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21: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兴产业监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投资运行机制不健全
1、投资主体构成机制不完善
尤其是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新企业创建和产业成长初期投资活动需求的金融类企业投资主体发育严重不足。以获取财务收益为目标而不追求企业生产经营控制权、风险偏好型的金融类企业投资主体发育不足,也是造成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2、合理的投资分工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对投资性质复杂、投资规模大、风险高、回收期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国家迄今没有明确划分政府与市场(企业)、中央和地方的投资范围和投资领域,政府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的“缺位”和“越位”现象十分普遍。
3、投资决策和实施机制不完善
从投资方向选择看,目前采取仍然由少数专家参与的政府单独决策机制,没有考虑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建立民主化、科学化的投资决策机制;投资主管部门既没有明确规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投资活动中的政府投资参与方式与实施方式;也没有制定或出台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专业化合作、协作和联合投资的政策规定等。
4、投资收益来源和回收机制不健全
国内产权交易市场发育程度不足,为先期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金融类股权投资机构提供企业回购、资产转让、IPO 上市等投资退出和效益回报的渠道和途径不畅。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所具有部分公共产品性质的公益性补偿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现有的补偿标准、补偿程度和补偿水平持续性和稳定性较差。
5、投资风险防控机制相对滞后
从宏观上看,国家相关部门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对全社会投资、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展相关风险评估,并制定高效、健全的投资风险应对措施。从微观上看,各类投资主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生产经营风险的识别和判断能力不足,现有投资风险分散和转移的渠道有限。
(二)融资机制不完善
1、股权融资机制发育不充分
为金融类企业投资主体的股权融资渠道不畅,尽管目前政策已经允许社保基金、社会保险资金开展未上市企业的股权投资活动,但对此仍然给予严格的比例限制;对私募股权投资国家迄今没有明确的规范政策;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融资支持力度不足,国内主板、中小板乃至创业板市场对企业 IPO 融资门槛设置过高,致使大量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活动的企业难以通过资本市场 IPO 进行股权融资。
2、债权融资机制存在较大缺陷
商业银行信贷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足;现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制度均是针对传统产业或处在成熟阶段的产业制定的,很难满足目前正处在成长初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融资需求;国家对新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也没有采取特殊的激励政策;信托融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债权融资方式在实践中受到诸多限制,发展不充分,很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债权融资提供有效支持。
3、政策性融资机制存在着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足的问题
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不足且缺乏稳定持续增长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缺乏政策性金融的有效支持,现有政策性金融规模很小,很难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政策性金融的需求。
(三)政府调控监管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1、投融资引导机制不健全
国家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分行业的发展规划迄今尚未完全制定出台,以此为依据引导全社会投融资活动的中长期投融资规划、相关产业政策目前还处在研究探讨之中;投资者和融资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应包含哪些行业、进入这些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投资(市场)准入标准是什么、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投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等模糊不清。
2、投资激励机制建设相对滞后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实施细则迄今尚未出台,相关激励优惠政策在实践层面很难付诸操作。从目前已提出的相关激励优惠政策看,在激励优惠程度和范围上仍然超出当前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激励程度远远不够。
3、投资监管有待继续完善和健全
政府没有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特点建立具有特殊性、针对性监管体制和机制。由于相关统计信息和行业技术标准、市场准入、投资准入标准严重缺乏,监管部门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二、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主体构成机制
要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投资主体构成机制的新需求,大力培育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金融类企业投资主体,明确规范和引导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发展。
2、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特性,完善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分工机制
首先要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公益性程度,理顺政府与企业的投资分工;其次要按照收益范围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分工;再次要按照产品的技术经济特征,合理引导大中小型企业进行投资合理分工,提高投资效率和投资效益。
3、积极探索建立各类投资主体之间投资合作协作机制
要积极探讨政企投资合作机制,构建政府与企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投资和投入的新机制;努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国内民间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参与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尽快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共同投资的新格局和新机制。引导企业之间建立投资合作与协作机制,鼓励企业之间采取合资、合作、联营等联合投资方式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经营活动,减少企业分散投资和盲目重复建设。
4、健全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决策和实施运作机制
健全完善从宏观到微观的投资决策机制,抓紧构建吸收更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乃至社会公众参与的、更加科学化、民主化投资决策新机制。完善投资活动实施机制,积极探讨政府投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领域的投资运作方式,强化投资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将投资活动工程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
5、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收益回收和风险防控机制
要继续完善企业回购、资产转让、企业上市等投资效益回收机制,健全完善企业经营效益分红、折旧补偿、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投资效益来源和回收机制,为不同阶段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资效益回收渠道。
6、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的风险防控机制
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监测,积极探讨建立健全专门针对高风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的投资收益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和政府采购制度等,切实转移企业投融资风险。
(二)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体系和融资机制
1、健全股权融资机制
逐步放开直至取消金融机构进行股权直接投资的限制,鼓励社保基金、保险基金、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活动。要加快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鼓励国内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企业上市融资采取“绿色通道”制度,降低企业上市门槛,加快上市进度;加强目前正在试点的“新三板”市场建设。加快国内产权交易市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企业采取技术交易、股权转让、企业并购等融资活动提供场所和渠道。
2、完善债权融资机制
大力发展企业债券融资,现有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组合债、短期融资债等债券融资渠道应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企业债券融资实施倾斜政策。逐步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银行信贷融资机制,积极探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贷款评审制度,积极探讨采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技术股权质押融资以及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等多种方式提供信贷支持。要积极发展租赁融资、信托融资、资产证券化(ABS 融资)等新型项目融资方式,为战略性新兴投资提供融资支持等。
3、探讨构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分工协作机制
积极探讨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阶段构建不同的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分工合作方式,在技术研发、新企业创建和成长初期,重点鼓励发展包括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在内的股权融资机制,债权融资应重点发展低成本的企业债券融资和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或技术股权质押贷款等银行信贷融资方式。在企业快速成长和扩张阶段,鼓励企业采取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并重的融资机制,在债权融资方面,鼓励企业采取商业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以及信托、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债权方式融资;在股权融资方面,则鼓励通过建立追求稳定收益的产业投资基金、IPO 上市、资产转让、并购等股权让渡方式融资。
4、健全完善包括各类财政性资金在内的政策性融资机制
积极探讨建立确保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资金投入稳定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资金投入和预算内资金(投资)投入要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挂钩,实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财政性资金投入与国家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支出纳入年度预算范围,确保引导基金投入规模相对稳定。借鉴铁路、民航、水利等行业建立专项建设基金的经验,探讨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的政府采购规模和采购力度。继续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引导国家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正在推进商业化转型的国家开发银行不断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支持力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积极探讨实施“软贷款”制度,降低企业信贷融资成本。
5、健全完善企业内源融资机制
要引导和鼓励处于创建期和成长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各行业企业完善利润分配制度,尽可能多地将经营利润和留存收益用于企业再投资活动;鼓励各行业企业实施对生产设备“加速折旧”措施,争取尽可能多的折旧资金用于企业再投资。引导和规范企业运用应收账款、票据贴现、资产典当和企业之间商业信用的融资行为,多方拓展企业内源融资渠道和途径。
(三)切实改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调控监管机制
1、完善政府投融资调控机制
不断完善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机制,抓紧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总体规划和分行业的投融资规划,尽快制定出台规范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积极探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准入机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相关统计制度建设,为各类投融资活动提供信息引导。2、健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的激励机制要对国家已经明确提出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制定更加具体的实施细则,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积极探讨建立企业增加投资的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直接抵扣企业所得税制度、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制度,积极推进相关税制改革,努力降低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投资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实施“绿色信贷”“、绿色上市”、“绿色债券”、“绿色担保”制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源和外源融资支持。
3、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监管机制建设
积极探讨建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活动提供特殊便利条件的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和银行贷款、企业债券发行、企业上市融资相关管理制度,对企业投融资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积极探讨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领域进行政府监管模式改革试点,切实提升政府投融资监管效率和水平。
(四)努力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机制运行的外部环境
1、积极推进和深化战略性产业领域的相关配套改革
继续推动核电、航空航天、节能环保、通信、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垄断行业改革,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开展国内外合资合作,为国内民间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进入创造基础条件。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创新药物以及新材料等资源型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税费调节机制。积极推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科技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及其产业化的投入;以企业为主导,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
[关键词]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2)02-0172-04
全球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经济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反思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美国、日本、欧洲等都将经济转向了新兴产业,并给予前所未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国也将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金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在金融的支持下才能快速发展。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和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一个产业之所以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应该是新兴产业,且同时具备战略性产业的特征,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体现现代科技创新的方向,体现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其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需求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感应度,具备较长的产业链,产品的生产或技术开发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促进本部门或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的就业;有较好的发展潜质,代表消费需求的方向,有良好的国内国际市场前景,一段时间内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且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符合绿色生产标准,生产过程能合理消耗原材料和燃料,有效利用和开发二次资源,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资源利用效率高,起步快,增长快。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资金的需求备受关注,不仅仅在于它的战略性地位,还在于它对资金需求的特殊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高投入,二是高风险伴随高收益,三是企业中小型化,四是产业周期长。高投入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槛较高,创建初期一般缺乏成熟的产业配套,原材料和零部件短缺而且价格高昂,完成一个科技项目需要强有力的资金后盾。战略性新兴产业又有很强的不确定性,风险极高。这首先体现在技术、市场需求上。如果企业巨大研发投入后创造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被接受,企业就会立即陷入破产境地。再者,其管理的复杂性也会带来经营管理风险,这是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的一个主要原因。然而,一旦项目成功,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数倍、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回报。企业中小型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又一特点,资产规模小、员工人数少等因素决定了企业的中小型化,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中小科技企业数量远远超过大型企业。产业化周期长是新兴企业一个重要特征,也是金融机构评估企业时最容易忽视的一个因素,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市场提供的全新产品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需求者认识和接受,而在这一段时间企业是无法盈利的,只能依靠投入维持生存,等到需求者接受产品后,为平衡前期的巨额投入,企业一般还要花费数年的时间才能实现总收支平衡,然后盈利剧增,这是每一个新兴产业项目所必须经历的阶段。然而,一些金融机构由于短视,认不清企业的发展前景,在企业最需要资金的时候认为企业实力薄弱而不提供资金,最终使有良好前景的企业夭折。
这四个特征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金融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高投入需要资金,控制高风险需要资金,中小企业壮大需要资金,产业化的长周期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以支撑巨额投入。
三、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银行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银行系统是我国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渠道。自1990年以来,科技开发贷款已成为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但是,一方面商业银行所具有的高负债经营特征,决定了他更注重安全性、流动性,对高风险的新兴产业往往敬而远之。另一方面我国银行体系的现状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道屏障:存在明显的国有银行信用垄断,缺乏一个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非国有银行体系,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70%,并且有60%以上的存贷市场份额,形成国有银行对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绝对控制的局面。贷款结构中短期贷款比重较大,而较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中长期贷款比重偏低。存在明显的规模歧视,中国金融机构主要支持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对小型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不大。
(二)资本市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
2009年10月23日,创业板正式运行,被喻为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风险投资的天堂,是我国向多层次资本市场方向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对于市场广泛关注的新三板扩容以及新三板市场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之间的转板机制的安排,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监管部门正在着力研究。如果新三板扩容成功且转板机制得到完善,将使中国资本市场结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资本市场配置功能的进一步发挥。这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及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资本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创立,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沪深交易所主板市场与西方主流国家的证券市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小板市场上市标准远不能满足众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其次,我国创业板市场虽然已经进入运转,但鉴于整体法制、监管环境远未完善等原因,创业板所蕴含的系统性风险不可小视。再者,正在运行的报价转让系统还太弱小,距离真正的OTC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国存在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大多数属于各地政府设立的产权交易所的辅助业务,监管不规范,没有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大多交易清淡,融资功能不强,风险较大。
(三)我国风险资本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风险资本既是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剂”,又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原动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985年9月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的成立标志着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调查显示,2009年全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576家,管理的资本达到1605.1亿元。截至2009年底,我国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累计投资7345项,投资总额达906.2亿元,其中投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达4737项,投资额为405.1亿元。随着国内创业风险投资业发展环境和治理结构及运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创业风险投资
业必然迎来更大发展。
近年来,尽管我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进程加快,但总体上来讲还存在一些问题:(1)从风险资本投资规模来看,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规模小,数量少,资金实力弱,形不成产业规模,一些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只有几千万元,甚至只有几百万元,难以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起到主导作用。(2)从风险资本来源主体来看,风险资本以政策性创业风险投资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包括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能的力量来共同购建一个有机的投资网络。一方面,这限制了我国风险投资规模,使得大量的具有高新技术成果项目的、急需风险投资支持的中小企业和许多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技术创新项目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和经济规模。另一方面,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风险得不到有效释放。(3)从投资阶段分布来看,2006年之前,创业风险投资项目和金额大量集中在中后期阶段,所占比重都在50%以上,而对初创企业发展的支持不足。尽管2006年以后创业风险投资出现“阶段前移”趋势,但是风险投资者的短期、滞后投资行为仍然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种子期对风险投资的大量需求相矛盾。
(四)孵化器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现状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孵化器的概念,经过30多年的努力,孵化器产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孵化器企业31385个,累计毕业企业9565个。目前我国孵化器产业存在的问题是:(1)孵化器规模小,且投资主体单一,政府色彩过于浓厚。(2)孵化器建设中,硬件设施有余,管理服务支持不足。绝大部分孵化器都不直接、且也没有能力对孵化器企业提供系统的管理服务,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息息相关的商业指导、融资支持等深层次内容的服务明显缺乏。
四、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形式
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商业银行,如果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就必然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而难以快速发展,而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也会错失分享新兴产业高额回报的机会。因此,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适度地介入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可供选择的途径有:(1)明确方向,区别对待。总体上,银行应主动顺应和准确把握国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方向,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情况下,适度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拓展优质客户群。同时,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对具体的新兴产业应采取区别对待的信贷策略。如对发展相对成熟、信贷空间较大的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重点关注。而对处于创新研究阶段的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则应谨慎对待。(2)针对新兴产业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比例高,可抵押物资缺乏的状况,一是开展无形资产抵押方式――知识产权等担保融资;二是适应新兴产业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改革信贷管理方法,创新对新兴企业和项目的贷款形式,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金融支持形式。(3)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立能够科学合理反映贷款风险的信用评价体系。事实上,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更应看重的是企业管理团队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素质,这些特性在财务报表中很难准确体现,故在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评价体系时应选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法。
(二)成立科技银行,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科技银行是实现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突破点。为了更好地使金融与科技相结合,科技银行必然具有与一般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模式:(1)科技银行应与创业投资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保持紧密合作,通过共享信息,有效地发掘和支持有发展前景的创业企业,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获取高额贷款收益。(2)尽量放宽利率管制,实现与高风险匹配的高收益。贷款利差是科技银行获益的主要来源,对处于创业初期高风险的企业,要求实行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贷款率。因此,应赋予科技银行贷款自主定价的权利。根据新兴企业的特点,利用浮动贷款利率,将银行收益与企业发展挂钩,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成长。(3)科技银行应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从抵押、担保多个方面创新,允许企业以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作为抵押担保,甚至可以探索将担保由有限责任扩展到企业家个人无限责任,从而有利于科技银行规避风险。(4)鼓励银行参股企业。科技银行通过持股的方式获得新兴企业的股权,实现贷款与股权投资相匹配,从新兴企业的高成长中获得较高股权收益,弥补贷款给新兴企业带来的高风险损失。
(三)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
针对创业板推出以来的种种缺陷,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宽松的上市标准、便捷的上市程序。我国创业板上市条件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处于高位,虽不能实施过低的标准放任其发展,但较高的条件必然会束缚创业板的发展。第二,实行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宽松的上市标准和便捷的上市程序与严格的上市审批制度、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相结合,一方面方便了创业板的发行主体,另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第三,建立严格的退市制度,保证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的质量,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应建立统一的专业场外股权交易市场,使股权交易和其他交易等业务分离出来,由证监会集中统一监管,采用统一的交易模式和定价机制,以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新兴企业参与,形成健康良性循环。
(四)充分发挥风险资本的“发动机”作用
风险投资机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完善:(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现风险资金来源多元化。首先,制定《私募资金法》,规范私募资金行为,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引导私人资本进入风险投资产业。其次,放宽外国资本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的限制,鼓励外资进入我国风险投资市场。再者,在保证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吸纳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进入风险投资市场,扩大风险投资资金的来源。(2)完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风险资本追求的是高回报,能否成功退出是实现风险资本增值的基本前提。从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中,股票上市和被外部机构收购是较为理想的退出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有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二板市场)的支持。扩大二板市场数量和降低上市条件,使风险资本通过证券市场较为自由地进出风险投资企业,是发挥风险资本作用,促进风险投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结合的关键。
(五)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债券市场
总体而言,我国债券市场还不成熟。债券一级市场投资人少,品种单一,二级市场几乎没有,缺乏规范的债券评估机构。就债券品种而言,我国的债券类型都以交通运输、电力、煤炭、电信、制造业等基础行业企业债券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债券发展不足;以短期限固定利率债券为主,支持新兴企业持续发展的中长期浮动利率债券发展不充分。
单个中小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可能性较小,若是将若干经营状况好、成长能力强的一批企业捆绑起来,申请集合发债,则发债的可能行较大。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先后推出了三期高新企业集合债,分别为“03高新债”、“07深中小债”、“07中关村债”。集合债券不失为众多中小新兴企业融资的便利渠道。另外,在风险可控的原则下,可以考虑推出更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的高收益债券,以及适合节能减排产业的绿色债券品种等,丰富企业的融资工具选择空间,拓展新兴企业的融资渠道,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融资机制
在融资中介服务上,孵化器可利用网络信息的传递建立融资平台。通过企业孵化器与政府、风险投资、天使投资、银行等机构的合作,建立畅通的政策性融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渠道;公布业务申请条件、流程、办理以及最新信息等,方便在孵企业网上办理各种业务;通过整合中介服务和政策支持,满足在孵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服务,包括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咨询等,通过组建专业化的团队和网络系统,实施在线服务,使在孵企业得到专业化的支持。
[关键词] 产业投资基金;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276.44 [文献标识码] B
一、前言
十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我国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因此,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我国正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金融的介入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因此,立足于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的专业化管理优势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优势相结合,不仅仅是金融支持方面的创新,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界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
2009年9月,总理首次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概念,同年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强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着眼于长远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要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来选择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上,代表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结合新能源的发展,并对经济发展发挥重要驱动作用的引导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两个概念。战略产业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所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是各个国家根据不同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本国经济技术发展趋势的预见所确定的,包括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是指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新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特点
1.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的资金需求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决定力量,我国政府必然会加大资金支持。从另一角度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先导产业,在初创时期就具有较大的规模,也需要有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因此,产业投资基金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满足这一条件。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风险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数是从技术创新阶段开始发展的,而后期的技术支持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技术支持断裂,产业就将面临前景不明朗、甚至负收益的尴尬局面。而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投资和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融资的风险。
三、产业投资基金的作用机理
科学的运作机制是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制度保证。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可分为基金的设立和基金的运作。
(一)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1.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离不开基金发起人、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基金投资人这四方当事人。基金发起人是以基金的设立和组建为目的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步骤达到该目的的自然人或法人。基金的管理人要具有专业的投资知识与经验,主要负责基金操作与管理,以基金资产的增值和投资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机头。基金托管人主要是保管基金资产并且监督基金管理人的机构,通常由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担任。
2.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离不开我国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参与。由于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正处于成长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处于薄弱环节,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政府起引导作用。另外,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是为了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必须有金融机构的参与,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金优势的充分发挥。
3.产业投资基金类型的选择。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产业投资基金可以划分私募发行基金、公募发行基金、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由于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为防止投资者因市场的波动而撤资,我国产业投资基金应当选择封闭式基金模式。另外,契约型基金适合市场经济不发达、基金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的国家,因此,我国也可选择契约型基金模式。
图1 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
(二)产业投资基金的运行
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筹资过程、投资过程和退出过程,而投资过程又有交易发起和筛选、评估、交易设计、投资后管理四个阶段。
资料来源:《产业投资基金法律风险研究》
图2 产业投资基金运作过程
1.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政府、社会、企业和银行。目前,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于政府。
2.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控制。产业投资基金主要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1)市场风险的控制。通常基金公司不会选择将所有资金投资于一个项目,会采取投资组合或是阶段投资的策略,选择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地域或不同运行阶段进行投资,分散市场风险。另外,基金公司也可以采用与其他基金公司合作进行投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信用风险的控制。信用风险也可称为道德风险,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中提到了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是相互独立的,这也是规避信用风险的一种手段,避免管理人损害投资人的权益或随意挪用资金;基金公司成立后会建立有效的法人机构监督和控制基金管理人的决策;另外,良好的晋升机制也是激励基金管理人的有效方式,避免出现违规操作。
(3)操作风险的控制。以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引导基金为例,该项基金采取了项目决策与管理分离的方式,设置基金理事会作为项目的决策机构,委托旅游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的管理和监控,既有效控制了风险也提高了运作效率。
3.产业投资基金的退出机制。产业投资基金会在预期时间内完成计划和预期满而未实现目标的情况下选择退出,后者也是为了降低损失而选择退出。主要的退出路径有:公开市场发行(IPO)、收购兼并、股权赎回和破产清算。收购或兼并的退出方式是企业间的行为,而是不同产业投资基金之间的行为。股权赎回可以是管理层回购也可以是员工回购,或是通过“卖股期权”、“买股期权”的方式回购。破产清算是产业投资基金退出机制的最不理想形式,是在预备期限内未能完成计划而被迫退出的一种方式。
四、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法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护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法律,因此要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必须要健全法律的保护,为其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培养专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才
依据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人的相关规定,管理人既要具备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经验同时要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大力培养专业性的管理人才能够保证基金的健康运行。同时,引进管理人才的培养制度,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三)建立有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的监管制度
加强政府管理的同时大力提倡社会监督,特别是投资者的监督。例如,采取公开财务报表等形式的透明化管理,为公众提供监督平台。
[参 考 文 献]
[1]薛智胜,焦麦青.产业投资基金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战略性。战略性是指全局性和长期性,包括重大前沿技术领域、对多数行业具有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领域等。二是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是指新技术处于产业化的初级阶段,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已确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领域和重点方向,在推进和落实上应注意把握几个原则:
一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战略,切忌短期行为。应根据技术和市场成熟度,发展一批、培育一批和储备一批。在技术相对成熟、应用前景明朗的领域,实现规模化发展;在技术路线尚未稳定,处于发展初期和成长期的领域,需鼓励创新创业企业,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此外,还可选择一些具有产业化和市场需求前景的技术或者重点支持培育可商业化的技术,为发展未来的新兴产业做准备。
二是以掌握核心技术与培育市场为突破口。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是通过引进技术发展起来的,建设投资增长较快,研发投入不足,不掌握核心技术,许多还是低端制造。因此,应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下工夫。
三是提高市场的可接受性。技术突破和工程化不等于发展产业。前者是解决技术可行性等问题,而发展产业则要求经济可行和被市场接受。在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政府给予一定补助,但应是阶段性的。要看到,仅靠政府补贴政策的行业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唯有加大技术研发、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提高竞争力,真正为市场所接受。
四是注意发展质量,防止片面追求数量。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比较优势、技术和产业基础,选择与本地产业关联作用较大的新兴领域,集中力量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群,带动一批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真正带动区域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不确定性
目前,世界范围内许多重点新兴技术还处于产业化初期,技术和市场尚不成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经验可循,我们不能再依靠模仿和跟踪发达国家的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不确定性:一是技术发展路线的不确定性。新兴产业在起步阶段创新活跃,技术更新快。如,液晶显示技术在短短的几年内从5代线升到8.5代乃至更高,一项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投资项目可能很快过时。二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初期市场规模小、商业模式不确定,还可能与现有的产品和技术竞争,市场成长慢。因此,初期大规模投资效益不一定好。三是产业成长过程中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链配套条件不成熟,相关政策和制度还不健全。政策、标准等制度变化,可能对产业发展形成不稳定因素。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政府重点支持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相结合。一方面,应尊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设和完善与创新有关的各种要素市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战略规划,培育生产要素市场,构建激励创新的制度政策,支持和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产业发展需要转方式调结构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从全局人手,统筹规划,科学引导,有效监管,尽快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抓出成效,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主动。具体到操作层面,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统筹规划,配套发展。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在国家总体战略目标下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加强相关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各环节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标准、制度和政策的统筹规划。如,发展风电与配套电源和电网建设统筹规划;发展电动汽车与充电系统、电池技术和汽车技术统筹规划;装备制造国产化要与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标准、检测体系统筹规划等。
第二,要持续支持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储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各部门之间和各类科技计划的衔接,建立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管理体系。加大研究开发投入,从需求出发倒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重点,加大示范工程的投入。鼓励各种形式的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支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研究开发联合体,建立国家支持和企业分担的投入模式,通过合理的利益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形成产学研用合作长效机制。
第三,建立以真实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投资决策机制。重大技术的推广应用要建立全寿命期内能源转化效率和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技术可行性的前提下,根据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确定不同技术路线的优先顺序和优惠政策。
第四,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鼓励需求的政策,为新兴产业开拓市场创造良好条件。切实落实消费型增值税,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政策,通过法律、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市场准入等措施促进新技术的利用和推广。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鼓励采购首台套或首批次重大技术装备。
第五,有效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公平支持各种不同的技术路线,政府通过制定能耗、安全、环保等标准,建立市场准入门槛,由市场选择新兴产业的技术方向。其次,要加快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稀缺性和环境影响的资源价格和税收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和引导企业创新。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战略新兴产业 互动机理
为不再坐失“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前国务院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能源汽车这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也概莫能外。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理清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特别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的互动关系,对于两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文献回顾及评价
自明确提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来,相关文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顾海峰(2011)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及其政策设计,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性金融支持机制、市场性金融支持机制、以信贷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金融体系的支持。张训、贺正楚(2012)通过实证分析比较了证券资本市场和银行融资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效果,结果显示银行贷款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效果非常弱,而股票融资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刘志彪(2012)认为中国在“十二五”时期应该把商业银行的科技金融功能的建设摆上议程,鼓励商业银行以控风险、早布局为原则,以建设和完善科技专营机构为突破口,加快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确立商行在科技金融中的领军地位。
战略新兴产业属于中国特色的名词,国外主要是涉及到金融支持产业发展,包括高新技术、高新产业等方面,研究成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前后。Raghuram G.Rajan,Luigi Zingales(1988)对比多国数据发现,金融体系建设落后国家的行业发展不如依赖于外部资金的行业在金融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GreenWood(1990)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了金融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显性的支持效应。Maksimovic(1998)重点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于微观层面企业的作用,研究发现能够进入发达资本市场的企业比不能进入的企业发展得要好。
综合国内外研究,总结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主要侧重于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作用,忽略商业银行的支持作用;过度倚重直接市场融资,忽略间接市场融资。有的还得出了银行信贷对战略新兴产业负效应的结论。二是少数研究注意到商业银行对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研究成果限于银行单一的信贷资金支持,忽视商业银行在中国作为金融主体的其他重要作用,譬如网点建设、金融创新等方面。三是过度偏重金融对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忽略了战略新兴产业对于金融系统,特别是对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互惠互动关系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二、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互惠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之间不是单向的利益输出关系,而是相生互惠的合作关系。两者关系不仅局限于银行金融支持战略新兴产业,而且广泛存在战略新兴产业对银行的促进作用。两者存在互动的供求关系。
1、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供给与需求
(1)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供给。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供给包括:一是信贷投放为基础。信贷供给贯穿新兴产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特别是在初生阶段起到基石作用。二是金融创新为关键。主要涉及信贷投放环节中的担保物抵押问题,如知识产权抵押、股权质押、高技术设备质押等。三是网点网络为渠道。渠道为王,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设置、无线网络服务是渠道的主要支撑。四是财税理财为优化。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提供财税规划、资产管理、理财投行等金融业务,弥补战略新兴产业除技术优势外的先天不足。
(2)商业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银行对战略新兴产业的需求包括:一是企业存款为依托。存贷比是监管商业银行的重要指标,虽然战略新兴产业初生阶段存款资金量小,但存款仍是银行的重要参考指标。二是经济增加值为根本。对于中国商业银行而言,指标关系到自身的资源配给。新兴产业作为潜质客户,将对银行经济增加起到效应。三是社会效益为补充。银行支持中小企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初生阶段的战略新兴产业属于优质中小企业范畴,应支持新兴产业取得经济和社会双效益。
2、战略新兴产业对商业银行的供给与需求
(1)战略新兴产业对商业银行的供给。战略新兴产业对银行的供给包括:一是作为潜质客户。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对银行而言,既是潜在客户,又是优质客户。二是作为集群客户。从产业链的角度,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是产业集聚的过程,赢得了核心客户就能锁定上下游企业。三是作为政策客户。新兴产业是政府着眼未来的科技竞争实施的国家战略,其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
(2)战略新兴产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战略新兴产业对银行的需求包括:一是融资需求。不局限于对银行的信贷资金需求,而且包括以商业银行为中介,发行企业债券、引导推荐到资本市场融资等融资需求。二是信息需求。作为新兴的产业,受自身实力所困,资源有限。与此同时,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信息资源需求旺盛。银行作为金融主体,具有较为完备的信息资源优势,可以满足其需求。三是政策需求。新兴产业将持续得到政策的支持,而银行是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因此,建立战略新兴产业和商业银行的良性互动,也是政府所乐见其成的。
三、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互动机理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历程较短,但发展如火如荼,趋势符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将产业发展依次分为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下面将结合经济学原理中的供求理论,分析战略新兴产业与中国商业银行的互动机理特征。
1、产业初生期
为便于研究,假设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的供求均衡的帕累托最优点为G点(如图1所示),图中向上倾斜曲线为供给曲线,向下倾斜曲线为需求曲线,X轴表示商业银行投入,Y轴表示商业银行产出,均衡G点对应的投入值为x0、产出值为y0。在产业初生期阶段,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对银行投入具有巨大需求,由于此时为卖方市场,银行在交易中处于优势,战略新兴产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银行会主动寻求更高的投入产出比,进而压低对战略新兴产业资金的供给,使得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或者供给曲线向上移动,此时的均衡点停留在G1点,对应的横纵轴之分别为x1和y1,不难发现,x1y0。
2、产业成长期
在产业成长期阶段,战略新兴产业的实力不断壮大,虽然在业务发展中仍需要商业银行的支持,但是话语权已经大大增强,因为此时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也需要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因此,市场买卖双方力量处于势均力敌状态,近乎为理论中的帕累托均衡状态。如图2所示,此时的银行投入产出比接近100%,均衡点在G点或其附近。
3、产业成熟期
进入产业成熟期后,战略新兴产业的实力更加强大,在资金、技术、信息、资源等方面拥有了更大的后发之势,进而在与商业银行交易中处于较为明显的优势地位,类似于目前中国的央企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此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竞争战争会更加激烈,将要付出更大的条件来吸引和留住客户,相应的投入产出比会下降。正如图3中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或者供给曲线向下移动,此时的均衡点将出现在G2附件,显然投入增加了(x2>x0),但是产出却下降了(y2
4、产业衰退期
依据产业周期理论,产业衰退期即是企业被市场淘汰的的消亡期。本文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特点,更倾向于将衰退期认为是新兴产业转入传统产业的变更期。一部分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的洗礼,另一部分不幸被市场淘汰。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破产法有望出台,不排除未来中国商业银行倒闭的现象发生。
四、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互惠互动的策略建议
中国商业银行与战略新兴产业应当积极把握产业周期中的阶段性规律,有的放矢,在市场变化中抢抓机遇,力争实现互利共赢。
1、产业初生期策略建议
在相对弱势阶段,新兴产业应借助政府的力量,以此为桥梁获取银行的信贷支持,迅速做大做强。银行应响应政府号召,在支持新兴产业壮大的同时,做好优质中小企业甄别,设定盈亏风险底线,找准合作对象。
2、产业成长期策略建议
在势均力敌阶段,战略新兴产业应向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诸如企业债券、理财咨询等。条件成熟下,与银行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合作的一揽子协议。商业银行应不断拓展合作内涵。
3、产业成熟期策略建议
在比较优势的阶段,新兴产业一方面应借力银行,向资本市场进军获取低成本融资,另一方面应打造产业集群,增强自身实力。银行应走差异化竞争道路,结合需求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也可在工业园区设立银行科技网点。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对策
我国最近几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这些突破大多出自于民营科技企业,特别是广大的中小企业。有数据显示,全国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均由中小企业提供。不管是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本身的发展需求和产业链的结构,还是从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来看,中小企业都应该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有企业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资本的支持,但单靠某项技术、某个产品或者环节并不能实现新兴产业的有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具有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性的中小企业作为补充。中小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主体,其灵活的经营理念、敏锐的市场反应以及高效的激励机制,往往具备国有大企业所有没有的优势,可以在细分市场上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它们已经在一些高技术含量的项目研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孵化器。我国要完善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独特积极作用,形成推动中小企业全面进入新兴技术产业化的新型政策体系,使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源泉。
一、细化相关政策实施细则,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2011年国家发改委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从十个方面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了政策支持。各级政府应该将实施细则上进一步具体化,制定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措施,并完善相关的监管、责任、考核和激励机制以保证政策得以落实到位。
首先,政府要明确重点扶持什么产业,鼓励发展什么产业,限制什么产业。应重点扶持国内外都正在研究开发中的、尚未实现商品化的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我国已经有一定基础,但缺乏产业配套或核心技术需进一步完善的并且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对传统加工型的技术要有所限制。
其次,要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有差别的优惠鼓励政策,把优惠措施用到实处。设立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专项资金,配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设立中小企业成长性奖励资金,对年度上缴税收排在行业前列的中小企业管理团队进行奖励;持有小型企业股票的时间在一定年份的投资者出售符合条件的小型企业股票部分免税,对小企业研究与开发投资给予一定比率的税收抵免,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的,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加速折旧。
最后,要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技术指导。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规划和技术标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作用,根据不同行业、地区和企业规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库,及时掌握中小企业的状况,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
二、破除行业壁垒,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破除中小企业进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壁垒,为其提供公平、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未来时期战略新兴产业得以良好、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有、民营企业、大、中小企业在产业准入上要实现公平。一方面,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录类别制度,让更多符合政府采购需要的中小企业产品进人政府采购目录,降低中小企业进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门槛。另一方面,增加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代表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规划制定的话语权,明确规定民营企业(包括中小型民营企业)和相关协会代表在制定相关政策、发展规划时参会代表中的比例,保证政策、规划对中小企业的公正性。
三,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投融资的支持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可在现有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增设中小企业科技银行等机构,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联合投资,并吸收民间资本参与。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设立小额贷款公司,鼓励银行机构设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专营部门,优化业务流程与考核机制。
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担保服务公司,推动成立民营或股份制担保机构,支持其申请开展典当业务,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
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提高中小企业集合债发行规模,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联合发行债券,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协调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股权、动产、仓单和知识产权等方式进行抵押融资。
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公开、公正的信用风险评估体系。推动设立中外合资融资租赁公司,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发挥融资租赁、典当等融资方式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协助中小企业和相关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中小企业规模小、核心技术缺乏和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仅仅依靠单个企业的实力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会处于不利地位。在市场竞争发展的形势和企业发展的双向驱动下,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参与竞争是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考虑的方向,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分担风险、降低成本和获取核心技术。在建立战略联盟时需要帮助中小企业选择好合适的合作伙伴,维护好自身的竞争能力,并要建立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
二是建立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助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获得公平份额,给小型企业提供申请创业研究资助的建议以及其他形式的技术援助。
三是创建技术开发项目网络平台,建立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在内的技术转让网络,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应用提供服务。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和大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促进产学研的联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传统产业 风险性 财税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的方向,不仅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还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新生力量(徐炜哲,2011)。当前,镇江市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航空制造、海洋工程等“五+X”新兴产业发展格局,有力地支持了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税源、税基企业量质齐升,税赋贡献能力不断提高,潜力不断增强。2010年1至9月镇江市规模工业新兴产业实现利税总额82.6亿元,同比增长63.6%,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5.9%。
一、支撑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不断提高的原因分析
1、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支持新兴产业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施行,明确了发展目标:到2015年五大新兴产业的销售规模比2009年增长7倍。新兴产业发展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出台,包括:《关于加快全市新兴产业的扶持激励政策实施细则》、《关于认定新兴产业科技研发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通知》等。目前,镇江市设立并安排了26个新兴产业科技专项,将有力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2、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并不断壮大
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逐步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良好态势,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2010年新兴产业销售收入1058.3亿元,同比增长46.1%,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长13.8%,对全市工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三分之一;新兴产业项目持续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倍增目标,全年达518.24亿元,同比增长129.6%。以多晶硅和薄膜太阳能及风力发电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已形成;新材料产业中恒神碳纤维、中亚玻纤等一批国内、国际技术领先项目陆续建成;软件业、服务外包等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3、区域发展加大规划力度,纷纷明确重点新兴产业
镇江市规划和确定了“五十X”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并着力打造了几大特色产业园区,如扬中光伏产业园、京口海洋工程产业基地、丹阳新材料产业基地等。七个辖市区也针对各自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明确了重点新兴产业,如:丹阳市重点发展高新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等。
二、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税赋贡献能力瓶颈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寄予推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实现经济下一轮增长的厚望,然而作为产业的新生力量,其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
1、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航母型”企业严重缺乏,龙头效应有待进一步放大。如何坚持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切实搞好龙头企业(项目)产业链延伸配套服务工作,努力做到“建设一个龙头,带动一条产业链,构建一支新的经济增长支柱”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高层次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研发经费不足,使得新兴产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自主创新能力仍较薄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的产学研联合互动不强,许多产业只是低水平、简单地重复、集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研发链。当前,镇江市新兴产业技术标准数量、自主品牌和专利的拥有数偏少,发明专利数偏少,多数专利仍为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3、人才缺乏制约矛盾突出
一是新兴产业中的人才以及高端领军人才明显不足,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二是人才的集聚效应偏低。人才难觅、人才难留,“引得进”和“留得住”成为困扰企业发展的“两难”问题。
三、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协同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在相互作用中关系的转变,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的时间逻辑上划分为双峰逼近、协调发展和良币驱劣币三个阶段;在空间逻辑上包括产业要素的耦合、产业结构的耦合、产业布局的耦合、产业制度的耦合,双峰逼近阶段即目前产业的发展阶段(熊勇清,2010)。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两个基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不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简单替代,而是将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结合起来,获取协同效益: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的支撑;二是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制度变革,转变成为新兴产业、现代产业,比如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汽车发展;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品技术和服务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比如节能环保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节能环保的装备产品技术。
目前,新兴产业已成为镇江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力,2011年一季度预计镇江市五大新兴产业完成投资90亿元,销售收入400亿元,分别占全部工业的43%和32%,分别比2010年底提高7%和5%。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风险性问题
1、自身的技术性风险
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处于形成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不确定性,不够成熟,一种技术可能很快被另一种技术所代替,且往往具有颠覆性。一个项目可能很快过时,盲目投资蕴涵着巨大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大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要大力发展产业联盟,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创新机制:一是让有竞争性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解决一些共性技术问题;二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联合成立的联盟。而政府则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联盟,包括研发、产业化和示范等,不仅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避免了一些技术上的风险。
2、潜在的产能过剩风险
当前各地均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重要地位,一个产业在形成期时会产生投资的“蜂聚效应”,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切忌演变成升级版GDP主义,争投资和拉项目,不计产业基础,在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等条件缺乏的情况下,力图短期内上规模,造成产业结构趋同和恶性竞争现象。行业过度密集导致产能过剩与产品积压等问题,直接导致企业资源错置和产品市场核心竞争力下降,致使市场萎缩,并逐步导致企业破产。
3、面临的环境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要面临着政府优惠措施调整、利率税率的波动、新法规的制定、物价指数等不确定因素;劳动成本上升、监管力度加大等风险。当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已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信息技术、新能源多个新兴产业相继遭遇挑战。环境风险会间接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决策,影响其利润水平和形象,如忽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企业运营的影响,同样会导致企业的生存危机。
4、引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
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新兴技术存在大量的新知识和隐含知识,新产品市场开发的不确定性,会使新兴产业在资金供给、人才、技术引进等方面出现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新兴市场的高风险性,很可能造成企业无法履行金融债务,而金融机构对新技术的了解不足,仅依照产业热度进行拟合性预测,而缺乏独立分析未来产业发展模式的能力,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更会加重信用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五、财税政策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关键在核心技术的掌握,抓产业创新联盟,抓体制和机制改革,清除各种障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融资机制,实现新兴产业与金融资本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资本市场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基金等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利用财税政策手段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1、着力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
一是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财政补贴、偿还性资助、以奖代补等多种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引导和激励企业和社会多方力量加大科技投入;二是完善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三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度,给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产品优先采购待遇,同时,着力调动市场资源、启动消费市场。
2、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作用,撬动社会上多方资金
地方政府通过参股建立创业投资基金,发挥其导向和调动作用,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多渠道吸引外来资本和风险投资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高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力和投资效率,发挥财政资金放大、辐射、引导的乘数效应。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各个行业、不同区域内产业集群、企业集群发展趋势和特点,制定多个专业化的产业投资基金,形成多个产业投资基金共同促进各个行业、不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协同聚集效应。
3、构建税收政策体系,制定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措施
在税收政策支持方面要以产业鼓励为主,整个税法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与整个产业的发展匹配,按技术含量和产业化阶段,设计和实施差异化的税收政策。一是构建有利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体系,包括促进企业自主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等;二是实施税赋减免,包括税收减免以及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社会负担的减免;三是制定税收优惠激励政策,结合税制改革方向和税种特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制定增值税、所得税等支持政策,比如可将企业所得税、新增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或拨款补贴。
4、尽量避免进出口补贴政策的应用,减少贸易摩擦
目前,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并且已从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但政府的扶持必须要符合WTO规则,尽量避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出口补贴和进口替代补贴,以免予人口实,减少国际贸易摩擦。企业唯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占领技术制高点,从根本上减少和避免贸易摩擦。
当前应综合坚持技术前沿与适宜性的统一、市场容量、产业关联效果基准、产业集群等原则来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肖兴志,2010),避免各地区盲目发展,一哄而上,产业同构,无序竞争,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协同共进的格局。发挥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两轮驱动作用,在财税、金融等方面创造条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 熊勇清、李世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