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5:56: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经济评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009
[中图分类号] F23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023- 02
0 引 言
本文首先构建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然后根据构建的模式流程阐述整个模式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
1 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构建
首先要对审计的环境及企业内部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各项工作的流程风险及战术决策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参照风险导向审计的程序并引入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剩余风险及检查风险;在风险评估后依照风险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制定审计策略及方案并实施风险应对;最后把审计结果交于管理层决策,并完成企业经济责任评价和审计报告。
2 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阐述
2.1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动态分析法、财务报表法及环境分析法等多种。本文风险识别采用环境分析法,可分为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了解所审计企业所处的行业的发展情况、生产经营是否存在周期性和季节性,行业的盈利水平及发展趋势。审计人员通过国家统计部门的网站及行业协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来收集所需的行业状况的数据。法律和监管环境主要是了解相关部门在本行业的一些特殊规定。其他外部因素主要有银行利率的变动、通货膨胀及全球经济形势等。
内部环境分析:审计单位的性质对于企业的税收及财务报告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作为审计人员首先要分析企业的性质。审计单位使用何种会计政策对于审计单位所做的审计报告、验资报告等一系列内部经济活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会计政策是否符合法律及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内部控制是企业是否遵守法律规定及衡量经营效果的尺子。
2.2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首先对被审计企业的总体风险及流程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引入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及剩余风险。
总体风险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使用的方法是SWOT矩阵法。流程风险评估主要使用流程图法。风险警示系数是直接利用审计人员被处罚的概率来计量的,是对审计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的综合控制参数。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包括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此风险评估法能事先确定可能发生错报的账户和披露,能节约审计资源。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可以通过两个层次来评估,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层次,并在这两个层次中引入风险警示系数,使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更为合理。检查风险主要受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的影响,首先要确定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然后审计人员要明确审计证据、重要性水平及检查风险间的关系;最后根据前两条以及风险警示系数来评估检查风险。剩余风险来源于战略分析和经营环节分析,是审计人员较为关注的方面,审计人员在评估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后得出剩余风险。
2.3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实质性程序及风险再评估。内部控制测试首先要初步评估控制风险,然后根据风险水平不同分为高水平内部控制、低水平内部控制及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风险。对于高水平的内部控制不必继续了解;对于低水平的内部控制要测试全面的控制活动;对于低于最大值的控制风险要测试企业层面和业务层面的控制来应对控制风险水平。实质性程序包括细节测试及实质性分析程序,其流程是依据被审计企业的资料,对财务指标复核,寻找审计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项目组成员分头实施有关会计账户的审查工作,根据审计中的特点确定重点,并正确划分经济责任界限,最后做好底稿。风险再评估企业经济审计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审计过程中法律法规可能有重大变化或企业内部有重大改变都需要审计人员再次评估,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4 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审计人员把审计结果交于管理层决策并最终完成审计报告。管理层在处理审计结果时要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及考虑报告带来的审计风险。对审计结果进行评价常用的指标有财务效益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评价过程中使用的评价原则主要是客观性、谨慎性和统一性。报告带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的了解不全面所造成的,审计人员要严格按照企业的真实情况对企业审计并编制审计报告及披露被审计企业存在的问题,减少报告带来的风险。
3 结 语
本文首先构建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模式,然后对整个模式的全过程进行阐述,主要包括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识别、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评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及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唐可蔚,宋夏云,郭强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流程[J].审计与理财,2015(5):40-42.
当前的建筑企业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种:流动性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这四种风险之间又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容易产生放大效应,牵扯到发包方、分包方、材料供应商等各方的利益。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的管控,最有效的办法和前期就是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和健全的企业内部监控机制,依靠完善的风险监测评估报告体系,对企业可能面临的主要经济风险进行评估和确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适当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企业中全面推行风险管理,根据企业政策进行战略调整,对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及时衡量、报告、监测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一、建筑企业经济风险的识别和评估
(一)建筑企业经济风险
当前我国建筑企业的经济风险识别大多都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同时使用鱼刺图辅助识别企业面临的主要经济风险因素、风险因素来源及风险种类,然后对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进行评估。上文提到常见的四类经济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价格风险和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以及原因分别如下:
第一类,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短时间内无法履行财务义务,不能支付供货商的材料款项、设备租赁费用和人工费用等。这种现象将无法保证施工必需的材料和设备供应,极大的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筹集资金、资金运用、积累和重新分配等财务手段进行调节。
第二类,信用风险是指发包方不遵守合同、不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而导致建筑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通常是因为开标前对各企业调研不足,发包方信誉太差,履约能力不足所致。
第三类,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及施工机械、设备租赁价格临时突然上涨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另外还包括国家政策变动、对工资以及税率等进行宏观调控所带来的经济风险。
第四类,利率风险指的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引起的货币贬值,间接导致发包方在资金供应、材料和设备的购买、租赁上不及时或不满足施工质量要求,从而引起建筑企业承担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二)建筑企业经济风险评估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评估,是通过对风险的敏感性分析和预期值的确定,列明潜在风险清单,确定最重大的风险;再评估承担各风险的成本和风险期望值。常见的评估种类有:超支风险、工期拖延风险、质量风险、技术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意外事故风险等。
二、建筑企业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建筑企业经济风险常见的应对方法主要有风险规避、风险缓解、风险转移和风险保留等。
(一)风险规避
风险规避是指加强企业的经济风险意识,对风险较大的项目从风险源头进行防范,避免风险的发生。该方法重点在于加强标前调查,通过对项目风险的充分分析,对于有不诚信记录或信誉较差、履约能力差的发包方要主动放弃,从根源避免经济风险。建筑企业要牢记“三不揽”原则,即项目垫资过多不揽、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揽、边设计边施工的工程不揽。必须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认真的调研,量企业之力而行;认真研究施工合同条款,完善签订流程,最大限度的规避合同漏洞导致的经济风险。
(二)风险缓解
投标前期,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项目招标文件,对发包方的意图和要求做到了如指掌;仔细审查施工图纸,认真复核工程量,制定严谨合理的投标策略,减少合同带来的风险;时刻注意主要建材的市场价格动态,确保报价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可调价格的合同,一定要随时掌握市场价格的变化,才能及时按照合同条款进行调整,减少价格风险;合理选择分包商并进行科学管理,监督和敦促分包商及时到位履行分包合同,最大可能降低项目分包风险。
(三)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指的是通过实行担保制度和购买工程保险,将经济风险尽可能的转移到第三方。建筑企业可以与合作者或分包商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关系,以此将经济风险分散转移到各合作者上。还可以在工程施工阶段实行保证担保或抵押担保,将风险转移到分包方。另外购买工程保险也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在保险公司购买工程保险,在出现担保范围内的经济损失时可向保险公司索赔从而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常见的工程保险有建筑工程一切险、施工机械设备险、第三方责任险以及人身伤亡险等。
(四)风险保留
企业通过建立灵敏的预警机制,制订完善的风险应对计划,提高在资金、进度、技术等方面的应急储备,增强企业对经济风险的承受能力。企业要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益,通过加强对资金运行的监控和管理,以保证资金能合理到位使用。建立健全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全面系统的评价企业效益,从企业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以防范经济风险。其中,获利能力指标包括: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偿债能力的指标包括:流动资金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经济效率指标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和产销平衡率;发展潜力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销售净现率和股东收益率。通过加强成本控制,全面研究审核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综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和工期、成本等因素,制订先进合理的施工方案;密切注意市场要素的变化,如材料价格、政策变化趋势;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善于运用法律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经济管理;创新;知识经济
企业经济管理,简单而言,是指企业以价值原理为基础,为实现利润最大化而对生产经营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资金收支活动,其涉及范围囊括了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以及售后业务等各个方面,既复杂又艰巨。当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时代特征要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在管理上加强改革和创新,然纵观我国多数企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仍较薄弱,造成企业内部产权混乱、财务风险预测薄弱等种种问题,加剧了企业风险。基于此,本文就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进行粗浅探讨,以期实现企业经济增长的稳步发展。
一、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内部控制由来已久,但直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定义才在美国产生,即“内部控制包括组织的计划和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促使遵循既定的管理方针等所采用的所有方法和措施。”1992年,COSO关于《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又将内部控制总结为“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董事长、管理层和其他员工所实施的过程,旨在为一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营运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行性。”由如上分析可见,内部控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的重要手段。企业的内部控制职主要含如下几大方面:领导层用于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为对企业经济活动而进行的综合计划、控制及评价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等等,可以说,它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及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实际中,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创新改革,可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架良好的控制活动、加强内部控制能力、加强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等几方面入手。由于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的内部控制过程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此重点探讨财务风险防范控制问题,具体如下:一是抓好筹资风险的评估。筹资是企业正常营运的有效保障,因此要事先对各种筹资活动(如筹资结构的安排、筹资金额及期限的制定、筹资成本的估算、筹资的偿还计划等)做好评估工作,并加强事中的监督及事后的考核。二是抓好投资风险的评估。要加强各种股权投资及债权投资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预先考虑充分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负面因素,做好应对预案。三是抓好信用风险的评估。本文所指的信用风险,特指企业应收账款回收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企业应结合不同客户的实际,构建客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信用活动的管理,降低信用风险。四是抓好合同风险的评估。企业的合同风险主要是指在合同签订及履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因法律纠纷而导致的被诉或败诉的几率,对此,企业应积极建立合同风险评估体系,严格规范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监督等各种行为,有效降低合同风险。
二、加强企业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而抵减利润的一大因素即是成本,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企业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升。二是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产品价格受成本水平影响极大,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水平,则势必提高产品在价格竞争中的优势。要加强企业成本管理,除了科学制定成本管理目标外,还应重点抓好如下几点:一是抓好物资采购环节的控制管理。采购成本管理控制在企业成本结构中具有重大作用,做好该环节的管理控制,确保企业采购物资的价格优势,能给其后的一系列成本管理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仓库管理部门是企业的物资储存及保管的部门,每月末,各内部单位应将对物资的需求情况列表报仓库管理部门,由仓库管理部门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做好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工作,再由采购部门依据该计划进行采购,同时,由物资采购定价委员会对采购部门的采购活动进行监督。二是抓好企业成本管理的事中控制,如建立全过程控制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建立低值易耗品管理台账,加强物资的领用;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和定额成本管理相结合;推行责任成本会计,划分责任成本中心,确定责任范围,编制责任预算,制定考核标准,等等。三是抓好成本管理的事后分析。结合“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的原则,通过指标对比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等措施,做好各种成本分析工作,如单位成本的分析、成本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营运支出项目的分析,等等,切实掌握成本升降的原因,进而有效改进成本管理工作。
三、搞好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
企业的人力资源并非劳动者本身,而是指劳动者现实及潜在的智力水平、劳动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是一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的无形的资产资源。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否步入更高层次,而要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优化,手段之一即是搞好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主要是对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量化,从而明确人力资源存在的经济价值,避免或降低人才的浪费及流失,同时,还能促进人才管理模式和经济管理模式的对机结合,将人力资源的经济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到实处。在企业中,对人力资源的经济核算可从如下三大方面入手:一是成本的取得核算。所谓取得成本,是指招聘劳动者所花的费用,其在招聘过程中已经发生,因此无论后期的实际使用程度如何,它都不会随着劳动者后期的价值而发生改变,因此对企业而言,取得成本是沉入成本,在支出该费用后,应在当期将其作为期间成本在收益中扣除。二是培训和开发成本核算。相较于其他项目投资,人力资源投资的不稳定因素更多,人力资源的培训结果往往因职员自身因素的差异而取得不同效果,也即是说,投入相同但所得效益不同,因此在培训核算方面,不能简单地以平均法来进行分摊,而应该构建培训收益账户,对每次培训的收益进行整体的核算。三是人力资源增值核算。对于初入企业的职工,为能更好地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是否得体以及该职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应单独核算该职工的增值价值,以方便管理层以此为参照合理调整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四、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作为一种无形财富,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对促进企业经济的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如,企业将开发出的信息资源有效投入到生产及经营活动中,能有效促进劳动力、劳动手段以及劳动对象的优化组合,产生放大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值。此外,在市场竞争中,企业只要能以信息为支撑,必能抓住机遇,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见,企业一旦能掌握利用好信息这一无形资源,必能充分获取其重大价值,且可能以几何级数增长。要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一是抓好营销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营销水平对其盈利水平及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应积极构建市场营销的电子商务平台,在该平台上集中管理企业的客户信息、交易信息以及资源信息等,以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目标销售群体的具体信息,针对性地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营销战略。二是抓好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供应链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的“经济链”理论,对企业而言,完整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提升企业绩效,是价值创造的重要手段,而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指将企业的原材料、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构筑于一个完整的信息控制链体系中,从而更方便企业在第一时间内获取第一手资料信息,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居有利地位。
总之,经济管理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是企业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法宝,企业应将经济管理与其他各项工作紧密结合,通过采取种种相应措施,促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得到有效革新和改善,确保企业经济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现今社会,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发展类型从粗放型逐渐转变为知识经济型。石油企业传统经济管理机制在社会实际运营中潜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因此,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探究,破除传统经济管理模式的各种弊端,建立新的石油企业管理模式,保证资源使用价值最大化便尤为重要。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新模式,新探究
进入21世纪,我国市场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稳步发展,在高度的经济开放程度下,石油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管理企业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企业发展的速度甚至生死存亡。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引进正确经济管理的方针,实现经营管理战略的创新,有力掌控市场发展现状和变化规律,认清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服从市场发展需要,开拓领域,强化市场竞争能力,保持企业经济利润持续增长。
一、影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因素
(一)石油企业现代企业经济管理
根据企业规模、性质和经营环境等不同的各种情况,对企业实行管理模式影响因素的区别却大致相同。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扩大给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企业从2003年至2007年底短短的四年间,就实现产量从1000万吨到2000万吨的跨越。同时,也要面临多样化的挑战,这使得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优质的竞争理念和高明的竞争方式会让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
(二)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更新,我们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知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也相应提高。因此,加大信息技术对企业的投入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信息的交流和信息速度的发聩,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大企业发展空间,改善企业经济发展方式,增加企业产品附加值。我油田企业以每年给国家增长一个中型油田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我国最大的产气区与天然气管网中心。只有对企业自身经济管理实行创新,才能完善企业管理,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网络技术的普及
现代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促使网络在社会各个领域不断普及,这使企业获得更多与外部环境接触的机会,截止2000年,已有14块,总面积达15481.4平方米的国际、国内的合作区。同时,面临的竞争也与日俱增。要想在竞争中取得匪人的成绩,还要应付各种严峻的考验,所以,企业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规模和自身资源的匹配
企业规模在不断的发展扩张中,应避免不合实际的经营。我公司地处的鄂尔多斯盆地油田资源丰富,共36个油田、7个气田,在扩大生产规模和经营的同时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不能盲目没有目的和方向,也不能贪大求多,极速扩张。
二、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探索
(一)企业自身价值的评估
多数油田企业对自身的评估依赖固定资产、销售额、流动资金、现金流和利润六大模式。轻视自身品牌资产、知识产权、团队资产、数据资产以及互联网等宝贵的无形资产。有些来自互联网上的数据资产尤为宝贵,但我长庆油田依靠以德服人,用严格的要求影响人,采用与人为善,设身处地等方式调动员工积极性。
(二)良好的企业规划
对油田企业经济目标进行合理的总体规划,合理的规划会规范企业经济活动,有助于推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企业在进行运营时,需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方向对其经济目标进行规划。与此同时先制定目标规划的总体工作,搜集有效用于规划的资料信息。准确记录企业实现目标的进程,并合理监督整个进程实施的情况。在制定好企业规划后,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审核工作,审核规划的合理性,能否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有效、顺利的开展和实行,能否让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结合长庆实际生存战略、有效益持续发展战略、合理低成本战略和符合低渗透油气田的特征科技创新战略。
(三)合理管理企业资源
如何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有效的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是领导者掌控企业的关键。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在配置管理人员时,要先考虑具有良好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的人员,同时,企业要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相关培训和考核。培训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考核能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形成良好的奖励机制,进而提高企业的经历管理和经济效益。
(四)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科学评定
在对企业实行经济管理的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评定,用来确保实行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合现行企业和企业利润最大化。具体的评定工作包括:对企业制定目标、经营管理战略和经营业绩的评定等。我公司重视文化建设,舍得投入,下得力气,肯用真功夫,根据企业特色彰显长庆个性,确定可行发展目标,形成自己的企业理念和奖励原则。
(五)建立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建立良好的油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会使我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形成完备的经济管理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我企业从1950年开始勘探到1970年按照国务院文件建立油田会战指挥部,1983年经国家石油工业部批准更名长庆石油勘探局,再到1999年企业重组改制,从而建立良好完备的经营管理体系。
(六)重视知识信息
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在信息量和知识量快速增长的现今社会,企业管理者应认识到知识作为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包括硬件设施和人力财力,也包括知识与创新的竞争,并且,这种竞争处于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核心内容。提高管理的创新能让企业更好的适应科学技术变化和社会经营环境,使新的管理思想融入到企业中。因此,现代企业应善于学习知识,积累知识,把知识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油田企业决策者对现代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执行决策的力度对于企业的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起决定性作用。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存在一些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油田企业运营的环境会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改革,为油田企业实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宝元:《人力资本运营―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战略与致胜方略》,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45-47页。
关键词 现代企业 经济管理 模式 管理体系
一、什么是企业经济管理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种资源价值实现的管理,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盈利这一目的的活动的总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职能逐渐由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型管理发展为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生产经营型管理。
因此,企业经济管理的任务是,不仅要根据企业的特性及生产经营规律,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控制产品成本与费用,提供适当的薪酬福利,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全部生产活动,加强经济核算与经济评审,获取良好的资金利用率与投资收益率。而且还必须把企业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要素,按照市场需要与客观经济规律,科学地组织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首先,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未能摆脱掉计划经济旧体制的不良影响,严重的滞后于现代市场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传统模式下的“国家拨资金”,“国家统理收支与统负盈亏”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并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效益的提高。
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化与全球化特点更加显著,市场竞争瞬息万变,组织环境日新月异,企业的经济增长模式已开始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企业经济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明显起来。
由此可见,转变企业经营管理观念,掌握经营管理方法,完善经营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特别是深化企业财务改革,做好企业财务管理,有效实施资金投放、资金筹措与营运资本管理,并构建与规范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确是当务之急。
企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经济学概念,即要把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为一个包括发生阶段与发展阶段两部分的过程来看。任何一家企业,都有一个创立、生存与发展的过程。
因为,有的企业可能会更具有成长性,而另一些企业则像一棵生病的树,总是长不大,甚至夭折。其中的原因,除了不可控的机遇与外在环境因素外,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是最大的根源。而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经济管理则是其中的重点。
所以,现代企业制度之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在遵循企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原则基础上,在企业经营的各个职能领域内,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竞争为核心,生产与流通相结合,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结合,经营战略与具体战术相结合,同时树立权变管理思想,形成自己的经济管理方法,构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三、企业经济管理体系
3.1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的职能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向企业员工宣传有关经济法律、法规与企业经济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制定经济管理方针与经济目标,确保经济管理所需资源的获得, 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策划, 在对经济管理体系策划进行变更与实施时,应保持经济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经济管理方针与企业的宗旨相适应,包括满足经济管理要求与持续改进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企业最高管理者应以增强顾客与相关方满意度为目的,确保顾客及相关方的要求得到确认并予以满足。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企业内经济管理者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与确认。在企业内建立沟通过程并确保对经济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3.2 经济管理体系代表的设置与职能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指定经济管理体系代表,并授予一定的职责与权限,确保经济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与保持,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经济管理体系的业绩与改进的需求,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与相关方及企业规定要求的意识。
四、企业内部审核
企业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便确保经济管理体系符合策划的要求并得到有效实施与保持。企业应对内部审核人员的组成、资格,审核的方法、范围、时间做出策划。内审的记录要保存。负责受审区域的管理者应确保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元素及其原因,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与验证结果的报告。
五、计量装置的控制
应对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计量、核算设备工具进行有效控制。应对国家有规定的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保证其处于良好状态并防止搬运、使用与储存期间的损坏、失准。对经济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应进行确认,必要时要再确认。
六、材料采购过程的经济控制
6.1 采购过程
企业应确保采购活动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对采购方式、采购程序及供方的履约能力要做评价。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做好并保存评价记录。
6.2 采购信息
在采购前要对供方的有关经济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包括供方的履约能力、信用状况、经济实力、经济管理状况、计量方式、运输手段等。
6.3 采购产品的验收
企业应确保采购产品的验收,确保采购产品的数量、质量符合合同的约定。
七、生产与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控制
7.1 生产与服务提供过程的经济核算
确定其方法、程序、人员、设备及审核活动是否符合项目(产品)经济策划的要求。
7.2 对特殊过程的确认
企业在为生产与服务提供经济活动过程管理时,应对那些以前没有经验可循的新的产品、方法、工艺流程、设备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专题策划,并进行确认与再确认。
7.3 产品物资防护
企业应对生产的半成品与成品,采购的材料、物资提供合适的场所使之在储存、搬运、使用过程始终处于良好状态,符合企业经济管理的要求,避免产品因丢失、霉变、挥发带来的损失。
八、企业如何实现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8.1 建立经济管理体系与组织机构
企业经济管理的金字塔顶,应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作为企业最高的管理者,首先应对经济法律法规与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有所熟悉并加以重视,将这种重视传达到企业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员工处,并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与方针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宗旨方向一致,这其中也包括要持续改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确保该模式的彻底贯彻执行,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与执行力进行评估,也要保持与其他各层级管理人员及员工关于该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沟通,并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有必要,企业管理者还应指定手下一名管理人员来协助自己完成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制定、执行、评估、反馈、改进等工作。
8.2 建立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
适宜的经济管理文件是企业经济管理有效运作的基础。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文件应该包括但不限于形成文字文件形式的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与方针政策、企业经济管理活动计划书、企业经济管理执行手册、经济管理活动记录手册等。
8.3 企业经济资源管理
除了资金与物质资源的合理配置外,企业管理者应选派具备相当的教育、技术技能、工作经验、并经过培训的人员从事影响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关活动,确保从事影响经济管理结果的人员所必须的能力,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需求以及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确保员工意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实现经济目标做出贡献,保持教育、培训、技能与经历的适当记录。
九、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以追求利润为最终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就离不开企业的经济管理。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企业制度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着至关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企业之间竞争愈加激烈,我国许多企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严峻形势,因此,我们要从企业自身出发,制定多方面的创新策略,改变运行机制,提高生产技术,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行有效且高效的管理模式,加强科技领域的建设,不断完善企业管理策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保证企业能稳定持续发展。
一、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企业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最大的经济价值。
1. 经济管理是企业围绕切实可行、有长远规划的战略目标工作中,引入经济管理体系,用管理的手段去发现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通过适当的管理系统去维持企业利润的稳定。
2. 经济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制定企业战略目标、设置组织机构和职能、经济管理体系、内部考核、人力资源、生产持续改进以及企业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等的管理体系。
在制定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过程中,必须把生产与经营作为主要部分,同时还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在生产和制造产品的过程中,要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对原材料、人工、销售等方面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企业要根据企业经营模式和经济管理策略对企业整体结构进行有效调整,确保企业资源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管理。只有企业不断完善现存的经济管理策略,充分利用好企业现有资源,再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二、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企业经济管理是结合企业整体规划,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制定出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策略。由于市场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企业经济的正常发展,企业经济管理就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大多数企业还是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这将成为阻止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在如今企业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结合市场经济发展情况和企业自身发展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管理策略,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将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及时进行创新。一些企业仍是把经济利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地位,忽视了长远持久的企业发展规划,使企业经济管理形成混乱不堪的局面,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使企业逐步陷入经济危机中。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它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对现有经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企业对管理制度体系不重视,造成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与实际管理情况大相径庭,就会导致企业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大漏洞,致使企业陷入管理危机。另外,一些企业制定管理体系时,没有根据经济管理制度和市场经济具体情况,导致制定出的管理策略理论性太强,华而不实,不能很好地应用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失去了实用性。
(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突出
在企业的体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它包括企业人员的招聘与培训、岗位分配以及各种考核等,许多公司缺乏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思考,资源投入不足,对人力资源工作缺乏系统的规划,管理者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没有完全承担起自己的职责,没有充分认识和发挥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的作用。一些企业人员流动性大,对岗位职责无法进行落实,就会加大人力资源的负担,常常会出现人力资源管理混乱的情况。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的人员流动性也比较大,对工作的交接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缺乏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管理机构缺乏灵活性
企业管理中会出现不同的管理模式,各个部门都会根据部门性质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模式,这就会导致有些制度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相互限制,从而导致企业的管理模式处于停滞状态,不能正常运行。一些企业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缺乏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且对经济管理体制不重视,致使机构体制出现衔接不当、管理混乱的情况,与经济发展的规律相违背,必然会影响企业的长久持续发展,使企业陷入经济和管理的双重危机。
三、市场经济发展管理下企业经济管理策略分析
(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为改变陈旧落后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就应加大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力度,让企业从上到下的员工都重视起来。
(1)企业管理者要坚持长久发展的眼光管理企业,制定长久可持续的整体规划,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企业的长久发展,制定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理念的创新主要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制定企业战略的实施方案,要有全局性和先进性,在执行中,不断促进企业对多元化竞争方式进行创新,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占据优势地位。
(3)制定企业经济管理体系时,要把危机管理理念融入到管理中,提高企业的危机意识,制定完整的危机管理和解决危机的措施,使企业全体人员居安思危,做好随时应对市场变化的准备。
(二)不断完善组织机构
企业的整体管理都是从上层到下层不断壮大的管理模式,类似于“金字塔式”的结构,使各个管理部门能科学合理地衔接在一起。这种管理方式要进行不断优化,就需要从整体管理方面作为着眼点,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作为金字塔上层的管理者,必须熟练把握企业管理的全部程序,不断熟悉了解法律法规,让企业的管理策略能落实具体的工作中。
作为金字塔中层的管理者,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熟悉企业整体的管理策略,制定出与企业整体策略相配套、符合企业发展策略的管理方案。在执行管理策略时,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制定的方案进行评估审核,不断进行完善,制定出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管理制度。此外,还应做好领导与基层员工之间的沟通协调,真正关心基层员工的需求,真正做到上情下达。
(三)强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针对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部门管理不当、管理措施执行不到位的情况,需要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1)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当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价。管理人员要转变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不仅要有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还应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
(2)对人力资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减少资源的浪费,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给员工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
(3)建立完善的竞争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的作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要做好员工岗前培训,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的能力,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管理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
在执行企业的经济管理策略时,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有效约束和监督。企业从开始到发展壮大都需要一个过程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经济管理策略即使再完善,都无法抵挡外部环境的影响。面对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需要根据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将经济管理策略和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相结合,从企业内部机制入手,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明确企业管理的核心,约束各级管理人员要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确保企业经济管理策略能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
(五)企业经济管理策略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企业经济管理策略可以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加高效准确地分析出市场环境的变化,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企业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经济管理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策略的控制力度,确保随着市场变化而做出调整的经济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合理性。
(2)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寻找企业经济管理策略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修改,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监督约束,促进企业能又好又快发展。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对企业经济管理策略进行风险评估,对企业可能承受的风险进行研究,进而提升了企业所制定出的经济管理策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企业要想持续长久地发展,就必须和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保持一致,制定出可行的企业经济管理策略和确定企业长期的战略发展目标。在执行经济管理策略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不断完善现有体制和组织结构的同时,还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提升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当然,企业现在的经济管理策略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通过系统的管理制度去不断进行规范,不断对企业经济管理策略进行创新,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同时还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通力合作,互相配合,不断进行创新,共同推动企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一、新时期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在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发展之举,对于提高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具体而言,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是基于企业经济体制转型转变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竞争逐渐强调企业强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现代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起开放型的管理模式,以更好的契合企业经济体制转型对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需求。
2.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是基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
在改革开放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已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这样一来,现代企业需要基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转变粗放式的企业管理模式。通过创新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强化企业经济管理是基于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知识经济的发展,强调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应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加快信息的传递与反馈速度。并且,强调以人为本,更新知识结构、转变思维方式,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以更好地契合当前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是现代企业基于市场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在企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尤其是管理制度不完善、人力资源问题突出、管理组织滞后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企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1.企业管理制度不完善,过分注重短期目标
新的市场环境、多元化的竞争元素,强调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但是,诸多企业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制度强调短期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于是,企业在审核、控制等方面,过于拘泥传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一些企业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存在“无人监管、无人执行”的现实尴尬,部门之间责权不明确、业绩考核走形式等问题,严重削弱了企业管理制度的效力,给企业的经济发展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2.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突出,人力资源管理陷入困境
从实际而言,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人员流动频繁,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二是缺乏有效地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人力资源难以整合与提升;三是尚未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估机制,于是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有效激发,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
3.企业管理组织滞后,管理模式局限性突出
当前,一些企业组织管理滞后,集中表现为:(1)企业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在信息化市场背景下,企业缺乏对市场发展变化的重视;(2)企业各部门职责权不明确,组织管理交叉,于是导致信息流通与反馈不顺畅,对企业领导层决策造成较大影响;(3)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问题突出,尤其是粗放型管理模式造成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在谋求短期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逐步将企业带入发展的死胡同。
三、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应对措施
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显露无疑。但如何强化并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呢?在笔者看来,要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导向,不断地完善管理制度、调整组织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具体而言,主要在于:
1.坚持以理念创新为导向,营造良好的企业经济管理氛围
滞后的管理理念显然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依托理念创新为导向下的经济管理,更契合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首先,企业应强化经济管理的重视,充分肯定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基于良好的思想引导,更有助于企业创新管理理念,逐步以集约化经营为主体,优化并调整企业经济管理;其次,企业管理的内涵集中体现在企业文化之中,无论是对于企业管理层,还是普通职工,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于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促使企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以人为本是管理的核心,也是进一步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理念支撑。制度的有效性不仅在于形成有效的约束力,更在于更好地疏导,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开发。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始终以职工的切身权益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次,建立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再次,创新激励机制。基于企业自身与职工的需求,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断挖掘职工的潜在价值。
3.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战略创新是现代企业契合市场发展的内部需求,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此,企业要强化组织结构的调整与创新,打破传统垂直多层管理的结构,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此外,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之间的责权更加明确且相互制约,从本质上有有助于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