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音乐研究

小学音乐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4 15:56: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音乐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音乐研究

篇(1)

一、我国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由于地区差异、教学水平能力的限制等,使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1.重视不够。第一,教育主管部门有待加强关注。不管是农村还是乡镇小学,至今仍守着应试教育,以致教育主管部门对小学生的音乐教学重视不够,不关心音乐教学的师资力量,不在乎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第二,家庭教育支持率不高。在传统教育下,只要是超出了考试范围的内容,一律不去多花时间。而在乡村,有些家长认为利用孩子的课余时间去学习声乐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没有意识到音乐对孩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启发智慧、加强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2.教学条件的限制。第一,教学模式单一。不少学校出现缺少教学资源无法备课的情况,以致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二,教学设施的限制。由于对音乐教学不够重视,使音乐教学设施的改善低,基本设置和工具不齐全,而且在这方面不够重视学生情商的培养和发展,多媒体工具设备的使用几乎不开展。即使使用基本简单的音乐设备也只在公开课上使用,而在常规的音乐课堂上却很少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教学定位失衡。有些音乐教师随意否定教材歌曲,随意引进流行歌曲。虽然会让“学生喜欢,老师省事”,但却导致爱情歌曲泛滥,学生不能好好学习乐谱,音乐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较差。再者,音乐课挪作他用。用音乐课来补习其他学科,使音乐教学基本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有些老师担任着其他学科教学的同时,也兼任音乐教师,老师的音乐素质、教学水平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1.加强音乐重要性,重视音乐课堂。应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认识到音乐教学的地位,从根本上转变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加强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作为学校或音乐教师,应不断对家长和社会宣传音乐教学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

2.转变音乐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落实行动到位,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音乐教育。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价体制,提高音乐教师的音乐素质、教学水平,制定一套完善的音乐教学模式。

3.有些学校缺少教师资源,无法胜任新课标教学任务,甚至出现音乐课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的现象。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培训,将音乐课排给有音乐兴趣爱好和音乐基础的教师。

4.重视音乐课堂本质素质。不能仅仅唱几首流行歌曲就完事了。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音乐细胞、欣赏水平和情趣锻炼,抓声乐唱曲、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学会领略中国古典的古筝、钢琴等乐器的兴趣,引领和基本操作练习和基本的乐谱知识的普及,培养学生听唱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具有音乐的表现力和欣赏力以及创新力的培养可以自己编制一些来源生活中的一些词曲进行歌谱练习。

篇(2)

音乐欣赏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如何采用多元、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和优化我们的欣赏教学,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音乐小品的编创这个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研究入手,通过“选择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作为创编的基础;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小品的编创活动;丰富音乐小品编创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最终促进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

欣赏教学 音乐小品编创 音乐能力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在探索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上已经硕果累累。但在我们的欣赏教学活动中,是否每节课都能一贯使用好的教学方法来演绎音乐作品让学生感知,而我们的学生是否就已经喜欢上我们的音乐欣赏课,已经能够主动感受并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在许多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上,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以教师为主的、机械的教学活动,教师解释音乐作品,向学生传递教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大多数孩子还是被动的聆听音乐、被动地感知知识,学生聆听音乐的兴趣还是没有被激发。那么如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实践活动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背景方向。《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能与他人合作,自信地、有表情地表演音乐剧,并做出评价”; 黄伟平老师的《名曲中的故事》这本书,也曾说道:“欣赏课必须带有愉悦性,该“推”学生上讲台,编导音乐小品,让学生主动学音乐,主动接受艺术音乐”。本文从音乐小品的编创进行研究,利用表演的方式讲述音乐中的故事,让学生通过各种编创方法如节奏创编、歌词创作、舞蹈编排、乐器演奏、情境设计等让学生参与到欣赏作品的综合表演中来,再利用表演的方式讲述音乐中的故事。通过音乐小品的编创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主动走进音乐、关注音乐。

一、选择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作为创编的基础

小学音乐教材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与音乐小品相关联的音乐作品,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优秀、经典的适合学生进行音乐小品表演和创编的音乐作品。如适合低段编创的音乐作品有:圣・桑的作品《狮王进行曲》《公鸡母鸡》《袋鼠》等,标题性音乐《跳圆舞曲的小猫》《木偶的步态舞》《玩具兵进行曲》《口哨与小狗》等。适合高段音乐小品编创的音乐作品有:《孤独的牧羊人》(可拓展《音乐之声》的相关音乐)《暴风雨》《羊肠小道》《魔法师的弟子》《黄鹤的故事》《彼得与狼》等等。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能让音乐小品的编创活动变得丰富、有效,更能让学生了解、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小品的编创活动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音乐小品编创过程同样也应该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启发学生对这种新颖、独特的音乐心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激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音乐小品的编创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表演艺术,在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思考、观察、聆听、演唱、模仿、表演,调动其全身感官的参与。而音乐小品的编创,对于学习音乐时间不长的小学阶段的孩子,有着相当大的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做好足够的前期准备,有效、逐层引导孩子走近音乐小品的编创。通过示范、讲解、编排等活动,先引导学生进行简易音乐小品的编创。

如在进行《跳圆舞曲的小猫》一课教学时,先让孩子们熟悉音乐的各个片段,感受音乐情绪、音色、节奏、旋律的变化,然后再引导孩子们对音乐进行小品的编创。通过反复聆听,孩子们感受到A段主题旋律优美抒情,用弦乐器主奏,小提琴“滑奏”技巧的运用,形象地模拟了小猫的叫声,描述小猫用一种故作优雅的样子跟人撒娇,不时的发出惹人怜爱的“”叫声,让人感觉那猫咪犹如宴会上跳着华尔兹的淑女,美丽而娇媚。教师引导善于舞蹈表演的孩子用优雅、乖巧、可爱的动作来表现猫咪,栩栩如生。而B段音乐,音乐用分解和弦式的旋律进行,中间运用了顿音、装饰音等各种不同的演奏技巧,刻画了小猫调皮、可爱的不同姿态。老师引导学生用俏皮、活的舞蹈动作来进行演绎。两只形态不拘的小猫在我这个“主人”面前,不断卖弄身姿,引得所有的孩子都喜欢上这首美妙的音乐。

这个音乐小品的编创更多的是孩子们舞蹈动作的表现,虽然简单、短小,孩子们的表演也十分稚嫩,却是孩子们走进了音乐小品表演的第一步。让她们觉得音乐小品的编创生动、有趣,更富有挑战性!在音乐小品编创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和策略,鼓励、引导孩子进行编创活动。

三、丰富音乐小品编创的内容,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

不同音乐小品的编创能同时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特长学生在多样的艺术门类中找到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角色,有利于孩子们扬长避短,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能让孩子们更亲近音乐学习,而不是排斥它。因此,给予孩子们广泛的编创空间,能使孩子们更好的演绎作品,提高自身综合音乐能力。在编创实践活动中,音乐小品也可以是改编自学生熟悉的小说、童话等等,可以是孩子们喜欢的流行作品、网络名曲,更可以是校园剧、音乐剧。在活动中,老师要起引导和咨询顾问的作用,协助孩子们选择合适的音乐、共同创编剧本、创编舞蹈、编写歌词、制作背景、集体参演等等,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和培养学生交流、创作、聆听、表演等能力。自导自演的音乐小品还能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歌主要音乐要素的体验,从而提高音乐欣赏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和表演能力。

如:音乐小品《彼得与狼》《孤独的牧羊人》

1.活动与实践

A.进行音乐的初体验。

B.熟悉音乐故事简介。

C.分配创编任务。

D.制作简单道具。

2.音乐小品编创

根据创编任务的分配,开展舞蹈组、演唱组、表演组的音乐小品不同任务的编创。

3.音乐小品表演

合着音乐,进行小品的表演。可是课堂,也可是小舞台。

4.师生评价

要求演员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着重从剧本创编、音乐选择、舞美制作、表现能力(舞蹈、歌唱、表演)等方面进行评价。

通过富有创造性的编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孩子们在编排或编创音乐小品中,采用了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孩子们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更得到多种能力的提升。

音乐小品的编创是实践的艺术,是表演的艺术,在演唱、演奏和赏析音乐的过程中,学生感受音乐带来的无穷乐趣,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小品的编创更好的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作品,给音乐作品以新的魅力。最终,利用音乐小品的创编,去激发学生的聆听兴趣,突破欣赏教学中学生被动欣赏音乐的场面,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音乐体验。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2011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音乐教学;组织与实施

音乐是最能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感情的艺术形式,是人类丰富精神文化的主要途径。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通过优美音乐,净化心灵学生,帮助学生形成高尚品德,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在音乐活动课教学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中传递出的情感与内涵,产生情感共鸣,这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音乐教学中应积极解决课堂活动上存在的问题,组织科学有效的音乐教学活动。

一、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现状

音乐教学是典型艺术教育,但音乐并非一个独立学科,音乐作品多有着特定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音乐,能够激励学生,唤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情感教育的途径之一[1]。但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教学思路和目标模糊,教学过程基本停留在老模式、老思路当中。大多小学的音乐活动课堂上,多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完全属于模仿式学习,学习效率低下,没有音乐意识。并且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学生积极性并不高,不愿意配合教师,多处于溜号状态。这种死板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音乐兴趣及音乐素质培养,完全偏离了音乐活动课初衷[2]。同时还扼杀了小学生天性,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极有可能对孩子心灵造成伤害。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应基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构建课堂,合理组织音乐活动,打破传统小学音乐教育僵局,通过诱导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使学生体验音乐魅力。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进行音乐活动课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小学音乐活动课的有效组织与实施策略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有效组织和实施小学音乐活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多元化音乐活动课堂,展开具有实效性、有效性、针对性的音乐教学[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就是理想的音乐活动课教学方法之一,能够有效组织和实施音乐教学活动。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教学中,很多学生由于没有乐理视唱知识,缺乏自信,所以音乐兴趣淡薄。基础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会唱谱、读谱、识谱的重要课程,若基础课程存在问题,后续教学必然无法顺利进行。在基础教学中,可通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的格子节奏练习法,帮助学生打好音乐基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乐理视唱知识。这种教学方式通过将不同时值的音符放入不同格子,展开音乐游戏,进行音乐教学活动。这种组织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中心,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性,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局,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游戏中学到了音乐知识,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气氛更轻松。同时,这种模式加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体验到了音乐学习的乐趣,乐理知识也变得简单易懂。在唱歌教学中,则可以利用集体教学或小组教学模式,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唱歌教学是音乐活动课的重点内容,具体教学中不应以教师为中心,应将教学模式转换为,学生合唱、伴唱、重唱、独唱等学生为主的形式。丰富的音乐活动形式,对于学生音乐素质和兴趣的培养、音乐能力提高都有着很大帮助。唱歌教学中曲目选择应选择优美婉转,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曲目。乐器教学中,应加强教学互动性。乐器教学是小学音乐活动教学的关键,但大多教师重视度不够,教学质量差。具体的乐器教学中应融入实践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通过多种实践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小乐器操作,让学生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不同乐器的节奏和风格,让学生对乐器产生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索音乐规律。课程活动中常用的小乐器,如:碰铃、角铁、木鱼等都十分便于操作,适合小学生使用。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结束语

音乐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音乐素质和基本审美能力,同时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音乐活动课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因此,在具体音乐活动课教学中,应积极调整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丰富课堂内容,合理组织,科学实施。

参考文献:

[1]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13(11):119-124.

[2]杜建群.实践哲学视野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4,16(11):129-132.

篇(4)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落实素质教育,发展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审美教育课程之一的小学音乐学科,其改革与发展,同音乐教师队伍是密切关联的,结合本区音乐教育教学,将从学科教研团队建设及三级网络教研模式进行详细论述,力求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学科教研与师资培训相结合,进行音乐学科研训有益探究,构建小学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模式。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研团队;研训模式

教育是立国之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发展的保障者,是教育改革的深入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音乐课程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要求小学音乐教师具备高素质的综合性专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广博的文化知识、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对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探索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音乐学科研训模式,是我区全面推进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多年的音乐学科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工作中,我结合本地区音乐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音乐学科研训一体化模式进行一系列探究与实践。

一、以点带面——学科教研团队的建立

(一)成立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

为了更好地开展全区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有效实施审美教育,促进音乐学科全面发展,决定成立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中心组由教研员领衔,现有成员九名,成员包括市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校级音乐教研组长、校级骨干教师。学科中心组的成立旨在于发挥教研团队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服务带动全区小学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促进音乐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小学音乐学科片区教研队伍

我区地域较广,包含中心城区、城乡结合部以及新建城区三大区域,各区域的学情、师资、教学硬件配备等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开展研训工作,我们根据全区的地理地貌、交通线路、学校布局、音乐师资配备等客观因素,将全区划分为三大音乐教研片区,第一片区以中心城区为主,第二片区以新建城区为主,第三片区以城乡结合区为主。每个片区由片区教研组长负责,教研组长由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担任,并配备教研组长助理协助开展本片区教研活动。每个片区由若干教育集团或学区构成,片区教研组即由片区教研组长、教育集团龙头学校音乐教研组长和学区中心小学音乐教研组长组成,片区教研活动由教研组组织开展。这样,既适应了不同区域对研训工作的差异性要求,又实现了全区研训工作的有组织、有实效的开展。

(三)组织小片区音乐教研小组

教育集团由若干区直独立校组成,并把其中一所综合实力强的作为龙头学校;学区由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若干完小组成。教育集团或学区为相对独立的小片区,小片区内音乐教研小组由各校专任音乐教师组成,日常教研活动由龙头学校或中心小学组织开展。从音乐学科中心组,到片区音乐教研组,再到小片区音乐教研小组,形成阶梯式的音乐教研团队,各级音乐教研团队即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它的建设是音乐学科研训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从线到面——三级网络研训模式的构建

(一)师徒结对,共教共研

师徒结对是学校采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师培训方式,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具有直接性、简便性、有效性等特点。小学音乐教师徒弟结对在全区各校全面开展,我们根据各校师资情况,为刚入职的音乐新任教师安排一位本校或外校的在教育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教师,直接在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引领。青年教师师徒结对则遵循自愿的双向选择原则,由年轻教师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师徒结对后双方以指导教学设计、相互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同时,根据年轻教师教学成长情况,由指导教师指导其准备一节较高质量的校内观摩课或小片区教学研讨课,统筹小片区内音乐师资,共同备课、磨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小片区教研中产生的好课、优课,则进一步向片区或区里推广,以更高的平台锻炼教师,展示教师的风彩。

(二)片区联动,协作研讨

在学期音乐教研计划中,各片区每学期至少开展一节教学研讨课。每学期初召开教研工作会议以统筹安排各片区教研计划。

(1)注重研讨前的准备工作

开课教师选定开课课题,做好备课工作,并准备好教学资料和教具。音乐教研员、片区教研组长、片区骨干教师与开课教师进行集备,以试上、评课议课等方式调整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磨课。

(2)重视有效课堂的生成

日常的教学研讨课中,我们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注意引导儿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儿童的学科兴趣的培养及音乐能力的发展。

(3)关注课后的评课议课

课后开展的说课、评课、议课活动是教师专业进步的重要途径。开课教师简单概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观课教师进行本节课的评课议课。通过对课堂教学中优缺点的深入分析研究,借助研训一体化这一平台共同解决教学问题。

(4)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即是对教学业务的反思,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反思。课后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手段是否恰当、教学策略是否适当,教学效果如何,以及结合观课教师的评课议课内容,对本课部分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都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不竭动力。

(三)骨干引领,示范教学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突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骨干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他们热爱教育事业、师德修养高尚、专业理论与技能扎实、课堂教学能力强、教学科研能力强。小学音乐学科也应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骨干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研讨课、学科讲座等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专业成长体会与感受,从而带动其他音乐教师的成长和提升。

(1)教学研讨课

教学研讨课是骨干教师展示教育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具有直接性、有效性等特点。一节好的优质课,是骨干教师智慧的结晶,从课题的选定到教学的设计,从教法的运用到策略的灵动,从课堂的生成到教学的升化,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是骨干教师精心的设计,这样的一节课展示在观课教师面前,仿佛它不是一节课,倒像是一件“艺术品”。听完这样的一节课,澎湃之情油然而生,心中充满赞扬、充满期许——期许开课教师以后把课开得更好,期许自己也能把音乐课上得更精彩。由此可见,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具有很好的模范榜样作用。

(2)学科讲座

开展学科讲座,讲究时效性,应反映当前广大教师在教学上急需充实的内容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科讲座要注重专题性,就教育教学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点进行展开,即要有宽度也要有深度。音乐教育教学含概音乐教学论、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策略、音乐教学评价、音乐教学研究等方面。每位音乐骨干教师都有自身的优点,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学科讲座就可以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擅长的一面。以新课标专题讲座为例,2011年教育部颁发《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2012年区教师进修学校即组织专题讲座——新课标学习与解读,主讲者为区名师工作室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精彩的授课赢得了阵阵掌声,朴实的语言不乏精练的词藻,可见主讲教师深厚的理论素养。通过这次讲座,大家清晰了新旧课标的异同,明确了教学方向。通过骨干教师的教学研讨课和学科讲座,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其他教师增强专业发展意识,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大胆实践,敢于前进,为祖国的艺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三级网络研训是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引领下,根据本区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究而成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音乐学科研训模式。这一模式通过教研团队建设,分级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在教研中强化了师资培训;通过教学引领,示范教学,提升教学研讨有效性,让教师在研训中获得了成长。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审美教育,以点带面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辐射圈,在研训一体化进程中,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曾霖声 单位: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理.曹理音乐教育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评价 反思 课堂改革

我校处于城郊结合部,生源80%以上为外来农民工子弟。结合实际情况及课标的学段要求,教师对所教班级尝试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制定了一套音乐素养评价标准,并注意联系教学,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基础。那么现行的小学音乐课堂模式的成效到底如何呢?我们由调查数据一看端倪。

一、研究对象

六X班全体学生43名,男生27名,女生16名。

二、研究内容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的学科分段目标,确定了以下调查内容:

(一)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二)表现音乐的能力

(三)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三、研究结果

优秀(100-90分)——A类良好(89-70分)——B类尚可(69-60分)——C类加油(59分以下)——D类

(一)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

1.知道常见的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A.24人56% B.13人30% C.4人9% D.2人5%

2.体验并能用语言简单描述不同情绪的音乐。

A.32人74% B.9人21% C.2人5% D.0人0%

3.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能说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风格。

A.9人21% B.14人34% C.16人37% D.3人7%

(二)表现音乐的能力

1.学习课堂乐器(竖笛)的演奏,能参与歌曲、乐曲的表现。

A.14人33% B.13人30% C.9人21% D.7人16%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符号。

A.8人19% B.19人44% C.11人26% D.5人 11%

3.主动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在情节性音乐表演中担当角色。

A.29人66% B.9人21% C.6人13% D.0人0%

4.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并能用自然的声音唱出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A.13人30% B.15人35% C.14人33% D.2人2%

(三)艺术想象和创造力

1.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A.9人21% B.13人30% C.17人40% D.4人9%

2.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A.7人16% B.20人47% C.9人 21% D.7人16%

四、研究情况分析及反思

(一)横向分析

1.由调查表可以看出在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这部分中,“体验和描述不同情绪的音乐”是学生最容易做到,也是优秀率最高的。而带有记忆特征的部分,例如熟知各地民歌、民间歌舞、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情况就不容乐观,这说明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他们听得懂音乐,也能浅显地理解音乐。后者由于受到地理、人文等知识的局限,加上音乐课程设置的特性导致欣赏过程都是“一遍过”,学生所接受的新知识没能得到巩固和拓展,因此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是浅薄贫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三多”,即“多听、多看、多感受”,并通过丰富有效的活动设计加深音乐记忆。

2.由表现音乐的能力这部分可以看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学生既乐于参加又有非凡表现。对于知识技能(认识常用符号)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显然没有这么浓厚,因此得分率并不高,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能力掌握先行,在此基础之上再认识相应的知识符号。对于器乐及歌曲演唱的部分,由于缺乏表演环境和自信,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有展示演练的机会,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人前表现的自信心。

3.想象力是智慧的“翅膀”。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无所谓创造。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是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音乐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会想象、有智慧、很有个性。在艺术想象和创造力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其实是愿意表现和创造音乐的,但是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创造它,而男生在这方面显得更欠缺,与音乐相关的姊妹艺术如舞蹈、律动显然没有女生来得驾轻就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他们的思维创造空间。如在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这首乐曲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片段:

师:在这段音乐中出现了哪些自然中的声音?(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风声、雷声、雨声等等)

师:我们能不能自己创造这些声音呢?小组讨论,用我们身边的物品创造、模仿出这些声音。

(学生分组讨论,利用自备物品和教室里现有的音源,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这段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他们抖动塑料袋、纸张、书本表现风声,撩起水桶里的水模拟雨声,用铁皮的铅笔盒互相碰撞模仿雷声,教室里响起了风声、雨声、雷声等。)

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生活就是音乐的源泉,只要大家平常用心观察、发现这些声源和音源,并把它们运用于音乐中,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纵向分析

从学生的三类素养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的音乐能力表现呈金字塔状,即:

1.感受与鉴赏音乐的能力在塔底,最容易掌握,这部分的优秀率也最高,这说明学生的内心是愿意了解音乐的也是喜爱音乐的,因此在难度不大的这部分,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出色。

2.位于塔中的是表现音乐能力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音乐的喜爱不只停留在聆听和感受上,而逐渐转化到愿意合作表演,用身体、声音或者器乐表现音乐,融入音乐。只是这时候的一些知识技能对很多学生来说还稍显困难,比如,在学习《跳柴歌》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可让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演这首歌曲:校合唱队的学生采取了演唱的形式;有的学生采取打节奏或打柴的形式,因为他们更擅长节奏的演奏;有的学生在歌曲前奏时采取朗诵的形式。这是学生从形式上与经验自觉联系的范例,在评价时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可适当调整教学难度,让学生跳一跳也能摘到想要的“桃子”。这样,学生对于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更浓厚,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才能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

3.对于我校学生来说,日常生活中接触得少,自然也就想得少、创造得少。因此,每每遇到需要孩子发挥具有童真的想象时,一个个课堂中的“精彩”都似乎变得可遇而不可求。当然,艺术想象与创造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这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学生的大胆协作,尝到了创造的快乐和甜头,学生才会明白什么是创造音乐,如何创造音乐。我们不该让学生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项目上,而应该让学生投入到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中,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

其实,擦亮一根火柴,我们就可以点燃一片天空,新时代的音乐老师要走在教学的前沿,做那手持火把,带领学生进入音乐天堂的引路人。让快乐的音乐课堂能够还学生一个梦想舞台。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有效评价 音乐素养 教学能力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评价逐步受到音乐教育者的重视,但通过近年来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师的课堂评价缺少理论依据,评价自己的课堂不准确,或者就没有课堂评价的意识,这样以来对学生的关注度就会降低,这样学生也就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掌握什么,教师也不知道最终呈现在学生身上的音乐素养究竟有哪些;通过各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发现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仍占据主要地位,主要以教师为主,通过乐理知识、视唱、演唱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造成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唱几首歌,死记硬背一些乐理知识,最终对音乐失去兴趣,教师得不到正确的教学效果反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好坏不能正确评估,从而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传统评价的反思和对教师的观察,认为有必要对音乐有效教学评价进行研究,使音乐教学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巨大的功效。

1由过去关注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转向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

首先我们的执教者和评价者要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过程与方法: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和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升华学。我们的教师和评价者需要带着这样的观点观察课堂和学生,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鉴赏和挖掘音乐中的美,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够被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等理想的境界所吸引和陶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通过三维目标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形成音乐素养的积淀,能够用音乐素养体验学习音乐的满足感。

2打造“教师+课堂+学生获得”相统一的评价模式

课堂教学中正确的评价方法和积极的评价手段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注重音乐素养的积淀,用音乐素养的积淀帮助学生进行音乐体验,让学生有音乐学习的满足感,同时促进教师对自己课堂评价认识及教学能力的提高。结合三维目标,在每节课的课后教师要观察“学生获得”了哪些音乐知识或者是技能,效果怎样,然后反思自己的“课堂”,原因出在哪里,课堂目标、环节及课堂调控是不是为“学生获得”服务,反思课堂的得与失,通过“课堂”的得与失审视自己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师素养等反面的不足,并通过反思和实践不断提高。

3获得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实践价值

3.1从音乐教学评价的层面指导课堂,注重课堂反馈的实效性。就课堂教学而言,评价总是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就学生获得而言,评价也是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师及时的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改善课堂教学,不仅推动了有效性评价,对教师教学能力以及学生音乐文化素养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3.2形成教学有效性评价的判断依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否能有效性的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的音乐学习,因此,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和“教师+课堂+学生获得”的评价模式是判断音乐课堂是否有效性的依据。

3.3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教师反复的对照评价模式进行改进教学,有准备的、与目的执教,有效课堂调控,学生的注意力直指音乐本身,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能力会不断增强,将对音乐的各种感觉不断“内化”,让学生在音乐注意力、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方面不断得到提高,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文化内涵。

篇(7)

关键词:音乐教育 情感教育 情绪效应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42

在课堂教学中,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通过音乐跳动的音符,使学生将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尽情地遨游在音乐的世界中。音乐具有调节人的情绪的作用,音乐也是情感的艺术,那么在音乐教学中,就要做到以情为本,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来实现良好的音乐课堂效果。

1 调动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与学生的情感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存在着排斥的心理,就会将抵触情绪发泄出来,从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音乐课堂教学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特点为突破口,特别是小学的音乐教育,由于学生年龄小,没有太多的生活阅历,对于音乐表达的内涵不会有所掌握,此时,音乐教师就需要营造与音乐相当的氛围,让学生进入角色,并以音乐为背景,使学生体会音乐的故事,并从中感受音符所带来的美的意向。每一段音乐,都是一段故事。小学生正处于喜欢听故事的年龄,如果让音乐以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就会激起小学生的兴趣,此时,再配合音乐,将故事与音乐融为一体,就很容易将音乐以情感的方式传输给学生,并被学生所消化理解。比如由贺绿汀所创作的钢琴独奏《牧童短笛》就是以其本人童年的故事为背景的。音乐所描绘的是牧童骑坐在牛背上,走在绿草青青的田野上,而这首钢琴独奏,就宛如是牧童吹出的曲调,飘荡在草原上空。此时,音乐教师就可以以这一背景为主题,请同学们伴随着《牧童短笛》的音乐讲一些相关的故事。再如,《鸭子拌嘴》是一曲打击乐,在听过音乐之后,可以让小学生判断一下什么动物在走路,并走到讲台前来学一学动物走路的样子,使音乐课堂更为生动有趣。同样,在欣赏《跳圆舞曲的小猫》的时候,可以先请学生描绘一下小猫的特点,并模仿猫咪的各种姿态和叫声。在学生充分地领会了猫的形象之后,在这曲管弦乐的伴奏下,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乐曲当中,并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释放。

2 引导小学生对音乐内涵的更深入了解

当小学生对于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正处于兴趣盎然之中,音乐教师就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将学生从想象中带回到现实中来,让小学生在意犹未尽中体会音乐的实质性内容。此时,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多媒体课堂教学。伴随着音乐的响起,从幻灯片上出现了学生们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影像。乌龟在慢慢地爬行,兔子在快速地奔跑,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将课堂的氛围带动起来,并同时加深了对音乐内涵的理解。

如果对于音乐无法理解,小学生就不会展开活跃的思维与音乐教师产生互动,更不会积极地接受音乐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只有当学生在情感的带动下,主动地、自发地参与到音乐教学内容当中,并以积极的态度来配合音乐教师教学进程的时候,音乐课堂教学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3 引导小学生对音乐的驾驭

从体验音乐,到感受音乐,其目的并不是要小学生体会音乐的美感,而是要将这种美感进行升华,成为自己切身体会中的一部分,并可以将其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驾驭,使音乐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人说,艺术从生活中来,所以要将情感融入到艺术中,才能够体会艺术之美。艺术的创作来源于实践,其以抽象的、强烈的表达方式,将情感宣泄出来,让听众去感受,去体会,并将音乐融入到生活中,去寻找生活原型。所以,音乐之美,并不在于享受其中,也不在于可以模仿,而是要在音乐的感染力下,使听众与创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冲撞。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教学,则需要音乐教师来引导,将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想象力激发起来,将音乐以文化知识的方式传输给学生,给小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另外,还可以改变常规的教学方式,采用其他的方式来代替乐器的演奏。对于小学生来讲,在短时间内熟悉乐器的操作是非常困难的,此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其他的方式来替代,比如,在桌面上放置一排玻璃杯,每一个杯子里面都装上不同量的水,用小竹棍轻轻地敲打水杯,就会有不同的音符传了出来。首先由音乐教师示范演奏,那清脆的乐声响入耳畔,加之水杯的弹奏,使学生的积极性被带动了起来。此时,音乐教师就可以请小学生到前台来进行演奏。经历了情感体验之后,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思维潜能在音乐教师的引导下被激发了起来,从而懂得如何驾驭音乐,以为将来的音乐创作打下基础。

4 情感教育与个性发展相配合

对于音乐的理解,与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关系密切。有音乐天赋的学生,其对于音乐的驾驭自然是很轻松的,而且能够配合音乐教师将教学内容高效地完成。然而,有些学生对于音乐毫无兴趣,甚至于从心理上对音乐课就有一种莫名的排斥感,这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释放的情绪,就会影响音乐教学效果。对于这部分学生,音乐教师在教学当中,就更应该深入地研究,体会其中的原因。小学生处于爱玩好动的年龄段,此时,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设计各种游戏,让游戏与音乐相结合,把课堂的主角让给学生,而音乐教师辅助引导。让学生在玩乐中领会音乐,发成为一种情感的体验。

5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每个人来讲,音乐都是一种良好的沟通方式。通过音乐来调节情绪,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对于小学生来讲,音乐教学不仅是文化课,也是培养情感交流的一种尝试。将情感教学引入到音乐课堂当中,让学生潜移默化中领会音乐的内涵,可以使音乐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健华.将情感体验进行到底――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J].教育研究,2012,(6).

[2]陈志刚.情绪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