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辩论小知识

辩论小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3 15:49: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辩论小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辩论小知识

篇(1)

一、全面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合理安排文化教学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明确提出1~5级的有关文化意识教学的分级目标。可以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盲目的,不分程度的,而是一种在明确级别目标后,合理安排文化意识内容,有的放矢地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师应着重介绍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对一些文化现象进行必要的了解,并引导学生发现中外文化的异同。这些不但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更有益于加深对本国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二、了解语言的使用规则,消除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功能而非语言的形式。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必须懂得何时使用何种语体和语言形式,也就是说应该了解语言使用的规则,而了解语言使用的规则就是了解该语言所属文化的各种因素。在我们平常的英语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掌握不同场合语言的使用规则,帮助学生减少乃至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加强语言的功能作用。

三、注重文化渗透教学,多方面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

课堂教学是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英语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讲解,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而且要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各种机会增强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感悟,做出符合语境的得体反应。

(1)渗透文化小知识

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小知识。如:挑选寓意深刻,风趣幽默的谚语。像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Grasp all, lose all (样样都要,全都失掉)/Work makes the workman(勤工出巧匠等);选择简单易学,轻松活泼的小游戏,像 Polly says和Bingo等小游戏。这些内容都可以渲染文化气氛,开拓学生的视野,减少他们学习的疲劳感。

(2)开发教材资源

牛津版英语教材逐步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知识,在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发教材资源,补充相关内容,使学生积累更多的相关知识,了解文化背景。如8A Unit 2的第一课时,课文只要求学生了解 British English和American English在某些单词上的形式差异。此时,教师可以补充有关英语方面的知识。比如使用英语有哪些国家?哪些国家把英语作为母语?向学生介绍世界上英语的各种语体,告诉他们就像我国的不同地区所讲的汉语也各不相同一样。这些补充内容使学生了解了英语国家使用英语的有关知识,让他们带着更多的好奇和兴趣去进一步的学习。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文化意识

课外活动中,教师应当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得体地传递和接受信息,从而习得知识和发展交流表达的能力。

(1)组织英语辩论

首先辩论会的题目内容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其次时间应充足,以便让学生有时间准备查资料;最后辩论会结束时,教师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和鼓励学生。此类活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辩论过程中能够锻炼英语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得体的表达中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更能在任务与竞赛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创设英语文化环境

比如在教室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对于男生,教师可发放英国足球明星,澳洲的冲浪运动等图片,并且经常性的更换这些图片,以便学生开拓视野,增强对文化理解的概念;介绍富有外国文化气息的网站;推荐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希望英语》节目以及相关的精彩内容;推荐优秀英语杂志和报刊阅读。所有这些都是了解文化背景,丰富文化知识的材料和手段。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选修课 瞄准高考

2009级高中是河北省新课改起始年级,即将接受2012年高考的检验,现总结我们的选课情况及选后反思、建议,请各位方家指正。

一、我校选修情况介绍

1.计划早,方案细。

几乎在必修一开课同时,学校教研处就开始安排各科选修设置,给全体老师预订了全部的选修教材、教参,供大家提前进入研讨备选状态。最终,在高一下学期制定了详细的选修方案,在网上公布给全体师生,举例如下:

2.广借鉴,通有无。

我们全体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骨干,集体到北京参加神州智达新课标课程设置培训,远赴宁夏、郑州等先期进入新课改高考地区,与课改区老师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建议。建立五校联盟(石家庄、邯郸、保定、张家口、唐山),邀请省教科所张瑾琳主任讲解省教科所对选课的指导意见。

3.瞄高考,重落实。

选修内容无非就是高考的几大考点。选课指导思想即为高考备考铺路。新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选课可以放开。语文内容本身博大精深,无穷无尽,但有了高考一张卷做指挥棒,方向清楚目标明确。高二选修课开放方案,选修课数量与高考选作题之间的关系怎样?现摘录五校联盟各校高二备考思路如下:

唐山一中:选修课与高考选做题关系密切,高三上学期复习基础知识,选修课瞄准高考。

张家口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邯郸一中:高二讲完选修课,高三复习。

保定一中:某些没讲的诗歌散文高三复习时带讲,高三先复习现代文阅读。

4.过程艰辛,结果相同。

各个地区、学校,选课内容各不相同,五校联盟各校选课情况:

石家庄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新闻阅读与实践(选讲)、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专注于文言文阅读)、小说阅读专题、校本课程(26门任选一走班上课)。

邯郸一中:诸子百家、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着重讲散文)。

张家口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人物传记、杜甫诗歌、鲁迅(拓展)、外国小说欣赏、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一个儒家代表、道家代表,其他学生自己选读)。

保定一中:中国古代诗歌散文、中国小说欣赏、名人传记、影视文学欣赏、校本课程。

唐山一中:语言文字与应用、古代诗文、现代诗文、文章写作与修改。

最终的等级评分结果,统统2分。

二、选课中的困难、困惑与解决方案

1.困难、困惑

选修内容过于杂乱,阅读量增大,教师备课任务量超重,有些观点难于自圆其说。

2.解决方案

将五个模块分为三类:

必选的:语言文字应用、文章写作与修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可选可不选的: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新闻阅读与实践

建议不要选的:中国民俗文化、演讲与辩论、影视名作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精选辅助资料与自编资料:辅导资料《核按钮》,配合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至五的复习订了《核按钮教材知识梳理》,自己编写的小知识点每日练,使得每天的教与学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选修

我校开设21门校本课程选修,学生任意选课,真正走班上课。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境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外语学习要有浓厚的语言环境。语言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产生,当然还需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是不可违背的语言学习规律。所以,离开了语言环境,语言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社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现代英语教学还是主要针对各种考试展开,比如四六级、AB级等,因此就忽略了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得一些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高分却不会流利地用英语对话。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令人满意的。曾有人指出,中国学生能很好地驾驭语法知识,但却在实际应用中束手无策。因为学生在课堂中很少有机会进行交流,更不用说课堂外了。也就是说我们目前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了语法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其实际的运用。面对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英语知识并能熟练应用英语学习工作。

二、语境

语境(context)是指使用语言的情景场合,是指某种语言存在和使用的具体环境,在语言交流过程中,这一概念表述为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即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不同职业、性格、修养、习惯等特征的语言交际者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以及说话的前后关联等。

语境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伦敦功能学派代表费斯(J.R.Firth)在采用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rown&Yule(1983)将语境定义为“语言使用环境”。凡是对话语意思产生影响的各种语言成分的前后逻辑联系,以及各种主客观环境因素都称为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中,语言交际者通过语用学习或实践,培养语感,获得语言知识,形成并发展自己的语言素养。使用怎样的语体就是由语境来支配的。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语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理论意义,以及对于使用语言,探索言语规律的实践意义逐步被揭示出来,引起各国语言学界的重视。

三、如何将语境的理念运用在英语教学中

1.以课堂为主阵地,优化语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堂教学是进行语境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通过直观教学和一些活动等途径,创设真实语境,结合课本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师可以预先布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和准备学生可能使用的语言材料,以便在适当时机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交际活动。倡导教师利用合作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以学生为课堂重心展开教学。

2.创设良好的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如在校园网开辟英语园地、英语角、校园广播定期播放英语短文,英语小知识等。学生生活、家庭、教育、职业、亲戚朋友、文娱活动、度假、交通等都是很好的英语角的情景和主题。开设英语角,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交流环境,使学生在课外活动时养成开口说英语的好习惯。

定期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真实的素材。观后让学生相互之间谈谈各自的感受,这种观后感不一定非得具备全面性和综合性,可以是对某个人物的印象、对某件事的看法、对某种行为的评论,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成立英语辩论协会,定期开展辩论比赛,话题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此外,还可以成立与英语相关的协会,如口语协会,翻译协会,朗诵与演讲协会,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巩固所学英语知识。

3.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英语学习环境;

现代媒体的运用是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除了录音机外,现代技术的发展可以借助录像、电视、电影及计算机创造更加丰富逼真的语言交际情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Internet开展学习,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英文网页,鼓励学生通过BBS、OICQ等途径用英文交流。帮助学生学习下载和利用网络上的英语学习资源。

4.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开展英语研究性学习活动,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对学生知识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知识的用途和意义,以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不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定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的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结束语

以上探讨、分析了语境的定义和语境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使我们了解了如何利用英语语境进行英语教学,以及如何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现代英语教学中,我们首先要重视语境教学的重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利用各种手段为学生创造各种适宜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真正具备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也要做好引导和监督的职责,启发、鼓励学生开发切实适应他们自身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Brown & Yule.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UP,1983.

篇(4)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渗透;文化意识;探讨

随着中西文化碰撞的不断加强,国际之间的交往也变得日益密切。因此,高中作为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最佳时期,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文化渗透意识,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的相关文化背景,提升文化知识克服文化障碍,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英语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文化意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同时也是文化的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文化背景渗透的重要性。教师应将语言和文化进行有机的融合,并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文化和相应背景的知识补充,培养学生重视文化渗透意识,提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敏感性,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的英语水平的提升。以下是对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文化意识重要性,提出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相关历史知识。第二,教师应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英语词汇文化。第三,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语言国家的节日文化和。

例如,教师在讲到《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世界各地的英语)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课前先查阅相关的资料之后,课前引导学生:“为什么全球有很多国家的语言都是英语?”“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都在说英语?”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英国的历史:“因为英国在两三百年前,曾经是最强大的帝国,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世界,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二战以前,很多国家都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等。之后,英国便开始推广英语,使英语成为世界上最通用的一种语言。然后,在世界第二次大战后,大多数殖民地获得独立,但是很多国家依然保留着说英语的习惯,尤其是美国,美国逐渐建立起头号强国的地位,加强了英语普及的速度。”这些历史可以使学生了解英语的起源文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之后,教师可以结合现在的发展,为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了文化的全球化,又因为很的国家都在讲英语,而英语本身又简单通俗,因此,很多人开始学说英语,然后英语就开始逐渐遍布全球。”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一些英语词汇渗透,如:学生在做到一些练习时,见到“a white lie”这个短语时不太理解,学生会想“white”是白色的,“lie”是说谎,难道谎言还有颜色吗?这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解释:“a white lie其实是善意的谎言的意思。因为,在西方白色被人们认为是春节的象征,所以你们看西方的婚纱就是白色的,所以谎言带上了纯洁的修饰就是没有恶意的谎言,就是善意的谎言了。同理,老师考考大家,用心险恶的谎言应该是什么?”这时学生就会回答:“black lie”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西方文化的背景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遇到不能理解的内容时,可以课下查查这些内容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如:节日文化、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逐渐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利于学生打开眼界、开拓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积累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文化意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日益提高,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将书面的教学知识内容有机的结合,为学生呈现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同时,给予学生以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使学生可以更直观的了解教师的所讲的教学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在积累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可以:首先,教师课前可以为学生导入问题。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知识背景的视频。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西方的文化小故事,然后在课后让学生为大家讲述。

例如:教师在讲到《The Olympic Games》(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查阅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知识。然后课前引导学生:“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奥运会都有什么项目?”提出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奥运会起源的有关文化背景的视频,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件中插入相关的图片,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音频,使学生了解插入图片的背景。如:教师在课件中插入奥运五环旗,教师可以用音频为学生播放:“奥运五环颜色为蓝、黄、黑、绿、红,象征世界五大洲的团结,也表达着全世界的运动员的公正、坦率的比赛,并在比赛中团结友谊,互帮互助。”用这样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可以让课堂不那么死气沉沉,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课后,教师可以教学生《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英文歌曲。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准备一些西方文化的小知识,或是小歌曲之类的在下课前几分钟跟老师和其他同学分享,逐渐积累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为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渗透文化意识

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所以,想在课堂短短的四十多分钟里就积累到更多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是不够的。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课下的时间多阅读、多了解、多积累。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师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1.教师可以在业余时间在教室为学生播放英文电影,让学生直观的从电影中感受到国外与国内生活习惯、民族文化等存在的差异。2.教师可以根据与英语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为题,为学生设置辩论题目,并举办英语辩论比赛。3.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办英语演讲比赛。4.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剧本,排练一场英语话剧或是小品。

例如,教师在讲到《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世界各地的节日)这以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辩论题目“我们应不应该过西方的节日?”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有的学生就会认为我们更多的应该关注自己国家的节日才对,而有的同学会认为元旦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在我国也很流行,并且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利于国家的发展。教师可以将学生分好组,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组织语言,然后为学生主持一场辩论赛。另外,教师也可以以同种形式为学生举办一些演讲比赛小品比赛等,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可以逐渐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深入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不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采用多样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姚伊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5

篇(5)

关键词: 中学历史 综合性学习 自主讨论

中学历史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课题研究为形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各种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整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和历史实践能力的一种历史学习方式。基于综合性学习的历史教学,要求在学习目标的引导下,学生将教材相关知识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合,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如何探寻一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教师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学生自主问答中提出的一致关心或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团队或小组成员合作,经质疑、批判、探讨、倾听等过程,彼此沟通,最后形成对这一问题更新、更深、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如何具体实施这一策略,对于历史综合性学习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从自主讨论法的理论意义、主要形式和实践反思等方面谈谈如何上好自主讨论课。

一、自主讨论课型的理论意义

(一)学科性质的需要。初中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涉及一些高度不一致的领域,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历史授课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历史作为一门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广博的知识背景的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与现实生活最贴近也最遥远,过去是现在的历史,现在是未来的历史。因此,历史教学授课要求不仅是传播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历史观。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导引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意义。

(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需要。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是综合性学习得以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主要目标,开展自主讨论课是提高学生自主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他认为,一个人要获得高深的造诣,要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国古代著名理学家朱熹说:“道不能安坐等其自至,只待别人理会,来放自家口里。”他认为,做学问要主动,不能由别人取代。同样,守株待兔是等不来猎物的,等来的只有失落。

(三)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个体的辩证逻辑思维在7~11岁开始出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辩证思维水平不断提升。初中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增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和现成的结论与解释,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意见往往进行审查。美国心理学家G.S霍尔通过研究指出:“青少年身心发生急剧变化,他们有‘求新’、‘求真’、‘求实’心理,有了较多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乐于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讨论法的主要形式

(一)团体自主讨论。团体讨论也叫集中讨论,就是全班学生集中在某一个或几个问题上进行讨论。集中讨论适用于一些带有普遍性、大众性的问题,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或社会现象等,其特点是问题集中,针对性强,讨论过程容易控制,且可以以较快的速度进入讨论氛围。

(二)小组角色讨论。这是小组讨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即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规定学习小组内每个成员具体而不同的活动角色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可以为那些犹豫不决、郁郁寡言的学生创造更多发言机会,树立自信心,调动积极性,同时限制另一些学生滔滔不绝地发言的现象,磨炼他们的倾听技巧,使讨论保持一定的平衡和公平,从而保证讨论质量。教师可以以“师、生”的双重身份,扮演某一角色进入其中一组参与讨论,以便观察讨论进程,尽可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

小组讨论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操作性更强,可以利用多媒体、演讲、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初中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好竞争,乐于挑战,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可以穿插一些多样化的活动环节,如讲述人物小故事、视频欣赏、谈感想、历史小知识竞赛、诗词朗诵比赛等。通过在活动中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在讲授“宋元文化”内容时就设置了一个“读宋词,品历史”的活动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可以选择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李清照的《一剪梅》两首风格迥异的宋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宋词朗诵,并推选优秀代表在班级进行朗读比赛。小组合作使每一位学生在组内合作中都兴致盎然地大声朗读,他们完成沉浸在苏轼的气势磅礴、雄浑博大和李清照的委婉含蓄、孤苦凄凉的诗词中。

(三)自由辩论及分合式讨论。自由辩论是一种通过聆听、争辩、反驳等过程,两方唇枪舌剑地进行对话讨论,具有高度组织化特征的讨论方式。它一方面让学生练习如何准备完全支持自己观点的最有力的证据,另一方面让学生聆听强有力的反对观点,对学生提出挑战。应用自主讨论法能增强学生对问题及现象的理解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分合式讨论是指先围绕问题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基础上,集中各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再针对小组提出的疑惑和存在的漏洞或每个组共同存在的困惑,组与组成员之间或全班同学之间集中思考交流,最后解决问题、完善问题。实际上它是对小组讨论方式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较普遍。

三、实践反思

(一)关于自主讨论法中教师的发言。实践证明,教师介入学生讨论过多或保持沉默均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说得越多,对学生思维的束缚力越强,学生的依赖心理越强;保持沉默,容易使讨论陷入僵局。在自主讨论开始前,教师的任务是明确学习目标,提出问题,而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角色是听众,少说多听,不再提出更多的问题,而应把较多的讲话时间留给学生。教师如何使自己的发言起到控制和引导的作用,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关于对自主讨论结果的处理,制定科学评价机制。教师要重视对自主讨论结果的处理,应对学生的讨论作必要的归纳、总结,使问题的结论更明确、更有条理。教师的处理功能主要体现在:肯定正确的观点,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让学生知道教师所肯定的观点为什么是正确的,使他们真正信服;否定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错误的观点,并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做到科学评价,全面且公正地考查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状况,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讨论,对所讨论的问题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加深学生对讨论题的理解,为理解和掌握其他方面的学习内容打好基础。

(三)关于对自主讨论教学组织的驾驭。自主讨论是不可预测的学习过程,学生主体的讨论行为和时间上都难以被教师驾驭,甚至会产生突发性教学事件。在一节课时间的前提下展开讨论,可能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组织课堂的能力,教师在进行自主讨论课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提前想好各种可能会发生的状况。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提问时要抓住教学重难点,注重问题的难易程度,同时突出问题的价值性和开放性,最终实现对学生三维目标的教育。例如在讨论“台湾”问题时,联系目前两岸关系的发展、台湾与内地直飞航班的不断增加等现象,组织学生自主讨论,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如提出“我最想去台湾看?摇 ?摇”或者“台湾我想对你说?摇 ?摇”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这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台湾及台湾的历史,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慧敏.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合作学习的实践初探.文教资料,2006(16).

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化学 教学方式转变

1.课堂教学,改变学生传统认知模式

教师要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教学重点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应善于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了解科学过程和方法,学习科学思想和精神,形成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敢于创新。

例如,在有关“硝酸性质”的教学设计中,可以硝酸的性质这一内容为载体,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硝酸性质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同时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

首先,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硝酸呈酸性,而在一个原本很简单的验证实验中却出现了与学生原有经验相矛盾的结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研究热情与兴趣。接着,使学生参与到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在认识硝酸强氧化性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根据探究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使学生体会观察、实验、对比、分析、综合等化学学科研究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总结,将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各个分散的知识点纳入各自的知识体系中,使学生对硝酸的性质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样,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营造出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整堂课中学生是主动的研究者,积极的实践者,而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和引领学生将研究和实践的核心落实在课本重点、难点的解决上。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同时也对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硝酸的强氧化性有更好的理解。既强化过程,培养能力,又回归教材,形成知识,落实重点、难点,两者得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作业设计多样化

作业的安排不应只强调书面的习题演练,避免过多的机械重复和死记硬背,而要引导学生将有限的时间用于合理的自主学习。

2.1积极开发化学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知识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将自己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公式和难做的习题,而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例如,就化学与能源问题,可由学生通过资料搜集、专家访谈等方式,对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前景进行评述,或者由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节能方式、节能产品进行调查,并根据所学知识提供节能方案设计,等等。总之,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通过参观、访问、讲座、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在实践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其综合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2设计开放性题目,鼓励个性发展,开阔学生思路。

开放性的题目包括一题多解、不同角度的演绎归纳、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题、集体合作的小课题研究,等等。不同学生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其中不乏奇思妙想,开放性题目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所长,鼓励其充满个性特色的思维方式,并通过交流、互补、改进,拓宽每位学生的思路,既实现知识技能上的提高,又使学生在思维方法上得到有效训练。例如,在硝酸性质一节中,可布置学生对三大强酸尽可能全方位地做比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点,对硝酸性质有较全面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的能力,以及科学的学习方法。

2.3作业形式多样化。

书面习题固然是巩固所学知识的有效方法,除此以外,也可有针对性地适当安排其他一些形式的作业。例如,可以在开学初布置一项任务,要求学生利用一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份“剪报”作业,引导学生注意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一些新闻、报道、小知识等内容,并加以搜集、整理,装订成册,既培养学生兴趣,扩大知识面,又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补充和促进,同时在学生制作剪报的过程中,也使其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好的锻炼。还可设计其他一些作业形式,如对课堂实验装置的改进、进行课外家庭小实验、资料查阅、主题演讲和辩论,等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3.丰富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既要注重学生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应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如果只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习过程、思维过程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从而影响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最终影响其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不仅要注重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实的表现,而且重视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而且要对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3.1试题设计上应注重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目前卷面考核仍是评价的主要形式,试题的重点不应是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而应放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中去评价,从知识的整体联系上去考查,从考试导向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7)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所在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的作业提出了开放性的要求,从而改变了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枯燥的被动作业形式,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拓展知识层面,提高语文素养上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在积累量变的基础上形成能力的质变

在布置作业时把这一项任务分为两个小部分。一是每日摘记。针对学生语言积累较少、知识面狭窄、写作词语匮乏等实际情况,学期伊始,给学生提出了如下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准备一个不容易破损的小本子,并且每天在小本子上记下当天所听到或看到的一些好的词语、句子,精采的文段。摘抄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中的精彩句段,也可以是课外读物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如:名言、诗词、成语、文学典故、文学小知识等,甚至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二是人事纪实。即在摘记的基础上,学生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人事关系进行简单的记录,实事求是地描述客观事实,可以加进自己的情感,可以申述自己的主观评论,但一定要以实事求是为前提。长期的摘抄可以培养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形成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坚持,这份作业在期末考试中发挥了很大优势,使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在作文的语言运用上进步明显,学生普遍感到作文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内容上相较以前也更充实,很多同学还学会引用自己在平时积累的诗词、名句、典故等,这些都给作文增添了不少闪光点。相信学生坚持积累,一定会在高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也能为自己的人生积累下一笔不小的文化财富。

二、由表及里的每日思考

每日思考不同于日记周记,也不同于平常的随笔,它是一种以思考为核心的综合性语文练习。思考空间广阔但不随便,不刻意地模仿,不无痛,不堆砌词藻。取材于当日课内外阅读,取材于眼见耳闻。事情不一定大,重在“思”;作业不以对错论,重在有自己的思想。它可以是预习、复习中的困惑与思考;可以是课堂讨论、辩论的载体与延伸;可以是影视观赏、课外阅读的感受,或者是生活学习中的理性思索;可以是一词一句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联系语境的辨析。

这种作业的特点不仅仅在于它的开放性,丰富性,新颖性,它还有一个最大的优势是它不多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它是学生每天睡前、饭后、课间等“边角时间”的所思所想,也是学生一天生活学习的理论总结。落笔所花时间每天加起来大约20分钟左右,而且尽是零散时间,因而不会让学生觉得语文作业量大,不至于产生厌烦情绪。另一方面它又串联着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渗透于所有学科的学习中。由于理性的思考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之上,要想深入思考,必须先占据感性的材料,这些感性材料的占有也即是在一天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下来的,学生对它的再思考,实际就是从理性的角度再来分析看待问题,从而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在教师的积极倡导下,学生乐于接受,欣于完成每天的作业,并由此形成了比较、交流、合作的良好学风,从而提高了班级学习语文的热情,形成了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学生从生活学习中获取感性材料,形成表象,通过思考很快地提升为对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