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3 15:49: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生物的基本特征

篇(1)

1、生物的概念。

2、生物的分类。

3、生物的基本特征,结构特征和生命活动特征。

知道上述三点就足够很好地继续学习高中生物知识。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

生物工程是本世纪的热点之一,对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必须加强生物科学教育,尤其是必须加强初中生物科学教育。中生物课是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位同学必须学习掌握的一门基础课。但有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说初中生物课比较难,成绩不理想。初中生物科学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就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多种多样。笔者结合多年的生物学教学经历,在此就该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1.深读课程标准,深钻课程教材,设计教学方案。作为一名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备课时要精选那些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做到有的放矢。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高效率的必要前提,因此课前要精心设计。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条件,照搬他人的方案和沿用自己的旧方案都是不可取的。

2.明确教学目标,巧设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长期的教学工作,我深深体会到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愿意学,而且学得较好。某种事物形象生动,感染力强,学生容易记住。在讲课时,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能反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而且用语巧妙有趣,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学过程注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生物课堂教学是不能脱离实际的,我们学校的条件又很有限,怎么办呢?我就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给学生讲解问题,使学生一接触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可以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进行解释,也就加深了要掌握的知识的印象。如在讲生长素的时候,就向学生讲,盆栽的花的茎总是弯向光源,为什么呢?这和生长素的分布有关。生长素的分布受日光照射的影响,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很少,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素分布得多,生长得快,反之则慢。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对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也就记得比较主动了。再如,讲无籽西瓜时,先提示学生:我们吃西瓜时,讨厌的是它里面有种子。怎么办?想办法让西瓜不结种子,就是培养无籽西瓜。接着向学生讲述了无籽西瓜的培育方法,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样学生一见到西瓜,就会想起讲过有关无籽西瓜的培育、原理等一系列知识。学生对无籽西瓜的一些知识掌握得也就较扎实了。

4.简练形式,让学生记得迅速而准确6初中生物学理论起点高、难度大,记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教学中,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找出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列表比较,学生记得快。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把这两个概念列表进行了五个方面的比较,学生对这两种分裂方式就清楚了,实际上也是把知识变换形式的一种方法。

5.强化练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掌握,可安排在刚上

课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讲课的过程中,也可安排在教学内容讲完之后,但总的时间不要少于10分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对学生进行满堂灌。通过学生的答题可反映其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巩固教学效果,确保生物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6.用哲学的观点统领和驾驭教材。在教学中渗入哲学观点,用哲学观点统领和驾驭教材,必然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用哲学上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指导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影响的本质。

7.通过发散思维,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生物课的各章节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运用发散思维,从一个知识点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章节的相关部分,实现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表及里的系统化,从而对生物课某一方面的知识获得全面认识,这也有利于保持记忆。

8.给学生时间,让学生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围绕着学生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的领路人。生物课往往容易走上“满堂灌”的老路,这样的课当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更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讲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学生问,在问的过程中不但可发现学生对该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方向。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相对于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在根本上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我们的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始运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就教学方式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并将这一思想贯彻到我们的整个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第二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在新课标下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这些方式的转变,可以说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的一大新突破,为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个人学习的自觉性都有很大的帮助。纵观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它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的教师迫切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想,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

首先,面对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标中给出的指导性教学意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此基础上确定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而深入学生实际来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

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首先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的因素。因此,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我们的初中生物教学也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知识点大部分都是基础的生理知识、动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常见的疾病症状等等,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日常的生活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取得最佳的成绩。在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提问式教学等,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知识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

其次,在初中生物课程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仔细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中的相关教学要求,从而顺利地制定准确、明确并且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合理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指导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也是促进我们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的前提。面对初中生物新教材,面对教育部颁发的新课标,我们有必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认真仔细地进行研读,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整体教学活动的提高和改善。初中生物作为一门相对基础和简单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难处,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便成为了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在制定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生物教学内容来确定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并在一个学习阶段完成之后及时进行复结。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生物教学效果。

然后,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结合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这也是我们新课程强调的一大理念。

在日常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讲授式、引导式、提问式、启发式等等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传统课标无法相比的,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生物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新课标中的新的教学方式来指导我们日常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当然,教师也可以将新型的教学方式有机地与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进而提高我们的整体教学效果。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于教学方式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从而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便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面对教师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被深深的吸引,从而带动自己的学习热情。

最后,面对新教材,面对我们新时期的教学形势,教师完全可以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不平等的情况,在课堂活动的进行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整体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标刚刚得到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验证,因此,教师在结合新课标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反应。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同时,走近学生、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我们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也都是有着很大帮助的。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也会消解师生之间关系不平等的现状,让我们的学生在面对教师的时候更加从容。良好并且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有效提高的必备因素。在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上,我们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和改善。因此,面对如今不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调整,从而有效提高我们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探究性学习运用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学习”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于实验的机会,能促进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我对探究性学习有了一些认识。

一、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探究性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教学中新的一种模式,在实施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具体的“动手”“动脑”“动口”过程,学生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分享成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学效果。其过程包括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一般流程如下: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性学习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

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动力和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形成强烈问题意识,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因此,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

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在接受学习中,教师将学习内容以结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磨练。探究性学习注重对结论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强化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生物学概念、原理,而且能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主体性。

接受学习将学生置于认识的客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难以得到锻炼和展现,而探究性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

三、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科学有着双重任务,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统一并重。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背诵现成结论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并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探究,以获取科学的结论,使课堂成为新知识的场所。

1.层层设疑,留下悬念,激发探究的兴趣。

生物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而又充满奇妙的世界,它们的出现和存在给世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又给爱动脑筋的学生留下了疑惑和好奇,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索。如在学习“人体概述”中的实验“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我先提问:儿童和老人摔跤,哪个容易发生骨折?我们通过什么实验验证?它与骨的成分有何关系?骨的成分对骨的特性又有什么影响?这样层层设下疑问,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通过探究得出了答案。

2.从观察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探究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理论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验证所得,并且从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如:观察蚯蚓实验时,要求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而理解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的学生问:“为什么蚯蚓缺一段能再生?”此问题看似与课本无关,但实质上已渗透了生物进化。于是我先表扬该生爱动脑敢于钻研,并告诉大家:“蚯蚓有咽上神经节、咽下神经节,相当于脑的作用。因此蚯蚓缺了前端就不能再生,缺了一小段后端则能再生。”并介绍了哪些动物有再生能力,同时指出动物越高等,再生能力就越弱,并建议学生课后自己做比较实验。学生听得聚精会神,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有的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激发了探究知识的热情,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3.改变实验方法,由只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探究发现是学生选择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步骤。在“馒头在空气中的变化”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方案的不同,选择必要的实验物品进行实验过程的探究。通过不同的实验方案探究,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飞跃,同时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从而营造出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4.巧设探究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学生认识过程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广泛地联系实际,联系旧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学,随着问题深入学。例如:讲蜘蛛结网捕虫时引出:“为什么蜘蛛能粘住其它昆虫而不粘蜘蛛自己?”“一朵花最吸引人的是花瓣,它鲜艳、美丽,但不是花的主要结构,为什么?”在学习蜜蜂这节时指出:“雄蜂成熟后常在晴朗的午后,飞到空中与蜂王交尾,交尾后不久便死去。”雄蜂交尾后为什么死去呢?通过提问,学生大胆突破了“唯书”“唯师”束缚,培养了创新思维。

四、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1.教师应帮助学生区别问题,避免杂乱无章的问题对学生造成干扰,但又不能局限学生的思维,把学生引向某一现象的简单结论。即在教师全过程把握课堂方向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围绕主题大胆、合理假设。

2.实验室的探究一般是一种模拟,和现实存在一定差异,也不可能实验,应提倡学生真实地接触社会,体验实际。

3.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做”科学,而并非真正的科学研究,因此在引导学生严峻时,难度应适宜,并尽可能与生产、生活社会实际问题发生联系。这样既能保证探究活动的“含金量”,又能避免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原本无法观察的生命现象、分子结构得以在教学中展现,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理解,是生物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但不能用实验过程的录象和动画来代替学生实验,使学生得不到第一手感性认识并失去动手机会。

总之,运用探究教学可以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到乐趣,得到锤炼,在探究中放飞思维,这对于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素质提高,使其终身受益,无疑意义重大,势必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每一位生物教育工作者都应带领学生向科学思维高峰不懈努力攀登,去迎接生物学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生物 有效教学 思考 探索

一、实践有效教学的思考

生物学科在中考里所占分数比例较少,很多地方甚至不计入中考分数,相对来说就更易受到学生的轻视,从而产生偏科现象。要想改变这种现状,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入手,着力实现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一种“使得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语)的方法,即教学的效率问题。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即教学结果能使现实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益,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产生高效应。有效教学即在教学的某个阶段,经过一个时期的学习,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得了预期的进步与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物是一门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严谨的科学道理,如若教学不遵循一定的原则,忽略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认知规律,则生物课程就会变得枯燥,难懂。所以,教师要努力实现趣味化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二、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

鉴于上述认识,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努力使生物课堂成为教师有效的教、学生有效的学的自我构建过程,让生物课堂丰富而精彩。以下就是一些实践有效教学的探索:

(一)贴近生活,趣味嵌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在新课导入环节若能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生物问题,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与探究之中。例如,在学习《种子的结构》一课时,以“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的谜语口头,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终身难忘。又如,“一山不容二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树怕剥皮,不怕伤心”、“大树底下好乘凉”、“吃什么,补什么”,“核酸饮料,生命的原动力”等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流行很广的俗语及广告语,教师也可借鉴过来作为课堂导入。当然,这些俗语和广告语中有的隐含科学道理,有的也存在着错误,但用来作为导入新课,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此外,教师注意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嵌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作为生物老师,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引发学生好奇感和兴趣的导语,或者以新颖的方式导入新课,都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直观教学,创设情境。

直观是一种发展学生观察力和思维力的的力量,它能使学生同时看到、听到、感到和思考,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感知对象在感知中会显得鲜明、生动,其形象内容也会因此更为丰富和深刻。直观教学、创设情境,即教师利用远教、网络等现代化教育资源以及实验室中的生物标本、模型、挂图和实物,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所感的境界。

直观教学的方式很多,例如,利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观赏《动物世界》、《植物欣赏》等影视片段或幻灯片,使学生在快乐中求学、求知、求会。再如,在讲授《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发挥多媒体兼具声、文、图、动画、色彩的优势,创设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清楚了解体循环和肺循环,明白二者其实就是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又如,讲“鱼的形态”时,课前在每张实验桌上放有一条大鲫鱼在玻璃鱼缸内,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然后分别用橡皮筋绑住它的胸鳍、背鳍和尾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最后准确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创设出好的情境,学生学有劲头,学习的有效性也就能彰显出来。

(三)精心设计实验,培养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3。验证性实验能巩固课堂知识,而探究性实验则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养成基本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要我做实验”转变为“我要做实验”。只要课时允许,生物课上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做实验,而初中生物教材中可以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也有很多,如:七年级生物的“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实验”等。八年级生物则可以增加以下实验:(1)“气孔能够通气实验”:取天竺葵的叶,将其叶柄套在气门心里,气门心安在自行车上用的气门上,把叶片浸入水中,用气筒往 气门内打气,就可以看到气泡从叶面上冒出来;(2)把菠菜叶下表皮置于不同的温度的水滴中,观察气孔的开闭。等等。

(四)营造竞争环境,增添氛围。

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竞争不但符合初中生好动、好胜心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学完一单元知识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的比赛活动,既可以巩固知识,还能增加趣味性,且助长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植物的蒸腾作用”的相关内容后,在学生了解了蒸腾作用的过程、气孔的结构以及气孔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找材料来设计气孔模型,比一比谁的模型更能诠释气孔这一结构特点。再如,在学完“生物圈”的内容后,发动学生积极完成DIY“自己动手做一个生态瓶”,比一比谁制作的生态瓶最合理最科学,瓶中的生物生活的时间最长。这些竞争环境的营造,显然使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学科结合,知识迁移。

随着知识的增长,我们可以把其他学科知识迁移到生物学中来,知识的迁移能将学生已有的兴趣延伸至生物学科。如学习“动物的发育”一节中的“家蚕的发育过程”后,插入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让学生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去推敲作品是否有问题?学生积极思考后举手回答:“春蚕虽然吐尽丝,可它并没有死,只不过化成了蛹,最后会形成蚕蛾产卵,像这种经过四个阶段的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由此延伸开来,教师此时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把一些你所了解的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摘抄下来,并试着去分析其中蕴含了哪些生物学知识,或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分析古诗词是否科学?”比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诗句经过分析,学生明确了这分别描述了两种昆虫的取食、繁殖行为。又如,教师可以用物理学中的能量知识,讲授“营养物质给我们提供能量”,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多种形式的能量;用数学知识来教授生物的遗传规律和细胞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数目等;用化学知识来认识了解氧气、二氧化碳的鉴别办法等等。

(六)联系实际,启迪心智。

当今世界,生命科学作为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领域,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技术正以它空前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科学家为之献身,生物领域中众多的未知数在期待着下一代去探索,去寻求答案。因此,在课堂上适当介绍生物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可以有效地给学生以启迪。例如,当人的器官发生了不可逆转的病变,生命受到威胁时,挽救生命的唯一办法就是器官移植。为了解决器官的来源问题,也为预防移植后出现排异现象,科学家们采取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出带有人类某些基因的动物。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猪心、猪肝”等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人体执行正常的生理功能。又如,DNA是遗传物质,具有特异性,利用该特性既可做亲子鉴定,也可给罪犯定罪。研究人员正着力研究注射DNA攻克癌症的途径,他们从病人身上取出DNA,在实验室内培养,然后,根据需要注射到病人的癌肿中去,以治疗癌症。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能产生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关注生物科

学发展的动向,让科学成为学生谈论的话题。

三、实践有效教学的反思

首先是教学目标得到了优化。

生物学习由教学生内容、教学生“学会”,向教学生“会学”转变,教学生“会学”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知、情、行的整合。

其次是教学方式得到了优化。

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及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每个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努力营造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课堂氛围,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挖掘自己多方面的潜能。

再次是学习过程得到了优化。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别差异,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创造性地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都成为“合格加特长”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探索、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自主获得知识,变被动为主动;变“难学”为“易学”,在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出现偏差时,教师指点迷津,拨开疑云,疏通障碍,在化难为易、灵活变通中让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当然,实现初中生物有效教学的途径还有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实践活动等等。只要教师做到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让学生在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中学习,那么,教与学的效益就能得到提高,有效教学就能得到高质量地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予锋.有效教学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01) .

[2]崔允. 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松年,陈正宜.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初中生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教材改革 高中生物试验教材 生物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9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组织、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初中生物实验教材,贯彻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质、倡导探究性学习等课程理念,较好地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并与其教育目标相适应,即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公民。因此,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对于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中生物教材改革现状

1.生物教材建设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极大。多年来一直引进苏联生物教材或按照苏联教材的模式编写的生物教材,以形态解剖为纲,以达尔文进化论为中心和以生理为纲,以改造自然为中心的教材体系。教材主要体现出知识性,系统性的特点,未能体现我国特色,这种状况几乎一直延续多年。

2.教材建设发展缓慢,严重滞后于生命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教材内容陈旧,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缺乏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缺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如:原高中生物教材仅开设8个实验,而大多数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即使新的高中生物试验教材增加了一定数量的实验,而探究性、综合性实验内容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3.教材建设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由于受应试教育高考的影响严重,教学内容不稳定,忽增忽减,忽难忽易,摇摆不定。如基因的连锁与互换定律,受生物学科高考限制,经历了几次增删的变更。

4.教材建设受以学科为中心观念的影响。教材内容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综合性和社会的需求与发展。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忽视学生终身学习、学科知识及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整合。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依据新课程理念实施高中生物教材改革,将进一步推动中学生物教学改革与发展。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增强教材的趣味性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增加了一些栏目,如“演示实验”“小资料”“课外读”及“课外生物科技活动”等,另外插图也有所增加,增加了课本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是与义务教育生物教材的课文编写方式相比还是显得比较呆板,不够生动活泼。现在的高中生,每天面对厚厚的课本,学习压力特别严重。如果课本生动活泼,趣味性强,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多加注意。

1.增加插图。

从现在的学生感兴趣的书籍看,很多学生不太喜欢文字性的东西,而是喜欢卡通书,增加书的插图,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插图应有以下几种:①有助于说明生物结构的模式图。②用以解释生理过程的示意图。③描述操作方法的说明图。④实物照片(包括显微摄影照片)。⑤用来作为习题和思考题的图。⑥趣味性的幽默画。⑦帮助记忆的连环画、漫画等。

2.增加栏目。

在课本中增加小栏目,把一些生物学知识通过小栏目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知识。如,义务教育生物课本,在正文当中或正文之后设置了一些小栏目,如“看一看,想一想”、“你知道吗?”、“动动脑”、“动动手”和“课外读”等,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增加实验。

生物科学是一门很强的实验科学,实验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把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实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增加实验数量,特别是加大探索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并重视培养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以及各学科之间的衔接

生物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目前的生物学课程是以生物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的逻辑顺序为体系。生物课是初中和高中都开的课程,初中阶段注重对生物形态结构方面的学习,是对生物宏观知识的了解,高中生物必修教材讲述的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是对生物微观知识的学习,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高中课程的学习是在初中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会受到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心理学上把先前学习所取得的某些经验和学习结果对以后进行其他学习产生的影响,称为学习的迁移。要想实现正迁移,就要处理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关系,在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架设好桥梁。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起旧知识,使学生对生物界有一个整体认识。

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从培养21世纪的建

设事业人才的需要看,教材改革的任务还很重,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杨庆国,秦老师.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效果[J].新课程(教师).2010(07).

篇(7)

一、教学活动程序科学化

探究式教学的程序是: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想假设论证、评价。高中生物“生长素的发现”、“酶的发现”、“光合作用的发现”、“遗传物质基础证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都是科学探究的典范,探究式教学的好素材。

1、教学内容方法化

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充分实现了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价值,符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初中生物“植物的吸水和失水”、“叶的呼吸作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输导作用”、高中生物“小麦淀粉酶的催化作用”等内容以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能的形式呈现,适于采用探究式教学

经过假设和从不同角度、层面反复论证,自己把知识体系化,结构化,所以能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内容。如讲述叶的构造之前,提出日常现象――树木的落叶大多是背面朝上还是正面朝上?为什么?诱导学生从叶的结构探索答案――靠近叶片背面的海绵组织排列疏松,有发达的细胞间隙,充满空气,且下表皮气孔较上表皮多。

2、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探究式教学要求运用创造性思维对结论进行明确的多种可能的假设和解释。如“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在实验原理统一的前提下,从材料(绿色叶片)、叶绿素提取液(丙酮、乙醇)、层析液(汽油、四氯化碳加无水硫酸钠)到点样方式(用钢笔尖、刀片、盖玻片、毛细管蘸取滤液)都有各种可行的选择和组合,并从实验效果的差别分析探讨原因。

3、注重科学精神的培育

探究式教学既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又敢于怀疑真理。如初中生物介绍种子萌发的内因“胚是完整的,活的”,老师用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质疑、探究:为什么有的花生、大豆种子被老鼠啃去一大半照常萌发,有的只咬一点点却不能萌发?关键在于前者子叶受损,后者胚芽、胚轴、胚根受损,因此原文应改为“胚芽、胚轴、胚根完整……

可见,探究式教学反映了创新的根本特征:变革、进步和超越,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生物科探究式教学式模式的构建

构建探究式教学模式指通过对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等要素进行较为深刻、合理、有效的变革,从教学过程到教学结果的实践操作中形成一套有鲜明学科特色和显著效果的教学表达方式。

1、探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原则

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2)实践探究性原则

这是探究式教学的生命力。提供富有探究性的实践动手机会,满足学生解决实践问题和成为发现者的愿望,从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3)激励进取性原则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与心理安全环境,充分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激发学生不断探求创造的欲望和需求,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最佳状态,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过程,并体验其中的乐趣,获得科学感悟。

(4)整体发展性原则

把学生看作一个具有内在和谐性的整体,实现能力多样化,身心发展有序化。

2、生物学科探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必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材料和场所,从中培养收集和获取信息及使用实验手段的能力。

(2)引导学生从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直接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如“高层建筑常因水压不够而停水,而高大树木其根系吸收的水分为什么却能源源不断地输到树端?”诱导学生探索、发现、理解蒸腾作用。

(3)注意激发学生知识经验积累和激活知识结构,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及假设。虽然学生对与上皮组织的知识十分熟悉,但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成功率低,口腔内壁又常被戳伤,此时要指导学生根据上皮细胞容易脱落的特点,用唾液就可以制作临时装片。

(4)指导学生筛选和利用有效信息、资料、手段、方法或设计实验反复验证假设,以排除偶然性,得出必然性,如采用不同性质和浓度的溶液反复处理同一材料,从质壁分离及复原难易,成功率,通过分析对照总结哪种溶液和材料实验效果最佳。

三、生物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注意点

不能唯模式是从。探究式没有刻板的模式,也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或流于形式。要针对教学实际进行变通和再创造。

提供的知识背景材料应有针对性、启发性,过多或杂乱无章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易产生干扰作用。

引导学生探索的问题或需要设计的验证实验、探究性实验难度要适宜,并尽可能与收生活、生产、社会实践发生联系,一般不能超越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经验,也不要选择纯学术性的理论问题,以免挫伤探究积极性。尽管探究式教学允许学术失败,但成功的喜悦可增强自信心和转化为无穷的动力。

要合理地、批判地继承和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不否定打好基础,也重视必要的模仿性、巩固性练习,要把打好基础和培养探究创新精神、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处理好他们的辨证关系。

特别强调探索过程产生的思维跳跃和方法应用,实现生物科学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品格价值,从而真正实现教学内容方法化的战略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