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5:56: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流规划的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本文以长株潭为例,根据区域物流发展特点,首先探讨长株潭区域物流体系构建意义,然后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阐述其构建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
长株潭 区域物流体系 构建;
长株潭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把长株潭建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就必须拥有现代化的物流,必须制定一个适应长株潭区域经济的物流发展体系。构建长株潭区域物流体系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 长株潭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意义
由于物流系统本身存在着效益背反现象,如果体制分割、管理分散、缺乏协同,区域物流系统的整体功能就难以发挥,物流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就难以实现。因此,为实现长株潭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区域协同物流体系对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和产业结构优化有着重要意义。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全面提升其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物流业能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推动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2 长株潭区域物流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2.1 统一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尚待建设
长株潭将物流发展定位于战略层面上,是近两年才开始规划的。经过多年的发展, 三市都建立有各自的物流信息网络及互相独立的信息标准和规范,彼此独立运作,加大了区域内物流运作的难度。区域内的公共信息平台仍然缺失,导致企业之间的物流运作缺乏沟通,有关物流信息也只能在企业内部传递。
2.2 物流设备老化,手段落后,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长株潭地区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由规模比较小的运输、仓储、货代、联运企业转化而来,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
2.3 区域内物流企业竞争力不强
三市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多是由过去的运输、仓储公司,或刚由生产企业剥离的物流部门改制发展而来,其规模小、实力弱,相应的物流功能也较为单一。物流企业经营范围多局限于周围市场,竞争意识淡薄。物流服务观念不强, 能走出现有业务格局、开拓区域市场的物流企业很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 这也导致三市物流企业社会化发展缓慢。
3 长株潭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
3. 1 长株潭区域物流体系构建的原则
为了避免出现各部门、各环节各自为政,造成重复建设或建设不力的状况;避免出现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区域经济和物流发展的需要的状况,建立现代区域物流体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统一性原则。强调参与物流的各部门、各环节要从适应现代区域物流发展的需要出发,统一设备规格、技术性能、信息标准,促成商品和流程的标准化、优化交换过程,降低交易风险。
协调性原则。强调组织物流的各部门及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各环节,必须加强信息交流,在时间、空间上互相衔接,彻底打破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优化资源配置,使“物尽其流”。
前瞻性原则。也就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应适度超前,铁路、公路、场站、码头、仓库等硬件基础设施,使用期限一般都比较长。在任何当前期的规划和建设中,都应体现超前的理念。
3.2 长株潭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策略
3.2.1 作好区域物流体系整体规划
区域物流体系的规划是解决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物流体系的规划应制定以长株潭物流基础平台为重点的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路在内的综合干线网络,特别是各地区节点的位置与规模的规划。物流规划应着重于解决地区的物流规模布局和发展顺序,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主枢纽规划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现状,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衔接的可能,在区域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要限制三市各自盲目、重复新建市场的行为,创造条件按产业一体化的要求整合现有市场,优化市场布局。
3.2.2 加快区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从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信息化在物流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议综合运用信息系统,尽快制定基于区域发展水平的物流技术政策,从而使各地独立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协调起来。作为发展现代物流的主体,鼓励物流企业利用标准化的网络技术将物资企业散布在不同地区的服务网点连接起来,改变过去有点无网、有网无流的状况,构筑一体化的物流网络服务平台。
3.2.3 加快物流运输通道的建设,以多式联运为目标优化长株潭物流网络
物流运输通道与传统货运道路有所不同,它是指连接配送中心与其它主要物流节点的货运道路。物流配送通道网络就是连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之间.以及它们和外部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货运道路系统。从长株潭各地区的资源和比较优势出发,整合三市内的客户资源、交通运输资源、仓储资源及信息资源,推行多元化运输模式,提高多式联运比例,让各种运输形式既竞争又协作,通过货主自由选择,形成货运量均衡的交通运输体系,以求整体运输的效率化。
3.2.4 加快物流企业的培育
一是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来本市建立现代物流企业。二是要鼓励工商企业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利用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三是鼓励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企业;四是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工商企业将企业的物流资产从主业中分离出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创新物流管理模式。
3.2.5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建议应将现代物流业人才问题纳入全省人才建设规划中,并放在突出位置。借助在长大专院校力量,加强物流相关专业学科的建设,争取在国内率先形成物流学高级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
4 总结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能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中部地区的经济腹地,具备具有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的成功建设也是长株潭区域经济长远稳定发展的基石。
基金项目: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一般资助项目(2012ZZ66)“两型社会”建设的长株潭城市群回收物流运作体系构建研究;株洲市社科课题(ZZSK1222)
参考文献
[1] 禹舜. 湖南长株潭经济区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7,(14)
[2] 武云亮.论物流组织的演进与创新[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2,(3)
1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是近年来形成的,针对物流发展研究的一种经济学研究概念,这种概念是研究物流发展总体趋势以及在经济学上意义的重要手段。
1.1经济批量
“经济批量”economiclotsize,又称“经济订货批量”,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在实际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利用经济批量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及仓储计划的规划,进而实现材料消耗最小化,即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生产量的最优化,达到实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在进行经济批量的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被用于经济批量的合理计算以及后期的整理核算,还被应用于经济批量的整体规划以及生产、销售等计划的制定和规划中。
1.2经济批量的优劣
经济批量是指假定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优化的一种经济概念。它强调在保证销售量前提下的生产最优化,忽视了产品的自身特性,比如稀缺性的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费用。经济批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销售以及供给情况,从而使得其在进行生产成本最低化考量时必然要优先保证销售的存续,从而避免因过分降低成本而导致的生产短期性提升造成的短视现象。
1.3物流经济批量
将经济批量的概念应用于物流管理,形成最优化状态下的物流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以及物流业总体的发展。物流经济批量要求在最小化的运行成本条件下,合理设置仓库存量,以及进出货物的总量,实现最优化的环节设置。物流批量包含仓库存量、在途货物、进货进化以及出货计划等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各环节的货物量,实现运行成本最低化以及运行收益最大化。
2经济数学与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在进行其规划和各环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相关信息,进而实现数据化的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相关环节的最优化存量,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收益最大化。
2.1统计
在物流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分析物流企业发展规律以及物流运行规律的最要资料。通过分析物流数据进而预测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经济数学通过统计分析实现了这一功能。统计即通过对散乱数据进行整理和一定形式的处理,进而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序排列,进而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提炼。经济数学通过利用数学相关理论实现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物流企业发展预测的准确性,进而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配置。物流行业的货物吞吐量以及进出货物的季节性、空间性因素往往可以通过对物流企业历年数据以及物流行业的历年数据来体现出来。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实现物流配置的最优化,而这个最优化的实现需要物流分析数据为支撑和依据,也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和工具在对物流数据进行统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分析,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同一数据的差异化分析,实现对于物流数据的整体把控和对于未来数据的正确预测。统计往往与概率以及函数分析综合应用,通过概率以及函数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必要的规律摸索和研究,进而提炼出物流行业发展的规律,实现物流各环节配置的最优化,节省运营成本,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经济批量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撑以及分析数据的提炼。因此,可以说统计是经济批量运行的基础,也是物流经济批量存在的基础,没有准确而翔实的统计数据,经济批量无法实现和运行,统计是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首要工作。
2.2分析
分析指的是利用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规律性的总结和汇总。物流行业存在的大量数据经过统计后,形成大量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中蕴含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实现物流合理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的经济批量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炼这些信息需要利用经济数学工具进行必要的分析。利用经济数学工具分析物流数据主要通过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工具实现。函数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函数总结,进而实现函数形成,总结出相关规律,进行必要预测。函数分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其数据来源于物流数据,分析过程来自于标准的经济数学工具,这些信息保证了整个分析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数学的发展,利用经济学相关函数对于物流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函数,应用于物流配置的最优化对于物流批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倒,可以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表达更简洁、清晰,经济数学分析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富逻辑的严密性、精确性,比形象的图形表达更多的变量,可分析更多复杂的问题。因此,运用经济数学的手段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对于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合理配置自身运行各节点最大化收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分析手段主要有数理分析、统计分析以及计量分析等,而统计分析则是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统计经济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以统计资料作为论述现实经济变动过程的手段,对经济的变量数值求解,并验证经济理论的真伪,通过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分析、图示,来验证统计结果。
2.3预测
经济预测指的是与未来有关的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一种经济分析。它是对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活动。经济预测不是靠经验、凭直觉的预言或猜测,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的资料、精密的计算及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预测是一种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复地连续进行下去,目的是为未来问题的经济决策服务。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由预测提供有关未来的情报,使决策者增加对未来的了解,把不确定性或无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并有可能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预测,实现有计划的规划各环节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运营,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收益率。经济数学条件下的预测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以及一些其他手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预测。这个预测的整体水平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经济数学的预测是基于计量经济以及函数基础之上的。利用经济数学的函数统计分析手段得出相应的函数之后,就可以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模拟数据进行函数演算,进而推导出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趋势推算出各环节的合理配置,进而完成物流的经济批量计划,实现物流最大化收益与最小化投资。在现有的物流企业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规律性的函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建立在这个函数基础上的,利用固定数据推导的模拟规划其客观性将得到大大提升。预测应注意两点,一是现有数据要尽量翔实和准确,这样得到的函数才能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函数推导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推理,不能夸大或者缩小,避免出现预测失真,进而影响物流企业批量经济的实现。
2.4仓储存量分析
仓储存量分析指的是按照销售情况或者供给情况进行的,基于市场情况设定的,针对仓储存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规律及合理性,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汇总,进而提升仓储存量的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仓储费用。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于降低仓储费用,进而提升收益的纯利。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仓储存量分析,进而推导出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存量与出量的合理比例,实现费用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经济数学手段在物流经济批量中的应用,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进行仓储存量分析,得到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仓储费用最小化。仓储存量分析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是市场需求的经济分析。物流市场的整体形势支配着单个企业的发展。整体仓储存量形势在市场范围内的波动和规律性变化对于物流企业至关重要,把握正确的信息,得到相应的市场形势高低就可以实现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用经济数学手段针对整个市场进行必要的分析,进而得出物流仓储的市场形势,推导出企业应有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策略。物流经济批量要求以最小化的投入和损耗,实现最大化的收益,而经济数学对于市场分析的整体把控能力成为了这一需求的强力工具,使得物流经济批量得以顺利达成。其次是针对企业自身仓储存量进行分析。在进行物流市场整体分析,即进行外部市场分析之后,物流企业有必要针对自身的仓储情况以及自身的历年发展状况和仓储配置量的具体情况,利用经济数学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达到仓储存量合理化的目的。企业自身仓储存量分析的关键在于利用有效的数据和经济数学方法,而这些方法的选择是企业对于自身数据了解程度的体现。经济数学方法中的概率分析以及统计理论对于企业内部仓储存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数据的整合和整理,实现数据的有序化和合理化,提炼和总结出企业的真正情况,进而提升企业对于自身仓库存量的了解。物流运行数据的内部分析,可以使其了解以往数据,从而推动其对于自身改造的方向,保持安全而又经济的存量,减少成本而又不影响出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关键词]物流工程;培养方向;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5-0153-02
物流工程是一门将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我国对物流工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我国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的院校较少,招生规模也较小。与物流管理专业比较,物流工程专业发展时间较短,培养模式也不尽完善。因此,对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
1我国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现状
我国自2002年开始开设物流工程专业,由于各院校开设的物流工程专业大多是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机械、信息工程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大部分院校专业定位以机电、运输和规划为基础,部分学校以系统仿真和信息技术为特色。
2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向的制定和分析
陕西科技大学从2002年招收物流工程方向的本科生,我们基于“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的观点,在总结国内外物流工程业界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的基础上,制定我校物流工程专业未来的培养方向为:
2.1物流设施规划与设计
因为物流工程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
(1)物流节点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系统规划;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物流项目的运作与管理模式等。
(2)企业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将企业物流与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
2.2物流装备技术设计与应用
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因此对物流系统硬件设备的设计、管理和应用对于物流系统的顺利实施和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1)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大型的配送中心一般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需要物流工程人员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及运行过程中的维护和管理;所以物流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现代仓储系统的设计、控制系统、设备设计与分析计算等知识。
(2)制造业现代物流设施设备系统设计和分析。制造业中现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现代物流设备和现代物流信息系统。例如:工位器具、输送设备、无人搬运车、分拣机和分拣系统等都是物流系统中的重要设备。
2.3物流信息技术及集成
从根本上讲,现代制造企业的物流建设是信息系统的建设。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自动化和集成化是提高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研究
信息技术为物流企业的信息化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工具。面对日益更新的技术手段,企业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2)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在内的计算机系统,并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物流信息系统的集成化表现在以下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流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集成;二是物流自动化系统与信息系统的高度集成,共同构筑现代物流系统。
3培养方案的实施
以上培养方向的实现,必须在课程体系的制定、实践环节的培养、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尤其是课程体系的制定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们围绕以上培养方向,按照课程群的思路制定物流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下:①机械装备类课程群: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机械控制工程、物流装备技术等。②信息类课程群:计算机原理与接口、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等。③规划类课程群:物流配送中心设计、系统仿真、运输规划与配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④物流管理类课程群: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国际物流学等。
该课程体系的制定兼顾了物流设施设备、信息、规划和管理等物流的核心内容,并且充分体现了物流工程专业的工程背景和工程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张明会,唐四元.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11):123-124.
[2]鞠颂东.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两种设计方法[J].中国物流与采购网,2006(5):8-23.
关键词:廊坊;绿色理念;物流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3-0076-01
早期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忽视或牺牲环境为代价,全球的生态环境平衡遭到了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绿色理念正是缓解这个矛盾的主要思路,绿色理念日益受到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社会经济中一个重要领域的物流行业也要大力关注绿色,发展基于绿色理念的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廊坊市发展基于绿色理念物流的重要意义
廊坊市位于河北省中部偏东,地处京津两大城市之间,享有“京津走廊明珠”和“连京津之廊、环渤海之坊”等美誉。2002年廊坊市被批准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1年的廊坊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赵世洪同志在廊坊市第五次党代会也指出廊坊要大力建设为“生态廊坊”:城乡居民要形成绿色生产生活理念和行为习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要得到优先发展,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示范区。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廊坊都需要以绿色理念为基础,因此对于廊坊市来说发展基于绿色理念的物流是有重要意义的。只有发展基于绿色理念的物流,才能更快的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京津之间的新兴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园林式生态型宜居名城”的城市定位,最终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基于绿色理念的物流不仅对于廊坊市环境和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实施绿色理念的物流企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企业而言,首先,实施绿色理念物流将企业推向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沿,这会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价值,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企业通过对物流领域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和重复利用,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实现第三利润源,提升客户服务水平,最终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2基于绿色理念的廊坊市物流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基于绿色理念的物流就是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系统的物流规划,在整个物流过程中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最终实现物流作业环节绿色化。其基本的理念就是环境保护、集约资源。
2.1基于绿色理念的廊坊市物流的现状
廊坊市多数物流企业经营规模小,服务功能少,综合竞争力弱,并且货源不稳定,网点分布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绿色理念较薄弱,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配送领域:负责廊坊市配送业务的企业规模较小,分布较散,大部分都是企业自营城市配送模式。在配送运作中,配送路线都是根据司机经验来确定的,配送的准时性较差,配送车辆的实载率较低,配送的应急方案不完善,配送使用的车辆能耗较高。
其次,仓储领域廊坊市的仓储业务也大都是采用的企业自营模式,仓库大都是传统的仓库,货物周转率较低,货物的库存水平较高,并且仓库货物储放普遍使用直接就地堆垛或者底层货架,仓库的空间利用率较低,仓储的管理较混乱。
最后,运输领域:运输主要指的是长途干线货物运输,廊坊市相关的运输企业主要经营的是某条或者某几条线路的运输,经营模式单一,增值服务较少,由于对于其他省市的货源信息不对称,车辆返程空载率较高,车辆资源浪费较严重。
2.2基于绿色理念的廊坊市物流的发展对策
结合廊坊市的现状与特点,从宏观上,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角度共同推进基于绿色理念物流的发展,见图1,政府通过政策强制推动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消费者通过绿色需求来拉动物流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物流企业通过利润诱惑来自动发展绿色物流,最终实现廊坊市的绿色理念物流的发展。从微观上,基于绿色理念的物流各个领域的具体发展对策如下所示:
第一,配送领域:首先,考虑到廊坊市的配送企业规模较小,订单较分散,建议采用共同配送模式,发挥各自的功能优势,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配送成本,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次,引进能耗较低的绿色车辆,实现车辆能源的合理使用;再次,采用一些线路安排方法(如节约里程法)和配载方法来合理安排运输路线与车辆装载,使车辆行驶的里程尽量短,使车辆的装载率尽可能的满载,提高车辆的利用率;最后,完善配送企业的应急方案,加强配送的准时率。
第二,仓储领域:首先,使用ABC分类法加强仓储管理水平,价值高、周转率高的、数量少的采用A类管理方法,相反采用C类管理方法,中间水平的采用B类管理方法;其次,根据仓储服务水平和预测的需求来设置合理库存水平,严格控制库存,加大库存周转率;最后,库存量较高的、库房面积有限的可以引进高层货架,提高仓库的空间利用率。
第三,运输领域:首先,建立车源和货源对接的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外地车辆和本地货源、本地车辆和外地货源的无缝衔接,从而解决社会上车辆返程空载问题,提高车辆的实载率;再次,加强运输企业的增加服务能力,使之尽快的向第三方物流转型,从而实现资源的集约化。
参考文献
[1]金勇,谭欣.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6,(5).
【关键词】工业工程简介;设施规划与设计;工业工程意义
1.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学科, 起源于美国, 是从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开始发展起来的, 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术, 以及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确定、预测和评价由该系统所得到的结果。”在本世纪初, 当工业工程刚兴起时, 其主要内容是以时间研究、动作研究为主的科学管理方法。20世纪20年代后, 出现了专门从事工业工程的职业, 在吸收数学和统计学知识的基础上, 产生了进度图、库存模型、人的激励、组织理论、工程经济、工厂布置、物料搬运等方法。70年代以来, 系统工程原理用于工业工程,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制造资源计划(MRPI)、准时制生产(JIT)等现代工业工程方法。可见, 工业工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 被认为是现代工程学科中发展最快, 也是变化最快的领域之一。工业工程在国外被划入工程学的范畴, 因为它和所有其他工程学科(如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 一样,包括利用自然科学知识和其他技术进行观察、实验、研究、设计等活动。同时, 工业工程也具有管理的特征, 是用于管理的技术, 从技术角度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手段。
2.设施规划与设计
设施规划与设计,一直是工业工程的重要分支, 它发源于早期制造业的工厂设计。自从有了工业生产,就有了工厂设计,18世纪80年代产业革命后, 由于机械制造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和完善, 工厂逐步取代了小手工作坊。自泰勒时代起,管理工程师就开始关心制造厂的设计工作。在早期,工厂设计的活动主要是3项,即: 操作法工程,包括工作测定、动作研究等工人的活动;工厂布置,就是机器设备、运输通道和场地的合理配置;物料搬运,就是对从原料到制成产品的物流进行控制。
最近出版的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业工程教材《设施规划与设计》,根据上述特征,把设施规划与设计定义为: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为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 综合考虑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构思、规划、论证、设计,作出全面安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系统能够有效运行, 以达到预期目标。设施规划与设计的范围包括场址选择、布置设计、搬运系统设计、建筑设计、公用工程设计、信息通讯设计。其核心部分是布置设计和搬运系统设计,所以,工业工程师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发展了很多方法和技术。布置设计,就是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在已确定的空间场所内,将人员、设备、物料所需的空间作最适当的分配和有效的组合。布置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物流、信息流、生产能力、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以及生产安全。由于优良的平面布置可以使物料搬运费用至少减少10%-30%,因此,在美国, 工厂布置被认为是加速生产率提高的决定因素之一。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和布置设计被认为是一对伙伴。物流合理化是布置的前提,也是布置的结果。或者说, 有效的物流规划是合理配置工艺设施的基础,并促进工艺过程的有效运行。西方国家统计发现, 在工厂生产活动中,从原材料到成品出厂, 物料真正处于加工检验的时间只占生产周期的5%-10%, 而90%-95%的时间都处于停滞或搬运状态。在制造业中,总经营费用的20%-50%是物料搬运费用。所以,物流合理化被认为是企业利润的第二源泉(有的称为第三源泉)。
物料搬运系统设计就是要使各种生产设施配置合理,减少物流的迂回、交叉、往返等无效搬运;减少库存和在制品,缩短物料的停滞等待; 选用适当的装卸搬运方式和机具;厂内外运输方便、协调、有机衔接等, 这就要把物流全过程所涉及的装备、器具、设施、路线及其布置作为一个系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优化。设施布置和搬运设计最著名的方法就是美国的设施规划权威R·缪瑟提出的系统布置设计(SLP)和系统搬运分析(SHA)。它们都是有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 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依次进行的阶段和程序,图表化的图例符号。SLP是将物流分析和作业单位相互关系密切程度分析相结合,求得合理布置的技术。SHA是以分析所要搬运的物料、需要进行的移动、确定经济实用的物料搬运方法这3项为基本内容。SLP和SHA所采用的一套图表,如物料流程图、工艺过程图、从至表、作业单位相关图、搬运路线表等都是简便实用的分析工具,被广泛应用。
60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与推广,计算机技术已渗透到设施设计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例如,场址选择问题、设计报价系统、计算机辅助设施布置等。在计算机辅助布置方面,发展了两类程序:一类是为新建设施做新的布置,主要有CORELAP,ALDEP,PLAN ET等;另一类是为现有设施的改建做布置,主要有CRAFT,COFAD 等。这些程序可以优化设施布置,达到手工布置难以达到的预期目标。
3.我国应用工业工程的意义
在我国,50 年代开始实行工业化建设以来,一些领域中不同程度地用到某些属于工业工程范畴的方法。但工业工程在我国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业工程人才,其应用既不系统也不普遍。1990年后才成立了有关学术组织,一些高等院校开始设置工业工程专业,一些企业等组织在应用中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目前,我国的生产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普遍存在着消耗大、成本高、质量差、效率低等问题。我国曾推行过许多管理技术,但单项地推行不足以解决系统的问题,而工业工程强调的是系统整体的优化, 从提高系统总生产率的目标出发, 统筹分析,合理配置,寻求最佳的设计和改善方案。听以有人把工业工程形容为确诊企业症结的“诊断术”; 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健身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 点金术” 。我国的一些机械、电子、汽车、飞机制造等企业应用工业工程的实践证明,它对挖掘企业潜力、提高效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些专家研究认为,结合我国国情,企业应用工业工程可以在系统规划与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效率工程、质量控制与保证、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营销工程、工业安全与卫生、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物流;产业经济学;物流产业
1.引言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产业,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密切相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物流产业发展与之相适应才能完成。随着全球经济分工明确化和全球产业链的逐步形成,在各产业的生产和运营中,物流已经成为难以取代的重要职能之一。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是继企业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2009年3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09)8号文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唯一的服务业规划,也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物流业专项规划,此规划的出台显示了物流产业的极大的基础性作用。
2.物流产业的界定及其产业范畴
根据物流的概念可以判断出物流是一个产业。因此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物流产业的已经随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而趋向结构化,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目前,普遍的认为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企业的第三利润的源泉。国际上,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性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及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对于物流产业的界定,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普遍的共识,本文将尝试着界定物流产业以及其范畴。
物流产业的概念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楚立松和张际春(2008)将物流产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其中,广义的物流产业包括物流服务中的各种生产流通环节,包括商品和服务流通中的信息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人员流,这一物流体系一般包括现代化的流通技术装备、流通组织、流通辅助支持和流通管理系统。而狭义的物流产业只是指商品和服务流通中的物资配送系统。何娟、曹洪(2008)认为:物流产业通过为社会提供物流服务,它通过运输、包装、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一系列活动,完成其物资的位移,将现代市场经济的各个行业、企业紧紧相连,进而创造时间价值、空间价值及其形态价值。综上所述,笔者定义物流产业为:物流产业与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配送、加工流通、物流信息等物流活动相关,是为第一、二产业以及部分第三产业服务、调节,衔接生产与最终消费等的服务性产业,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它是集物流、商流、及信息流于一体的产业学科。
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作为第三产业的物理产业,在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中具有促进和协调作用。第三产业指除了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报告上对我国第三产业划分的意见,我国第三产业包括流通和服务两大门类,具体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流通部门;二是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部门;三是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和全社会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四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军队、社会团体等,但是在国内是不计入国民生产总值。所以,第三产业属于服务性产业。
(1)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物流产业的范畴,商品包装、运输、仓储、货物运输、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产业都属于物流产业。商品包装业是指对商品进行包装,以提高商品的美观性和其质量的行业。商品包装业务主要发生在商品的生产、流通、存储等环节中。通过包装可以有效地保护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增值。运输业是指从事物流基础设施、运输载体以及劳动力进行运营业务的运输体系。仓储业是通过向企业提供保管物品的场所,以及对这些物品进行保管、信息统计等业务的企业。仓储业应包括仓库以及集货、分货、配送、转运、储调、加工、物流基地等物流中心。货物运输业是货主与运输方之外的第三方通过运输形式提供运输服务的行业。货物运输业通过组织多样式联运和代办运输手续等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实现了运输效率的极大提高,这同时大大降低了流通领域的交易成本。流通加工业是生产加工业在流通领域的延续,是对物流服务功能的延伸的完善,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主要加工形式。
(2)物流产业从物流组织方式可以划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通过其自身的物流设施和网络的建立、完善,为了配合自身生产、供第一方物流由从事生产或者供应业务的企业活动而从事的物流运营。它是指由生产方和供应方组织的物流方式。第二方物流是为了采购、销售等业务的顺利进行,销售方需要投资建设物流运输工具、物流配送中心等物流资产,并进行物流运营、管理的工作。它是指购入方和销售方组织的物流方式。第三方物流的出现是比较优势而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所造成的。第三方物流除了应该具备传统业务的功能之外,还应体现出对委托方的委托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规划、管理和服务,所以第三方物流具有增值性。第四方物流概念是不在于第三方物流之列,将其自身的资源、能力和技术与来自服务提供者的资源、能力和技术聚集起来,并对之进行协调管理,进而提供一体化供应链的解决方案。
3.结束语
随着当下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大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帮助国家或地区抵抗经济危机。但物流产业界定的模糊定义,大大阻碍了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有必要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界定物流产业及其范畴。第一,对产业政策的规划有着重大意义。对物流产业的界定对物流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着促进作用,进一步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二,完善了市场机制。不仅加快了经济发展的步伐,提高国民经济综合素质和综合国力还有利于完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第三,对人才培养有重大的意义。界定物流产业及其范畴有利于完善物流学科的建设,也为进一步培养物流学科方面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区域物流规划下四大产业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紧密联系与相互的促进作用,今后也将就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对于区域物流规划的影响研究进行进一步的论证。(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薛伟.关于发展我国物流业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4(3):139-140.
[2]丁俊发.“十一五”我国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协调发展轨道[J].经济界,2006.
[3]国发(2009)8号.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DB/OL].gov.en
[4]黄殳V.湖北物流产业化与中部崛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5]高想清,段海燕.当前我国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6]张际春,楚立松冲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2):17-18,
[7]何娟,朱健梅,曹洪.我国物流产业现状、约束因素和未来发展重点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8):81-84.
[8]王述英,王青.试论物流产业的属性及其组成[J].学习与探索,2006(2):228-230。
作者简介:赵苏杰(1988.1-),女,汉,河南周口,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方向。
关键词:物流产业;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合作博弈模型;广义物流联盟
中图分类号:F25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5-0035-05
目前物流产业已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城市和国家衡量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等都制定了新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及措施,上海也把物流产业作为培育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将构建“两大类型、五大园区”的物流发展格局,即建设西北、西南两大内陆口岸型综合物流园区和浦东空港、外高桥、海港新城三大沿海。口岸型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多元、功能配套、有机链接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的GDP占全国24%、投资拉动型经济、固定资产占35%,实际利用外资数量占全国的40%)的城市群落形成了全国最大的综合地区,对上海形成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的枢纽在地利上具有非常大的支撑。但这几年各地持续“物流热”,出现了一批物流园区项目,规划布点比较盲目、缺乏理性,“物流中心”争夺战日趋自然化;同样,随着港口下放和港口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纷纷提出“以港兴市”战略,极大促进了各地港口的开发建设,但同时也出现港口之间发展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缺乏有效合作、低价无序竞争等问题,最终割裂了整个区域内物流的系统发展,扭曲了物流流向,不利于区域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上海物流产业发展简况及存在问题
1 上海物流产业发展简况上海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长江人海口,其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腹地(江浙沪)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二是通过长江水系便利的航运条件,拓展了广大的间接腹地,包括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及重庆直辖市。由于长江沿岸港航和陆路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在这些地区生成的进出口货物大多会经上海港中转。2004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继续居全球第3位(近几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迅速,2001-2004年平均达到27.19%,2004年达到1455万TEU,同比增长28.98%,净增327万TEU);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完成吞吐量225万吨;高速公路网络通车里程达到485公里。近年来上海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占固定资产的10%以上,信息化水平的加速提高了上海的通关效率,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国内通关速度最快的口岸之一。2006年4月15日,全国第一家区港联动园区在上海外高桥投入运行,这项试点对提高我国改革开放水平,提升现代物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2 存在的问题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存在着诸如:政策法规不完善、缺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现代物流国家标准体系、国内标准难以同国际标准接轨、物流市场体系不规范、信息化程度低、物流人才缺乏等我国物流产业诸多共性问题之外,归纳而言有如下2个突出问题:
(1)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府管理职能整合不够,区域间竞争多于合作,产业整体规划不力。由于物流的多项作业分属于交通、工商、税收、信息等不同部门管理,而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在我国刚刚起步,过去由有关部门制定的众多的法规很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各地方政府、各相关部委的物流发展规划彼此难以衔接,更谈不上整合和统筹规划。上海虽然在海关通关方面实现了“提前报关、实货通行”模式,但是在公路、铁路、航空(海)货物运输、包装、仓储业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涉及物流企业的工商、税务、海关、检验、企业登记规则及单证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方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的、知识密集的行业,政府如何在政策上予以扶持,确立统一的政府主管部门、理顺管理体制,目前还缺乏明确的规定。
随着这几年各地持续“物流热”及多个地方政府的“以港兴市”战略、各地物流企业低价无序竞争等问题清晰地揭示了我国物流产业规划不力的现状。单就长三角地区港口网络建设而言,上海港与宁波港在直接腹地与邻近交叉腹地的货源争夺格局已经形成。虽然上海在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而地方政府不可能也没有能力解决全局问题,但面对区域间竞争多于合作、产业整体规划不力的现状,作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龙头,基于区域经济视野的规划和协调显然是有待强化的。
(2)物流企业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物流成本较高。中国目前注册物流企业中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为1.4%,只有中远物流和中外运等少数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具有全国性的网络体系,而更多的是区域性的中小物流企业。中小物流企业通常只能从事运输或仓储等少数种类的物流服务,几乎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实时监控能力。过于分散的市场结构无法发挥物流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用,许多想采用物流外包的企业,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无法在中国获得高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由于存在地方保护和国企不同行政隶属,物流市场处于条块分割而不是全国统一状态,低效率、中小型物流运输企业显然是缺乏竞争力的。
虽然上海目前正在建设“三港、三网”、发展电子商务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物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经营效率一直没有较大改进,网上交易、通关、、保险、银行支付、信息反馈等都没有广泛应用,商流、物流、信息流不能实现及时传达,现代物流系统要求的服务、快速及时、节约、规模化、库存调节五大目标无法实现,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企业运作效率和行业竞争力的提高。综观整个长三角地区物流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低价无序竞争状况比较严重。
二、物流产业基本发展模式
1 并购物流企业通过并购实现双赢,双方共享物流配送网络和客户群,由此可以扩大市场份额,减少进入壁垒,还能提高物流配送网络利用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2003年德国DHL以10,5亿美元收购美国Airbome公司;当年12月Fedex(美国联邦快递)出资24亿美元,以现金形式收购Kinko's公司;2004年6月荷兰TNT集团以3.08亿美元并购瑞典Wilson物流集团;2004年美国UPS集团以1.5亿美元现金和1.1亿长期债券收购Menlo Worldwide;当年9月英国物流巨头Exel PLG斥资5.49亿美元收购Tibbett&Britten,收入合并之后的公司全球业务总收入达到120亿美元,净收入达
到25.1亿美元。合并后的企业超过UPS而位居2004 TranSport Topics Logistics50的首位。世界物流巨头已经用实际行动充分诠释了其发展模式。
2 联盟联盟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DEC公司总裁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的,并引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Africa Arino et.al(2001)定义“联盟是基于两个或者更多的商业组织之间签订的正式协议,通过共享资源(包括智力资本、人员、资金、组织能力以及有形资产)来扩大市场,降低不确定性,从而达到一系列的单方和共同的利益”。联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减少公司交易费用方面,它比市场、层级组织结构都更有效。公司利用联盟来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的价值达到最大化。
近年来,企业战略联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几乎遍布所有不同类型的产业,物流产业也是如此。例如Exel和BDP International两家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为化学产业提供更广泛的一体化物流服务。著名物流企业Ryder建立了包括IBM、i2 technologies和咨询公司Andersen等广泛的联盟。Lieb通过对美国主要物流企业的CEO的问卷调查研究表明:22家中有18家已经建立战略联盟,许多具有多个联盟伙伴,物流企业之间以及与仓储、转运、货运公司和航空运输等企业的联盟最为普遍。在国内,宝钢、海尔、长虹、中核集团、TCL等、不约而同与中远物流结成战略合作关系。
(1)广义物流联盟概念。物流联盟是物流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有效合作、扩展物流网络、降低整体运输费用、扩大市场份额,为客户提供包括“一站式”服务在内的更积极高效服务而建立的契约形式(非资产形式)的合作形式。广义物流联盟概念与狭义的物流联盟概念区别在于:狭义的物流联盟一般指物流企业间的联盟,而广义物流联盟则包括与物流企业及与相关上下游企业的联盟。现实中,由于同业竞争,狭义的物流联盟形式具有短暂性和不稳定等特性。
(2)物流联盟的合作博弈模型。由合作博弈理论可以建立物流联盟的合作博弈模型:在n人合作博弈中,由于允许参与人相互交流信息,也可以订立各种形式的契约,保证博弈后合理地分配所得的利益。所以参与人之间可以寻求各自的合作伙伴,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博弈,以期获得更高的总利润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因此,参与人之间可以形成不同形式的联盟。一旦某个联盟形成之后,其成员都齐心协力,以保证该联盟获得最大的利益。一旦博弈完毕,可以根据某种事先商定好的契约,把得到的利益再重新分配。
定义有n个物流企业及相关上下游企业参与市场博弈,参与企业集用N={1,2……,n}表示,N的任意子集S称为一个联盟。一旦联盟s形成,组成联Ns的参与人不再关心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为整个联盟的最大利益而努力。
三、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模式选择与建议
1 发展模式选择目前国内物流企业普遍采用内部扩张式发展模式,显然这是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要求的,而大规模购并又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力不从心的。理论界探讨比较多的狭义的物流联盟,由于存在同业竞争,现实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基于合作博弈的广义物流联盟是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模式必然选择。
2 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上海当以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整体视野规划布局、引领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本着“合则多赢”思想,以基于合作博弈的广义物流联盟模式统一规划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发展,推动长三角物流企业的合理布局、物流环节的合理衔接,形成多式联运有机结合、信息处理通畅、现代物流园区功能相互的大物流圈联动发展体系,并取得长三角地区各地方政府的一致共识、支持和配合。
合理的港口布局应该由中心港、区域性枢纽港:区域性喂给港相结合的港口网络,所以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区域港口发展规划中,就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各地方政府必须尽早达成共识。而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贸易、海关、工商、税务、质量标准等政府职能部门和行业处理部门配套政策法规体系、物流业的标准化体系的统一,这些显然必须由政府层面统一部署。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基于长远共同发展考虑,以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整体视野规划布局、引领区域物流产业发展,主动承担协调各地方政府的职责是义不容辞,也是当仁不让的。
(2)企业层面。鼓励优势物流企业形成跨地域广义物流联盟。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载体。鼓励优势物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联通内外的大贸易、大流通,构建开放性、互联互通的社会化物流配送网络,尽快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企业(TPL)为主导的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产业链上的批发商、制造商以及供应商的跨行业联盟及与运输、仓储企业间的跨地域联盟。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条块分割,是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积极有效的手段。所谓“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由于相同区域物流企业可能存在的同业竞争,跨地域和上下游企业跨行业的广义物流联盟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后续的并购及业内整合也将是之后物流企业加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3)中间层面。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承上启下、协调联络、建设优良软环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世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比如,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NSI)和日本物流管理协会分别在各自国家的运输、供应链、配送、仓储、EDI和进出口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物流产业应该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合会的作用,尤其在政府和企业间信息的承上启下、企业间的协调联络、行业内培训、物流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及建设优良软环境方面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