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49: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劳动合同风险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供电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
1.1财务税收环节发生在财务税收环节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1)未按照《会计核算准则》的要求设立会计科目、账簿;(2)随意变更会计处理办法;(3)变造、伪造、故意销毁会计账簿、会计凭证、会计报表等资料;(4)对原始凭证审查不严,对不合法、不真实的原始凭证予以受理;(5)对上或对外提供虚假会计报表或会计数据,对违法收支未向有关部门汇报;(6)财务印鉴管理不善,存在被盗用或误用漏洞;(7)纳税申报时采用虚假手段。
1.2人资管理环节发生在人资管理环节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1)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合同条款约定不清晰(包括保密条款的约定);(2)对具备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人员,未及时与之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3)未按劳动合同约定向劳动者及时支付足额劳动报酬,或未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或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4)违章指挥,强令劳动者冒险作业。
2原因剖析
2.1意识层面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供电企业处于“政企不分”的状态,加上是垄断经营,其运作机制实际是非市场化的。因此,在制度设计上,供电企业往往只注重内部业务链的实现,而缺少关注与外部法律法规的衔接,从而导致守法意识、规则意识较差,并突出表现为对法律风险及其防范重要性的忽视。近年来,劳动纠纷、合同纠纷和外人触电事故等民事纠纷不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2管理层面主要指合同管理方面。由于供电企业的强势地位,企业员工对合同管理普遍不够重视(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未予有效监管),企业也缺乏对失策甚至错误合同的正确总结。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以合同为基础的契约经济,因此,从长远看,供电企业能否有效管控合同,将是其能否实现现代化经营的关键因素。
2.3机制层面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供电企业有关法律风险的分析、识别、提示以及防范等工作,基本处于朴素自发状态,即内部没有明晰的法律风险防范责任主体,在相关流程设计上更是空白一片。随着国有资本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风险预普、风险防范、风险应对等机制须尽快建立并得以贯彻。
2.4法规层面目前,我国的电力法规尚不完善,甚至有相互矛盾的情况。例如针对“反窃电”,虽然《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电力法》等都对此有所规定,但内容零乱,实际不具备可操作性。这样,供电企业就较难与司法部门协同合作,利用相关法律维护自身利益并规避外部环境的风险。
3防范法律风险的对策
3.1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目标:(1)维护企业财产完整性,保证企业会计信息准确性;(2)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效果性,保证国家法律的遵守执行。内控机制的建立理念:(1)建章立制,把合法运营、依法治企的理念贯穿到企业日常活动各环节,切实把依法经营当作企业生命线;(2)形成事前有人到位、事中监管到位、事后补救到位的全方位法律风险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实现方式:(1)建立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法律顾问制度;(2)建立以总法律顾问为牵头、决策层为主导、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3)建立或完善法律纠纷的备案管理制度;(4)完善重要岗位的权力制衡制度,明确与相关法律相对应的职责及权利。
3.2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业务流程机制实施方向:基于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对各项核心业务流程进行认真考察和梳理,并开展法律风险分析,以确定有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的关键环节。最后剖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设定新流程或调整原业务。实施目标:通过引入法律风险评估体系,整合现有管理流程及员工风控意识,形成规范性、系统性的风险防范法律意见,逐步提升供电企业处理法律风险的能力。
3.3建立合同管理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加强以合同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建设将是提升供电企业管理水准的必由之路。要实现对合同的规范管理,就是要树立“凡事以合同为准绳”的理念,设立专门机构对合同进行管控,有效防范企业的合同风险。
3.4建立法律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系统意义:实现信息化,是建设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只有运用信息化手段,方能固化该体系建设成果,方能统一法律风险分析和识别的工具,明晰管理流程,实现资源共享,保证措施落实到位。系统定位:(1)通过信息化平成法律风险识别、控制、评估等主要工作,实现管理流程电子化;(2)实现相关信息的在线查询、维护、检索以及咨询。
3.5建立法制宣传及教育体系分对内、对外两个层面。对内:(1)结合案例组织讲座;(2)在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和业务管理岗位培训中,将所牵涉的法律法规纳入学习计划,做到业务培训与法律学习同步安排、同步实施、同步考试,以强化员工法律风险意识。对外:(1)宣传重点放在合法用电、安全用电等方面,以尽量避免触电事故发生;(2)对违反电力合同用电、窃电等,要结合国家普法工作的实施进行案例宣传以打击犯罪,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
4结束语
关键词:毕业生 劳动合同 风险控制
技校毕业生常因迫于就业压力,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不得已放弃原本属于自己或者可以协商获得的权利,为以后自己的维权带来难度。对毕业生来说,签订一份完备、公平、合理合法的劳动合同极为重要。
一、劳动合同与风险控制
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相互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合同双方维护自己权利的法律武器。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二、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注意的问题
1.劳动合同的签订时间
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劳动者从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第一天起(包括试用期)就应当签订劳动合同。
2.劳动合同的文本和文字问题
劳动合同文本通常由用人单位提供,也可以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拟定。
3.劳动合同必备条款
劳动合同应具备以下条款: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条件、劳动报酬、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4.劳动合同的试用期
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可以约定试用期或按《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执行试用期。
5.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件工资、计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6.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
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是法律法规强制执行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需承担相应的义务。
7.劳动合同的生效日期
劳动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对生效的期限或者条件有约定的,遵从其约定。
8.劳动合同无效的问题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无效:违反法律、法规的;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利益的;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违背当事人意愿订立的;限制或侵害当事人一方基本权利的。无效的劳动合同,自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三、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时的风险控制
1.签订正式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
毕业生在进入一个新的工作单位时,和用人单位往往只是简单地达成口头用工协议,但这种口头合同对毕业生是相当不利的。因为毕业生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因无书面证据,将不得不承受本不应自己承担的损失。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毕业生在正式进入用人单位工作时,一定要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2.仔细推敲用人单位提供的格式合同
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许多用人单位常常会拿出事先起草的劳动合同文本,其中约定的权利义务明显对用人单位有利,还有些条款回避用人单位的责任,加重劳动者的义务,甚至限制劳动者的人身自由。因此,毕业生在签约时一定要认真审查、推敲,充分理解这些条款的真实含义,并对其中的不合理部分提出异议并加以解决。如无异议,毕业生应当面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以防用人单位利用签字时间不同而在合同上做手脚。
3.要明确约定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
在实践中,有些用人单位故意不把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写进合同中,以达到随时、随意变更劳动者的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地点的目的,扩大自己的管理权限,这时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是无能为力的,因此,建议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就应当明确约定工作岗位、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
4.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资、奖金及其他收入
工资等涉及毕业生的经济利益。劳动合同中的工资不仅是加班费的计算基数,也是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等的计算依据,因此在约定工资时应当把数额写清楚。关于年终奖金、出差补助费、交通费报销之类的收入,并不是法律规定强制执行的,但毕业生也应当在劳动合同中要求用人单位作出明确约定,否则一旦因此发生纠纷,毕业生将由于无法举证而处于被动地位。
5.注意劳动合同中对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的约定
为防止不正当竞争,有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关键岗位人员时要求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约定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能到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或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工作。劳动者一旦违反协议,将负法律责任。这类协议将限制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和发展空间,因此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仔细注意保密主体、保密范围、保密周期和泄密责任等内容。关于竞业限制条款,毕业生应当注意禁业补偿费、禁业年限和范围、违约责任及违约金的计算方式等内容。同时,要注意补偿额一般不低于被限制人员原工资的50%,限制年限不超过三年。如果没有此条款,则竞业限制协议无效。
6.注意培训的相关约定
为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用人单位有义务对劳动者进行相关培训。有些用人单位的培训是免费的,而有些单位的培训则是需要付费的。毕业生要了解培训内容、服务期、培训费金额和赔偿计算方式等内容。具体支付方法有:约定服务期的,按服务期等分出资金额,以劳动者已履行的服务期限递减支付;没有约定服务期的,按劳动合同期等分出资金额,以劳动者已履行的合同期限递减支付;没有约定合同期的,按5年服务期等分出资金额,以劳动者已履行的服务期限递减支付。
7.注意违约金及风险抵押金的约定
劳动合同的违约条款包括违约情形、赔偿范围、处罚方式、违约金的计算方法、违约金的数额等内容。毕业生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务必要注意有关违法责任的约定是否合法、公平,并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避免日后因无力承担巨额赔偿金而陷入困境。常见的违约金类型有三种:一是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违约金,二是违反培训协议的违约金,三是违纪、失职给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违约金。
8.毕业生还应该了解的其他细节问题
其他例如劳动合同条款涉及到数字时,一定要大写,不给用人单位随意篡改的机会;劳动合同一式两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各执一份,妥善保管,以后一旦发生纠纷,应当以劳动合同作为依据。
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不正当和恶性竞争越来越严重,建设单位及其他当事人经常不按“游戏规则”办事,工程造价越来越低,施工企业越来越被动,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生存受到严重威胁,也妨碍了我国建筑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施工企业必须加强合同经营意识,合同风险管理被摆上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无锡地区规模较大的施工企业大多成立了专门的合同风险管理评估小组。
实践证明:合同风险管理对于保护施工企业及其他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建筑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要搞好合同风险管理工作,必须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
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前和履行过程中对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与应对控制,如风险规避,减轻,自留,转移及综合运用。以使其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确保合同目标的实现。
二、思想重视,制度保证
施工企业决策层,管理层要形成合同风险管理的共识,一切施工行为是以合同为前提的,合同风险管理是源头,许多施工企业都有过草率签合同而吃亏的经历。停工,索赔,官司不断。有的甚至导致企业倒闭。合同风险管理得好能避免损失与许多前述的麻烦,并为企业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打好基础。
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是项系统与协作工程,要靠企业内部法律,财务,建造师,谈判专家等各专业人才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好。其中,财务人员起着重要的资源使用监督,预测和核算的作用,,合同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实现,净现金流入量,资产的安全与增值都是与财务人员卓有成效的工作分不开的。
施工企业应建立合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工作流程,规范化运作,相关人员各司其职,相互制约,责任落实到人。
三、遵循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的一般步骤
施工企业合同风险管理是全方位,全过程,多人员参与的一项管理活动,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时效性,周期长等特点。但也遵循一般的规律,每项合同风险管理活动都要按实现既定的目标进行合同签订前的准备,合同实施,检查与应对,总结经验与教训等步骤,以不断增强合同风险控制能力,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1.合同签订前的准备
要明确合同目标,权利和义务,执行环境,对合同主要条款的理解,分析与研究。收集对方当事人的资料,如::资信状况,业绩,履约能力,是否提供履约担保等,汇总各方面的因素,由施工企业决策层决定是否签订合同。
2.合同实施
合同实施是指落实合同具体内容,采用合理的网络管理模式,调配资源和安排作业技术活动,以实现合同目标,其中,财务人员应根据计划,会同项目经理合理安排资金,对各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核算,确保安全。履约中的经济业务要纳入企业统一核算,进行规范化账户处理,宜兴许多施工企业在无锡的分支机构由于财务核算不符合要求,账目混乱,多次被工商与税务部门处罚。
3.检查与应对
施工合同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有的是很难预测,很难控制的,如资源涨价,政策变化,经济环境,自然条件,自身的原因,对方当事人的意愿等。这就要求施工企业不仅仅要认真履行合同,更重要的是要对履行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进行处理,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对于由于对方当事人原因的,要求及时改正并提出索赔;对于工程量变更的,签证手续必须齐全。对于不可抗力原因的,除合同约定的外,与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对于给施工企业造成的损失超过限度而得不到补偿的,施工企业可考虑取消合同;对于由于自身原因的,要及时查明纠正,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把各项损失和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力争避免对方的干预。
四、总结
合同履行完毕后,施工企业要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和分析,项目经理,财务人员,法律人员要写出专门报告,而后汇总整理成书面总结,作为以后合同风险管理的依据。
一般而言,与施工企业有关的合同主要有项目总承包合同,施工承包合同,专业工程分包合同,劳务合同,物资采购合同,融资合同等。
1.施工承包合同
施工承包合同有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之分,格式合同在我国国内主要指由原建设部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推荐使用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国际上主要有: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的合同示范文本;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ICE)的合同示范文本;美国建筑师协会(AIA)的合同示范文本。
国内有的建设单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开发企业使用的是其自己设计的合同,此类合同一般对其自身有利,对施工企业比较苛刻。施工合同文本在招标文件中已由建设单位确定,施工企业没有选择权,只能认真研究与应对。如万科在无锡的“万科城市花园”项目,施工合同文本由万科提供,其工程承包方式及计价依据条款中载明:“乙方在签订本合同前对本工程的全部招标图纸,标准,技术说明,招标文件,合同条件,本工程所在周围环境,交通道路等情况均已详细研究明了,甲乙双方协商确定的投标报价的单价已按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中的承包范围,质量标准,工期等要求充分考虑了人工,材料,机械,包装运输,检测,竣工验收,施工技术,管理,利润,税金等各因素并计算了全部费用,保证投标价准确无误,如有错漏,概有乙方负责。”。另外,合同价款的调整条款中载明:“本合同价款在图纸范围内的所有工作量为包干价,均不调整(包括政策性调整也不调整)……。建设单位将本应其承担的部分风险转嫁给了施工企业。施工企业要么放弃合同,要么设法化解风险,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合同风险管理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实践中,还有不少施工企业因草率签订合同而蒙受巨额损失,如宜兴某龙头施工企业承建的四川地震灾区汉旺镇援建项目,由于对当地的合同履行环境研究不足,导致该项目发生亏损。
施工合同的履行是权利与义务的兑现过程,有关法律法规,强制性条文,合同条款是合同履行的依据,施工企业必须认真,负责地履行义务,同时要掌握建设单位的履约能力。特别是工程款的按期支付,尽量要求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如对方发生履约异常情况要及时应对处理,减少损失。宜兴某二级施工单位2008年承建了无锡惠山区的某民营企业厂房项目,建设过程中,该企业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最终破产,而该施工单位合同风险控制措施不到位,未及时发现并预控,导致亏损近760万元。
对于挂靠人以施工企业的名义与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由于施工企业对挂靠人和建设单位不了解,又往往只收了管理费了事,而疏于对挂靠人的监督管理,当挂靠人见项目无利可图时,大多卷款一走了之,留下一大堆后遗症:偷工减料,延误工期,拖欠材料款和农民工工资,现场管理混乱等。施工企业不得不为其“擦屁股”,还要面临建设及工商主管部门的处罚,得不偿失。为了规避挂靠风险,施工企业要么拒绝挂靠,要么对挂靠人有选择地“收编”,纳入企业统一规范化管理。
合同履行完毕,施工企业财务,项目经理部,投标,审计,法律等部门要总结合同执行情况及经验教训,形成书面文字,为以后合同风险控制提供借鉴。
2.物资采购合同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物资包括建筑材料(含构配件)和设备等,采购需要经过订货,生产加工,运输,储存,使用安装等环节,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施工合同大多是固定总价合同,而原材料要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以上。物资价格上涨是主要风险之一,施工企业控制此类风险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套期保值,通过期货市场对期货合约进行买卖,与现货市场反向操作,抵消价格上涨风险:与供货商签订物资采购合同,锁定价格,物资的包装,运输,交付验收,价格结算,违约责任必须在合同中明确,分清当事人的责任与义务,物资采购合同要以施工承包合同为依据。
3.劳务合同
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于一般工业企业的连续,均衡的生产,施工企业用工要根据承接工程项目情况而定,既要维护自身企业的利益,降低用工成本,又要尽社会责任与义务,在不违反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前提下,为了降低劳务用工风险,根据建筑业的特点,可将建筑劳务分以下三种形式处理:劳务派遣,施工企业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将对日常用工繁琐的管理工作剥离出去,降低用工成本及管理成本,转嫁用工风险:与工人签订以完成一定建筑任务为内容的劳动合同,这种形式便于灵活用工,按需用工:将建筑劳务进行分包,这是主要形式,也是发展趋势。
将建筑劳务进行分包的,施工企业要承担连带法律责任,必须对承包人严格管理,首先要了解劳务承包人的资质,技术人员配备,材料,设备。周转资金等方面的情况,并要求提供履约担保。避免将劳务分包给“包工头”。在施工过程中,避免让劳务承包人直接与建设单位及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联系。施工企业应全过程对劳务承包人的施工行为进行管理,监督与检查。主要内容包括,按图施工,规范施工,工程款的使用,安全,质量,工期,文明施工,农民工工资的支付等。对于其违反分包合同,影响整个项目计划的,施工企业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必要时可终止合同并索赔。
4.融资合同
关键词:法律风险;表现形式;解决办法
企业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的组织,无风险的经营行为是不存在的。企业法律风险与自身的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密切相关,法律风险在外延上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关联密切。法律风险并不意味着违法,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法律风险可能造成严重的损失。一个企业成熟与否,重要的标志就是整体的管理是否足够规范,只有成熟的内部管理才能帮助一个企业走向成功。因此对于企业的法律风险做出全面了解,明白其表现形式,帮助企业在事前提前做好法律风险评估,做好法律风险的事前预警有着十分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法律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企业的所有经营环节都伴随着法律风险,根据经营行为不同,企业的法律风险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点:
1.企业设立法律风险
企业的申请和设立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法律行为,企业的发起人需要对设立过程中的一系列法律问题进行仔细考虑,比如企业的法律形态是否合法,是否可以履行企业设立的法律义务,企业发起人是否具有成立企业的资格等等。企业的设立是为企业日后的经营打下基础的,一旦设立之初就存在法律隐患,企业的设立是一个开端,如果在设立之初就存在法律上的问题和不足,这对于企业以后的稳定运行十分不利,会给企业以后的运作留下隐藏的法律隐患。
2.企业交易法律风险
交易是企业成立的目的,也是企业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必须与其他经济主体进行的活动。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约定往往通过合同来确定和约束,最终实现有利于交易的目的。然而交易双方在订立合同的同时过于看重合同利益,却忽略了合同风险,因此,每一份新的交易合同确定也会带来新的交易法律风险,比如,签订过程的风险,合同签订的交易主体是否合规,条款是否规范,合同执行过程是否存在风险等等。
3.企业并购法律风险
企业重组和并购在现代企业的经营投资中十分常见,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企业兼并是经由转移企业所有权的形式,企业的所有者权利更换给接收该企业全部资产与责任的企业,企业新的所有者依然可以以该企业名义运行。企业收购大多针对上市和股份公司是指通过收购股票和股份取得企业控制和经营权的行为。
在企业收购中,被收购企业的情况不能被改变,但是应该事先调查目标公司的投资安全,在企业兼并方面,则应该进行多方咨询和商榷,如何进行并购可以使风险最小化,而被并购公司的主体是否合法,目标资产和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目标公司的债权债务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重大诉讼或仲裁的法律风险等。
4.企业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除开实体资产外,不少企业也有自己的无形资产,比如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是企业的特殊资产之一,也需要法律进行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类型也十分复杂,包括企业专利法律风险,其中是指申请侵犯他人权益的风险,产权合同的完善,专利管理漏洞的风险,企业商标注册风险,商标合同漏洞风险,商标管理疏忽风险,最后包括企业商业秘密法律风险以及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5.劳动关系纠葛法律风险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劳动关系法律风险常常出现,企业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处理相关劳动关系纠纷,近年来,这一类纠纷的发生频率明显增加。我国对于劳动力管理方面,主要依照《劳动法》来执行,从员工入职到员工离职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劳动纠纷有,劳动合同突然中止和变更,职工辞退,劳动合同单方面解除,员工患病受伤等等。现在企业劳动关系纠纷越来越多,在申请仲裁之后,企业败诉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说明,部分企业领导以及人力资源管理职员在裁员和处理相关劳动合同的案件上仍然缺乏实际的经验。从企业的社会形象还有声誉的角度而言,企业有任何为自身带来劳动纠纷的行为,对于企业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
6.企业税收法律风险
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企业在通过经营行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就必须要进行依法纳税。由于纳税过程复杂,企业常常因为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来进行,纳税不够准确,而导致产生利益损失或者少缴税的行为,或是因为纳税行为处理不当,最终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具体体现在,纳税金额核算,税收筹划,还有自身权益保护方面。
二、企业法律风险的解决方法
由于企业法律风险类型众多,单一的风险解决办法不能够完全应对企业驮拥姆律风险,同时作为以经济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企业风险解决办法与个体也有不同。因此需要企业各部门的共同配合和努力,建立完善的风险解决和风险防范体系。从企业风险管理的理论来说,在解决企业风险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有:避免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保留风险。
1.避免风险
首先,企业负责人应该意识到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并且加强法律风险管理,设置专门的法务部门。在企业在采取任何与经营有关行为之前,由法务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并且出具相关报告,一旦法律风险评估较为严重,此经营行为一定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营损失,就必须放弃原有的会带来风险的行动方案,这即是避免风险。
如果判定的法律风险属于违法风险,通过放弃原定的经营行为将风险彻底放弃,也将彻底杜绝了任何造成损失的可能,因为违法风险造成的损失对于整个公司都无法估量,甚至会导致整个公司的经营都无法继续,损害发生的时间不确定性都无法控制,应该选择彻底避免风险的方式。
2.减少风险
减少风险是指在明白风险一定会存在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行动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减少企业因为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在避免风险的行为下,企业的经营方式会受到制约,有些法律风险一定会存在,不能完全进行避免,因此大部分企业都采取适当减少风险的方法运用到法律风险的解决当中。
在法律风险解决对策中,降低风险主要有三种途径:首先,通过控制影响法律风险发生或者损害结果的因素,使法律风险发生的概率或者发生的p失降低;其次,控制多个法律风险之间的连接因素,降低法律风险效应;最后,采取其他减少法律风险结果的行动,控制整个经营行为的法律风险。
3.转移风险
尽管,法律风险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可能会产生的风险,是企业主体自身需要承担的,但是企业一旦发现经过风险研究,发现某项法律风险企业通过自身无法完整承担,不能降低或避免,应该采取措施,将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交易的对方或者是第三方组织。法律风险转移的方式很多,主要是合法途径转移或者是进行保险,主要的方式还是调整交易方式,调整合同条款,另外通过购买保险让保险公司进行承担。
4.保留风险
保留风险是在确定企业能够承担相应风险的前提下,在现有的法律风险水平下,将风险进行保留,同时也不采取任何行为来降低法律风险造成的法律后果,也不采取其他任何进一步的措施来进行法律风险应对和预防。这一解决办法并不消极,这需要企业应该仔细针对法律风险进行考量,附带考虑法律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害,只有确定企业能完全承担法律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相关后果之后,才能进行保留风险的行为。
三、结语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以及经营模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法律风险这一环节,法律风险的控制和防范依靠企业管理层的大力支持和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参与,企业应该明白法律风险的可能来源,在日常经营中时时警惕不要触及法律风险,系统开展法律风险评估,结合企业实际,针对每个风险进行有效的解决方案预防。做到事前评估和预防,事中控制,一旦发生情况之后及时补救,降低企业的法律风险,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保证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伊珊,周悦丽.谈我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及其体系构建[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02:94-100.
[2]孙洪涛.企业法律风险的表现形式及解决方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3:211-212.
法律风险是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也难以避免的一个问题。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是多样化的,这也就为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从实际来看,企业法律风险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1违规风险
违规风险是指企业所发生的行为违背了现行法律法规,所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从实际来看,企业违规风险主要表现在:
(1)企业设立风险。如企业设立不符合法律规定,并存在不规范运行等问题。
(2)并购风险。随着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在实施并购的行为中,由于并购涉及的法律面广,且程序比较复杂,这就增加了法律风险的可能性。
(3)用工风险。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既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形式,也是确保职工合法权利的有力举措。但是,由于用工行为不规范,在违约、辞职等方面,存在违反法律的问题较多。
1.2违约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中,不按交易的约定履约,进而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违约风险比较频发,其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企业违约风险主要表现为:企业在合同订立、转让以及生效、履行中,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企业难以履行约定,造成违约风险的出现。
1.3侵权风险
在法治社会,侵权行为的发生对于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如企业在发展中发生环境污染等侵权事件,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侵犯知识产权等。
1.4不当行为风险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于对利益的追求,进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采取不当行为,谋求自身的利益,由此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并存。一方面,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在相关行为的发生过程中,缺乏对所做行为的正确认识。如在涉外反倾销中,缺乏应对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缺乏自我保护,且对外部法律环境不是十分了解,进而在法律问题的处理等方面比较缺乏。
2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现状
现代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这就强调法律风险管理的狠抓落实。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代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如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重视、管理机构职能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步伐。
2.1法律风险管理落实不到位,管理机构职能不完善
当前,不少企业尚未建立专门的法律机构,未使法律风险管理得到有效落实。一方面,所建立的法律部门缺乏独立职能的体现,受制于企业部门的管理或影响;另一方面,管理机构缺乏完备的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管理更多的是一时之风,缺乏长效工作机制的构建。因此,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流于形式下的管理状态,无益于企业法律风险管理作用的有效体现。
2.2法律风险意识不强,合同风险偏高
企业法律风险意识的提高,是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基础。而不少企业缺乏法律风险意识,在主观能动性上缺乏行为的支撑。首先,企业合同法律意识薄弱,在合同行为的过程中,规范程度不高、内容漏洞百出,潜在的风险明显增加;其次,企业缺乏有效的合同审查论证,尤其是违约责任条款的落实,是合同风险偏高的重要因素。在实际中,一些企业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前期的调研论证工作不足、签约行为草率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3法律风险管理缺乏重视,相应的投入不足
法律风险的发生,一方面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另一方面不利于企业品牌的构建。因此,注重法律风险管理的实施,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内容。但是,企业领导层缺乏对法律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管理工作缺乏实质性构建。首先,专业人才缺乏,不利于法律风险管理的落实;其次,缺乏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在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制度构建。
3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法律风险管理的强化,关键在于如何夯实其实施的内外环境,并逐步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健全监督体系,从本质上优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那么,具体而言,强化企业法律风险管理,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强化法律风险管理意识,夯实实施的内外环境
良好的意识形态,是提高法律风险管理实施效率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法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内容,狠抓落实;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要提高文化素质,尤其是在法律知识、风险防范等方面,要提高相应的防范意识,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首先,夯实法律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确保法律风险管理落实到位;其次,企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上下参与其中的积极主动性;最后,企业管理层要强化法律知识学习,提高法律知识水平,将企业经营管理、法律纠纷处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
3.2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严格法律把关
现代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逐步建立完善的、专门的法律防范管理机构,切实将法律风险管理纳入新的发展轨道。这就需要:
(1)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法律管理队伍;
(2)推进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的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全方位完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3)立足企业发展改革的需求,严把企业决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风险,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4)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的工作原则,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3.3建立动态监督体系,提高法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论文摘要 为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的不同需求,其法律风险的预防工作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是在社会市场竞争中,法律的不断完善和市场实施成本竞争手段下产生的。尽管我国电力企业在法律风险管理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并且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实际情况中,还是存在很多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问题。本文将从我国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预防方向和对策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论文关键词 电力企业 法律风险 预防
法律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也是也是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的关键。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无不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法律行为,所以也带来了各种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中客观存在的,能够导致电力企业费用损害等,所以法律风险实际上存在于电力企业的风险防范领域和法律事务领域,是电力企业所承担的发生潜在其他或者经济损失的风险。
一、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预防内容
(一)保护电力设施
电力企业不管在电力设备建设过程中,还是在电网的建设和改造过程中,都存在着很多纠纷问题。比如审批环节和环保部门的审批工作环节都比较复杂,组要对电力设备产生的各种污染项目进行逐项审核。我们都知道在电网建设或维护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电磁污染,目前我国对电磁污染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规范,所以就造成了电网建设过程的拖延。由于电网建设不同于其他住房占地或者商业用地,所以在征地面积和补偿方面的计算项目比较复杂,不同区域上的征地损失相差会比较大。违章建筑是电力设施建设过程总最大的障碍物,电力设备通常不会选择建立在新建建筑中,但是老街坊中杆线建设又不方便,难度较大。还有一些建筑是私自建造的,居民在原有房屋基础上加宽加高建筑面积,也不利于赔偿核算。
(二)管理经济活动
电力企业对外进行一些列经济活动时,签订完善的合同是经济活动的有效保障,但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中,由于个别负责人在活动中没有依靠相关法律,所以合同的签订存在的很多问题造成电力企业不必要的额外支出。较低的利用法律维权意识,给电力企业带来很多经济损失,严重制约电力企业的发展。电力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合同签订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因为电力企业合同签订环节不完整,所以施工合同和承包租赁等合同存在较大法律风险。
(三)触电事故
电力企业风险问题上人们首先会想到其造成的出点事故,触电事故在所有的电力企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近几年其事故发生率只增不减,企业需要支付高额的赔偿金,这给企业的工作环境和企业形象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触电事故只能在事前加以预防,但其预防措施对于经济活动或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触电事故预防方面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事故一旦发生,造成人员死亡,后果不可挽回。我国目前法律条文在触电损失方面规定,设备出现故障造成的触电损失,产权人是不需要进行赔偿的,但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不到位,使得电力企业在触电损失方面预防工作开展缓慢,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
(四)人员管理
目前我国电力企业日常工作中没有引进先进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设备,很多工作还是需要聘用人员来进行建设和维护。虽然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电力企业在人员选用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还是存在一些劳动合同签订或劳动制度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和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将明确说明和写明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性,合同签订形式也应该合理化,应保障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在合同条款上,应明确保险条款,并根据职工的工作性质对保险种类进行合理配置。对已经入职的职工加强日常管理,对临时工或者新员工要进行重点培训,员工必须严格规范作业,并且企业应注重安全宣传工作,保证所有员工都能将安全作业放在第一位。
二、电力企业法律风险的解决对策
(一)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现代电力企业应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企业内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宣传教育法律知识,能够提高社会公民的安全用电、合理用电意识,自觉避免风险发生。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电力企业的法律风险。在偷电、违反合同用电等情况发生时,电力企业应和国家普法部门一齐开展案例宣传,严厉打击犯罪,维护企业的法律利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校、社区居委会、司法机关等参与其中,实现综合治理。
上述是对企业外部进行的法律宣传工作,企业内部法制宣传教育是为了促进企业法治化管理,使得电力企业员工能够依法经营和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应定期对电力企业员工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并结合电力企业案例组织法治讲座,在对人员进行岗位和技能培训时,将所涉及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纳入到培训计划和日常的业务学习计划中,要求员工在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强化法律风险意识。企业领导者也应具有较强的法律风险意识,否则这些潜在的风险将变成不可挽回的人员伤亡,因此,企业管理这也应学习法律知识来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当然,电力企业法制宣传教育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法律风险防范推广队伍,法律风险防范推广队伍是电力企业引导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主力军。加强法律风险推广队伍的建设,能够做到真正有效和快速的强化电力企业法律风险推广人员的责任意识,将其工作认真落实到基层中。电力企业应建立法律风险防范部门,任用高素质的防范人员和管理人才,来从事相关方面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
(二)完善电力法律法规
电力企业应积极推动电力法律和法规的完善进度,消除电力法体系内部的相互矛盾,电力行业立法为人大立法,保证其权威性。电力企业应推动落实政企分开的电力行业法律、法规,我国现阶段很多电力行业对电力行业民事、行政两种性质的管理并不明确,电力管理很难在有序的法律框架下有效进行工作。还应专门完善触电伤害事故的处理方法和相同案件不同的处理结果,在判决结果上具有很大差异。也许是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触电事故的宣判结果一般倾向于电力企业承担法律责任,这样违背了法律的科学严谨性。所以应完善电力方面触电伤害事故的处理法规,明确事故人员责任和电力企业责任,这是电力企业法律防范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法制建设的需要。
企业内部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时首先应遵循全方位原则,法律风险存在与电力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全方位管理过程中,应将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渗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细节中,并运用综合法律风险防范手段筑起一道坚固的法律风险长城。规范化运作原则中要求各电力行业应通过本企业规章制度来规范各部门、各岗位在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中的角色,建立和完善本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在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时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根据国家电力法律的不断完善而进行更新。所以,电力企业内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应不断进行动态更新,并定期进行评估,完善更新机制。
(三)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
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形势下,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建设,是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现阶段我国很多电力企业对合同管理只是例行公事,并没有充分发挥合同的效力,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以合同为有效证明的需要,所以,合同管理工作是否有效进行关系着电力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建立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委派专人对合同进行规范化管理,提高电力企业内合同管理水平,对企业法律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电力企业应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并结合本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合同规管制度、合同授权委托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合同管理工作,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逐渐趋于规范化,规范和监督电力企业的合同签约和履行合同的行为,减少合同漏洞,能够极大地降低电力企业法律风险。
(四)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电力企业法律顾问是指具有电力法律方面专业知识,能够为电力企业提供多方面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企业法律顾问包括经全国统一考试合格,由电力企业聘用并在相关注册机关注册后专制从事企业法律事务工作的企业内部专业人员和企业聘用的社会律师。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所以需要既懂得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又熟悉相关电力法律法规的人才。电力企业在实施这一制度中,应注重自身职工的法律顾问和社会律师共同为企业提供法律服务,二者相互联系但工作内容又不相同。电力企业在实行法律顾问机制中,企业应注重培养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思想积极健康的企业法律人才,充实企业法律顾问队伍,提高企业法律顾问的整体水平。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
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一项辅工作逐渐转变为战略性任务。对中小企业而言,将人力资源管理交由外包商进行专业管理,能提高管理效率,让企业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核心竞争。外包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但风险管理也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种类
1.1外包商选择风险
我国人力资源外包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外包商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专业性和技术性不强。一些外包商的员工缺乏基本的专业素养,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如果外包给国外的外包商则又会大大提高企业成本,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果选择不当就难以达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1.2企业能力风险
企业能力包括谈判能力、决策能力、外包后适应变化的能力、对外包商监管的能力等。企业在任何一方面能力存在不足,就很容易在该方面与外包商的观点存在偏差,在外包时容易产生管理失误或决策失误,从而影响外包管理水平。
1.3法律风险
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我国暂没有相关的法律或行政法规来规范外包业务,外包商由于管理不善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也难以得到法律惩戒。我国目前只有《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对外包业务有简单的规定,因此法律风险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最主要的风险。
1.4保密风险
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必须要对外提供必要的企业信息,如果外包商保密工作不到位,将会造成商业秘密的泄露,对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应当十分重视外包商的商业信誉和社会评价,并与外包商签订相关协议,重视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1.5文化理念风险
企业与外包商之间的文化理念不同在管理上就容易产生理念的冲突。不同企业之间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都有差别,外包商作为服务者,应当充分理解和认同企业的文化,让外包管理服务更具个性化。在外包管理中,企业应当选择认同本企业理念和文化的外包商,才能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2中小企业规避人力资源管理外包风险的对策
2.1谨慎选择外包内容
外包内容的选择是从源头上规避风险的策略。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两种,一种是战略性管理,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紧密相关,如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员工的职业规划等。另一种是事务性管理,如工作分析、员工技能培训等。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能提高管理的专业性,并集中精力于核心领域,但不同的企业外包的内容应当有所差别,应结合企业的发展水平、规模大小等,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统一。
2.2分析外包成本和效益
企业进行管理外包必须要考虑成本投入与达到的效益。大多企业只能与外包商对比不同管理方式下员工完成任务的成本,从而决定是否应当外包。但企业在决策时,还应当考虑自身的发展状态、员工的意愿以及提高员工效益的综合手段等,通过对外包的成本和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决定是否应当外包、哪些工作需要外包,兼顾成本与效益的结合。
2.3合理选择外包商
外包商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企业选择外包商应当综合分析外包商的报价、外包商的服务水平和外包商的社会评价等。外包商的选择也是企业能力的表现,如果外包商较为强势,在管理中将会对企业造成不良影响,给企业带来损失。但如果外包商过于弱小,则难以达到企业的管理目标。因此,企业在包商的选择上应当达到外包商能力与企业自身实力的平衡,约束外包商的管理深度,从而降低风险。
2.4签订全面有效的外包合同
企业与外包商只有商业关系而没有行政上的隶属管理,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时签订全面、详细、有效地合同是规范外包商管理方式的重要步骤,也是企业发生损失时进行维权的有力依据。合同的签订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外包服务的质量,依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企业在与外包商签订合同时,必须详细包含业务内容、服务价格、合同期限、预期目标、职权范围、违约责任、保密制度等,通过合同来约束外包商的行为,重要的商业资料也必须通过合同和法律来保证安全。此外,企业与外包商应当建立长期合作的管理以提高双方的信任度,在签订合同时应当灵活,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形势,通过长期合作提高服务质量,从而规避外包商由于管理不善可能带来的风险。
2.5加强内部沟通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外包,意味着企业员工的上级管理者将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外包时必须充分结合企业员工的意见。在外包之前企业应当与员工沟通,让员工认识到管理外包带来的双赢,但在外包商的选择上,可以向员工征求意见。将人力资源管理进行外包意味着部分员工可能达不到外包商的要求,需要进行继续教育或者更换岗位,而工作能力强的员工则可以到更好的岗位工作。在沟通之后,企业应当将员工的诉求转达给外包商,以便外包商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2.6建立完善的风险反馈和控制体系
企业应当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外包管理的风险,并将需求变化及时告知外包商,让外包商进行相关调整。在外包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反馈系统,及时把握管理动向,发现存在隐患的风险,让外包商进行调整和控制,并对外包商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评价管理效果,以实现理想的管理目标。
3小结
在激烈的竞争下中小企业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企业在外包时要认真分析,慎重选择,从外包内容、外包商选择、合同签订、效益分析等方面入手,让外包商定制符合本企业的专业管理方案,达到完成管理目标与规避外包风险的统一,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孟庆峰.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管理探析.中外企业文化(下旬刊),2014(7):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