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产业经济管理

产业经济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产业经济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产业经济管理

篇(1)

关键词:统计方法;经编产业经济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近年来,我国经编产业在广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经编产业呈现出稳步高速成长的势态,不仅经编服装及面料品种更加丰富,而且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经编产品,在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明显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经编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发展资料比较缺乏、研究方法比较滞后,我国经编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管理以及产业决策等方面受到明显制约。因此,必须要从产业统计的角度,把统计方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经济管理中,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经编产业的基本信息,而且有利于搜集积累国内外经编产业的数据资料,为建立我国的经编产业统计制度及经编产业统计方法,加强我国经编产业的研究、预测以及管理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经编产业统计分析指的是在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经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经编产业的统计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准确掌握经编产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及运行规律。结合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实际,可以运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成本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方法以及综合评定分析方法等。

一、成本分析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在统计学中,成本分析指的是利用有关成本资料为依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产品成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经编产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挖掘我国经编产业的生产潜力,在有效利用资金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经编产业的生产成本,努力提高经编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经编产业成本分析的内容

经编产业的成本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深入研究并分析成本计划的执行以及变动情况的主要原因。2.比较不同的经编企业之间的经编产业成本差异,并研究出现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3.研究单位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情况、单位生产费用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影响产品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4.分析经编产品的成本项目,深入分析构成经编产业产品成本项目的结构及其特征,全面把握经编产业产品的各个成本项目对经编产业成本变动的影响情况及其程度。5.还要对经编产业的盈利情况进行分析,把握经编产品的盈利或者亏损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二)经编产业成本分析的主要方法

根据经编产业的特点以及成本分析内容的相关要求,经编产业成本分析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保本分析法等进行。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相对简便而且应用广泛的经济统计及分析方法。在一般的成本分析活动中,通过对性质相同的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基本分辨出成本水平等情况以及成本管理状况。把比较分析法运用于经编产业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1)检查经编产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

在检查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过程中,要把实际成本指标与计划成本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状况及其程度,并且可以采用百分比法等来计算出成本计划完成情况。

(2)判断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差距

经编产业的企业要了解本企业与其他经编企业之间在生产成本水平上的差距,也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了解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状况

了解经编生产企业的成本变动情况时,可以将某一个时期的实际成本与历史同期的实际成本进行比较。

2.因素分析法

在进行经编产业的成本分析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到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并且要分析各个因素在成本变动中的作用时,就应当采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不仅可以分析各种因素在经编产业成本变动中的作用及其影,而且能够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保本分析法

在经编产业的生经营产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变动会对经编产业相关的企业出现亏损等问题。因此,要推动经编产业的发展,使经编企业获取经济效益,防止由于经济形势等的变动而出现亏损等局面,就应当认真做好包括生产成本核算在内的经济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经济分析等工作,以科学的方法指导经编产业的发展。而保本分析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由于我国经编产业基础薄弱,对于成本计算以及分析等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在把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工作:1.提高经编产业生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成本分析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意识。2.重视并加强成本核算等基础性工作,根据经编产业的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选择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3.对于成本分析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应当根据不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采取针对性措施妥善解决并进行有效控制。

二、趋势统计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趋势统计方法指的是在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或者数字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两期或者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定基对比以及环比对比,就可以了解它们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以及变动幅等,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等。就经编产业来说,可以采用的趋势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动态分析法以及统计预测法等。

(一)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指的是分析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动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包括:1.借助于相关数据指标等分析经编产业的发展变化特征。例如,使用平均速度以及平均增长量等数据揭示经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2.借助特定的数据模型等描述经编产业的变动规律。3.对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状况进行预测。

(二)统计预测法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观点,统计预测法指的是在运用有关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等,对经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或推断。统计预测主要包括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借助于统计预测方法对经编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经编产业的服务需求量进行预判,而且可以对经编产业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及决策。

三、综合评价分析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经编产业的相关企业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在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中,单一指标的评价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计算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等。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经编产业现象分解成各种要素,通过分析或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层次分析法在经济产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1.因素的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没有统一的法则。2.层次分析法中所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必须合理。3.层次分析法中在进行多层比较时,应当符合一致性指标的要求。4.层次分析法中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指的是将模糊评判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是对多重属性、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及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从而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以综合反映经编产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状况。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各子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结构模型,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隶属函数以及评判矩阵,最后经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分析出不同水平年经编产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得分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果。

四、结语

随着经编产业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经编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经编服装以及产品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经编产业资料缺乏以及经编产业研究方法的滞后,我国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统计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采用科学的合理的统计方法,对经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经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经编行业快速、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娜.当前国内外经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纺织导报,2012(8).

[2]陶云彪.基于集群竞争力的海宁经编产业竞争力对策研究[J]. 经济论坛,2011(2).

篇(2)

关键词:林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对策

一、林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一)对林业经济管理的重视不足

近年来,许多地区认识到林业产业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性,加大了对林业的保护力度,林业经济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许多地方对林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林业经济发展规划。现如今,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林业经济的重要作用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但是,受到种植条件限制,以及短期利益的驱动,“林业”经济发展规划受到的较大影响。

(二)林业产业发展资金投资不足

一是加工类产业附加值不高。与一般性工业项目不同,林业经济对林业产品的依赖程度较高,需要通过林业原材料进行产品加工或者生产,由于原材料有限,在林业产业方面的投资资金严重不足,与此相关的大多产业处于初加工阶段,工业附加值低,并且原料浪费严重。二是在林业基础领域的投资资金不多。由于林业的生态周期较长,产业的价值不高,难以引起社会资本投入到林业“种植”项目中。其他农业产品生产周期短,投入效率高,转型快,投资风险低,而林业投资相对周期较长,投资风险较高,投资吸引力较低。同时,受到土地限制,管理难度大,影响着林业经济的发展。三是缺少政策性资金扶持。由于林业经济的投资来源有限,投资风险较大,对社会资本吸引有限,而政府对林业经济的支持不足,从而导致林业产业资金不足,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四是分散经营,产业化程度低。如今,随着经济集中度增强,林业经济发展也需要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然而,我国林业管理发展存在很大问题,经营方式较为分散,大多处于粗放经营状态,集约化管理低,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林业经济的产业链程度较低。

(三)林业经济管理的科技含量低

首先,表现为我国的育林造林科技含量不高,林木成活率低,增加了育林成本。一部分区域营林造林技术手段弱化,有的依靠人工进行育林管理,人工成本投入较大,育林效益不高。其次,林业管理方式落后,一些地方没有做好科学的植被分布,导致造林成活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存在着“望天收”的现象,使培育成本出现大幅增长。此外,造林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难以达到造林标准。最后,在林业经济的产业开发上缺少科技含量,不能对林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导致林业产业链短,产业附加值不高,影响着整个行业经济的发展。林业经济的保护力度不大。林业资源有着较强的特殊性,推动林业经济的发展,应当做好林业资源开发和保护工作,然而,现阶段,社会上对于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大。一是没有做好林地有效保护,有的地方对林地进行开发建设,而没有进行复垦育林工作,导致林地面积减少。二是林地开采没有进行规范管理,乱砍滥伐现象较为严重。三是林产品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较大。

二、完善林业经济管理的具体对策

(一)提高对林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认识

现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林业管理的重要性逐步为社会所认识,发展林业经济,能够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政府要发挥重要作用,做好林业经济发展规划,提升林业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要做好林地发展规划,在保障现有林地的基础上,不断扩充林业经济的“种植”面积,提高林业种植覆盖面。一方面,在加强对现有林地重点保护,对于林地占用,要实行占一还一的原则,保持林地面积总量不得减少;另一方面,动员区域内的农民利用房前屋后空余位置进行造林育林,增加林地的机动面积,促进林业经济总量的提升;此外,加大对城市区域林地种植,在城市开展见缝插针开展造林育林工作,提高林覆盖率,通过多样化的育林渠道建设,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上台阶。

(二)加大资金投入,壮大林业经济发展的实力

林业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各类资本的投入,为此,需要政府制定好相关投资政策,吸引各类资本投入其中,共同推动本产业发展。一是要加大林业经济的生产加工类资金投入,用投资带动林业经济发展。为此,需要在林业经济加工利用上下功夫,对林业经济进行深度挖掘,做好深层次的加工,提升林业经济的增加值。二是加大林业经济的基础环节投入工作。林业经济发展受到诸多条件限制,生产周期较长,为此,要保障林业经济基础环节的资金投入,需要整合林业经济管理条件,对林业种植进行优化安排,在种植方面进行合理布局,种植一些经济林,速生林,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使投资人有利可图,从而愿意加大资金投入。三是政府要加大对林业经济的补贴力度,相对于其他农业产品而言,林业经济发展缺少明显优势,为此,需要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吸引各类资本的投资热情。一方面政府实行政策引导,给予投资补贴,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比如在造林育林环节,政府要加大补贴力度,引导各方投资造林育林工作,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社会参与到此项投入中。在工业加工生产环节,鼓励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做好林业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从而促进林业产业的增加值提升。在林业基础领域,政府要做好基本建设配套,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保证。四是整合产业布局,推行产业化发展。林业经济效应的增加来自于产业链扩充与发展,现阶段,我国林业产业链程度较低,发展空间较大,因此,需要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变化,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做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形成市场接轨,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促进林业产业经济效率提升,探究林业经济管理现状的有效策略刘波(长春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现在,我国林业经济管理面临重大挑战,林业经济科学含量低,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发展难以推进,对林业经济发展造增加林业经济的总体收益,推动林业经济持续发展。

(三)提高林业经济的科学水平,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的效益提升

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林业经济管理也要考虑效益问题,根据林业经济管理的现状,唯一提高林业经济的科技水平,才能尽快提升林业经济管理的效益。一是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强对造林育林指导,提高造林育林成活率,降低造林育林成本。二是做好林业植被优化,采取先进的管理方式加强林业经济管理。要改变对林业经济传统的放养方式,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技术运用到林业经济管理中。要对各地自然条件进行研究,做好林业经济培植探索,提升林业经济管理质量,促进林业经济效益提升。同时,要做好育林管理人员科技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使他们能够掌握林业经济管理流程,按照科学化方式进行操作,减少失误率。三是做好林业经济的产业链开发研究,完善林业经济的产业链,使林业经济产业链条得以延伸,能够创造出最大价值。

(四)加大对林业经济的保护,推动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林业资源虽然可以再生,然而,再生的周期较长,投入较大,如果不能有效保护,做好合理利用,就会对林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为此,需要做好林业经济的保护力度,做好保护性开发利用,保证林业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一是对林业经济实行动态管理,实行总量控制。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一些地方扩张较快,区域内的林业资源会被占用,单纯依赖对原有林业的管理控制显然不太现实,为此,需要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做好开发利用与规划协调统一,实行林地资源占补平衡,保证占用的林地资源在异地得以复垦,使其总量得以平衡。为此,需要加大林地监管力度,对林业资源进行跟踪管理,防止只顾开发不顾复垦的现象发生,使林业资源得以破坏,无法修复的问题出现。二是规范采伐管理,实行有序开采,保证林业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要对林木采伐进行规范,制定采伐计划,保证开采的有序性,防止一部分人员为了短期利益,过度开采对林业资源及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三是要做好林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要制定林业利用计划,对林业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最大限度地提高林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林业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减少林业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浪费行为发生。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措施

1引言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融入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各个领域的发展规模也发生了很大改革,农业经济管理的重点是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加工经济的有效应用。在新农村建设日益推进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必须针对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实行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基于此,阐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总结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2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农业经济是贯彻并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市场经济、劳动力资源等条件,针对市场经济做好再分配,确保农业经济发展进入正规,有效地开展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农业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发展和当地的经济发展联系十分密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科学发展,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为农村经济调节提供支持,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持续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局限性问题,合理地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实现农村地区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制度基础,有利于明确农业经济发展方向和地位,为后续农村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规范的制度作为支持。

3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农业经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民群众不注重传统农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农业经济无法实现有效应用,阻碍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很多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无法清楚地认识市场环境,未针对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导致农业经济管理无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引发农业资源浪费问题。3.2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在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很多农产品生产效率相对较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投入的资金有限。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导致农产品生产效率有所下降,且各级农业部门投入的资金无法满足实际要求,导致农业科技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及时地发现人才、留住人才,为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提高农业经济的整体水平。

3.3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在新农村的快速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国农业产业在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人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作为支持。现阶段,我国农业金融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很难集中分配农业运营过程中的管理者,且农村金融单位无法发挥出农村政策的优惠作用,阻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无法有效地建立农产品衔接制度,导致农业生产应用水平有所下降,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未建立有效的连接体系,农产品经营者很难获取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农业生产体系得不到优化,无法实现精准化农产品加工的目标。

3.4农业经济管理人员执行力薄弱

在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全面、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无法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很难与时俱进地更新并补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的有效执行,不能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预期目标。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无法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建设新农村贡献的力量也是微乎其微。

4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

4.1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行全面、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合理地规划并安排农业经济发展环节和流程,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建立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管理部门需要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当地农业发展水平等各项内容,以此为基础制定满足农村地区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合理征用和流转农业用地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劳动力外流现象,避免出现土地闲置问题。除此之外,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还需要根据农村地区特色,合理地调整农业经济管理结构,实现农民群众和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各个地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2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过程中,农业部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整体生产效率,为了有效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深入改造基本的农田基础设施,增设农机道路网、防护林网、农业电网、输变电配套设施建设,以实现农业作业的机械化。同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农田水利设施匮乏问题,管理人员需要注重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大力推广节水高效农业的发展,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农田,并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确保农田基础水利设施运行的问题性,以创造更多的效益。其次,农业经营管理人员需要注重农业机械化作业能力的提升,深入分析农产品种植、收获人力资本消耗量大的问题,农产品生产者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方式,注重农产品机械装备总量和质量的提升,并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建设具备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机械化作业模式。为了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机械化作业难度大的问题,科技工作人员可以大力开发机械化种植技术、收割技术,为油菜、棉花等农作物的生产提供支持。除此之外,农业管理部门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农机具安全使用制度,建设规范的农机具维修市场,建立农机具第三方供给机构,形成农业机械作业的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为农民群众创造更多效益。

4.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在农业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不断调整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金融扶持体系、农产业销售制度,为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支持。首先,根据农村地区特色和农产品项目,优化各项政策,实现特色农业到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的转变。其次,大力发展绿色农产业,以满足生态环保的发展要求,并创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提高当地农业的综合实力。最后,在农业经济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和存储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并加强农产品和当地加工企业的联系,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4.4提高农民农业经济管理素质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应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并与时俱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另外,农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解决农业经济发展问题,为新农村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5结语

篇(4)

在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大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更多的压力和挑战,并且对农村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就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而言,农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十分必要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基础上,应当积极探讨有效途径及策略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稳定良好发展。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1.1 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念逐渐现代化

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管理要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必要任务。另外,由于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使农业经济得到良好发展,应将农产品深加工作为重点内容,不但要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加以重视,同时也应当更加重视农产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趋势,而经济管理方式及理念的转变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必然成为主要方向。

1.2 农业经济管理呈现信息化发展趋势

随着当前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各个领域内均得到广泛应用。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为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发展速度,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必须要实现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农业经济信息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发展及应用,在农业经济中的各个方面信息化均得到渗透。通过实现农业技术信息化,可使农业科技研究成果转变成为农业生产力,从而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得以提高,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能够起到较好促进作用。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主要方向。

1.3 农业经济管理逐渐实现生产化

在当前越来越多农业合作政策不断出台情况下,社会上很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也得到较快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农业经济产业化机制也得以更好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开始逐渐实现,农民经济水平得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得以进一步增强。因此,在今后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的实现也必然成为新的趋势。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有效途径

2.1 积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在现代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为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合理规划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属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而言,应当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积极进行创新及改革,对于传统管理方式应当尽快改变,应当依据新农村发展趋势将管理方针进行改变,从而制定合理管理制度,使其能够与时展及当地发展情况相适应。在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应当从以下方面作为入手点:其一,将传统农业发展方向改变,将经济结构融入,从而使农业发展速度加快,使农村整体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其二,将传统农产品外形转变,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加强农产品合理化生产可使食品安全性得以有效提升,从而使市场影响力得以提高,使?r产品发展渠道得以拓展,促进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

2.2 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

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对农业经济发展及管理加强重视及投入,应当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基础,积极建立合作社,充分重视原材料生产加工,从而使农产品原理基地建设及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能够得以真正实现,并且要保证这些新建工程能够满足新农村建设有关需求。另外,对于当地农产品龙头企业及重点产业,政府应当积极加大扶持力度,从而使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因素之间能够加强联系。此外,政府应当积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从而使农业经济得以更好发展,对于专业化合作组织,应当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进而积极带动农业经济提高与发展,使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2.3 进一步加强农民利益管理

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民利益管理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这是因为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的利益成为重要因素。所以,在现代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完善农民利益管理机制,对农民利益不断加强重视,努力维护农民权益,对于农民需求及所出现问题应当积极解决,从而避免农民利益受到损害,使农民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使农业经济管理得到更好效果。

2.4 推进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农业技术的应用方面,信息化过程使得其向农业生产力转变的周期和效率大大提高,在指导农业生产、保证农业增收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且这种信息化的过程也已经实现了和农业经济管理的融合,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和农业管理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大大加强对基层农业管理人员信息化的意识的培养,进而在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终端保证管理效果的实现。

篇(5)

1.浅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格局的逐渐铺开,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诸多产业项目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新科技、新工艺、新管理模式的促动下,以及在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其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及其发展仍不够成熟,需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并建立其独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依赖其自身的管理体制建设与适度改革。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强势格局的显露出来,国家整体经济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给我国各行各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农业始终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必须持续性推进的核心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行业特点来看,农业既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关乎到民生以及国力。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属大势所趋。事实上,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其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改革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延伸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改革步伐的加快,而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高效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农业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在实践管理中,要正视农业生产在我国整体产业链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农业生产及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落实各项基础的农业生产环节。同时,还需要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联,在原有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逐渐将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渗透其中,强化农业集约型生产管理的总体效能,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管理作用。

二、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1.改革并实施管理体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独立性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未来规划中,管理体系的运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其剔除了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政府职能干预的部分内容,从而强化了在实际工作中的组织地位,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协调之下,逐步增强农村农业产业项目的实际生产效能,形成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化调整机制,有利于农业体系当中资本的流通,促进农业发展。

2.将多种农业经济形式与农业改革相契合,构建符合时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框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而言,将科技兴农、服务兴农等多种管理体制与实际产业项目相整合,鼓励多渠道发展农业经济,令其在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协调之下,积极引导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具体的情况来看,科技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融合,对于该领域改革来说十分关键,尤其是诸多规模化农业生产项目的执行,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及其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都陆续引入了带有服务职能的项目,以及启动了相关的配套机制,从而激发出农业经济管理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实质上,这就是目前所能实际操作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有效策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为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入改革带来了启示。

三、结束语

篇(6)

 

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能够有效的打破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并充分的调动起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解放,从各种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打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有效的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三农”问题,可以从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入手,有效的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中的落实。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够在农村工作中更好的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中需要充分的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创新,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为农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树立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这对于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业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对高水平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更需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还需要重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此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单一的生产要素的流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经济管理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创新,随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改变,农业的发展理念也发生改变,导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民耕种逐步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建立品牌化的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的发展空间和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且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为农业经济发展树立良好的发展方向。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有效的统一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并优化对资源、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进行配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农业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的特点,在种植经营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充分的利用政府的主导地位,使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其重要职能作用,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统一规则和管理,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整合农业经济管理资源。可以将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整合在一起,强化合作的力度,以此来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服务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信息之间共享机制,打造农业信息系统化和资源共享化的平台,加快推动农业经济数据的共享,为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构建农业信息服务队伍。通过强化农民的知识培训,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同时在农村中普及知识信息教育,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为农业经营管理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快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农业信息化网络与传统媒体有效的进行结合,而且政府与农民也要做好配合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与国际接轨,有效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要贯穿于整个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而且在农业技术、市场及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手段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使农业此济能够紧跟时展,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支持力度,更好推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7)

关键词:新时代;林业经济;管理

林业是实现森林综合利用的基础产业,具有生长周期长、经营风险高、效用多样的特点,涉及到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经济作物及农产品供给等多个方面。

1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1林业经济管理意识不强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各项技术飞速发展,但林业经济管理水平较低,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林业经济管理体系与产业链[1]。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及林农对森林及利用尚未形成规范,部分地区缺乏对于林业经济管理的意识,对本地区林业的优势及缺陷认识不足,与新时期的市场需求严重脱轨,未能通过林业经济管理有效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

1.2林产品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

林产品主要是木材及其副产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木材及各种木材加工制品,另一类是经济林及森林副产品。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对于林业经济效益的认识程度仍停留在“伐树卖钱”或木材加工层面,只是通过增加销售林木或木材加工制品数量提升经济效益,既不利于森林发挥改善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职能,同时也限制了林业的经济发展,无法为林区群众提供脱贫致富的途径。

1.3林业经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

先进的林业经济管理离不开林业经济专业技术人才。一个行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不断创新,因此林业经济管理人才对于行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与国外的行业水平相差较大。随着林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增加,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地大物博,但林业经济专业人员较少,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的要求。

2实现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2.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林业经济意识和管理水平

新时期,实现林业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的发展,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森林对于人类的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才能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林业经济的自然性、技术性与经济性进行有机结合,对林业生产、经营、建设的相应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监督和管理,并对现今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及管理体系进行评估、分析及比较,不断完善林业经济管理制度,在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有效提高林业经济管理水平。我国林业经济管理需要大量林业经济专业人才,为缓解专业人才总量不足的局面,应突破系统、部门、地区界限,实现人才共享,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在引进人才、保持原有身份与利益状况下,充分激发人才潜能,使之得到科学合理的应用。引入现代化技术系统打造人才库,搭建人才信息网络,积极发展数字林业。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合理统筹全局,整合人才资源,进而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源与智力支撑。

2.2应用先进经营管理策略,完善新时期林业经济管理体系

传统的林业经济管理制度已经无法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应用先进的经营管理策略,完善新时代林业经济管理体系,是实现新时期林业经济有效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明确林地的性质与产权归属,在保护农户个人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集体利益。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人的主体地位。完善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制度,依法把立地条件好、采伐和经营利用不会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造成危害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商品林;把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脆弱区域的森林和林木划定为公益林。对商品林,农民可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向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利用森林景观发展森林旅游业。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林地承包经营人采取多种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主动投身于林业经济工作中,进而带动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促进林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其次,优化林产品结构,构建完整的林业产业链体系。在抓好传统木材及各种木材加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及森林副产品,培植林业龙头企业,推动林产品精深加工,实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走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发展道路。例如,浙江省将人工板材、制浆、造纸、纸制品产业与林业发展相结合,构成了从木材出发,到纸制品结束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带动了当地林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了浙江省的支柱产业之一;黑龙江省积极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因地制宜扶持林区内贫困户生产木耳,并形成产业,增加收益,实现了当地林农精准脱贫。再次,坚持生态生计有机结合,创造林业经济管理新模式。在脱贫攻坚的大形势下,林业不仅要着力打造绿水青山,还承担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重任。以山西北部地区为例,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要想给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就要发展、壮大林业经济。但目前的发展现状可以简单概括为“品种单一、种植分散、管理落后,产业化规模不够”。近年来,当地政府按照“企业投资引领,政策适当倾斜,农民入股参与,利益共同分享”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贫困县为重点,培育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整合生产要素,解决群众无力经营、分散经营的难题,精心培育、发展、壮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林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品牌,努力引导各类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贫困地区,在拉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上,为林业产业发展铺路搭桥,形成从育苗到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