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21: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科研成果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2-0038-02
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有其自身的要求和规范。中小学一线教师怎样做教科研,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学习、调研和组织指导教育科研活动的实践,谈谈对教育科研方法、途径与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的浅见。
一、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
基层学校的教育科研应以“小问题、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以行动研究为主线,分层、分类深入扎实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小课题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老师要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科研新理念,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行动研究,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整体规划、专业引领、科学评价是提高教育科研质量和效益的有效策略。有专家说:“一线教师搞科研,研究什么?最切实可行的,就是研究自己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和专业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途径,并将自己思考的结果用于课堂的改进和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莒南县一些学校在这一研究思路的引领下,积极开展各类小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
要立足教育教学,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遵循“教研出课题,科研育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思路,倡导“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工作方法,在全面推进中提高科研质量。各校应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确定龙头(主导)课题,以此凝聚人心,使龙头课题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主动力,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推进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教学、教研活动结合起来,使全体教师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以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科研,使学校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
(一)科研成果的分类
在推广应用优秀课题成果时,可将其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运用方法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生艺术教育和特长能力培养”,该成果在2003年结题后一直被应用;“探究识字途径,提高识字效益”于2005年12月结题后,其成果被评为临沂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一直沿用至今,作为指导识字教学的依据。
运用策略类的研究成果。如“小学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体验三段式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其成果现已普遍运用到这几科的教学中。
学校办学特色类的研究成果。如我校的校训是“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文明成为自然”,因此,有关读书课题“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和“课外阅读与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研究”的成果将会一直运用下去。
对成果的后续研究。如:“小学生作文个性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结题后,组织申报了“小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研究”,使学生的作文更具个性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特点及规律的实验研究”结题后进行了“小学科学课中的活动与教学研究”,在后者结题后,又接着进行”科学课中实验探究过程的研究”等。
对成果进行跨学科研究。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于2011年结题后,我们打算将其延伸到科学课中,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二)科研成果推广的方式
要强化“科研成果进课堂”的推广工作,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应用优秀科研成果,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完善,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不断成就自己。
科研成果的推广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课题研究式推广”,就是将成果推广的运作按照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成立课题组,进行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研究。在推广中研究,在研究中推广,将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这种推广方式目前在我县中、小学校进行得比较普遍,是我县科研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它使得广大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受益。我们以市级立项课题“县域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研究”为抓手,以几项已结题的优秀课题深化研究为载体,以市级教育科研基地学校为基地,分层推进课题深化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切实贯彻落实莒南县教育局“教研出课题、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的教科研一体化思路,教育科研氛围浓厚,初步形成了“成果进课堂”的良好势头。
“科研成果课程化推广”,就是将科研成果编成讲义和教材,纳入教师培训的内容,让科研成果成为特色课程,进行课程化推广。通过开设课程的方式,较系统、全面地介绍成果的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操作方式。将科研成果课程化,把优秀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进修内容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最生动、最现实的教育理论学习,也是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理论学习。
“主体扩展式推广”,就是把学生作为推广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了解、运用成果的基础上去丰富、充实成果。这种成果的推广解决了成果推广的局限性,把成果作用于学生身上,使学生直接受益。
(三)科研成果推广的步骤
1.制定计划
分年级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课题成果推广计划。
2.召开课题推介会
我们首先针对要推广的课题举办课题推介会,让每位教师初步了解课题内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课题的本质内涵、理论依据、实施环节、特征与条件、相关的教学策略及课堂教学模式等,让每一位教师都比较全面地了解该课题,明确成果推广的具体目标。
3.举办课题成果进课堂活动
这个活动有两个层次,首先是课题组成员通过课堂活动展示课题成果,并且通过评课、议课活动完善提升成果。第二个层次是每位教师学习践行成果后的汇报课。
4.召开经验交流会
在课题推广过程中定期召开课题成果推广经验交流会,做好经验总结。
现以正在全县推广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探索与研究”为例,予以说明。
研究成果:构建“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模式。
1.读物推荐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明确主题——赏析片段,激发兴趣——推荐读物,拓展延伸
2.读书方法指导课
教学流程:确定阅读篇目——自主阅读——合作交流——释疑点拨
3.读物鉴赏课
教学流程:巧妙导入,揭示主题——课内指导,佳例示范——学法迁移,自主赏读——畅谈心得,拓展延伸
4.交流汇报课
大致流程:出示读书要求——小组合作,交流心得——全班交流,梳理提升——师生小结,拓展延伸
5.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基本流程
摘要:科研转化现实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向政策方向转化困难重重。而要改变这种路径依赖的现状,就需要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各大院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16-02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民主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因此,对于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国家也因此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相关的改革工作。但是,我国目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仍然很低,很多教育类科研的成果仍然被束之高阁,这样就无法发挥科研转化对教育指导以及决策的实质性作用。因此,本文对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的具体转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路径依赖现象进行了简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创新思路。
一、各大院校科研工作成果向政策转型存在问题
1.教育科研逐渐变得功利化。教育科研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生产分析性质、系统性质信息和知识的主要工具,由此对目前教学现象进行反映、推进和相应的规划。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院校众多教师在进行科研工作时,过多的将个人的利益与学术研究进行结合,过分的追求个人利益的得失。例如,对高职类院校进行主要的科研转化中,很多教师习惯将学术研究以著作或者论文的形式进行发表,再通过发表的文章进行考评和参评职称,从而申请课题和奖项,而很少考虑到教育科研成果的实质应用价值,出现向功利化偏斜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发生也是有原因的,因为目前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实行教学,还需要科研,且在具体的职称评定要求中,对于科研成果的整体质量以及数量要求都非常高,过分要求科研成果的数量,为了满足学校的考评要求,教师将主要的精力放到了上,以至于对论文内容的价值不做过多的考虑。
(一)科研成果评价变得表面化。在各大院校中,对于科研尤其是对社会科学的相关研究管理一直都是一个繁复的过程。就立项来说,包括课题选取、相关课题的申报、评审的主要立项、期间检查、鉴定验收和最后的科研成果转化等过程。众多的院校更关注教师量、刊物级别、字数以及是否是著名的出版社等方面,而对于科研的评价主要看重鉴定及相关专家教授的评价,很少将精力放到科研成果的转化层面,更不用说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2.成果的政策转化变得模糊化。通过对目前各大院校科研成果关注情况来看,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相关激励还停留在以往的发表刊物等级、职称评定和获奖情况等方面,只要科研人员达到要求和标准就可得到相应的精神、物质奖励。而针对教育的相关决策部门来说,主要决策者最想要得到的是科研人员递交一份具有完整可行性报告的科研方案,而对于教育科研人员来说,是最直接的途径,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路径的依赖,以至于在进行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增加了很多的程序,加大了科研成果实际政策转化的难度。为有效改善目前状况,需要从根源上进行解决,提出更为系统、全面的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科研成果转化方式过于单一。我国各大院校科学研究成果的具体转化方式需要实现多样化,为了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转化平台,需要各大院校建立全面且稳定的成果输送渠道,实现科研成果向社会尤其是教育相关机构的有效传送。目前各大院校的传送方式普遍存在古板单一的现象,主要是通过这一渠道进行科研成果的对外传送,从而导致教育类科研成果的传送及转化闭塞现象。
二、政策转化问题路径依赖分析
1.教育科研开展目标过于功利化。从路径依赖的角度分析,教育科研创作偏向功利化,即众多的教育科研成果成为了教师职称评定所必需提供的材料,这种现象的产生形成了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在初始条件的强化以及报酬传递的整体作用下,制度变迁一旦步入这条道路就会一直沿着原有的路线持续的进行自我的强化。教育科研功利化导向的最初选择,在计划经济时代得到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很多院校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了大量科研成果,同r也培育出众多优秀的科研人员。但是科研成果需要发挥其最核心的价值,即为实践的运用。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介入,使其价值得到充分的显现。
2.配套政策具有滞后性质。我国目前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政策转化,而转化路径困难与教师职称评定及人事制度的相关改革存在很大的联系。各大院校每次进行较为重大的政策改革基本上都是国家政府的硬性要求,很少是学校自发进行的,这非常不利于学校制度的变迁。而国家对于科研成果转化制度没有实施的细则,这同样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操作和实施。《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等文件的实行,对制度的供给现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为了使科研成果实现有效的转化,还需要校方、国家以及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关注,加强科研转化配套制度的建设。
3.思想观念存在一定的惰性。不同的主体拥有自身的信念和利益观念,各大院校教师为了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将这种利益现状进行有效的维持,很难做出实际的改变去进行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
三、各大院校科研成果具体向政策转化有效制度安排
1.非正式性质的制度安排。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正式制度,另一个是非正式的制度。除去正式的制度不提,非正式的制度主要包括传统、价值以及具体的意识形态等,其是正式制度以外对调节和规范人们日常行为的主要形式。高职学校作为教育科研成果的主要产生基地之一,应对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并真正的进行制度的改革。例如,在高校职称评定时,可实行教师代表作机制,即在进行材料申报时,只需选送两三篇代表作品即可,这样在根本上保证了论文的质量。对于那些积极将科研成进行转化的高职教师,应进行公开的表扬和激励,形成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环境。
2.形成制度与供给、需求进行对接。面对科研成果转化表面化、模糊化等现象,需要各院校建立行之有效的供给制度,建立与教育科研价值成果转化机制配套的政策。从院校自身的角度来看,各大院校需要重新构建恰当的科研成果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通过对相应制度的创新,促进教育主要科研成果的合理转化,搭配相应的激励政策。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应提高对科研成果的需求,通过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相关部门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利用程度。从制度本身的需求层面来看,如果供给制度的实施与未实施相比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那么对这种供给制度的实际需求就会变得更多。
3.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共享,需要建立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各大院校教育主要科研成果的转化信息平台。目前我国科研转化途径单一,导致科研成果政策转化效果的不佳,为了实现科研成果的充分利用,急需实现资源的共享。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各大院校还未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实质性的建立,而转化的渠道主要是期刊发表和出版著作等单一形式。从目前的角度看,建立一个各大院校教育主要科研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是十分必要的,这就需要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科研转化平台的建立投入更多的关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各大院校科研的目标存在功利化的现象,科研的评价过于表面,尤其是在高职类院校中转化的激励机制模糊且渠道过于单一,而且院校科研转化现实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这些情况的发生导致我国各大院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重重。为了更好的实现各大院校教育主要科研成果的政策性转化,需要国家以及相关部门投入更多的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对科研转化制度进行有效的创新。
参考文献:
当今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要想取得新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管理策略。
做好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证
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推荐申报,即先由教师申报课题,然后经初步筛选后向上推荐,经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论证、审议和表决通过后,最后以议定书或计划表的形式正式立项。招标,由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出选题范围和选题原则,课题指南,然后由教育科研人员投标,经过专家论证,最后双方签订科研合同或协议书。指定专门单位申报,即把有关课题交给相关的单位或人员去实施。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都应尽可能做到:所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应是学校能够承担的;研究项目的性质不宜是纯思想、纯理论的,应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项目时间不宜过长,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完成。时间一长,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如,校领导班子的更换,教育形势的发展等,会对原来项目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学校要对所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实用性,避免重复研究:科研室对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初审。校长对建议立项课题进行终审。少数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采取指定或公开招标形式,由科研室确定立项。
建立教育科研计划管理机制
教育科研计划按时间划分,有长期计划,也有中、短期计划。一般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采取中、短期计划形式,时间为1~3年。中、短期计划较具体地向教育科研人员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任务、方法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每学期初,学校应认真制定全校范围内的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任务、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措施都要全面安排。而各年级组、教师个人又要在学校科研计划的指导下,制定出本学期具体的研究计划。这样,教师心中有数,能够避免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教育科研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组建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为保证学校教育科研的展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及组织系统。现在多数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科研室,有些民办学校称为教育科研部。就隶属关系来说,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行政上受校长领导,业务上接受校行政以及区(县)、市教科所的指导。
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定位在以下方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本校的教育改革,做好校长的参谋,为学校决策出谋划策。利用举办教育理论讲座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普及教育科研知识。编制本单位教育科研计划,组织学校课题申报工作。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组织专家鉴定课题成果,并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定期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信息”“教育科研论文集”等,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校内外教育科研课题进展情况。加强科研资料室建设,做好课题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订阅科研杂志,收集有关科研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监督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强化教育科研过程监督与管理
协调和检查教育科研实施情况,实施过程管理,是科研管理重要的环节。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随时随地的技术指导。对一些长期性研究项目,可采用“滚动式”,分步实施,逐年完成,逐步检查评审;大型课题项目,如“学校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涉及研究范围较广,需要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组织多学科力量协作进行,故对其检查评估也宜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而技术指导的方式可以包括安排科研讲座、经验交流,以及聘请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的顾问“走进学校”,进行实地指导。
完善教育科研信息管理
教育科研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资料是开展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科研情报,可防止重复无效的劳动,也能增强科研信心。
科研档案是人们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中形成并经过整理的科研文件材料,是反映本单位科研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任何教育科研课题,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从选题、调研、实验、出成果到科研文件的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实施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全面反映科研活动的过程,同时也为后人检索资料提供方便。学校要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科研信息资源库,聘任兼职教研员,让其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研究档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信息资源,为科研工作服务。
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关键词]学校教育科研;科研评价;校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1-0019-03
山东省宁阳第一中学对教育科研成果实施奖励,运行六年后发现每年的奖励只是局限在有限的几个教师身上。而且成果的科研含量低,为此改革教育科研评价方式就成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发展的着力点。进入“十一五”后,学校在课题管理上制定并实施了“学校课题研究管理方案”,加强对已立项课题的过程性检查和阶段性研究成果评估的方式和力度,并与课题研究经费的资助相挂钩,这在一定意义上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学校强化并突出成果申报过程中,成果申报者必须组织学科同伴教师举行学术报告,通过交流转化成同伴的认识。同时学校组织“学术委员会”听取成果交流报告,组织教师同伴进行评议,给各项成果进行量化评定,依据成效对提交的成果实施奖励。学校还制定并实施了“学校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为保持该项工作的连续性,每三年举行一次。评比内容包括教研成效和科研绩效两个方面,切实把科研型教师的评比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管理中来抓,形成了分层次管理,差异性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近年来,在市级以上“双师型”教师的评比中,该校教师已有1 6位教师获此殊荣,科研成为学校发展的真实生产力。
从教育科研管理的发展过程来看,宁阳第一中学不断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和阶段性的需求调整管理的方式,使管理与评价尽最大可能激活学校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使之发挥最大的效能,这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学校用科研的方式审视校本管理,实际上是在理论的引导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和谐发展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必须要研究不同层次教师的心理特征,诊断他们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用科研的方式审视管理现象,才能制订既有助于学校发展,又符合教师需求的管理策略,评价才能变得有效,这就是教育科研评价的“适切性”。它的设想体现在教育科研评价目标、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上。
一、以校为本教育科研评价目标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展现出学校教育科研评价必须服务于学校的管理目标,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未来的幸福奠基。用科研的方式提高教师育人的方式、手段和策略,增加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学质量的最大化。如果偏离这一宗旨,以实践为工作形态的基础教育科研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为此,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评价必须致力于“科研兴师”这一目标上来,最终实现“科研兴教”这一终极的管理目标。
学校用评价激励教师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工作,用反思的形态定位自我的发展,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进而实现和谐育人、科学育人的良好局面。当学校发现原有的评价无法调动大多数教师积极性,或者发现已有的评价不再适应已经变化的学校管理环境时,就必须变革现有的管理模式,引导教师有序地发展。当教师受到这种激励时,他就会不断调整自我的发展目标,以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的症结,用研究的方式审视自我的实践行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工作的效能。提高认识的前提就必然通过必要的专业引领来提高自我的理论认知,反思自我的经验,试探性地创新,再对已取得的成效进行反思性研究,提炼经验中的智慧,沉淀成功的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实践性理论。当对已有的理论和工作方法进行重新解读时,无疑是在提高自我的认识,这就是实践性研究赋予我们的智慧。我们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并不断发展着已有的认知,使我们的实践行为越来越趋近真和善,距离学校本源的教育价值越来越近,在提高学校管理层次的同时,推动着生命主体的发展。
二、学校教育科研评价内容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给出了学校教育科研评价从注重成果的表现形式到成果对学校的发展有无作用的变革。在评价形式上,从“发表即为成果”到发表且必须经过同伴的交流和研讨,再经过学校“学术委员会”的评议才能确认的改革。课题研究也从单纯的立项申报、阶段性研究报告和阶段性成果的评价转化为课题是否成为凝聚团队发展的项目载体,基于这个项目能否实施必要的专业研修,搭建的项目平台能吸引多少人积极地参加,参加的成效是什么,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个体在项目团队中充当了什么角色等内容。对课题的评价不再局限于研究报告这些书面的汇报上,课题评价弱化主持人个人的成果,突出团队发展的力量和团队成员共同取得的成效。评价的内容越来越具体,评价的环节越来越有利于学校管理的目标指向,这种对教育抖研评价内容的改革是有效目有用的。
教育科研评价分为以学年为单位的终结性评价和突出优秀成果奖励的周期性评比两种。前者主要是对学年内教师取得科研成果认定后的奖励,包括课题研究、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和获得的科研奖励等内容。后者是指周期性举行的“科研型教师的评比”。各学校发展的基础和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存在差异,评价内容的确定上理应存在着差异,但无论差别多大,都必须努力减少科研教研两张皮现象的发生,即减少只有研究而缺乏成效的虚假科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误导。评比内容一般要强化教研成绩,突出教学实绩,兼顾科研成效三者所占的份额。同时要照顾到科研起始阶段教师科研成效的层次性,像在教研成果中对教学能手、优质课的积分,应当兼顾到各个层次;科研成果中既突出成果的类别,像中文核心期刊与一般期刊的差异,重要报纸和一般习题资源类报纸的积分差异,同时兼顾职初型教师仅有获奖这一类别的量化积分。在评比过程中要让所有层次的教师都能进入初选的行列,只有如此,评价才能成为对多数人的激励。因为只有通过参加评比这一过程,才能提高教师对学校管理目标的研修,并能在评比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调整今后发展的方向。评价内容的调整,使教育科研管理无限贴近大多数教师的发展需求,激励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场域内。实现有效和有序地发展,这就是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内容的“适切性”。
学校每一学年都要对科研成果进行认定并实施奖励,旨在通过评选发现一批具有推广价值,能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改变目前单一的教与学方式,提高育人质量的优秀成果。学校借对优秀成果的表彰,鼓励更多教师致力于微型课题的研
究,用科研方式提高工作的效能,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创新之路。从目前学校管理的现状来看,学校科研奖励只是注重对个人成果的奖励和对显性成效的肯定,更多时候具体在学术的数量、有无学术专著和课题研究报告上,这种评价有用但奖励后未必有效。因为这种评价模式只是对教育科研先进者个人的激励,广大的教师、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取得科研成效以及还没有涉入教育科研阵营的教师,在这种评价方式下是被边缘化的群体。即便是学校对优秀群体奖励的数额再高,也不会引起广大教师对这种激励的认同和向往,起不到见贤思齐的评价效应,对于学校管理是无效的。因此教育科研奖励应改变重在个人的表彰,提倡基于团队合作性研究项目的奖励上。加大对研究项目奖励的力度,弱化对个人奖励的数额。同时,对团队项目的奖励重点放在: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解决的效益,团队成员发展的成效等方面。同时,对团队成员的评价要注重项目团队基础发展力的差异,这样才比较公平合理。
三、学校教育科研评价方式的适切性
上述案例中在校本教科研评价的完善时期,评价方式是:个人提出成果评价申请一提交评价成果一学校认定评价内容一学校组织学科教师和成果评审委员会听取汇报一集体评议划定成绩一学校研究后实施奖励等。对于学年内教育科研成果的评价,让成果持有者组织学科同伴进行研讨,听取成果评审委员会的评议,这既是校本研修的必要内容,也是评价成果学术含量的重要方式。周期性地举行“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的评比,评价成员既有老教协代表、名师代表、教学熟练型教师、发展型教师,也有学校管理者。评比方式上,先组织评委对评比条列进行研修,掌握评价的尺度,以便公平公正,同时提出学校管理的要义和评比意向。
(一)加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把评价变成教师对管理目标研修的学习
加强教师对自我科研效能的评价,不仅是学校实施民主管理的工作形式,更是将学校的管理目标具体为一种要求、一种发展的引导,让教师加强自我过程管理的行为。通过对评价指标的对照,教师发现自我的优势和不足,不断修订自我,缩短与学校管理要求之间的差距。
很多时候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参评的教师自然要对文件提出的评价内容和积分方式进行学习,对照自我进行评估,从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管理方式上,一般是个人填写申报表,依据评价内容对应的赋分情况进行自评积分。学校收取个人申报表和佐证积分的原始材料,组织评委审核并进行评议,依据量化评价实施积分排序。学校公示初选名单,允许教师查询个人成绩,收交教师的反馈信息,听取个人申诉,最后形成推荐名单。
(二)加强过程性管理是保证终结性评价公正的前提
学校通过必要的形式加强对教科研成果的过程性管理,如建立“教育科研成果登记”制度,每一学月一统计,并通过学校的期刊或者电子信息栏给予公布。为加强过程管理的力度,教育科研成果登记栏中必须注明学术成果的名称、发表在那一种学术期刊第几期上,成果的类型是学校管理类、德育研究、学科研究,还是其他。同时注明类别,是中文核心期刊还是一般期刊类。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要注明获奖的时间、颁奖单位、公布的文件号。只有明确规定过程记录的要求,才能减小教育科研成果终审工作的负担,这无疑提高教师对教育科研成果分类标准的认识。
(三)加强对团队之间的区分性评价,降低个人评价的区分度
教研组是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基层组织,它承担着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学常规的执行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研组还承担着课程介绍、选课指导、基于学科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等任务。加强教研组教育科研基础发展力的评估,实施对教研组阶段性教育科研成效的评价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教育科研评价应当弱化对教师个体的区别性评定,通过必要的奖励形式鼓励科研领军人物的积极发展,但不能无限制提高奖励的数额而舍弃对广大教师的激励。教育科研评价标准要降低到大多数教师都能参与的群体性科研活动上来,诸如提高受奖的层次,加大受奖的面积,保证广大教师都能获得发展的机会,这就是评价的适切性。
以学校xx年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贯彻“两纲”精神和“二期课改”目标要求,突出学校内涵建设,树立以科研促教改的思想,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先导作用,通过组织课题研究和课题成果的应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校教育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走好科研兴校之路。
二、重点工作与目标:
1、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科研机制,切实做好学校的科研管理工作 。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在教师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2、通过培训或讲座的形式,提高教科研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教师科研意识及其参与的自觉性,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水平。
3、总结和推广已有的教育科研成果,以科研促教改,使教育科研成果发挥最大效益。积极推进已立项课题的实施、总结与推广工作,争取阶段性的成果。
4、完善学校和教师个人的课题申报制度,结合学校现状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每个教师的子课题,并于10月份完成青年教师课题申报工作。
5、配合教导处和政教处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逐步形成学校特色。
三、具体工作和措施
1、建设教科研室,配备好与教科研有关的一切硬件和软件设施。建立学校教科研工作管理机制, 成立学校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与常务管理和评价小组 ,拟定学校教科研成果评审工作条例。
2、通过培训或讲座的形式,增加教师和教科研接触的频率。鼓励教师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或难点转化生成课题。指导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的立项、申报、实施、总结和参评。
3、鼓励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自觉形成课题组,按要求积极开展各类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科研室参与联合听课和研讨,使科研真正走进课堂,与教师学生的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这也有利于教师从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现实问题中聚焦课题。
4、充实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培养学校教科研后备力量,做好青年教师的立项与结题工作,鼓励青年教师参加10月份崇明县组织的青年教师课题立项。争取作到青年教师人人有课题、人人有研究、人人有成果。
5、做好崇明县第四届教师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的有关工作。积极完成教育科研成果奖评审的宣传、发动、初评、送评工作,鼓励广大教师踊跃参加教师科研成果的申报和参加评比。对教师申报评审的成果,教科室要认真予以指导和修改。于年内出版学校的教育科研成果专集,并逐步提高科研成果奖的奖励力度。
6、抓好学校龙头课题的研究实施工作。我校的龙头课题是《在普职一体学校创建有利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校园的实践研究》,尽管是校长和科研室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究仅仅是校长和科研室的事情,校长和科研室只是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的实践工作还是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和丰富。只有建立在广大教师的基础上的龙头课题才是有生命力的,才是有效的,才是真实的。
7、虚心接受上级教科研部门的监督,主动配合上级教科研部门的业务指导,按时完成上级教科研部门布置的任务,积极参与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初步计划在10月份再次邀请县教科室主任刘伟超来校进行培训和指导。
8、联合校教务处,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充分发挥县校级骨干教师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联合政教处积极推进创建温馨教室的实践研究工作,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理性、更系统、更有特色。
9、积极筹备11月份的县级立项课题的开题工作。邀请县教科研部门的主任与教育局的有关领导前来指导与论证,使多数教师获得教科研一般过程的体验。
10、加强与各兄弟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交流,随时了解兄弟学校的教科研动态。了解长兴中学的教科研动态,学习长兴中心小学的研究成果,与这两所学校组成科研联合体。
四、行事历
xx年年9月:
1、完善科研室建设,积极筹备开展学校教科研的工作。
2、制订科研室工作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落实各项工作。
3、评审校级课题,在课题组层面发放科研经费。
4、完善科研档案的管理。
xx年年10月:
1、科研室参与联合听课,寻找科研与课堂教学的契合点。
2、邀请县教科室主任刘伟超来校进行培训和指导。
3、崇明县青年教师课题立项与申报。
xx年年11月:
1、校龙头课题的开题报告会。
2、组织实施教育科研成果奖的学校初评工作。
3、参加崇明县第四届教育科研成果奖评比。
xx年年12月:
1、学校其他课题的实施和开展工作。
2、到兄弟学校进行调研与学习。
3、推进创建温馨教室的实践研究工作。
2008年1月:
1、实施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管理及考核办法。
2、表彰各类教科研成果。
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重点引导镇处、学校建立起两级教育科研水平自评体系。倡导镇处、学校建立教育科研年会制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2.召开胶州市教育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表彰教育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同时举办“胶州市教育科研走进胶北”活动,届时争取承办山东省教育学会现场会。
3.圆满完成“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任务。2010年,是十一五课题结题年,各承担课题研究单位,要加大课题研究力度,确保高质量的实现研究预期目标,出精品成果,打造“拳头产品”,扩大学校“教育品牌”影响力。
4.继续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适时通过举行胶州市“优秀科研成果推介会”、主题现场会、课题研究观摩课等形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5.以教育科研作引领,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学习和交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举办学习思想沙龙、专家报告会、主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科研项目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结合学校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物质建设等从“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建构校园文化。
6、以主导性课题作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帮助学校明确学校发展主题和方向,加大学校主导性课题的建构和研究力度,发挥好教育科研的引导性、探究性和实践性,集中群体智慧,协力攻关,努力培植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7.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使校本研究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常态。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让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全面普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8.深化“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教师阅读工程的经验,为开展十二五阅读工程做好准备,年内启动“书香校园”和“教师读书人物”的评选活动。
论文摘要:通过探讨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紊质的棍念及内涵,探索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依赖于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师成为研究者已经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成为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中职教师科研实际情况并不如人意。大部分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能力,不能适应当前中职教育改革对教师研究能力的要求,从而使提高教师科研素质,推动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成为中职教育一个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1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的概念及内涵
职业教育教师科研素质是针对职业教育教学冲的现象、问题以及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实际问题,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践的过程中,个体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科研技能与心理品质的总和。专业知识除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知识外,还应具备本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所从事专业教学的生产实践常识;科研技能包括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信息的综合加工和处理能力、科研方法与手段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心理品质包括科研意识与意志、科研动机与兴趣、正确的科研观与科研精神等个人综合素质与人品的总和。科研意识是科研素质的基础,科研方法是科研素质的核心,科研精神是科研素质的内涵。科研素质是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双师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
2提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素质的主要途径
2 .1开展科研知识培训.增强教师科研意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研究者掌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就要从科研基础知识的培训人手,通过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引导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增强科研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提高捕捉课题的敏锐性。围绕学校的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探讨;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鼓励教师通过撰写调研报告、研究论文等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2.2开展校际科研交流,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开展校际间的科研交流活动,不仅能掌握目前职业学校科研的热点问题和科研发展的方向,而且可借鉴和学习兄弟学校的科研方法,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积极参与多校合作申报的各级科研课题,开展校际横向科研课题、研究项目的协作攻关,可大大提高科研基础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弱的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学习先进学校科研管理经验的一条捷径。同时,应有计划、有重点地挑选一批专业带头人、科研骨干到兄弟学校进行短期实习,参与课题研究和科学实验。
2.3确立中职教师自己的研究模式
如果说科研兴校是一种宏观目标,校本教育科研则是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道路。中职教师应把校本教育科研作为主要研究模式。校本教育科研是指以学校自身条件为基础,以学校领导和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现实存在的问题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从学校的工作特征来看,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同样,科研对学校的振兴也主要是通过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来实现。因此,面向应用的中职教师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以解决本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主要目的。也就是校本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
2.4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良性评价激励机制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着教师去开展各种实验研究。因此,必须为教师从事科研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保证教师从事科研必须的调查、实验、写作等活动的时间,激励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其次,要为教师搞教育科研创造一定的物质条件。要有专门教育科研经费预算,规定一定的经费比例,确保教育科研经费的到位。要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使教育科研有充足的物质保证。
重视发挥评价的作用,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教师科研成果的评定,一定要根据科研的特性来评价,重视过程的意义,重视科研活动对于实际问题解决的作用,坚持原则的多样化。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把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评依据与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聘、学校用人等工作挂钩。对积极参与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效的教师及时给予表彰、奖励。由于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有困难、挫折。这就要求重视激励的作用,以机制促教育科研。
2 .5健全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
切实增加管理力量,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督导,特别是加强科研过程中必要方法和技术的指导,才能起到切实的效果。教育科研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通过组织一定的成果交流,包括会议、座谈、观摩等活动来切实加强校际教师之间的交往,加强科研成果的交流,在交流中丰富教师的思想,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