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建设现代化

经济建设现代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建设现代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建设现代化

篇(1)

关键词: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战略任务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022-02

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1] 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对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正确认识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党的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加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中,认清两者的辨证关系,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强军的统一性,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国防现代化无从谈起;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经济建设的安全环境无法保障。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关系,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要破除一些思想障碍,牢牢把握两者的统一性,把思想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从经济效益这个意义上讲,国防建设是要花钱的。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军费消耗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安全账和政治账,要充分认清国防建设的安全价值和社会效益,更主要是表现在国家和的捍卫、民族利益的保卫上。因此,不能仅用经济眼光看“物质消耗”,更要用安全的眼光看潜在的“威协消灭”。党的十对军队各项建设做出战略部署,可以说,国防和军队建设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坚决克服经费不足、装备落后等被动消极的等靠思想,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投身到军革之中,推动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兼容性,努力提高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胡主席曾经强调,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触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因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充分挖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现在我国的国防工业大都是军民结合型企业,其生产任务是既生产军品,又生产民品。在生产军品过程中,特别是在随着装备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国防工业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必然拉动与之相关的民用经济产业的相应规模扩充。同时,国防工业消费增长能够拉动整个国民经济消费的增长。可以说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在互补中发展。因而,加大国防科技力度并将其释放于国民经济建设过程中,将有利于促进民用经济尤其是民用科技的发展,从而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认清富国和强军的相对性,不断增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软实力。富国才能强军,这是国防建设发展基本规律。但是,富裕的国家,军队不一定强,也绝不可能自然而然就变强了。

因而,富国和强军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富国是强军的物质保证,但绝不是唯一条件,强军还包括全民国防观念的提升,部队战斗精神的生成等软实力。当今世界,富国与强军并不是完全对等关系。一种是国富军又强,另一种是国富但军不强,还有一种是国不富但军强。可以说,富国与强军之间没有绝对联系,富国是强军的基础,是前提,但不能自然等同于强军,再富有的国家,如果不重视国防建设,不增强国防投入,国防不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所以,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统一,方法是统筹,关键是投入。国防不是军防,是全民的国防,如果仅有军队而无全民一心、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就难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二、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积极推进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1 ]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奠定物质基础。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而且促进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百年的富国之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不仅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首要任务,也是夯实国防建设物质技术基础的主要依托。我国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国防投入逐年增加,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全面有力,军事威慑力显著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富国之路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军之路的历史必然,改革开放为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夯实了物质基础,“富国”与“强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供不竭动力。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也是军队发展的动力,同样也是建立和完善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各项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经济建设领域,我国的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我们在“富国”之路上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在国防建设领域,我军正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时期,无论是信息化建设、高技术条件下防卫作战能力还是人才队伍建设、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军事技术差距,这也警醒我们在“强军”之路上仍需要加倍的努力,要以改革开放为推动力,加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改革开放为推进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提出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战略利益不断拓展,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对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出现在世界东方,总是千方百计地妄图牵制乃至遏制我国的发展。我国周边地缘政治军事环境也相当复杂,不可预测性因素明显增加。这些都对国家安全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了我国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压力。这样一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和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发展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作战略支撑,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继续稳步推进。

三、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真正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为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提供了根本思路,也为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一是在战略思维上,要树立全局观念,实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同样也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的根本方法。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就是兼顾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国防建设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体系融合并相互促进,共同成为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强大保证和坚实基础。要明确“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中心点。“国富”要以“军强”为保障,“军强”要以“国富”为基础。因此,我们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从国家角度讲,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国防投入,高度重视国防建设,保障和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军队角度讲,要坚决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

二是在融合模式上,要树立效能观念,实现优化整合,兼容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必须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国防建设纳入到经济建设体系之中,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形成合力的局面。一方面,军队要充分依托社会资源,要在国防基本建设、科技发展、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上,充分统筹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军队要积极发挥推动作用,要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协助地方完成重大保障任务,从而使“富国”与“强军”在更高的发展水平上实现更加科学有序的结合。

三是在政策法规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实现科学规划,长远发展。指出:“我们就必须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站在国防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和设计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2]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国防和军队建设,都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要科学确定两个建设相协调的分阶段的目标和重点,站在国家高度来考虑和设计国防与军队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国防与军队的建设布局,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从而真正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2)

1.1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较为混乱

据调查表明,目前市场上有部分个人使用的计算机软件大都是盗版产品,这样不仅侵犯了原版的知识产权,在一定的程度上海造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病态。信息产业市场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这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并且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因此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不如西方等国,加之人们对电子信息技术的认识还比较片面,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意识到电子信息市场对产品创新的要求。以上这些因素都是造成我国信息产业市场多元化不强、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1.2缺乏创新意识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我国大部分电子产品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属于我国自己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就寥寥无几,如果想要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我国取得飞跃性的发展,我国人民就必须将引进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并研发出属于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但是根据研究表明,至今我国仍然没有一个完善的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体系,严重缺乏独立、创新的精神。

2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发展的研究与探讨

随着网络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目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为了促进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持续、稳定发展,面对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局面,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很有必要,笔者认为想要有效地改善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局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1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良好的信息市场环境能够有效促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国家应该高度重视,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应该大力支持,着力改善电子信息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应该对我国的电子信息市场进行严格的规范,有效地降低我国电子信息市场中盗版产品的流通,最后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应该充分地遵从国家的政策,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进而带动整个信息市场风气的转变。

2.2明确发展目标

篇(3)

从基本矛盾认识总体布局的必然性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是由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四大建设中的体现,主要表现为彼此之间不能相互适应。尤其在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的阶段,生产力的迅速变化,极易造成生产关系的不适应。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就是其集中表现。协调好四大建设之间关系,将为生产力发展开辟道路,进而创造使社会主义中国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条件。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是由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决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集中表现,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矛盾,并以此确定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务,事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多个层次,它既表现为基本生活需求,也表现为精神和发展需求,满足这些需求,必须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推进去实现。

坚持四大建设协调推进,也是总结过去经验教训得出的,它反映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如何实现现代化,虽然世界上率先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有大量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人口大国,不仅面临特殊的历史背景资源,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而且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发展的方式等方面,都与其他国家有显著差异,如果简单照搬它人经验,只注重经济发展,忽视其他方面发展,让经济建设孤军深入,缺乏政治、文化、社会的保障和支撑,不仅将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可能葬送正在兴起的事业。

用科学发展观把握总体布局的协调性

我们对四大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作用,认识已经比较清楚。从总体上看,经济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物质条件,政治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文化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社会建设为其他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四大建设共同构建了现代化建设基本内容。

然而,在全面推进四大建设中,四者之间关系如何更好地把握,仍然存在不少疑惑。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国情去认识各项建设之间关系,促使其保持动态平衡。譬如,建国后的几十年中,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落后,不仅制约着政治文明建设,而且制约着教育、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制约着社会组织的发育。为尽快改善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为其他建设创造发展的物质条件,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置于四大建设首位,让经济适度超前发展。经济建设先行,既体现了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也符合加快发展的要求。而在物质条件发生很大改善的今天,尽管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还不能被取代,我们仍然需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通过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质量。

与此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建设滞后,也导致各项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引发了经济与政治、经济与文化、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倡导的协调发展要求。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加强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既符合广大群众的新愿望和新期待,也符合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同样,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也需要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明确相对具有的主次关系。

促进四大建设之间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在各项建设内部形成相应结构。经济建设如果仍然以传统增长方式为主,那么,政府管理体制、企业经营的价值观、劳动者培训、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等,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

根据四大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

四大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产物,将在基本规律的支配下和政府的引导下,形成与此相适应的自我协调与更新和政府促进机制,促进四大建设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由简单联系走向复杂联系,由松散联系走向紧密联系。

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地位

文化是人类社会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思想先导。我们党要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与先进文化密不可分。多次讲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早在1991年10月,他在浙江考察时就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时候都必须做到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既促进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样,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也取决于文化的发展。小康社会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将更加丰富多彩。但是,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来看,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都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政治建设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有巨大促进作用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赖以存续与协调发展的三个基本方面,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一旦被广大群众自觉接受和掌握,就会对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产生积极反作用。

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反过来,文化建设又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支持和保证:一是保证经济政治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二是为广大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提供精神动力。“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也难以搞好。”三是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智力支持。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和条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同时要看到,市场的缺陷和消极因素也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经济的发展、对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经济的健康运行,除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以外,还必须有伦理道德和思想观念等文化方面的调节,否则市场经济就会遭到扭曲。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市场和道德的“双赢”和互进。

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文化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认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人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篇(5)

一、《政治经济学》的对我国经济发展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具有伟大的时代意义与实践价值,对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价值,正是由于我国更为清楚的认识到剩余价值的内涵,我们才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制定了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相反,是不断变化的理论,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二、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浅析

1.利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作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政治经济学也是出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革,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内容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与探讨,将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政治经济学内容呈现在人民大众的面前,只有这样人民大众才能对政治经济学产生兴趣,利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现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制定出科学有效的经济政策,以此来促进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内容十分复杂,理论性很强,甚至涉及到很多数学方面的计算,这些问题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对于现阶段而言,我们应该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针对其中实践价值比较强的内容进行研究,利用现代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进步。

2.利用政治经济学基本方法制定经济发展策略

我们针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应用,通过系统的研究帮助我们制定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策略,这是我们做一切工作根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之中不能一味的进行学术的研究,这种单一的研究方式容易让人民大众产生疲劳,不愿意接受和应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经济问题,这对于提高政治经济学的实践价值是十分不利的。这种形而上学的方式也不具有实践价值,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之中我们应该注重利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策略,帮助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根据剩余价值的相关理论,我们应该制定出一系列规避剩余价值或者降低剩余价值剥削的经济政策,通过这种方式促进提高我国工人的收入所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利用政治经济学原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很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尽管时生了变化,经济环境也出现很多的不同,但是,实践证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仍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经济发展之中遇到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真谛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式。为了更好的促进人们这种能力的提高,我们不仅仅要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掌握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还应该引导人们大众应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实践的方式检验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这样可以实现政治经济的现实价值,不断的促进我国经济的不断进步。

篇(6)

第一条为了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优先发展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第三条国家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和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知识产权。

第四条国家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和完善科学技术体制,建立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

第五条国家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技术产业,以及应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

第六条国家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鼓励机关、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进步活动。

第七条国务院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科学技术和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保障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重大政策,确定科学技术的重大项目、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应当充分听取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意见,实行科学决策的原则。

第八条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国务院其他有关行政部门,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负责有关的科学技术进步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科学技术进步。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加速发展科学技术事业。

第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积极发展同外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的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和科学技术工作者与国外科学技术界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

第二章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第十条国家鼓励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改进和技术协作活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十一条国家选择对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速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推广应用。

第十二条国家建立和发展技术市场,推动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技术贸易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互利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三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防御自然灾害,保护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第十四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

第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示范推广机构有权自主管理和使用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实行有偿服务或者无偿服务。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的发展,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业提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服务。

第十七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工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地质勘查、建筑安装和商业等行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十八条国家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与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和协作,增强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能力。

第十九条企业应当根据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吸收和开发新技术,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应当经过咨询论证,贯彻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

企业采用新技术开发生产新产品的,可以依照国家的规定享受优惠待遇。

第二十条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国防科学技术事业,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

第二十一条国家鼓励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热门关键字X

下载视频被罚稻香欧洲房子

篇(7)

【关键词】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急剧发展,传统的农业社会开始了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工业主义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层次,从而引起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渗透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尤其不断向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时代的重任,服务于社会现代化建设。因此,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进而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

一、现代化的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现代化的实质是工业化,是指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过程。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进程”,主要指人类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改变过程。现代化就是人类对自己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合理性的控制的扩大。现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种全面的理性的发展过程,其中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是现代化的最终要求,即个体完成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总之,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在现代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可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目标、运行机制、主客体以及实现路径方法等各方面的现代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涵盖的方面很广,笔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在现代化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创新,也就是现代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些启示。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目前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经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现代转型,但是社会价值观、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理念和文化的转型还在进行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输入,以及我国社会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诸如道德失范、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等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内容。现代化过程中,对热衷于经济建设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生态环境,和平教育等。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了新的内容,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能够切实解决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帮助人们树立同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的现代观念意识和共同理想,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完善和健全人格,为人的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体现科学性、现实性、丰富性与适应性的现代化特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仅体现传统的内容,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逐步开展同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内容和环境内容开展教育,用具有现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群众。

三、现代化视野下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带来的的启示

无论是在世界其他各国还是在我国,在体制变革和经济腾飞的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的思想文化必然会遭到猛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又不可能很快地发育成熟,若不能够及时关注这些不和谐因素,必然影响现代化的整体推进。因此,在现代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多元化。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带来了启示:

1、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问题。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重经济建设,使得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金钱的崇拜,导致只追求物质上的利益,而对精神文化的相对缺失,诸如道德缺失,社会风气败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我们应当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道德教育应当放在首位,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道德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学校教育方面的事,家庭道德教育更加应该加强重视,要应当防患于未然,不能等出现问题才针对问题进行整治。

2、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现代化建设中,追求经济建设而对环境问题忽略。从而导致大半个国家都产生雾霾产生,民众出行困难,有毒气体危害人身健康。现代化过程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成工业社会,虽然工业化获得成功,但是相应的环境问题也产生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除了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的重视,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党的十报告里增加了“美丽中国”等方面的建设,从而把环境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增添了新的内容,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也应当全面关注环境教育问题。

3、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形式多样性。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发展,科技发达,联络通信技术发展,世界各种文化开始互相渗透,譬如美国的快餐文化对我国影响深远。现代化促使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我国传统东方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始颠覆固有的保守的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上有了推进作用。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当融入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国际文化形式的发展,逐步跟上现代化的潮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4、现代化进程中全球化现象。现代化过程中,典型的特征就是全球化。全球化与现代化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全球化现象给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比如网络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距离缩短,彼此之间互相影响更加巨大。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网络教育,网络中复杂的环境对于思想影响是迅速而且不可估计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面应对网络教育进行深化加强,对网络有更新的认识,知道网络对于思想上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一步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全球化现象有全面的认识。

总之,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一些积极的部分是需要认真对待吸取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有推动作用,但是有些消极的部分是需要正确对待的,应汲取教训来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抓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视野下,有很多地方值得去借鉴,需要我们的努力探索和研究,笔者仅仅是略谈了一些简单构思的想法,现代化这个大环境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应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启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张尚字.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浅谈[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0).

[4]杨增岽.近20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