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5:56: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疗急救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法院审理认为,医疗机构和收费站的行为共同造成患者死亡的严重后果,均应承担赔偿责任。
案例2: 2011年9月1日早7:16,淮南市窑河大桥发生交通意外,一人受伤,120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立即将此次急救任务派给离事发地点最近的淮南新康医院。淮南新康医院急救车开往窑河大桥行至收费站时,收费站人员要求急救车支付10元过路费,否则不放行。车上医务人员解释说,当地政府曾作出规定:120可以免交过路费。但是收费人员仍然不予放行。最后,等患者家属赶到收费站并交费后,收费站才将急救车放行。幸亏抢救及时,并未造成伤亡。
律师分析
上述两个案例中,120急救车不带钱客观上导致未及时赶到现场抢救患者,违反了“必须保证救护车辆随时处于良好状态、立即组织现场抢救和护送伤病员”的法定义务,存在一定过失。另外,收费站明知120急于救人,在医院担保、交警协调的情况下仍不予通行,主观上符合侵权法上“作为一般人”能预见急救延迟的后果,客观上已造成抢救的延迟,构成侵权。
地方政府出台规定 120可免交过路费
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第7条规定:收费公路的经营管理者,经依法批准有权向通行收费公路的车辆收取车辆通行费。军队车辆、武警部队车辆,公安机关在辖区内收费公路上处理交通事故、执行正常巡逻任务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统一标志的制式警车,以及经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执行抢险救灾任务的车辆,免交车辆通行费。
依据《条例》规定,救护车不属于免交通行费范围。但《条例》规定了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权批准执行抢险救灾的车辆免交通行费。如果上述政府或部门针对救护车出台了免交通行费的规章,在该规章效力所及范围内的救护车通行可以免交过路费。
对于案例2,淮南市政府2011年4月13日下发的《关于印发淮南市院前急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规定,电信供电等有关单位应当保证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和急救站的通信、供电安全畅通;对执行急救任务的救护车应当优先通行,并免收过路、过桥、过轮渡费。但是,现实中,收费站强行收费的情况屡见不鲜。
急救车原因导致患者损害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
一天夜里,外科值班的张医生正在书写病历,五六个民工抬着一个昏迷的患者进入了诊室。原来是他们的工友刚才干活的时候不慎从三楼跌落,当时就昏迷不醒了。张医生经过检查初步诊断为脑出血,需要马上手术治疗,便问随行的民工中有无其家属,需要进行术前签字。民工们这时面面相觑,原来受伤的工人是孤身一人来工地干活的,而他们的队长也不在,谁都不愿意也不敢签这个字。张医生见状,认为时间宝贵不能再延误了,就一面让民工通知工地负责人前来办理交费等入院手续,一面将情况汇报了医院总值班。医院总值班来到科里了解情况后,认为患者病情危重,随时可能恶化危及生命,于是按照规定由医院负责人在手术知情同意书和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并要求科室立即手术。手术进行完毕后,张医生又与赶来的工地负责人一起补办相关的手续。一个多月后,患者出院时与家属一道对张医生充满感激,感谢医院的救命之恩。
《执业医师法》第24条规定;对急危患者,医师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诊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33条;医疗机构施行手术、特殊检查或者特殊治疗时,必须征得患者同意,并应当取得其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时,应当取得家属或者关系人同意并签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方案,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实施。
紧急救治危重患者是医师的义务生命健康权是人最为基本的权利之一,也是其他权利的基础。当人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时,我们可能会舍弃其他权利来维持人的生命与健康。医疗机构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的健康服务为宗旨,医生就更应当尊重和维护人的生命健康权。类似本文案例的情形在每所医疗机构中都曾上演过,由于医疗机构市场化、追求经济效益等因素,也曾出现过个别因无患者亲属在场,担心患者无法支付医药费用而拖延甚至拒绝救治的情形。这些案例一经报道,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有些地区还专门针对此问题对医疗机构制定了处罚措施。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对无家属签字的情形明确规定,在取得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的批准后,医师是可以实施紧急救治的。笔者也希望随着新医改的深入,医疗机构能够更加发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作用,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关键词] 急诊出车;模式化;医疗资源;医疗纠纷;医疗事故
[中图分类号] R197.3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2(c)-0134-03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急诊医学领域中最前沿,最紧急的救命环节[1-2]。急救医疗质量直接决定了病伤员期间取得成功率、伤残率,病死率等,同时也反映了该地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能力[3-4]。国内外院前急救的发展现状并不平衡[5-6]。目前,在北京等少数大城市已实行120医疗急救中心,有专门的院前急救梯队[7-8],但在小城市及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120未能完全覆盖或是仅有120指挥台而无专门的院前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工作由就近的医院承担,各医院的技术水平、人员器材配备参差不齐,无统一的急诊出车规范[9-10]。如何充分调动有限的医疗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镇、乡医院面对急诊出车的压力是学者们和医务人员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结合自身急诊工作经验,本科室核心小组讨论研究以及借鉴上级医院的成功之处,初步制订急诊出车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急诊出车模式前后各1年出车情况为研究对象。观察急诊出车模式前后各1年(2012年9月急诊出车模式化)车次数、空车率、抢救成功率、出车响应时间、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发生情况。
1.2 方法
急诊出车模式由5个环节组成:①出车启动;②出车途中;③现场;④返院途中;⑤到院(图1)。各环节要点阐述如下。
1.2.1 出车启动 ①急诊科每班要有医护、司机、抬工各1名等指定的出车人员出车。安排待班人员。②急诊电话保证24 h开通,铃响三声内接听。120终端电脑24 h处于连接状态。③接听急诊电话的医务人员需适当培训,能沉着冷静,吐语清晰,详细问清出车的地点及案情,并务必取得对方的联系电话。④实行“一铃三响”,即在急诊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司机值班室、医护值班室等处设置警铃,接警人员在医生办公室按铃后,医、护、司机能同时接到出车信号,快速到位。⑤出车启动反应时间控制在3 min以内。急诊科应制订各种急危重症的处理流程且医护人员能熟练掌握。
1.2.2 出车途中 ①出车医生需配备工作手机一台。②医护上车后,医生立即告知司机大致地点,司机启动救护车。③途中医生尽快拨通对方联系电话,谈话内容包括再次确认具体地点(必要时由司机接听);确定受伤人数、大致病情,以决定是否需增派救护车,是否需通知公安、消防增援;安抚患者,稳定其情绪,告知救护车正在途中,必要时电话中指导一些自救措施。
1.2.3 现场 ①医护人员到现场后迅速判定环境是否安全。②严格按照已有急危重症急救流程对患者施行医疗救护如伤口包扎止血固定,心肺复苏等。③对于患者在家中自然死亡,要求现场行心电图检查确认,并告知家属情况后,方可离去。④对于工伤致死或疑凶杀自杀等案例,应通知公安人员到达后方可离开现场。⑤对于交通事故死亡,应行心电图检查确认,并等待交警前来,方可离开现场。⑥若伤者被困或涉及火灾等,应及时通知消防部门增援。⑦若现场有多名重伤者,应及时通知急诊科同事出车增援,并启动医院三级抢救预案。⑧若案情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社会影响大,问题敏感,现场医护人员不要自作主张,应及时请示医院领导。
1.2.4 返院途中 ①车上施行开通静脉通道补液,吸氧心电监护等基本措施。视病情熟练按照急危重症急救流程进行处理。重点在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医疗处理的连贯性。②若患者无随同家属,设法取得家属联系电话并告知其患者目前病情,敦促其尽快赶往急诊科。③若患者病情危重,应电话通知急诊科同事,告知病种及准备抢救物品。若需急会诊,应在车上电话通知准备急会诊。
1.2.5 到院 救护车返院后开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先检查治疗。病重者到院后继续按照已有急危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抢救;若家属还未到医院,应电话促其尽快前来;若经本院专科会诊认为需转上级医院治疗的者与上级医院急诊科联系后尽快转院。最后,医、护、司机各自填写出车登记本,注意准确记录出发、到达、返院的时间,以备查。
3 讨论
据分析,上述地区的医院在急诊出车中较普遍遇到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出车启动反应时间慢,延误抢救时机或造成空车[11];②到现场后发现地点错误或是患者已离开[12];③出车到现场后才发现案情复杂,如群死群伤或是需消防公安部门增援等,手足无措,被动应对[13];④患者无家属陪同,造成收费、检查困难[14];⑤患者病情重而家属不在场时,没有及时打电话向其交待病情,造成医疗纠纷发生[15];⑥出车期间对患者的医疗处置缺乏连贯性,从而影响病情控制。处于镇、乡、城乡结合部的医院,如何应对紧迫的院前急救形势?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急诊出车模式,并组织相关人员(主要是急诊科医护,司机)培训,务求规范化,常规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出车模式化后,空车率和出车响应时间明显低于急诊出车模式化前,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急诊出车模式化前;急诊出车模式化后,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率明显低于急诊出车模式化前,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本研究优化急诊出车模式,从出车启动、出车途中、现场、返院途中和到院等5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医疗干预,做好每个环节的措施优化。在出车启动时,对接电话时间和出车启动反应时间控制均有明确的时间规定,确保在第一时间出车启动,而在出车途中,途中医生尽快拨通对方联系电话。医务人员在到达现场后,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分类处理,若案情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社会影响大,问题敏感,现场医护人员不要自作主张,应及时请示医院领导。在返院途中,车上施行开通静脉通道补液,吸氧心电监护等基本措施。视病情熟练按照急危重症急救流程进行处理。若患者无随同家属,病情危重或需急会诊,应对其采取相应措施。在患者到院后,救护车返院后,应开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先检查和治疗。患者病情危重则到院后继续按照已有急危重症抢救流程进行抢救。若家属还未到医院,应电话促其尽快前来,患者病情若出现明显加重或恶化也应一并告知。
综上所述,急诊出车模式建立成熟能够充分调动有限的医疗资源,明显提高出车效率,减少空车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镇、乡医院面对急诊出车的压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Nordberg P,Taccone FS,Castren M,et al.Design of the PRI NCESS trial:pre-hospital resuscitation intra-nasal cooling effectiveness survival study(PRINCESS)[J].BMC Emerg Med,2013,13:21.
[2] Ahn H,Singh J,Nathens A,et al.Pre-hospital care management of a potential spinal cord injured patient: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J].J Neurotrauma,2011,28(8):1341-1361.
[3] Gnani S,Ramzan F,Ladbrooke T,et al.Evaluation of a general practitioner-led urgent care centre in an urban setting: description of service model and plan of analysis[J].JRSM Short Rep,2013,4(6):2042533313486263.
[4] 马应伟,吕琳,赵春荣.浅谈院前急救工作的防范与管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7):255-256.
[5] 徐振宇,成颖,甄淑新,等.唐山市院前急救疾病谱与急救医疗资源合理性配置[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2,33(11):1187-1188.
[6] 刘立军,丁桂华,王凤娟.院前急救县域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3):230-231.
[7] 季劼,刘伟,巨亮,等.院前急救系统管理及发展策略的探讨[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6):546-548.
[8] 徐巧君.院前急救的护理安全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40-41.
[9] 易艳.院前急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的细节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1,26(1):19-20.
[10] 刘小红,俆小文,沙银娟,等.模拟出车现场对提高急诊护士院前急救能力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268-269.
[11] 张聪介,徐全高,王群英,等.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病人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6-7.
[12] 王新鹤.急诊出车记录单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0,24(1):255-256.
[13] 黄琼,李海坤.基层综合医院院前急救运行模式及安全管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0):3960-3961.
[14] 朱丽琴,曾洁,杨雅.品质管理活动在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2,2(7):12.
1我院急救工作的现状分析
1)我院地处鼓浪屿景区,四面环海,距轮渡码头约1.5 km。岛屿与厦门陆地相连的唯一工具为轮渡船只,夜间轮渡航班间隔延长,急诊后送存在不便。院内疗养用房依山而建、座落分散,有的疗养房远离护士站,不利于病情观察,疗养区的这种布局给突发事件的发现和处置带来了一定困难。
2)疗养员多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常患有多种疾病,甚至有的疗养员集多种疾病于一身,急症的发生具有意外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病情一旦发生变化,往往多变复杂,给抢救带来困难。疗养期间,可能因为环境变化、长途旅行、景观游览等因素诱发多种疾病。
3)由于多数疗养员病情相对稳定,医生实践动手机会少,综合抢救水平相对不高。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一旦发生急重症,需要及时向上级医生和主管部门汇报,也使得年轻医生心理上有依赖性,对自己的急救水平缺乏信心,怕担风险,希望尽快转院。加之疗养院与治疗医院不同,缺乏先进的监护与抢救设备、药品不全,也给就地救治带来困难。
2提高应急救治水平的对策
2.1防患未然根据疗养用房分散的特点,疗养员入院后,医护人员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资料,初步评估其健康状况。将年差体弱多病者确定为重点护理对象,疗养床位就近安排,由责任护士实施护理措施。经治医生每日查房,了解掌握病情变化。景观游览前需进行体检,经治医生根据疗养员身体情况制定运动处方,外出活动后医护人员及时看望。护士站电话24 h畅通,夜间护士巡视疗区要进房见人。添置更新必需的急救设备、急救箱器材并由专人管理维护,保证设备性能完好,便携式急救器材和药品班班交接,要放置于值班室触手可及的地方。在每期疗养员中选出1名高级职称以上、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医疗顾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参与救治。
2.2加强训练疗养科室的医护人员要熟悉急救预案,熟练操作常规、急救训练贯穿于平时,突出于重点时段。每年开展1次“急救训练月”活动,进行系统的业务学习和急救技术操作训练,如: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及除颤仪、呼吸机的应用等技能。以《常见危重病症抢救预案》为蓝本,结合疗养实际和急症发生特点,以小教学的形式使医护人员尽快掌握常见危重病症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急救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每一例急救案例进行病例讨论、总结经验教训,丰富临床经验。每年07―09月实施海水浴之前,都组织进行急救模拟训练,要求达到抢救流程顺畅,抢救技术快速准确的标准。
2.3培养人才疗养院的医生应定位于全科医师,具备较高的应急技术水平,因此人才培养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技能,做到观察病情敏锐、抢救速度敏捷、抢救技能娴熟、处置紧急情况果断、思维能力清晰。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对新调入人员,把加强急救理论知识的学习、熟悉急救器材的使用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我们与驻军医院结对帮带,医生护士轮流在急诊科、老干科进修学习,轮流到总院麻醉科学习气管插管、急诊医学知识和熟练急救器材的操作,不断提高救治能力。
军队疗养院建设的目标是成为高中级干部的健康促进基地、特种人员的疗养基地、慢性疾病的康复基地、保健人员的培训基地。所有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安全第一,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疗养院的急诊工作有其特殊性,应认真研究其特点、规律,结合具体实际,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促进疗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摘要】 目的 完善院前急救出诊管理方案,提高急救护理质量,降低护士出诊风险。方法 全面分析总结院前急救护士出诊过程中的步骤及易产生风险的环节,制订管理细则。结果 对护士出诊风险做评估分析,制订、修正、完善管理条例,使护士出诊风险发生率降低。结论 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较高,护理管理者应通过风险评估、环节控制,降低出诊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出诊风险 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医院之外的环境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护,包括现场急救和转运途中救护,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基础。近几年来,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案例多有报道,因此医务人员必须加强出诊风险和细节管理,才能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本文就常见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进行探讨,提出护理管理对策和防范措施,预防纠纷的发生。
1 院前急救护士出诊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出诊前风险
1.1.1 呼救信息接收不准确。呼救者常因事发突然而情绪紧张,不能准确描述地点,病情等重要信息。
1.1.2 到达现场时间长 医护人员及司机的急救意识不强,出诊速度慢;或接诊途中出现意外,如遇到堵车等突况没有及时调派其他车辆出诊,也没有和患者联系说明情况,延误抢救时间。
1.1.3 急救药品、器械不足
1.1.3.1 出诊护士经验不够,不能对现场情况做出全面评估,导致急救药品、物品准备不足。
1.1.3.2 责任心不强,接班时没有对出诊物品进行交接和清点。
2.1 现场救护风险
2.1.1 现场环境条件限制
急救现场多为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环境复杂,干扰因素多,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全过程,家属通常会情绪过激,影响医务人员工作展开。特别是在夜间出诊,光线差,急救操作会受到影响。
2.1.2 护理操作不熟练
护士通常因患者病情紧急而精神紧张,如果急救技术操作不过硬或动作过慢,加之出诊护士通常只有一位,需要建立静脉通道、推药、配合插管、测血压等,常常手忙脚乱,引起纠纷[1]。
2.1.3 医嘱执行错误 现场急救中执行的是口头医嘱,会出现复述错误等情况,导致处置不当影响急救。
2.1.4 忽略了家属的知情同意
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特别是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等时,未取得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2.1.5 传染病感染风险
护士未戴手套或在抢救过程中手套破损等,一旦被刺伤就加大了被感染的风险;呼吸道传染病在转运途中也有感染护士的风险。
2.1.6 暴力伤害风险
与患方沟通不足或信息传达不准确,在患方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对护士造成暴力伤害。
3.1 转运途中的风险
3.1.1 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没有与患方签署转运同意书。一旦病人病情急骤变化,从而产生纠纷。
3.1.2 转运途中护士护理不细致,造成管道脱落或病情观察不及时,易产生纠纷。
3.1.3 不正确的搬运方式和护送过程(如坠床、车辆故障等),特别是居住条件拥挤的地方,容易让患者再次受伤。
4.1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急救现场资料丢失(特别是死亡心电图遗失),急救车车速快等都是安全隐患。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风险防范
2.1 加强急诊管理,重视急诊科硬件及软件建设
2.1.1 做好急救车的保养,定期检查车辆故障、性能,每天进行消毒,排除不安全隐患,确保行车安全。
2.1.2 加强交接班制度,严格器材物品交接。坚持每班认真检查做好登记,使急救器械、药品应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确保急救物品100%符合要求。
2.1.3 制定完善的出诊规章制度,加强规范化流程体系的建立。
2.1.3.1 规范120接诊流程:应配备录音电话,详细记录出诊地点、路线以及联系方式,如地点不容易寻找,应让家属到醒目地段等待,缩短时间。另外用简短易懂的语言指导患者或家属自救自护。
2.1.3.2 疾病处理流程体系建立:如建立心肌梗塞的处理流程、呼吸心跳骤停的处理流程,有助于护士以规范的方式、最短的时间抢救患者。加强口头医嘱双人查对复述制度。
2.2 加强急救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2.2.1 培养职业道德情操
急救护士必须热爱护理事业,具有救死扶伤的敬业奉献精神。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急救理念。
2.2.2 加强急救知识技能培训
通过定期讲座、教学示范、护理查房、技术考核、急救演练等方式与医生进行配合练习并定期考核,使护士抢救有条不紊。
2.2.3 加强法律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培训
护士必须进行有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还应加强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落实院前急救记录,到院时要与科室做好交接工作[2]。对拒绝来院、途中有危险或到现场后患者已死亡的情况,需要填写院前急救知情同意书并让家属或患者签字认可。对于抢救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应及时将病情转归、治疗过程主动告知家属,杜绝纠纷的发生。对于没有家属的患者,应清点随身物品(最好有旁观群众或警察做证),妥善保管并签字,避免财物方面的纠纷。
2.2.4 加强沟通技巧培训
重视人性化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如患者可能救治无效时,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家属,使其先有思想准备。如患者已死亡,医务人员不可立即离开,一切抢救用物需征得家属同意后撤去,以防家属感情上不能接受而发生纠纷[3]。
2.2.5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急救护士均要接受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
2.3 加强护士长风险干预管理
2.3.1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对护士出诊时可能产生的护理风险进行评估,侧重风险预防,重点环节把好关。重点是急救物品是否完好和备齐,急救组人员的应急反应速度,现场急救配合能力等,并在护士会上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防范措施。
2.3.2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
护士长实行排班优化组合,合理安排护士轮班,使护士休息与工作劳逸结合,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投入。
总结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学中的前沿阵地,为病人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因此,急诊科护士只有扎实工作,积累经验,对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急救护理事业,降低出诊护士风险,提高急诊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雪梅,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的纠纷及防范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9,2(4)75-76
就医和购药
1.为什么要去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
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有利于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医疗机构合理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2.哪些药品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不能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一是主要起营养滋补作用的药品,如十全大补膏等;二是部分可以入药的动物及动物脏器,如鹿茸、蝎子、海马、胎盘等;三是用中药材和中药饮片泡制的各类酒制剂,如杜仲酒等;四是各类药品中的果味制剂、口服泡腾剂,如果味维生素C、阿斯匹林泡腾片等;五是血液制品、蛋白类制品,如冻干血浆、人血白蛋白等。
3.《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包括哪几部分
《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由3部分组成,即西药部分、中成药部分和中药饮片部分。西药和中成药部分采用“准入法”制定,所列药品为基本医疗保险准予支付的药品。中药饮片部分采用“排除法”制定,所列药品为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费用的药品。
西药和中成药部分又分为甲类目录和乙类目录。
药品目录中的药品按照药物学和临床科室用药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分类。
西药和中成药的药品名称采用通用名,并标明剂型。中药饮片采用药典名。
4.基本医疗保险按什么原则支付药品费用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使用西药和中成药产生的费用,超出药品目录范围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药品目录范围内的,按以下原则支付:一是使用甲类目录的药品所产生的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标准予以支付;二是使用乙类目录的药品所产生的费用,由职工自付一定比例,再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标准予以支付。
使用中药饮片所产生的费用,属于药品目录内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不在药品目录的,按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标准予以支付。
5.医疗费用如何分担
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统筹基金的具体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以及在起付标准以上和最高支付限额以下医疗费用的个人负担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6.自杀急救的医疗费用能否报销
自杀急救的医疗费用不属于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报销范围,不能够在基本医疗保险费中报销。
案例分析
[案例1] 某职工在某年度内到定点医疗机构看了一次门诊,医疗费200元;两次住院,医疗费用分别为2万元和1万元,其中,超出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和诊疗项目等的费用为2000元和1000元。当地统筹支付范围按门诊和住院划分,住院起付标准第一次为800元,第二次为500元,统筹支付范围费用的支付比例为90%,最高支付限额为2万元。那么,该职工的医疗费用该怎样支付呢?
分析:
(1)门诊的医疗费由个人账户支付。如果该职工个人账户有500元,则支付200元,尚有300元结余。
(2)对第一次住院费用,需要先扣除超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2000元,再扣除起付标准800元,对剩余的17200元医疗费用,将由统筹基金支付15480元。
(3)对第二次住院费用,需要先扣除超出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费用1000元,再扣除起付标准500元,对剩余的8500元医疗费用,由统筹基金支付7650元。但由于第一次住院已经由统筹基金支付15480元,而最高支付限额为2万元,因此,对第二次住院费用,只能由统筹基金支付4520元。从该职工全年医疗费负担情况看,医药费共计30200元,统筹基金支付了2万元,个人账户可支付500元,个人需要负担9700元。
[案例2]
某市起付标准为800元,最高支付限额为2.5万元,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个人负担比例为10%,乙类药品个人首先自付20%。该市某职工一次住院产生医疗费用3万元,其中,药品费1万元,6000元为甲类药品费用,3000元为乙类药品费用,1000元为非《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内的药品费用。那么,该职工医疗费用如何支付?
分析:
(1)职工自付的乙类药品的费用为:3000×20%=600元;自付非《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药品费用为1000元。
(2)甲类药品6000元,乙类药品费用在个人自付后余下的2200元,及其他医药费用,共计28400元,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按规定支付起付标准以上费用为27600元。统筹基金按比例支付:
起付线以下由个人自付或个人账户支付:800元
起付线以上由统筹基金支付:27600×90%=24840元
个人自付:27600×10%=2760元
【关键词】 急救;情景模拟;核心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5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96-01
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急救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逼真的急救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护理人员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相关任务,从中考核或锻炼急救护理能力[1]。我院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情景模拟训练,提高了护理人员在急救中的团结合作精神和默契配合能力。现将急救情景模拟在提高急诊护士核心能力中的应用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月,对我院工作5年内的136名护士进行急救情景模拟训练。136名护士中男性3名,女性133名;本科31名,大专105名。
1.2 方法
1.2.1 成立急救护理技术组 在全院选择14名护理人员成立急救护理技术组。入选急救护理技术组的标准为:临床急救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骨干和护士长。急救护理技术组的任务是负责急救护理知识的理论讲课,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操作示范、指导和急救情景模拟考核。
1.2.2 急救情景模拟的技术操作 将急救情景模拟的技术操作分为共训和选训操作。共训操作包括常规急救技术操作和常规急救仪器的使用,其中常规急救技术操作主要有动静脉穿刺、徒手心肺复苏、留置针应用、吸氧机吸痰;常规急救仪器的使用主要包括输液泵、心电监护仪、注射泵、简易呼吸器、除颤仪。选训操作主要是不同科室的护士长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急危重病例的不同而不同。如药物所导致的过敏性休克所涉及的操作有液体内加药、皮试等。
1.2.3 急救情景模拟的场景设计 首先是选择急救情景模拟场景设计的案例。不同科室的护士长根据自身科室的特点选择代表本科室特点的疾病案例,选择好案例后,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该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护理重点和难点等[2]。其次是根据案例编写剧本。在编写剧本是要注意病情演变要符合临床发展规律,对病情意外情况和变化要有充分的估计,并有相应的抢救措施和应急预案。最后是案例剧本定稿。最后的定稿由急救护理技术组的1名急救护理专家和4名护士长担任,审阅合格后定稿。
1.2.4 急救情景模拟步骤 要进入急救情景模拟先要完成急救单项护理技术操作。单项护理急救技术操作由急救护理技术组选派人员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理论学习和相关急救操作示范。通过学习培训使急救护理操作准确、熟练、规范、迅速。急救情景模拟训练设置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和专科急救护理流程。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采取4人配合分工方案:1号负责配置药物及物品、药品补充;2号负责胃管、输液等管道的建立;3号负责巡视、记录;4号负责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安装和使用。专科急救护理流程:各科护士长具体实施抢救预案,护士轮流扮演家属、护士、患者、医生,按照护士抢救配合分工流程演练。
1.3 评价方法
1.3.1 科室整体评价 情景模拟考核评委由急救护理技术组的1名急救护理专家和4名护士长担任。考核对象以科室为单位,采用百分制评分。评分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技术操作能力,要求不违反原则、操作熟练,30分;护士的团结协作能力,要求配合默契、分工明确,10分;专科业务能力,要求处理得当、判断准确,30分;应急反应能力,要求行动迅速、思维敏捷,20分;整体效果,要求整体流畅、沟通到位、抢救有效,10分。评分:不合格:
1.3.2 个体评价
1.3.2.1 个体问卷评价 由各个科室的护士长对本科室参加急救情景模拟训练的护士进行训练前后评价。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主要涉及六个方面,包括护患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每个方面分优秀、中等、差3个级别。
1.3.2.2 个体理论、操作评价 理论评价采用书面闭卷考试的方式,考试内容为临床各科急救相关知识,满分100分,训练前后分别进行理论评价,两次试卷题型相同,难度相当。操作评价的考试内容为注射泵、除颤仪、简易呼吸器、输液泵、心电监护仪等仪器的使用及动静脉穿刺、徒手心肺复苏、留置针应用等急救技术操作[2],评分参照55项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标准,满分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科室整体评价16个科室的整体评价结果为:优秀5个,合格9个,不合格2个。不合格的科室经重新训练后考评合格。
2.2 个体问卷评价 见表1。
训练后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配合协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较训练前相比有了明显提高,各项评价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个体理论、操作评价 见表2。
训练后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急救仪器使用、急救技术操作较训练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救情景模拟是通过设置逼真的急救管理系统或工作场景,让护理人员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相关任务,这种工作场景实际上就是再现逼真的现实抢救,从而能让护士从中获得抢救的实战经验[3]。在急救情景模拟训练中,护士通过自身扮演的角色,能深刻体会到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从而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在急救情景模拟训练中不同的护士负责不同的抢救部分,从而培养了其的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敏,杨芳.重视开展应急模拟演练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J].护理杂志,2009(22):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