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4 15:56: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职业教育研究课题

篇(1)

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以学校和企业双向结合的培训造就了德国出色的技术水平,使德国的工业及工艺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沿。就是在如此良好社会背景及发展水平之上形成的体制,由于在本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其地位发生了动摇,出现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间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需要培训人员的增加与企业提供培训位置的减少。这种矛盾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企业的经济结构与劳动组织的相应调整与变化,使得一直以和谐发展的职业培训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危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出现矛盾与不协调。当时德国尚缺少对培训位置的数据统计,国家在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上缺乏足够的规划与预测。对此,德国的教育科学部部长HelmutROHDE认为,职业教育政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提供良好的培训,为我们的青年一代能够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找到一个合适的、高质量的培训位置。如何解决此问题,德国政府将目光对准了职业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对职业培训市场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对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能够防患于未然,实现对职业教育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可行之路。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法律的健全与完善,保证了此报告的顺利实施与完成。1976年,鉴于对培训位置供求数据的统计与对培训位置的规划和预测的需要,《培训岗位促进法》生效。其中第一次明确联邦政府将职业教育报告作为每年对职业教育现状和发展的综述性报告,包含关于职业教育的统计数据和职业教育计划的制定。1977年,形成了第一本职业教育报告。其后,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又将职业教育的研究与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规划相联系,明确了职业教育研究在国家职教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及任务,并就为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研究组织与机构、相应承担的责任及义务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2)

一、科研工作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院校科研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践行高职教育职能之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四大社会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在四大职能中,教学服务、人才培养是首要职能,发挥着主要的基础作用;科研服务是次要职能,发挥着重要的动力作用;社会服务是教学、科学研究的延伸,发挥着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作用[1];文化传承是实现前三项职能活动过程中对优秀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四项社会职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好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必须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做基础,强大的科研实力为高质量、高水平教学提供智力支撑,良好教学质量与较强的科研实力是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能够为教学和科研补充新的内容,提供新的资源,激发新的思路[2]、增加新的活力。因此,科研工作是践行高等职业教育四大社会职能的需要。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其综合实力主要观测内容为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高职院校也不例外。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知识传授者,也是学生行为的影响者,其业务素质直接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质量与水平,而科研工作又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具体体现,强大的科研实力为教师高质量高水平教学提供智力支撑,对教学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学院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引导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教师要提升教学水平,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教科研工作,过好教学关、科研关、社会服务关。这是职业院校教师所应该基本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也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三)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任务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还要承担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创新与发展相适应的科研任务,尤其是要承担地方中小企业的项目研发、技术革新、工艺设计的研究任务,为地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以更好地彰显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通过产学研结合,把高职院校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提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好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学术水平、职业知识与技能、师德师风等三个方面,教师要在职业领域得到长足有效的发展,不仅要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强化学习职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而且还要在长期工作与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而提升学术水平、提高职业技能必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并且通过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来实现。同时科学研究也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助于及时更新和丰富专业理论知识,了解职业发展的动态,掌握行业最新的研究进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科学研究运用在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的目标。

二、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

根据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骨干校三年建设目标要求,多数高职院校立项建设时期,强力推进学院建设的科研工作,为了完成立项建设规定的科研工作基本建设任务,达到验收通过的基本标准,在三年建设期间,为了追赶建设进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科研数量、轻科研质量,重完成任务、轻过程管理”的问题,骨干校验收通过后,大有“松口气、歇歇脚”之意,对骨干校立项建设中科研工作及管理存在的问题尚未进行认真反思,对科研工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规划,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科研工作的认识滞后且有偏差。高职院校中部分教师、少数中层管理干部甚至院校领导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教师设计好、组织好课堂教学就行了,在教学的过程中重点抓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就够了。对于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开展科研工作对实践教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认识模糊,对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工作对行业企业以及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的认识不足。

(二)立项规定致使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因为学院属省市共管、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地方高职院校,在教科研立项上,一是经费支持多以省属高校为主,地方高职院校以指导性项目(只立项,不配备相关经费)为主,即便是个别项目立项也只有少量的经费支持,学院没有配套经费。二是因为是地方职业院校,在立项的数量上也有项目类别与指标限制,地方院校与省教育厅管理的院校之间在立项的数量上也有一定的差别。

(三)教师队伍原因致立项不多且成果少。一是专业师资队伍中缺乏一批在省内或地方行业企业中具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即便是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建设的专业也是如此。少数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教师有的无心于科研工作,因为各种原因其专业领军人物的作用发挥极其有限;有的靠单打独斗,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各专业没有形成适度规模、技能互补、资源共享的科研工作团队。二是整体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有欠缺,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亟待提高。由于上述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科研立项级别不高,省教育厅、科技厅、社科院的项目立项不多,国家级项目更是鲜有突破。

(四)科研经费不足且奖励支持有限。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家财政部、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上打折扣,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十分有限,致使高职院校科研经费投入捉襟见肘。以本院为例,与省内的其他四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比,不仅学院科研经费总量低于省内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的平均水平,而且人均经费也低于同类院校的人均水平,即便是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省内职业院校其科研经费的投入也略高于本院的经费投入,由于经费有限,学院对科研工作的奖励力度小,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五)对教职工科研工作绩效考核不到位。按照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分类、分级考核的意见,高职院校均制定了关于教职工绩效考核的具体实施办法,以本院为例,考核实施办法中对各类各级岗位的教职工明确了教科研工作量考核的质量、数量要求,但在考核中由于所占比重较小、对教师考核结果影响不大,致使此项内容的考核流于形式,绩效考核激励与约束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体现,由于对教职工实际利益影响不大,教职工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

(六)科研成果转化少且科研效益低。一是多数高职院校只注重对教科研课题申报、评审、立项、结题等过程进行管理,而对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尚无明确的奖励支持办法,对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二是与企业联合开展的实用新型技术类科研项目少且与企业实际需要关联度不高,导致科研项目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低。这既不利于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经济和社会效益,发挥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过程中应有的作用,也不利于提升高职院校在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公众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且还造成学院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三、强化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科技工作认识

高职院校各级领导要树立“特色兴校、人才立校、科技强校”的新观念,摒弃科学研究“可有可无”的观念,把科学研究工作当做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对科学研究工作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充分认识教科研工作对提高学院办学质量、扩大学院影响力、提高学院知名度、增强社会满意度、提升整体办学实力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和把握教科研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地位,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重要作用,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学院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制订学院科技工作与社会服务规划,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积极主动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使学院科学研究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成为推动产业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

(二)培育队伍,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学院科研部门要有计划地在专任教师中开展科研工作的专题培训、知识讲座以及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研究课题申报的基本知识、方法与技巧,了解和掌握研究课题申报材料的准备和撰写、课题论证和研究方法、开题结题的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各教学系企业教师工作站平台,建立起以平台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共同参与、相对稳定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团队,实现校企互融,产学研结合,形成有专业技术知识背景支撑、技能互补、规模适度、资源共享的科学研究团队,开创学院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工作新格局。加强与企业联系,聘请省市企业行业有影响的专家举办科技创新与科技服务讲座,通过讲座,了解职业发展最新动态与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体系,分析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需求现状,解剖中小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研发的成功案例,探索与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新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三)争取政策,加大科学研究经费投入

争取院校领导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以本院为例,根据省内其他四所骨干校科研经费投入标准,按每年科研经费实现10%的增速标准预算,三年内达到省内骨干校科技经费投入的平均水平,确保科学研究经费足额预算到位。高职院校要争取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经费支持,建立学院科研成果应用与转化平台,与生产性企业、科技公司(科技咨询、科技开发与应用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修(制)订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奖励办法,推广科研成果,做好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工作,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更大贡献。加强与省市职能部门联系,落实好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科技成果大转化等工作,争取科技资金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基金会、协会的资金支持,组织精干力量,组建高效团队,积极申报省市教育部门、科技部门、社科联、行业协会的项目,争取获得更多立项及资金支持,以解决学院科学研究经费不足的困难。

(四)完善制度,强化科学研究绩效考核

一是完善科研评价制度,改变教师科研评价方式,将对教师科研成果定量评价方式调整为定量与定性、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既要考核科研数量,也要对科研论文质量、研究课题的理论价值及社会效益、技术服务的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确保科研工作评价制度的科学性。二是完善科研监管制度,严格研究课题立项论证工作,改革立项论证方式,聘请校外专家对研究课题的学术价值、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研究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严把课题立项论证关;实施第三方评价制度,对结题的科研课题实行匿名评价,严把结题评审关;加强立项研究课题的管理,及时准确掌握研究课题的进度与资金使用情况,强化对研究课题的动态管理。三是完善科研激励与约束制度,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人员分类分级聘任要求与岗位工作标准实施考核,实施科研工作绩效考核一票否决制;健全与完善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技术服务的奖励政策,利用激励政策引导广大教师投身科研工作。

结语: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工作;要针对科研工作中工作存在的问题,采取得力措施,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平台、团队和制度建设,稳步推进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以期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论加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职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13.

篇(3)

【关键词】高职教师 教育科研 选题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90-01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各大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对教师在教学上要求越来越严,同时对其教育科研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高职教师也感觉到进行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因为无论是对自身发展、对学生培养还是对社会的服务,教育科研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现实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找不到方向,无从下手。

要让高职教师走上正确的教育科研之路,最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教科研题目。选题是高职教师教科研的起点,决定了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说,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教科研题目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困难。有创见的研究课题的确定是教科研课题成功的一半。

一 高职教师的教科研选题来源

普通高等院校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范围一般较大,通常是针对整个学科领域或某个省市甚至国家的教学状况。而高职院校教师理论水平相对薄弱,但是更多地接触学生,更多地进行实训教学,也因此更适合进行草根研究。“所谓草根研究,是校本化教育研究的形象化比喻,它研究的不是高深的学问,不是单纯的理论,它是一种扎根于实践、扎根于学校、扎根于教师的研究,是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某种教育现象的困惑或疑难问题而引发的、设法解决现实问题而从事的相关研究。”

1.研究从课堂开始

作为一个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并不充足的一线高职教师,其研究如果脱离了课堂教学,那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相反,只有立足于课堂开展研究,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研究才可能具有针对性、时效性。例如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来说课堂纪律不太好,那么可以以“如何提高课堂纪律”作为研究课题,同时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并积累素材。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不仅是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要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理论上的总结,这就是研究对教学的反哺。教学和研究应是相辅相成、合二为一的过程,否则教科研就会成为教师在教学之后的额外负担,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2.研究从实训基地开始

实训实习基地是高职师生的重要课堂,是教师服务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舞台。在实训实习基地,高职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

扎根实训基地的教育科研,就是要求高职教师虚心向实践学习、向一线专家学习,实现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就是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职场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要求,客观分析高职教育教学的缺陷,寻找、研究提高高职学生职场竞争力、教师服务社会能力、学校市场占有率的有效策略。

二 高职教师的教科研选题原则

1.实效性原则

做教科研工作不是作秀,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解决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获得师生与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多赢”发展效应。教师教科研重在有效,教师教科研“赢”在实效,提高教师教科研的实效性,应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现在很多教师都是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搞课题,功利性太强,因而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这一方面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将教科研作为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途径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层面改变考核方式,比如降低课题结题数的硬指标,转向对质量提要求,并加强过程性考察,这个过程性考察不仅是跟踪到结题为止,还要看课题完成后对学校的教学是否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而不是一结题就压箱底了。

2.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原则是指研究的课题、题目和内容新颖、视角独特,是他人尚未研究过的,且让人耳目一新的课题。坚持新颖性原则,一要注重对传统的职教课题进行继承和创新,继承其科学、合理的成分,加入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二要能进行原创,紧紧跟随教科研的最新进展,在潮流之中能洞悉有价值的并且尚未有人涉及的问题;三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运用到课题研究之中。

3.特色性原则

特色性原则是指研究人员依据自身的行业教育特色,以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来选择研究课题。高职教科研有其自身的特色,比如高职教育既要求理论教育又要有实践教育;高职的学生既要懂理论又能动手;高职教师既是教师同时又是工程师。又如高职的教学项目很多都来源于实际,也因此会有很多跨学科的内容,这就涉及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问题。这些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去研究、解决。

三 总结

高职教师进行教科研要想取得满意的结果,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好题。选题是教师们进行科研活动的开始,一个好的开始对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和最终成果产生重要的影响。面对选题的难点,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科研选题的重要性,遵循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努力掌握科研选题的方法,做好充分准备,选择恰当的、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孙国春.草根研究:高职高专教师的理性选择[J].职教论坛,2010(4)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室内设计,培养体系

中国艺术类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潮起潮落,如今正稳步的向前发展,时间证明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综合训练能培养出能力型较强的人才,而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最受到社会的欢迎,职校生就业高于本科生的局面。

职业教育改革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词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因数。现代职业教育室内设计教学就应该根据设计专业的学科性质,对教学做相应的要求。这种局面的突出点在于职教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课程的设置也就形成了这样的体系,课堂—艺术工作室—社会实践。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敢于提出构想,能把设计思想与创新理念变成成品,抽象的东西变为现实的物质形式。这里要经过一段有些漫长的过程,简单说教师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室内设计学生的职业教育。而这种教育就需要与实际的流程相结合,了解设计过程、设计工艺等,能熟悉地运用设计方法和设计手段(从草图到样稿到成品)表达设计意图,除此之外还应参与理论的实践活动,这点也是当代对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

1、包豪斯的教育启示

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传承了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德国包豪斯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对今天的设计教育有启发性意义的东西。这就是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实践服务;研究为教学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实践为教学和研究提供验证,同时也为现代设计教育提供可能的经济支持。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近些年,我们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提倡素质教育,开始认识到这种教育体系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面对我们今天的学生群体,实行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更能培养出社会和市场上急需的合格人才。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不但可以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而且可以具有相当深厚的理论素养,还可以掌握比较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他们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现在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以适应时代需要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这既符合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又充分体现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

2.工作室的模式

包豪斯作坊的形式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工作室形式的雏型,它完全是一种完全开放式的,具备企业的某种特征和设计公司的基本特征,在硬件设备和环境与符合产生需求,不同的是它又是一个教育的场所,肩负着人才培养的责任,从经济角度上关心,直接与服务于大众和工业界,接触外部世界,防止它变成一座象牙塔,而且还能让学生们充分做好准备去面对现实生活。

工作室的设置是以室内设计专业为依据,建立相应的专业学科组群,在学科组(主要是以二级学科为组)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方向,建立各个工作室。工作室的开设必须具备研究的基础,包括师资的能力、水平和明确的研究方向及比较充足的项目支持,经过申请学术委员会专家的讨论和考核方能开设。专业的教学完全由工作室自行组织,如课程的开设时间、课程内容、考核方式方法、课题案例可直接从实际的课题研究中来,可聘请企业的专家、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可根据企业的需求,把企业的实际课题引入课堂教学。

实行双向选择的形式,学生进入工作室要求达到一定的条件,如专业基础、文化水平、学习、工作态度等(具体条件由工作室根据自身的教学发展提出)。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从专业课的教学到毕业设计都是在工作室的导师指导中完成。工作室在学生进入前应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研究课题向学生宣传和公布,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目前室内设计职业教育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设置下列工作室模式:1)灯光水电布置工作室 ;2)装饰建材工作室;3)模拟施工工作室。

包豪斯的作坊大师必须是天才的工匠、优秀的教师。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士都出任过包豪斯的"作坊大师",如画家约翰·伊顿,出任形式大师,印刷作坊形式大师里昴耐尔·费尔格,格哈特·马克斯出任陶艺作坊大师。

室内设计教育的成败及水平的高低关键是由师资的配置水平决定的,合理的师资配置能使教育、教学正常健康发展。学科需求的知识结构会直接决定了师资的配置,作为艺术、技术、经济融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工作室的师资来源必须是以这三方面为主。如果按一定的比例去配置就会体现有具体的知识结构上的比例,目前有不少院校在专业办学上实行文理科兼招的办学形式,因而师资的配置及知识结构亦会存在差异。室内设计专业是跨界专业,主要是建筑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的交叉结合体,适用于建筑类师资加艺术设计类师资结合。如果根据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师资的配置,就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组织工作室的学科教师群主要是由责任教师根据学科的研究方向来组织,对工作室助手的学识、能力、素质的提出要求。

3.教学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代教学势必与经济挂钩,因而也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如何摆正社会实践、创收、教学、研究等的关系,既重要又相当棘手。有不少院校成立了以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研究所,事务所以及公司等,教学成果很快通过这些渠道服务于社会,与此同时也把教学的实践融合到实际的操作中。把产、学、研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如何处理好工作室的社会实践与教学的关系是室内设计教育管理中新的课题,要注重其实质及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开放型的教学是工作室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室内设计教育水平和重要环节,教学通过与社会实践联系,使学生直接深入了解现实中的企业发展规模、生产状况、产品生产决策过程、生产工艺流程、经营理念以及市场营销、消费心理、购买力、区域文化、风土人情、国策、国情、新观念、直至复杂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寻社会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特别是解决实际工作能力。但是这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原有的教学秩序,如:削弱了基础教育,因迎合市场需求而降低创意层次,设计缺乏超前意识,深度不够,更严重的会影响到教学大纲的规范。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做到:其一,基础教学时数要保障充分;其二,课题选择要合符教学要求;其三,在教学大纲制定时,拟定目标方向的提下对课程内容、时数规范等尽可能宽松。

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外部条件,从课堂到学术上都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较为宽松的环境气氛,减少指令性的课程,缩短学习时数,不使学生整天忙于应付,使他们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支配权,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开设专题设计讨论课,由教师拟定和编导讨论的要点和提纲,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如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未来空间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术上各抒己见,教师不作裁判,只作引导和评价。通过讨论、评价、评估,对热点问题各自提出解决的方式、方法,把所学的知识融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形成创新的概念,为进一步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环境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工作室的教学环境中包括了软、硬二环境,软环境指:教学管理、师资水平、学风建设;硬环境指:教学需求的一切设施如:专业图书室、展示橱窗、电化教学设施、实验设备等等。教学环境的完善要有国家的政策扶持及经济基础。利用好实践环境去辅助完善教学环境的完善,促使教学环境的多元化,弥补经济上的缺陷,加强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大知名度,立足社会,促进设计教育的发展。

一般来说,学生在课堂及社会实践的时间应有一定的比例,如一、二年级以课堂实践为主,三年级则倾向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中,师生的关系会出现变化,教师既是导师又是合作伙伴、或是老板。学生的地位不可能因为牵涉到经济的问题与教师平起平坐,如:在某项工程竞标中,学生设计的方案中标,那么,师生就可能成为合作伙伴。在实际的设计活动中,经验与资历不等于成功,有时候学生的作品因迎合了市场的某种需求而获认可,但并不等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已达到很高的境界而无需再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管理上应尽可能明确师生的地位属性,要求教师从中起到主导作用。

4.结语

包豪斯时代的作坊解决了学生的实践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解决了在当时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经济问题,更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训练,显然与现代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立足解决好培养设计艺术人才的实践教学环境,通过培养体系这个特定教学窗口与社会接轨,了解社会的需求,使教学、研究、实践一体化,创造一个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环境,培养社会需求的室内设计艺术人才,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要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题项目:2013年度江西省教育厅职业学校省级立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美)诺曼(Norman,D.A.)著,付秋芳等译,《情感化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5月

[2]沈祝华著, 《设计策划》,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年10月

[3]荆雷编著,《设计概论》,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12 月

[4]王绍强编著,《创意空间》,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篇(5)

关键词:教育科研素质,教育科研意识

Abstract: this article which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alysi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s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necessity, and given how to develop and improve specific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some advices for vocational school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Keywords: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quality,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rch consciousness

中图分类号:D52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一般认为职业学校教师应当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完整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以及实际的教育能力等素质。那么具备了这些素质是否就足够了呢?或者说,他们的素质结构就臻于完善和合理了呢?我认为,在塑造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时,除上述方面,还应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教育科研素质。

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方向主要是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有中等专业技能的适用性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职业学校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还要结合专业特点,广泛开展教育科研与实践活动,以满足学科教学知识与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这不仅是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教师在不同的教学领域广泛开展教改实验,构建新的教育教学与人材培养模式。而在这些实践工作当中,教科研课题的提出,教科研活动的丰富开展,成绩和效果的取得是相当显著的。广大教师渴望通过参与教科研活动,解决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彻底改变过去的知识更新缓慢、专业技术跟不上市场发展、苦教死学的教育现状,逐步走向科学化的教改之路。

实践表明,培养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职业学校教师具备教育科研素质,是促进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需要。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创建和发展与教育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一,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直接动力和源泉来自教育实践。其二,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又必须依赖教育实践的检验。职业教育这一广阔领域是研究和构建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深入从事职业教育实践的人,才是教育实践的真正主体,最有条件发现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更具有条件促进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益于教育科学的整体繁荣。

第二,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各行各业的技术革新有了更高的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也随着各行业对中等技术人材需求标准的提升而不断调整变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所有职业学校面临的共性问题。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保障。因为它能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具创造性,使教师不断地超越现有水平,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能辩证地、选择性地接受一些新的教育理论,迅速将其应用于自身的教育活动中,并能避免简单模仿性或模式化的操作。还能够利用教育科研能力的迁移效应,提高教学能力,从而有效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加强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保障。

第三,当前我国的教育科学理论和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所面临的问题,要求必须大力提高与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近些年来,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科学理论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在职业教育中涌现了大量的新理论、新方法。可是真正被教育实践所采用、并能发挥指导效能的教育理论、方法却很少。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理论越来越多,体系越来越来复杂,而在实践中却依然我行我素,理论陷入了不能被实践所认可的困境。尽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还有一个隐藏在背后的更重要的因素: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素质。由于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素质,因而无法正确评价、选择理论,不能创造性地将已有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相对于职业学校教师来说,具有较深教育科研素质的聊聊无几。绝大多数的职业学校教师还仍然被动地或自愿地延袭着传统、陈旧的教育模式。因此,职业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教育实践主体者的自身素质,从目前和长远来看,就是要加强职业学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

那么如何来提高与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呢?

要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提高教师科研素质首先要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因为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的一种心理素质,是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知识素质、能力个性的综合体现。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行为的实践活动。只有教师教育科研意识的提高才能促进教育科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因此教育科研意识的培养是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先决条件。

二、要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创新精神与能力。

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是以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作为基础的。但要进行有价值的研究,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创新精神能够确保在浩翰的教学研究课题中发现最有价值的、切合自身水平的研究课题,保证研究内容的先进性,不属于重复损耗的研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教师能够把教育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模式中去。他们在行为表现上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敢冒风险,充满自信心,能够打破人们固守的教条和传统的研究领域,对解决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表现出超常的勇气和毅力。

三、要提高教师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与方法。

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求教师要掌握开展科研活动的一般性知识,如科学实验的相关概念、实验的操作常识和实验的测量统计知识等;还要了解科研活动的一般方法、步骤与要求,如观察的方法、总结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文献资料方法等等。教育科研活动往往因知识、方法不当而造成项目难于区别常态、结论偏差或是课题难以深化等问题。具备丰富的科研知识与方法,就会使科学实验向较好的态式发展,有利于科研活动的进行。

四、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

培养教育科研素质要注重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教师欲求得对教育活动的完整而清晰的认识,仅有感性的、实在的、具体的教育活动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才可以获得关于教育现实的复杂的完整的有意识的印象,丰富和完善个人经验。因为任何一种教育方法、手段的更新必须以教育理论为先导。无论是科研方案的设计,还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是不能科学有效地揭示规律的。所以要注重资料的采集和处理,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除应具备丰厚的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技术学等方面的理论外,还要较好地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善于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取得较好的教育科研效果。

五、要提高教师信息化处理能力。

教师是否具有信息处理能力,是检验教师科研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信息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再停留于关门办学、埋头教书的现状。教育实践及其改革,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更需要探索新的途径。教师应视野开阔,思维敏锐,眼光独到,对各种有用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具有能对这些信息辨别识鉴、简化、归类、存档、联系发挥的能力。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国家教育资源的逐步整合,教师应能够及时或适时地把这些信息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合为一体,并行成把这种经过加工的信息连同自己的认识评价运用到教学实践与科研活动中去的能力。

篇(6)

关键词: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 充实方向 具体策略

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情况概述

日本是实施教育立国战略方针的典范,其高等职业教育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创建了别具特色的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及科学技术大学,使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了多层次、开放性、适应日本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目标是通过改革传统的正规学校的教育观和教育体制,建立新型的终身学习体系。具体而言,课程设置突出体现实践人才培养特点;2.尊重学生个性,重视人格和文化教育;3.提倡终身教育;4.紧跟时代变化的发展步伐,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许多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战后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始终在应对两方面的需求:一方面是产业对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高中毕业生升学的需求。这两种需求左右着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之成为高中教育普及基础上的作为其延长的“中等后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了多样化与市场化的外部特征,以及在教育教学上重实践、重现场的内在特征。

1.以培养实践性、创造性的技术人员为教育目的,实行初中毕业后的五年一贯制的专门教育。学生不受大学升学考试的压力影响,从处于头脑较为灵活的15岁开始,接受以理论为基础的实验、实习、实际操作等重视体验性的专门教育。

2.在教育课程上将专业教育与一般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在成绩评定方面实行以系统的教育课程为基础的严格评审。

3.入学的学生因为大部分是从初中开始就对理科学习及手工制作非常感兴趣,入学后由于旺盛的好奇心,对于理工、技术和手工制作的欲望更大。

4.毕业生可以继续升学到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领域学习,在各个阶段作为创造性丰富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受到好评。

5.通过充实的课外活动指导和学生宿舍生活指导,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通过借鉴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确定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今后的方向

(一)充实教学方法和内容。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化的环境下,为了维持并提高我国经济活力和经济实力,必须培养知识高度化、专业化和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创造型人才。因此,要充实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内容。

(二)充实高等职业学校基础。

为了充实高等职业学校基础,在保证基础经费的同时必须确保适时更新设施设备,引进优秀教师。

(三)促进高等职业学校的高度化、多样化。

为应对社会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化,高等职业学校应进行学科重组,集合教育研究资源,促进学校之间的协作,教育领域重点化,扩大范围招生,跨领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同时,以创办完备的新机能的高等职业学校为首要条件,探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化和多样化措施。

(四)广泛促进社会机关团体的协作、促进对高等职业学校活动的理解。

1.促进地区产业界和教育研究机关的合作

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方面,期待高等职业学校和地区产业的进一步合作的呼声高昂,据此强化地区产业振兴的政策,实施职业教育与产业界、教育研究机关的有机合作,依据地区需求充分充实教育研究活动。另外,还以在高等职业学校设置地区技术管理中心等为核心,培养中小企业年轻技术人员充实支持地区产业的机能。

2.促进对于充实的高等职业学校活动的理解

对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优秀资质和在高等职业学校中举办的多种多样的教育研究活动,要广泛地提高社会认知度。为进一步促进社会对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评价,积极进行面向社会的宣传等活动。

三、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

1.促进与地区产业界等广泛合作

(1)充实产学结合和校外实习

高等职业学校通过与地区产业界等合作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向企业长期输送教师研修、从企业派遣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等方式开展具有职业技能特色的共同教育。经过长期的实习,对于小型的企业学生可以自主研发课题并自主策划方案解决等。通过这一系列多种多样形态的共同教育可以有效地谋求实践性专业教育的开展。为了有组织地推进此类共同教育,必须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及实施体制。

(2)推进实习实训教育

通过与企业合作向企业派的实习生至少保证有3个月的实习期,不单纯是长时间的给予学生就职体验生活,教师还应指导有研究课题的学生到企业实地把握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和开发现场,通过在企业现场积累解决课题的方法经验,灵活运用在学校以及实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技术,培养发掘及应对课题的能力。

2.通识教育的充实

通识教育可以对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气质产生重要影响,可以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促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从相互独立向融合的方向发展。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先进经验既为我们提供了参考,又让我们看到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新问题。跨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前沿课题型课程的开设无不在提示我们,通识教育之“通”决不是“泛”,在“通”的基础上要有“专”的元素。通识教育不仅应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更应偏重视察、体验。体现学生德智体的教育平衡应按照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整合、设计通识课程教育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积极组建通识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加强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建设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二)教育基础的强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质量、多渠道地培养职业教育师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培训职业教育师资是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显著特点。教育的质量是靠一批热情洋溢的优秀教师支撑的。今后为了维持并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确保拥有优秀教师队伍极其重要,另外,为推进实践性专业教育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也是不可或缺的。我国职业教育中应采取切实措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保证优秀教师的存在来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打响学校知名度,再吸收高素质的学生,以形成良性循环,使高职院校立于不败之地。

2.谋求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

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与投入效益最大化的策略,并指出:政府财政拨款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的根本,经费来源多元化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关键,投资效益最大化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繁荣的保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中政府的资金投入比例逐年减少,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均经费严重不足。高等职业教育经费除了通过国家财政经费和学生学费两种途径获取之外,必须多方开拓教育经费的来源。

(1)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按照企业工作岗位要求制定培养计划并由企业支付培养费用,学生毕业后定向到企业工作;实施项目教育模式把企业资金引进学校,学校提供培训场地,组织学生培训。这些教育模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学校教育经费。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教育经费来源体系。推出相应的鼓励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将资金和设备投向高职学校,使得企业、个人和社会的捐赠投入成为高职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等变化。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信息化、国际化、高龄化和服务经济化的要求,改革教育内容,灵活设置复合型教育内容,推进课题解决型学习,开设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技术发展变化的学科。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根据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的发展不断改编、充实现有的学科,不细分专业,重视学科的基础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技术发展的需要不断导入新的学科,使其适应甚至超前于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社会适应性,为地方产业经济服务。

四、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还需不断改革创新,万不能照搬照抄他国模式,生吞活剥地加以吸收,一定要办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及国民的积极参与下,相信我国的高等高职教育定会有百花齐放的一天。

参考文献:

[1]韩民.现代日本的专门学校[M].玉川大学出版社,1999.

[2]施雨丹.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4,(4).

篇(7)

关健词:校企合作 产学研 服务能力 教学改革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2013年建立了广告公司,正式挂牌对外营业,同时作为校内“前校后店”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虽然已有许多成功的实训基地实例,但广告公司与其它校内实训基地又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首先面临规模小,人员少,如何发挥优势,不仅使公司正常运作、产生效益,同时还要使校企合作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是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其次,公司场地小,不能安放许多的设备,更重要的是购置的O备如何让学生受益,也是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2、研究背景

纵观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国外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典型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等。概括起来主要呈现为三种不同的模式,①以企业为主的模式,②以学校为主的模式,③以行业为主导的模式。在国内,职业院校要想与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与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校企合作是最实际的可行之路。目前在我国已通过“校企共建、校校联建、引资援建、产业化辐射、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方式,在许多成人高校和职业院校建立了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训基地的优势日益凸显,已形成当今我国成人高校和职业院校应用型专业的特色和灵魂,也是应用型专业赖以生存的根基。

虽然我国近年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设施建设与校企合作模式探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推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训基地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校企合作”已成为当下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相关论文及课题研究也为数不少。但目前对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对校企合作模式的探求和校企合作实践经验的归纳,对于在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及平面设计类教学管理中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从管理制度层面导向、规范、推进校企合作,最终构建起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体制的相关研究课题尚未见诸报端。

3、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梳理专业和公司的关系,本研究需要解决的困境主要有以下:

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与管理机制需要建立。由于学校注重办学的社会效益,但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学院、专业、企业等多方联动、校企“双赢”的合作办学长效机制,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机制,实现“订单”培养的目标。

②建立“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虽然近年来学院通过建立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但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的管理体制、以产业带动专业、以专业促产业的良性循环模式需要建立。

③建立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主体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还需进一步加强。

④师资结构有待优化,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中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几乎没有,部分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资源建设能力还没有建立,主动服务企业的意识没有。

⑤实验实训条件没有达到生产性实训的要求,设备、场地,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有待建立。

二、研究内容

(1)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与管理机制;建立“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

(2)建立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学生主体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3)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

(4)实验实训条件达到生产性实训的要求,建立设备、场地,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

(5)在“系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模式下,公司的各项业务发展良好。

三、课题研究成果及价值分析

(1)“能力进阶 项目引领 工作室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适合于图形图像制作专业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可在学习过程中,分阶段培养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根据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本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以“项目”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把课程体系按企业的实际项目和工作任务流程进行重构,建立项目制课程体系,并有效地运行“专业技能学习――企业任务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

(2)工作室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可操作性较强,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锻炼和提高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可以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培养企业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将企业实践与职业能力训练相结合,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任务来进行综合的训练,结合以赛促学的实战演练,加强职业核心技能训练,提升专业技能;最终完成由学生到设计师的角色转换,使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能顺利对接。

(3)基于工作任务的学生职业能力训练,能促进学院对高职生的培养目标的实现,也能提前让学生感受企业的用人需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是一个值得推广的有效方法。能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企业工作任务,了解企业需求,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同时,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反映了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欠缺之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改进和提高。

课题研究中,各项公司任务是由老师指导、学生参与共同完成的,有部分工作还与其他公司企业一起进行研究、设计,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实施方案,不断调整、完善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使公司的能力、学生的技能和教师的水平,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模式的拓展――科技创新供需网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第26卷第14期.2009年7月

[2]姜大源. 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1)

[3]翟胜增. 项目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构建的若干思考.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6(3)

[4]秦彩宁.基于图形图像制作专业的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案.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年第05期

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