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
时间:2023-07-02 09:21: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劳动教育特色校本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教育就被列入基础教育的课程表。进入新的世纪,我们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觉悟。但由于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不重视甚至轻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单薄,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消极,劳动习惯不良,劳动技能低下,许多农村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但不爱劳动,而且轻视劳动,少数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独立生活,“高分低能”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实际,我校决定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特色项目应运而生,学校开发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分册――《烹饪》,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真正的身体力行中爱劳动、会劳动、善思考、能创造,通过把劳动技术的教育与道德情感教育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养成。
二、烹饪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小学的一个必修的基础性学习领域。烹饪课程充分体现了手脑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其基础性、探究性、参与性、实践性等特征的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理解以下理念,并付诸实施。
1.动脑与动手结合。烹饪领域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建立在操作学习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与习惯的综合性学习。
2.以项目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烹饪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如:进行一项设计,完成一件产品、一个任务、一样制作等),先后展开“决定――计划――实施――检验”这一系列教育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真正贯彻项目引导教学法精神的核心要素。烹饪教师要扮演另外一种角色,即由原来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建议者。学生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式、伙伴式或个人式。
4.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课程的设计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大小环境为基本背景,选取其中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的内容(如:环保观念与行为措施)来组织教学。烹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学习领域充分开放。烹饪课程其鲜明的生活性、现实性特征要求教学应尽可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三、烹饪课程实践的措施
烹饪贵在实践,在黑板上学炒菜,是绝对不能体验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术的。要真正实施烹饪教学,必须要有充实的设施设备,才能保证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劳技教育特色的健康运作。
加强领导。成立劳技教育研究工作室,建立学校《烹饪》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分管负责人,把《烹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和实施。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结合本校实际,落实课程计划。积极、稳妥地组织学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烹饪》教育校本课程,使其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编写教材。我们除了以省编劳技课教材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外,还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安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迁移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编写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烹饪教材。
设置课程。根据江苏省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依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开设、开全、开足课时,从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每周比我国现行课程计划多1课时,即每周2节劳技课,且连排,烹饪课3-6年级学生每月到烹饪专用教室实践一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式上课,烹饪课是我校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培训师资。为培训劳动师资,我们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到省劳技师资培训中心短期进修,一方面立足于校本培训,学校定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并以市级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力量的整合促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为核心,定期举办劳动教育学术沙龙,编印教师劳动教育论文专集。同时还邀请校外厨师到校对劳技教师进行烹饪指导,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专一会二学三”劳技教学基本功要求。近两年来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劳技专题论文或获奖40多篇。烹饪课教学故事《幸福的感觉》发表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劳动与技术》上。
装备教室。校内装备了“三室一厅”(烹饪室、缝纫室、农具室、劳技成果展览厅),德方资助使得我校的烹饪教室设备日趋完善,走进烹饪教室就如走进具有本地区现代化的家庭厨房,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消毒柜等应有具有,学生操作台由原先的5组增加到10组,满足了小组教学的需要,学生兴趣极高,社会影响极好。
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学习――家庭实习”将成为劳技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学生在烹饪课学到的家常菜回家后自己买菜、洗菜、炒菜,让辛劳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歇歇,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而且逐渐帮持家务、养成孝敬长辈的美德,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德,体现我校劳技思想的内涵――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溢美。
和很多新办学校一样,棕北也曾纠结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两难选择之中。经过反复讨论和论证,棕北最终坚定了走素质教育之路,在“创一流名校、与国际接轨”的发展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培养“有健康体魄、丰满人格、国际化视野、扎实学习能力和素质全面的棕北学子”,并逐步提炼出“既关注现在,更关注未来”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德育首位,做人第一,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想追求。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最大的挑战就是考试怎么办?我们创造性的提出了“低负高效”的教育教学发展策略,通过“限制教学时间和课外作业量”为学生节余出宝贵的自主学习、综合发展的时间,通过“一育三课”(德育增效、课程优化、课堂提质、课题驱动)来培养受高一级学校喜欢并能适应全球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世界公民。
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学校的内涵发展,内涵发展的基石是课程建设。我校充分发挥课程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功能,寻求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按照“德育课程化、课程校本化、校本特色化”的思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方面做了初步尝试。
一、德育课程化
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要“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棕北的德育内容如何设计?德育形式如何创新?怎样才能让棕北德育更有实效、更有特色、更有魅力?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棕北德育要为学生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基,我们尝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的对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于是“德育课程化”思路逐步明晰。因为没有德育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好的德育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我们将离散的、随机的德育以课程统领,以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关系为纲,从七个维度(自我观、亲情友情观、环境观、集体观、社会观、国家观、世界观)确定德育课程目标体系,以“学会各种道德关系处理”系统构建德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研究拟定了各年级具体的德育内容,分年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七年级侧重
“适应教育”(起跑――成功在脚下),八年级侧重“发展教育”(跨越――信念在心中),九年级侧重“理想教育”(冲刺――胜利在前方)。
我们尝试以“学年度”为周期,按月设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逐步构建德育课程的实施体系。如:2月强化规范巩固标准月、3月文明礼仪评优选先月、4月聚焦课堂高效学习月、5月拓展素质艺术活动月……
二、课程校本化
现行的初中课程分为三级,即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们将《中学德育大纲》中的内容要点(项三十条)分解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在“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管理,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三方面探索校本化管理策略。
我们将初中13门国家课程按照“德育功能”分为直接进行教育的思想品德课和班队课、德育渗透的学科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学校主要是“分解德育纲要,找准德育要点”,教师主要是挖掘提炼隐形的教育点并让显性的教育点更加亮丽。
学校采取“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方式对四川省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鼓励任课教师对原有教材进行补充、修改、拓展,甚至新编。
比如,在七年级上期《生活・生命与安全》第四单元手工制作中,教材中安排了《陶器制作》教学活动,由于学校没有整套制陶设施,老师就整合社会资源,带学生去中国皮影戏博物馆拜师学艺,开发了《皮影戏设计与制作》这样一门校本课程,师生自己创作剧本,学习制作皮影,并配乐、配音、配灯光,表演了多场皮影剧。其中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皮影戏《童谣》在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亮相于世界各国来宾眼前。
三、校本特色化
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我校将常规性德育活动按课程的规范要求开展,纳入课程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棕北的校本德育课程特色。
每天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每周的社团活动课,每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经常性的国际交流活动和每学期的劳动服务班等都是每个学生必须参与的学校常规性德育活动。我校按照“校本特色化”的原则,重点打造了“五类校本德育特色课程”。
(一)在行为礼仪课程中养成
我校以行为习惯和礼仪教育为主线,针对“行为习惯”和“国际礼仪”开发了《学生成长指南》和《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读本。学校通过开展“学雅规、立雅标,练雅行、正雅态,扬雅风、颂雅德”的雅言雅行系列教育活动实现养成教育“规范化”。
结合国际交流的需要,学校反复训练学生上下楼道“靠右行”和遇见成年人主动热情大声用普通话“问好”的礼仪习惯,并以《让世界成为我们的教科书》作为读本,在班队课中强化对国际礼仪和国际规则的学习从而使习惯内化为素养。如2012级4班学生李黛在接待德国同伴后这样写道:一周的共同生活,发现了德国朋友生活中的很多好习惯,也明白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值得学习终生。(德国人的好习惯: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喜欢轻言细语;未满16岁不喝酒,无论多大的度数和有没有人监督,不受诱惑;饭在嘴里不说话;早睡早起,不用人叫,非常守时;走路步伐很轻;在别人说话时,眼睛看着对方;早上洗浴,保持清新的状态;随时说谢谢,很好,哪怕不愿意也是用委婉的语气;就餐的时候,大人不动他们就等待,哪怕很饿了;不给别人制造麻烦……)
(二)在社团活动课程中拓展
“学生社团是精彩的德育大课堂,蕴藏着巨大的德育功能”。棕北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组建了40多个学生社团,由德育处对社团的建立、注册、活动开展实施课程管理。学校还整合家长资源,聘请了100多名家长导师,成立了学生社团家长导师团。
学校将社团活动排入课表(每周五下午2节课)固定下来,采取素质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对学生在社团活动课程中的表现实行学分制管理。
(三)在主题活动课程中感悟
学校按月设计主题德育活动,先确定一个月的升旗仪式主题,分四周进行系统安排。比如在“我爱我班”主题德育活动月中,学校将国旗护卫队和升旗仪式任务承包给四个班级。学校派专人协助班主任在固定的时间训练国旗护卫队,班主任负责落实升旗仪式的相关任务:主持人、音乐指挥、护旗方队、我爱我班文化建设展示和国旗下讲话等。在执行完升旗仪式任务后,学生要写出感悟,德育处要将相关文字、图片整理,汇编成升旗仪式校本课程读本,供其它班级学生传阅和借鉴。
学校有艺术、体育、科技活动月。比如每年11月是体育活动月,学校首先对大课间进行课程设计,主题确定为“强身健体大舞台,自主自信展风采”,在日常体育锻炼中融入“国际礼仪培养和团体操训练”内容,在每年11月检验和展示课程效果。近三年校运会主题是:2011年――棕北舞台,我最精彩;2012年――以民族的魂,牵世界的手;2013年――牵手未来,让爱传递。
(四)在国际理解课程中浸润
我校作为成都市校园文化建设典范学校,创生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追求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的精神文化,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浸润。
棕北在全省初中学校率先开发出《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礼仪读本》,并以该《读本》为教材,聘请专任教师和家长导师,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列入课表,每周在全校各班开设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并将该课程学习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学校还以开放性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开展“国际化素养培训提升、汉语国际推广、模拟联合国、中英校际连线、社区点亮生活、梦想与团队、AFS志愿者交流”等专项活动,让师生在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的同时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在国际课程共建分享中提升素养、走向世界。
(五)在劳动服务课程中成长
为破解“学生劳动技术教育缺失和城区学校缺乏劳动教育基地”的难题,学校将一个学期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一个星期,推行周劳动服务班制度,各班轮流承担劳动及服务两大任务。承担劳动服务的班级,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二节课和下午第一、第四节课对校园公区进行清扫和保洁,学生还要负责所在岗位的纪律、秩序、安全管理及礼仪接待服务,学生还要将劳动服务延伸到家务劳动和社区志愿服务中。
学校将劳动服务作为一门校本课程来开发,具体做法是:按照“总分结合,分层实施”的思路设计课程目标,将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拓展,校内+校外”两类,在课程实施中注重“过程指导和整体推进”,在课程评价上“立足发展,激励导向”。
劳动服务班,确实用去了一些课时,但是,它的价值却不是同等时间的课堂教学所能比拟的。学生在劳动中改变态度、习得技能,在劳动中养成和做人,在劳动中学会管理与服务,在劳动中融入集体、展示风采,在劳动中懂得尊重和感恩……
2003年,《劳动・服务・养成・做人》德育创新案例荣获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工程――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2008年,被四川省政府文明办评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案例二等奖。2009年,学校被四川省教育厅选中在阆中全省大会上交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新举措。2010年,我校在四川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培训会议上专题介绍劳动服务课程实施经验。2012年教育导报以《把劳动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记棕北中学特色德育课程》为题报道了我校劳动服务课程开发与实施情况。
■我理解,“特色高中”的“特色”主要还是学生的特色,打造特色学校的关键是培养有特色的学生。一所学校建设得再好,课程的种类再多,如果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学生不能从中受益,也不能称之为学校的特色。历经60年的积淀与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应该是线性的,而应该是立体的,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坚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为此,在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我校教育资源、教师队伍特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我们着力建设校本课程、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的“雏形”。我们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是为了形成较高的办学品质,把学校办成内涵厚重、特色突出的品牌学校,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真正受益。
如何理解您提到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特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前提。素质教育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优势,我们决心创办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艺术素养为龙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特色学校。强化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劳动是立身之本,而技术是立身的保障。从学生发展来看,开展技术教育,体会创造的快乐和幸福,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技术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技术教育的重要途经。《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我校多年坚持为学生开设技术课程的实践经历和育人成果,充分证明了技术课程是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不可或缺。
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人的发展会催动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而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来自人自身的修养。我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当然,如果某些学生在艺术上很有天赋和潜能并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学生也可能将来从事艺术职业,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总之,通过提升艺术素养,修心养性、享受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当前,虽然应试教育思想有所弱化,但将技术、艺术等课程提到这样高度的学校并不多见,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我校也曾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曾为开设劳技、美术等课程在痛苦中徘徊。但是,令人忧虑的学生综合素质使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应该是线性的,而应该是立体的,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人的个性的全面丰富和完满。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实施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的才能,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对全面发展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深刻体会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理念的时代价值。实践表明,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会生活”的重要实现方式,是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教育形式,是为“人尽其才”提供的良好基础训练,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我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天津市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我们始终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技术课、艺术课与文化课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以科研为引领,促进技术教育、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不但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而且在培养学生技术、艺术素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构建了特色学校的雏形。
我们提出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办学特色,不单是技术学科教师和艺术学科教师的事,全校教职员工都要参与;不单是几个兴趣小组和部分有特长的学生的事,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只有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只有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才会成为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请您具体谈一谈。
■一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学校课程管理者转变观念,变“领导”为“指导”和“服务”;其次,做好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实施方案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再次,我们立足本校具体情况,挖掘、利用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例如,在铜版画藏书票模块教学中请来天津美术学院沈延祥教授,讲民间美术时请民间艺人传授制作技巧,铜管乐社团请来天津交响乐团八位优秀乐手来校指导。
二是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在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资源实际状况,我们开发了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多样的,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指向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明确课程目标,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编制课程教材,强化课程管理,重视课程实施与评价。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从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等方面逐一把关,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加强监督与管理。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开发并实施了技术类如《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艺术类如《陶艺与泥塑》,科学类如《趣味魔术》,健康类如《家庭保健》,综合实践类如《家政课堂》等30门校本课程。
三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真正实现教师的教研是“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达到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其次,立足课堂,狠抓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其中包括健全教学常规制度,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作课评课、教学沙龙、信息技术培训等活动。最后,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评制度,从单纯的量化转向质、量的结合。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教学处建立教师教学成长档案,促进教师的反思和发展。
四是加强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学科教师人人成为业务精良、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教师,我们尊重教师个性,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创造专业培训机会,发展教师特色,搭建发展平台。我们分别请北师大校长钟秉林教授、《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教育部技术课标组组长顾建军、天津市教科院教授王敏勤等多位专家来校讲座;我们也多次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例如,美术、音乐教师参加北师大相关专业的暑期培训;部分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培训;通用技术处全体教师参加2012年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观摩北京市高中生创意设计大赛。
五是投入财力,加强技术教育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建设。配齐、配好教学中必要的设施和器材,配备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实验室、工作室的管理,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到现在为止,技术教育中心已完成十五间“项目型”特色技术实践室建设,艺术教育中心已完善六个美术工作室、四个音乐工作室、一个机器人工作室,建设了一个国学馆,一个外文阅览室和一个高端学术交流报告厅。同时,我们还由工作室领衔人精心设计并实施工作室与对应楼道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彰显工作室的文化特征。
六是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平台。我们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18岁成人仪式、迎新年文艺联欢会,与考入大学或参加工作的校友对话、交流。此外,我们组建铜管乐团、合唱团、藏族学生舞蹈团、机器人DIY、电子爱好者、服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今后,我们还将创建“青少年科技发明研究院”“青少年艺术研究院”,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刚才我们在参观学校的工作室和技术实践室时,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学校在“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目前,附中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初具规模,成为天津市“265工程”技术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基地。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央电视台网站、香港大公网、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教育报》、《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多次对我校特色高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介绍。一年来,技术和艺术教育课程覆盖学校2010级至2012级高中生共1362人、2161人次。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坚定了全校师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
在技术教育方面,依托技术实践室的资源,基本形成了以技术实践为特征的学习项目结构和必修与选修相呼应的课程设置框架。学生的学习成果经过后期优化,“A字型椅”设计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担架救护八足机器人”和“木流牛马步行机器人”作品获得2012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意项目一等奖。通过丰富的技术设计实践活动,学生更加注重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所设计的“秋之韵校园装”“运动会DV集锦”“班班说书海报”“USB风扇调速器”“防丢报警器”等方案向我们展现了青少年的创造热情和能力。与此同时,技术课教师队伍整体实现专业发展,教学论文获全国一等奖3篇、杂志发表3篇,2人被评为科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通用技术教研组被评为河西区学科育人先进集体,学校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编写了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软件》中的“家庭与生活技术”模块并制成电子平台资源光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杂志刊登了我校技术课教师多篇文章,3名教师被评为年度优秀作者。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发现十字绣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劳动教育的好途径之一。十字绣是最基本的手工劳动,它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在当今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的心情太浮燥,没有耐心,恒心就不用说了,所以在业余的时间里开展十字绣教学很有意义,现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各种精品展示,提高学生的动手兴趣。
由于受到上课时间、环境等的限制,无法用较复杂的图案上课,加上市场上十字绣图案有限。目前我们的十字绣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完成最简单的小图案,由于图案简单,固然容易使学生产生动手兴趣,但却也因此降低了学生做十字绣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我们在学校开辟展示室,将各种绣品,如挂件、摆饰、手机套、纪念品、画等,甚至引入一些国外十字绣图片进行展览,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十字绣课的兴趣。使学生明白,一块特殊的小方布、一根针、一些五颜六色的线,可以绣出自己十分欣赏的图案,同时也可以在特殊的日子里通过自己亲手动手,将绣出的作品送给父母亲、亲戚、朋友、同学,这些作品能够充分体现自己时尚SHOW,展现每个人的个性。同时达到了让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巩固和发展教学成果,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目的。
二、开展学生绣品展示,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鼓励为主、发掘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是教育重要出发点之一,本课重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平时课程有很大差异,学生在十字绣课程学习中,没有明显差距,往往成绩好坏与动手能力没有等号连接。十字绣是完全的手工劳动,一块普通的十字绣白布,在学生们手中,通过自己上上下下一针一线的劳动,最后变成一幅美丽多彩的图案,也许这是他们自己亲手完成的第一个作品,学生们在内心有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我们可以在十字绣展示室内开辟一个学生作品区,将学生的十字绣作品展示出来,相互鼓励和促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三、开展图索设计横示,提宽学生的知识面。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一、教育思想
(一)办学思想
几年来,我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结合学校实际确定了如下办学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开放创新的办学模式;激发潜能的教育策略,高效精细的学校管理;突出内涵发展的办学特色,“五育”并举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办学目标
“以和谐求稳定,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求生存,以管理求质量,以科研求提升。构建品牌学科、品牌教师、品牌学生三位一体的品牌学校。”
(三)学生培养目标
“文明的*人、高尚的中国人、创新的现代人、发展的未来人”。
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明确的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实现目标靠的是认认真真地思考,脚踏实地的工作,我们对领导班子成员的要求是:教育要有新理念,管理要有新思路,工作要有新举措,教研要有新方法。的工作要求。
二、工作目标
学生的入学率为100%,辍学率控制在0.1%以下,完成率达到98%以上。
三、工作措施
学校常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协调关系,减少内耗形成整体力量的有力措施,是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有力保证,是科学合理的需要,是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是调动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提高教育质量,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的有效手段。
1、不断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确定以学校成员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最终目标,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不断建章立制,建立了以校长负责制为核心,分部管理,逐级负责,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行政管理网络、德育管理网络、教学管理网络、后勤管理网络,逐步完善了管理的三个机制。即以导向为主的目标机制,竞争激励并存的动力机制,以逆向控制为主的制约机制。
3、确立明确的目标,引导师生自我控制,自我超载。把做好工作,完成各项任务和尊重人、关心人,提高完善人的素质统一起来,在充分考虑学校、教师、学生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制订学校的近期、远期发展规划,让他们充分认同这一目标,并主动把它作为共同奋斗的行为纲领,去努力工作,达成目标。
4、充分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对教师采取多种有效的激励方式对其进行激励,以达到最好的激励效果。在管理中,我们灵活运用各种激励因素和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努力工作的动力源泉,使他们能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能自觉地从学校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管理者一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发展目标的实践或任务的完成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教师队伍建设
1、全校教师基本情况
专任教师81人,其中本科78人,专科3人,本科学历占专任教师总数97%。
2、教师培训
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制定学校师德建设考评方案,签责任状,建立教师个人师德考核档案,进行跟踪考核,开展文明办公室、文明教师评比,把师德教育同职称评定、工资晋级、评优等工作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
学校严格按区“十五”继续教育方案要求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并为教师建档,每人一档。
学校制定统一的教师活动计划,要求各教研组统一备课,根据“新课标”编写教案,教研活动时间对“新课标”进行探讨研究学习。
业务学习:分骨干教师、新教师、全体教师三个方面培训,主要用“新课改”进行培训考核,对骨干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方面培训,对青年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全面培训,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并分别进行考核。
学校重视对骨干教师培养。通过校本培训和对他们考核,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使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带头做公开课、示范课,积极参加科研立项工作,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
学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新秀课、创新课、探索课,新老结对子拜师活动。青年教师在教教学中已成为中坚力量。
3、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迫在眉睫,几年来,我校不断加强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力度,成立了由常海担任主任,薛东、、李纯洁、杨宇、吴丽丽等级为信息技术骨干组成的信息技术教研部,以提高教师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要求45岁以下教师均能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五、课程改革
1、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开全学科、开足课时。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初三政治、历史、劳技,初一初二劳技实行大课小课穿插上,理论课和实践课相结合上,小课主要从理论上学,大课主要结合实际观看录象片,购买各种教学光盘,组织学习观看,如:劳技课观看“装潢与布置”、“家用电器使用和保养”、“中国植物王国”,历史政治课组织学习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英雄儿女》、《校园军魂》、《百年叱咤》(丛网上下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前途、热爱劳动教育,不仅丰富学生文化知识,而且使学生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知识,增长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兴趣,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依据。
3、研究性学习
结合学科教学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在学期末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评奖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成果显著的学生给与表扬。
4、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学校的校本课程主要以艺体为载体,先后开发了体育方面的“篮球和健美操”,美术方面的“雕塑与装潢”音乐方面有“通俗音乐”每学期开课6课时。
六、教学工作
(一)认真抓好教学常规工作。
1、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
开学前,制定学校教学、教研计划,各学科、各年级组再依据校级各类计划制定年级、科组计划。教师再根据学科组、年级组计划制定个人教学计划。各级各类计划制定时均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专人负责,有措施要求等,实现了计划的精细化,提高了计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了学校各级教学、教科研活动的有序进行。
2、坚持集体备课。各教研组坚持双周备课,单周教研活动制度。备课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统一(学目的、统一重点、统一作业内容、学进度)。
3、讲求实效作好作业布置和批改。各教研组教师在组内精心确定全批全改的作业类型,兼顾巩固和发展性作业,并按时按量进行批改。
4、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
5、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学校内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管理。对学校的授课计划、备课、教学、批改、辅导、复习、考试、成绩评定等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同时提出具体的改革设想,以达到教学管理系统的整体优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大部分学生在克服一定困难的前提下学到更多知识,增长能力。
(二)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1、开展各种讲座,加强教师理论修养、陶炼师德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观看各种讲座,既丰富了老师的理论修养,又净化了老师的心灵。
2、开展“教师读书”、“教育开放月”“教学基本功大赛”“党员示范课”等系列活动。每次活动都有计划,有总结。
3、开展集体备课。以“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为主要模式,在诸多教研教学问题中选中一切入点,形成同一课题,促使不同教师对同一研究载体进行不同研究,提出各自看法,进行教育教学思想的交流及碰撞,不但强化了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而且使教师不断汲取他人长处,让教师不断在做中提高、做中完善。
4、开展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我校认真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教师不仅在校内互相听课外,还外出听课听讲座等。听课活动的经常化、随堂化使课堂更开放、更有效,同时还给教研活动提供无尽的资源,加上听课后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评议活动,促使了群体间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形成科研型的教师群体。
七、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生存的关键所在。
1、强化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
一是细化教学管理,强化过程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常规要质量,把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二是强化监督检查,要把常规管理工作作为考评教师的主要指标。加强质量监控,进行分析评估,对好的进行表彰,对差的进行整改,以促我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2、为了取得质量检测真实的、可信的效果,并为进行质量分析提供客观、全面、原始的理论数据,无论是平时还是期中、期末的质量检测,都能严肃、认真的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学校、学生、家长三满意。
3、几年来,我校初一、初二期末教学质量监测成绩一直居于全区上游,初三完成率和升学率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八、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性化与制度化的管理模式;2、坚持德育创新,3、科研促发展;4、艺体创品牌
⑴人性化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调动人的最大潜力,充分了解人性,一切从人发展和需求出发,学校大事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制度,这样群众就会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学校下发了教育教学征求意见表,全校教职工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在工作中逐渐修正。
⑵我们学校的德育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党员先锋岗、养成教育系列活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等都是德育创新的具体事例。
⑶我们学校20*——20*年,教育科研立项,国家级4项,省级3项,市级25项,区级72项,参加人数达96%。特别是教师个人立项,逐年增加,比如:李雪老师的《培养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效果。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⑷多年来,我校一直将美术、音乐、体育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品牌。以开展群众性的艺体活动为依托,丰富学校艺体内容,把校本教材的内容,融入到大课间、艺术节、运动会等各项文艺和体育活动中去。创建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
几年来的“德艺双馨”汇演,每年的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不仅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同时也吸引了社会与家长的关注。现在我们学校的大课间和间操在全区也是最有特色的。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团结、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的核心职能,深刻认识和履行新的历史条件下少先队工作的根本任务;以体验教育为途径,以行为规范为突破口,围绕“百川文化”创新开展各项少先队活动,努力培养“专注、快乐”的七彩水娃。
二、工作目标
重学习 强队伍 促规范——加强队干部的学习,进一步规范少先队组织建设和各项常规工作。
用阵地 重宣传 成氛围——充分使用阵地,挖掘校园中的真善美。
重落实 求创新 活品牌——围绕“百川文化”,创新开展各项活动,给孩子们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
三、主要工作
(一)重学习 强队伍 促规范
1.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聘请顾静、钱秋霞、唐敏洁分别担任低中高年级段大队辅导员,平时在工作中互相切磋、互相探讨,出谋划策,探讨各项活动,使得开展的各项活动真正融入孩子们的心灵。
2.加强队干部的培养
从规范选举,轮换制度,队干部例会,能力培养,岗位评价这五块着手,使队干部的能力得以锻炼并提升。融入培训,凸现规范,力求把少先队队干部例会做出特色,成为大、中队干部交流信息、互通有无的常规信息平台。大队部首先在大队委员例会中实行四“有”特色例会:
有内容可倾听——听常规的任务布置、活动实效反馈。
有话题可讨论——对新的活动主题、方案进行充分讨论,提炼亮点、丰富活动整体效果。
有任务可挑战——组成若干小组,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大队部提供各中队少先队工作第一手信息、民意民情。
有东西可学习 ——在例会中进行“课堂化”尝试,固定“5分钟学习时间”,固定培训内容,初步形成我校少先队校本课程。
(二)用阵地 重宣传 成氛围
1.橱窗栏——更新校园橱窗栏,多展示学生的活动,多展示学生的荣誉,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有种自豪感,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
2.水娃电视台——本学期将组建水娃电视台团队,培养摄影、采访小能手,放手让学生发现校园中的真善美,积极记录校园中的点点滴滴。
3.校园游学活动——组织校园半日游学活动,在游学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学校景物蕴含的深意,了解百川,唤起他们的爱校情感。
4.形象大使新鲜出炉——选出班级中的“思思”“源源”,再选出年级中的“思思”“源源”,发挥“思思”“源源”形象大使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他们,展示学校良好的学生面貌。
5.水娃少代会——召开第五届水娃少代会,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重落实 求创新 活品牌
1.开学礼——开学典礼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学期生活的开始。借助百川文化的色彩,以“百川竞流 气象万千”为主题,写下新学期目标,放飞许愿瓶,踏着浪沙,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让水娃们在沙滩上留下成长的足迹。
2.入学礼——开学的第一天,举行隆重的开学礼,让每一个孩子怀着喜悦的心情,对新学期的憧憬,爱上美丽的百川学堂。家长的参与,见证孩子的成长足迹。
3.入队礼——精心策划入队礼,将每一个仪式教育融入百川文化的色彩,让一年级的孩子真正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
4.水娃小讲坛——每天晨会课2分钟,高年级开展“水娃小讲坛”,低年级开展“水娃故事会”,或励志故事,或优秀作文,或所见所闻,形式新颖,真正发挥水娃小讲坛的功效。智慧树旁将搭建专门的水娃小讲坛,班主任可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前往比赛,搭建平台,锻炼自信。岁末将举行XX年度总冠军决赛。
5.水娃梦想舞台——在原有形式上不断创新,利用社会各界人士,邀请家长参与和观看,把“水娃梦想舞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岁末将举行XX年度总冠军决赛。
6.七彩雨少年宫——继续加强艺术教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关注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通过音乐课、少年宫社团活动,全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修养,努力培养一批艺术特长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让水娃们走出校门,展示自我。
7.主题队会——本学期主题队会将创新形式,四到六年级每个年级推荐3个班级上主题队会,主题为“劳动教育”,从小树立劳动意识,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四、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
1.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
2.一年级入学礼
3.开学典礼
4.组建红领巾监督岗值日生
6.大队委竞选
7.队知识教育
8.水娃梦想舞台
9.第一期黑板报:用知识守护生命
十月:
1.一年级入队仪式
2.聘请中队辅导员和命名中队仪式
3.水娃梦想舞台
4.校园游学
5.班级、年级“思思”“源源”评比
6.第二期黑板报:一到三年级主题:我是光荣的少先队员,四到六年级主题:祖国我为你骄傲
十一月:
1.水娃梦想舞台
2.四到六年级主题队会评比
3.第三期黑板报:一到三年级主题:让美的花朵在心灵绽放,四到六年级主题:习八礼四仪 做美德少年
十二月:
1.第五届少代会
2.XX年水娃小讲坛年度总冠军决赛
3.XX年水娃梦想舞台年度总冠军决赛
4.第四期黑板报:一到三年级主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四到六年级主题:珍惜时间,好好读书
一月:
1.第十四期《七彩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