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21: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课题研究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导师组;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刘金宁(1979-),男,河北衡水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讲师;邵天章(1967-),男,河北正定人,军械工程学院车辆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03)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006-02
目前军队研究生教育存在规模缩减、生源单一、导师研究方向分散、学位论文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军队研究生培养有关单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一、问题现状
1.研究生生源单一
由于近年来军队院校增加了本科应届毕业生参与分配的比例,使得读研人员日益减少。为了补充生源,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注重了对国防生的宣传引导,使得研究生生源以国防生为主。这些学员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基础参差不齐、专业知识不对口等问题;另外,适应军校环境、培养军事情结、熟悉科研背景、学习专用技术等方面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与研究生实际的学制2年3个月存在一定的冲突。
2.培养规模缩减
根据有关文件要求,目前军队研究生培养规模处于压缩趋势中,使得部分单位很多学科的年均培养数量不足,未形成规模效应,对于一些上水平、上规模的课题仍是单人孤军奋战,且仅从某一侧面或某一方向上进行研究,宏观考虑和把握问题的能力不够,反映到论文上显得任务方案单一,不上档次。
3.导师对学科方向的研究和把握不清晰,重视程度和指导力度不够
由于保密等问题所致,部队研究生导师与外界学术环境交流较少,跟踪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的步伐较慢。有些导师甚至不能清晰地掌握自身学科在武器系统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还处于自己做什么课题或承担什么任务而后转嫁到学生身上的惯性培养模式,未从学科角度深入地思考问题,梳理方向,凝练目标;由于部队有专门的研究生管理单位,安排的事务较多,导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足,双方静下来研究问题的时间不多,未形成师生共同研究问题、集智攻关的良性互动局面。
4.研究生对课题研究的兴趣和精力投入不够
反映到选题环节,就是熟悉一下课题立项报告或任务书,了解是什么问题就行了,并没有从理论上深思,从应用上拓展来深入考虑问题;反映到学术论文上,仅发表了一些工程应用类文章,不上档次,很难进入SCI、EI检索,甚至是拼凑文章,应付指标;反映到学位论文环节就是课题立意不深刻,理论基础不扎实,试验数据可信度差。
5.由于未来研究生就业问题所致
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军事素质和科研水平并重。在有限的两年时间内,用在军事素质培养上的时间较多,导致学生做课题和写论文时间有限,精力分散严重,限制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在科研上的学习兴趣不高,苦于应对各种活动,随大流的思想根深蒂固,不能焕发学习和科研攻关的热情。
以上问题的出现,除了与军队研究生教育政策导向相关以外,还与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培养制度、导师现状、学术氛围等密切关联。除了第一个问题是由于军队大的政策背景所致较难改变外,其他的问题都可以想办法解决。为此,急需在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学术管理、凝聚导师队伍科研方向、加大奖惩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二、应对策略
为了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军队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面按照“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提高质量;积极稳妥、务求实效”的原则提出加强军队研究生教育的应对策略。
1.创新培养模式
军队院校研究生培养可采用导师负责、导师组把关的培养模式。导师组密切跟踪开拓学科热点技术问题,挖掘发现高水平科研课题;导师对学生研究工作进行全程跟踪、辅导,导师组会同学生根据时间节点安排研讨、交流;对于学生的选题思路、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毕业论文、学术成果,导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严格要求,导师组要开会研讨,以会议纪要的形式对相关工作进行研究,形成指导意见。即形成“导师跟踪技术前沿、发现热点课题、联合指导学生,研究生乐于开展研究、合力技术攻关、奉献智力优势”的良性互动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逐步形成“凝聚科研方向、凝聚导师团队、凝聚学生力量”的“三凝”运行机制,实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效益的最大化。
2.建立导师组培养制度
(1)导师组的组成和任务。以学科主流科研方向为牵引,选配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研究生导师成立导师组,作为研究生的培养指导团队。导师组要拟订本学科的主要科研方向和培养课题;导师团队要做到学科资源统筹规划,并加强学习,跟踪学术前沿,多进行沟通协调;对学生的科研方向和课题进行严格把关,对全过程要严格监控;对课题关键技术问题要进行师生联合攻关;对学位论文和学术成果要进行集体鉴定评价。
(2)导师组重点工作。
1)导师组要加强学习,凝练、设计科研课题,把好选题关。导师组成员要在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加强学习的基础之上,以本学科与军队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技术体系作为主流研究方向,凝练、设计科研课题。若导师原先的科研方向没有很好的拓展空间,建议学生选择导师组拟订的科研课题。导师组要定期安排学术研讨,对学科内热点技术问题进行广泛研讨交流,碰撞思想火花,凝练科研方向,达到交流成果、发现问题、总结提高的目的。
2)课题研究过程中导师组成员与学生之间要合力攻关,争取高水平研究成果。成立导师组旨在形成合力,集智攻关。课题实际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导师组成员的智慧,做到:导师要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要不耻下问,把每个成员均作为自己的导师;导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和谐向上、集智攻关等良好氛围,力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课题研究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统筹规划科研学术资源,保证时间和精力投入。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扎实推进、稳步实施,导师组要跟踪课题研究进展,监控研究全过程,遇到问题要组织协调导师团队以及教研室资源进行解决。在对学生日常生活关心的基础之上,要制订有关制度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4)重视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环节,争取高水平研究成果。学术论文的投稿杂志档次、收录等级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要高度重视发表学位论文的环节,从论文的立意写作、内容把关、格式要求、投稿技巧等方面导师组成员要给予帮助,学科主管单位要给予必要的经费激励措施,争取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提升学位论文的认同度和起评点。
5)学位论文写作要凝练成果,严格把关,精益求精。学位论文是研究思想、实施过程、科研成果的总结,在写作前导师组成员要和学生全面充分总结,凝练研究成果;在写作内容和文字上要严格把关,杜绝抄袭和引用不恰当等问题出现;在定稿之前要按照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反复修改,做到格式和内容完美无瑕,精益求精。
(3)改革创新环节。在导师负责、导师组把关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力争研究生培养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发挥学科研究生导师及研究生的集体智慧,在学科重要科研方向上深挖科研亮点,凝练学术课题;拟定每年的固定时间召开导师组科研学术工作研讨会4~6次,对学科内的科研学术热点问题进行广泛交流研讨;研究生课题设计以主流科研方向为牵引,力争一届、多届学生在重点方向和课题上联合、持续攻关,形成合力,争取高水平学术成果;学生选题要以重要科研课题为依托,在保证学生自身学术研究进程和成果的前提下力争为学科主管单位科研学术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益;改善办公条件,对学生进行相对集中的管理,构建学术空间,为学生随时交流创造条件;学科主管单位要加大对学生的关注、管理力度,采用多种形式(比如改善办公条件、科研课题合作、开展体育活动、节假日聚餐等)构建相对宽松的工作生活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术气息和人文关怀。
3.建立奖惩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有关举措的顺利实施、提高运行效益,对有关研究成果和问题进行合理奖惩,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要给予奖励,对SCI外文期刊收录、中文期刊收录、会议收录、EI外文杂志收录、中文杂志等收录的给予额度不等的奖励;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要给予奖励,包括SCI外文期刊收录、中文期刊收录、会议收录、EI外文杂志收录、中文杂志收录等。学位论文总装评优和全军评优的要给予导师、导师组、研究生相应奖励。鼓励研究生和导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并在经导师组一致认为对课题研究有帮助、同意参加的前提下给予经费资助。给导师组成员发放研究生指导酬金。
在培养过程中,若研究生论文盲审未通过,除学院的惩罚措施外,可在学科点上取消该导师下年度的招生资格,并扣发研究生指导酬金。
三、结束语
针对军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良性互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健康的运行机制,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给学科主管单位带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本课题旨在研究中小学校长以办学理念为母课题的背景下,承担的大课题或总课题是如何进行整体规划的操作策略。本课题原因变量是校本课题的设计行为与管理,一级变量含课题设计(设计主体、设计理念)和课题管理(管理机制、管理程序)。把校本课题对母课题的吻合度看成是结果变量,一级变量是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组织访谈等形式解读校长的办学理念,研究校长的管理策略及校本课题的设计行为,探讨校本课题与母课题的吻合度,进而梳理出在母课题环境下校本课题系统规划的有效策略。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背景分析
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基本上是从“十五”规划开始逐渐规范起来,中小学教育科研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吉林省安图县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整体上看科研水平仍不够高,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基本现状如下:
1. 科研管理培训不到位。多数中小学已建立了学校科研室(处),负责全校的教育科研规划,组织管理等工作,但科研工作管理培训不到位,不能定期对教师开展相应的科研培训,缺乏有针对性地指导与培训,尤其是在课题研究的系统设计和操作层面的技术指导等方面,使教师对科研工作盲从开展,对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题与立项、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只是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
2. 用教研代替科研。中小学教师日常工作主要是教研工作,很难区分科研与教研的差异。总认为科研工作探索教育规律的职能是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的事情,也不注重关注教研过程中存在的教育规律和操作体系。所以,不少中小学教师将教研与科研混为一谈,误认为开展几次教学研讨活动,组织几次观摩课,听听课、评评课就是课题研究了。
3. 功利思想严重。当前一些学校和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性和投机性,借教育科研工作给学校换来一块“金字招牌”,教师个人也大多出于评职晋级的需要,把教育科研当成获取个人利益的一条途径。
4. 研究课题大而浮。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在选题时却脱离教育教学实践,脱离学校自身实际,只凭主观想象,什么时髦就研究什么,什么课题大就研究什么,致使教育科研之路越走越窄,给学校和教师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巨大浪费。
5. 研究过程“两头热”。一些学校和教师把精力和热情只放在课题研究的开题和结题,形成“两头热”的现象,研究过程没有实质内容和深入实践思考,在课题结题前匆忙于应付相关领导检查而补材料、赶成果,总结出的研究报告凭空想象,得出的数据不真实,一旦课题结题,即结束研究。
三、中小学校本课题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 根据《指南》,盲目选题。一般来说,各级部门下发相应的《规划课题指南》为我们教师提供了研究课题的选题方向和范围,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某一方面确定自己具体的研究方向。这样盲目照搬课题指南确立的研究课题,往往不顾及实际情况难以开展研究,更难取得较好的研究效果。
2. 领导安排,被动接题。基层学校和教师承担课题有绝大部分是各级主管部门下设的子课题或是单位领导承担的大课题,凑人数临时组织相关教师成立课题组。这样的课题研究缺乏主动性,很难有成效,很难出成果。
3. 依据兴趣,随意设题。各基层学校教师一般会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学校实际情况等主客观条件出发,围绕个人教学实践选择研究的课题,这种现象造成单打独斗的研究乱象,缺乏与学校办学理念这样的母课题相关联。
存在以上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重三轻”:重眼前轻长远,重宏观轻微观,重形式轻实质。
四、中小学校本课题系统规划的建议
1. 理清学校发展目标,确定研究方向。各中小学校长基本能够提出适合学校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为全体教师构建了共同追求并为之奋斗的愿景。这也为我们教育科研课题确定了研究方向。校本课题是在研究方向中从面到点逐渐筛选出来的,把校本课题研究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办学目标的载体或抓手,是校长们工作的有效策略。
2. 整体规划母课题,确定研究目标。母课题的提出是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具有涉及面广、参与人多、周期长等特点,纵向发展方面至少要做好3~5年整体规划,明晰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设想的过程。在总目标的框架下,明确每阶段具体研究目标,循环递进,环环相扣,自成系统。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科规办函[xx]16号文件)的要求,今天召开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落实研究方案后,正式开展研究工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
一、科研工作实效的探索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但是大多数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非常现实的,就是为了拿到一个课题结题证书,以备评职晋级时用。而且多数教师最开始科研研究并没有真正想研究什么课题,研究出什么结果,而是抱着糊弄过关的心态。面对这些普遍存在的现状,我校并不急于向他们讲教育科研是时展的需要,是推动素质教育的助推器,而是先引领一部分素质较高的中青年教师入门,只有迈入了,才有时间和机会去疏理他们的工作思路,改变他们的错误认识。
教师对科研工作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开局的第一步我们做得既艰难又耐心。首先,在学校校长的带领下,申报了地区级的科研课题,成立了由6人组成的课题组,分别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中开展了对课题“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研究”的研究;接下来陆续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工作,让他们申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未成年人生命与安全教育系统工程的科学构建》中的小课题申报。让每位实验教师先上报子课题名称,接下来对教师进行方案撰写方法的培训和指导,然后教师上交子课题实施方案,对每位教师的研究方案进行指导,不合格的再要求重新修改,经过这一项一项工作的磨炼,教师不再小视科研工作了,也清除了他们曾经的错误思想:不再认为教育科研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不再认为教育科研事不关己,不再担心搞教育科研影响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也不再认为教育科研很神秘,高不可攀,非专家不能搞。
二、科研工作思路的创新
怎样能让科研工作开展得有实效,避免形式化,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是必要的。
教师研究工作的热情和质量,仅靠我们的管理和督促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激发教师的这种内在研究动因,我们鼓励教师积极申报个人课题,使研究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一项工作,更是为了对自己负责。正是因为很好地做到了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申报,才让教师研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迸发,并持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从他们的个人档案中就可以看到,教师个人档案,名目和种类很多都是教师自己自发的积累创新和相互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学校强制要求的。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为了既能及时研究解决这些问题又不给教师的研究工作增加工作量,我校适时调整研究日志的内容,从一开始教师随意撰写,发展到有针对性、有主题地撰写,例如,让教师掌握科研材料中“教育案例”的撰写方法,我们把9月份的研究日志中的主题定为“教育案例”,并且对教育案例的撰写要求进行了培训和示范。这样有针对性的培训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教师对该主题的思考和重视,有思考、有关注才会在常规课堂教学工作中有所实施。
在我校的“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主题教学研究活动中,为了能让教师紧紧围绕课题设计教学,同时为了锻炼教师在这一活动中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教师设计教学与课题相结合的教案、设计学案、说课等能力,我们对承担课的教师在各个环节上都提出具体要求。通过活动设计的开展,培养了教师思考的习惯,促动了教师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他们进行课题研究也是一个极好地提升和锻炼的机会。
关键词:高职;教育成果;应用推广
从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也跨入了高校的行列,只是其教育管理层面属于职业教育,但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层次还是提高了一步,因此,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指导思想,或者叫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服务能力较中专时代有了很大提升,但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到底如何,社会贡献度到底有多大,笔者在此就高职院校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状况
当前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论文(教育类、专业类)、课题(教育类、少量的自然科学类)、教材、发明专利;参与科研工作的人员以专任教师为主,辅以少数具有专业职称的其他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最直接目的是为职称晋升,辅以科研考核的需要;科研任务的来源主要有教育系统、行政管理系统、社会科学研究系列、少量横向科研课题,以参与的形式居多。由于在中专时代教师没有科研任务的要求,进入高职院校后,迫于与高校接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对教师特别是有职称的人员都提出了科研工作要求,但实际情况是:教师科研多迫于评定职称的压力,发表一些教育教学体会的论文、或者是专业教学内容中与专业有一点关系的论文,而以专业研究自发撰写发表自己学术成果的不多,更难的是自己没有以一贯之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很难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体系,这也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研究成果90%以上表现在教育教学类,而专业类研究并不多的原因。这与高职教育的专业特点并不相符。
二、教育科研成果的形成过程
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主要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指导委员会、学院自立项,每年这些有研究任务的机构都会课题申报指南,教师则根据指南的范围和申报要求开展课题申报准备,结题时间一般在2―3年。通过2―3年的研究,大多数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结题成果为论文和研究报告,如果层次稍高点,那最多也就是一本专著。而且教育类科研课题的研究方法大同小异,如调查问卷在设计时是全省部分高职院校,而实际操作则以本校某个班学生为样本,因此,研究的第一步基础数据采样不准确。再就是研究过程不全面,在课题设计时,研究团队整齐划一,一旦课题申报成功,完成研究任务几乎靠主持人,造成这一事实的原因有申报团队并不是科研意义上的团队,而是为了体现研究团队的外在表现,如年龄、职称、专业、单位等。再就是职称评定过程中,主持课题和参与课题差别太大,因此,很少参与课题的成员会尽心尽力,将自己的研究与团队的研究相结合。开题论证和中期检查不充分,也是造成科研成果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按照课题的级别不同,主持人对课题的重视程度会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论证范围不广、讨论不深刻、专家指导不详细或缺乏针对性等,都是在课题研究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研究成果形成后,不要说是在全国、全省推广,就是在本高职学院、本系部也很难推广应用,这样就不会体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三、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对策
教育类科研成果的形式,主要是论文和研究报告,论文中体现的应该是观点和方法,研究报告则全面反映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过程,这些成果如何推广应用,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因为结题不需要出具使用证明,也不需要实验结果,这也是教育类科研与技术应用研究的根本区别。所以,如何将这些“软”的观点、方法具体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切实推广科研成果,以便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发挥科研的价值,还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难题。在此,笔者提出以下拙见,仅供参考和借鉴。
1.完善教育科研成果管理机制
由于教育科研成果不像大多数自然科研项目,没有在具体的产品或对象上加以验证,所以,对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更应该体现隐性与显性的结合。在结题验收时,应该将教育科研成果显性的内容也纳入评价体系,尤其是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更应纳入评价体系,以便在机制体制方面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如结题后的跟踪机制。还可以在课题经费管理上加以约束,应用推广好的成果追加课题经费,以此激励成果的推广应用;还可以制订制度对课题主持人在课题申报中始终如一地研究某一方向,而不断形成系列成果予以大力扶持,而不是在同一方向研究上限制其课题申报资质等措施。通过这些制度设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从而实现研究的价值。
2.建立科研过程、成果公示机制
对于教育类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后,高职院校研究管理机构应尽快公示其课题申报材料,目的是让其他教师知晓和关注其研究内容,以及团队成员的构成,并从其中寻求自己在教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困惑问题,能从他人的研究过程中得到解决。由于一般的研究过程是3年左右,那么按课题研究进度,定期公布各课题研究成果,如论文的名称、发表期刊、主要观点、解决的问题以及调研报告的详细资料等。通过公示各课题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等措施,一方面可促使研究团队更加自觉地按课题申报书的要求开展研究,落实每一项研究内容,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教师享受科研成果,并从中学习研究方法,获取研究数据和观点,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3.定期举办科研成果展示
一般而言,教育类科研课题的来源有国家级、省部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立项等。而比较集中的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每年都会有几个,院级课题立项则会更多,也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立项的部分项目。在这种以教育科学研究为主体的高职院校,举办科研成果展示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广大教师以从事职业教育为主,对许多教育方面的焦点及热点问题会有共同的认识,这也为成果展示提供了好的群众基础;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共同参与,科研成果展示可在二级学院或大学院组织,都可以要求学生参与,让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创新和教学改革成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素质,聆听教师从事科研的艰辛,知道科研成果的来之不易。
4.建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评价体系
[关键词]研究生 高等教育 全方位体验式科研 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于濂清(1979- ),男,吉林梨树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材料学、教育创新。(山东 青岛 266580)黄翠翠(1982-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山东 青岛 266404)郭文跃(1965- ),男,安徽桐城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材料学。(山东 青岛 266580)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磁各向异性球形氧化铝载体制备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11CX05013A)和自主创新科研计划项目“重建特殊晶界相法制备高耐热磁体研究”(课题编号:10CX02012A)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90-02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也步入快车道,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研究生 教育大国行列。但是,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态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本文在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发现总结出一种较好的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多方位体验式科研,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现有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过程中,我国的研究生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独特的导师带学生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新成果的交流学习、跨专业融合、与现实对接、学生主体地位落实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具体体现在:
1.相同专业的研究生之间缺少新学术成果交流学习,导致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限制研究生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科学研究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而没有新学术成果介入,科学研究通常会失去研究的参照点,从而陷入重复研究的窠臼。这不仅影响知识的创新,还可能导致学术崇拜现象的盛行,更重要的是会导致研究生研究角度受限,接触领域狭窄,思想固化,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下降。
2.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缺少跨专业、跨学科的融合体验,导致研究生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难有突破。不同专业和学科之间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不尽相同,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我们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缺少跨专业、跨学科成果的融合体验,研究生从事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匮乏,从而影响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导致了我们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国际差距的拉大。
3.缺少实践锻炼,科学研究与现实需求容易脱节,创新动力不足。实践是创新的土壤,然而大多数研究生是应届生,他们一直待在“象牙塔”里,对现实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了解较少,学校教育又缺少相应的实践锻炼机制,导致研究生科学研究脱离现实需要,影响科学研究的实效性和创新性。
4.研究生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研究生教学既要发挥导师的主导性,也要发挥研究生的主体性。在我国的研究生教学实践中,管得太多太细,固然不行,同样对学生要求不严、放手不管,表面上看似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质上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应有的指导,学习过程无的放矢,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也是不利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的。
针对上述问题,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入多方位体验式科研,尝试从不同学科、不同方法、不同专长、不同情境上发散研究思路,多角度思考、多方位体验,对于尝试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多方位体验式科研
研究生贵在研究二字,科研是研究生教学的本质要求之一,所谓的多方位体验式科研,是我们针对现有研究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它的主旨是在充分重视科研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注重从不同方向、不同专业、不同导师和实践等多方位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研究需求、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论文摘 要: 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从事科研活动,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为例,对其从事科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随着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如何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已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课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笔者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在校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相关科研课题或自主申请科研课题为切入点,分析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2009—2011级硕士研究生,共185人,其中男生100人,占54﹪;女生85人,占46%。调查内容是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情况,主要包括:研究课题选择的科学性;参与课题的积极性;科学研究经费;导师对学生科研指导状况。调查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结合已有基本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现状
(一)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积极性不高。
截止到2011年底,该学院仅有60%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研究,而且从整体看,参与的也大多是横向课题,而参与纵向课题的机会较少,尤其是国家级、国际性的科研课题少之又少。硕士研究生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按导师预先设定的思路或者方案开展工作,独立思考比较少,在有些横向课题的研究中,甚至出现“成果范本,相互借鉴”的现象,导致较多硕士研究生形成一种依赖思想,创新意识也随之被扼杀,也使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同时,随着硕士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科研课题的增长率跟不上研究生人数的增长率,导致部分研究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另外,从该校情况看,在校级层面上设有硕士研究生创新管理基金、自然科学类和人文社科类学生科研课题。从该学院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课题申报情况看,2009年至2011年,仅有45位硕士研究生申请学生科研课题,仅占总硕士研究生人数的24%。
(二)科研课题选题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硕士研究生在确定科研课题题目的时候,或多或少会存在一种“急功近利”心理,大多会选择一些风险小、时间短、易结题、易出成果的课题,而回避那些风险大、耗时久、创新性强的课题。如此选出来的课题难度较小,即使是科研经验不足的硕士研究生也能独立完成,从而影响科研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最终导致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此外,这种选题方法主要是围绕一些常规研究点开展相应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研究的现象。
(三)科研经费不多、分配不均。
随着硕士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课题数量不多,分摊到所指导的每位硕士研究生身上的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导致部分硕士研究生无法在预设的研究方向上进行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机会,从而影响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四)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指导力度不够。
导师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责任人。导师吸收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是培养其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学术前沿性强、科研经费充足的导师队伍。硕士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导师数量相对不足,使每位导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数量过多,加之一些导师的科研课题本身就比较有限,从而使一些硕士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也比较少;也使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的时间不多,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锻炼机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课题选题的指导和管理,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拓宽思路。
硕士研究生在科研课题的选题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常规的问题或研究点,这也是受硕士研究生普遍欢迎的。这类课题的特点就是先前已有人从事过类似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多,在研究过程中就有更多的参考数据和资料。如要取得新研究成果,则必须在充分了解先前类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新思路、新方法,综合新数据、新材料,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研究,才能达到有所创新和突破,否则,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重复。二是选题比较新颖,当前研究比较少,成果也很少,可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匮乏,在这类选题的研究中,受其他人研究成果的影响也比较小,必须广泛收集资料,易于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更能培养创新能力。因此,高校应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研选题的指导和管理,特别是导师应注重引导其采取第二种选题方法。同时,在选题中还应把握好三个原则,即“重要性”、“可能性”和“实用性”。重要性就是指是选题在科学理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方面有一定创新;可能性就是指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以及能达到预期的研究效果;实用性就是指选题对于推动“产学研”、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搭建创新平台,提高研究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科学研究就没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质量。针对研究生参与课题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首先,高校内的硕士研究生相关管理部门(如研究生院)应设立硕士研究生创新基地,积极吸收他们参与基地活动,可以让相近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通过相互合作科研、学术交流等激发创新思维;要大力支持硕士研究生开展跨学科科学研究,加强科学研究指导力度,为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交流、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宽阔的平台,从而激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通过设立创新基地,带动高校优质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其次,高校应设立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创新课题,通过承担或参与科研课题,激发他们的研究热情,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强有力的支撑。再次,要完善周期性学术报告制度,让师生共同参与,共同组织,在学术报告活动发掘和拓展创新点,实现师生充分互动和彼此借鉴。最后,要大力开展与学科专业相关、与从事研究的内容有联系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硕士研究生从理论研究到实践验证,逐步实现创新。
(三)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营造气氛。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加强对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硬件建设,在尽可能地增加科研课题数量,并且加大科研课题的资助力度的同时,要注重加强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科研资源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硕士研究生查找相关资料、开展相关研究奠定硬件基础。二是要加强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软件建设:(1)积极淡化功利性因素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压力影响,让硕士研究生专注科学、潜心研究;(2)完善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全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评价基本上都是以科学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评价和衡量,但对其学术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等方面考虑得较少,对硕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科研热情、团队精神、学术道德、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因素考虑得更是少之又少,为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研究生学术评价体系,制定全面完善的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全面考量、综合评价,同时必须坚持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科学有效,从而更好地激发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加强硕士研究生导师管理,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校应当重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制定完善符合实际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管理、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明确遴选条件,强化日常管理,规范任期考核等,积极淡化导师身份,把招生名额与导师能提供的科研课题及经费等培养条件、现有学术成果、工作实绩等结合起来,同时要将任期考核结果与招收硕士研究生数量结合起来,对于没有条件继续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要坚决取消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二是要大力支持导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硕士研究生导师申请和承担各类科学研究课题,逐步形成主要依靠科研课题经费支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新机制,在科研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三是要积极为硕士研究生导师提供参与学术交流和进修的机会,使其能站在学术发展前沿,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广泛地开展科学研究,让更多的硕士研究生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当中,让他们知晓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其创新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勇荣.论基于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VOL33,(3).
[2]鞭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
[3]薛天祥.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