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服装设计调查

服装设计调查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2 09:21: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服装设计调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服装设计调查

篇(1)

为了尽量客观、准确地了解江苏地区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具体现状与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以已毕业或未毕业的江苏省内相关院校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为对象的调查问卷。问卷围绕师资来源、导师指导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就业走向六个方面设置题目与选项,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访谈与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已毕业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为71%。其余则是在校的二年级以上的研究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内各大艺术院校已经有意识地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上日程或付诸行动,愈发重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优势整合。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具体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尝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改进。但是,仍然有一些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看似明确,但在落实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并不十分到位。依据调研结果,总结起来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来源仍过分依赖校内教师和本学科专业教师,对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专家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吸引与吸收力度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知识资源的渠道和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真正融入社会与市场参与实践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第二,传统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具有专业局限和个人喜好的偏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发展,容易框定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在划分配比上尚不平衡,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实践,或者过于集中和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理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并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得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上虽然有别于本科阶段,鼓励学生以“自讲”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学习,但教师的“放手”程度依然有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程度仍不够高,限制较多。

第五,考核方式仍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时存在流于形式的论文或设计成果,而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以及评判人员在范围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获得客观、全面地反映和认定。

第六,就业走向分配不均匀。由于关联性实习基地或具有长期合作性的实习单位的缺失或不稳定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毕业后对于相关服装用人单位的融入性和适应性较差,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认可。综观整体,虽然较之以往江苏地区相关艺术院校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以上一些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层次服装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江苏省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虽然近年来很多院校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但很多具体事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效果也因此难以保证甚至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合理有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相关机制。

第一,在师资配置上,实行校内与校外、单一学科与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予以整合,同时补充与本学科关联性较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能够突破单一学科学习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以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为主体且包含跨学科内容的复合型知识储备。

第二,在导师制度上,充分开展与推行双导师制,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校内方面,可以分别将擅长理论研究与擅长实践的导师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辅理论的双向学习中获得进步;校外方面,物色并筛选相关服装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专家或杰出人才,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帮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解决出现的问题,联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重,并有选择地增设与自身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建设以实践内容为主、理论内容为辅的课程体系,合理调配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关联度,让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选择与服装专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专业视野与分析能力。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研讨为主的课堂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言与相互切磋的机会,压缩以“我教”“你学”为主的教学比重。教师应转换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进而建立和形成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听、多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意识。

第五,在考核方式上,建构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标准,选取来源更为广泛的考核人员共同进行综合评定。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类研究生毕业考核的主要内容,而相关导师由于各自在理论或实践领域的不同专长,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的着眼点与衡量标准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考核人员的选择范围又多局限于本校本专业人员,这样考核结果便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应进一步落实与统一不同导师对其专长领域内容的考核标准,各司其职,汇总考量。同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领域和其他关联学科的专家参与综合评定,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研究生的日常和毕业考核。

篇(2)

关键词: 服装工艺 服装设计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趋完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目标,从而在相关的教学与培训中以培养适应于市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这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校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最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所以,对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并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服装设计只要构思独特,效果图画得潇洒,时装画得技法掌握熟练,所画出来的作品就是优秀的,这种想法使得学生对服装的工艺技术了解不深,只能画图却不会工艺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毕业后许多学生到企业总想着搞理想化设计,虽然设计图画得很好,但是由于忽略了客观现象所设计的款式采用率并不高。此外,当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过于注重艺术性,轻视工艺技术性,这不利于我国的服装业发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全面的结构设计、款式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只有这样,随着中外合资、独资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企业用人才能尽可能选择技术较全面的能手,而且是上岗后能很快在一线独当一面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服装设计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授予学生较先进、科学的结构设计理念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多练、多实践的机会,使其真正了解服装设计的本质,确保在服装的款式设计出来后,就将它们融入工艺设计中。

2.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结合的教学内容

(1)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设计教师应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挑选出2―3款有代表性的服装,通过与成衣课程的结合,运用服装的原型比例对制图方式进行裁剪,从而由浅入深地进行服装设计的学习。采用结构制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服装的结构制图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对各种服装形成制版打板的技能。通过服装结构设计在款式变化应用,与作缝加放、放缝与样板的要求相对应,衣片纸样各部位线条的调整等实际纸样的有效训练,加大学生在作业,以及服装结构灵活变化应用量比,实行1:1建材,采取看图打板、自行设计打板和结合样衣打板的模拟训练,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服装技术技能。

(2)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注重对学生实用服饰的市场调查和研究,通过服装的设计定位,服装设计的图画表现、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经营观念,从而正确认识服装设计及相应设计工艺之间的关系。通过从将绘制好的衣服款式图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裙装、衬衫、女式春秋装,虚拟平拍或是企业进行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训练,为服装结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服装材料工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设计题目选用面料,进行面料、辅料及其他服装材料方面的知识学习,讲授有关各类服装面辅料的服用性能、织物结构、特点、风格特色及成型状态等。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面料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工艺效果联系起来。确保缝制工艺过程中的每个部位制作都让学生按要求独立操作。例如,缝制一套礼服,先依照1∶1纸样进行排料留出放缝量并剪裁,然后按照所给的工艺流程完成裙子的缝制,此时确保缝制线条顺畅平整,拉链处平整且线路均匀等,达到专业基础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最好理解、最能直接感受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黄坚.跃动在实用和创意之间――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林姿含访谈录[J].职业,2004,(10).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服装设计;虚拟服装

传统的服装设计理念、服装设计手段、服装信息形式都因为互联网在服装行业的应用而发生了改变,同时互联网还对消费者的服装潮流风尚起到了引导作用。服装行业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服装行业也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下服装设计的特征

(一)企业设计生产方面的特征

在繁荣的互联网时代下,服装设计定位明确清晰而且理念新颖独特。对品牌服装的设计风格设计师可以准确把握,进行设计时会需要注意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时尚方向;第二个因素是设计的新颖性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第三个因素是引领消费者的穿衣潮流。服装生产的方式,企业应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断的调整,工艺流程应该实现多品质、小批量,各种高科技手段要充分利用到实际生产中指导工人制作,高科技的利用使得服装具有新颖性、时尚性而且提高性价比等优势。

(二)服装企业销售方面的特征

服装设计在互联网时代下具有很强的个性化和设计感。在互联网中推广宣传的手段多样化,如利用网站联盟、淘宝网直销店和社区互动的口碑。另外宣传要根据实际风格邀请与其相符的明星进行代言,这样有利于服装的知名度的提高,由于知名度会增加附加值。

二、互联网时代下对服装设计的要求

(一)加强分析服装市场的消费需求

在繁荣互联网时代下,有效的服装设计对购买者的消费行为、消费能力和对服装的喜好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定位服装的质地、款式、面料和价格时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心理习惯和审美需求,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二)注重打造品牌文化

服装设计在互联网时代下应该把网络销售作为主要的销售渠道,树立品牌经营的理念。现代服装品牌的文化中蕴藏着品牌价值和文化传承,因此完美的现代服装设计应将消费者的认知和品牌忠诚放在首位,然后不断完善品牌文化发展理念。

(三)加强设计风格的新颖性的要求

当今社会要求以人为本,互联网时代的服装设计也要遵守此原则,同时取长补短借鉴国外成功的品牌经营经验,把握潮流发展,时刻关注社会的变化,并对各阶层消费者调查分析,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这些变化对服饰设计艺术进行灵活运用,使设计出的服装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又具有实用性。

(四)注重服装的质优价廉

服装设计在互联网时代下应该更注重服装的品质,服装的精良设计要靠优秀的服装品质来承载和展现,并且要在情感上和心理上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三、互联网时代下服装设计的理念

(一)虚拟服装设计

服装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过在线与顾客交流,共同对服装设计,并且采用仿真或对话的方式来设计二维服装片,对选择的布料图案和设计的服装款式进行直观考察,对顾客的穿着效果进行综合考虑。服装网上销售可以利用服装虚拟设计,消费者在网站可以输入自己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和三围等数据信息,顾客的形态特征就可以被网站计算出来,通过在线软件,消费者试穿所选的服装款式,穿衣效果通过网络终端显示并且可见,这种方式使消费者在设计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心仪的服装,从而精准销售,避免浪费。

(二)超维视觉服装设计

在服装设计中心理学尤其是观赏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有着广泛的应用,这样可以实现超维视觉。整体美和环境美也是服装设计注意的重要事项,设计者的视野可以通过超维视觉服装来拓展,同时可以丰富设计者的思维。这些设计思想的使用及时更新设计者的理念,同时设计者的传统的狭小的范围得到拓宽,把服装设计与意识设计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设计,协调发展设计风格和主体思想,更加注重服装的视觉效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服装设计行业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在网络时代服装行业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服装的企业只有彻底改变传统的服装设计观念和营销模式才能在网络时代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程丽娜.基于互联网渠道的服装设计师品牌设计管理初探[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2]钟恒,张渭源.浅析数码网络时代对服装传统设计程序的冲击[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1(4):58-60.

篇(4)

关键词:服装 设计 教学 问题

在“艺术至上论”和“技术至上论”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纵观我国目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成果,偏重艺术化而忽略生活化的趋势十分明显,这也就导致了服装设计的教学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如何将高校教育跟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直都是服装设计教学中的核心议题。

一、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服装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在服装设计领域能够把握国际发展潮流,并将其与国内市场紧密结合的服装设计人才,但就目前来说,服装设计人才与社会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上基本上都是以美术作为基础,绘图表达和纸面作业作为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偏重于虚拟的课题式创意设计,以此灌输美术基础和设计教学。诚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美学理论,扎实美术绘画功底,但是服装设计并不仅仅是创造艺术作品,更应该设计出具有美学概念的服装作品,将服装的时尚流行元素与客户消费需求有机结合。据调查,目前绝大部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不在相对口的职位,而毕业后进入服装设计工作岗位的学生也普遍存在不能对工作很快上手的困惑。造成教学与市场脱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社会实践的缺失,在学分制教学的压力下,学生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少,加之师资水平有限等原因,学生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的机会是少之又少,这就加深了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与学校管理的规定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学生理论脱离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尴尬局面。

2.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国内的很多高校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所教授的专业知识较为陈旧,更新缓慢,知识点重复,如在进行基础色彩课程教学时,大部分高校都是从色彩构成、服饰配色、服装设计的色彩等课程开始讲起,而这些课程大多都是从色彩的三要素讲起,进而以明度对比为主构成的色调开始练习,知识点重复又累赘。同时,在课程设置当中过于重视美术基础教育,忽略服装设计的专业基础教育,随意性较强。在市场潮流的推动下盲目安排课程,如市场流行绣花图案的时候增设机绣课,在市场流行曲线的情况下,增设立体剪裁课,而这些本来就应该开设的课程被随意增减,直接导致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知识点凌乱,专业基础薄弱且片面,在求学的过程中自身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问服装设计的灵感和构思应该从何而来,学校在教学的时候没有让学生掌握服装设计与结构问题的解决方理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毕业设计中拿出作品,在工作岗位上无法保证设计的后劲。

二、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1.改进教学理念和模式

随着服装工业的快速发展,服装设计专业也有了基本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服装设计教材,但是就如何将最新的服装设计理念和方法融合到服装设计教材当中去还有很多努力要做。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服装设计类型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应该成为教师应该去思考的问题。由于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的时候会涉及到美学基础和绘画基础,所以在教学课程的设定上要对艺术美感方面有所偏重,让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画静物、头像、人体、服装和任务的能力,但是并不需要过度,因为服装设计的中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服装造型的设想、对裁制工艺的拿捏和对结构变化的运用。

在服装设计的专业理论课程上看,中国服装史、外国服装史和服装美学等理论课程经常会因为师资力量短缺和学校不予重视而搁浅,这就导致了学生无法将基础知识打牢固,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也缺乏持久的设计灵感。在整个服装行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市场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校的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做到因势利导,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课程,对一些繁冗陈旧的课程进行及时的替换,推动学生培养个性化设计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校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培养方式或许能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比如将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打散分组,在某些实践环节上进行联合培养,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领着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市场调研和策划设计,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知道产品从设计到出品的整个流程。同时,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勇敢地把三尺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来展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通过讨论来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学习方向和操作途径,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全局意识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高校在进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勇于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成立高校的服装设计工作室,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自主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思考和与老师的交流,在实践式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理论的消化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分析创作和表达交往的能力,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高校还可以主动联系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并且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减少教学和实践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为就业提供更充足的筹码。

参考文献:

[1]金桂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

篇(5)

论文摘要: 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重点,然而,我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内容和观念普遍滞后,服装设计信息不发达、不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缺乏国际竞争力。

当前,中国传统的一些服装样式依旧在世界服装界享有盛誉,但是,传统的服装教学模式愈来愈不能适应服装设计师的培养。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学很多学院还一直沿用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体系,教学模式陈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个性,实践能力欠缺,而法国ESMOD、美国FIT、意大利佛罗伦萨学院服装系、香港理工大学等四个世界上著名的服装院校每年都要根据时代要求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更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从而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求创新、懂管理并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服装设计人才。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服装设计的未来,而树立技术与艺术并重的原则,增强设计的创新意识是服装教育目前要重点,强调的两个方面。

首先,服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及培养目标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凸现高等教育特色,毕业学生综合素质较差。有些院系不管软硬件条件是否达标就纷纷开设这个专业,良莠不齐,各个院校起点和目标差别大。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向类似于纯艺术类专业教育,注重设计表现,忽略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导致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不相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艺术素质的综合型复合人才。但是,国内高校服装设计教育观念在形式上过于传统和保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现代个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培养的教育观念。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声、色并茂的学科,应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大家名作,多了解各品牌时装会的动向和流行趋势,从而加深记忆的深度和持久度,才能挖掘出学生内心的一些设计灵感,进行更好的设计创作。仅满足于简单技能的操作培养,缺少艺术审美和创造性教育综合素质的培养,使设计作品缺乏感人的力量、艺术情感、设计意义上的美质内涵。与之共存的是某些院校用培养艺术家的方法来教育设计人才,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严重脱节,往往眼高手低,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不仅要显示其与众不同的设计思维,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艺的制约。有些设计意图的超前被制作设备的未完备所制约。鉴于这样的差别,采用一成不变 教育模式对待艺术教育和服装设计教育是不合理的。也造成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尴尬现象。违背了高等服装设计教育的初衷,其设计理念跟不上时展变化。

同时,服装设计艺术是实用美学的艺术和科学相统一。如服装设计专业,除学习服装材料、服装色彩和服装造型设计课程外,应开设美学教育和艺术欣赏教育课程,培养设计者的美感和对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主要专业课程不仅仅在于材料、色彩和造型的学习,还应开设相关选修课,如诗歌、音乐、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强的相关课程,使其有充分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让设计作品充满着艺术的魅力,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次,我国服装设计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时代个性,缺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行多元教学模式培养的教育观念。服装设计教学在掌握基础理论的教学外,应该创造个性环境,有效地结合学生个性设立创造性的课题或知识体系,形成新的教学范式。创新是设计教学的生命力,是国际服装设计发展的趋势和人才标准培养要求。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课程应从国际标准的角度来衡量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成就。培养学生艺术个性,积极进行设计创新,培养国际通用设计人才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最后,主题设计导入产品设计(由实验到市场)。

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关键是围绕培养目标,强调以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核心能力培养,创建以重视学生产品(非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专业课程与市场脱节的传统教学理念,拓宽社会急需知识层次课程,培养学生市场意识、信息收集、市场开发能力,将设计作品转化为市场需要的竞争产品。梯形教学模式正是以注重学生产品(非作品)设计、实践与市场运作为主体的层次相连呈互动结构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市场调查、设计、制版、制作等各门课的每个环节,加强了学生全面的综合的能力训练。主题设计导入产品设计改变原来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课程设置,确立一种课程内在的互动联系,因为,服装设计并非是画出设计效果图就完成整体设计,设计者应了解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服装设计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是设计的开始。服装设计产品不是停留在纸面效果的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美术作品,最终应以服装作品的形式出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将绘画作品转换为服装作品需在设计效果图基础上,经制版、制作使之成为服装设计作品。这才是服装设计的最终过程。

[参考书目]

《时尚﹒服装设计艺术》 王珉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

《艺术设计美学》 陈望衡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现代服装设计教学》 袁仄 胡月 著 江西美术出版社

《美学的意蕴》 彭锋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技术美学》 徐恒醇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现代服装设计文化学》 崔荣荣 著 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篇(6)

关键词:CorelDRAW;服装款式图;项目教学;教学效果

一、教学情景设计

项目任务实施之前,按企业设计岗位的人员结构体现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将每个小组设计为一个服装工作室,每个工作室配有工作台、CorelDRAW软件、人台等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个性,结合能力互补搭配,组员分别为设计总监、设计师、设计助理,教师参与一个小组的活动,扮演设计师的角色,听从学生的管理安排,并给予这个小组准确的指导意见,把握学生设计的方向,同时,教师参与其他小组讨论,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导、师生共学”的教学理念。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角色互换,让所有学生得到发展,在尝试中树立自信心。

二、项目任务实施

1.市场调查

下达项目任务书,学生以工作室为单位,对某个品牌进行市场调查,首先,搜集该品牌的文化、价格定位、风格定位、最新会的图片等资料并整理成PPT形式,然后,进入实体店将款式拍下,将拍下的图片导入CorelDRAW软件作为原版参考图,根据参考图绘制出正、背面款式图,再在原版款式图的基础上进行系列变化,设计3~4款服装款式图。采用品牌市场调查形式教学有三大优点:其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门课程不单是让学生练习软件的工具和款式的造型,更多的是加入自己的设计思想;其二,能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市场、了解市场,将市场与学习完美结合;其三,可以让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觉得自己能对品牌服装进行系列化设计,从而对自己毕业后从事服装设计工作树立了信心。

2.运用CorelDRAW绘制服装款式图

学生明确工作任务后,教师通过凌波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款式图的绘制,每个学生通过款式图的绘制,掌握CorelDRAW软件标尺、辅助线、贝塞尔、形状等工具的使用,CorelDRAW能够绘制任意曲线,改变任意线条的线型,任意设置绘图的原点,添加任意辅助线,可以运用几何图形或图案、各种线条的变化,能够最方便快捷地、完美地绘制服装效果图。

3.运用CorelDRAW进行面料和图案设计

学生完成款式图绘制后,运用CorelDRAW相关工具完成面料、图案效果设计,学生可以对自己喜欢的颜色和色调关系进行保存,按照色相、明度、纯度进行任意排列,提高设计的效率。面料是服装设计的重要部分,CorelDRAW强大的艺术处理工具能奇妙地改变图像的效果,特别是面料设计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相互衬托,互相对比,利用图像花纹还可生成相对逼真的效果,使服装造型与图像花纹巧妙结合,产生丰富的变化,对画面能起到特殊的烘托效果。运用CorelDRAW软件相关工具完成特殊效果的处理,即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错误或更改设计效果,也是很方便、快捷的,而且节省了耗材。

CorelDRAW软件在服装设计这门课中的运用,学生学得容易,学生没有美术功底,但通过软件工具的使用可以迅速并准确地完成服装款式图,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运用CorelDRAW软件辅助项目课堂教学,学生能够围绕项目任务进行研究与探讨,自己组织到商场及网络收集资料,确定设计对象及设计风格,完成服装款式图绘制。整个过程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项目任务。

参考文献:

[1]马仲岭.CoreIDRAW服装设计实用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篇(7)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开设现状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过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由专科或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很难走出校门和社会,只能停留在理论上。从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分析,从课本的第一章开始,把课本中的概念原理等知识进行基础知识的不断分析,使得教学内容同设计工作任务相互之间没有产生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表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性质[1]。

(二)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不符。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基地,服装的质量和品牌,都是由这些人设计的,所以很多服装设计人才从高校输送到社会,人才质量的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在未来和在社会上取得认可和发展的生命线,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基础,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比较偏重理论的学习,学生也只是一味机械进行理论学习,到社会上实践动手的能力比较差,好的作品很少。

二、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课程设置理念落后。高职院校受到各种条件及环境的制约因素,而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有较强的实践性,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设置课程很难与市场需求做到无缝结合,忽视市场需求,高职院校没有对服装领域的职业需求做很好的调查与分析,理论依然是教学的核心,教与学中老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不科学。在专业课程中,教学内容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大部分高校仍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总体上都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不合理和过于繁杂,没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严重缺乏实践课程,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比较狭窄,而且教学内容没有重点,没有涉及到社会市场所需的知识,教学空间不足[2]。服装设计专业课程的课时安排在逐渐缩短,但又没有增加课外的实践课程,这样学生既没有学到应有的理论课程,又没有实践掌握到更多的操作能力。教学进度不合理,学生没有保证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训课之间的良好互动。而且,缺乏专业的教师专门进行课外指导,只有理论基础,缺乏实践经验。

(三)课程考核和服装行业不符。在高职院校中,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考核标准与现实的市场中服装行业具体需求表现出不一致,市场中人们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人可能更多是实践和操作能力,而现存的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在进行课程改革中缺乏创新,还在使用原来的考核评价系统。之前的考核标准只关注理论知识,忽略了实践性岗位的需要,而且又主要是由当地的劳动主管部门负责,针对服装行业的考核没有正规和专业的部门,未考虑到服装行业的现实需要,因此,导致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真正到工作岗位上时无从下手,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

三、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合理设置教学进程。高职院校服装设计的课程改革应该对教学进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因为教学进程是促进课程改革的基础,必须得到重视。目前一些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已经把教学时间从三个学期缩短成两个学期,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进程。先从基础课程开始,再转向专业知识,走向社会的前一年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动手的机会,在正式进入社会时才会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

(二)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各专业课程的核心教学工作,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发展有助于动手的实践课程,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教学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教学课时的安排,不仅仅只是减少理论课程,还要安排相应的实践课程,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服装设计专业的技能。而且,尽可能多让学生进入社会去实践,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派经验丰富的老师去指导实践。

(三)创新服装专业课程评价标准。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打破传统的教学课程考核评价系统。不要仅以理论的学习来考核学生,还要以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生服装设计的作品来作为综合评价。这样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并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对于老师,不要只关注学生的理论成绩,在当今社会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很重要的目标。增强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新型课程的多功能性,要联系社会市场中服装行业岗位的真正需要,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服装展览会,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视野,为社会输入综合型人才。

作者:陈楠 单位: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安华.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4(13):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