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4 15:5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电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物理电学知识

篇(1)

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最难的部分莫过于电学知识的学习了,怎样让学生感觉电学不难,怎样让学生愿意学呢?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如何做好电学知识的教学。

一、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活中用电,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印在纸上的电学知识还是有些茫然。要使学生对抽象的电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电,自然界中电现象,做好电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有是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要设计更多的小实验。

可是,实事是教师上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往往是用图片代表生活体验,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演示实验,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本文由收集就这样,学生做的被老师做了,老师做的被电脑做了,学生要想的被老师抢了,老师要想的都投在了屏幕上,充当了课堂的观众。其实,课堂上学生自己做,主动想,得到体验,由体验产生兴趣,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才能让学生从内心上热爱这一门学科。有一次,我在上电路一节课时,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发光二极管、几根导线、和一小电池;然后让学生点亮二极管。再让学生阅读课本,归纳电路组成、状态等,记牢电路元件符号,练习画电路图。教师只在这些教学环节中作适时的指导与点评。这节课比以前的“常规课”效果要好得多,原因就是学生对物理课产生了兴趣。

二、发展思维,展示物理的趣味性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致处于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都具有浓厚兴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有意制造“矛盾”,把学生置身于徘徊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在学习“串、并联电路知识”后,利用串联电路只有一条通路的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串联的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电路中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和l2,且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亮,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是否存在?若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三、逐步引导,养成探究学习习惯

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物理教师要做好启蒙阶段电学教学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对于刚涉足电学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说,求知欲是异常强烈的,喜欢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但不懂得如何归纳这些现象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很大成分是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而正是这种好奇心诱发了

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因此教师要用实验为电学教学开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在实验过程中,顺势把学生从观察事物发展变化的形象思维,带入摸索客观世界规律的抽象概括。通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知道电学理论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归纳总结大量客观自然规律的结果。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多分析,多比较,多概括,养成研究和探讨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课堂上精心设计提问,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尽己所能,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乐观、开朗、舒畅的情绪状态下,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四、综合训练,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电学知识头绪多,综合性强,做综合应用题时,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稍有疏忽就会酿成错误。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方面。

(一)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常会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时,教师要找准症结,给予指点。

例如,在学过“电功率知识”后,笔者让学生讨论“220v,40 w”和“220v,100w”两盏灯串联在电路中,哪个更亮?大多数学生会认为:100w的灯泡比40w的灯泡更亮,这说明学生被灯泡的额定功率所迷惑,而忽视了灯泡的明暗程度与灯泡的实际功率有关,找到症结后,教师让学生思考“220v,40w”和“220v,100w”的两个灯泡,哪个电阻大?将他们串联起来,通过他们的电流大小怎样?最后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i2r”来判断哪个灯泡会更亮。

(二)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将学生引向正确轨道。

篇(2)

1关于电路

1.1电路部分要记住电路的形式、状态、及组成部分。

1.1.1串联、并联。初中物理中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两种连接方式:串联、并联。能否正确分析辨别他们对后面内容的学习至关重要。识别电路的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根据定义:“逐个顺次连接”为串联,各元件“首首相接、尾尾相接”并列地连在电路的两点间,(“首”为电流流入用电器的哪一端,“尾”指电流流出用电器的那一端)此电路为并联电路;②根据电路路径法,此法为识别两种电路最常用的方法。让电流从正极出发经过用电器回到电源负极,途中不分流始终为一条路径,则连接方式为串联,若电流在某处分流,且每条路上只有一个用电器,电流在电路中有分有合,则连接方式为并联;③拆除法,拆除其中的一个用电器,若其余用电器都不工作,则用电器为串联连接。(因为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工作之间相互影响),若其余用电器照样工作,则用电器为并联连接;④开关作用法,并联有干路、支路之分,且开关的位置不同,其控制作用各异,而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控制的作用,所以控制作用相同时容易串联,控制作用不同则为并联;⑤节点法,在识别电路时,不论导线有多长,只要其间无用电器、电源等,导线两端均可看成同一个点,从而找出各用电器的共同点,认清电路。

1.1.2通路、开路、短路。电路中出现的这三种状态,其中通路为处处相通的电路,开路为电路中有处断开的电路,这两种状态易于接受,便于分清。但是学生对于短路的分辨显得力不从心,不知道何处短路,为什么短路。其实只要注意分析的要点即可辨出何处短路。电流具有走捷径的特点,捷径是指这条路径中电阻很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即为空导线,当一根空导线,或开关、或电流表(电阻小到可以认为没有)与某个用电器并联时,电流只走空导线,开关或电流表而不走用电器,使该用电器被短路,从而不能工作。

1.2三个重要的物理量一电流、电压、电阻。

电学部分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三大物理量中涉及到的概念、单位、工具使用等知识的辨析程度。 1.2.1概念辨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是电流的形成定义,简单便于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没有电压就没有电流;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阻碍作用越大,电流越小。

1.2.2表示符号。物理量的表示符号要与其他单位的符号区分开来。电流、电压、电阻三物理量分别用I、U、R表示,而单位表示字母分别为A(安培)、V(伏特)、Ω(欧姆)。

1.2.3工具的使用。①电流表。电流表是测量电流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而从负接线柱流出,禁止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线电源两极上。选择合适的量程。②电压表。电压表是测量电路两端电压的工具,使用时必须与待测电路并联,电流也从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注意选择合适的量程。③滑动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和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由于滑动变阻器上有四个接线拄使用起来就要注意了,接线柱选择一上一下连入电路,串联在电路中,鉴于滑动变阻器所起的作用,在使用前,滑片调至阻值最大处。

1.3电功(W)、电功率(P)。物理学中电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是描述性的,当电能转为其它形式能时,就说做了电功。即电功就表示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果知道了电功的多少,就知道了消耗多少电能。而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叫做电功率。电功率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消耗电能的多少,也取决于所用的时间的长短。

1.4快速识别电路图,正确连接实物图。电路图的识别在前面已经说明了方法,但是当电路中加入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后,电路的识别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我们知道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时必须串联、电压表与用电器并联,串联易辩并联难分。因此在分析次类电路时要想方设法排除这些相关干扰因素,即可把电压表暂时隐蔽起来,辩清电路后再加回原处,概括为口诀一段:把电压表放一旁,跟着电流走一趟;遇到分支为并联,没有分支为串联。

2理解规律。把握关键

有的学生感到电学学习困难,有的教师也说电学太难讲了,其实原因在于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点散、乱不成体系,没有规律。所以要熟记规律,加深理解,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理解起来方可得心应手。

2.1三个物理量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特点。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的电阻之和。

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导体的电阻倒数之和。

2.2欧姆定律。经验告诉我们:由于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因此电压越高,电流越大;而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即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通过具体实验的探究得到了欧姆定律的内容:一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个定律非常重要,一定要加强理解,熟记其使用的条件及注意事项。

2.3电功定律。某段电路上的电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以及通电的时间成正比。物理学中用电路两端的电压U,电路中的电流I,通过的时间f,三者的乘积来计算电功。

2.4焦耳定律。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就要发热,此现象称为电流的热效应。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多年的研究,做了大量的实验,精确地确定了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和时间的关系:电流流过某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的时间成正比。

3疏通关系,构建框架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7-02

电学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内容,虽然课本电学的教学章节并不多,但是,每个章节都环环相扣,前后连贯。经常听到很多初中生反映物理电学部分难学,其实,并不是物理电学知识难以掌握,而是教师和学生没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每一章节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对电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重视电学基础知识,加强对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电学知识的连贯性,如果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前面的基础知识,后面与其相关的电学知识就会难以学习。尤其是对那些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更应注重电学基础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打好基础,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以下电学基础知识是教师必须重视的:(1)电学的基础概念、定式、定律等;(2)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等相关测量仪器的正确使用;(3)滑动变阻器的理解和应用;(4)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有希望学好初中物理电学,否则一切皆为空谈。

二、让物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俗话说,科学来源于生活,物理知识也不例外,尤其是物理知识中的电学,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自己家庭中电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各自都能实现什么功能;让学生尝试着用电能表去测量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等。再如,教师在进行《电功、电功率》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家进行以下生活实践活动:(1)回家认识一下自己家里的电能表,知道电能表的作用;(2)调查本月份自己家里的电费情况,然后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各抒己见,写成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家庭调查,学生能清楚地认识电能表的作用及月耗电量和电费的计算方法。同时,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家用电器在工作时,电能表的转速有快有慢?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减少家庭用电?等。这些问题的发现,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电功率、电功的不同概念,进而深刻理解W=Pt的计算公式,通过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学生可以找出很多减少用电量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电学知识,再把电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电学的兴趣,进而有利于学生学好物理电学知识。

三、重视科学实验,突出实验的过程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在近两年的物理考试中,与实验有关的题目正在逐年升高,这些实验题渗透到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各种题型中,对实验题的考查也由原来的重视实验结果向重视实验过程转变。物理中的电学知识,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注重实验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电学知识。例如,通过实验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亲自动手串联和并联电路,发现其各自的功能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不能只将电学公式等知识简单地讲述给学生,还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带着问题去做探究实验,这样得出的实验结果才能被学生深刻地理解和吸收,才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电学知识。同时,探究实验还有利于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实验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选取实验器材、方法、电路图等。如表1到表3,通过几次实验,学生不难发现,从表1到表3只是更换了电阻,其他的并没有变,因此,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实验结论:当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然后得出一些新的数据,如表4。

这时,许多学生就能得出“当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的结论。这样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探究电学定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温故知新

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提高,初中物理教师一定要重视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做到系统教学。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前面已经学习的知识,并把旧知识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点。这样就达到了温故知新、前后连贯的学习目的。只要掌握了电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深刻理解和掌握了电学知识的定律和公式,那么任何电学题目,学生都能够迎刃而解,轻松应对。

例如,图乙是非常常见的电路图,它既可以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电功率,又可以测量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图丙是测量电流表与电压表之间的关系。以上这些都是电学知识长盛不衰的考点。如果只让学生理解甲、乙、丙、丁四个图像的变化,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电学知识,但是如果把图甲作为教学基础,让学生反复练习“如何利用滑动电阻器改变电灯泡的亮度和电流”的电路图,就能够把知识练习在一起,然后把知识迁移到“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最后,将多个图联系在一起,使知识融会贯通,前后联系在一起,这样就非常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五、对学生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加强练习

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电学知识一般有以下几点:(1)如何对电路进行分析;(2)如何解决电路故障;(3)如何找到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变化原理。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这些薄弱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练习题目,供学生反复练习、强化理解。然后使学生找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没有分流的电流为串联电路;电流既有分流又有合流,为并联电路;如果线路中两个点或者几个点之间没有任何电器或电源相隔,那么这两个点或者几个点就是一个点,即为短路,等电学规律。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电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65-01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仅仅是验证课本知识,每一个实验都是按部就班地操作,学生都是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这种实验教学的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开辟物理实验教学的新天地。电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后,物理实验被提高到与科学内容一样重要的地位,这就给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就当前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实验技能与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并重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不少初中物理教师也在尝试创新,由原来在课堂上讲解实验步骤的方式转变成讲解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用多个有代表性的探究性实验反复向学生讲解和演示,在反复训练之后,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确实较以前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实践表明这种看似新的模式尽管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但是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并无益处。究其原因根源在中考,中考的实验试题注重基础知识和探究过程,并不关注实验技能。中考无疑是现实教学的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再加上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将学生考试的成绩与教师的考核、奖金的发放等现实问题挂钩,教师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急功近利了,因而很多教师认为做实验是浪费时间,这是一种必须要纠正的错误观念。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将科学探究纳入其中,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要让他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方法,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逐渐确立科学的世界观。要解决现在初中物理电学实验教学的问题,就要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探究能力同步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科学探究能力而不重视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实验如果变成只会动脑不会动手,那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全面发展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二、不断完善电学实验的教学体系

初中生基本都是从初三开始接触物理电学方面的知识的,电学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开始学习电学知识都是从常见的电现象入手,通过现象观察,自己动手做实验,透过现象思考本质。因而电学实验的设计体系将影响到学生电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笔者现在用的教材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这套教材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主要从学生的感官人手,用全新的视角呈现学生要学的基本知识。虽有创新之处但整体逻辑性不强,对教师的基本功要求较高。因而在电学实验教学中,成体系的教学过程定会事半功倍。笔者用手电筒举例让学生明白了电与电路的知识。明白了简单的用电。再让学生自己拆装手电筒从而了解简单的电路,学会画电路图,进而学会设计简单的电路,通过一个实验就能解决一系列问题。第二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的日光灯。通过开关的断合观察日光灯亮暗的变化,让学生去猜测日光灯的连接路线,设计出电路图,再用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去验证学生的猜测。教师在这里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探究。再去比较各种连接方式有何异同。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完成任务。总结出电路的特点。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手与脑并用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观察、思考与总结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举生活实例说明应用实例,实现由物理课堂到现实生活的过渡。

再如在学习电功和电能时。可以找来电能表(表盘式或数字式),让学生真实感知电能表的结构,熟悉电能表及其使用的注意点,为下面测算电功率做好准备。在实验探究电功的影响因素时,在反复比较电热丝点火柴、电热丝对煤油加热这两个实验之后,笔者认为还是对煤油进行加热的实验更能从定性和定量二者关系上反映电功与电压、电流及时间之间的关系。因为学校教学条件限制,这一实验只能演示后再用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但实际效果必定不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好。我们切忌不能偷懒用板书实验取代学生实验或者演示实验,因为那样做从长远来看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

在电学实验中让学生从身边的器材人手,会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再由浅入深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这样突破重难点也是水到渠成。所以对初中生应考虑从其兴趣出发。考虑他们的好奇心并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还有追根溯源的个性,发挥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用物理实验结合物理知识牢牢吸引住学生,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好物理。笔者一直采取这种电学实验教学体系,收效甚好。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

篇(5)

关键词:多媒体 初中电学 实效性 策略

初中物理学中的电学内容是物理知识点中的难点,也是教师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说,物理电学部分教学能否成功直接关系到物理知识的总体学习,与学生中考的物理成绩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要突破物理教学中的这一个难点,提高物理电学部分的教学效果,是初三物理教学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今,每个学校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所以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优势,在讲授物理电学部分时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讲授,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1提高初中电学实效性策略

1.1巧用多媒体,突破电学实验的瓶颈

物理电学部分教学,有着很多的物理实验。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多媒体技术显示了它特有的优势。

(1)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实验的最大特点就是可见性和准确性。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电路、进行电路连接时,往往分不清电路的具体连接情况:是并联还是串联?在电路板上操作时,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这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我们可以通过大屏幕把这个实物图是如何连接的整个过程展示给学生看,并能利用各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分每条不同的线路;而且,利用课件展示实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动,实际中较为复杂的电路,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这样,学生能清晰的看到整个电路的连接情况,也能更好的区分出是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这就很好的解决了物理电学教学的实验中一个大难题。

(2)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能更准确的引导学生去做实验,在出现问题时更容易发现找到问题所在。学生在试验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失误,做前面的步骤,后面的操作就忘了,这样很难达到教学预定的效果。由于学生对一些物理规律的理解有所欠缺,大家都挤在实验室里时,一般都会浪费很多时间,教师要一组一组指导,一组组解答,这样既耗时又耗力,还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我们将实验成功的小组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同时,将试验中易出现的共性问题指导学生注意,通过这种方法,学生能清楚的看到实验的过程,避免实验过程中一些简单共性的错误,大大的提高了实验效率。

(3)多媒体设备可以展示课堂中不能进行的实验。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宏观到微观,从瞬间到过程,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展示。此外,利用多媒体展示时,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又能把具体的事物抽象化,综合归纳其特征;动态转化为静态,便于观察,静态变成动态,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家庭电路》章时,由于家庭电路本身较为复杂,利用实物进行试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安全隐患,试验起来难度太大。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家庭电路的基本构成,以及其整个工作过程。利用多媒体演示还可以向学生展示电路短路现象,还有一些复杂电路。这样学生能更形象直观的掌握这个章节的知识内容。

1.2巧用多媒体,提高电路图分析的能力

电学部分中的电路分析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教师在教授电路图新课时,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识图、作图。但是学习到后面,特别是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一系列规律以后,电路图变多,也变复杂。如果教师每个图都要一字一句讲解,一笔一划来分析作图,那就大量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但是如果不能把图展现给学生,对图分析,讲解的效果肯定是非常不理想的。这时,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效率和效果都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1.3巧用多媒体,突破重点题型

电学内容学到一定程度后,习题的难度及综合性都会逐渐增加。教师在讲解时,一个题目往往过程繁多,而传统的黑板板书演示耗时费力,又不能重现。而通过多媒体设备,可以把整个演示和分析的过程都展示给学生,对于学生有疑惑和较难理解的地方能随时重现。例如复杂电路的分析时,往往需要联系几个公式和知识点,同时画几个等效电路图,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非常有效的进行演示,讲解。

2结语

目前,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褒贬不一。我们应该做到不完全依赖于它,但也不能视之如毒物。应该看到,在物理电学教学的过程中,多媒体技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效率得到提高。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紧跟时代步伐,巧妙利用先进技术,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浅谈电学实验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职业

篇(6)

一、 简约、准确的源头分析是解决电学综合题的基础

初中电学知识面广、知识点杂、题型变化多、计算公式多.这是造成我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但如果能够对知识点源头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就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捷径,大大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初中电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一个定律: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规律,是所有电学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电学题考查的重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掌握其科学探究的方法.

2. 二种连接方式:串联与并联.串联与并联是最基础的电学题考查内容,也是很多电学题分析、思考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3. 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学题的计算就是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因此,正确理解这三个物理量是学习的关键,明确每一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是学习的重点.

4. 四种仪表: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滑动变阻器.对于电流表、电压表和电能表主要是掌握其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读数,这是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滑动变阻器在生活实践中、电学实验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电学题的变化也是起着媒介的作用.

5. 五个重要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探究电流与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功率.这五个实验都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

下面以2011年泰州市中考试卷第三大题26小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图1是一台常用的电热饮水机,下表是它的铭牌数据,图2是它的电路原理图,其中S是温控开关,R是定值电阻,R是加热电阻.当S闭合时,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当S断开时,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

(1) 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2) 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将热水箱中的水从20℃加热到90℃,需用时14min[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求此加热过程中: ①水吸收的热量;?摇 ②饮水机的加热效率.

(3) 求电阻R的阻值(保温功率是指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

从知识点分析,这是一道电学与热学综合的计算题,是现在中考的常见题型.很多同学看到这样的综合题感觉束手无策,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心分析,就会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

本题第一小题主要应用到电功率公式,第二小题应用到热量计算公式和效率问题,第三题较难一点,要求对串联电路和电功率公式能够熟练运用.

理清了题目问题的源头,下面就是解题策略的正确运用了.

二、 清晰、简便的解题策略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关键

1. 细读题目,正确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对电学综合题的审题主要是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学会通过题中的“关键词”找出隐含条件如:“正常发光”、“不超过”、“串联”、“并联”、“电压恒定不变”、“最大”、“最小”等等,而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另外还要分析待求物理量与已知量的关系等.

本题应主要关注加热功率和保温功率的区别,水桶容量和热水箱容量的区别,在计算时千万不要相互混淆.例外,本题中电阻R和R实际上都是定值电阻,不管是加热状态还是保温状态阻值都是不变的.只有对题目中的这些关键词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在解题中不走弯路.

2. 去繁就简,优化电路

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电学题中,当电路中的开关断开和闭合状态发生改变时,元件的连接形式往往发生了改变,画出等效电路图可简化复杂电路.特别在刚刚接触电学计算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多画等效电路图的习惯,多次练习之后,就会习惯成自然,即使不在纸上画出,在心里也会有一个简化之后的等效电路图.

本题电路图虽然简单,但同样能够进行电路的优化.本题中电热水机在加热状态和保温状态时,电路图可优化为以下两种:

① 在加热状态时,开关S闭合,电阻R被短路,电路可简化为图3.

② 在保温状态时,开关S断开,电阻和串联,电路可简化为图4.当这样的两个电路图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我相信同学们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3. 有的放矢,选择公式

电学题中公式多,我们要能够根据题目中要求解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验证,以确定公式的适用性.

本题中第一小题要求解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对于电流,与之相关的公式主要有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计算公式.但显然本题中的已知条件是电功率,所以我们主要运用P=UI这一公式进行求解.

第二小题计算公式比较明朗,Q=cm(t-t0),需要注意的是水的质量要由热水箱中水的体积求得.对于饮水机的加热效率问题,我们只要对比机械效率的求解就不难理解,即热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14min内饮水机消耗电能的比值.

第三问中公式的运用较复杂,但总体来说都是P=U/R这一电功率推导公式的运用,但在公式运用中,特别要注意各个公式运用时研究对象的同一性.

解题过程如下:

解:(1) I===2A?摇?摇 (要注意功率的选择)

(2) ① m=ρV=1.0×10kg/m ×1×10m=1kg?摇

Q=cmt=4.2×10J/(kg•°C)×1kg×(90°C-20°C)=2.94×10J

② W= Pt = 440W×14×60s =3.696×10J

η===79.5%

(3) R===110Ω?摇?摇?摇(注意公式运用的同一性)

R===1210Ω

R=R-R=1210Ω-110Ω=1100Ω

4. 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电学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自然会变难为易.据统计今年中考这道电学综合题失分较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审题不清,公式运用不熟练.

中考题型每年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变化,要能够在以后的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熟悉各种典型题型,还要能够把握电学综合题变化的趋势.

三、 热门、实用的拓展分析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趋势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中考物理题型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纯理论试题向现在以实际应用题为主的转变.我们学生在学习时也要及早认识,及时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电学题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考题型来看,电学题综合题的拓展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向科技前沿靠拢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推动科技的进步,让物理学习回归本质才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 与基础生产、生活相接轨

物理来源于生活须服务于生活,电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学题更应该回归生活.上题就是这类拓展的具体应用.

3. 在实际操作细节中分析问题

篇(7)

关键词:观察;实验;培养兴趣;预习和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36-02

物理这门学科跟生活联系得特别紧密。初中的课堂大多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然后配合物理实验解释这些现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对物理有一个宏观地了解,同时注重自己的动手能力,讲练结合,才能激发对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初中物理比重最大的力学和电学里的重难点知识占据试卷大幅的版面,热学、光学和声学里的一些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穿插于其中,整个试卷基本再现了初中物理的知识网络,在关注重点知识的同时,突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对于学生来说,要学好物理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观察

在学习物理时,首先要注意观察教师和课本中给出的物理现象,如课本中提出的问题、给出的图片、实验及教师的演示实验等。观察的主要方面有:物理现象或事实产生的条件、表现的形式如运动、变形、温度变化、结果等。其次,要有意识培养自己观察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习惯和兴趣。

二、画图能力是根本

首先,必须培养对科学的细心度,对于一些基本概念一定要掌握得比较清晰,“差不多懂”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其次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因为物理是一门靠实验撑起来的学科,光学习书本知识而不去动手实验是远远不够的。动手能力,除了针对实验本身,更多的还应运用到学生的考试当中。比如电学,孩子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就是画图,很多孩子在学习电学的过程中,上课听得懂,但就是不会做题,其实原因就是他离开课本之后,就不愿意去动手画图,而我们的图画出来之后,会使题目更加具体和直观。如果没有图形的体现,而仅仅靠大脑的思考,是很难解答出题目的,所以画图能力是做好物理题的一个最根本的方法。初中物理分为五大板块――声学、光学、电学、力学和热学,其中以力学和电学最为重要,同样也是最难学的两个板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特别注重它们,因为这部分内容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个试卷的成绩。

三、课前预习,课后总结

通过历年的经验来看,预习的效果要明显比没有预习的效果要好。进入初中以后,刚开始学习的声学会比较简单,但之后的版块难度会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物态变化和密度这一章。因为知识点比较抽象,纯属概念性的知识,需要学生去记忆和背诵。到了学电学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孩子被难住,较之前的知识点,这个版块更加抽象,很多孩子已经不知所云,所以更需要课前预习,这样至少不会让学生感觉太吃力,所以我们就要做到:

1.抓好课前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物理老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兴趣和动机而难以坚持。因此,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必须十分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产生阅读动机。

2.课堂阅读。在课堂上适时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可以是学生经过探究实验后,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再阅读课文得出结论填写在课本上;也可以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叙述较复杂的段落给予分析解释。课堂阅读是课前阅读的一种延伸,同时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一种主要途径,也给了学生课堂上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课后阅读。课后阅读是学生上课后复习小结教材内容,查阅其他相关资料,并完成作业的一种阅读形式。从时空范畴来看,课前、课后阅读都属于课外阅读,但它们有目的和效能上的不同,指导课后阅读也往往没有引起物理教师的重视。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时,要求学生一方面重视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另一方面要写阅读笔记,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有益。

当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地进行课前、课堂、课后阅读,循序渐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要注意记忆方法

学习初中物理虽然需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但同时也要重视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不要机械记忆。记忆时要注意找规律、找特点,要准确。要准确记住各种定义、定律的文字表达和各种物理量的“单位”。这有利于帮助我们形成物理文字、语言的表达能力。物理计算公式与数学计算公式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公式的每一项因子都带有“单位”。所以,在记忆物理公式表达式时,一定要记住各项因子的物理单位。

五、要重视实验

尽可能多动手做实验。不会做实验就不能说学好了物理。实验动手能力,主要指观察、操作和制作等动手能力。开始学习物理时,可注意观察老师是如何做各类演示实验的,如实验的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实验时,按老师要求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认真实验、练习。对老师和教材中给出的有关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探索性小实验、小制作都要积极想办法动手做,这对增强动手能力是非常有利的。另外,还可以自己主动设计实验。这能培养你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