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项目可行性分析

金融项目可行性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4 15:56: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项目可行性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项目可行性分析

篇(1)

依据公司运营发展部下发的评估报告要求,市场策划部就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以下剖析:

可行性研究是决策科学在项目领域的应用。所谓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包括技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系统工程等)对一项建设工程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综合科学,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综合论证一个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实用和可靠,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在财务上是否盈利,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作为投资项目中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行性研究是公司进行项目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2)可行性研究是公司筹集资金的重要依据;(3)可行性研究是公司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各种协议和合同的依据;(4)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进行工程设计、施工、设备购置的重要依据;(5)可行性研究是项目考核和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一、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项目决策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工作方法:,公司的可行性研究工作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和稳定的内容和程序,并作为强制性方法:在项目决策中推行,但是,在现今公司的大多数项目当中,可行性研究并没有起到如上所述的作用,或者进行的可行性研究并不符合要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制工作方面

编制一份高质量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要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可行性研究小组,需要较多的时间(1-3个月),做大量的基础工作,针对项目搜集大量的、可靠的、及时的资料,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和内容。基础工作是否认真细致,搜集的资料是否完整可靠,直接关系到可行性研究工作的质量。然而公司在很多小型项目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并没有这样做,只是凭借现有的资料和主观推断,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判断。这样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不规范、依据不充分、内容不全面、分析不深入,无法起到可行性研究应有的作用。

2.内容方面

很多可行性研究的内容不全面,经常缺少风险分析,社会评价,建筑节能和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如有些项目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很大,却缺少或根本没有风险分析的内容;有些项目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很密切,却没有社会评价的内容。除此之外,有些项目在设计、施工、融资等方面缺乏多方案的比选,这样的项目进行评价和决策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决策工作也十分被动。

3.评价指标方面

在目前完成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制定的评价指标数目较少,而且不成系统,如在财务评价当中,对于盈利能力、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财务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利润率等指标的分析不是很全面和系统。如财务评价中只有对盈利能力的分析,而没有偿债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分析;对项目是否可行的判断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指标使用时应对指标的有效性和预期性进行更新和分析,如一些计算期相对较长的项目,在财务评价中,运用一些静态指标,计算出来的结果将会很不准确的,不能在现实条件下对项目是否可行作出有效判断。没有采用动态经济评价的方法:对可行性分析中的所有数据进行验证。

二、可行性研究工作的改进建议

为了使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真正能为公司的决策提供科学、全面、准确的决策依据,发挥其重要作用,应采取下列措施:

1.对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工作,分层进行,层层推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可分为三阶段,即机会分析,初步可行性分析和详细可行性分析。首先是投资机会分析,房地产投资时机的选择应将银川市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放在首位分析,要预测银川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及房地产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状况的关系,从项目投资的环境、背景、目的、基础、条件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投资初步设想的鉴别,若可行,就要进行初步可行性分析。初步可行性分析将对项目所在地区域市场的常规条件和项目特点,就其投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若可行,再进行详细可行性分析。详细可行性分析将作进一步的市场调查,掌握足够的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分析、论证,这是可行性分析的关键。分析的结果将是投资决策的依据。

2.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必须具备两个以上方案。有了可对比的方案,才能选择最佳方案,可行性分析才能够向公司决策层提供评价决策的依据。

3.认真研究和预测项目的现金流量。房地产项目投资巨大,影响现金流入,流出的因素很多。项目的现金流量的准确性对可行性分析的结果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认真研究和预测项目的现金流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2)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着力点;对策

1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所面临的风险

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这里的经济管理主要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风险:

1.1因项目工程设计所面临的风险

造价概算工作主要围绕着项目工程设计方案来展开,那么工程设计方案若是存在着瑕疵,则必然会影响到造价概算的准确性。工程设计方案存在瑕疵的原因主要为:(1)现场勘察的精准性存在不足;(2)项目工程设计图纸存在偏差;(3)其他人为因素所致。经验表明,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造价概算所存在问题,要么将增大项目的融资压力,要么则影响项目今后的建设进度。这就表明,在对建设工程项目开展经济管理时需要完善工作流程的后向关联。

1.2因项目信息偏在所面临的风险

这里的“信息偏在”又可称为“信息不对称”,因项目信息偏在所面临的风险主要生成于对建设工程项目经济价值的分析。建设工程项目方与笔者所在公司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在对该项目开展经济管理时,笔者需要研判该项目的投资价值。但实践表明,方因无法全面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可能因委托方的商业保密原则所致),使得在对项目的经济价值进行分析时,过分依赖于财务分析手段和机会成本评估,进而就弱化了可行性分析的效果。

1.3因项目政策变化所面临的风险

这里的政策主要包括金融政策、城市土地使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而这些政策的制订与调整又植根于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之中。由工作案例可知,若是未能准确研判国家、地方相关政策的稳定度和变化趋势,那么再完美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都无济于事,而且还会对委托方带来不可逆的资金风险。

2风险管控下经济管理的着力点分析

为了增强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管控绩效,针对项目事前控制的经济管理着力点可归纳如下:

2.1着力于完善造价概算的治理结构

在本文中“治理结构”可以理解为,项目现场勘察人员与造价概算人员之间的权利制衡关系,这种制衡关系不仅起到保障造价概算准确性的作用,还为今后的责任认定提供帮助。其中,治理结构又包括:治理的组织架构和治理的制度安排。由笔者的工作经验可得,当前需要着力于完善造价概算中治理的组织架构。治理的组织架构又可以分为内部组织架构和外部组织架构,在委托关系下外部组织结构可以称作:第三方治理的组织架构。

2.2着力于提高与委托方的沟通绩效

针对建设工程项目所实施的可行性分析,其中的关键内容便是项目的经济价值分析。根据资本循环公式:G-W…P…W`-G`可知,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价值通过W`-G`体现出来,但从W`到G`能否实现“惊险的跳跃”,这不仅由项目的造价构成所决定(主要决定回报率),还由项目的使用价值所决定(使用价值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结构)。当前,在可行性分析中的短板主要存在于后者,所以在委托关系下应提高与委托方的沟通绩效。只有这样,才能在可行性分析中做出综合研判。

2.3着力于建立政策信息的共享机制

在本文开篇之处就已指出,需要在开放的体系下来开展可行性分析,所以需要增强对相关政策的跟踪和研判力度。为了降低在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搜集成本,则需要着力于建立政策信息共享机制。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社会网络化分工形态下,政策信息共享机制的实现则需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支持。作为建设工程项目委托方在获取政策信息上具备知识外溢效应,所以还可以在与委托方加强沟通的基础上,实现政策信息的共享。

3对策

根据以上所述,本部分将在委托关系下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提出对策:

3.1调整技术组织结构强化事前控制

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经济管理的质量,首选需要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概率。建设工程项目造价概算工作属于约束系统性风险发生的重要环节,所以应根据目前在造价概算中所存在的不足强化事前控制。笔者建议,需要通过调整技术组织结构来强化事前控制,即将造价概算与现场勘察、工程设计等形成纵向关联,将这些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事前控制团队。由于在本文中存在委托关系,所以造价概算工作所在的顾问公司,则应在合约的基础上参与到前期现场勘察和工程设计审核中来,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影响,针对建设工程项目前期的可行性分析可引入第三方专家团队来进行全程督导。

3.2基于合约界定造价概算责任边界

本文记载着笔者工作的心得体会,所以在对策构建中也必然会站在笔者所在公司的角度来进行思考。由于造价概算工作由顾问公司来完成,为了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以及有效管控未来项目系统性风险所带来的连带责任,在经济管理中需基于合约界定造价概算我方的责任边界。因现场勘察知识和工程设计知识的专用性,使得信息不对称现象始终对顾问公司的造价概算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完善治理的制度安排时,需要对造价概算报告进行内审和外审,最终在多方签字确认的基础上赋予造价概算报告以“合法性”。

3.3供给侧管理下调研同业市场状况

尽管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方能够借助不同形式来增进与委托方之间的沟通,但属于委托方商业机密的信息仍无法在沟通中获取。这样一来,就会制约方在可行性分析中的角度和价值取向。在上文的论述中已经指出,需要在供给侧管理的视域下增强对建设工程项目使用价值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来得出经济回报率、市场需求前景预期等结论。为此,在假设建设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具有同质化特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调研同业同类建设工程项目的市场状况来间接获得可行性分析所需的项目使用价值信息。如商业房地产项目,根据对类似地段、品牌相近开发商的已建成项目进行调研,来综合研判委托方项目的可研性。

3.4多节点联动来研判政策演变趋势

在我国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驱动下,近年来不同城市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选址、开发、销售等都环节都做出了政策安排,而且从2019年年初所反馈的政策信息来看,不少城市又对建设工程项目的销售政策进行微调,且市场对微调后的政策解读存在差异性。在此背景下,为了增强项目可行性分析的精准度,则需要以多节点联动来研判相关政策的演变趋势。在上文的论述中已知,多节点包括:提供可行性分析解决方案的公司、建设工程项目承接方、第三方专业机构。笔者建议,应以政策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为主线,以可行性分析解决方案公司为信息中枢,建立三方在内的政策研判团队。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总之,需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事前控制效力,进而来实现满足的“产出/投入”关系。

4结论

本文在委托关系下探讨了顾问公司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管理问题,对建设工程项目开展经济管理时需要具备系统性视野,即需要将宏观经济环境因素、融资环境因素、项目技术工艺流程因素等纳入到经济管理中来,即在开放的分析体系下综合做出建设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在开展经济管理时的着力点包括:完善造价概算的治理结构、提高与委托方的沟通绩效、建立政策信息的共享机制。在此基础上的实施对策为围绕着:调整技术组织结构强化事前控制、基于合约界定造价概算责任边界、供给侧管理下调研同业市场状况、多节点联动来研判政策演变趋势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戚安邦主编.项目管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高飞,翟斌.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投资的成本控制与管理[J].建筑经济,2013(7):45-47.

篇(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已经越来越深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体系当中,将基于项目自身经济强度的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模式引入到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实践中去,构建起基于项目融资理论的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运作模式,突破大型“走出去”项目的融资瓶颈,把政策性银行对国家外经贸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落到实处,以解决当前我国出口信贷在支持大型境外投资项目中受传统贸易融资模式限制而存在的固有缺陷,最终达到提高我国政策性银行出口信贷对“走出去”项目支持力度的目的。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含义

出口信贷是一个特定的融资范畴,是对货物出口和境外投资提供信贷资金融通的总称;项目融资是一种特定的融资模式,是对有限追索的具有类似信用保证结构的项目资金运作模式的总称。出口信贷中引入项目融资模式即是要通过项目融资这种特定的资金运作模式来对出口信贷项目进行操作,这一概念是相对于通过传统贸易融资模式对出口信贷项目进行操作而提出来的。项目融资模式下运作的出口信贷项目,贷款人将根据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而采取不同程度的追索权,是有限追索的融资模式,贷款人提供授信的主要信用支撑点是项目的现金流量和项目资产,贷款人将与借款人以及其它利益关系人一起在精心设计的信用保证结构框架下,在特定的期间和范围内,分担项目所具有的各类风险;在有限追索限定的范围内,项目一旦因风险发生而最终失败,贷款人将仅以项目资产受偿,其追索权不涉及项目以外的任何资产。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更适用于那些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收益相对稳定、受市场变化影响较小的出口信贷项目,最典型的就是境外承包工程和境外投资类的出口信贷项目,非常适用于通过项目融资模式来进行运作。

二、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与项目投资结构设计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可行性分析

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可行性分析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基本资格进行审核、对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分析、对项目风险的分析等三方面内容。

1.出口信贷项目基本资格审核。贷款银行受理出口信贷项目后,首先要对项目的政策性准入标准进行审核,确定该项目是否具备取得出口信贷的基本资格。审核借款人资格,根据项目的实际特点,确定是否适于采取项目融资模式安排融资。一般来说,对于一些境外出口信贷项目:如境外承包工程;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带动国内设备、技术、产品等出口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境外投资建厂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提高国内企业产品研发能力和出口竞争能力的境外研发中心、产品销售中心和服务中心项目;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境外企业收购、并购或参股项目等,这些项目往往金额大、期限长,除项目自身经济强度支撑外,借款人难以解决有效担保,因而比较适合通过项目融资模式进行安排。

2.出口信贷项目技术经济可行性分析。对于具备申请出口信贷基本资格的项目,贷款银行要对项目投资者所作的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独立论证,对于专业性强、比较复杂的出口信贷项目可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参与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指通过对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要素,包括技术、管理、劳动力、市场、原材料、能源、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宏观经济环境等的分析,据以对项目做出综合性的技术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获得项目净现值(NPV)、投资收益率(ROI或ROE)和内部收益率(1RR)等具体反映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需要说明的是,贷款银行在这里所进行的可行性分析是建立在投资者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的,其重点在于对投资者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检验,从而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进行判断与校正。

如果申贷项目所作的可行性研究存在某些重大遗漏,贷款银行应当要求借款人对可行性研究进行补充修正;对于借款人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信息、数据和参数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科学性,贷款银行应当进行认定,特别是对于资源储量、原料供应、市场预测、定价模型、成本分析、贴现率等关键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进行深入分析与判断,因为一旦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完全不可用,以此为依据实施的项目和提供的融资将不可避免失败的结果。通过对借款人可行性研究的补充与修正而得到的项目可行性分析结论,是贷款人进行贷款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3.出口信贷项目风险分析。可行性分析是项目投资者从资本获利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项目出现好的可能性和程度,即在各项环境条件、参数等处于理想状态的假定基础上对项目的投资收益率、内含报酬率和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所进行的分析预测;而风险分析则是贷款银行从贷款安全的角度出发,侧重于分析项目出现坏的结果的可能性和坏的程度,进而对项目未来的偿债能力做出判断。因此,贷款银行在对出口信贷项目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必须对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对有关的风险因素做出评价,判定项目的经济强度和各种风险要素对项目经济强度的影响程度。出口信贷项目的风险分析是决定贷款银行是否为一个项目提供融资的关键决策因素,并且为贷款银行通过投资结构、融资结构和信用保证结构的设计规避项目风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二)出口信贷项目投资结构设计

1.项目投资结构设计的基本因素。贷款银行应当在一个出口信贷项目的运作初期就与项目主办投资者进行深入接触,并参与到项目投资结构的设计中去,以为项目的成功运作以及后续的项目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投资结构有四种基本的法律形式:公司型合资结构、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在对项目投资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基本因素:项目资产的拥有形式、项目产品的分配形式、项目管理的决策方式与程序、债务责任、项目现金流量的控制和税务结构等。此外,会计准则对于报表合并的规定、对投资可转让性的需要、对项目资金的考虑等也是设计项目投资结构所应当考虑的重要因素。

2.项目投资结构设计。贷款银行与投资人就出口信贷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后,应当与投资人共同研究设计与投资特点及融资要求相适应的项目投资结构。目前国际上较为普遍采用的投资结构有四种基本的法律形式:公司型合资结构、合伙制或有限合伙制结构、非公司型合资结构、信托基金结构。贷款银行在介入一个拟申请出口信贷的境外投资项目后,为确保项目运营以及项目融资能够顺利执行,需要与项目投资者(借款申请人)及有关各方就项目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对项目投资者从投资角度出发的需要以及贷款银行从融资角度出发的要求进行综合平衡,并结合项目本身的特点对项目投资结构进行设计。这一步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关系到项目今后能否成功运转,而且是项目融资信用保证结构的重要基础,是融资能否成功的关键。

三、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BOT模式设计

(一)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的选择及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选择。对于不同的出口信贷项目,由于贷款银行的不同、投资者的不同和项目自身特点的不同,其项目融资的具体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投资者直接安排融资的模式、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杠杆租赁”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生产支付”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以“黄金贷款”为基础的融资模式、BOT项目融资模式等。其中:投资者直接安排融资的模式、投资者通过项目公司安排融资的模式、BOT项目融资模式是最基本的项目融资模式,对于出口信贷实务操作比较适用,并且其它几种项目融资模式都是在这几种模式的基础上衍生的。

2.出口信贷项目融资模式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1)如何实现有限追索。实现融资对项目投资者的有限追索,是投资者寻求项目融资模式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同时也是贷款银行根据专业判断所愿意承担的风险限度。贷款银行看待风险的态度、项目投资者承担风险的能力以及项目所处行业的风险系数、投资规模、经济强度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项目的追索形式和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项目融资方案设计过程中,贷款银行与项目投资者之间将根据各自对风险的判断和承担能力,围绕追索的形式和追索的程度进行反复的权衡与谈判。(2)如何分担项目风险。在项目各有关当事人之间分担风险是投资者寻求项目融资模式的另一个着眼点,其核心内容就是如何在投资者、贷款银行以及其它与项目利益有关的第三方之间划分风险。例如:项目投资者一般需要承担全部的项目建设期和试生产期风险,但是在项目建成投产以后,投资者可能只需要以购买项目绝大部分产品的方式承担项目的市场风险;而贷款银行则有可能需要承担项目的部分经营风险。因此,如何分担项目风险与如何实现有限追索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的核心都是贷款银行与投资者对风险划分的权衡与博弈。除上述因素外,项目投资者在设计融资方案时还十分关注对项目税务亏损的利用和资产负债表外融资的实现等内容。

(二)出口信贷项目融资的BOT模式设计

BOT是Build(建设)、Operate(经营)和Transfer(转让)三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这种融资模式的基本思路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或所属机构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种特许权协议(ConcessionAgreement),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本国公司或者外国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来申请出口信贷,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并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营项目获取商业利润,最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相应的政府机构。

1.BOT模式的组成人员。(1)项目的最终所有者(项目发起人)。项目发起人是项目所在国政府、政府机构或政府指定的公司。在BOT融资期间,项目发起人在法律上不拥有项目,也不经营项目,而是通过给予项目某些特许经营权(例如承购项目产品以保证项目的最低收益)和给予项目一定数额的从属性贷款或贷款担保作为项目建设、开发和融资安排的支持。在融资期间结束后,项目的发起人通常无偿地获得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2)项目的直接投资者和经营者(项目经营者)。项目经营者是BOT融资模式的主体,通常是一个由项目经营公司、工程公司、设备供应公司以及其它投资者共同组成的一个项目公司。项目经营者从项目所在国政府获得建设和经营项目的特许权,负责组织项目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提供项目开发所必需的股本资金和技术,并申请出口信贷,承担项目风险,并从项目投资和经营中获得利润。(3)项目的贷款银行。BOT模式中的贷款银行可以是商业银行,也可以是政府出口信用机构、世界银行或地区性开发银行,或是上述金融机构组成的贷款银团。

2.以BOT模式建设项目并申请出口信贷的主要思路:(1)特许权协议是BOT模式的一个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准项目公司建设开发和经营项目,并给予使用土地,获得原材料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二是政府按照固定价格购买项目产品或者政府担保项目可以获得最低收入;三是在特许权协议中止时,政府可以根据协议商定的价格购买(或无偿收回)整个项目。项目公司以特许权协议作为基础向政府出口信用机构申请出口信贷,政府出口信用机构可以将特许权协议的权益作为贷款抵押,并设计专门机构控制项目的现金流量。在一些情况下,政府出口信用机构还可要求项目所在国政府为贷款提供担保。(2)在项目建设阶段,工程承包公司以承包合同的形式(如“交钥匙”合同)建造项目,可以起到类似于完工担保的作用,有利于控制融资风险。(3)进入经营阶段后,经营公司根据经营协议负责项目公司投资建造的公用设施的运行、保养和维修,支付出口信贷本息并为投资财团获得投资利润。(4)项目公司保证在BOT模式结束时将一个运转良好的项目移交给项目所在国政府或其它所属机构。

3.BOT模式的主要特点:(1)从项目发起人(即项目所在国政府)的角度,BOT融资模式是一种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结构。项目的资金、经营管理以及各种风险均由项目公司承担。项目发起人承担的只是类似“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或“提货与付款”性质的经济责任,和一定数额的贷款或贷款担保责任。(2)项目直接投资者和经营者在BOT模式中所取得的出口信贷既可以是有限追索的项目融资,也可以是传统的公司融资。但是多数情况下,由于BOT模式的项目涉及巨额资金,又有政府的特许权协议作为支持,因此投资者会希望将出口信贷安排成为有限追索的形式。

篇(4)

关键词:企业 投资项目 可行性

一、前言

投资指的是将某种有价值的资产(资金、人力、知识产权等)投入到某个经济活动、企业或项目中,从而获取一定经济收益的商业过程或行为,是商品市场经济化中最广泛及最基础的经济活动。对企业而言,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实力以及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等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投资,可行性研究对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的布局以及发展方向在经济与技术上是否可行进行了全面分析,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二、当前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由于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具有投资不可逆、资源成本高、回收期长、投资大、流动性差等特点,因此,所投资的项目一经落实,所投入的资金将形成沉淀资本,成为企业的固定资产。通过对多例投资项目的失败原因进行分析,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内容不全面,缺乏可观性

首先,为项目的决策者提供充足且有价值的信息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必须的,其内容无须面面俱到,但必须强调重点内容与关键部分。其次,有投资就有风险,及时发现投资期间所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措施,有利于减少风险损失,然而,目前,我国企业对风险因素的分析除了没有针对性外,还分析的不够全面、深入。

(二)夸大产品、技术的先进性

技术是保证企业投资能够取得最大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然而,有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却脱离实践,企业投资者对当前机械设备的工作能力、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产品质量等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视若无睹,片面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其不客观、不全面的企业管理模式将导致投资项目的破产,最终给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了一定压力,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更甚者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三)存在时间差异

可行性分析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比如对企业的投资和现金流通的假设等。在企业的投资可行性分析环节中,将企业的投资假定在初期,将经营阶段中的现金流通假定在期末,此种假定有助于相关评价指标的计算,以此论证其是否存在可行性,然而,从投资管理以及所投资项目的运营模式角度分析,企业投资者出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以及项目经济效益评估的考虑,将不会选择一次性把所有融资投入到初期的项目建设中,而是选择依据项目的建设进程,逐步加大投资力度。经营阶段中的现金流通有时也会出现在项目建设的后期,两者间具有很大的时间差异,但其存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发展过程中的产品特征,最终导致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失实。

(四)质量不高,缺乏实质性

很多企业忽视了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性,在投资过程中,流于形式,没有全面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直到将所投资的项目落实于实践中时,为了能够从项目中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才临时性的对已进入运营状态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此类研究报告建立在实践可行性的分析基础上,且以实践的可行性方案为依据,忽略了自然条件、交通运输能力、产品寿命、市场竞争力以及能源供应等因素,导致其夸大了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以及项目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和对当地经济所起到的影响,最终将增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以及企业的投资风险。

三、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评判标准

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是以多种科学方式对某一项目的建设投资做经济与技术上的可行性分析,并通过对竞争优势、市场需求以及企业财务周转等方面分析企业投资该项目是否可行。

首先,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充分比较各投资项目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例如:项目发展前景、项目发展难度、项目周期、项目的资金投入等。当明确投资方向后,还要进行项目方案、资源利用等主要方面的分析,从而选取最优、最具可行性的投资项目。其次,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现有的历史材料为依据,对未来市场进行一个产品需求量的概率分析,从而预测该投资项目是否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等;最后,对企业进行财务评估,对企业的全部项目投资动态以及盈利大小进行分析,评估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是否能够独立支撑所投资的项目,此外,还要进一步计算所投资项目的资本金净现值以及资本金内部收益率等盈利指标,全面确保投资项目的安全性与可操作性等。

四、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应重视的问题

(一)对投资风险进行分析

投资环境风险、汇率风险、资源风险、设计以及技术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等都是企业在选择项目投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风险类型。因为风险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对企业的项目投资产生影响,因此,要对这些风险进行财务分析,并根据其影响程度进行风险等级汇总,随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特点,分别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对策,以此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例如,某企业要投资石油项目,在决策前的可行性研究中就应充分体现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加强风险论控制,拟建的建设投资项目应包括勘探风险、环境风险、观察建设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在进行项目的经济评估时,应针对不同风险进行相应的财务评估,找出存在的敏感性因素,正确揭示项目的风险因素及风险等级,从而制定出具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其可建立项目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因素递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形成综合评估报告,为决策提供可靠信息,降低投资风险等。

(二)对财务投资进行分析

财务评价是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企业投资项目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具有明确、固定的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两类,即静态评价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静态评价指标包括对投资回收期限、企业内部收益以及投资收入等的评估,因其易于理解,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而被企业领导者广泛使用。动态评价指标是以资金时间价值为基础,具有很强科学性,与静态评价形成互补,但其却不能完全代替静态评价指标的作用。

(三)对项目进行社会评价

为了提高企业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实现投资项目能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协调,就必须对社会进行一定的评价,这不仅有助于减少企业对所投资项目的盲目性,使企业投资能够更合理、全面的符合国家调控政策要求,而且有助于吸引外资,以此取得更多金融行业的贷款机会。随着我国投资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建设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因此,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前,必须将所认定的投资项目周期进行相应的社会评价,其中包括对社会财务状况的分析、当今社会技术水平的分析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四)对环保和生态性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受到更大的挑战,政府和公众对项目的环保和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和期望标准越来越高,履行社会责任的投资者,还必须重点对项目的环保和生态性进行科学分析,分析项目对水资源、大气、土壤及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走可持续、环保性方向,避免因环保和生态影响而造成项目投资失误。

(五)对不可行性进行分析

为了有效规避投资风险,保证投资可行性研究的真实性以及有效性,企业投资方往往在进行委托编制可行性汇报的同时,通过其他评估平台,以反可行性手段全面评估、论证所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倘若所评估、论证的结果不成立,则证明前期的可行性评估结果具有真实性,倘若以反可行性手段评估与论证的结果成立,则说明前期的可行性评估结果错误,企业应当适时的终止项目投资,防止失误决策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以及资源的浪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的研究不仅要分析其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还要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归纳,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本文简单阐述了完善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时过程中应重视的问题。项目投资可行性的成果必须满足企业投资者对制定投资方案以及确定投资项目的需求,只有正确的项目投资,正确的投资决策,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郭小鹏.浅议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投资的合理确定[J].中国城市经济.2010(09):12-56

[2]曾凡全.政府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10-32

篇(5)

一是提高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有效实施贸易信贷监管的基础。优化贸易信贷管理首先应该提高贸易信贷基础数据的采集。现行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对贸易信贷数据的采集范围、企业未及时履行数据报告的责任等内容,制定了较为完整的措施,但在如何保证数据的完整及准确性方面还有所欠缺。应将建立、健全贸易信贷数据校验及评估制度作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优化贸易信贷管理的重要内容。二是强化监测机制。贸易信贷监测是贸易信贷监管的核心内容,目前的监测机制还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监测指标体系与实际监管重点对接不够紧密;另一个是目前的贸易信贷监测制度只是整体货物贸易外汇监测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并非针对贸易信贷建立的专门的监测制度。因此,在强化贸易信贷监测机制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监测指标、完善监测流程两个方面实施。三是创新贸易信贷管理手段。当前,在我国资本项目仍实行部分管制、金融市场化程度及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的环境下,加强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期限的控制,必要时实施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对完善贸易信贷监管、防范资金借道贸易信贷渠道跨境流动、保障国家金融稳定仍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完善贸易信贷管理手段上,可以考虑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施严格规模控制,同时辅以必要的行政干预措施。

二、政策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提高数据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制度框架、系统支持方面及日常业务管理上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贸易信贷报告制度的建立,为外汇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汇局可依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提升数据质量。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及贸易信贷报告相关功能模块的应用,为外汇局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持。现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为外汇局实施有效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强化监测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监测制度框架、系统支持及制度建设上为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测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测分析框架,将非现场监测分析视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核心工作。这种非现场监测框架的建立,为外汇管理部门开展贸易信贷监测分析提供了机制保障。监测系统从基础数据、监测指标等方面为贸易信贷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设置了贸易信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上,建立了综合分析工作制度、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指导意见、贸易外汇收支非现场监测实施指导意见等。创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从管理效果、宏观环境、法律条件方面分析,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进行管制、必要时辅以行政干预,在当前宏观环境等条件下暂不具可行性,但可将其作为应急预案措施,结合外汇管理改革进程及宏观环境变化,适时启用。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国预收预付及北京、大连、烟台、武汉、重庆、西安、内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义务性报告的实证检验,90%以上的企业年报告任务在100笔以内,只有个别企业年报告任务超过1000笔。综合考虑,调整报告方式、对大型企业采取总量报告模式暂不具备可行性。鉴此,可以考虑待提高数据质量的措施实施,且贸易信贷数据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再行确定该措施是否可行。通过对优化后贸易信贷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贸易信贷数据质量管理和丰富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体系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二是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行规模管理虽然不存在法律障碍,然而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外部条件,但可以将其纳入应急预案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就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来说,由于调整所产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风险不成正比,目前暂不具备可行性,可以在贸易信贷基础数据完善后,通过进一步实证检验后再行确定。

三、具体实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的方式有序推进和实施各项优化措施。短期内应以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监测流程、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为后续监管机制的优化奠定基础;中长期来看,应逐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微观主体的行为研究。

四、短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完善报告制度。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设立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等方法,改进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错报情况。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包括通过宏观经济趋势指标、进出口/外债/银行收付汇等宏观数据进行宏观校验的机制,通过行业平均数值比对、企业历史数据比对、辅助统计信息准确申报校验以及不同系统间数据比对等方面进行中观校验的机制,以及通过财务指标逻辑印证、财务指标替代印证、财务指标延展印证、财务指标关联印证等方面进行微观校验的机制。二是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可选取现场核查中发现的下述类型企业,建立样本库进行跟踪分析,锁定报告行为特征,为后续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1)贸易信贷报告差错或漏报金额和比例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2)报告单笔金额和期限极值企业;(3)未通过检验的企业;(4)频繁调整、删除、修改报告的企业。三是建立贸易信贷数据动态评估机制。将数据校验机制与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相结合,一方面在宏观分析中判断贸易信贷趋势,借助敏感企业样本库及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避免对跨境收支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微观主体监测过程中用于对单个主体报告业务的核实判断。在上述基础上,定期总结地区、行业、企业数据质量改善情况,形成对贸易信贷数据定量、定期、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完善监测指标为重点,提升监测效率。总体思路是:将综合分析模块已有的监测指标移植到针对具体微观企业的监测,以确保监管体系一致性;同时,在监测系统相关环节进行改造,增设相关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观企业监测指标中增加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指标及比率指标;二是增加债权债务期限结构分析指标,增设中长期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及比率指标。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新增指标的平稳性及可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全口径债权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权余额具有分布稳定、金额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小金额区间,随着金额的扩大,企业数量呈现急剧下降。从监管实际情况来看,理想期望值应为0,即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而金额增加意味着资金流出规模扩大,因此适宜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进行监测,以体现“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则。从微观主体的债权余额比率指标看,同样具有稳定、集中的分布。指标取值范围应为[0,+∞],下限表示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上限表示企业上期发生债权类贸易信贷,而当期既无资金或货物流出,也无债权类贸易信贷注销,贸易信贷债权余额保持稳定。从管理意义上来看,应重点关注比率持续扩大的情况,因为其意味着流出规模的不断增长。在具体操作层面可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搭配债权余额指标共同使用。从全口径债务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务余额指标同样具有分布上的稳定性。

从管理意义上来看,理论上的期望值为0,表明企业债务类贸易信贷均在当期完成,而债务余额增长意味着微观主体通过贸易信贷渠道流入资金规模增长,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企业大额贸易信贷流入进行监测。债务余额比率同样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其管理意义和使用也与债权余额比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从中长期指标来看,微观企业的中长期债权余额分布管理期望值应为0,而金额相对集中则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能够有效识别异常企业。中长期债权余额比率的取值范围应为[0,1],0值表明微观主体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1值表示微观主体预付及延收全部为中长期。从管理目标来看,新的优化方案提出加强贸易信贷管理,因此管理期望值应为0。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数据分布符合理论分析,剔除无贸易信贷业务的企业后,从各区间企业分布来看,82.7%的企业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贸易信贷,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0.9,1)及10%以内两个区间。根据期望值及分布,相关指标适合设置单边阈值。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来看,样本地区98.4%的企业该项指标为0,略低于中长期债权指标测算结果;剔除0值企业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与中长期债权指标类似,同样呈现U型分布,同时具有时间及空间上的稳定性。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分布分析显示,样本地区73.1%的企业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为0,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90%至100%区间内。而在指标内涵及管理意义上,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与中长期债权余额比例较为相似,可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异常企业进行筛选。通过对新增指标统计规律性的分析,初步验证了指标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一是各新增指标均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相对稳定;数据集中度相对较好,多呈现U型和L型分布,在实践中通过设置单边阈值,能够实现“抓大放小”,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二是不同地区差异性显著,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应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定经济环境的变化,避免企业筛选数量出现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以优化监测流程为重点,提升监测效果。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单纯核查贸易信贷真实性的逐笔监管模式,通过将贸易信贷监测核查与贸易收支形势紧密结合,提升监测核查对防范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效果。具体优化后的贸易信贷监测核查流程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未呈现明显的流出入时,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以日常监管为主;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流出入情况较严重时,则根据收支流出入方向,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二是选择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将贸易信贷重点监测方向由中观层面落实到具体微观企业。通过对地区、行业等中观层面的监测分析,寻找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三是对重点监测企业实施分类,结合现有分类措施对贸易信贷规模实施管理,以实现对外汇收支形势的调控。在监测分析的对象上,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监管。以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完善风险防范。总体思路是:以建立贸易信贷应急管理机制作为现行管理体系的补充,以有效应对突发性外汇收支波动,防范管理风险。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启动的条件基础是贸易信贷收支流动和存量是否处于“宏观容忍度”以内。而容忍度的判断标准,应依据贸易信贷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下各项指标的测算结果临界值而定。可将贸易信贷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与跨境资金流动应急预案相结合,即根据总体收支的变动情况,判断贸易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区间,进而确定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力度。根据措施实施难易程度,应急管理措施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窗口指导措施,指由监管部门约请被监管对象(包括金融机构和敏感性企业)宣传当前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要求,并提出具体化改进意见,引导市场主体顺应外汇管理目标,合理控制其贸易信贷规模。二是规模型管理手段。主要是考虑在一定期限内对企业贸易信贷规模、比例或期限进行总量限制,以推动主体将贸易信贷流入或流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审批型管理措施。四是市场化调节手段。根据贸易信贷对利率、汇率反应灵敏的特点,运用资金价格、成本等市场化工具,主动对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行为进行利益引导或预期引导。实际操作中,各项应急措施均可能存在利弊。对此,应着重把握其管理目标实现的时限要求和效果要求。

五、中长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篇(6)

提高数据质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制度框架、系统支持方面及日常业务管理上为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贸易信贷报告制度的建立,为外汇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汇局可依据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政策规定,开展相关工作以提升数据质量。新的货物贸易外汇监测系统以及贸易信贷报告相关功能模块的应用,为外汇局开展数据质量管理提供了系统支持。现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为外汇局实施有效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机制保障。强化监测机制的可行性分析。现行贸易信贷报告制度从监测制度框架、系统支持及制度建设上为进一步强化非现场监测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监测分析框架,将非现场监测分析视为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的核心工作。这种非现场监测框架的建立,为外汇管理部门开展贸易信贷监测分析提供了机制保障。监测系统从基础数据、监测指标等方面为贸易信贷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设置了贸易信贷从宏观到微观层面的监测体系。制度建设上,建立了综合分析工作制度、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指导意见、贸易外汇收支非现场监测实施指导意见等。创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从管理效果、宏观环境、法律条件方面分析,对中长期贸易信贷规模进行管制、必要时辅以行政干预,在当前宏观环境等条件下暂不具可行性,但可将其作为应急预案措施,结合外汇管理改革进程及宏观环境变化,适时启用。

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的可行性分析。通过对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国预收预付及北京、大连、烟台、武汉、重庆、西安、内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义务性报告的实证检验,90%以上的企业年报告任务在100笔以内,只有个别企业年报告任务超过1000笔。综合考虑,调整报告方式、对大型企业采取总量报告模式暂不具备可行性。鉴此,可以考虑待提高数据质量的措施实施,且贸易信贷数据整体质量进一步完善后,再进行实证检验,然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再行确定该措施是否可行。通过对优化后贸易信贷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贸易信贷数据质量管理和丰富贸易信贷非现场监测体系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二是对中长期贸易信贷实行规模管理虽然不存在法律障碍,然而在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外部条件,但可以将其纳入应急预案进行规划,从而实现宏观审慎监管;三是就调整贸易信贷报告方式和范围来说,由于调整所产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风险不成正比,目前暂不具备可行性,可以在贸易信贷基础数据完善后,通过进一步实证检验后再行确定。

二、具体实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重点的方式有序推进和实施各项优化措施。短期内应以提升数据质量、完善指标体系、优化监测流程、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提升贸易信贷管理的有效性,为后续监管机制的优化奠定基础;中长期来看,应逐步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不断完善监测指标综合利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微观主体的行为研究。

三、短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以提升数据质量为重点,完善报告制度。总体思路是: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平台,设立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和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等方法,改进数据质量,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错报情况。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构建数据综合校验机制,包括通过宏观经济趋势指标、进出口/外债/银行收付汇等宏观数据进行宏观校验的机制,通过行业平均数值比对、企业历史数据比对、辅助统计信息准确申报校验以及不同系统间数据比对等方面进行中观校验的机制,以及通过财务指标逻辑印证、财务指标替代印证、财务指标延展印证、财务指标关联印证等方面进行微观校验的机制。二是建立数据质量敏感企业样本库。可选取现场核查中发现的下述类型企业,建立样本库进行跟踪分析,锁定报告行为特征,为后续实施差异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据:(1)贸易信贷报告差错或漏报金额和比例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2)报告单笔金额和期限极值企业;(3)未通过检验的企业;(4)频繁调整、删除、修改报告的企业。三是建立贸易信贷数据动态评估机制。将数据校验机制与综合分析、非现场监测、现场核查相结合,一方面在宏观分析中判断贸易信贷趋势,借助敏感企业样本库及时采取主动干预措施,避免对跨境收支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在微观主体监测过程中用于对单个主体报告业务的核实判断。在上述基础上,定期总结地区、行业、企业数据质量改善情况,形成对贸易信贷数据定量、定期、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机制。以完善监测指标为重点,提升监测效率。总体思路是:将综合分析模块已有的监测指标移植到针对具体微观企业的监测,以确保监管体系一致性;同时,在监测系统相关环节进行改造,增设相关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观企业监测指标中增加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指标及比率指标;二是增加债权债务期限结构分析指标,增设中长期债务类贸易信贷余额、债权类贸易信贷余额及比率指标。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新增指标的平稳性及可用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如下:从全口径债权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权余额具有分布稳定、金额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业集中在小金额区间,随着金额的扩大,企业数量呈现急剧下降。从监管实际情况来看,理想期望值应为0,即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而金额增加意味着资金流出规模扩大,因此适宜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进行监测,以体现“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则。从微观主体的债权余额比率指标看,同样具有稳定、集中的分布。指标取值范围应为[0,+∞],下限表示企业不存在贸易信贷资金流出,上限表示企业上期发生债权类贸易信贷,而当期既无资金或货物流出,也无债权类贸易信贷注销,贸易信贷债权余额保持稳定。从管理意义上来看,应重点关注比率持续扩大的情况,因为其意味着流出规模的不断增长。在具体操作层面可根据“抓大放小”的原则,搭配债权余额指标共同使用。从全口径债务指标分布分析来看,微观主体债务余额指标同样具有分布上的稳定性。从管理意义上来看,理论上的期望值为0,表明企业债务类贸易信贷均在当期完成,而债务余额增长意味着微观主体通过贸易信贷渠道流入资金规模增长,因此可以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企业大额贸易信贷流入进行监测。债务余额比率同样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稳定性,其管理意义和使用也与债权余额比率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从中长期指标来看,微观企业的中长期债权余额分布管理期望值应为0,而金额相对集中则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通过设定单边阈值,能够有效识别异常企业。中长期债权余额比率的取值范围应为[0,1],0值表明微观主体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1值表示微观主体预付及延收全部为中长期。从管理目标来看,新的优化方案提出加强贸易信贷管理,因此管理期望值应为0。从实际测算结果来看,数据分布符合理论分析,剔除无贸易信贷业务的企业后,从各区间企业分布来看,82.7%的企业不存在中长期预付及延收贸易信贷,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0.9,1)及10%以内两个区间。根据期望值及分布,相关指标适合设置单边阈值。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来看,样本地区98.4%的企业该项指标为0,略低于中长期债权指标测算结果;剔除0值企业后,中长期债务指标分布与中长期债权指标类似,同样呈现U型分布,同时具有时间及空间上的稳定性。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分布分析显示,样本地区73.1%的企业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为0,剩余企业中主要集中在90%至100%区间内。而在指标内涵及管理意义上,中长期债务余额比率与中长期债权余额比例较为相似,可通过设置单边阈值对异常企业进行筛选。通过对新增指标统计规律性的分析,初步验证了指标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一是各新增指标均具有统计上的规律性,且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相对稳定;数据集中度相对较好,多呈现U型和L型分布,在实践中通过设置单边阈值,能够实现“抓大放小”,有利于日常监测和分析。二是不同地区差异性显著,因此在指标设置上应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特定经济环境的变化,避免企业筛选数量出现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以优化监测流程为重点,提升监测效果。总体思路是:改变过去单纯核查贸易信贷真实性的逐笔监管模式,通过将贸易信贷监测核查与贸易收支形势紧密结合,提升监测核查对防范异常资金跨境流动的效果。具体优化后的贸易信贷监测核查流程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未呈现明显的流出入时,对贸易信贷的管理以日常监管为主;若分析显示外汇收支流出入情况较严重时,则根据收支流出入方向,选择贸易信贷重点监管方向。二是选择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将贸易信贷重点监测方向由中观层面落实到具体微观企业。通过对地区、行业等中观层面的监测分析,寻找贸易信贷监管重点企业。三是对重点监测企业实施分类,结合现有分类措施对贸易信贷规模实施管理,以实现对外汇收支形势的调控。在监测分析的对象上,可根据行业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监管。以加强应急管理为重点,完善风险防范。总体思路是:以建立贸易信贷应急管理机制作为现行管理体系的补充,以有效应对突发性外汇收支波动,防范管理风险。具体而言,应急管理启动的条件基础是贸易信贷收支流动和存量是否处于“宏观容忍度”以内。而容忍度的判断标准,应依据贸易信贷宏观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下各项指标的测算结果临界值而定。可将贸易信贷应急预案的启动实施与跨境资金流动应急预案相结合,即根据总体收支的变动情况,判断贸易信贷业务相应的风险区间,进而确定应急管理措施实施的力度。

根据措施实施难易程度,应急管理措施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窗口指导措施,指由监管部门约请被监管对象(包括金融机构和敏感性企业)宣传当前政策意图和管理目标要求,并提出具体化改进意见,引导市场主体顺应外汇管理目标,合理控制其贸易信贷规模。二是规模型管理手段。主要是考虑在一定期限内对企业贸易信贷规模、比例或期限进行总量限制,以推动主体将贸易信贷流入或流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审批型管理措施。四是市场化调节手段。根据贸易信贷对利率、汇率反应灵敏的特点,运用资金价格、成本等市场化工具,主动对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贸易信贷(贸易融资)行为进行利益引导或预期引导。实际操作中,各项应急措施均可能存在利弊。对此,应着重把握其管理目标实现的时限要求和效果要求。

四、中长期政策措施优化目标

构建贸易信贷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一是以应急管理为基础,研究构建宏观风险预警体系。应急管理的核心是针对已发生的特殊收支形势采取事后补救措施,因而只能作为日常管理体系的补充;而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构建则应基于更加积极主动的监管行为,其目标是通过提前采取宏观、逆周期的调控措施,防范特殊收支形势的冲击。二是以宏观风险可控为目标,构建逆周期审慎管理制度。可在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明确逆周期监管的主要内容,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审慎管理手段和工具。构建中要注重监管工具的协调性,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并注重差异化管理等。三是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重点,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在审慎监管框架中,应进一步明确外汇贸易信贷监管与人民币贸易信贷管理的关系,以及贸易信贷与贸易融资管理的关系等。

构建监测指标综合利用分析框架。在初步构建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中长期应将如何提升监测指标综合使用效率和效果作为政策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深入挖掘各监测指标的相关关系,逐步构建监测指标网络,增强指标的系统化运用,提升对异常行为、异常企业的筛选效率。二是确定监测体系核心指标和非核心指标。针对核心指标,应适当提升监测频率,研究制定综合监测指导意见;对于非核心指标,则应放松监测要求,节约监管资源。三是完善监测指标评估机制。要定期对监测指标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同时还应构建监测指标的设立评估机制,根据监管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发展,在深入分析监管需求的基础上,适时增设新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监管效率。

篇(7)

关键词:土地评估;行业现状;改革措施;风险规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market ceaseless and perfect, the transfer of land use rights, transfer, mortgage, price of shares, the auction activity is brisk with each passing day. Assessment of the land as a professional consulting service industry, in both land value for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provide quantitative ba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assessment industry practice,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industry, elaborated land to assess the risk of connotation and type, put forward to advance land assessment industry reform ideas and to avoid the industry risk countermeasure.

Key words: land assessment indust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form measures of risk aversion

中图分类号:{F12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码:

1、土地评估行业的执业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土地日渐成为重要的经济要素之一。在土地资产市场化交易过程中,土地评估行业日渐发展、壮大。我国土地评估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执业标准有待规范、部分地价评估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监管薄弱、公信力较差、风险意识不够、执法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阻碍了土地评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土地估价行业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如下:

1.1部分地价评估机构规章制度不健全

①没有地价评估内部技术质量控制制度,无人对估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把关;

②没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运作不够规范;

③没有土地估价报告档案管理制度,给资料的查找和使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1.2土地评估企业内部治理问题

①企业组织形式过于单一,一部分评估企业承接业务时恶性竞争,竞相压价,执业时随意省略评估程序,造成评估质量下降;甚至迎合委托单位的不当要求,出具虚假报告,导致行业的社会公信力下降。土地资产评估或是其他资产评估的评估细则还不够明确,使得执业规范化水平亟待提高。

②业务流程不够科学。土地评估企业多以条线型管理模式为主,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一是业务承接、承办、出具报告、收费等全过程是条线形的,易使客户产生只与公司的条线发生业务关系,而不是与公司发生业务关系的错觉;二是三级复核的人员均来自于承办业务的条线内部,易使三级复核流于形式;业务收入与工资奖金等个人收入紧密挂钩,利益的驱动难以保证条线人员严谨的执业态度;三是条线内部人员较长时间一起工作,利益结合又很紧密,很容易形成小团体。

1.3土地评估行业的监管力度不够,监管主体不明确

土地作为价值待估资产,按照目前来看其价值的确定方式划分可以由土地估价师、房地产估价师甚至可由资产评估师提供其价值的评估报告,则势必要对相应的不同执业人员进行具体监管。现实中多方监管带来的是监管的低效和执业中的严重违规,从而导致了土地估价机构存在短期行为多、恶性竞争严重的现象。

①部分评估工作以“公关”为中心,迎合顾客的不合理要求,置评估规程和规范于不顾;影响了评估服务的质量,危害了行业的声誉,损害了行业的利益;

②各估价机构变相改动收费价格。评估服务收费是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收费标准实行全国统一。有些评估机构为了达到争取市场份额的目的,自行推出收费标准,并向金融机构、企业、法院等公开,给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③同行之间互相诋毁,大搞价格战,在市场竞争中不择手段。监管不力势必导致土地评估行业中出现不合理竞争格局。

1 .4土地评估执业人员的执业素质不高,土地估价师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①部分地价评估人员不了解土地市场行情,不收集土地市场中地价交易样点,不研究土地市场运行规律,造成土地估价工作质量低下。

②土地评估过程中广泛存在“人情价”、“以收费高低定评估结果”等违规做法,违背了评估人员独立、客观、公正的基本原则。

③部分估价人员接受估价委托后,不分析待估宗地周围各种因索对待估宗地地价的影响程度,不调查待估宗地的房地产权利状况,只是室内查看、翻看委估人送来的几份材料,就进入评估程序,造成土地估价报告缺乏科学性与可信性。

2、推进土地评估行业改革的措施

2.1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评估报告质量是土地评估企业的生命线,是立身之本。评估企业内部治理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评估报告的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设立风险管理机构、不断推进土地评估行业的自律监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职能对会员机构的约束作用。制定“土地估价行业职业道德标准”、“土地估价师守则”,规范土地估价机构和估价师的行为,用法制的手段规范内部土地评估机制。

2.2逐步实现土地评估企业组织形式的多元化。逐步限制土地评估企业的有限责任制形式,鼓励采用合伙制或有限责任合伙制。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如提高评估收费标准,增加评估收入,提高估价师和评估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同时加强评估业务流程的控制。建立逐级质量检查制度。针对线条管理模式中的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实行评估质量责任制,使评估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的评估人员的评估工作都有高一层次的评估人员来检查。实行评估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把评估过程中影响土地评估报告质量的因素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2.3继续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管力度.充分发挥行政监管对评估机构的约束和规范能力。要对原来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方法进行思考、进行创新,营造土地评估行业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尽快制定土地估价行业管理的各项规章,明确行业协会、土地评估机构和注册土地估价师的权利、义务和职责。完善处罚措施,使违规者、失信者在利益上受到损失,建立接受社会监督的反馈机制。

2.4切实加强土地评估人员执业素质的后续教育, 提高土地评估行业的整体业务服务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对估价机构在实践中遇到的重大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集中起来研究;学习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规范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公德和行业道德。

3、土地评估风险的内涵、类型

土地估价风险,是指由于估价人员的估价活动所可能带来的经济上和法律上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但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还可能包括刑事责任,承担责任的主体即包括土地估价机构,也包括土地估价人员。土地估价风险中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警告、停业整顿、吊销机构等。主要类型如下:

3.1故意性风险:估价机构和人员不执行行业标准和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所致,

3.2过失性风险:由于估价人员专业水平不高,或粗心大意,而使出具的估价报告失实,造成严重后果,从而承担经济上的损失和法律上的责任。

3.3委托方提供虚假情况的风险。如果估价师不能洞察这些虚假信息和资料,必然会出具与事实不符的评估报告。

3.4技术操作风险。估价人员素质水平低,对于土地估价基本理论掌握不牢靠,缺乏实际估价经验,在参数选择和方法运用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也会产生一定的估价风险。

3.5内部管理和不协调风险。如代表机构的公章被随意使用;机构内无统一的评估报告书格式;内部没有定期的案例讨论以使土地估价师分享项目经验和技巧。

4、土地评估风险的规避

4.1对土地评估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性与内涵:随着土地评估的工作量急剧增加,为了规避风险,减少费用,在接到一个土地评估项目后,应先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得出是否可行的结论。其本质是在正式评估之前对评估项目的一种考察和鉴定,通过对拟议的项目进行全面与综合的技术、经济能力的调查,合理安排时间及人员,规避风险,保证估价质量。内容包括确定估价对象;土地位置描述包括地产座落位置、街道、街坊、地号、门牌号;土地范围的界定;土地类型的界定;对估价对象存在的抵押权、担保权、地役权、地上地下权等他项权利、相邻关系权利要详加说明。

4.2可行性分析的方法

4.2.1经济可行性分析

成本估计与效益分析两个方面。对于成本估计应该全面规划,避免因对工期考虑不周而导致工作日不断增加,费用一次次追加的状况。效益分析是对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的分析。

4.2.2技术可行性分析

①风险分析。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是土地评估存在着各种风险的根源。估价机构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在一定收益下使风险最小甚至完全回避风险。

②技术分析:根据该项目的目标,考虑目前的技术能否完成项目评估。

③资源分析:论证是否具备评估项目所需的各类人员和工作环境。

4.3建立土地评估的信息查询系统

土地估价执业环境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信息不畅。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最好由行业协会和有条件的估价机构来建立信息网络,尽力收集迅速变化而有众多的地产交易信息和规范性文件,从而使土地估价师在执业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和文件,为客户提供准确的专业意见,使客户满意。

4.4建立土地估价风险保障制度

4.1建立土地估价机构风险保障金制度。定期从估价机构的纯收入中提取一定数额的资金,作为风险保障金,建立估价机构风险保障金账目。

4.2建立土地估价人员执业风险保障金制度。使估价人员强化执业风险意识,时时意识到应遵守职业道德、按照评估法规、技术规范从业,为委托方提供客观、公正、可信的估价报告。

4.5强化估价人员的风险意识

土地估价师应强化风险意识,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评估工作,拟定科学的评估计划采用正确、恰当的评估程序和方法,制作全面规范的估价报告,

参考文献:

【1】刘秀娟:加强监管 规范市场――土地估价行业存在的问题与破解途径,《中国土地》,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