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5:49: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保障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科研电子档案,管理好科研电子档案对于维护科研工作秩序、推动科研项目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构建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强化档案安全保障措施,是加强科研电子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科研电子档案;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档案安全保障措施
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资料,是对科研活动的真实记录和总结,也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科研工作中广泛应用,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科研电子档案,管理好科研电子档案对于维护科研工作秩序、推动科研项目发展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构建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
应建立符合科研单位实际需求的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以满足科研人员对科研档案的利用需求、提升档案人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科研电子档案的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单位为例,我单位正在建设新的办公大楼,大楼建设中规划了大面积的公共实验室场所,投入使用后将会进行大量的科研活动,并产生大量的科研数据,必须对这部分数据进行及时归档与安全保管。为此,需要构建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从公共实验室管理和科研人员利用档案数据的角度看,在单位信息化建设平台之上构建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有利于防止科研档案资料泄密事故发生,便于通过身份认证方式把科研档案从系统严格的公共实验环境中转移出来,便于科研人员提取所需的或与所负责科研工作相关的科研档案,同时保护他人的档案数据不被非法访问。目前,我单位数据中心拥有近40TB的存储空间,这为构建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提供了充足的业务负载空间。具体来说,科研电子档案网络管理系统建设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实验室桌面虚拟化环境建设。数据中心部分,在数据中心放置高配置的虚拟化服务器,内置桌面虚拟化软件,将需要在终端使用的操作系统全部内置于服务器中;实验室环境部分,在实验室环境下采用网络准入方式,禁止所有连接实验仪器的PC及终端设施访问外部网络,同时使用客户机模式部署近30个虚拟终端,通过网络连接所有实验仪器终端,所有实验仪器终端的数据通过内部网络交换至虚拟桌面系统保存,实际保存于数据中心统一的存储空间中;办公环境,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各自账号在办公环境终端登录虚拟桌面系统获取自己的实验数据。二是数据备份系统建设。构建基于实验室虚拟桌面系统的数据环境和数据中心虚拟化运行环境,使用专业数据备份系统,利用时、日、周等时间周期对相应设定的数据存储区域进行完全或差异备份,实现数据环境的安全可靠。三是网络接入系统建设。为单位多个楼宇提供接入设备改造服务,实现网络统一控制和管理。四是数据机房服务器迁移改造。为适应实验室桌面虚拟化运行环境及专业备份系统运行的需求,将旧有机房内服务器设施及网络设备迁移至新数据中心并进行升级改造。
2强化科研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措施
2.1加强档案载体安全防护
一是加强软盘安全防护。应严格执行软盘保管规范要求,选购高质量软盘,并统一使用规格;将软盘存放在无尘、无腐蚀性气体、无震动、无强磁场性干扰、温湿度适中的环境,环境温度应在14℃至24℃之间、湿度应在40%至50%之间;对加密盘进行严格管理,存盘时需显示文件名,解密后要进行归档保存;严格防范病毒侵袭,软盘需通过严格的病毒检测,并置于保护状态;尽可能将软盘存放转换为光盘存放,实现长久保存。二是加强光盘安全防护。确保光盘存放环境具备适宜的湿度与温度,一般来说湿度要在40%至65%之间,温度要在14℃至24℃之间;做到避光存放,防止光盘老化;采取定期读取档案数据、按期复制转存等措施,确保光盘的可读性。
2.2加强数据库安全防护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base, the security measures of training base is important. Taking Nantong Textil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training base for example, the paper summed up some experiences of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olicy guarantee, organization guarantee, funding, excitation protection, in order to play a reference role o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关键词: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实训基地;保障措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onstruction engineering;training base;security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00-02
0 引言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南通市唯一的一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承担了南通高职教育改革试验区的建设重任。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起步比较晚,但是起点比较高,在参观国内众多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系统设计和加强了实训条件建设,建成了一批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训基地,现拥有实训室31个。能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保证了“做中教、做中学”高职教学模式[1]的顺利实施,基本上能够满足专业教学实践、技术研发、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等工作的需要。
为了确保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顺利进行,我们在政策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激励保障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按照“集约建设、开放共享”的理念,以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职教园等为载体,按照“学校主体、政府扶持、行业指导、企业融入”的多元合作模式[2],创新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建成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孵化、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区域内高、中职院校、行业企业共享的开放型实训基地。成立学院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和审计监察小组,建设办公室下设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组。我们在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建设领导小组
建设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定重点专业建设规划并指导实施,研究决定项目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聘任实训基地建设负责人,落实建设的配套经费与自筹经费,协调相关部门、院(系),在人、财、物等方面保证重点专业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指导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
2 建设办公室
建设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与上级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工作;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的整体规划工作;统筹、协调、指导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起草相关项目管理办法、绩效考评办法等;开展调研、业务咨询和专题研究工作;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工作;组织完成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考核和验收等工作;负责基地建设有关精神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等。
基地建设所在的相关系(院)是基地建设项目组,是建设与管理的直接责任单位,主要职责是:编制并执行建设方案,完成建设计划规定的任务;确定年度资金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保证项目进度和建设质量;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相关问题;按学院要求编报基地建设年度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验收总结报告;接受学校和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监察和审计;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基地综合优势对其它专业和兄弟院校的辐射和示范作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提高建设效益;开发和维护实训基地建设专题网站,及时展示建设成效并不断更新建设情况。
3 审计监察小组
项目审计监察小组由学院监察审计、国资管理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基地建设的审计监察;审计项目资金论证报告、年度财务预决算及执行情况;按学院要求编报项目建设审计报告;协助上级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审计监察;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购置工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时报告、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实行二级项目管理
遵循“项目管理”的思想,按照学院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确定立项基地建设为一级项目,明确负责人,并将一级项目细分为若干二级子项目,实行子项目负责人制度。学院将所有子项目列为院级教学改革建设项目,项目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学院奖励相应的教科研积分。在提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增强建设项目管理的目标性、可实施性和可监控性。
5 加强过程监控
建立“双月汇报、定期研讨、阶段检查”的项目过程质量监控机制,采取自我检查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学院考核与督查相结合、中期检查与终结考核相结合、定期调研和定期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建设简报,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测和跟进式指导,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开展针对性分析和研究,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绩效。
6 资金保障
建设经费由学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项目单独核算,专款专用。建设经费按照要求70%用于“硬件”建设、30%用于软件建设,使用专项资金所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及时计入国有资产账,加强管理,合理使用,提高设备使用率。同时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提供社会服务、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发展,并加强对建设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
7 结果质量评价
委托“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对立项基地培养质量进行评价,以帮助发现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进而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并制定科学的规划,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努力达到基地建设质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和学生满意。
总体来说,我们在建筑工程实训基地的保障措施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初步实现了实训基地的预定的目标,保证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需要,为保证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实训基地在实践运作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努力,将基地办成高水平的综合性建筑工程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燕.从“做中学”到建构主义———探究学习的理论轨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4).
一、申报资质
申报单位(包括学校或校际联合体)目前暂时限定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范围之内,区县牵头的校际联合体必须有2所及以上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组成。参与的学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实验愿望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相关的实施经验,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志愿积极参与实验的管理和师资队伍。
二、培养方案
申报单位要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以下简称“实验项目”)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学生遴选办法、课程计划、学习经历、学程安排、学业管理、成效评价等内容。
1.培养目标。对准备实施的“实验项目”需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表述,包括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领域,有否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的约定,后续发展的方向、空间等。
2.遴选办法。根据实验培养目标,制定参与“实验项目”学生的准入条件标准,有明确的可操作的遴选办法,并形成面向社会公开的规范制度和程序。
3.课程计划。围绕“实验项目”,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除国家规定课程外,要有与“实验项目”目标相匹配的课目设置及相应的说明(如目标、模块、课时、学习经历、结果评价等)。国家课程与学校自创课程比例应达到1:1。自创课程可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开设,也可由学校教师自行开设。
4.学习经历。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有多种学习经历,除根据一般要求所实施的高中学科教学外,应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的经历,相关的社会实践体验经历,到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内外有关学校访学的经历等。
5.学程安排。对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学程应有详细安排,既要保证上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经历完成,又不能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程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愿意投入且能够完成的。
6.学业管理。对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学业管理应作出明确安排。除《**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成长和发展情况外,还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并保持经常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
7.成效评价。项目单位需形成结合学业管理跟踪记录,开发学生创新素养成长性评价方案,并认真实施,作为总结学校实验成效和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基础资料。
三、保障措施
申报单位需具备优秀的带教导师团队、充足的教学资源、相应的条件设备和面向社会的专题网页,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1.导师团队。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与学校教师共同构成的导师团队。其中,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的领衔人要由高校、科研机构知名教授与高中学校特级教师共同组成,在“实验项目”中起实质性领衔作用。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中涉及的指导教师,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比例不低于50%。参与该计划的高中学校教师中应具备相应的能力。
2.教学资源。具备开设自创课程和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机构三年以上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项目与协议。有来自高中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可供学生使用的图书馆、研究文献和文献检索手段。有较为丰富的相关领域教学资源。
关键词:藏医,养生旅游,甘肃省
一、藏医养生文化和藏医药产业的发展
藏医养生文化起源于青藏高原,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渐积累,不断完善而形成的,是藏族先民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之一。目前藏医药已用于某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国际上对藏医药的认知逐步形成。藏医药产业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期。藏医养生旅游的发展,更是藏医药产业潜力的进一步释放。
二、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资源优势
甘肃省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文化、浓郁独特的藏民俗文化和高原绿色生态资源,构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也使自身的藏医养生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
(二)产业优势
1、 特色的传承模式--"曼巴扎仓"
曼巴扎仓的建立源于藏传佛教的寺院教育, 它以寺院教育的独特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既有理论造诣、又富实践能力的藏医药人员,其中成就卓著的名家学者层出不穷,这为甘肃省藏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实践基础。
2、在传统中创新的藏医院
甘肃省于1978年创建了全国第二所全民所有制藏医院,藏医院科室齐全,人才济济,自制藏药有300余种,不少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36种藏成药及9种单味被收入六省区《藏药标准》。
(3)藏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甘肃省藏医药事业在科研、临床、制剂研发等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果,陆续建成36所藏医药机构,累计培养了400多名藏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藏医药科研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藏医药对外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当地的藏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三、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
(一)市场认知度低,对藏医养生认知存在偏差
中国的养生旅游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国外相比,只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状态,虽然养生游的热潮席卷中国,但人们对养生旅游的认知度并不是很高,大多数人对藏医养生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认知有限,使人们对藏医养生缺乏信任。
(二)缺乏相关配套设施及整合资源的有效途径
以藏医养生为主题的酒店、饭店在市场上还属空白,藏医养生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还都处在萌芽状态,其服务设施的相对欠缺和滞后。虽然开发藏医养生旅游为资源的整合提供了良机,但如何借助政府力量和市场的杠杆,来突破行政壁垒对资源整合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悬而未决,也会制约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专业人才的培育
目前藏医养生旅游的理论研究还少有涉及,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的发展势必会受到限制。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发展的同时,甘肃省还面临着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尴尬局面,大部分从业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藏医养生知识和和旅游服务技能,这直接影响了旅游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行业标准不健全,法律法规不完善
藏医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产业化规模尚未形成,更没有相关的行业标准,这会严重影响藏医养生旅游的健康发展。若无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其保驾护航,一旦产生纠纷,不管是旅游者还是旅游经营者,其权益都将无法保障。
四、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开发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整合优化藏医养生旅游资源
为了加快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发展的步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原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调研,对自身的藏医养生旅游制定一个系统的发展规划,相关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旅游企业要积极响应、全面配合,多管齐下,将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的发展提高到全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
(二)加快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实现养生旅游设施的转型,要从居住设施、康体理疗服务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细节入手、层层突破,最终解决藏医养生旅游目的地建设中环境氛围营造、服务设施升级等问题。
(三)大力培养藏医养生旅游专业人才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是发展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极其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除了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和大力引进相关的专业人才之外,相关院校也应顺应趋势,积极与有关藏医药企业合作,共同商议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起一支既精通旅游业务,又谙熟必备语言和藏医养生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是解决夏河县藏医养生旅游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
(四)提升藏医养生旅游的社会认知度
提升大众对藏医养生旅游的感知度与认可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对政府和企业的宣传,其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藏医养生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重视并加强这方面的规划与建设;二是对旅游者的宣传,其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藏医养生旅游除了具有旅游活动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养生与保健特殊功能。
(五)加强藏医养生旅游资源的保护
原生态的藏药材资源是发展藏医养生旅游的根基,开展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要通过宣讲和立法,提高当地居民保护生态坏境的意识。其次是加强对藏医养生旅游从业者的生态保护教育。再者要加强对游客以及潜在游客的生态保护教育。
五、结 语
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日渐提升,养生观念的不断加强,藏医养生旅游作为养生旅游的一种新形式,有着广阔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甘肃藏医养生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由于缺乏整合及规划,其资源价值没有充分体现。本文分析了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的发展优势,也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对甘肃省藏医养生旅游的开发对策和保障措施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抛砖引玉,让藏医养生旅游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2.连续出版物
[1] 李俊林.简述甘肃甘南藏医药学发展史[J].光明中医 ,2011(7):1493-1494
[2] 杨睿.夏河地区藏医药现状调查研究--以拉卜楞寺曼巴扎仓为例[D].兰州大学,2010
[3] 朱琳.西峡中医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河南大学,2013.
摘要: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关键词:节水型社会水权水资源管理
1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水资源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用水效率低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
2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3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4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
5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宏观整体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微观节水评价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
6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
[关键词]农用地;土壤污染;安全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自然资源,在维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工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农田土壤状况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據首次全国性土壤污染普查结果显示,当前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到16.1%,总体不容乐观。污染类型以无机污染(重金属)为主,有机污染(农药)次之;不同土地类型中,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堪忧。农用地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的特征,人们无法在污染初期通过嗅觉和视觉发现污染物所在,而是通过长期污染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通过植物指示,加上化学分析,才能判定其污染物的存在及其危害程度。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结果,我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对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构成安全隐患,急需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的监督管理,防控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防止造成污染危害,实现安全利用。
1农用地土壤污染来源
1.1矿产资源开发
矿产资源开发过程和矿藏开采后的废弃物使得矿区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影响最深刻的便是土壤环境。矿产资源在开发过程中或者废弃后污染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入土壤,一是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进入土壤;二是随矿山废水进入土壤;三是废石、尾矿的不合理堆放。煤矸石不但直接占用大量农田,而且在风力、降水等自然力的作用下,通过直接渗透、飘尘沉降、雨水冲刷等方式将大量有害有毒物质,如汞、铬、镉、铜、砷等带入土壤,煤矸石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还会导致土壤的辐射性污染。
1.2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是土壤固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堆积,重金属元素会在雨水的淋洗下向土壤中释放其有效态成分,造成土壤污染。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有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电镀、制革等行业。
1.3农业污染
农业土壤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畜禽养殖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化肥施用量巨大。但是,过度使用化肥会使土壤酸化,造成土壤胶体分散、结构破坏,土壤板结,另外未被作物吸收的氮、磷等随着农田排水扩散,造成更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农药曾一度被认为是农业发展史上三大技术革命之一,但是,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使土壤中的农药残留不断累积,污染程度不断加大。农民施用的某些农药会随着降雨进入土壤,并长期残留,严重损害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而且会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危害人体健康。
农用地膜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对中国农业产生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但同时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普及,残留农用地膜已经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大量的残留地膜破坏土壤结构,危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农作物减产,进而影响到农业环境。
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较低,粪便利用率不高,畜禽养殖污水基本都是直排,其主要污染物为COD、BOD、NH4-N、TP、TN,一个规模养殖场的排污量不亚于1个中型工业企业的排污量。此外,由于畜禽饲料中添加铜、铅等微量元素和抗生素、动物生长激素,使得许多未被畜禽吸收的微量元素和有机污染物随粪便排出体外,这种不合格的畜禽粪便肥料也会造成土壤污染。因此,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的畜禽粪便已成为有毒物质集中的“库”,使用有机肥导致土壤重金属、多氯联苯、有机酚类、亚硝酸胺类物质的积累,严重污染土壤环境。
1.4生活污染
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用于灌溉农田,将会使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带入农田,污染土壤,此外,生活中的固体垃圾种类繁多,所含的有毒物质也各不相同,既有放射性元素,又有病原菌和寄生虫,这些垃圾进入农田之后,经过雨水浸淋,其渗出的有毒物质侵入土壤,就会改变土质和土壤机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妨碍植物的生长。
2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任务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目标主要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用地特别是农产品产地是生产的“第一车间”,研究表明,土壤中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会随着作物生长迁移到作物可食部分,进而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护好产地土壤,实际上就是从源头上防范了产品受害,将产地和产品结合起来保护,把保护产地土壤作为保护农产品的重要内容,通过轮作、间作、季节性休耕等农艺措施保护,既能实现土壤污染治理,又可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可以发挥已污染土壤的生产功能,缓解粮食供给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1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
相比大气、水污染,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础薄弱,存在底数不清、资料不系统等特点。2016年5月,国家制定并公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将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求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同时要求统一规划、整合优化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形成土壤环境监测能力。根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印发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环土壤﹝2016﹞188号),我国已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十五”以来,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和农业等部门相继组织开展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等专项调查,初步掌握了全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和基本特征。但由于调查工作目标、内容范围不一致,在系统性、精细化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确定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和分布的精度要求,调查结果难以支撑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风险管控的需求,迫切需要开展一次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2.2分类管控,合理规划
按污染程度将农用地划为三个类别,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划为优先保护类,轻度和中度污染的划为安全利用类,重度污染的划为严格管控类,以耕地为重点,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方面,要推进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在重度污染区,调整种植结构,制定退耕还林还草计划;另一方面,完善政策制度,有序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粮豆轮作、农膜减量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实施。督导农村土地流转的受让方履行土壤环境保护的责任,避免因过度施肥、滥用农药等掠夺式农业生产方式造成土壤环境质量下降。
2.3实行源头管控
一是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涉重金属行业污染。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矿产资源开发企业,严控重点污染物排放;要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根据实际情况,完善覆膜、压土、排洪、堤坝加固等隐患治理和闭库措施,全面整治遗留尾矿库;二是提高地膜质量,提高地膜回收率。要鼓励废弃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研究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激励办法,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试点。最后,要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过程,防止过量使用,促进源头使用。要加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在部分生猪养殖区开展种养业有机结合、循环发展试点。
2.4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
根据国土、农业部门现有掌握的受污染耕地情况,实施治理与修复。以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综合防治先行区。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各地区以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突出土壤污染问题为重点,制定本行政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明确重点任务、责任单位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建立项目库。
3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3.1构建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
按照“国家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原则,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管理体制,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属地责任。建立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另外各地区还要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督查制度。
3.2统筹资金使用,确保重点任务
要加大资金统筹力度,支持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与修复、监督管理等工作的资金投入,重点向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倾斜。将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处置及农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运行资金纳入当地财政预算,形成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3.3狠抓能力建设,夯实防治基础
要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执法、应急能力等建设,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现场执法装备等。着力提升队伍业务素质,省、市每年分别至少开展1次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
3.4加快科研投入,提升防治水平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自身科研优势,开展土壤污染调查监测、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等关键技术研究。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实验室、科研基地,加快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在各级科研课题中设立土壤污染防治专项,加大对土壤污染防治类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研究成果、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化发展。
3.5开展宣传教育,提升保护意识
关键词:煤矿工程 井下测量技术 应用
井下测量是煤矿工程施工的基础,测量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煤矿施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尤其近年来,国家对煤矿工程各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强对煤矿工程井下测量技术应用的探讨,对保证煤矿工程生产工作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
一、煤矿工程井下测量内容及要求
煤矿工程在给社会生产提供煤炭资源的同时,面临较大安全风险,而井下测量是煤矿生产工程中重要的一环,因此为防止意外的发生,应充分做好井下测量工作,明确井下测量内容及要求,尤其应注重构井下测量控制系统,加强对施工各环节状况的监督,做好定期检查与抽查工作,及时发现井下测量工作问题,通过认真分析,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优化。
煤矿井下测量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实际测量工作中给煤矿单位井下测量工作提出较为严格的要求。一方面,结合煤矿工程规模成立或外聘专业的测量技术团队,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及生产部门下达的测量任务开展测量活动。另一方面,为保证测量数据精度及完整性,要求测量人员每月井下测量频次不能低于三次,尤其应明确不同测量位置所用设备,如使用经纬仪导线进行主要巷道的测量,使用罗盘导线进行次要巷道的测量等。
二、煤矿工程井下测量技术的应用
煤矿工程井下测量技术的应用专业性较强,为保证测量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应用井下测量技术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考虑:
1.运用合理比例尺
开展煤矿井下测量工作时,矿图相应比例尺选择的合理与否会给测量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保证测量比例尺选取的合理性,需要认真收集与分析煤矿工程相关资料,对工程规模、矿井深度、地质状况加以详细了解,以确定最佳测量比例尺(具体选择可参考表1)。
在选择最佳比例尺的基础上,参考井下测量内容及计划,明确井下测量工程流程及所用的方法,尤其应注重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对井下岩石移、地面塌陷、地下水渗入、岩体掘空等出现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以有效的响应及处理突发状况,降低给测量工作带来的不良影响。
2.把握测量的细节
煤矿工程井下测量结果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注重把握测量细节可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首先,测量井下平面时应将首级控制测量导线划分成两级,在碹顶上设置永久性导线,选择好测量点后进行一一编号。其次,测量井下水平角时应严格依据相关规范实施,如使用钢尺进行测量,当定线最小长度超过10m时,误差不能超过5cm。而且为进一步提高测量准确性,不同测量段数值应读三遍,并确保测量误差不能超过3mm,尤其应往返测量导线边长,实施测量时应给予一定的压力,将改正数作为测量结果进行考虑,测量误差不应超过边长的1/6000。并且,每300~500m对基本控制导线进行延长,尤其在测量采掘工作面、接近技术边界、安全边界时,应与相关责任人做好充分沟通,并采取相关的安全防护措施。而在延长经纬仪导线前,技术人员应再次检查上次水平角测量结果,确定测量误差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再次,测量井下高程时应用水准测量方法,测量经纬仪导线及水准点高程,而且为保证测量结果的有序性,应注重对各测量点进行编号。确保每间隔300~500m范围设置一组高程点,至少包括三个点,最后,测量煤矿开采区时,应注重将巷道、回采工作面测量做好,并在相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测量,尤其对运输石门、上方石门位置及边界线位置加以重点测量,测量工作结束后注重进行校核。
三、煤矿工程井下测量技术应用的保障措施
煤矿工程井下测量中,为保证所用测量技术作用的充分发挥,除注重把握应用中的细节工作外,还应采取相关的保障措施,实践表明,运用以下保障措施,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测量效果,确保井下测量工作的顺利完成。
1.做好井下测量工作管理
煤矿工程井下测量实施时,为保证其严格按照测量计划进行,煤矿企业应做好测量管理工作。一方面,加强测量技术人员资质审核。井下测量工作质量与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无关系,因此,组建测量队伍前应认真审查技术人员资质,禁止不满足资质的人员进入到测量队伍中。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完善的工作制度是确保井下测量工作实施的保障,因此,煤矿单位应结合以往井下测量工作经验,及煤矿工程具体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杜绝井下测量工作中的不良行为,督促每位技术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及要求开展测量工作。
2.注重井下测量工作监督
煤矿工程井下测量要求多、技术含量高,为保证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及流程实施测量工作,煤矿单位应加强井下测量工作监督。首先,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结合井下测量工作进展状况,抽派资深技术人员深入到井下监督相关测量环节,掌握技术人员井下测量工作状况,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其次,制定完善的奖罚制度。为鞭策技术人员认真落实井下测量任务,煤矿单位应明确不同测量环节的奖罚制度,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奖、罚标准,尤其对于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不良测量行为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最后,最好监督工作总结。监督工作目的在于测量工作能够严格依据规范进行,及时发现测量工作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及问题,因此,为保证监督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应注重监督工作总结,认真分析监督工作可优化的内容及环节,不断提高监督水平,以保证井下测量工作质量。
3.运用先进井下测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