各类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外技术源头建立密切联系。再次,实施技术转移的人才战略,培养锻炼一大批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如技术转移专员、技术经纪人以及有技术背景的专利人、律师等。
【关键词】 医学论文;选题;类型;体裁
撰写医学论文前,第一步首先是如何进行选题的问题。在选择研究主题时,应遵循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坚持医学科研选题是为了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心健康这个方针。第二步就是实验研究。第三步便是对实验研究的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拟定提纲。第四步,也就是论文的起草、修改、完成的过程了。下面对撰写医学论文的基本步骤、过程、方法进行简略的讲述。
1 研究主题的选择
1.1 选题的方法
1.1.1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选题[1] 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或社会重大突发事件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科研计划,下达研究项目。各部委、各省市、各部门同样也会根据本地、本部门、本系统、本专业的实际情况或专业发展,制定相应的科研计划,下达研究项目。这些计划、项目,基本代表了国家、地区、系统、专业的科研重点,也是科技期刊年度刊发计划的重点。所以,在选题时应特别的给予关注。
1.1.2 根据学科发展选题 当前,国内外医学科学的发展正处于"挑战"时期,学科的分类和划分越来越细,也越来越专。然而,正是由于各学科间不断的分裂-发展-重组,使得固有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性不断地被分裂、演化,从而孕育出新的学科、新的理论。所以,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和学科发展动态信息的把握,对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特别是选题的前沿性具有重要意义。
1.1.3 根据课题研究选题 根据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进行选题,包括科研结果与开题预测不一致或达不到预测结果。可总结经验,待查出原因后再进行选题。
1.1.4 根据临床实践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科研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努力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去用心观察和思考,会发现许多新的好的选题。
1.1.5 根据文献资料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科研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科研选题。
1.1.6 注意选题范围的把握 在选题的设计、论证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判断能力,经常自觉地变换思维方向、角度、层面,避免囿于既定的思维方法。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选题的论证中,切莫求大求全,包罗万象。如此内容庞博、规模宏大的选题乍一听一看非常激动人心,但仔细一想,或在进行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难题、问题百出,难以实现,甚至主题被千丝万缕的大而无当的问题所淹没而无从着手。这一类选题,如果仍要硬着头皮去实施,其结果顶多是个巨人帽子下的"拇指姑娘"[2],题目大,内容贫乏枯燥。所以,不可忘记在选题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和把握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发展状况、最新成就。
1.2 选题的种类
1.2.1 调查研究性选题 在医学科学方面,这类选题多运用筛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选择地对被调查对象的事实材料进行收集,并通过整理、综合、对比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特异性的结论。例如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等。
1.2.2 实验研究性选题 这一类的研究是利用某种特定的场所、仪器设备、药物试剂、实验对象,进行某种常规的,或特定的、既定的操作。观察实验对象产生的物理或化学效应,从而揭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本质,阐明某种事物的规律及其机理,获得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例如药理实验、病理实验、临床实验等。
1.2.3 文献综述性选题 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疾病、某一药物的研究基础上,对国内外这一领域、专业,或某一疾病、某一药物已在国内外合法传媒上发表的有关该问题的文献的论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归纳、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与推理。
1.3 选题的步骤
1.3.1 提出问题,形成意念 信息是科研选题的成功之母,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性是科研选题成败的关键。在临床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实践中,要围绕社会发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根据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难题和无法解释或无法解决的问题,勤于观察,善于总结,在反思中不断自觉形成一种探讨问题的欲望和意念。也可根据医学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抓住当前研究的热点、难点、重点,并结合自己的专长选择研究课题。
1.3.2 查阅信息,圈定选题 当初始意念形成和建立后,及时、准确地把握医学信息是正确确立科研选题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最新的医学科学信息呢?(1)要带着问题广泛查阅医学书、报、杂志等,获取有关文献资料;(2)经常性地通过医学信息网查询和了解最新医学信息,把握学科最新进展;(3)经常与科研、临床、教学单位和部门联系,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料;(4)加强与本学科、本专业学术组织的经常联系,迎取高、精、尖医学专家的帮助和支持,获得正确的选题方向,圈定选题。
1.3.3 提出设想,建立假说 当充分了解和把握了本学科或本专业的最新科研信息,且在对拥有的大量资料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与评价后,便可以对得出的结论和/或问题提出解决的设想,建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假说,必须具备四个条件[3]:一是符合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二是基于以往的科学;三是具有个人的实践经验;四是可被重复验证。
1.3.4 精心构思,确立题目 课题题目是整个科研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部概括,是指导课题研究的主题,贯穿于全部科研工作的主线。一个好的科研题目要体现出科研的三个要素[4],即研究因素、研究对象、研究效应。所以,拟定科研题目要简明扼要、新颖具体,更要突出先进性、创造性,避免重复性和无效劳动。
总之,选题的途径很多、角度很广、方法各异,但一定要把握好选题宜小不宜大、宜简不宜繁。尤其是缺少经验的初学者,更应避免选择难度大的课题,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小课题易操作,见效快,易出成果。只要耐得寂寞,潜心积累,不放弃闪现的灵感,一定会获得理想的选题。
2 医学论文的类型
根据医学研究采用资料的来源,可分为原著与编著两大类。
2.1 原著 据临床研究性质的不同,又可将原著分为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
2.1.1 前瞻性研究 前瞻性研究亦称为实验性研究。它是研究者按照自己选定的方式方法,以动物或人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精密仪器或先进的检验技术为手段,以症状和体征为观察指标的临床实验性研究,是作者应用临床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撰写出的论文。
2.1.2 回顾性研究 回顾性研究也称临床病例讨论或分析,是就一定数量单个的病例,在经过了一定的观察时间后,对其观察的指标或结果所进行的综合分析。
2.2 编著 是指通过已发表的间接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资料和见解,把许多来源不同、分散、重复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材料,按照自己的体系编排成的文稿。编著可以使读者花费较短的时间,了解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发展水平。
3 医学论文的体裁
3.1 原著体裁
3.1.1 实验性研究论著 包括各种动物的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某种新药的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的实验研究;实验外科手术研究;肿瘤实验研究;疾病病因或病原学实验研究;免疫学实验研究;卫生学实验研究;消毒、灭菌的实验研究等。
3.1.2 临床分析 是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提出新的意见和建议;或是对一组相同疾病进行分析、对照,寻找共同规律。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在选择样本时一定要选择足够数量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病例,并且使这些病例的抽样误差尽量缩小。样本统计指标越多,则离总体统计指标越近,抽样误差就越小。因此,统计样本越多,越能较准确地反映客观规律的真实情况。
3.1.3 疗效观察 是应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包括某一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报告、微量元素与疾病的调查研究报告、新的疾病病种的调查研究报告。
3.1.4 病例讨论 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或某些罕见的疾病,以及发表过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未有重复验证的疾病进行的临床报道,以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并通过讨论,提请临床医生吸取经验、接受教训,提高临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正确思维的能力。
3.1.5 技术报告 主要是介绍医药卫生工作中的某些新的实用方法、新的技术革新、新的实验程序或器械的改进等。文稿的实用性、技术性、先进性都比较强,对临床的实际工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2 编著体裁 在医学图书中编著占的比重较大,例如教科书、参考书、专题书或手册等;而在医学期刊中的体裁主要有:专题讲座、专题讨论、文献综述等。
3.2.1 专题讲座、讨论 是围绕某个专题或学科,在大量收集所需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撰写成的一种专题学术论文。这类文稿虽然不全是或不是作者亲自所做的工作,但他可以帮助医药卫生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了解医学发展新动向、研究新概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展望;可以及时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更新医药卫生技术人员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3.2.2 文献综述 主要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的一种文献综述文章。以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一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发展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学术见解和建议等。
参考文献
[1] 陈映霞.浅谈科技期刊的选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6,7(2):56
[2] 卢福成.选题设计需避盲点[J].编辑之友,1995,4:43
关键词:教研结合;免疫学;研究性教学;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43-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该学科发展迅速、交互性广、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已经广泛渗透到生物学、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1]。免疫学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各章节知识点前后联系紧密,系统性强,并且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免疫学又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学科,如果在授课过程中不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就会普遍感觉难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教学与科学研究是高校学术、学科发展的两翼[2]。将教师所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笔者根据讲授生物学本科专业“免疫学”课程的实际经验,探讨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探讨如何强化免疫学课程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以培养具备科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一、精选教学内容、适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
随着免疫学相关科学研究的迅速发展,新兴的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为免疫学教学提供了更多、更新的知识内容,同时也使免疫学的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复杂。以往的教学内容包括抗原、抗体、免疫系统、补体系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抗体反应、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免疫调节、感染免疫与疫苗、超敏反应、异常免疫应答、免疫系统的进化等内容。教学内容多,但是学时却有限。因此,我们把握住免疫学的重难点,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和删减整合,融合一些章节的知识点,做到“少而精”。如将内容相关的抗原章节与感染免疫与疫苗章节整合,将免疫调节与免疫系统的进化章节简讲,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及教学效果与教师授课的趣味性、条理性有很大关系[3]。免疫学作为一门理论和技术更新很快的学科,与其他生命和医学学科的交叉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教师要上好这门课,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应经常阅读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文献,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并且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免疫学课程教学中,在强调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我们适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及免疫学的发展前沿融人到免疫学的教学内容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的实例
以讲解“免疫标记”为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亲和标记的免疫分析、免疫荧光定位分析、免疫酶标定位分析等不仅是病理诊断常用的技术,也是科研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学生往往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不知道书本上的这些免疫标记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科学研究中是怎样使用的。在此引入教师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中对这些实验技术的具体应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免疫标记有什么用,怎么用。在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采用笔者所在科研课题组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东亚三角涡虫肌球蛋白必需轻链与神经再生过程中脑侧枝的形成有关”[4]为案例,该科研涉及这些免疫标记,同时还涵盖以前学习的“生物化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正在学习的“分子生物学”,以及后续课程“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发展前沿。教师先讲解小分子药物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用于核酸杂交的“亲和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涉及“分子生物学”中关于核酸转录和核酸杂交的知识点及免疫学中抗体制备和酶标抗体的知识点,再启发学生理解该科研论文中采用Northern blot检测DjElc基因在涡虫体中是否存在的原理:首先以线性化的带有目的基因的质粒DNA为模板,通过体外转录的方法用地高辛标记的核苷酸合成核酸探针,然后将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与转到膜上的涡虫RNA进行杂交,杂交后将杂交膜与抗地高辛的酶标抗体进行孵育,然后加入显色液显色,通过显色条带的有无来确定涡虫体内DjElc基因存在的情况。再引导学生理解该科研中应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和抗地高辛的酶标抗体通过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来检测DjElc基因在涡虫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时空表达和在涡虫再生不同阶段的时空表达的原理,提问学生思考讨论“涡虫整体原位杂交后显色的阳性信号区域为什么是目的基因在涡虫体内表达的区域?”“为什么通过阳性信号的多少就可以判断目的基因表达量的多少?”
接下来启发学生比较免疫荧光定位分析与免疫酶标定位分析在原理和应用等方面的异同点,再引导学生理解该科研论文中通过荧光素标记的抗神经突触的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来检测涡虫DjElc基因干扰后神经发育情况的原理,以及笔者发表的另一科研论文“PFOS对东亚三角涡虫HSP70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5]中使用酶标抗体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环境污染物全氟辛烷磺酸对涡虫HSP70蛋白表达影响的原理,这些科研成果涉及“生物化学”中关于蛋白表达、SDS-PAGE电泳的知识点及免疫学中荧光抗体、酶标抗体、免疫组化、Western blot等知识点,从而使学生对免疫荧光定位分析与免疫酶标定位分析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科研成果的介绍,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师生互动性也得到加强,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相关免疫学理论知识和免疫学技术原理,增加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深刻理解免疫学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他们以后加入科研队伍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让学生参与科研的实践教学
科学研究是对课本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它涉及的内容比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深更广[6]。笔者所在免疫学课程组成员不仅教学经验丰富,而且都有自己的科研项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适时将自己的科研项目及成果图片融人到免疫学课程教学中,而且还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整理出一批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和吸引对相关项目感兴趣的学生积极申报,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申报国家和学校的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从而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中,与课题组的研究生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实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需要查阅文献,制订出合理的实验方案;需要对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时间流程等做出周密翔实的安排;需要自己准备实验所需的一切材料、器皿和试剂;需要熟练操作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需要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合作;遇到问题时需要思考,需要对所学知识加以综合运用,需要与课题组研究生和指导教师讨论;创新训练项目结题时,需要撰写结题报告,需要制作PPT参加项目结题答辩。因此,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得到了全方面的锻炼,不仅了解了更多的学科前沿知识,接触到更多的科研技术,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亲身感受到与免疫学相关的一些理论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了科研兴趣和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教研结合,并非教学与科研的简单相加。真正的教研结合,实际上就是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融通:教学基于研究,教学本身也是一种研究;研究反哺教学,研究过程也是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相长、协同发展的过程。我们在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积极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在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同时,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对相关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能力,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了教学效果;教研结合的启发式教学反过来也督促了教师主动学习,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吃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不断了解学科的最新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将课本里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钱莉,龚卫娟,潘兴元,等.医学免疫学PBL教学模式下的集体备课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3):46-47.
[2]杨英,鲁明波,朱敏,等.基于教研结合的细胞生物学启发式教学研究[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2014,4(3):8-11.
[3]牛秀珑,王越,孙奕,等.免疫学PBL授课模式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1,13(1):12-13.
[4]Yu SY,Chen XH,Yuan ZQ,et al. Planarian myosin essential light chain is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brain lateral branches during regeneration[J]. Mol Genet Genomics,2015,290(4):1277-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