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22: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经费监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机制应是一个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由里及外,由外到里的多部门、多主体高度协调,合作有序的科学系统。现行三级监管体制运行仍存在各级相互割裂、甚至相互对立;同级协作不足、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科研腐败问题的遏制。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现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建议,以深化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机制,保障高校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的概述
协同一词来自古希腊语Synergetics。所谓协同,就是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
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主要是指为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协调与之相关的各主体共同完成这一目标。各主体主要包括从事具体科学研究的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从事科研活动基层管理的院系;实施项目管理的科研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核算管理的财务部门以及相关审计监察部门、资产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等。这些主体在协同监管过程中形成了监管与被监管,服务与被服务的有机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实效。
协同监管机制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各主体之间通过协调沟通、上下联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协作,共同实现高校科研经费有序监管,确保经费合理合法合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现行科研经费三级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协同不足主要因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校科研政策导向不够科学合理,看重眼前名利
近几年,高校评估、排名等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学校追求声誉有余,导致对严格科研经费管理态度暧昧,在管理上重数量、轻质量,重项目申请、轻过程管理。有些高校领导及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申报立项)片面地认为科研经费快速增长来之不易,管得过严可能会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科研经费虽然是提高科研能力的物质基础,但使用不合理、管理不规范,会直接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制约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其监管理念与学校财务、审计等部门无法达成真正统一,因而选择相对粗放的管理模式,为监管留下隐患。
(二)项目负责人主观上防腐意识薄弱,存在侥幸心理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开始。为提高立项几率,项目负责人(课题组)在申报项目时,主要精力集中于开展项目的研究意义论述、研究内容阐述以及研究路线设计,相对缺乏对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以及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无知者无畏。项目批复后,甚至有部分负责人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还有部分负责人对项目被检查、被审计的概率存在侥幸心理,科研腐败带来不当得利的博弈心理助长了部其“道德风险”的滋生。这些都导致项目负责人与院系、与学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产生对立,严重影响经费监管成效。
(三)科研管理部门职责不明边界不清,相互推诿形不成合力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科研、财务、审计、纪检监察、人事等众多部门。随着近年国家加强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督查,为进一步落实法人责任,减少各部门相互推诿,加强协同,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领导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或类似组织。并专门成立由科研或财务部门负责人为主任的领导小组办公室,强化对学校科研事务的具体协调。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融合,但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由于校长或分管校领导日常事务繁多,不可能频繁地组织各部门召开协调会;其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某部门负责人担任,因职务级别相同,其他部门配合度不高,难以走出政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怪圈,协同效应不显著。
(四)高校科研经费院系监管初步建立,尚未真正发挥实效
这两年,随着国家若干规范高校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行为文件的出台,高校初步建立学校、院系、项目负责人三级监管体制,让院系参与管理有利于近距离跟踪项目,但由于人、财、物以及相关制度不到位,权利与义务不对等,院系抵触情绪强烈,严重制约了其监管实效的发挥。
三、努力深化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
为深化高校科研经费协同监管,切实发挥三级监管机制的协同效应,促进以科研、财务、审计及纪检监察等部门为代表的学校、院系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等众多利益主体强化信息沟通和有效配合,避免在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缺位”和“缺失”,着力解决前述问题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必须的。
第一,转变观念,塑造正确的科研文化,为深化科研经费协同监管奠定意识基础。
高校科研文化是高校科研主流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团队精神、制度规范、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提升和凝炼,其对科研经费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科研导向与科研管理之间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高校必须清醒认识到科研文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果断摒弃重评估、重排名、片面追求学校声誉,在科研文化上重数量、轻质量,重项目申请、轻经费管理的错误观念,坚持内涵发展、质量优先的科研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为学校科研经费相关管理部门统一目标,加强协同监管奠定坚实的意识基础。
第二,信息公开结合宣传培训,促进项目负责人发挥“同业监管”优势,自觉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协同。
一方面,高校应坚持科研项目及经费使用信息校内公开,利用科研同行之间相互了解的特点,发挥“同业监管”优势。另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注重科技政策宣传与警示教育开展的结合,在宣传合理、合法、合规使用科研经费,提高负责人国有资产意识、财务监督意识、预算管理意识以及法律法规意识的同时,注重运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威慑力,提高科研人员的“红线”意识,牢筑科研腐败的思想防线,有效降低科研人员对学校强化科研管理举措的对立情绪,促进其自觉加强与院系及学校相关科研管理部门的协同配合。
第三,落实基础保障条件,充分调动院系加强科研经费监管的积极性。
院系作为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单位,较学校各行政部门对项目负责人、科研活动和学科特性更为了解,更适合近距离监督。为调动院系积极性,一方面,高校要从人力、财力上加大对院系的支持,如配置院系科研财务主管、设立院系科研监管专项经费、提高院系在科研项目经费中提取管理费的比例等等。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院系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并建立定期交流反馈机制。院系作为科研经费监管的新生力量,相对缺乏对国家政策、经费管理关键环节以及监管重点的了解。各部门应从自身业务出发,梳理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院系的交流反馈。此外,高校应完善院系科研经费管理机制。首先,要推进院系惩防体系建设。在设立党委的院系增设纪委,要求院级纪委协助学院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其次,要完善考评机制,强化责任追究。对积极配合学校管理,不出事故的院系给予适当奖励;对不落实学校要求,出现违法违纪案件的院系,降低其科研管理费比例,并在校内公开,引导院系加强与学校各部门的协同,切实发挥科研经费监管职责。
第四,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牵头引领作用,提升管理层次。
为加强科研、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有效沟通、通力协作,高校在成立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或类似组织的基础上,应专门设立相应办公室,并由学校总会计师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便于统筹协调各部门负责人。同时,为进一步减少相互推诿,提高各部门积极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制定相应规章,加强对各单位的绩效考核与岗位问责。
第五,建设科研协同管理信息支撑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信息网络平台和监管系统。
高校应建立大科研服务管理系统,整合人事、科研、财务、设备采购等相关科研信息,如项目名称、立项部门、实施期限、协作单位、负责人及主要成员、经费预算等立项信息;经费拨付、合同管理、项目经费使用与核算、设备管理等过程信息以及标志性成果、项目审计验收意见等结题验收信息,加强科研数据共享与实施融通,让涉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各责任主体随时掌握科研经费的相关情况,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科研经费协同监管。
参考文献:
[1]卢黎.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探析[J].会计师,2014,(13):76-77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科研领域 风险评估矩阵
一、什么是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始终以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风险水平确定审计项目次序、审计范围重点,对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提出合理性意见建议的审计活动。
风险导向审计最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被明确定义为“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审计计划”;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紧随其后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立场报告,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就此初步形成;2004年美国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把风险管理从理论延伸到实践,风险导向审计成为主流发展趋势;200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将风险导向审计的观点、方法和流程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梳理。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也全面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准则中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审查和评价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关注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舞弊风险,以适当方式提供咨询服务,改善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不同于合规性审计、流程基础审计或控制导向审计等传统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首先要创建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准确识别和判断风险,根据风险类别与大小确定将谁作为审计对象、如何配置审计资源、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审计报告侧重反映哪些内容。通过对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遵循性进行分析验证,检查评价内控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达到完善单位管理的目标。另外,相比传统审计方式,风险导向审计的接受度更高,风险导向审计是站在被审计单位的角度,将为被审计单位查缺补漏、堵塞漏洞作为出发点,分析现用制度缺陷、提出改进措施建议,更易被采纳,能够更好地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作用。基于风险导向审计的上述优势,本文探讨如何将其应用到资金量日趋庞大的科研领域。
二、识别和评估科研经费使用风险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就是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存在重大经费使用风险的经济事项上。因此,在对某个科研项目实施审计之初,先要明确被审计科研项目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风险的经济事项,如“三公经费”使用、合同签订、政府采购程序等,然后选取某月份为样本库进行审计,根据审计结果,针对各类经济事项分别建立相对应的科研经费使用风险评估矩阵。风险评估矩阵为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提供了最基础的方法,使审计人员能够统筹考虑被审计单位在使用科研经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如下所示:
矩阵横轴为样本月审计发现的该类经济事项违规资金金额,矩阵纵轴为样本月审计发现的该类经济事项违规资金占该项支出的比例,根据违规资金的金额和比例确定该类经济事项的风险等级。矩阵将经费使用风险分为5个等级,违规资金大于5万元且占比大于5%的经济事项风险为5级,5级为最高风险,4级次之,以此类推,风险等级越高,产生不良影响的程度越严重。
同时,历次审计报告也是了解高风险点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审计进点时,应参考包括审计署、上级主管单位、社会审计机构以及内部审计部门对该科研项目的历次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从中可以获取科研项目风险最有可能出现在哪类经济事项当中,特别是那些屡查屡犯且不愿意接受整改的审计问题,有助于审计人员对项目组的风险防控意识和措施形成初步判断。根据风险评估矩阵评估结果,结合历次项目相关审计报告,可以对各类经济事项发生违规资金的风险做一排序。
三、实施风险导向的科研经费审计
在确定了各类经济事项风险排序后,需要根据风险的类别和等级,有针对性地修正调整、实施科研经费审计计划。首先,优化配置审计资源。每个审计人员受从业年限及从业经验类别影响,擅长的审计领域各不相同,当现有审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审计项目,如,该科研项目存在大量大额进口设备通过单一来源采购方式采购,存在极大违规风险,而审计组中又没有精通政府采购政策的成员时,就要适时补充调整审计组成员。其次,根据违规风险排序情况,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在经过初步的经费使用风险评估后,审计组应对被审计的科研项目有个初步的判断,对重点应关注的经济事项有详细的了解,接下来就是要利用风险评估结果,对各类经济事项采取有区别的审计方法。具体来说主要有:谈话,与被审计项目组负责人、业务主要经办人、技术骨干等进行沟通,有针对性地了解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运行,项目资金高风险点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等;穿行测试,在被审计项目中对某类经济业务事项样本处理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增加对项目流程运作的了解,并获取有关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直接证据;符合性测试,对科研项目某类经济业务事项的经办过程是否符合既定程序规定进行评估;善用审计软件,通过数据库和编程手段寻找经费使用高风险点,提高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效率性。最后,形成风险导向的科研经费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审计项目最重要的部分,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重点突出,能按照风险等级水映科研经费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二是拨杂去冗,能恰当反映科研项目管理环节中的过度控制和无效控制;三是切实可行,要提出科研经费使用风险控制的有操作性的建议和明确的整改措施。同时,审计报告还要符合时效性、准确性、简洁性等特征,能给审计报告的使用人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四、科研经费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制约因素
现阶段,风险导向审计在科研领域中的应用与理论发展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审计人员很难做到有效控制风险。现用审计模式和审计观念仍然相对滞后,科研领域的审计工作采用最多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或制度导向审计模式,审计人员在审计科研经费时往往并不重视风险的识别、评估,仅仅凭主观判断推测出的风险水平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源于《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风险管理的一再重申和强调,大多数审计人员已经意识到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性,但是相应的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难以匹配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所谓的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践操作中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时,科研业务本身性质较为复杂。科研项目的种类多、差异化很大,经费使用的相关制度很多都是由财政部、科技部、发改委等各相关部委制定,制度本身存在的固有风险很难有便捷通畅的渠道进行控制和管理;科研单位及科研项目的管理体制也决定了审计工作需要的基础数据及信息有时无法充分获取,另外,部分科研项目涉及的业务内容属于高精尖技术,会产生很多专业的经济业务往来及经费收支,审计人员作为“门外汉”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对项目的风险评估有一定的难度。
五、科研经费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对策
从现行情况看,要在科研经费审计中运用好风险导向思维,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及模式的实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专业判断、方法优化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匮乏是制约风险导向审计在科研领域广泛开展的最主要瓶颈。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重视对审计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多元化发展,加快对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与时俱进构建精通多领域业务的复合型审计梯队,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在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人员特别是审计组长要发挥好指向标作用,不断强调和引入风险导向思路,真正将审计前沿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更好地使科研项目完成目标,使科研经费财尽其用。
另一方面,着力完善科研项目组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项目组管理机制能够使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最大化,为风险导向审计在科研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保证。项目组应着力设计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和有效制衡,实行项目责任人负责制,明确项目责任人的责权利,并建立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严格预算约束,加强经费支出管理,做到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监督措施有效运行,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刘国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高等学校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2,(14).
关键词:“负面清单”;科研经费;审计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科研项目的不断支持,高校科研经费呈大幅增长的趋势。根据科研经费总量来看,我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却是触目惊心。为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科学管理,财政部会同科技部于2016年7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旨在进一步扩大高校和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方面的管理权限,放管结合,严宽相济。《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明确要求建立完善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尽可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在“解开一切束缚科技创新的绳索”的大背景下,为降低科研经费和管理过程中违法乱纪事件概率,从高校内部审计角度看,其实可以借鉴管理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比如我国上海自贸试验去探索实行的“负面清单”制度,明确界定科研经费具体实务操作方面违法违规行为。
1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内部监管不到位不科学。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实行“正面清单”模式,这一模式设计行政审批渗透、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经费使用、验收等环节,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部门主要涉及二级教学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管理部门不能及时将科研经费的适用、核算和管理信息有机结合,存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配合度不高等问题。比如科研处会较多关注项目的管理,比如立项,而对于项目经费使用的针对性、合理合法性、有效性等后勤跟踪管理事项则基本不关注;比如财务处则更多关注科研经费票据是否齐全、资料是否完整、签字是否正确等结算事项,对科研经费的使用与项目进展是否一致等问题基本不关注;比如审计部门作为内部监管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参与,导致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无法进行全程监督。1.2高校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的直接负责人,科研领域的“放管服”目的也是让科研人员拥有较大自主权,但面对经费诱惑,部分法律意识不强的负责人容易抵制不住诱惑,易出现套取经费的现象,比如虚构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调研活动套取差旅费及差旅费补助;比如将与自己熟识的企业作为科研项目的合作单位,虚构合同协议,套取大额经费等等。在“正面请单”模式下,部分负责人不了解经费使用的风险,也不清楚那些钱该花、能以什么方式合理花,导致非主观意识下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
2构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管理是指对科研经费申请和使用,以清单的形式列明法律法规禁止的事项或行为,体现的是“法无禁止皆可为”的法治理念,目的在于简化审批流程,扩大开放力度。推行此管理模式,有三个方面的措施能提供保障:2.1推动理念顶层设计。(1)修订与科技管理体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索制定从科研立项、审批、经费管理、监管责任等层面的负面行为清单,同时转变管理职能,在科研经费的分配和管理中,减少行政干预,厘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逐步消除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障碍。(2)优化流程设计,简化审批手续。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会引起科研经费预决算之间存在偏差,高校科研经费的流程优化可从课题立项流程、控制预算编制环节、控制经费支出环节、预算调整流程四个方面予以考虑;审批手续的简化可从科研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监管力量的协调机制两个方面着手。从审计的角度看,具体涉及COSO五要素: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方面结合科研经费支出的主要风险点,建立风险防范机制。2.2科学合理的制定“负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定与厘清政府和高校、科研人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慎重严谨科学合理。(1)清单条目制定的依据要充分合理,科研人员不能干什么的理由是切实可行的。国家层面,需全面梳理科研经费管理中禁止的行为或事项,依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予以审查确认。高校层面,除执行国家层面的制度,还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单位的情况细化可执行的“负面清单”。(2)科研经费的管理涉及多个方向,可吸收科研、财务、税收等专家意见,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保障清单条目信息完整可行。(3)科研经费的管理过程也是随时代经济的变化而在变化,从审计的角度看,谨慎的、动态的调整清单内容,保证清单条目的与时俱进非常重要。“负面清单”在执行过程中,可根据具体的实践情况,及时修正。2.3加强对“负面清单”管理的监管。在我国科技发展的大环境下,对科研经费监管的政策制定主体、科研主体、评价主体之间的外部协同和主体自身的内部协同提出了更新的更高的要求,科学化和精细化是总的要求。“负面清单”侧重事中事后监管,为防止权力下放后的脱缰现象,需发挥科研处、监察部门、审计部门、财务部门的协调监督作用,从审计的角度看,可依托信息化平台,对科研“负面清单”条目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建立科研信用“黑名单”,实施主体问责机制。一般情况下,各个部门侧重不同:科研处是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第一环节,可参照“负面清单”条目贯穿科研经费管理始终,财务处是经费使用过程的会计监督,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参照“负面清单”条目前置会计审核功能,监审部门主要参与经费管理的日常监督和问责功能,也可参照“负面清单”条目及时督查、提醒,杜绝问题进一步发酵。
3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困难及对策
目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我国尚未发展成熟,在法律体系、监管制度、“负面清单”制定等方面均需不断完善和改进。3.1完善国家相关法律体系。我国科研“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缺乏匹配的法律政策,制定清单条目存在法律依据不足,内容宽泛等先天不足条件,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我国国内科研经费有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负面清单”制定的推行;此外,目前的科研审批制度有浓厚的“官本位”意识,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必然影响既得利益群体的的权力,隐形阻力较大,要打破壁垒,必须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最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与科研经费相关的问题和纠纷,而现有的制度中缺少相关的规定,阻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推行,制定有效的纠纷解决制度,对于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有着积极作用。3.2建立并执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我国目前“以审代管”的监管模式主要以事后为主,存在监管漏洞,因为“正面清单”模式重在事前监督,之后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逐渐降低,审计时问题已基本成现实,科研人员也比较茫然什么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没有达到管理的效果。“负面清单”模式下,一是可通过建立网络平台,将事前的审批转化为事中事后的的动态管理,参照科研经费不可为清单,不同部门协同合作,重点监督,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果;二是建立科研“黑名单”信用体系,对违反“负面清单”条目的人和事重点监督,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就能及时纠偏,并达到震慑效果,减少腐败行为;三是建立协同机制、问责机制,科研处、审计处、监察处、财务处等部门各司其职,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保证“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每个环节都能有序进行。3.3谨慎和动态的制定制度。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需要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透明度,需要加大对创新性人才的补助,需要完善备案制度,在“负面清单”模式管理下,科研支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需要进一步核实的,这就要求制度的制定不断与时俱进,在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纠偏,以维护国家利益。也需要借鉴国外“负面清单”模式的失败教训,有预见性的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规避陷阱,避免重蹈失败覆辙,引发较大风险。
综上所述,“正面清单”管理模式下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状急需得到改变,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能为科研人员争取到较大自主权,能提高监管效率,能让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发挥更大作用,能让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能厘清关系,还权于学术,起到积极作用。因此,把激活科研活力和加强监管统筹运作,把构建“负面清单”条目作为管理模式的重要工作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符合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简政放权”的理念,科研领域的“放管服”改革成败关键在于权力和利益的转移和博弈,尊重科学研究,贯彻执行中央精神指示,推动科技创新,激发科研活力,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值得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远娥.推行科研经费“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邵阳学院学报,2018(05).
[2]李虹,王娟,程立保.高校科研经费风险防控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10).
关键词:科研院所;经费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随着我国各项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广泛运用,科研成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这给科研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科研经费作为保证科研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不仅能够节约资金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还能极大地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使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科研院所经费管理现状
1.科研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监管
目前,我国的科研项目大多实行课题组负责制,课题负责人拥有相当经费支配权。有些课题负责人独断专行,科研经费支出往往由课题负责人自己说了算,适成经费开支混乱。为防止挪用经费现象发生,一些科研院所在财务报销时进行了严格审核。财务部门要求一些科研项目支出要具体细化到项上,发票要求明细,财务报销实行逐级签字制度。但在一些专业课题中,比如对于特殊材料的使用范围和更新频率,财务人员仍然无法判断其合理性,这也成为经费管理中的难题。
2.资产重购、资产流失现象较为普遍
科研仪器设备难以实现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购入的科研仪器设备虽然是国有资产,但客观上是单位或部门所有制,造成不少单位为了工作需要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特别是一些进口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此外,还有些仪器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这都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
目前,大多数科研管理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课题组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大多由课题组负责人保管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有的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的甚至将固定资产拆分成专用材料入账,从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此外,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自创的无形资产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其价值的确认没有规范处理,造成浪费和流失。
3.项目结题后剩余经费管理不规范
许多科研院所都存在着科研项目不及时结题,或结题后不及时办理财务结算的现象。大量的小额经费户头长期挂账,用于不属于课题的其他支出,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科研人员滥用科研经费的现象。有些已退休的课题负责人,其经费未按规定及时处理,从而增大了管理成本。
二、对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1.强化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经费支出审核。科研经费的支出和报销必须有经办人、课题负责人和单位领导亲自签字。对违反规定的支出项目坚决不予报销,对实验设备的购买要进行审批和及时入库。对票据的真实性进行审查,发现造假行为,及时向财务处领导和部门领导反应,避免科研经费的流失。二是强化科研机构和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监管。科研经费课题负责制并不意味着科研经费不需要监管,科研经费课题负责制既赋予课题负责人相当的科研自,同时也赋予课题负责人管好经费的责任。建议科研机构和有关部门加大对科研经费的监管审查力度,力求每一笔经费的用途和去向都审查清楚,同时加大对课题负责人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的问责力度。课题负责人要对课题经费使用负全责,如发现滥用和挪用科研经费问题,应当视情节和后果取消其课题负责人资格,取消申报课题资格,追回被滥用挪用的资金,若情节严重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加强课题组负责人与财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在科研经费使用时,课题组负责人应经常与财务部门沟通,了解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要特别注意划拨给协作单位的课题经费。课题组负责人可以与相关财务负责人去各协作单位进行账目抽查,对于不规范的单位及时整改,这对于今后项目的顺利验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此外,各课题组可以派专人负责与财务部门联络,如日常财务报销、政府采购计划统计、资产配置、项目验收审计等。由专人负责财务事项,可以了解财务运作流程,提高科研与财务的效率。
3.防止科研项目资金和资产浪费、流失
明确与科研有关的收入要纳入单位统一的财务管理,规范对外协作活动,对数额较大的对外协作,在审核协作合同的基础上,要求协作单位提供有效票据到单位报账,防止科研资金流失,杜绝变相截留、挪用和挤占科研经费的行为。
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加强对资产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一是要建立固定资产内部监督制度。对科研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处置等实行统一管理与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盘点,做到有偿调配,专人负责,统筹使用。二是对科研项目中产生的专利技术、版权、软件等备案登记,形成无形资产的及时入账处理。同时能共享的设备资源尽量共享,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完善项目结题,创收激励机制
对项目已经完成,或已超完成时间,应在一定时限内办理财务结算手续,按规定处理剩余经费,避免无限地挂账。需继续探讨合式的激励机制,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合理分配,不同部门分工职责不同,拥有的资源不同,创收能力也不同,需区别对待,可以拿出一部分经费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奖励,真正调动职工积极性。
因此,科研院所应正确面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并科学而妥善地解决问题,逐步加大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用好科研经费,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科学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文永英.浅谈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与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9).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经费管理 问题 经费理财提效对策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高职院校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知名度以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开始逐年加大校内科研经费的比例,高职院校科研经费已逐渐成为学校事业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其经费的持续增长,如何管好、用好科研经费,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取得的科研经费通常有三条资金来源渠道:一是纵向的科研经费(由国家拨款);二是横向的科研经费(由委托企业或委托单位拨款);三是学校的科研经费(由学校自筹)。对来源方式不同的科研经费应采取何种规范的管理方式,才能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能反映科研经费管理工作规律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各高职院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研项目重立项、轻预算。科研课题申报立项时,科研经费的预算明显存在着缺陷。通常,立项人对经费支出并不十分了解,而对此较清楚的财务部门又不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致使立项时段的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够细化,没有全面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成本,部分项目还存在着虚列支出及编制虚假预算来套取经费的现象。由此必然导致到了实际执行项目时,项目负责人无法认真按此预算来分步执行。
2、钻管理政策宽松的空子,科研经费支付报销中存有较严重的违规现象。由于科研经费还没有一个规范的财务报销制度,目前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只“核”不“审”,票据只要合法均可报销。因而非科研用书费、餐费、购物(发票上则名为办公用品)费、打“的士”费、差旅(常含有探亲、旅游)费等,一股脑儿统统都列入科研经费中支付。同时劳务(科研补贴)费开支中因外聘人员无法查证,极易出现多人头发放劳务,且滋长了逃、漏缴个人所得税行为的蔓延。
3、科研活动中的固定资产重复购置,管理混乱,流失严重。由于各课题组间很少互通信息,目前学校又尚未做到资产统一调配,因而重复购置设备,资源浪费,不能共享现象较为严重。许多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特别是电脑、打印机等)虽然在学校账上已登记,但实物却落在私人手中(家中),购置的图书资料都是由科研人员自行保管,没有办理入账登记,项目结题后也不上交,致使国有资产严重流失。据初步测算,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2008年)为例,一年中购置的科研项目资料费约为10万元,这么多的资料到底有多少已入账登记?多少已归还给学校资料室?很值得学校组织人员仔细深入取证核查。
4、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存在一定的脱节,各方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和协作机制。由于科研经费在实际运行中涉及多个部门,而部门之间缺乏系统的配合、协调和沟通,致使与科研项目相关的预算、进展和财务开支信息不能做到及时、全面的共享。客观上存在“管项目的(科研处)不管钱”、“管钱的(财务处)不管项目”、“管预算的(科研处)不管开支”、“管决算的(财务处)不管预算”等现象,这必然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混乱。
对横向的科研经费,拨出经费方与接受经费方的双方单位财务部门互不沟通经费使用信息,使得这部分科研经费表面看上去有人在管,实际上各管各的,形成了相当于没人管的真空地带。
5、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科学、不符合会计核算规定。按照会计核算规定: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应加以区分。教学、科研有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在使用中应区分教学支出与科研支出,而大多高校教师都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其工资、津贴都在学校的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再加上科研需用房屋、实验室仪器设备、水电、校园网、管理人员工资等不能明确划分是教学成本还是科研成本,故只能全部归入教学支出,计入教育事业费中。这样计算的科研项目成本不能真实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发生费用,从而也对日后的科研效益分析产生一定的影响。
6、科研经费结题后不及时结账,不进行绩效评价。项目结题验收时,仅注重技术、成果的验收,常常忽略了对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投入的科研项目,有一些与高职院校教学、教研联系并不紧密,真正具有职业教育特色、能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术成果较少,总的来说,经费使用效益并不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有的长期挂账,仍然在报销费用,其项目经费簿成了私人的存折。
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理财”对策
1、部门共同参与,强化项目预算管理。现行的拨款体制下,再按以往科研部门只管立项、不管经费的立项方式已不能再适应这一新的情况,亟须强化项目预算管理。要让预算既适应研究工作的需要,又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要调动科研、财务、项目负责人共同参与三结合,各自把好各自的关口,实行全额预算、细化预算,通过科学方法根据不同项目大小、经费、时间、占用资源等计算出项目成本并核实,防止虚列、夸大开支、不合理开支和预算缺乏可执行性等问题的发生。
让财务人员参与进来,有利于控制经费支出的范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各项支出符合财务规章制度,增强了预算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预算一旦确定,就需严格按预算执行,严禁违规调整科研预算。
2、规范科研经费报销制度,精细化管理好科研经费。针对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应制定一套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及报账手续等,使财务管理人员有章可循。经费开支应遵循由科研管理人员与财务人员共同把关审核的机制。要将科研经费细化、分类进行管理。理顺项目渠道,细化财务科目。现以全国或我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经费为例(见表1)。
3、规范科研固定资产管理。科研部门要建账,登记科研项目购置的固定资产(含图书资料);对资产实行统一管理,有偿调配、统筹使用,并定期盘查;结题后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要及时办理固定资产的变更登记,由学校统一保管和使用。这样,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避免滞留在科研人员私人手中,造成资产流失。
4、完善信息平台,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要运用校园网络,建设科学的信息平台;运用管理软件等科技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并切实强化过程监管机制,使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项目的已用经费和可用经费情况,使科研管理部门能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对不合理的情况能及时去督促其改进,使其由原来过去事后的控制改变为实时控制。科研经费管理各方人员将全程参与、分工协作、明确责权,实现各职能部门的优势互补。科研部门负责项目、合同的管理,配合财务部门共同管理好经费;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预算及按规定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要接受监督检查、及时结题结账,对经费使用真实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这里需指出: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监管适度,既要考虑科研人员的自主性,以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使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经费的支配和使用权用得恰当又没有被滥用。
要管好用好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不只是科研、财务两个部门的工作。财务监管只是利用经济杠杆对其进行的调剂管理,只有将实质与内涵的监管纳入其中,并得到其他各分管部门的积极配合,才称得上协作共管――真正意义上的监管。
5、科学计算成本,配套资助项目总预算。要提倡科学计算成本,但不过分强调科研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对于科研产生的资料费、材料费、购置的设备费、交通差旅费等可直接计入成本;而对科研间接产生的房屋费、水电费、仪器设备折旧费、科研人员工资、奖金、管理人员工资等可以作为学校配套资助经费,列入项目总预算。
6、加强结余经费管理,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结题后要及时结账,避免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继续在报销费用,导致虚增科研成本的情况。要明确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用途,鼓励节余,杜绝突击使用科研经费。对没有正当理由而未能按时结题的科研课题,其结余款应迅速将其直接收回到学校。科研和财务部门要建立科研经费年度决算制度,并造册公布,及时通报给各课题负责人。
李国杰院士指出“科技与经济必须形成产业链”。正确看待科研在学校中的地位,不仅要看科研经费的总额、项目数、论文数、鉴定数、获奖数,还要看通过科研真正取得的实际价值、经济效益,要看是否有利于教学,能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以此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高低,避免科研经费的高投入、低产出。要重视如何对科研项目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正确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改变以往只注重是否完成科研工作任务而不关心所完成科研任务实际产生的效益。这一点对高职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当然,对科研成果的效益性进行评价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从长远及社会角度来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构造新的科研平台,将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第一线去,使科研教学密切相结合,使科研真正起到带动、服务和促进教学的目的。管好科研经费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发展,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使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阵地。管好科研经费有利于更好发挥其社会和经济效益,提高知名度,从而可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并能在生源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其意义重大又深远,应引起诸位同仁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S].2005.
1、高校科研经费支取管理混乱
当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科研经费支取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实际用于科研开发经费比例较小,用于科研负责人等相关人员个人支出比例较大。从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现状来看,科研经费主要用于汽油费、招待费、校内外人员劳务费、学生助研费等非科研开发支出。与此同时,真正用于科研开发的业务费、公务费等支出比例却相对较小,这使得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下。在现实工作中,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核算支取混乱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少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支取中集中表现为随意性大,主观性强。除高校科研经费正常支取管理混乱外,科研项目结项(结题)后的资金管理也十分混乱。在各大高校的实际工作中,普遍存在已完成并通过验收的科研项目结余经费管理混乱。这些科研项目结余经费长期挂账,数量多且十分零散,不仅使账户管理成本增加,而且也降低了高校财务会计核算的效率。
2、科研经费管理中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
由于科研经费的多元性和层次性,使得科研经费较之普通的教育经费有很大的不同。在现实工作中,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会计科目设置不合理问题,其主要表现在经费总额管理、科研固定资产管理和科研成本管理等三个方面的会计核算失实问题。
2.1经费总额管理导致对科研经费使用监督不够。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科研经费入账时,通常计入“代管款项”进行核算。这直接导致了高校财务核算方法只能对每个项目的总经费进行控制,而无法对每个项目的各个细类支出进行计划和预算控制。这种会计账目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各大高校无法对每个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的监管。科研经费由于在会计核算时无法受到各个细类项目的预算约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一部分科研项目经费在使用中往往超出项目合同规定的范围,违规套取、挤占有限科研经费的现象较为普遍。
2.2科研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失实。
目前各大高校并没有对科研项目购入和使用的固定资产(主要为仪器设备)设置专门的会计核算账户,这使得科研经费在购买和使用固定资产时,高校财务只能在管理时计入实验设备账户。与此同时,各大高校在管理科研项目所购入的固定资产时也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在科研固定资产的购入和结项后的移交管理问题:首先从科研固定资产的购入时,会计核算审查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一部分科研人员在使用科研经费购买固定资产时,在发票上故意开成耗材或低值易耗品等,以此逃避固定资产的监管,直接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其次在已登记入账的固定资产管理时,一部分科研人员迟迟不办理相关交接手续,使得科研固定资产在个人手里长时间滞留。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使用科研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无法真正用于后续科学研究,直接制约了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持续提高。
2.3科研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失实。
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学部门往往是主要科研项目的承担部门,这直接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清楚界定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在科研活动中,科研人员往往无偿使用学校的各种资源,随之产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电话费、水电费、固定资产使用费等在会计核算时不能够得到准确提计入账。上述这些费用往往直接计入学校的事业经费,而没有计入科研活动的支出账目。这直接导致学校承担了相应的科研费用,而没有在实际科研经费会计核算中得到正确反映。另外由于高校对于科研成本的会计核算重视不够,从而使得高校承担了部分科研成本,这直接加大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支配空间,进而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取混乱,使得科研经费不能真正用于科学研究,影响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有效提高。
3、会计核算方法不同,导致高校代垫税金
横向科研经费是高校接受其它事业单位、企业、非政府组织及个人委托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而取得的相应报酬。由于横向科研活动是具有经营性质的活动,因此需要按照相关规定给委托单位开具正式发票,并向相关税务部门缴纳税金。目前全国各大高校的财务核算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即发票开具后只能等项目经费实际进入学校相应账户以后才能进行会计核算。而我国税务机关要求在缴纳税金时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税金的计算和缴纳,即税票开具时就要按照发票票面金额计算缴纳相应的税金。这种高校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和纳税会计核算方法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在科研经费还没有入账时,将由高校代缴相应的税金。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横向科研经费往往不能按期入账,这使得高校代垫税金的问题时常发生。
二、基于会计核算视角的高校科研经费有效管理对策
高校加强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是高校科研经费监管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提升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率的有效保障。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两大主要职能,科学研究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服务又体现高校科学研究的现实价值。高校科技服务能力的提高,与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是密不可分的。高校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除了完善现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外。基于会计核算视角,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高校现行科研经费会计核算办法,积极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科研经费核算体系,这样就可以进行实时动态的“全程监控”、进而有效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1、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
高校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应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紧密结合科研经费的特点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进而通过多方协作来共同制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办法和制度。针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来源特点,明确区分两种项目的管理办法和结题办法。在科研经费日常支取时,应该严格监督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标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经费使用审批制度。只有通过上述办法,才能有效限制科研人员盲目、随意使用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2、细化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科目
细化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科目,不仅可以按照预算有效分配经费,还可以根据预算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针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的不同分类,对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在设置科研项目大类(如纵向科研项目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大类)的同时,应该具体设立相应的二级和三级财务科目,对具体项目实行分类化管理。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科研经费实行细化会计科目核算。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针对科研项目的进账和支取具体情况细化会计核算科目,可以设置的细类科目主要有“购置费”、“水电费”、“资料费”、“科研协作费”、“差旅费”、“税金”等,使得科研经费的每笔支取都有账可查。
3、加大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力度
在现实工作中,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除了需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会计核算,还需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力度。只有从会计和审计两个方面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3.1高校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紧抓科研项目的结项时间和程序。
在科研项目结项时,高校科研和财务部门应该及时跟进,对科研项目的相应经费及时清算,仔细核实经费总额与支出情况,编制科研经费决算表。与此同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应该相互配合工作,对于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要督促科研项目负责人及时结账,注销相应账户,杜绝科研项目剩余资金长期挂账所造成的国有资产浪费现象。高校在管理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时,应该按照项目合同相关规定,合理处理结余经费。项目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兼顾学校和科研人员的利益,制定合理的结余经费分配方案和使用细则。
3.2高校相关部门需要强化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监督和审计力度。
随着我国对于科研工作的不断生视,科研经费的数额也在不断增加。而高职高专院校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已经由原有的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单一职责向着科研、社会服务等方向逐渐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百所高职高专示范院校的建设,一批出类拔萃的高职院校,其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大大的促进了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而当前,国家对于高职高专科研工作也是以支持、鼓励为主,并且大胆的将一部分科研项目交给高职院校来完成。使得高职高专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成了新时期研究的全新课题。毕竟高职高专的财务部门在过去的工作中,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经验,因此,新时期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新思路。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
1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对于科研工作的不断生视,科研经费的数额也在不断增加。而高职高专院校经过几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已经由原有的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单一职责向着科研、社会服务等方向逐渐发展。尤其是随着国家百所高职高专示范院校的建设,一批出类拔萃的高职院校,其在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素质、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大大的促进了高职院校科研能力的不断增强。而当前,国家对于高职高专科研工作也是以支持、鼓励为主,并且大胆的将一部分科研项目交给高职院校来完成。使得高职高专的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成了新时期研究的全新课题。毕竟高职高专的财务部门在过去的工作中,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经验,因此,新时期需要不断学习与探索适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新思路。
2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经费管理职责不清、沟通不畅
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各校的情况不一。但是,时常会出现职责不清、沟通不畅的情况。科研经费的管理往往不是一个部门单一管理,而是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各部门在制定管理方案时并不能及时有效的沟通,使得管理方案不一,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还时常出现,职责不清的情况,甚至出现管理上的盲点。
2.2 经费使用监管不足、缺乏控制
2.2.1 .缺乏监管机制
由于科研经费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属于新的经费来源,所以很多院校尚没有研究明确的监管机制,即没有专门的监管部门,也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监管。经费的使用时常出现由项目负责人管理或者是由项目组成员来控制的情况。这样,就使得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控,时常出现问题。
2.2.2 缺乏控制机制
其实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在科研项目申请时就有明确的预算,财务预算合理规范是项目审批的一项重要前提。在项目研究过程当中,资金的使用应当按照预算进行,若有变更需要经过相关的手续进行更改。因此,项目资金的使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其能够按预算执行。但是,目前对于资金的使用归类等各部门没有统一的机制,使得资金使用牵强,在结题验收时,往往是硬拉硬靠地说按预算使用。
2.2.3 节余管理混乱
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当前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有时会出现节余资金的情况。对于这部分节余资金的使用与管理,部分院校存在违规行为。例如,强行扣除、强行挪用到学校其他建设项目上等。
3 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思路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根据我校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管理新思路。
3.1 建立系统管理体系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课题主持人、财务部门的联系,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在内部管理上,应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构建学校以目标管理与评估监控为主、学院以过程管理与自我调控为主的责权利相统一的科学管理体系。高校要积极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通过校园网络等方式,及时公开科研课题的申报、批复情况,并对已批复科研课题的经费预算情况、课题的研究进度、经费使用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公开。
3.2 搭建有效监督体制
明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经费管理部门和科研项目组和内部监督部门的职责,以及各部门之间协同管理和配合的机制,建立一整套完善、系统的包括科研计划、经费管理、科研启动、科研奖励、科技成果管理、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平台建设、学术交流、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等在内的科研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使科研项目的整个运行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
4 小结
总之,作为财务工作者,应当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对于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是同样,要不断学习兄弟院校的保贵经验,使高职院校的科研经费用到实处,真正对科研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勇.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设计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张宝富.高职院校科研经费管理探索[J].商. 2013(11)
[3]刘玥.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 2010(08)
[4]姜莉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9)
[5]林亚男.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科研经费管理思路[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3)
[6]李晓轩,阿儒涵,肖小溪.英国科研项目全经济成本核算改革及其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02)
[7]徐孝民.高校科研项目人力资本投入补偿的思考——基于科研经费开支范围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 2009(12)
[8]胡海峰,李静,李红.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及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