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的自述

大学生的自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的自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的自述

篇(1)

【关键词】青年学生;;安全套使用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exu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ianjinLIU Zhongquan, ZHANG Tianlu, GUO Yan, BAI Jianyun, ZHOU Ning, XIA Jianhui. Tianjin Center for Disease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ianjin 30001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exual behavior of students in Tianjin. Methods: Using the data of Youth Students AIDS Sentinel Surveillance in Tianjin from 2010 to 2014, the proportion of young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A total of 8120 students from 2010-2014 were surveyed, 475 of them (5.8%) reported having sex. The average age of having first sexual behavior was (18.35 ±1.755) years old, a minimum of 12 years old. Male, college or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and age wer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first sexual behavior. Condom using rate at their first sex behavior was low (45.1%). Conclusion: The high proportion of young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and low condom using rate is the characteristics. Male junior college and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should be given more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safety education of young students.

【Key words】Young students; Sexual behavior; Condom use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志码】A

青年学生作为艾滋病防治的目标人群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1]中提到“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控工作出现了新问题”,“一些地方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为了解我市青年学生特征,评估青年学生感染HIV的风险,探索青年学生防治艾滋病的措施,收集2010年至2014年青年学生哨点数据,对本市3所大中专院校8120名学生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10年至2014年天津市三个青年学生哨点监测调查的8120名在校学生。

1.2方法

收集2010年至2014年我市三个青年学生哨点调查问卷结果,哨点抽样方法方案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1)》[2]执行,收集信息包括:(1)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如性别、户籍地、民族和学校等;(2)艾滋病知识,艾滋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安全套使用知识等;(3)特征及安全套使用情况,建立数据库。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参考文献和研究假设,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知识与安全套使用之间的关系,同时将大中专学生的性别、年龄、户籍地、不同学校等作为变量与是否有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P值、比值比(Odds ratio,O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

2结果

2.1一般人口学资料

调查的8120名青年学生中,2010年至2014年各年调查人数依次为1607、1608、1643、1645、1617人,其中中专校1641人,大专校2462人,大学4017人;男4287人(52.80%),女3833人(47.20%);平均年龄(19.90±1.63)岁;未婚8106(99.80%),已婚11人(0.10%),同居3人;本市户籍3282人(40.40%),外省户籍4837(59.65%),外籍1人;民族前4位为汉7608(93.70%),回134(1.70%),满106(1.30%),蒙82(1.00%)。

2.2特征

8120名被调查者中,475人(5.80%)自述发生过,其中包括370名(8.63%)男生和105名(2.73%)女生,9名男生自述发生过同性。第一次发生的平均年龄为(18.35±1.76)岁,最小12岁,最大25岁,有过性经历的475人中,第一次发生的对象, 445人(93.70%)是和男/女朋友,临时性伴17人(3.60%),商业性伴7人(1.50%),同性性伴3人(0.60%),配偶3人(0.60%)。

2.3的影响因素

从表1中发现,男生自述发生过比例高于女生,同时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2012年至2014年调查的青年学生发生的比例较前两年有所增加;大专和中专在校生较大学有更高的比例,不同户籍和民族的学生间发生比例无差异。

2.4安全套使用

全部被调查者中了解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艾滋病的传播这一问题的占到96.50%,但是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仅为45.10%,最近一年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31.20%。比较了解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这一问题的人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同时回答两问题的186人)、最近一年安全套使用频率时(同时回答两问题的184人),发现是否正确了解安全套可以预防艾滋病知识与最近一次是否使用安全套(χ2=0.143,P=0.094>0.05)和最近一年使用安全套频率(χ2=3.538,P=0.170>0.05)间并无关联。回答最近一次不使用安全套原因的73名被调查者中,本人不愿使用27例(37.00%)为主要原因,其次为已采用其他避孕方式19例(26.00%)。见表2。

3讨论

3.1青年学生发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3]。本次调查显示本市5.8%青年学生中自述发生过,虽然该比例低于广东(8.08%)[4]、黑龙江(9.20%)[5]、太原市(14.80%)[6],但是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男生发生的比例(8.63%)高于女生,特别是存在传播艾滋病风险极高的男男[7-9],因此应该重点加强青年学生特别是男生的性安全教育和艾滋病防治教育。

3.2此次调查显示,平均年龄最小的中专学生有过的比例最高(9.99%),其次是大专,最低的是大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家庭和学校疏于教育管理导致中专学生过早的发生[10,11],而大学生由于过重的学业压力和严格的家庭教育,发生比例较中专生和大专生低,因此艾滋病防治关注大学生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年龄更小的中专技校学生。

3.3虽然96.5%的青年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安全套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但是实际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却不高,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仅为45.10%,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仅为31.20%,呈现知行不一的特点[12,13],而不使用安全套的原因主要是本人不愿使用,采用其他防避孕措施,说明青年学生对于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意识还是比较淡漠,需要培养青年学生的艾滋病风险意识[14,15]。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疾控发〔2015〕40号.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2011). 2011年3月.

[3]Adefuye AS, Abiona TC,et al.HIV sexual risk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 of ris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planning interventions. BMC Public Health,2009(9):281.

[4]李玲,黄艳苹,刘兵.广东省大学生性知识、性观念、现状及性别差异.重庆医学,2015,44(6):819-824.

[5]代伟萍,闫世春,梁琦.黑龙江省大学生性态度、及艾滋病知识调查.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 31 (2):215-217.

[6]王妍,燕燕. 太原市大学生现状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14,41(8):1450-1451.

[7]Zhang L,Ding X,Lu R,et al.Predictors of HIV and syphili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in a Chinese metropolitan city: comparison of risks among students and non-students.PLoS One,2012,7(5):e37211 .

[8]黑发欣,王璐,秦倩倩,等. 中国 2006-2010年男男者艾滋病疫情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2,33(1):67-70.

[9]王丽欣,陈官芝,张北川,等. 男男者中大学生与同龄非大学生艾滋病高危行为对比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志,2010,31(1): 113-114.

[10]储丽琴,左胜梅,胡春霞. 高职大学生性观念及调查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 (3): 430-431.

[11]Sutton MY,Hardnett FP,et al.HIV/AIDS knowledge scores and perceptions of risk among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attending historically blac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ublic Health Rep,2011V126N5 :653-663.

[12]赵湘,汪宁.中国大学生性意识及与性传播疾病.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350-351.

[13]徐哲,申丽红.河北某大学在校学生艾滋病知信行现况调查.中国性科学,2013,22(7) :77-78,105.

篇(2)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接触;公民意识

一、序言

(一)关于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研究兴起于20世o3、40年代,对其的理解经过了预防、面对、受众意义制造等阶段而逐步完善。关于媒介素养的定义,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有不同说法,概括而言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二)关于微博

2010年,以“草根、便捷、个性和全新交互体验”为标志的微博在我国蓬勃发展,被业界称为“微博元年”,随后微博成为我国近一半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而在青年大学生中,微博的使用率较高,因此将微博研究的作为切入点,管窥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状况。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计发放问卷200份,除去无微博和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1%。调查样本的基本构成情况为:性别构成为男性37.6%,女性62.4%;年级构成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博士生分别占25.5%、33.3%、23.4%、7%、7.8%、2.8%;专业构成理工科、文科(非新闻传媒类)、新闻传媒类分别占62.4%、32.6%、5%;生源地构成农村、城市分别占55.3%、44.7%。

二、问卷分析

(一)微博的媒介接触行为

这一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接触时间和卷入程度。在“平时登陆微博的频率”方面,“约每天一次”选项最多,占26.2%;其次是“每周2~5次”和“每月3~4次”,均分别占24.1%;“每天2~5次”占19.1%;“每天5次以上”选项最少,占6.4%。在“你能接受不接触微博的期限”方面,“一个月以上两个月以下”选项最多,占46%;其次是“一周”,占39.7%;“一天”占10.6%;“两个月以上”和“一天也不行”选项较少,分别占2.1%和1.6%。

在使用微博的动机上,问卷从微博关注对象和动机自述进行考察。在“微博使用中,你最关注哪些人的更新”(不定项)中,“认识的朋友”选项最多,占33.4%;其次是“社会知名人士”,占30.6%;最少的是“政府官员”,占5.2%;“官方组织”、“资讯分享微博主”、“商业机构”居于中间。在“你使用微博主要是为了”(不定项)中,选项最多的是“了解感兴趣的咨询以放松娱乐”,占36%;其次是“了解热点新闻”,占30.6%;“关注名人动态”与“与好友保持联系”分别占18.7%、14.7%。在“你的微博更新内容大多为”中,选项最多的是“发表感想、观点、态度”,占26.5%;其次是“转载咨询”及“只浏览,不更新”,均分别占23.7%;“诉说身边琐事”占20.5%。“与他人聊天、交流”和“其他”选项较少,分别占2.3%和3.3%。

以上数据说明,大学生对微博使用度较高;主要将微博作为了解熟人信息、社会动态、获取资讯以娱乐的工具,发挥是其环境监测和娱乐功能;在使用方式上,更多是观感表达和咨询转发。

(二)微博的媒介认知与批判

这一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于微博功能、微博信息、微博传播道德等方面的了解,以及认知与批判能力,主要包含信息真实度、不良信息影响等。在“你是否了解官方微博的信息采编制作过程”中,选项最多的是“不太了解”,占66.7%;其次是“完全不了解”,占20.5%;“非常了解”和“了解基本环节”选项较少,分别占1.4%、11.4%。

在“你认为微博对你有哪方面的帮助”(不定项)中,选项最多的是“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占39%;其次是“扩宽知识面”,占35.8%;“促进人际交流”占14.4%。比较大学生的微博使用方式、动机和对微博功能的认识,可发现:第一,在关注社会动态上两者基本一致,说明大学生确实能从微博的使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监控环境变化;第二,虽然大多数学生最关注的是朋友的微博状态更新,但在使用目的和微博功能中都将其排在末尾,体现出使用和认知的分裂。这种对微博人际交往功能的忽略,可能与大学生对潜意识中对自我的期望有关。

在“微博中的不良信息对你的影响程度”中,选项最多的是“从来不接触、没有影响”,占59.7%;其次是“有接触、但没有影响”,占25.5%;“有接触、但影响不大”占14.8%;“影响很大”选项为零。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的自述中,微博中的不良信息对自身影响不大。但这并不说明实际情况中也如此,这很可能从侧面印证了“第三人效果”。而“从来不接触、没有影响”这一绝对化选项的居高,可能反映了大学生在微博的使用中缺乏自我反思,以及对于不良信息的有意识规避。

在“冲突事件中,你觉得微博信息的好恶态度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你的判断”中,选项最多的是“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收集信息并求证,影响不大”,占44.6%;其次是“通过他人而非微博了解信息,影响不大”,占16.3%。数据反映,大多数学生选择其他途径了解,微博信息态度影响不大。但态度变化的测量较困难,学生自述态度变化的可信度有限。但此题可反映出两方面问题:一是在大学生心中,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仍然高于微博信息,二是可看出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传统媒体”、“他人信息”与“微博信息”之间的关联。

篇(3)

【关键词】 网络成瘾;大学生;幸福感;入世出世心理;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 C913.5、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5-0353-04

入世和出世心理互补是我国文化的精髓,入世是对社会现实的肯定与投入,出世是对社会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这两种心理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相反相成地塑造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1-3]。我们以为,入世、出世心理可以视为一种成就动机系统,集中表现为追求目标的态度和方式。入世包含激发动机、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积极追求目标;出世包括减弱甚至消除动机、看淡目标、顺应自然等心理过程,集中表现为淡泊名利[4]。而已有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与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都有显著的相关。如王艳梅[5]曾以成就目标的三分法对成就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作过研究,发现掌握目标对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积极影响,成绩-回避目标对学生的总体幸福感有负面影响,邹琼[6]认为成就需要是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不少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幸福感具有消极影响[7-11]。但关于这三者关系的研究尚未见诸报告,且这些研究所用成就动机理论和量表都是源自国外。本研究假设成就动机有可能对网络成瘾和幸福感具有中介作用,并用入世出世心理作为成就动机进行中介作用研究,以便深入了解网络成瘾的本质,为有效干预网络成瘾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设计电子版问卷,在线,并通过QQ、电子邮件、校园BBS、校园网广告页面等进行宣传,吸引学生做问卷。经过一周时间,共收集问卷616份,有效问卷603份。年龄17-28岁,平均年龄为21±2岁。其中男生355人,女生248人;大一128人,大二145人,大三131人,大四131人,研究生68人。成绩上173人,中343人,下87人。成绩上、中、下由被试根据与同班同学比较判断。

1.2 工具

1.2.1网络成瘾量表(Scal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12] 由Young编制,包括20个问题,用5点量表:1.几乎不曾,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最后得出的量表总分即为网络成瘾指数(IDT)。IDT越高表示成瘾程度越高。IDT大于80为严重成瘾,IDT50~79为中度成瘾,IDT≤49为未上瘾。本研究中,问卷的α系数为0.87。

1.2.2综合幸福问卷[13]由苗元江编制,分三个部分,共10个维度51道题。第一部分涉及生活满意度、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评价、友好关系、人格成长7个维度,共38题,用7点量表:1.明显不符合,2.不符合,3.有些不符合,4.介于中间,5.有些符合,6.符合,7.明显符合。第二部分涉及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两个维度,共12题,用7点量表:1.没有时间,2.小部分时间,3.少于一半时间,4.一半时间,5.多于一半时间,6.大部分时间,7.所有时间。第三部分为自述幸福感:评价被试者整个生活中的幸福/痛苦体验,共1题,用9点量表:1.非常痛苦,2.很痛苦,3.痛苦,4.有些痛苦,5.中等,6.有些幸福,7.幸福,8.很幸福,9.非常幸福。分数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强。本研究中,该量表第一部分的α系数为0.96,第二部分α系数为0.72。

1.2.3入世出世心理问卷 [4] 分两个维度四个因子,入世维度由拼搏精神和在乎结果组成,出世维度由平常心和低要求组成。问卷共18题,用7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有点不同意,4.既不同意也不反对,5.有点同意,6.同意,7.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入世或出世心理越强。本研究中两个维度的α系数为0.72和0.79。

1.3 统计方法 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大学生网络成瘾量表评定结果总体状况

在本次调查的603名有效被试中,网络成瘾为55名,网络成瘾的检出率9.1%,其中男生47名,女生8名,男生网络成瘾检出率高于女生(13.2%/3.2%,χ2=16.47,P

2.2网络成瘾量表、综合幸福感问卷与入世出世心理问卷评分及相关性

表1显示网络成瘾量表评分与幸福感、拼搏精神、平常心得分呈负相关,与低要求呈正相关;幸福感评分与拼搏精神、平常心得分呈正相关;拼搏精神与在乎结果得分呈正相关,与低要求呈负相关;在乎结果得分与平常心呈负相关;平常心与低要求得分呈正相关。

2.3网络成瘾大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计算幸福感总均分(其中对负向情感进行反向记分,对自述幸福感进行1-7分转换),以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网络成瘾指数、拼搏精神、平常心、在乎结果、低要求得分为自变量,作线性回归,结果表明,除低要求外,其余变量都进入方程,可以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F=131.24,P

2.4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幸福感模型

依据本研究假设,成就动机可能对网络成瘾和主观幸福感有中介作用。从以上结果可以发现,网络成瘾、拼搏精神、在乎结果和平常心都可以预测幸福感,但在乎结果与网络成瘾、幸福感相关不显著,所以只有拼搏精神和平常心对网络成瘾和幸福感可能起中介作用。用Amos 5.0检验这一中介模型,结果如图1所示,拟合指数为χ2/df=0.050(P=0.822),GFI=1.000,AGFI=1.000,NFI=1.000,RFI=0.999,TLI=1.014,CFI=1.000,RMSEA=0.000。说明模型拟合好。

3讨论

本研究采用Young的网络成瘾量表,发现603名大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为9.1%。男生的网络成瘾指数显著高于女生,检出的网络成瘾者中,男生占86.7%,女生占13.3%,男生多于女生。这与国内外许多研究结果一致[13,14]。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对幸福感存在显著的负面影响。Kraut等[15]将心理幸福感降低的原因解释为社会活动的替代和密切关系的替代,社会活动的替代是指使用者用专注上网的时间取代了本来应该用来进行面对面社会活动的时间,从而导致社会卷入的降低。而密切关系的替代,是指人们用低质的网络人际关系取代了高质的现实的人际关系。梁宁建等[11]认为,网络成瘾水平越高,所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少,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也越低,这是造成幸福感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本研究结果看,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对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通过拼搏精神和平常心这两个中介因素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通过减弱拼搏精神和平常心来降低幸福感。网络成瘾造成拼搏精神的损失从而导致成绩的下降,已是屡见不鲜的事实,一些大学生甚至因此不得不留级或退学。本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中、上学生的网络成瘾水平比成绩差者低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般说来,成绩好的学生拼搏精神强,成绩差的学生拼搏精神弱,而网络成瘾的学生对学习和工作必然日趋放松。(当然,这里说的拼搏精神是指网络成瘾以外的被社会推崇的拼搏精神,而不是网络成瘾活动(如游戏)中的拼搏精神。)。关于网络成瘾也会通过瓦解平常心而降低幸福感,可以从上网动机的角度作解释,已有研究表明[16],大学生的社会性动机如社会交往、自我肯定等是网络成瘾的主要动机,也就是说,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这些需要时,很可能到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满足。由此会导致这样的失衡心理:网络世界中满足得越多,回到现实世界中心理的不满足感就越大,就越发不能保持平常心来达到心理平衡,以致陷入网络不能自拔,从而降低幸福感。

本研究显示,入世的拼搏精神和出世的平常心的有机结合是健康的文化心理,它与网络成瘾呈负相关而与幸福感呈正相关是必然的。如果能加强大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平常心,对于预防、矫正网络成瘾和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入世和出世心理的中介作用还需进一步探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彭彦琴.中国传统情感心理学中“儒道互补“的情感模式.心理学报,2002,34(5):540-545.

2 张梅.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东南文化,2004,4:47-50.

3 张静,张琳琳.儒道互补思想对当代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启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128-131.

4 杨宏飞.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测评初探.心理科学,2006,29(2):395-397.

5 王艳梅. 初中生成就目标和总体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6):411-412.

6 邹琼.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动机和对策探讨.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板), 2004, 17(7): 72-73.

7 Kraut R,Patterson M,Lundmark V.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 Psychol,1998,53(9):1017-1031.

8 崔丽娟,刘琳.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 2003, 26(1):64-66.

9 崔丽娟,赵鑫,吴明证,等.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34-36.

10 严标宾,黄曼娜,丘碧群,等.青少年网络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68-70.

11 梁宁建,吴明证,杨轶冰,等.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幸福感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29 (2) :294-296.

12 Young KS.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Cyberpsychol Behav,1998 ,1(3) :237-244.

13 韩向前,翁维玲.不同身份青年军人幸福感的比较.中国临床康复,2005,9(4):74-76.

14 冯国双,郭继志,周春莲,等.国内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进展. 中国医学论理学,2004,17(3):23-24.

15 Kraut R,Kiesler S,Bonka B.Internet Paradox Revisited.J Soc Issues.2002,58(1):49-74.

篇(4)

关键词 瑜伽 女大学生 身体指标

一、前言

瑜伽运动起源于印度,是最古老的强身健体的方法之一,由印度逐渐向全世界各地传播,推广开来。瑜伽运动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女性,瑜伽运动的练习姿势多种多样,将手颈、肩、腰、四肢等部分,通过放松、缓慢、柔和等运动动作有效配合起来,让参与者感到身心自然、舒适,能够达到身心结合的境界,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得到释放,嗅出自身的芳香。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热衷于瑜伽运动,尤其在校的女大学生更是热爱瑜伽,有部分高校还设有瑜伽专业,介于女大学生参与瑜伽的人数越来越多,因此对于瑜伽的探究要科学严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华中师范大学普通体育爱好者中随机抽取20名志愿者女生作为对照组,从华中师范大学瑜伽社团随机抽取20名志愿者女生作为实验组。

(二)研究方法

1.实验测定

所有研究对象的运动频率均为每周3次(隔一天一次),每次70-90分钟,持续4周,分别在测试前和测试4周后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坐位体前屈、体重、体脂重量、瘦体重、肺活量、台阶指数测试等,并记录数据;坐位体前屈测试采用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测量直接得出数据;体重、体脂重量、瘦体重测试采用体成分仪测试直接获得数据;台阶指数采用42.6cm的台阶,按照测试的节拍双替进行上下台阶的运动,共计3分钟,并测试心率,通过公式算出台阶指数(台阶指数=台阶持续时间(秒)/(2×三次脉搏之和)×100)。

2.实验训练

对照组:普通体育爱好者根据自己兴趣进行体育锻炼,运动强度为最大心率60%强度的有氧运动;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同样时间和强度的情况下,将体育锻炼项目换成瑜伽组合式练习,并辅助瑜伽冥想法、呼吸法。

3.数据处理

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Excel办公软件进行整理,以 ±SD式表示,采用SPSS19.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数据中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的标准为α=0.05。

三、研究结果

(一)两组女大学生柔韧性结果

对照组在测试前与4周后的坐位体前屈成绩分别为8.85±5.46、9.78±6.01,其配对T检验P值

(二)两组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结果

对照组在测试前与4周后的体重的具体情况为65.38±3.25 、65.45±4.11,其配对T检验P值>0.05,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在测试前与4周后的体重分别为63.66±4.98、63.05±4.13,其配对T检验P值>0.05,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的体脂重量、瘦体重同样差异不显著。

(三)两组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测试前与4周后的肺活量、台阶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其中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肺活量分别为:2733.5±450、2774.6±444,P值>0.05,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实验前后肺活量分别为:2888.2±432与3000.7±402,其配对T检验P值

四、讨论与分析

(一)两组女大学生柔韧性的比较分析

通过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测试前和测试后坐位体前屈的数值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对照具有显著性差异(p

(二)两组女大学生身体成分的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测试前和测试后体重、体脂重量、瘦体重的数值均未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测试前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体脂重量、瘦体重的数值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测试4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体重、体脂重量、瘦体重的数值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判断,瑜伽训练和普通体育锻炼对女大学生体重、体重重量、瘦体重的影响不大,练习4周达不到减肥的效果。由于测试周期比较短,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测试周期来研究瑜伽运动是否使受试者的体重有明显的变化。

(三)两组女大学生心肺功能的比较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测试前和测试后肺活量、台阶指数的数值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测试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肺活量、台阶指数的数值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测试4周后实验组数值较对照具有显著性差异(p

(四)两组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比较分析

在第二次测试两组女大学生的时候,女大学生均自述自身的心情在每次练习后都感觉非常好,尤其实验组的女大学生反应更加强烈,虽然没有进行相关的测量,这正启发作者往这方面深入探究。王曼等人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2003-2004级深圳大学在校的268名瑜伽俱乐部的W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瑜伽运动能够身体的力量素质和柔韧性素质得到改善,使大学生的内分泌系统调节能力显著改善,使大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得到提高,幸福感得到增强。廖玫[5]等人对在校大学生制定符合该学生特点的瑜伽处方,通过16周的练习,结果发现瑜伽锻炼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各方面素质、增强机体能力、调节心理健康等。这些研究与本文研究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更为本人作者在以后的研究中提高更科学的依据。

五、结论

本次研究结论如下:(一)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身体机能;(二)瑜伽训练较普通体育锻炼更能够使高效普通女大学生在柔韧性和心肺功能方面得到显著改善;(三)瑜伽训练还能有效地改善人体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强迫症;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41-02

引言

作者在长期心理咨询中发现,强迫症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占很大比例,对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常常扰乱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本文以一例大学生强迫症的具体案例分析,旨在给大学生一些启示,让他们学会生活和学习的智慧,直面内心的冲突和矛盾,享受生活,服务社会,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一般资料

阿满,男,十九岁,某大学生命科学院大二学生,以前做过一次咨询。自述有强迫症。上次咨询后,自觉效果不理想,所以再次咨询。

二、案例分析

1.来访者主诉。自述有强迫症,表现为反复关水龙头;反复摆放物品;为了不锁门总不敢最后离开寝室;写作业写错会反复写好多遍;看书时画线,用直线就会一直用直线,如果用曲线画了就改过来,直到划得书上一片模糊;在自习室,见有纸团,就想捡还是不捡?捡吧别人会说我装,不捡很难受,一直在矛盾冲突中度过半天……非常痛苦,还无法停止。觉得生活中没有高兴的事情。对自己有完美主义倾向。学习、生活没有目标。跟朋友玩得比较好。同宿舍的同学关系不是很密切。觉得人际交往有困难。喜欢一个女生,但是觉得好多的男生都喜欢她,没勇气表白。

2.评估与分析。结合来访者首次咨询的主诉和描述的症状,根据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CCMD――3》中强迫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强迫症指一种以强迫症状为主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病人也意识到强迫症者的异常性,但无法摆脱。病程迁延者要以仪式动作减轻精神痛苦,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症状标准是:(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①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会议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②以强迫行为(动作)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对、检查或询问等;③上述的混合形式。(2)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强加的。(3)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以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竭力抵抗,但不能奏效。”根据诊断标准,我初步评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是“强迫症”。

关于造成强迫症可能的原因,我也初步进行了分析,第一,可能有人格特质的问题,比如追求完美,做事细致,对自己要求苛刻等。第二,可能是高中时与高考压力有关。到大学后症状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他背后的生命故事又是什么,在接下来的咨询中要慢慢探寻。

3.咨询策略、技术和计划。我制定了如下的咨询策略和计划:(1)咨询关系的建立。通过无条件积极关注、接纳和倾听,表达出共情。帮助来访者获得力量。(2)采取理性情绪技术挑战来访者歪曲的思维和不合理的信念。让来访者清楚自己一些不合理的观念,并进行对质,利用空椅子技术进行角色扮演。布置作业,减少对于习惯和强迫的依赖,并获得可控制感。(3)初步确定6~8次咨询。每周一晚上咨询。

4.咨询过程的关键点。第一、二次咨询主要目标是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做到中立、倾听。来访者第一次来就诉说自己有强迫症,自己趋于完美主义倾向,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来访者一直对自己、对身边的人苛刻,事事要求完美。第二次来时把布置的作业拿来。记录自己的自动思维过程和负面的情绪。还是继续练习顺其自然。并和我分享了当时有强迫行为时发生的事件。高考想考XX大学,但最后离XX大学的分数线差十几分没有去,来到了这里。当时和哥哥一起报到。哥哥在本城市另一所名牌大学里。自己觉得来这所学校宿舍甚至还没有高中的好。父母走后自己大哭一场,缺乏安全感。之后就有强迫倾向。整个上学期都哭着要回去重新考大学。大一整个上学期,都是在网吧、图书馆里度过,没有上课。结果考试还是不错的。慢慢适应后就有了强迫倾向了。说自己周围有许多这样的负性事件影响自己:一个学长,留级到他们这一级。然后回去重新考。结果白白荒废了几年的时光。对未来失去了希望,很迷茫,压力很大。确定咨询目标就是减少自责的负性自动思维,寻找不合理的信念,顺其自然,漠视症状,或者学会与症状和平共处。咨询结束又布置作业:一切顺其自然。把重大的生活事件写下来。第五次咨询:讲了本周的感受。大家都在忙期末考试,强迫行为感觉好点。不知道怎么和宿舍里的同学相处。有个同学用他的洗脸盆洗脚,他很恼火。(整个咨询过程都是他在倾诉)这是一个病情反复的过程,自始至终,我都用信任、理解、同理心给他树立信心,让他知道人有自愈的能力,并且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发展得更好!第七次咨询:这也是最后一次咨询。期间,他讲了一周所做的事情:上课,作业,选修课,锻炼,看电影,游戏。用空椅子技术演母亲节给妈妈打电话。但现实中母亲节那天没好意思说母亲节快乐,只说了让她去看看姥姥。回忆了妈妈对她所付出的一切,还说初中高中都是老师的宝贝,到大学一下子没有人宠了。落差很大(说到这些他的眼睛有些湿润)。但是他说,他会听老师的话,带着病症去工作学习。

5.咨询结果。来访者和我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在整个过程中,他积极地改变自己,按时完成作业,强迫症状有了很大的缓解。能够“带着病症生活学习了”。最后结束咨询的时候,他说要和哥哥一起考GRE出国。

6.反思检讨问题。这是本人在多年前做的一个案例,阿满是别人眼里的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强迫症状一直困扰着他。他悟性很高,为了改变,承受了很大痛苦。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都陪伴着他,默默地给他支持。他最后走过来了。他复习考GRE,准备出国。不足的是咨询次数不是很多,很多的童年的经历没有充分挖掘,如果能从来访者早期童年中探索与重要的人的相处的话,或许能够找到他的苛求完美的根源。咨询师本身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资源库,正是我对他的信任、同感、支持和陪伴,才使他相信有能力走出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段咨询,虽然有遗憾,但是结果咨访双方都很满意。最近得到他的消息,他没有出国,而是在国内某病毒研究所读研,现在生活和学习都非常好,跟导师到德国去学习了一段时间。他提起多年前咨询时写的一些日记,说这是他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感谢我在多年前能陪伴他一起走过那段艰难的时光。

三、启示

通过本案例分析,对大学生的生活有一些启示。强迫症最大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克服追求完美有很多方法: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正确的自我评价、悦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学会凡事尽力,生活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郑希付.心理咨询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日.咨询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 中老年教师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身心健康方面不容乐观,繁重的工作和源源不断的压力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幸福感的体验。而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幸福感与个人健康问题,不仅对自身有重大的影响,而且对社会和国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如何改善高校体育教师的幸福感维度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

1 现状

1.1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

在对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性别分析中,女性教师群体的自我价值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的,且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在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男女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有关,男性在家庭中往往扮演“顶梁柱”的角色,且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值往往也高于女性,因此来自于家庭、职场等方面的压力可想而知。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往往很简单,只需要她们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处理家务以及相夫教子上,同时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相比男性而言要小很多,把“朝九晚五”的本职工作做好就够了,而且高校教师这个身份足以让女性教师拥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这使得她们较男性而言更容易满足,因此女性群体的自我价值高于男性群体。

1.2 男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低于男性群体

在对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性别分析中,女性教师群体的正性情感平均分高于男性群体的。一般认为,女性由于承担更多的是家庭照料之类的角色,而且女性往往对生活都进行细腻关注,这些都使得女性更愿意体验和表达情感,比男性在情感体验上更为敏感,因此在正性情感的表达中,女性教师得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得分。

1.3 女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高于男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

在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中,男性教师群体的自述幸福感平均分低于女性教师群体的平均分。专家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对自身不好或自己难以控制的事件时,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她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抵消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的生活相对要积极美好,那么女性比男性更能体会到强烈的幸福。在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在社会中大多数情况下男女扮演不同的生活角色,女性群体较男性群体而言无论从生存压力还是社会人际关系的压力要轻松,所以在自述幸福感的比较中,女性教师得分要高于男性教师得分。

1.4 幸福感与职称有关

云南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中,教授职称的群体与讲师职称的群体在自我价值方面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讲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讲师职称的群体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讲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副教授职称的群体在自我价值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副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教授职称的群体与副教授职称的群体在自述幸福感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高于副教授职称群体的平均分;其它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当前高校里的职称竞争很激烈,尽管职称是在教师中的一种评比方式,但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更是社会地位的体现。由于此原因,初级教师与正教授在人们心中有着天壤之别,初级教师总觉得自己在其他教师和学生面前低人一等,很多初级教师从一开始参加工作就努力着向教授这个目标迈进,他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参与相关课题、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来增加自己的科研成果,直到晋升为正教授那天这些压力才会真正释放,同样的中级、副教授的焦虑水平也是如此。

2 建议

2.1学校加强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重视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研究,有必要设立相关高校中老年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管理部门。充分利用和整合高校资源,开展各项有利于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讲座、交流会等形式的活动,保证高校中老年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2.2 加强与扩大高校中老年教师身心健康重要性的宣传

在学校范围内,通过聘请相关专家定期举行高校教师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个别教师诸如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从思想上提高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对健康重要性的正确认识。

2.3 保证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定期进行体检

把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定期体检落实到位,针对体检的每一项都严格把关,严厉杜绝“走过场”的行为。针对中老年体育教师可能出现的高血压、高血糖、心脏病等慢性病要认真进行检查,同时在日常饮食、参与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科学指导。

2.4 提供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条件

改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针对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身体素质状况,合理引导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利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给高校中老年教师提供体育锻炼的良好条件,培养高校中老年体育教师的体育兴趣。

参考文献

[1]邹琼.幸福感的两大研究取向及其整合的心理结构[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篇(7)

关键词:创新;健美操;自编操

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内在的本质需要和实践要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具体到健美操教学更应如此。“创新是健美操的生命,没有创新就没有健美操的发展。”[1]但在实际健美操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学目标单一化,过多强调身体、技能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目标;教学内容上有研究表明:贵州大约有88.9%的高校采用《新大众等级标准》, 很少有教师把培养学生“创编”能力作为健美操教学的新增内容。[2]教学方法长期沿用讲解-示范-练习;教学评价大多以现存的套路作为考试内容,且在成绩评分中所占比重大,一套操学完考完就快速地忘记,种种缘由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选修健美操的人数有减少的趋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贵州大学2008级选修健美操的90名女学生(实验班、对照班各45名)为研究对象,根据授课时间不同来分班,实验班为周一上午上课,对照班为周一下午上课,实验前对两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比较,比较的依据是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经统计学处理,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间差异无显著性。(表1)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论文约30余篇,阅读《体育教学论学程》、《健美操》、《学校体育学》、《全国健美操指导员培训教材》书籍,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在参阅大量文献和面访有关专家的基础上,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经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74,效度检验系数为0.68,说明该问卷还是可以实施具体测试,故向两个班的学生发放了问卷,共90份,回收问卷9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1.1%。

3、实验研究法

采取等组实验,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实验组将“自编操”内容融入教学。在实验进行中,对照组与实验组上课时数、环境等条件控制相同。

4、数理统计法

结合体育统计学相关知识,利用excel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教学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

实验设计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两点:

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自编操”正是以当前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而构建和实施的。[3]

2、最优教学模式

根据日本学者广岗亮藏的观点,最优化的教学模式应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和学习者发展水平这三个变量构建的模式。[4]

(二)教学单元的设计

1、单元一:即感知学习阶段

课时数:5次课,共计10个学时

教学安排:(1)第1次课为理论课,主要讲解体育锻炼的意义、运动健身方法及健美操的概述;(2)第2-4次课教师主要采用示范-讲解传授健美操基本动作及基本动作组合,学生则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模仿学习;(3)第5次课,健美操基本动作、步伐检查,不作为考核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站队位置、能力高低及专业类别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5人。布置课下作业,即给出规定的步伐,要求每小组给每一个步伐编排l-3种手臂动作。

2、单元二:即理解学习阶段

课时数:10次课,共计20个学时

教学安排:(1)第1次课为理论课,通过开展健美操的创编技巧、健美操的营养与评价等讲座;(2)第2-9次课,分别按照《新大众等级标准》动作组合顺序进行两套健美操的学习。每次课在学完组合动作后,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20分钟或课余时间进行创编,动作不变;(3)第10次课即考核,每组学生可以任选一套编排好的等级操进行测试。

3、单元三:即创造学习阶段

课时数:3次课,共计6个学时

教学安排:

(1)第1-2次课,虽然课时数少,但是在已有动作基础、编排经验、组内同学间的默契以及课余时间准备的基础上,能独立编排动作应该不是问题。学生间仍旧是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编排出能充分体现“健、力、美”特色的健美操新套路动作。

(2)第3次课即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自述和表演两个方面。自述指考核前该小组成员用语言叙述创编整套健美操的风格特点、所涉及的健美操步伐名称及运动强度等内容;表演指该小组在所选的音乐伴奏下,表演小组创编的健美操套路。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健美操教学重视教师的教法,轻视学生的学法,教师按照示范、讲解、带领学生一拍一个姿态反复练习的模式进行教学,讲得多,练得少,易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且运动负荷不够,没有达到锻炼的目的。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一方面他们追求个性,不拘泥于死板的单向灌入式学习,渴望在掌握健美操技术与理论知识的同时,大胆的尝试,更加突出自己鲜明的个体,满足个性发展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他们非常清楚健康与运动的关系,也想掌握好某项运动,使锻炼具有科学性、长期性。

(二)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如果把精力过多地用在单纯记忆过去的知识上,就会影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这不仅是一种精力浪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和体育教学长期不能融入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行列,不能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而存在的共性问题。”[7] 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将是最有利的说明:93.3%的学生(42人)对“自编操”教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学习健美操编操很有必要,掌握该技能将终生受益,并希望能长期坚持下去。

(三)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有效性

“自编操”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期末成绩和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加以证明,见表2、表3。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核内容都是两套操,两套操得分取平均。不同点在实验班测试等级操中的任一套“规定动作,自编队形”的操,以及一套自编操;对照班则是测试两套规定等级操。从成绩看两个班成绩差异有显著性,明显实验班好于对照班成绩。从锻炼态度及学习效果的自我评定看,实验班学生对运动能力、学习积极性方面的认可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班,真正达到“启智、求知、调心、育人”的转化,使课堂效果和质量得到提高,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时展的需要。[8]

四、结论

“自编操”融入健美操教学的实验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拓宽学生个性发展、创造力发展的空间。不仅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归宿”的现代课程意识,体现了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创新健美操课程模式,还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洪.健美操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2).

[2]韩伟.健美操课程在贵州省高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9.

[3]王晓红,应瑞春,孙晓春.建立个性化培养机制 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创编健美操教学模式的整体设计及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2000,(3):47-49.

[4]俞爱玲.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j].体育学刊,2002,9(2):77-79.

[5]姚蕾.体育教学论学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8).

[6]江永贞.浅谈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培养[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14(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