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业务特点

金融业务特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金融业务特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金融业务特点

篇(1)

1.1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缺乏足够的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的功能都比较单一,再加上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金融业务的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其会计核算没有受到从业人员的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然而近年来,由于我国国内存贷款利差的不断缩小,大大降低了传统银行业务的利润获取空间,再加上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内银行开始关注金融业务的竞争空间和发展潜力,银行开发金融业务逐渐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不过我们也要看到,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银行从业人员从思想和观念上还没有对其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这就对银行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银行金融业务目前存在的会计核算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制度建设滞后,对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二是监管部门和银行管理者都没有正确认识金融业务给银行带来的高风险,导致这部分会计信息严重缺失,缺乏必要的防范措施,一旦出现疏漏之处,必然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三是金融业务的发展与会计核算及其信息披露状况严重脱节,使一些金融业务缺乏会计核算信息结果和反映。

1.2银行金融业务的定义和范围不清,且缺乏明确、统一的核算规范

在银行业务中,中间业务范围大于金融业务,但是很多银行将金融业务和中间业务混为一谈,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准则只是关注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而不负责具体核算对象的制定,因此并没有对两者进行区分,再加上金融业务的基本范畴没有明确界定,缺乏规范和引导,从而导致金融业务的快捷核算数据不实。到目前为止,我国会计法规以及监管指引都没有对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是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要求了部分已经存在的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规范作为基础,金融业务的信息披露要求也就无法实现。另外,现阶段我国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四个特点:自定原则、自立规矩、自我监督、各自为战。这不仅难以保障金融业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也使各个银行所披露的金融业务信息缺乏可比性。如果任由这种现状发展下去,最终可能导致有意或无意的虚假金融会计信息的形成,给金融业务带来经营风险,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银行经营决策行为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督行为产生误导。

2、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的改善策略分析

2.1正确认识会计核算对银行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控制过程、总结观念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职能,其中控制过程主要是指通过货币计算来核算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项经济活动,因此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就是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银行金融业务的会计核算也是对其业务发展过程中的各项经济活动的反映和体现,通过它所提供的信息,银行管理者可以对金融业务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认识其中存在的风险,采取积极的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并对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因此会计核算对银行金融业务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必须要受到银行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正确认识。

2.2对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

要想使银行能够根据业务的性质来判断金融业务的范围,提高银行金融业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可比性,就必须要对金融业务会计确认标准进行明确和统一。首先,银行要积极制定金融业务会计确认的判断标准,将金融业务与中间业务或者其它业务区分开来。在制定中尤其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银行金融业务所承担的权利或义务会否给银行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收益;二是银行是否因该项业务承担了直接或间接的权利或义务。除此之外,财政部门和监管部门也要对金融业务中的业务或者有负债业务等风险性业务的会计核算、会计确定、会计计量、会计披露等进行强制性规定,而对于那些满足终止确认条件的证券化信贷资产等金融非风险性业务,则只需进行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就可以了,其它的实际要求则需要根据银行的管理特点来确定。其次,制定金融业务会计科目设置的指引。财务部门必须要重视会计核算的管理和监督,规范性的指引金融业务的会计科目设置,并尽可能使其与银行监管部门对相关业务的流程和管理规定统一起来,这样就使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数据相匹配,可以为编制监管报表的统计提供方便,对于银行金融风险的监控和防范也具有积极意义。

2.3对银行金融业务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

要提高银行金融业务会计信息规范性和可比性,就必须要对其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规范,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充分考虑核算方法的可操作性。在金融业务的核算中,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例如核算是否与国内金融环境和银行管理能力相匹配,是否符合监管机构对银行金融业务的管理要求等;二是准确反映表外业务的风险性质。银行金融业务的产品结构和权责风险之间差异很大,金融业务会计核算要想清晰的反映银行在金融业务中所承担的权利、义务、收益以及风险,就必须要在会计核算方法中将其差异体现出来。

3、结语

篇(2)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如今互联网其已经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占有了重要地位,其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也都逐渐显现出来。而对于互联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其对于金融业务来说影响更大。而要想使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可以更好的应用,就必须要将其对金融业务发展的制约性问题都解决,将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应用的风险都降到最低,这样其才会保证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更好的应用。本文笔者就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难点以及风险进行分析,结合互联网发展情况以及我国金融业务的特点,对改进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希望可以对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有所改进,促进金融业务中互联网的应用,为金融业务发展提供更多帮助。

二、我国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随着互联网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在我国金融业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而其在金融业的应用现在可以说是迅速发展。在2012年我国就已经有电商巨头在金融领域中大展拳脚,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独特性,其也在以非常快的速度在金融业中发展和应用。而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其在我国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已经可以说是不容忽视了。

(二)我国经济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我国的经济结构现在仍然是属于二元经济,这也就导致了我国金融体系其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政府监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正规金融机构,一类是不受政府监管部门对其资金等进行限制的民间金融。这两种金融模式之间其有着各自的优点,并且已经形成了一种互补的关系,正规的金融企业其自然是由于各方面都比较好,其有很多的优势,不过由于其对于个人以及小额贷款等不重视,这就使得民间金融机构存在是必然了。民间金融机构其存在虽然可以帮助很多个人以及零星的小额贷款需求的人顺利实现贷款,不过其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就是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方面不到位,就导致了其发展受到影响,其很难做到有一个长远的发展,会出现信贷危机。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前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金融行业其应用的广泛程度也在不断扩大。而且由于我国金融业的特殊性,金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其运作与发展也正在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使得其人们在进行金融业务办理的过程中更加的方便,这不但对于我们进行办理的人员来说方便,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也可以大大节省其时间。同时,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其对于个人以及中小企业的资金等问题带来了更多的方便。而且在互联网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这方面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步之中,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其也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便利。

三、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中遇到的难点和风险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其在金融业务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地扩大,不过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难点和风险,以下是对这方面的问题的简单总结。

(一)安全风险

大家都知道网络是一个虚拟的平台,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都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的,如果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会导致有欺诈的现象出。而且有的时候,有的人会通过多账号注册,或者是造假等行为来进行非法的集资。这是互联网在金融业务中应用存在的一个安全风险,同时,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还有各种各样的黑客和病毒出现,就是我们平常所使用的个人电脑中也会经常有这样的病毒,其会对我的隐私以及信息安全等造成影响。对于金融业务中,其会涉及到大量的资金,要是遇到病毒的入侵的话,其对于我们的财产安全也会有严重的影响的,同时其对于金融经济的正常运行也是会有严重的影响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中,安全问题其已经成为了制约现在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监管风险

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其是离不开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管的,必须要保证其监管到位,才可以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在现在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过程中,其监管的成本比较高,政府在监管的过程中仍然没有一套完善的监管体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带来了影响。国家应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有一套完善的方案,保证其监管可以真正的有效,切实的达到我们所想要的监管目的。同时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应当对各方面进行均衡的管理,通过这样的管理方式才可以使其达到最好的监管效果。同时在进行监管的过程中,政府也应当注意其在其中所占的地位,要有一个监管的度,不能过多的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干涉,不过也不能放任不管。监管得到完善以后,才可以将监管方面的风险彻底的杜绝,这样才可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利进行,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三)信用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其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其并不需要交易的双方见面,也不需要委托人,因此信用就十分重要。而且信用也是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正常办理的关键基础。不过由于我国的信用制度体系本身就不完善,网络的信用体系存在的风险也更大。而且现在我们大家看到的媒体报道的关于各种金融机构的网上交易平台骗人的也非常的多,这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信用风险也就更加担心了。

四、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改进措施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范围的扩大,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也非常的快速,而且前面已经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这就足以看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在未来对我们的生活的影响。不过由于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要是想达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同时也要在这方面多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一)完善安全管理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来说,安全是最关键的一点。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要逐步建立其一套完善的交易方案,以及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了解的方式以及平台,这样保证双方的信息对称,也就可以大大的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方面出现的问[1]。同时还应当注重对网络交易平台的建设,防止出现一人注册多个账号的现象出现。

在对待病毒以及黑客的公交方面,也应当加强技术方面的完善,通过这种方式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将由于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样对于顾客来说是一种保证,同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其也是一种保证,可以使其在顾客心中的地位进一步的提高。

(二)政府加强监管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来说,政府的监管其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的不容忽视的。政府必须要指定相应的监管方案,对互联网非法集资的团体以及个人等进行严格处理,为正规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中业务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2]。同时,政府对待民间金融机构的互联网的发展也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合理地进行这方面的规划,使民间金融机构以及正规的金融机构在互联网中的发展都得到保护。

除了监管以外,政府还应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运用科学的眼光,通过法律、行政等方式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调[3]。这样可以减少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少走弯路,也有助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信用评级制度

政府应当推广信用评级制度,对金融业务的交易前、交易中以及交易以后的信用都进行严格的认证,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在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业务办理的过程中的异常用户,对金融机构的利益是一种[4]。同时,对金融机构的信用也应当进行评级,这对于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了解会有所帮助,可以让顾客在进行办理的过程中对所选择的金融机构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信用认证体系,这样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将会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篇(3)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184-02

金融业务创新,事关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体系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实现快速发展。正确分析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积极采取新的措施推进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经济增长,提升发展活力的重要改革之路,对于金融业务创新的分析研究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性

1.可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只是以传统的金融业务为其主要的经济来源,例如存贷款业务等,单一的金融业务形式也导致了业务范围较窄,商业银行的经济增长来源较少,不利于其经济绩效的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实施金融业务创新,则可以有效的拓展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范围,为银行增加其利润渠道,经济增长的方式也多元化,进而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2.金融业务创新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没有业务创新,那么国有商业银行就难以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推动金融业务创新,使得其自身的金融体系更加高效合理,业务发展模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新型金融产品及其相关服务的推出,很好地优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进而能够增强其经济实力,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竞争力,使其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金融业务创新能够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也日渐增多。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积极进行金融业务创新,通过改革应对市场的竞争与风险。推行金融业务的创新,能够有助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健康有序的市场发展机制,使银行的各项业务都能在市场中实现长效发展,进而能够很好地防范经营风险,可以有力地抵御市场危机,实现平稳快速发展。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中的问题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有了一定的发展,不仅金融业务在逐步实现综合化,例如设立基金以及保险公司,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也扩大到了国际市场,实现了国际化。与此同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也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发展了现代电子交易业务,产品类别也较为丰富。然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金融业务创新缺乏系统性。其创新金融业务大多是建立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之上,因此金融业务创新只是停留在了再加工的层次上,是对原有业务的一种拓展。这样的金融创新没有根本性变革,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创新金融产品,也就缺乏系统性,新型金融产品带来的附加值也较低。

2.主要借鉴国外模型,自主创新较少。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当下的金融业务创新举措,不论是金融体制改革还是新型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在借鉴国外其他银行的一些创新发展模式,只是将国外的金融业务体制照搬引用过来。没有自主创新的金融业务创新是缺乏发展活力的,这样的金融创新与自己国家的发展实际相脱离,难以真正激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

3.金融业务创新的质量较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尽管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金融机构的网点,金融业务的种类,其数量都有了快速的增长,然而这些金融业务的创新都是集中在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上,缺少内涵型的金融业务创新,只是追求数量,而没有提高金融业务创新的质量。

4.创新人才匮乏,缺少技术支撑。人才既是创新的基础又是创新的重要保障,实施金融业务创新,需要先进科技的力量,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当前的金融业务创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网络化、自动化,但是还处于创新的基础阶段,缺少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力量,技术创新也就难以实现较大突破,成为了金融业务创新的瓶颈。

5.创新业务的监管力度不够。我国的金融制度还不够健全,也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业务创新上。监管力度不够,业务创新缺乏有力的制度规范,导致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现象,扰乱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亟需加强监督管理工作。

三、促进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策略

1.立足市场,以用户为核心来实施金融业务创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只有立足于市场,以用户为核心,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首先,只有立足于市场才能保证金融业务创新的可行性,即根据市场发展来创新金融产品。其次,以用户为核心,要求商业银行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完善用户体验,根据用户的反馈来改善金融创新产品,使新推出的金融业务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

2.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为金融创新组织队伍。人才是银行业务创新的首要前提,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就必须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需要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体制,系统地对岗位职工进行业务创新知识的培训。培训工作要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使培训出来的员工能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其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还要注重外语、人际交往等能力的培训,全面提升银行职工综合业务素质。通过综合培训,组织一支有创新能力的队伍。

3.把控好成本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需要考虑银行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时,需要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切不可盲目跟风。金融创新要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的成本投入,以切实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利润,为银行的经营绩效服务。同时还要及时防范金融业务创新可能会带来的财务风险、银行信誉问题等不利因素。只有把控好金融业务创新中的成本与收益间的关系,以及充分做好应对经营风险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能够健康有序地进行,在稳定中寻求金融业务的创新突破。

4.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加强技术创新。近些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客户端这一应用形式的普及,对与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为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需要充分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实现突破。例如,现在很多国有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客户端,以及官方微信平台等新型金融业务平台,加快了商业银行的业务效率。在未来的金融业务创新道路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然需要围绕移动互联网来进行业务创新。

5.加强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工作。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强。一是要转变监督管理的思想观念,需要认识到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和服务是一个辩证的整体,让监管在服务中进行,反过来让服务促进监管工作的发展。二是完善金融创新监管体系,既要设立监督管理的行政部门单位,成立专门的金融业务创新监督管理体系,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数据库,通过金融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科学高效的对金融创新业务进行及时的监管,不断完善监管信息系统,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工作效率。

结语

金融业务创新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市场挑战,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法,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因而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业务创新需要及时反思,针对创新中的问题要采取改进措施,以不断完善自己的金融业务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杨文虎.金融创新、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2009(11)

[2] 白钦先.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J].华南金融研究,2003(3)

[3] 樊志刚,马素红.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新特点与国内商业银行的策略研究[J],金融论坛,2006(4):3-9

[4] 刘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金融学,2007

篇(4)

1.互联网金融概述

1.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本质上说互联网金融是利用网络技术搭建于传统金融模式的一种新型的金融业,它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极大地扩展了金融市场,它不仅对互联网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还客观上有利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和盈利更为丰厚的投资场所。

1.2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理论

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功能没有发生变化,金融的契约内涵、金融风险等也没有发生改变,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和组织形式却受到互联网技术和精神的影响。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是互联网特有的交换理论,互联网的存在使原本不可能实现的交易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且交易的双方不需要中介的参与。这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活动有着极为强大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1.3研究互联网金融的积极意义

总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使人们对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形式以及交易特征有所了解,方便人们在网络生活中进行金融行为决策;发现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则是对未来金融活动的评估,对金融行业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当重要。

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2.1金融贸易的形式

我国金融卫星通信在网络中的运行,构建了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金融信息系统、金税信息系统和中国证券交易系统等。这些金融系统的建立直接使得现实金融交易的形式可以在网络金融发展中继续进行。因此,网络金融贸易的主要形式仍以传统金融贸易的投资、融资为主,只是贸易的途径有所变化。除此之外,互联网发展与电子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各种金融企业如商业银行、借贷机构、信贷公司等实现了网络业务的发展。网络银行的出现和网上金融产品的购买使得目前的金融贸易从窗口化转为网络化。受网络支付形式影响,第三方支付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贸易的特有形式之一,专门针对网络人群的多种理财产品也纷纷出炉,如“余额宝”等。

2.2金融发展的途径

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发展的途径较传统金融模式有所改变。在传统金融模式中,金融发展依靠金融业务工作人员的推广以及金融机构所做的广告;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金融业务的开展可以通过多个平台实现:首先,网上银行业务开展使得原本银行卡所具有众多金融业务都能够在互联网中实现,银行系统中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银行可持有者所预留的联系信息进行银行业务推广,只需要发短信或者打电话进行业务推销即可,不需要进行一对一的现实业务销售;其次,由于网上银行的便捷性和节省人工等特点,为金融机构节省大量开支,将这些开支用于个人和企业客户所持有的银行卡的“返利”活动中,使人们能够更加主动地了解网络金融业务。

2.3金融业务的特点

网络金融业务除了具有虚拟性、便捷性和节约成本等特点之外,还具有广泛性特点并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些金融业务特点同时也是互联网服务的基本特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广泛性特点表现在以网络银行为首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推出的金融业务模式的相似性上,只要一种网络金融产品风行,就会有多加银行相继在网上银行中推行此业务或者积极与第三方金融平台建立联系,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多个网上银行的兼容就是网络金融业务广泛性的特点表现;网络金融的不受时空控制性也表现在网络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即在网络银行中进行支付、转账、查询、缴费等业务,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银行卡所在地的影响,网络模糊了银行系统的地区差别,使金融业务的服务时间完全做到了“24小时不打烊”。

3.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凸现出来的问题

3.1金融平台建设问题

金融平台是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下的金融平台包括各大银行的网络银行系统、手机银行系统、具有支付功能的软件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信贷平台等。这些金融平台的发展历程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的作用不一样,在网络金融中所占据的地位也不一样。网络金融平台建设的不协调使得网络金融服务和金融交易存在失衡的问题,例如网络银行能够承办的大笔存贷业务数量远远小于现实银行,这就意味着,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本身还存在着不完善的情况,即便是网络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对于网上金融的认知度还远远低于其他日常生活行为。

3.2网络金融的安全风险问题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网络金融安全的风险越来越严重。在传统金融模式下,人们进行金融业务依靠银行单据,信票是纸质的,并且由三方保存,能够保证金融行为的妥帖,但在互联网金融交易过程中,金融交易双方不见面,所进行的交易实际上是信息的交换,交易双方也不能产生即时的、可以当做凭据的信票,金融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篡改,金融交易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很可能造成交易一方的巨大损失。

3.3金融业务载体的统一性问题

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互联网金融载体与现实金融载体的不统一。金融载体即人们实现金融交易时必须使用到的工具或者信息,如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需要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等。作为互联网金融代表的网络银行登录方式不一致,有些银行采取U盾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账户密码结合的登录方式,有些银行采用手机校验的登录方式,虽然不同的登陆方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网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但每种登录方式都与现实银行金融业务载体不同,一旦人们要在网络与现实中同时办理金融业务,就需要准备两种完全不同的业务载体,这阻碍了网络金融业务和现实金融业务的相互转化和有效联系。

4.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

4.1网络金融平台的综合建设

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止于在网络上实现一系列日常活动行为,实际上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引领人类社会进入完全的网络化时代。在网络中实现一切事务成为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互联网金融也必将打破网络银行独占鳌头、第三方支付平台单一的局面。综合性更强、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参与进来的网络金融平台建设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题。网络金融平台建设将实现多家银行的网络银行或手机银行的整合,使各种金融机构都能在同一个金融软件上显示出来,人们打开软件就犹如到了网络上的“华尔街”一般,只需要登录一次账号,就能够实现在多个金融机构中的金融业务办理。

4.2网络金融安全保障更细致

网络金融的安全问题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而网络金融安全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也有赖于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仍以2进制代码编程为基础,但在未来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各种生物科技也许能够参与到其中,每个人的网络金融数据信息将以特殊的,非代码式的保密形式加以保护,如个人在办理银行卡的同时写入指纹,而在手机和电脑的网络金融平台上也写入指纹信息,网络金融客户端的指纹信息与银行卡所记录的指纹信息一致,该银行卡所包含的一切网络金融交易才有效,这样就能够妥善保护网络金融客户的信息安全。

4.3 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

伴随着信息技术而产生的众多网络工具都越来越简便和小巧,人们倾向于将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的边界虚化,追求现实生活的精致和高效,而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符合人们对网络社会发展的追求,即网络金融与现实金融的载体相统一。例如,网络银行的登录方式与现实金融业务的办理所需要的文件相同,使客户不受复杂的文件信息所困扰,又如,银行卡写入网银信息,使客户可以通过扫码登录网银,进而实现网络金融交易。网络与现实金融载体的统一是网络金融业务与现实金融业务统一的必经途径,也是网络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

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县域金融;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129-03

县域金融业务指的是县及县以下行政区内的金融业务。县域既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地区,同时也包括加快建设的小城镇与中心集镇、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东部沿海县域。县域金融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金融,既包含传统的存、贷、汇和微型金融,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规模化融资、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等高端金融服务需求。

一、商业银行开展县域金融业务的可能性

(一)县域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村城镇化向纵深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县域新型工业化蓬勃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发展县域金融市场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将带动金融服务需求大幅提升。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在县域地区的渗透率仍然较低。2008年,县域贷款占县域生产总值比重为40.2%,而城市地区这一比重则高达171.5%。我国城镇化率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东部的县域金融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中西部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县域经济中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金融机构的“蓝海效应”

本文“蓝海”一词来源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W·钱·金教授和勒尼·莫博涅教授所著的《蓝海战略》。要赢得明天,企业就不能靠与对手“硬碰硬”的竞争,而要主动去开创一片“蓝海”,即蕴含巨大需求的新兴市场空间。这种“价值创新”的战略行动,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飞跃,使企业彻底摆脱竞争对手。

“蓝海效应”是指中国农业银行开展“三农”业务所带来的增值效应。专家认为,“三农”业务是农行的核心亮点和一张王牌,农业银行的县域金融市场“蓝海战略”顺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三农”业务这片“蓝海”将为农行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县域金融业务的发展前景

全球最赚钱的银行不是花旗,也不是JP摩根,而是孟加拉国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乡村银行。虽然县域金融业务规模有限,但可以收取比较高的利率,坏账率也比较小。如果做得好的话,县域金融业务也有望成为利润较高的银行业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定位、客户、产品趋同,在大中城市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县域广阔的蓝海市场正越来越受到各家金融机构的重视,各家金融机构均把发展县域业务作为新的商机。开辟县域蓝海,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是商业银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县域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商业银行来说,抓住了县域,就抓住了未来。

二、商业银行开展县域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各商业银行虽然在总行层面的管理能力很强,但基层分支机构却很弱,商业银行的管理升级,尤其要注意基层的提升,否则县域金融业务就很难实现盈利。

(一)县域金融业务成本高

县域金融客户信贷需求时间急、金额小、使用频繁、期限短的特点,决定了在提供信用服务时要占用更多的人力、设备和物理网点资源。即一定量的县域信贷业务需要更多的资本投入来支撑,其运行成本要高于城市信贷业务。

县域信贷业务的高成本,主要体现在管理成本和贷款损失成本两个方面。开展县域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始终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客户的财务报告和审计报告质量比较差,市场上也缺乏公信力比较强的第三方的信用信息供应商,收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成本非常高,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单笔金额比较小,单位交易成本相对比较高。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国际上商业小额信贷组织平均的管理成本是10%~15%左右;按照10%的管理成本、3%的贷款损失成本以及5%的资金成本粗略计算,县域信贷业务的成本高达18%,因此众多银行机构均不愿发放县域贷款,尤其是农户贷款。

(二)县域金融业务风险大

县域金融的信贷服务对象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中小企业、个人客户以及农村基础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农业作为弱势行业,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其生产经营具有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稳定、风险高、收益率低的特点;县域企业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财产抵押难度大、经营者群体素质不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这些内在特点决定了服务县域信贷业务所伴生出的较高信贷违约率和损失率。

同时县域金融部门由于受业务性质和基础条件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存在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风险控制是县域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中的难点问题,也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各金融机构以整体风险控制为目标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分责管理还不严格,缺乏具体的风险评估及以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交易风险监控手段,管理制度和评估方法滞后。

(三)县域金融业务缺乏创新

县域经济不同于大中城市经济,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大相径庭,而且县域县情也相差迥异,每个县自身也在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相应的县域金融服务中的产品、机构及文化要多样化、动态化。

当前县域金融机构盈利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创新的压力和动力。目前,我国农信社、农行等在做企业贷款和中型项目贷款业务上基本盈利,在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上却出现了亏损。如果管理水平不高且回收率差,即使是做大项目也会赔钱。做农户贷款难度很大,但并不等于农村金融不能盈利,只能说明金融机构的创新不足,产品适应性不高。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很大,农村金融发育程度却不够完善。如果加大业务和经营模式的创新,提高技术能力,县域金融业务盈利有可能比现在高得多。

郭跃芳:我国商业银行县域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县域金融业务盈利模式的探索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县域经济和县域信贷市场与城市经济、城市信贷市场在客户对象、信贷需求、风险特点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决定商业银行必须因地制宜,在成本控制、风险管理、金融创新、风险定价、税收筹划等方面实行有益的探索。

(一)县域金融业务的成本控制

1.规模营销,批发经营。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单位成本方面,国际领先银行已经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比如说推行群体营销模式,对同一客户实行多种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等。县域金融借贷业务可考虑县域经济特色、季节性和时间性统一放贷,统一收贷,以降低经营成本。

2.专业分工,提高效率。专业化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商业银行开展县域金融业务也不例外。因此针对县域金融业务必须设立专营机构,建立一支专门服务于县域金融的客户经理队伍,这样才能不断探索、形成专业化优势。同时,围绕队伍还需建立专门的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以及信贷文化,专营机构及团队才有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动力。

3.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在我国县域地区,一方面借贷主体的活动空间相对有限,另一方面关于主体的诚信、经营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信息被社区的人熟知。如果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员能够融入社区,利用社会组织资源来管控风险,那么不仅信息获取成本十分低廉,而且容易和相关主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例如通过信用联保来管控风险,通过居委会、管委会等了解客户信息等,都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县域金融业务的风险控制

虽然县域金融业务发展前景广阔,但短期内其弱质特征不会发生根本转变,与大城市、大客户、大项目相比,县域信贷业务的风险相对较高,要求县域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

1.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从制度层面防范和化解风险。商业银行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只有降低风险与提高效益同步进行,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系统以风险控制为先导,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模式中应做到事前评估风险、事中修正标准和事后应对风险。评估风险是通过选择合理的程序和有效的方法对控制目标和控制活动的比较分析进行的,实施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然后,根据所评估风险的大小,修正内部控制过程的标准,以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同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和控制目标的要求,将风险应对策略应用于内部控制过程,强化操作流程和岗位制约,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控制风险,从制度层面防范和化解风险。

2.在追求盈利和控制风险中探索有效的平衡点。追求盈利是企业的本质要求。实际上,银行真正经营的是风险。银行所能够承担的风险受限于所拥有的资本,多大的资本决定可承担多大的风险,从而决定多少的盈利。为了在既定的风险承受能力下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银行就必须将资源投向风险低、收益高的产品和客户,实现最优的风险-收益结构。县域金融业务客户散、周期长、风险高,在客户准入、流程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要加强控制,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和防控水平,在可控的基础上增强发展能力。

(三)通过县域金融创新增加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在充分了解、发现、搜寻和挖掘客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地对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机构乃至金融文化和管理方式动态更新,才可能实现“资本约束下盈利能力最大化”目标。

1.提供多样性产品。金融机构应认真研究县域金融客户的特殊性、多样性,对客户进行细分,发现、搜寻、发掘其多样性个性化的贷款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发、提供多样性、个性化产品。比如,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度身定制综合产品服务方案;为中小企业推行个人生产经营贷款,并尝试开发供应链融资、设备租赁等产品;为单体农户推行小额农户贷款、惠农卡等;为农村流通领域的各类客户,开发和推广适合需求的电子交易支付平台,满足其多样金融服务需求。

2.创新管理方式。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应深入县域、深入乡村、走村串户,充分了解并及时跟踪各类县域多样化、动态化金融需求,然后科学设计风险可管控、成本可承受、利益可分享的双赢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满足县域金融需求。比如,可通过同农民客户交朋友,贴近客户、了解客户、帮助客户、感动客户,解决县域金融客户报表欠缺、信息不足的问题。

(四)运用风险定价技术覆盖风险和成本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业务,收益必须覆盖风险和成本,维持合理利润,促进服务“三农”和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坚持商业经营原则,风险定价能力要强,实现定价有效覆盖资金成本、风险成本和管理成本。在风险定价时,应结合统计经验分析,研究其历史记录寻找其概率,进行合理定价。

由于县域金融需求缺口较大,财务费用在县域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当中占比还是很低的,适当增加银行融资,对于扩大经营规模、改善经营效益的杠杆作用还是十分明显。因此许多中小企业能够接受比较高的融资价格,市场利率一般要高于城区业务,为运用风险定价技术覆盖风险和成本提供了可能性。中小企业获得了经营所需的资金,并且创造了比较大的利润,银行也从中能够获得比较高的收益,这将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五)开展县域金融业务的税收筹划

农业的特殊性和农村经济的弱质性,导致了农村金融市场失灵的问题。农村金融在客观上与金融的商业化运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对农村金融采取扶持性政策措施是各国的普遍做法。从国际经验看,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国家对农村金融都采取农贷贴息、税收减免、资金支持等一系列增加农业信贷投放的政策激励和引导措施。

我国目前对商业银行县域金融业务的财税支持有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等优惠政策。能否有效地利用这些政策优惠,将对县域金融业务的盈利起到关键的作用。税收筹划是纳税人为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尚未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应税行为进行的各种巧妙安排。商业银行应充分了解国家针对地区、行业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结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合理进行筹划以取得节流效果。在县域金融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采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益,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陈二尧.商业银行发展县域金融业务初探[N].湖南日报,2010-02-11(8).

[2](韩)W.钱.金,(美)莫博涅.蓝海战略[M].吉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13.

[3]姜欣欣.解决微小企业及“三农”贷款难的新思考[N].金融时报,2009-10-19(8).

[4]焦敏.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J].金融经济,2010(8):39-40.

[5]董玉华.弱势群体金融扶持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以“三农”服务为例[J].中国金融,2008(12):71-72.

篇(6)

关键词:边缘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

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三)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常的、有效的金融需求,最大可能地压缩非法融资的市场空间。边缘金融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信贷权限放松,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萎缩态势,银行信贷收紧,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增长态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基层行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争取理解和政策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和审贷程序,方便和保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求银企共赢。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则要立足地方,摆正市场发展定位,转变经营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业务范围,在认真落实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的良机,压缩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空间。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按《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立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采取工资奖金与贷款回收挂钩、制定免责条款、废除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等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同时还要借鉴边缘金融业务的做法,贷前调查不仅要注意收集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还应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管理能力、还款意愿等“软信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发展关系型融资,开展循环信贷,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议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切实解决贷款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四是公布信贷资金流向、地区资金紧缺度等相关信息,合理引导边缘金融业务的流向和流量,增加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整合民间资本的运作,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引导和规范我区民间借贷活动的政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6):22-24.

[2]毛金明.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山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J].金融研究,2005(1):45-47.

[3]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53-55.

[4]周彬.关于民间借贷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28-29.

篇(7)

关键词:边缘金融业务;金融机构;企业

相对正规金融而言,那些自发于民众之间,游离于金融机构之外、游走于政策法规边缘,具有资金借贷性质的资金融通行为,称为边缘金融业务。

目前,边缘金融业务融资行为已经从当初的以其本人合法收入出借给另一特定方,目的是解决借款人一时的生产生活需要,演变成为以获利为目的的信用借款、担保及有价证券抵(质)押融资、动产或不动产抵押借款、企业集资、社会公众集资、高利贷等隐性借贷业务。可以肯定,边缘金融业务作为民间资金调剂的方式,对解决部分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需求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其急、频、短的特征,弥补了金融服务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企业融资难的压力。但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必须加以规范管理。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发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发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发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90%以上,产值占GDP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1%提高到目前的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发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发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大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发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向“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获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间长、环节多,因而不得不考虑边缘金融业务融资。

(四)银行业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执行标准过高、过严

近几年,各银行纷纷上收贷款权限,实行严格的信贷审批和考核制度,部分商业银行甚至不切实际地追求新增贷款“零风险”和“100%的收贷收息率”,片面实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由于信贷权限上收,了解中小企业“软信息”的基层信贷员没有贷款权力,却要承担100%的收贷收息责任;而远离企业“软信息”的上级行凭企业“硬信息”决定是否贷款。其后果是信贷人员贷款越多,收回的风险就越大,导致基层银行机构慎贷、惜贷、惧贷,使得一些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无法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转向边缘金融业务市场融资。由于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贷款审批主体远离申请主体,从而加剧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延长了贷款审批时间。而县域中小企业贷款一般都具有时间急、频率高、数额小的特点,许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不得不求助边缘金融业务。

二、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边缘金融业务游离于监管之外,容易诱发非法办理金融业务行为,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年终岁尾,企业和个人用钱的地方增多,在企业贷款难、无恰当的筹资渠道,而银行等主要资金融部门贷款权收紧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就有了挣钱的对象和时机,一些部门或个人便私下抬钱或变相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虽然这种做法是被严令禁止的,但由于管理不利,且非法放贷有当物作质押或抵押,当物的价值远高于贷款额,当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时,可以通过处理绝当物品而收回贷款,一般不会受到损失,从而使其业务违规难以有效根治。

(二)容易引发经济纠纷

边缘金融业务行为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在当前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边缘金融业务大多与高利贷联系在一起,而高利贷是不受法律保护的,一旦出现纠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不足,行业风险过高

大多数从事边缘金融业务的企业是以个人和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经营房地产、黄金首饰、股票证券、古玩字画、交通工具、二手房按揭等业务,发展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同时,由于大多数的业务经办人员没有金融工作经验,对金融业务知识不了解、了解不足或对金融业务及金融法律知识知之甚少,不能有效判定哪些业务违法,哪些业务不违法,从而造成行业经营风险增加。

(四)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加大借款人的经营成本

因违规办理融资业务,边缘金融业务发展不仅造成存款分流,影响银行信贷的扩张能力,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同时因利率过高,造成行业利润失衡,也加大了以经营为目的的借款人本身负担,增加了经营风险。

三、规范边缘金融业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不难发现,在目前社会意识形态下的边缘金融业务负面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只要正确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对边缘金融业务加以规范,对非法融资加以遏制和制止,我们便可以完全掌握边缘金融业务的相关情况,使其成为金融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一)以形成多元化金融体系,建立充分竞争的金融秩序为目标,促使正常边缘金融业务在合法化环境下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边缘金融业务正逐步扩大其体外运行的体系,并发挥着银行业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作用。笔者建议:一是在正规金融机构过少,边缘金融业务较为活跃地区,鼓励成立社区(农村)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并以法律形式明确,对符合一定条件的互助合作机构允许其承接政府支农资金,或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次转贷单位,在保证国家农业资金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同时,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农村)资金互助合作机构的改制。二是适当发展典当机构,充分发挥其对民营经济资金需求方便、灵活、快捷的融资作用。并对目前存在超业务范围经营典当业务的寄售行、旧物行等不合法边缘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积极引导,创造多种条件将之“改良”为典当行或其他正当的边缘金融业务机构。三是根据民间信用机构发育程度和边缘金融业务法律法规,适时成立专门的民间信用管理组织,对机构化的边缘金融业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务,促进边缘金融业务机构在规范中发展,在发展中成熟,并逐步建立起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充分竞争的现代金融秩序。

(二)监管机构要从稳定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大局出发,共同强化边缘金融业务的行业管理,努力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明确界定正常边缘金融业务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笔者认为,是否影响社会稳定、是否影响金融秩序是判别正常与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的标准。如果业务发展不会带来不良影响,则要将其追加为正常融资;如果有影响,通过跟踪监管,无转化可能的边缘金融业务,则要坚决取缔。二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工作,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争取政策、简化手续、下放权限,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的信贷支持力度,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局面。三是要强化金融市场秩序整顿,引导民间资金合理流动。四是要严厉打击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资活动,严防边缘金融业务成为诈骗、洗钱、炒卖外汇等非法活动的温床。五是要加强金融舆论宣传,倡导民众向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融资。利用典型案例,充分揭示地下钱庄、乱集资等危害性,提高民众金融风险意识。

(三)按照市场要求对我国现行银行业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一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尽最大努力满足正常的、有效的金融需求,最大可能地压缩非法融资的市场空间。边缘金融业务与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银行信贷权限放松,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萎缩态势,银行信贷收紧,则边缘金融业务呈现增长态势。所以,国有商业银行各基层行要积极向上级部门汇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争取理解和政策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和审贷程序,方便和保证那些有市场、有效益、有产品、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以求银企共赢。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则要立足地方,摆正市场发展定位,转变经营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市场业务范围,在认真落实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寻求自身发展的良机,压缩非法边缘金融业务空间。二是各商业银行应按《中小企业贷款指导意见》的要求,设立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专门机构,采取工资奖金与贷款回收挂钩、制定免责条款、废除贷款责任追究终身制等办法,充分调动信贷人员营销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扩大小企业信贷服务范围。同时还要借鉴边缘金融业务的做法,贷前调查不仅要注意收集财务报表、抵押担保等“硬信息”,还应关注企业负责人的人品、管理能力、还款意愿等“软信息”,以与企业建立长期关系,发展关系型融资,开展循环信贷,提高服务质量。三是建议扩大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自主定价权,根据企业风险状况确定贷款利率,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切实解决贷款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四是公布信贷资金流向、地区资金紧缺度等相关信息,合理引导边缘金融业务的流向和流量,增加民间资本融资渠道,整合民间资本的运作,提高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志华.引导和规范我区民间借贷活动的政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0(6):22-24.

[2]毛金明.民间融资市场研究———对山西省民间融资的典型调查与分析[J].金融研究,2005(1):45-47.

[3]何田.地下经济与管制效率:民间信用合法性问题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2(11):53-55.

[4]周彬.关于民间借贷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