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跟踪审计的要求

对跟踪审计的要求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4 15:5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跟踪审计的要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跟踪审计的要求

篇(1)

【关键词】跟踪审计;重点关注;新要求

3月19日,审计署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项目2011年跟踪审计结果。报告称,京沪高铁建设项目发现部分采购招投标不规范、部分工程管理不到位、地方截留挪用征地拆迁资金、施工企业拖欠工程款等问题。这次跟踪审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完善发展跟踪审计,成为摆在各级审计部门面前的又一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基建、农业、社保、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效防止重大的投资项目、民生工程、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出现各类问题,审计机关及时调整思路,一改过去的事后审计为事前介入、事中跟踪审计,对政府投资项目、财政专项资金等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一、跟踪审计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一)跟踪审计由静态向动态转化。传统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结算审计,这时要面对如在施工阶段各个施工程序中发生的大量签证。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分内容地进行动态审计,使审计思路更清晰,可以缓解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压力,可以分析前后阶段互相影响的关联因素,动态地监督各阶段的工作。

(二)跟踪审计促使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相结合审计转变。在施工阶段审计人员及时深入现场,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准确掌握工程中各种有效信息,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为后期确认签证、审核结算做好准备。

(三)跟踪审计在减少时耗,提高工效上效果明显。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会同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签字认可了实测记录后,可立即计算出相应的工程数据,避免了推诿和以往长期不签证,大量积压的弊端,将较长的传统审计周期提前压缩在事中阶段,加快了结算审核速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审计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对设计质量、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

二、跟踪审计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做好项目的审前调查。跟踪审计主要对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施工设计、招投标及合同签署等内容进行审核。(1)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重点是审查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2)对建设项目审批文件的审计,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3)对工程设计概预算的全面性、准确性进行审计。使其能真正起到控制作用。(4)对施工招投标的投标文件和标底的严密性、合规性、准确性进行审计。

(二)施工过程中跟踪审计工作重点是对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量、材料价款、工程进度款拨付及其现场变更签证单等内容进行审计监督。(1)对于隐蔽工程量的现场确定。工程施工中会涉及到大量的隐蔽项目,隐蔽项目工程量的确定是否属实会对决算审计效果及最终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2)材料价格确定。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区分。同时,要对市场主要材料进行询价,避免因市场行情的变动,造成不必要损失;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则要对材料购买各环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进行监督。(3)变更签证的确定。现场签证的内容涉及工程设计变更、建设方对施工方提出的工程要求以及隐蔽工程验收等内容。同时,现场签证涉及到建设方、施工方、监理、跟踪审计单位等多方签字。因此,只有发挥各方力量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三)工程竣工后,跟踪审计组要及时对施工单位下发提报竣工结算要求,对施工方提报竣工结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同时,对施工方提供的决算资料中涉及变更、隐蔽项目内容的工程量的真实性进行复核,确保施工方提供资料真实反映工程实际情况。

三、跟踪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一)提高跟踪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规模、投资主体和筹资融资渠道日趋多样,审计内容也日趋复杂。因此,跟踪审计人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还要掌握和具有与建筑施工相关的专业知识。

跟踪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待每个工作环节,同时还要求跟踪审计人员有全局观念、法制观念,具备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职业道德,真正履行审计人员职责。

(二)正确处理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

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要认识到:审计是作为第三方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审计是以为项目建设堵塞漏洞、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为目的,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合理形式反映,不能直接干涉施工单位的工作。同时应该处理好与基建、财务等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和权限。

(三)积极探索跟踪审计的技术方法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现代审计工作的创新,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应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在审计的技术手段上不断创新。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审计软件广泛应用于审计领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扩大了审计的覆盖面,提高了审计效率。

跟踪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一种方式,已经在大中型建设项目审计中采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管理效益和经济成果。只要我们在审计过程中与建设、施工、监理等工作密切配合,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跟踪点,把握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原则,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质量保证体系,跟踪审计就会逐步完善并步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王小平.坚持五个创新推进跟踪审计——发挥县级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之管见[J].审计与理财,2010(1).

[2]李星吾.跟踪审计审什么[J].中国审计,2004(12).

[3]王宏辉.跟踪审计的优越性及其有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07(8).

[4]周英虎.刍议跟踪审计与跟进审计、审计跟踪与审计跟进[J].新会计,2009(12).

[5]李美华.政府投资审计中全过程跟踪审计的几点体会.商场现代化,2010(2).

[6]赵楠.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的SWOT研究[J].会计论坛,2011(3).

篇(2)

一、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跟踪审计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形成的一种审计监督模式,因此当前缺乏匹配的法律法规及规范,并且也没有充足的审计依据和明确的衡量标准,审计质量停滞不前。尤其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上,没有统一的实施标准和做法。跟踪审计内容、程序、审计报告等均不够规范,致使跟踪审计存在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制约了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审计部门常常陷入被动的状态,达不到预期的审计质量要求,给审计风险带来了可能。

2.单位存在认识偏差,审计环境不佳

当前,跟踪审计在基层审计机关中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由于跟踪审计实际牵涉了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各部门,不仅项目施工单位多,再加上审计宣传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的审计措施,相关部门忽视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将跟踪审计与跟踪监视混为一谈,认为跟踪审计的任务是控制施工部门的付款,所以相关部门会刻意逃避一些核心环节的审计监督;再加上现代法制环境、社会环境、工作环境对跟踪审计存在一定的影响,加大了跟踪审计的运行难度。

3.审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审计风险加大

跟踪审计涉及领域较广,责任繁重,要求严格,从事跟踪审计工作的人员大多是非专业出身,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并且所拥有的专业技能达不到跟踪审计的要求。此外,由于跟踪审计的服务对象多是施工企业,而这些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利益需求,通常采用一些偷工减料的、高估冒算等手段来获取不正当的利益,这样审计人员工作中就会遭遇各类障碍与压力。再加上审计内部复核人员对工程技术审计方面的知识了解不透彻,审计质量控制也潜在严重的风险。

二、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监督的措施

1.构建完善的项目跟踪审计法规制度

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保障,只有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奠定跟踪审计,为跟踪审计提供有利的法律依据,才能保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全面开展,从而实现预期的审计目标。当前,上级审计机关应尽快制定行之有效的《跟踪审计操作规程》《跟踪审计监督办法》等标准要求,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跟踪审计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2.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充分认识跟踪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部门应大力推广与宣传跟踪审计工作,提高建设单位对审计监督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接受审计监督,营造有利于跟踪审计工作发展的外部环境。并且还要加强执法,树立正确的审计形象,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监督,以形成监督合力,督促相关管理部门做好设计、施工、监理等各环节的管理,构建相关的制度,明确划分各自的职责权限,齐抓共管,提高各部门的认识程度,从而共同努力完成审计工作。

3.培养一批优秀的审计人才,加强培训

为了确保审计人员数量达到审计任务要求,应加快培养一批优秀的审计人才,优化审计机构,理顺体制,设置完善的投资审计机构,公开招聘专业的审计人员,落实投资审计的优惠政策,全面发挥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投资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审计人员参与相关资质与职称考试,以不断丰富自身的财务审计和建设工程审计,争做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复合型人才。

4.将工程造价审计与财务审计有机结合

工程与财务之间属于彼此验证的关系,工程中存在的可疑问题,以财务审计为切入点,通过财务支出得到证实,若工程财务中存在可疑问题,也可从工程造价中得到证实。所以将工程造价与财务审计有机结合,对投资全面审计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反映了投资审计的重点,这是投资审计分析由定性转向定量为主的重要手段。如果只注重一个方面,未将两者有机的结合,那么就会给投资审计带来巨大的局限。所以必须注重两者的结合,才能优势互补,共同发挥作用。

5.全面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

跟踪审计主要对整个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实际上其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结合具体的动态信息明确所要审计的环节与事项。加强跟踪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能够及时有效的审计工程建设质量、工程款项支付情况等环节。实际中,审计组与审计人员在进行跟踪审计项目时,应严格要求建设管理单位提供详细的工程建设进度情况、信息、资金款项支付情况,以及核心变更事项等。审计组应将控制工程建设项目动态信息和关键环节事项审计有机结合,从而科学控制工程造价。

篇(3)

关键词:建设项目跟踪审计 审计主体 审计客体 职能

一、引言

跟踪审计是我国审计人员探索和创建的审计方式,被广泛运用于企事业单位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为建设项目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跟踪审计的介入,打破了原本由建设方、施工方和监理方组成的成熟的权利配置关系”,在缺乏政府统一规范和指导的情况下,相关各方对跟踪审计的认识存在偏差,制约着跟踪审计工作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是审计主体归属问题。工程管理人员往往认为,工程建设项目是政府审计的重点,内部审计人员开展跟踪审计,只会影响工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应该承担这项工作。二是审计职能及审计客体问题。很多审计人员认同监督管理说,认为跟踪审计就是全程监督。工程管理人员更是认为跟踪审计就是对自己的监督,对审计工作比较抵触。鉴于此,研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体、客体及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拟以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二、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主体的选择

我国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中分别赋予了政府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以审计职能,相应形成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种审计主体。

(一)国家审计不负责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

教育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 442所,71%为中央部委或地方部门主管;成人高等学校348所,只有1所为民办。按照财政资金流向哪里,国家审计就要延伸到哪里的审计原则,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经济活动均在国家审计范围内。国家审计的主要职责是从国家角度出发,对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其工作重点是承担以国家投资或融资为主的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的审计工作,深层次介入审计多部委(机构)参与或突发的重大项目。从性质上讲,国家审计机关到高等院校开展审计工作是对高等院校所归属主管部门的延伸审计,是事后监督。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不是国家审计项目。

(二)社会审计不适宜承担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主体职责

内部审计外部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部审计力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社会审计机构接受内部审计机构的委托,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以相关审计操作规范为指引,完成企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工程结算审计等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外部化成为一种很好的、互利共赢的内外审计配合模式。那么,内部审计是否同样可以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任务全部委托给社会审计机构,由社会审计承担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审计主体职责呢?

建设项目包括投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过程、竣工验收等阶段,开展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任务重、难度高。跟踪审计作为我国审计工作的创新,尽管已经开展了十余年,国家却一直没有出台统一的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基于这样的现状,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任务完全委托给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审计组织,很难保证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目标的实现。因此,社会审计不适宜承担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主体职责。

(三)内部审计机构履行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主体职责是恰当的

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职能部门,其工作出发点是实现学校管理目标。与社会审计比较,内部审计作为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体具有两方面的优势:一是内部审计人员受到校内外评价机制的制约,出现审计偏差的概率较小。对校内资金的使用过程和结果进行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涵盖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任务。在缺乏国家统一的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质量标准的条件下,学校组织人事部门以及上级审计机构的评价制度能为跟踪审计质量提供现实保证。在相关机构的监督和约束下,内部审计人员比外部审计人员责任心更强,工作质量更高。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学校主客观环境,在长期的校内审计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经验,了解学校工程建设有的风险点。因此,内部审计机构适宜担任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主体。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项目周期长、投资额大、参与主体多、控制环节多,跟踪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都很高,但是无论是从人员数量上,还是综合能力上,内部审计机构都无法满足上述要求。据天津师范大学所做的调查,天津市58%的院校中专职审计人员为2人及以下,具有工程师及以上职称的工程审计人员仅占10%左右。换言之,内部审计机构不能独立承担大中型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工作,需要借助社会审计的力量才能完成。本文之所以论证内部审计作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主体,并非不考虑实际情况,完全排斥社会审计力量的介入,而是拟通过论证,落实内外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定位,强调不管社会审计是否介入,“建设项目审计作为内部审计活动仍是组织内重要的责任,组织必须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并确保工作的质量”。进一步讲,笔者认为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只能是部分任务外包,如社会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在内部审计的监督下,以进入施工准备阶段为起点,承担后续的跟踪审计技术任务,而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主体,对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负责。

三、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客体分析

根据主体―客体方法论,客体是行为的指向,即审计的内容或范围,取决于审计目标。简单地讲,实施跟踪审计就是为建设项目顺利完成提供保证。建设项目技术经济活动复杂,需要工程管理部门、施工企业和监理公司等机构实体协同完成,任何一方不尽职尽责,都不利于建设项目目标的实现。因此,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范围应涵盖工程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等所有参与者在该项目中开展的工作,每一个参与者都是一个被审计单位,将审计工作仅仅指向工程管理者是不全面的;同时,审计人员跟踪的是某建设项目,可以对该项目的工程管理过程进行监督、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定义为对工程管理“人员”的审计也是不恰当的。

可见,在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问题上,要理清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客体这两个概念,不能将其相互混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被审计单位包括项目参与各方,而其审计客体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经济活动内容,包括项目参与各方在开工前、在建期和竣工验收阶段的所有技术经济工作。

四、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职能分析

根据委托理论,审计是一种受托行为,审计目标产生于委托方的目的,审计职能是实现委托方目标的手段。本文试图按照这一原理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的职能进行分析。

建设项目的管理目标包括质量、速度、效益三项目标。其中,质量目标是指工程实体质量和工作质量达到要求;速度目标是指工程进度和工作效率达到要求;效益目标是指工程成本及项目效益达到要求。一般地,牺牲速度目标可以保证质量目标,反之亦然。而追求质量势必增加成本,质量目标与成本效益目标出现不一致,反过来没有质量又没有效益。可见,三个目标方向不同,需要统筹兼顾,于是出现了参与工程建设多个实体各有侧重的制约机制:监理方负责监控质量,审计方负责控制成本,施工方自发关注速度(因为工期缩短有利于成本降低,实现利益最大化),高等院校工程管理部门代表学校负责协调管理工作。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组织框架下,学校工程管理部门、监理和施工单位三方相互制约和配合完成工程建设过程,工程竣工后审计人员进行结算审计。由于审计人员建设过程缺位,开工前、建设中一些失误和不规范造成的成本增加已成事实无法改变,工程建设成为高等院校廉政风险高危领域,于是,管理层产生了对跟踪审计的需要,降低廉政风险、强化工程管理和控制造价成为跟踪审计被赋予的基本任务。

从国内外企业管理实践来看,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是降低廉政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基本保障。因此,跟踪审计首先要为优化工程管理制度提供咨询,使得建设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符合科学性、完备性、可执行性要求,强化工程管理,确保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其次,建设项目的造价如同产品成本一样,不是建设过程决定的,而主要取决于开工前的设计,审计人员控制工程造价要从开工前的准备阶段开始。在开工前的准备阶段,跟踪审计人员发挥咨询职能,重点做好工程设计及工程概预算制定环节的质量控制,避免日后由于设计失误造成耽误工期、增加预算等一系列问题,力争将建设过程产生洽商调整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资金量降到最小。再次,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概预算以及初始设计进行工程造价监督和控制。最后,工程竣工后做好评价,以实现最小成本和最大效益。跟踪审计的功能不只是监督,是咨询、监督与评价的结合,即为工程管理和决策环节提供咨询、对建设过程进行控制、在竣工后开展工程结算评价等。

五、结束语

内部审计作为高等院校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主体,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提升沟通交流能力和业务能力,应该承担起统一建设项目参与各方对跟踪审计认识的任务。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与建设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宣传跟踪审计的作用,为日后开展跟踪审计工作奠定基础。为了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在跟踪审计工作开展前,要制定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审计工作方案,对于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在跟踪审计过程中,正确行使职责,咨询阶段到位而不越位,控制阶段认真而不刻板,评价阶段科学而不刻薄,为学校发展发挥增值和保驾护航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3W”思考

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目前内部审计正在不断深化的一种审计形式,是加强项目管理、控制投资成本、化解审计风险、提高综合正效能的审计手段之一。本文针对建设工程投资项目开展跟踪审计提出3W思考。即: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什么(WHAT)、为什么要开展投资项目跟踪审计(WHY)以及如何进行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HOW)。

一、是什么(WHAT)

所谓建设工程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工程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查与监督,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造价,维护合法权益,完善工程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一)相对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是直接为本企业最高决策者负责的审计机构。具有外部审计机构所不具备的内在优势,更容易掌握和了解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动向与发展方向,能及时有效地组织审计资源,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开展审计。

(二)时段具有可变性。跟踪审计可以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投资性质、不同的工艺要求开展。可以从投资项目的设计到竣工投产全过程,也可以针对全过程中的某些以工艺繁杂程度较高隐蔽工程多的单位工程为对象或是交叉作业频繁的复杂工程为连续目标对象,甚至也可分不同时段紧跟工程项目进度动态来设计跟踪审计。

(三)目的不同,方法不同。如针对以资金流动频繁且数量较大的设备及大宗物资采购进行单一的跟踪审计,从调研到招标、从评标到合同确认、从供应到验收、从安装到正常生产始用进行全程跟踪。如针对以工艺流程比较复杂、资金运作形式单一的工程项目,要以工艺性质为主进行现场跟踪审计,为后期的工程竣工决算做好资料与签证上的收集和准备,减少决算中的审计风险等。

(四)条件便利、时效更高、针对更强。内部审计对工程建设投资项目生产工艺流程、方法与特殊性的比较了解,更容易直取要点所在,更便于掌握项目操作的重点、难点阶段,针对性强,安排和组织审计资源相对容易,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功效最大化。

二、为什么(WHY)

为什么要开展跟踪审计?解决好这个问题为下一步“如何做”作了必要的前提。

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在审计方法、流程、组织、管理、目的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异,优缺点明显,利弊互参,目标不同。具体如附表。

形式 跟踪审计 传统审计

优 势 动态审计,向前延伸,向管理效能与投资效能延伸;设计概算、合同、预决算、管理内控、采购、工程财务、产效能等多元审计;全程或阶段审计,生产动态掌握全面,现场主动性强,问题发现及时,进一步促进管理更规范、内控更完善。 静态、事后、单一定向、最终结果审计,资料反映全面整体,工作量集中度大,时效快;人员配备与组织实施简明,依据充分、法律法规明确

缺 陷 服务与监督对象难度大 、范围宽,法律体系不完善、依据不充分;审计技术要求高、知识面宽,难全面难深入;涉及的工艺与生产面宽,审计人员人力资源有限;时间长、组织实施困难、时效不明显;介入时段不明确、风险点多可控难度大,与项目参与方协调难度大,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难度大。 服务与监督力度小 ,范围一定;审计技术要求单一,不涉及生产过程管理与控制;工作被动性多,主动性差,不全面,单一风险系数大;项目实际过程没有,无控制。

从表中可看到跟踪审计与传统审计方式与效能上各有特点又存差异,选择合适的审计项目和采取合理的审计形式是组织审计要达到什么样审计成果的重点与关键。跟踪审计的特殊性和优势是其它审计形式所不能替代,它更突出了管理控制过程与经营活动过程审计加预、决、结算审计的模式,不但注重结果更看重过程。根据生产实际和产效大小以及项目在发展中的重要程度,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择跟踪审计形式。全面反映从管理内控、经营成果、投资效能过程中的真实、合法、效益。

同时,在决定采取跟踪审计之前还要解决好“六点不清”的问题:方法认识不清、介入时点不清、关注重点不清、资源配置不清、组织方式不清、方案制订与执行不清。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审计项目确定前就要开始做好资料收集、技术交流、工艺了解、项目目标、可研调查、生产要求、企业规划、组织策划、跟踪节点要点、人员组配、特殊预案、可行试运等作充分细致的工作。这样才能做到项目跟踪审计开展有序、实际操作规范而严密。

三、如何做(HOW)

解决好前面两点,是为如何做作基础、做准备。开展投资项目跟踪审计最终要落实在如何做,也是跟踪审计的重中之重,更是难点所在。可从五个方面来做:

(一)跟踪审计的依据及要求

主要是依据国家先后出台的《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实现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会计法》以及行业与企业相关的制度与规定。

要求对跟踪审计的工程投资项目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作出审计评价。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二)跟踪审计关注的主要方面与节点

1.立项及投资控制:立项的相关文件与概预算控制程序、依据、可行、规模和标准,

2.资金管理:项目资金筹备、方式、来源、管理、使用、内控、范围等。

3.建设管理:招标与投标程序、签订、履行、过程控制、施工重点、工艺重点、隐蔽工程等。

4.征地管理:被征用地的权益分配、合同签订、社会稳定、经济补偿等。

5.环保安全管理与HSE管理:工程项目的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利益的冲突、安全管理与环境污染的一票否决,施工单位HSE准入制、安全生产制度与执行。

6. 项目预结算的审查:程序及资料、合同外调整、取费标准、工程量及计价、变更、索赔、奖励、违约等。

(三) 跟踪审计主要程序与内容

1.计划:结合本石油企业生产的特殊性与发展要求和方向,来确定的安排年度计划中跟踪审计项目的多少。做到立项适度、重点突出、要点明确。

2.方案:针对立项计划,确定跟踪审计方案。做到方案优选、操作便利、效果明显。

3.前期调查:根据方案的步骤,落实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尤其是经营、生产、工艺、管理、内控、制度等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与归纳。

4.实施步骤:根据审计方案和资料的收集,开始启动跟踪审计,针对审计要达到的目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落实审计方案。

5.审计通知:下达审计通知书(提前三天送达)。

6.审计实施:按照方案进行跟踪审计。现场处理与协调要具有灵活性和主动性与可控性。进一步落实方案中的要求与跟踪的要点。

7.审计阶段总结:跟踪审计的项目一般是周期性长、流程繁杂、工艺技术含量高、要点多的工程,在PDCA循环中提高和修正审计工作的方法与方向,为下一阶段的跟踪打基础。

8.审计征求:交换意见,在定性之前的合理沟通,并对部分事项作出合理适度的调整(内审15天)。

9.审计报告: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审计成果,编写审计报告。

10.审计处理与建议:对审计结果的处理与建议要十分的谨慎与合情合理合法,具有法律性质。

(四)工程项目审计的主要内容

1.项目程序:审查项目是否经过集体讨论且充分调研;有无超规模、范围、标准和违法违规;投资控制是否有效可控;程序是否合理;有无缺项与缺陷。

2.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组织过程中,将不符合要求的投标单位通过暗箱操作达到中标的现象;有无层层分包和转包现象;合同履行前后的计量支付与控制是否合理与规范;还要特别关注油田工程先施工后签合同的违规现象。

3.财务:关注项目管理费的支出情况,是否有不合规不应该进入的其它费用挤进来?特别是项目初期的(开工仪式费、庆典、购车、工资奖金等)各项费用是否按规定手续与内控制度的要求进行核算;工程进度款的拨付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和工程形象进度和验收签证后再拨款;项目成本的形成与构成是否合理;工农关系补偿费用的规定与审核。

4.工程质量:在工程的管理上是否完善;有无与承包单位之间存在签证不及时与观点不一致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变更手续是否齐全规范;监理工作是否到位;现场点交是否合符要求与规定,有无未签证先点交,故意扩大设计范围,造成事实既定的现象;同时还要关注项目管理有关单位的“近亲化”现象,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甚至是工程的主管单位之间都存在着浓厚的血缘关系,审查在监督过程中是否存在影响项目工期与质量这种现象。

5.物资采购:大宗物资的采购是否按规定要求进行招标与市场调研,关联交易是否正常、是否及时供给、合同有无法律效力、约定是否合理、有无重大漏洞。

篇(5)

关键词:建设项目;内部审计;跟踪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建设项目投资速度较快,但是建设项目实施上也存在诸多管理不规范、资源浪费、腐败等现象,给国家和投资者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加强其内部审计工作。内部跟踪审计就是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中的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从原来的单一竣工决算审计发展到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从事后竣工结算的审核转变为对建设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一切实施活动进行跟踪监督与评价。

一、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的内涵

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独立、客观、权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各阶段在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实施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所进行的动态监督、评价和服务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建设项目实现“质量、速度、效益”三大目标,与建设项目管理控制中的三大目标是保持一致的,同时以完善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提高企业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二、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的作用

建设项目实施内部跟踪审计,不仅使事后审计面临的诸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且大大拓展了审计的功能,提升了审计质量,为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益增值发挥了很大作用。

(一)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在对建设项目进行内部跟踪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经常深入到工程现场进行巡检,建设项目上发生材料采购、设备安装、施工过程可以及时掌握。针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设备核价等有可能增加工程费用的事项,能进行提前介入审查与确认,避免后期结算时再核查,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核实的风险。

(二)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内部跟踪审计使内部审计机构提前介入建设过程,必将形成对权力的制约机制,可以筑起一道严密的监督防线。一部分有寻租想法的相关人员很有可能会慑于严密的监督,而规范、规矩行事。

(三)有利于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在内部跟踪审计模式下,内部审计人员能经常进驻施工现场,工程的施工过程、形象进度和实体质量等都尽收眼底。对于进场的材料质量、施工安装存在的问题能在现场巡检过程中发现,并提出审计意见要求整改和完善,能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

(四)能激励内部审计人员提升素质。内部跟踪审计模式下,要求工程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掌握较全面的知识,不但要求掌握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技术管理知识,还要具备工程经济、法律法规、审计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是一种综合、全面、系统的审计,与以前的单纯的事后审计存在质的区别,在审计实施过程中有可能还会遇到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等,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丰富经验,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得到提高。

(五)提升内部审计地位。内部跟踪审计解决了审计在建设项目关键环节的缺位问题,尤其是前期阶段,让其从幕后走向了台前,并取得了丰富的审计成果。同时,可以使企业管理层和建设项目实施各参与方对内部审计机构更加重视。

三、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中的问题

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是近年来内部审计工作中广受推崇的一种审计方式,但是由于其具有审计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等特点,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预期审计效果的达成。主要表现为:

(一)审计技能不匹配。内部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全过程,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各个方面,专业性强、工艺复杂、经济管理活动繁杂等特点。因此,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对审计资源、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及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建设项目内部审计主要进行的是事后的竣工结算审计,审计内容较为单一,专业性简单,与开展内部跟踪审计工作存在一定差距。内部跟踪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的业务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以及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

(二)审计依据欠完善。内部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内部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审计风险增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导致内部跟踪审计模式推进缓慢。

(三)审计介入时点模糊。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决策、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内部跟踪审计从哪个阶段介入进行实时跟踪,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审计介入时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另一方面也因为企业高层认为内部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内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那么在对造假影响最大的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便无法控制,致使内部跟踪审计效果不明显。

(四)审计深度不易把握。内部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的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而由于内部审计人员置身于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等单位的复杂环境中,很容易就介入到项目管理的范畴中,造成审计工作越位,使得内部审计在管理工作中往往会成为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从而失去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失去了监督与评价的意义。

四、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应对策略

针对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整合和优化审计人资源。在内部跟踪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一方面需要补充本单位内部审计资源,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因本单位内部审计力量有限,可以借助社会中介咨询机构来进行协审,并控制好关键点,有效发挥内部审计人员和中介咨询机构的优势。这样,通过良好的资源整合可以较好地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健全和完善审计依据。内部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为了使内部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内部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一整套内部跟踪审计的法规、规章制度,制定内部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内部审计指标和标准以及与此相衔接的建设项目相关制度,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三)准确把握审计介入时点。内部跟踪审计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时点。从不同阶段和环节介入所选择的审计方式、方法和重点会不同,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内部跟踪审计都应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此外,在审计过程中,要体现内部跟踪的实时性,根据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风险大小及企业管理层的需求,张弛有度。

(四)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内部跟踪审计是在独立、客观的基础上,对本企业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实时、动态地监督与评价。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具体工作,而是在这之外的监督、评价和服务,以促进项目管理者实现项目目标。内部跟踪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出具纠正和改进的审计意见。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跟踪审计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角色定位,审计介入深度到位而不越位,不偏离审计目标。

(五)有效把握审计重点。内部跟踪审计实际上就是跟踪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作,沿着项目的建设周期这条主轴展开审计。然而,建设项目涉及环节众多、内容广泛,没有必要对项目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跟踪审计,唯有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最需要审计的重点环节,比如前期决策、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材料与设备的采购、重大变更签证等,才能发挥审计的最大效益。

五、结束语

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是为了解决事后竣工结算审计的弊端,强调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过程监督与评价,而且还体现了服务的职能,是现行建设项目内部审计领域中比较推崇的一种审计方式。要真正使内部跟踪审计起到有效控制建设项目造价、提高建设项目管理和投资效益的目的,就得努力探索它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并逐步从法律法规、审计依据、审计资源整合和审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建飞.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

[2]王德福.企业建设项目内部跟踪审计探析[J].财经界(学术版),2009.9.

篇(6)

关键词:工程;跟踪审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3-0174-01

1 军队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点

1.1 有利于提高军队审计效益

传统的事后审计把审计置于建设项目之外,把工程建设与审计监督割裂开来,审计监督与项目建设活动基本项目分离。控制论的观点指出,要提高信息反馈效益,要尽可能缩短信息反馈回路,而军队工程建设项目的周期一般都比较长,内容比较复杂,事后审计无异于让审计人员远离工程建设的过程,延长了反馈的回路,增加了审计人员了解工程建设过程的难度,使一些本该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甚至不能被发现。跟踪审计把军队审计监督融入到军队工程建设的整个系统,把审计监督的“反馈”作用提升为“前馈”作用,即在问题刚刚发生时就能够发现问题并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纠正,缩短了反馈时间,能够把问题消灭在萌芽或初始状态,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益。

1.2 有利于提高军队审计地位

在传统的事后审计模式下,军队审计部门一般是在建设项目基本完工后进行审计,这实际上是军队审计部门在这些关键环节的缺位,使得审计后成效不大。实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军队审计部门融入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使审计部门对建设项目的各个环节实施均能实施及时有效的监督,审计部门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不仅解决了审计缺位问题,同时由于取得较好的审计效益,更能得到党委、首长的支持,提高了军队审计部门的地位。

1.3 有利于降低军队审计风险

采用军队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模式,审计人员能够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更直观地了解物资、设备进出以及建设施工的具体过程,同时对工程变更、工程价款拨付等关键环节能够进行及时审计,使军队审计能够实施有效覆盖,从而为有效监督奠定基础,避免了审计人员因不了解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而带来的检查风险。

2 当前军队工程建设跟踪审计中存在的不足

2.1 审计力量不能满足跟踪审计任务的需求

当前,制约军队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审计力量的不足。相对于国家机关8万多人的人员编制,军队审计人员的编制偏少。目前,军队审计人员编制只有698人,而具有工程审计背景的审计人员更少,军队审计人员除了要完成工程审计任务外,还要完成繁重的事业审计任务。在保障部队战备训练生活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对建设项目实施跟踪审计,审计力量明显不能满足跟踪审计任务的要求。同时跟踪审计对军队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还要具有项目管理、招投标、工期管理、法律以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

2.2 跟踪审计定位不明晰

跟踪审计并没有改变军队审计的本质,军队审计依然是独立性的军事经济监督活动,是具有重要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经济意义的特殊保障。但是,在实际的跟踪审计过程中,由于审计跟踪审计周期较长,审计环节较多,审计关系复杂,很容易使军队审计人员偏离原有的审计监督目标,参与到工程建设的管理中去,造成职能越位。例如,有的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进行招投标工作时,要求审计人员参与到招投标过程中,这在间接上使审计人员参与到项目管理中去,破坏了军队审计的独立性,使军队审计在实施跟踪审计时定位不明。

2.3 跟踪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实施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新的审计模式,在军队建设领域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审计风险较大,这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准则进行相应的规范。目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军队层面,对于跟踪审计的法规制度建设都比较滞后,没有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准则规范,跟踪审计的依据不足。同时,由于受限于审计管辖权限的制约,军队审计部门对地方施工单位没有审计的权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跟踪审计作用的发挥。

3 完善军队工程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建议

3.1 有效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跟踪审计由于审计周期长,审计环节多,审计的任务更重,工作量更大,需要审计部门投入更多的审计资源。目前,由于军队审计部门编制有限,而精通工程审计的人员则更少。在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要有效整合审计资源,以提高跟踪审计效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审计力量。可以充分利用军队审计事务所对军队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同时对于没有保密性要求的军队非战备工程,可以适当探索利用社会审计力量进行审计监督,使审计更加具有效率。二是要提高审计人员的审计素质,使审计人员不仅熟知工程造价方面的知识,更要熟练运用项目管理、法律方面的知识以及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篇(7)

关键词:跟踪审计;监督;实践;建议

长期以来,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基本上都是事后的审计监督,面临着“时间滞后、职能弱化、诉讼增多、风险加大”等现实问题,最大的弊端就是审计的实效性差,审计工作在规范建设管理方面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比如找到了管理漏洞,但问题已无法纠正;查出了损失浪费,但资金已无法挽回。这种情况下,各级审计机关就开始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实践和试点,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一、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定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审查、监督,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造价,维护合法权益,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二、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优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作为工程审计的一种创新手段,在实践中已彰显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具有以下优点:

(一)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一方面,传统审计模式是在工程竣工后集中进行一次结算审计,这时要面对如在施工阶段各个施工程序中发生的大量签证。而跟踪审计可以分时段分内容地进行动态审计,使审核思路更清晰,可缓解短时间内处理大量数据的压力。另一方面,跟踪审计可以分析前后阶段互相影响的关联因素,可以动态地监督全寿命过程各阶段的运作。

(二)从事后审计向与事前、事中相结合审计转变

在传统的事后审计时因隐蔽工程或多次变更部位的一些细节记录不详,很难区分清楚、判定正确。跟踪审计可从源头上解决此类现象的发生,如在施工阶段审计人员已及时深入现场,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作好记录取证,准确掌握工程过程中各种有效信息,减少与施工方的矛盾与纠纷,为后期确认签证、审核结算作好准备。

(三)减少时耗,提高工效

如在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人员在施工现场汇同建设方、监理方、施工方签字认可了实测记录后,可立即计算出相应的工程数据,避免了推诿和以往长期不签证,大量积压的弊病,将较长的传统审计周期提前压缩消化在事中阶段,使过去过于集中的量尽可能均匀分散在施工阶段,从而加快了结算审核速度,加大了审核力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四)以施工阶段的审计为重点向前期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和招投标阶段延伸

传统审计模式以建设项目开工到竣工的施工阶段为审计重点。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从筹建时起至竣工验收时为止所发生的技术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审计与监督,它不但强调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而且已注重对前期决策工作的跟踪审计,深入开展对设计质量的跟踪审计,积极介入招投标阶段的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向多元化发展。

三、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等的特性,它在实践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审计目标偏离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的介入进行审计,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目标,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比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二)跟踪审计时间介入点模糊,审计效果不明显

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那么跟踪审计从不同阶段介人进行实时跟踪,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方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跟踪审计,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三)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审计实践被动

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使得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审计风险增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导致跟踪审计模式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四)跟踪审计力量有限,审计风险增大

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充足的审计力量,以满足跟踪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大量性。然而,在目前审计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如此繁重的审计任务,如此详细的审计内容,如此长期的审计过程,审计风险必然增大。另外,跟踪审计也对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行跟踪审计的审计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较宽的业务知识面,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了解掌握最新的方法技术手段。因此,能否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提升审计能力,是影响跟踪审计效果,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五)跟踪审计收费不规范,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目前在建设项目的跟踪审计上,往往需要社会中介机构的参与协审。作为中介机构而言,其取费考虑的仅是两个因素:劳动投入和审减金额,并根据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于是矛盾点就会集中在: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结(决)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这样,在跟踪审计中对于讲求经济效益的审核单位来说,就容易产生记录问题而不指出问题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跟踪审计的目的,跟踪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四、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针对目前跟踪审计遇到的现实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合理定位跟踪审计介入深度

审计是以堵塞项目建设漏洞、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为目的,其作为第三者参与项目建设的过程,而不是建设项目负责人。审计机关不是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监督职能,实现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的目标。跟踪审计中发现问题,应及时与项目建设单位取得联系并以书面形式反映,而不应直接干涉相关建设单位的工作。在跟踪审计工作中,应把握好监督者的角色定位,努力做到到位而不越位,不偏离定位成为管理者,同时,强调依法独立开展监督。

(二)准确把握跟踪审计介入时间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绩效审计的一种模式,应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和审计成本等多方面要素后研究确定审计介入的时间:是从立项时介入,还是从开工时介入,是从概算编制后跟踪资金运行路线,还是从施工合同签订后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建设项目情况不同,选择的方式也就不同。但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审计都应贯穿于建设的全过程,保证它应有的连续性。此外,在审计过程中,要体现跟踪的适时性,对项目建设的重要环节、重大活动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要及时跟进。

(三)健全和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运行,确保跟踪审计依法实施,有法可依,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项目服务,应建立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健全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以及与此相衔接的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为跟踪审计人员、项目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提供具体的指导,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到位而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逐步进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中。

(四)把握跟踪审计的重点关键环节

跟踪审计实际上就是跟踪建设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工作,沿着项目的建设周期这条主轴展开全程审计。目前在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要把全天候的跟踪变为“重点关键环节”的跟踪,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设项目的重点关键环节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前期决策;设计;招标投标;隐蔽工程验收;材料与设备的采购;重大变更等。

(五)规范跟踪审计收费,优化跟踪审计人员配备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机关因自身的审计力量有限,往往借助社会中介来进行协审,而跟踪审计又具有工作量大、任务重的特性,对于讲求经济效益的社会中介机构来说,规范跟踪审计的收费,就显的尤为重要。这样,规范了跟踪审计的收费,审计机关才能更好地整合审计资源,利用自身熟悉专业业务,易沟通等优势,并结合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才储备较好,专业相对力量较强的优点,相互协作,更好地开展跟踪项目审计工作。

五、结束语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为了解决事后审计的弱效性问题,强调事先的预防和控制,具有监督、控制、鉴证、评价和初审的职能,是现行建设项目审计领域中比较推崇的一种审计方式。为了使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实践中广泛地开展,必须健全、完善跟踪审计的法律和法规,积极探索跟踪审计的路子,使跟踪审计起到有效控制工程造价,完善建设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杜伟飞.国家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组织和实施[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6).

2、任延艳.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局限性及对策[J].审计月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