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3-07-02 09:21: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培养人才,必须从小抓起。小学是基础教育、基础工程,事关重大,只有打好坚实的德育基础,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爱国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心理品质,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优化小学德育工作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优选班主任,发挥他们的身传言教作用
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班主任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首先带头做到;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们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不挖苦讽刺他们;教育他们热爱劳动,我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后和学生一块打扫环境卫生和教室清洁卫生;教育学生搞好团结,我首先做到和科任老师、年级同志搞好团结;和学生交知心朋友;在学习上,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工整,我在板书r首先做到书写规范认真。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提高自身素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讲究以身作则,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实践证明,以身作则是思想品德德育工作中的一条规律。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此,“身教重于言教”应该成为人民教师的座右铭。
二、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1.要重视课堂内的常规训练。
每学年入学的新生,我首先要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一年来,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结合《三字歌》的贯彻落实,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在听的方面,要学会倾听,当别人读课文或回答问题时,要听得仔细,听得认真,还要尊重别人,有意见举手说。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
2.要建立全班学生轮流值日制度。
值日问题,过去的一贯作法都是只让几个干部轮流,经过实验观察,我发现这样下去只能是好的学生好,差的仍然赶不上,因为这会使部分儿童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失去了上进心和积极性。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育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儿童都有锻炼的机会,我采取了全班学生轮流值日,结果学生表现出十分积极兴奋的状态,总是盼着自己当值日的那天。当值日时,值日生要带领全班晨读,搞好班级卫生工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工作机会,在值日中学会管理,培养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3.要建立学生一日常规。
为了使小学生行为规范,我根据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手册上的在家、在校的要求具体化,制定了班上一日常规。我首先通过校信通,对家长讲解评价手册家评部分的要求和评法,请家长配合督促学生。我还将学校的常规、学习、劳动等教育向家庭延伸,要求学生每天按时起床睡觉,文明礼貌,养成在家认真复习功课和参加劳动的习惯,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并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主要学会自己洗脸、洗脚、洗小件衣服,帮助父母扫地、倒垃圾。总之,让孩子通过劳动来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的艰辛,体贴父母的辛劳,体现尊老敬老的美德。在“母亲节”和“父亲节”的活动中,我班开展了给妈妈、爸爸献上一张感恩卡;当爸妈的小助手等活动,受到家长们的热烈欢迎。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的同时,针对儿童上进心强的特点,以表扬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教室后墙上设立了“比比谁最棒”的评比,通过评比,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观。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作用、政治核心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各职能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在党支部领导下密切配合,学校已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全体教职工铸师德、练内功、强化育人意识、优化育人环境、依法执教,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
学校对班级实行量化考评,通过住校生例会、周末管理等形式强化住校生管理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学校聘请了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长期和社会各方面配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举行家长会多次,有效的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
学校德育工作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的实践,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德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活动百余次,如第七届艺术节、第二十三届田径运动会、主题班会活动月、评优推先活动等。组织开展德育各种改革和德育科研,成功举行“竹篙中学第十二届德育理论研讨会”。对每一个学生实行德育个体评价制度,评价面为100%,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率达93%。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
学校对班级实行量化考评,通过住校生例会、周末管理等形式强化住校生管理并取得突出的成绩。学校聘请了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长期和社会各方面配合整治校园周边环境;举行家长会多次,有效的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
学校德育工作既有宏观的思考,又有微观的实践,强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德育工作思路,学校德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开展各类活动百余次,如第七届艺术节、第二十三届田径运动会、主题班会活动月、评优推先活动等。组织开展德育各种改革和德育科研,成功举行“竹篙中学第十二届德育理论研讨会”。对每一个学生实行德育个体评价制度,评价面为100%,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率达93%。
学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政教正、副主任、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学生工作负责人等任组员。领导小组依据上级精神和本校德育的特点,宏观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实施、考核、保障、表彰等制度。 德育处在组织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德育工作、考核总结工作时注重了既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中小学生礼仪常规》,新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充分体现农村中学的德育特点。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现状 焦点
目前,我们中小学德育研究异常活跃,形形的研究实验此起彼伏,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为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体而言,中小学德育研究的形势令人振奋,研究问题日益集中,研究焦点正在形成。实际上,这些研究焦点就客观地展示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一、德育工作的整体化创新
受全球化、信息化、价值多元化等社会思潮的冲击,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正朝着四面开花、各放异彩、不拘一格的方向发展,各种德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相继呈现,不断丰富着我国中小学德育的研究领域。从德育理念上来看,德育体验论、对话德育论、交往德育理论、生活德育论、德性论等各领,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观念智囊;从德育实践上来看,网络德育、生态道德教育、校本德育、叙事德育、活动德育、欣赏型德育等都是德育工作者创造出来的德育实践样式。由此可以说,我国的德育理论深化了,德育实践丰富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视野与思路拓宽了。然而,与之并行不悖的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到底什么样的德育形态最适合我国中小学的需要开始成为令所有德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如若对该问题给不出一个科学的答案,德育工作者极有可能在这五彩缤纷的德育理论面前无所适从、乱了阵脚。所以,在吸收、统整、综合所有德育理论形态与实践样式的优势和智慧的基础上对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创新、整体转换,就成为摆在我国德育研究者面前的一个关键问题。进而言之,这种“整体化创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以德育工作为中心对各种德育理论进行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学校校情的德育思路;以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为纽带来协调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培育学生应对特定社会境遇、道德问题的道德智慧;以学校德育工作为线索来协调社会德育、家庭德育、网络德育,构建立体交叉、合力最大的德育网络,为学生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条高速公路等等。这些工作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德育工作者与教育者思考的重点问题。
二、德育工作要回归生活
在90年代以前,德育工作者一直将德育视为一项道德规范、道德认识的传达活动、道德理论的教授活动,甚至认为它与一般的学科教学活动别无二致。其结果,德育工作沦为课堂教学事件,沦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毫无关联的事情,学生对道德教育产生了一种无言的抵制情绪,导致德育影响难以深入学生的心灵。近年来,随之德育研究的深入,研究者越来越多地认为:德育源自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是德育的基础和源泉;一种合理的德育活动应该时刻保持与学生生活间的血肉联系,必须回归生活,获得德育活动的生动形象;德育必须在走进生活的同时将自己“隐藏”起来,着力构建一种“无痕”、“无言”的德育形态。正是在此背景下,德育回归生活成为德育研究者们炙手可热的一个课题,并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现实生活出发,使道德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儿童在生活中认识到道德法则对生活的重要性,认识到道德就在自己身边,是为保障自己生活服务的”。[1]关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去感悟、去经历,努力构筑一种社会与个体发展所期待的道德教育,这正是德育回归生活的真正目的所在。在当前,德育到底回归什么样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还是非日常生活?怎样回归生活?回归生活与联系生活、面对生活的区别何在?到底是德育要回归生活还是面对生活等等,这都是让德育工作者绞尽脑汁的问题,是需要德育工作者给出创造性答复的问题。因此,德育回归生活这一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德育研究的现实和状况。
三、德育观念现代化
当前,现代化是许多社会领域追求的目标之一,是社会实践追求创新和自我超越的表现。与之同理,德育也需要现代化,德育现代化的基础就是德育观念的现代化,德育的其他现代化内容,如德育手段、德育管理、德育内容的现代化等都是德育观念现代化的表现与延伸。德育观念现代化是推动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稳步前进的引擎,是实现德育工作科学化、合理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学者们对德育观念现代化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面认识德育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把德育视为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个能动因素来认识;对中小学德育的科学性进行反思和深究,提高德育目标、德育功能在人们心目中的认同度,切实转变德育工作的思路,创造一种服务于学生发展、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增进的德育观念形态;认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摆正学生与教师间的地位,实现从灌输型德育向学习型德育、从规范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从道德知识传授向道德素质提升的转变;推行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面德育的观念,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学的所有环节都渗透德育、全面关注学生道德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发展的德育理念,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顺利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四、从“大德育”走向“小德育”
中小学德育不是一项面面俱到的教育工作,而是有其特定的关注对象、目标定位的,那种将对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都一股脑地放进德育工作的做法,即所谓的“大德育”,日益为学校德育工作者所拒绝。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品德,如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关爱他人、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关爱社会等品德。一句话,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道德的方式去做人、做事、处世,学会用自己的道德“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非用一定的政治标准、法律准则等去参与社会生活,处理社会关系,这就是“小德育”。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发生。这一转变必将促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育上,促使德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叶澜教授指出,德育具有四个层次的内容:最基本的是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其次是责任心,再次是爱国,最后是追求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2]应该说,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小德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是一个从爱己到爱人,从爱家到爱社会,从爱国到爱人类依次推进的过程,推己及人、爱及社会是当代德育应该具有的一种视野。因此,那些基础品德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中之重、立根之基,正是中小学德育的直接目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大德育”向“小德育”的转变体现着德育研究者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认识的深化,体现着中小学道德教育正步入一个科学的轨道。
五、德育工作者专业化
在中小学中,德育工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德育课程的授课教师和学校的其他专职德育教师(德育处、团队专职教师)两部分。所谓德育工作者专业化就是指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培养、管理上述人员。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基础是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源自德育教学和德育工作自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按照综合性、高水平的德育教师专业标准来要求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的实质。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是德育教师的职前与职后培训、德育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与其在德育实践中的积累。[3]同时,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是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在西方,伴随着品格教育运动的兴起,开设专门德育课程的问题再一次被提出,德育专业化问题随之出现。因此,教师德育专业化是德育教师专业化的前提。要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其一,确立“将德育作为教育目的与教育任务同样重要”观念;其二,建立对所有教师的德育素养专业标准;其三,对狭义德育教师(即专职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标准提出有更高要求。[4]
六、德育实验研究活跃
要推进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德育实验是一条有效路径。在探索中认识德育、开展德育、改进德育是当代我国德育工作的一大优势。同时,随着国家德育类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有序化,一批有识之士、专业德育研究人员对德育实验研究青睐有加,倍受关注。随之,德育实验研究在我国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理性认识。在这些实验研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有:中央教科所开展的“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体验德育研究”实验、“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开展的“欣赏型德育模式研究实验”、肖川教授等人开展的“主体性德育研究实验”、山东师范大学戚万学教授主持开展的“活动德育模式研究”实验、江西省黎川一中开展的“3+1”德育改革、黑龙江省小学开展的“德育整体改革”实验、广东省小学的开展的“信息化条件下德育课程改革”实验、重庆石柱中学校的“开发人性化德育校本教材的实验研究”等等。这些实验的开展为开拓我国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路径提供了可贵的探索和尝试,值得所有德育工作者重视和借鉴。
纵观上述研究焦点,我们不难发现:当代德育研究正日益呈现出面向实践、注重创新、专业发展的道路。这一研究势头的形成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效能,有助于拉近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间的距离,从而为促使我国德育研究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功能。
参考文献
[1] 冯建军.儿童道德生活该如何加强.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2] 骆风.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6(11).
[3] 蓝维.德育专业化的关键.德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教育研究,2007(4).
[4] 檀传宝.德育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的德育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4).
1.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小学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小学德育工作,那么,小学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虽然小学生德育状况喜忧参半,但是他们毕竟处于道德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低,思维片面,加之阅历浅,容易产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模糊甚至错误观点。教育工作者必须义不容辞地以身示范、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家庭、社会更是重要的主导者。目前,教育常常陷入尴尬,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校学习5天接受的正确观念,结果在家和社会待2天的时间里,就被家长的错误观念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文化弱化、抵消,甚至使未成型的道德价值观念朝畸形方向发展了,这就要求我们在不断加强家长正确教育观念引导,消除社会不良文化影响的同时,加大小学、家庭、社区、群团的协同性和互动性,提高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对祖国下一代的关心。
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他们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关注学生,如何关注到每一名学生?首都德育工作者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他们创新工作方法与机制,建立德育专家资源库,开展学生需求状况调查,建设已有300多万个真实数据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动态数据库,使首都德育工作更富有针对性与实效性;他们与相关部门积极合作,逐步形成了多部门共同参与、家庭一学校一社区进行制度性合作的协同合力的大德育工作团队;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让大多数学生包括弱势群体儿童普遍受益的富有实效的德育成果不断涌现。
2007年11月,北京市第二次德育工作大会评出首都德育十大成果。限于版面,本期我们仅从中撷取三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首都德育新探索》、《全纳教育:塑造弱势群体的健全人格》、《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同教育新机制》。见微知著,希望这几篇文章能使我们对首都德育工作创新有一个感性的了解。
2003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评估与研究中心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承担了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这是在全北京市范围内展开的常年性、大规模、追踪式的测评工作。项目启动以来,我中心已先后为北京市教委提供了2004、2005、2006和2007共4个年度的《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报告》和2006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深度访谈报告》。这些测评结果较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方面的总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这项工作的推进有助于完善首都德育工作机制、推动区县和学校德育工作创新、切实提高首都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
一、准确把握学生思想道德测评的逻辑起点
开展德育测评工作,不可回避地要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状况可不可测、能不能测和测评的结果可用不可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是做好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可测不可测?
对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是否可以测评,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人的品德十分复杂,很难用量来表示其好坏和等级,更不能用打分的方法给予评价;量化测评思想道德状况,有很大的局限性,使用不当会导致评定的结果不合理、不公正。
我们认为,探讨学生思想道德状况测评是否可行、是否可以量化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要测评哪些内容,内容不同,测评的方法、难度和准确度也不同。思想道德观念本身确实难以准确评价,但是,思想道德最终要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是客观存在的,且中小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与行为的内在一致性较成人更高,是否道德也是可以被测评人员直接观察和评价的,测评人员根据事先研制的标准对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是可能的。因此,我们将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的主要内容放在学生外显的道德行为上。
2.对全市学生的跟踪测评可行不可行?
这一思考主要解决的是操作层面的问题。一是测评对象涉及全市中小学生,工作量大,如何操作?二是涉及对各区县和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问题,如何确保测评结果的真实性?
因为该项目是北京市教委的指令性项目,所以在市教委的协调和区县教委的支持下,选样的代表性和广泛性的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我们明确区分了“现状”和工作评价的关系,尤其是我们与区县教委形成了共同掌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现状的共识之后,测评结果的真实性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3.测评的结果可用不可用?
对有用性的思考主要解决的是研究价值问题。由于此项目是研究机构作为第三方接受教育主管部门委托开展的测评工作,测评结果将作为市教委德育主管领导进行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其价值不言而喻。
以上三个问题的解决为德育测评工作提供了研究前提和精神动力。
二、积极探索学生思想道德测评的指标体系
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工作的有效展开有赖于良好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测评所提出的区域性、跟踪性等要求,使得现有的指标体系很难满足我们的测评需求,因此,我们自主研发了测评所需要的指标体系。
我们的测评指标范围为同心圆向外扩展方式:个人一群体一社会一国家一世界。测评分为对现实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和对虚拟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两种,其中以对现实世界思想道德的测评为主。
具体来说,测评的基本维度包括思想和道德两部分,思想方面的维度包括世界、国家、社会、群体、个人5个方面,道德方面的维度包括社会公德、学业道德、家庭美德、虚拟道德4个方面。具体维度包括:人道主义、和平与国家意识、民族情感和对国内外问题关注度,文化认同;资源与环境意识,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对社区、对班级、对同伴、对家人、对邻里、对学习的态度,热爱生命,价值观,公民人格,虚拟世界中的自律与节制,守法、自强等。
在每一个测评点上又分为自己是否做、对他人做的态度和对结果的不同态度。例如:在测评学生保护环境的行为中设立了“你自己是否乱扔垃圾”、“见到同学乱扔垃圾是否劝阻”、“在校园里见到垃圾是否主动拣起来”这样3项。
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具体测评维度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侧重点。在确定测评维度的基础上,我们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编制了每一年度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年龄段的测评问卷。对小学生的测评以测查其道德发展水平为主,对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测评则逐渐加大思想方面所占的比重。
测评问卷初步确定后,要经过试测评,以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邀请各方面专家对测评问卷进行评审与鉴定。在综合各方面结果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每一年度的测评题目。
三、探索测评的方法
为保证测评结果更加真实有效,我们尝试综合运用多种测评方法。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对北京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进行测评的主要手段。测评按分层取样原则随机抽取各区县小学、初中、高中(含职高)学校,兼顾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测评范围覆盖北京市全部19个区县。
测评问卷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套,题型分为李克特五分量表题、选择题和开放题(包括情境题)。问卷调查由测评中心成员亲自到现场进行严格的控制,以保证测评结果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测评得到的数据我们借助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访谈
为保证测评手段的客观公正、测评方式的多样互补和测评结果的真实有效,同时便于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除调查问卷外,我们还开展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科目教师以及学生的访谈。几年来,我们累计访谈教师和学生300余名。
3.现场观察
在测评过程中,我们还使用了现场观察法进行测评。按照事先确定的观察计划,测评人员随机对校内学生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以得到真实、可信的材料。
调查问卷做到了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的量的积累,借助访谈我们实现了质的分析,现场观察印证了测查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四、测评实现了德育管理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
1.有效地保证了德育决策的科学性
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是保证德育决策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但常规德育工作的决策,难以得到相关资料,较多依赖于管理者的个人阅历和工作经验,较难做到全面、准确、科学地决策。
4年来,我们累计发放测查问卷3万余份,输入数据300余万个。从2003年开始,我们每年都将测评结果以年度测评报告的形式在年底提供给北京市教委,为下一年度北京市教委的德育决策提供依据。这些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和科学数据,有效地保证了德育决策的科学性。
例如:2004年,北京市教委提出树立北京市中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唱响国歌;尊敬师长;主动问好;不随地吐痰;把纸屑扔进垃圾桶;不说脏话;公共场所,轻声交谈,右行礼让;乘车购物,不拥不挤;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遵守规则,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在2005年的测评中我们发现,在市教委提出的前5个文明形象中,“不说脏话”一项得分偏低,说明在这一项上,全市中小学生还存在较严重问题。于是市教委改变了2006年重点抓后5个文明形象的决定,将10个文明形象一起抓。
2.使各级德育管理部门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已往德育工作的运作主要以行政事务性工作的方式进行,区县德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往往难以调动起来。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测评机制的建立,帮助德育工作者更加理性和客观地了解和分析现状,具有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反馈的功能,使区县和学校德育管理者进一步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方向和内容要点。
例如:在2006年度的测评中我们注意到,职业学校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农民工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和道德问题。我们在对这些问题给予归因分析的同时,为基层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指导性建议,使其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要点。
坚持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针,以落实第三次全教会、国务院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主线,以组织实施《哈尔滨教育发展工程》为主要内容,以德育为灵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工程”教育活动为载体,大力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深化落实,在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构筑我区德育工作的新格局。
二、工作目标
1、树立2~3所小学德育工作特色试点学校,推动全区小学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2、文明校达标率100%,文明班达标率95%,文明生达标率95%以上。三年内全区学生整体文明素质在此基础上稳步提高。
3、控辍率不能突破目标,辍学率城市小学在1%以下,农村小学在2%以下。
4、违法犯罪率为零。
5、保持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重点工作及措施
(一)创新及特色工作
1、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校。
面向未来,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迫使德育工作者要努力探索
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寻找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各学校一定要针
对学校校情,结合学生实情,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不拘一格育人才,创建德育特色学校将是我区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方向。全面开展“以个性育人、抓小事育人、分层次育人、按阶段育人、重素质育人、明方向育人”的 不拘一格的育人途径,培养教育学生具备“六会”和“七种能力”(“六会”: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创新、学会生存。“七种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发明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演讲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社交和社会活动能力)。各学校要以创新的思想思考本校德育工作,创出特色,抓出实效。本年度德育办以此为重点,树立2~3所德育工作有特色的先进试点学校,从而带动我区德育工作校校有特色,形成全区德育工作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格局,使我区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2、网络管理促提高,资源共享,互学共进。
全球化、网络化、多极化的新时代,促使德育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要标准高,上档次。充分发挥网络的功能,形成我区德育工作网络化管理的新格局。各校创建的德育工作网页要充分展现本校德育工作的全貌,从而使全区德育工作资源共享,达到彼此互学共进的良好态势。
3、要进一步做好我区小学德育基础训练工作,在此之上,不断创新完善。
(二)重点工作
1、围绕“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拉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为主题,深化 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
首先,要提高认识,抓好落实。“树立新世纪哈尔滨人形象建设工程”,是我市目前德育工作的重点,各校领导要加强认识,抓好落实,要把此项活动与其它教育活动紧密结合,抓出实效。
其次,要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各校要把“形象工程”建设与“小公民”即(五小)教育活动紧密结合,开展有本校教育主题、有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各校要制定活动方案), 力求实效,不走过场,使此项教育活动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本年度区德育办要以此为主题召开现场会。
第三,结合“形象工程”建设,深入有效开展“三文明”达标活动。
以“小手拉大手、共建美好家园”和“我做合格小公民,您做文明好市民,小手来大手,为形象工程添光彩”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告别一切不文明行为。各校要加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力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增强“三文明”达标工作的实效性。
2、以德育为灵魂,以“形象建设”工程活动为契机,建设高素质德育队伍。
高素质德育队伍是实现高效的德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德育队伍是我区德育工作永远不变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不断加强学习,端正教育思想。要将师德建设工作与“形象建设”工程有机结合,进一步树立“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形象。
第二,要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重点,在继续开展“正师风、铸师魂、正行风、树形象”、“三心、两爱”等师德教育活动基础上,通过倡议“五不准”,各校要广泛开展以学生、家长、教师、领导不记名方式对教师进行师德评议,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布,从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为形象工程添光彩。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各校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做为学校德育科研课题,加强研究探讨,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从小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上半年我们将在1—2所学校进行试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下半年逐步推开。
四、常规工作
在突出特色,狠抓重点,努力创新的德育工作基础上,继续扎扎实实抓好德育常规工作。
1、继续开展以“激励永远”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影片观映、国防知识教育、“五导”活动及“长大的我把爱心回报社会”等教育活动。
2、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注重加强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功能。
3、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不断加大后进生转化工作力度。
4、以“两法”为教育重点,开展好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有效控制学生违法犯罪。
5、组织开展好关于《走向世界的中国》读书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各学校学生读书参与率达100%,各校结合读书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6、加大学校控辍工作力度,严把控辍率,决不突破目标。
7、重视并加大学校环境育人的工作力度。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德育工作 探讨
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主要的教学阵地,学校在学生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接受科学知识、学习技能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关键阶段。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小学教学课程内容与学生品德教育灵活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一、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做学问之前先学做人,德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根本。小学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站,这一站打下的基础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他们将来对于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的对与错。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心中是个全知全能的人,这种在小学生心目中崇高的地位,决定了小学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小学生的巨大影响。如果说其他的任课老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的话,那么说小学班主任是小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一点都不夸张。所以,小学班主任要充分重视德育工作,主动承担起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小学生迈好人生第一步。班主任的工作从接班那天起就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工程的主体结构必须是德育。小学班主任只要有意地牢记着这一点,整个工程就会顺理成章的取得成功。另外,中国进入了各种矛盾和各种问题的高发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变化,契合当今小学生的心理成长动态,小学班主任在实践的基础上,还要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开辟新的途径,努力创新德育工作新模式、扩展德育工作新内涵,真正地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
二、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功利化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竞争、商业化等主导性社会因素都在强烈地影响着教育的展开,促进教育的功利追求不断形成。通过升学深造掌握专门知识来实现个人价值的社会潮流愈演愈烈,与此相伴的是教育的功利化,教育更重视升学、考分等功利价值,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出合格的人”。在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学校中的“重智轻德”、“重知轻能”现象盛行,“德育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凡此种种,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2.德育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小学班主任展开德育工作的方式太单一,以至于无法让小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正确性,甚至对德育教学产生了抵触心理。比如,小学班主任单纯地将小学生当作小孩子对待,殊不知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一概而论的德育教学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使小学生不买班主任的账。而小学班主任还会担任着一门学科,往往会将精力放在教学上,忽视了德育教学工作的展开,无法在小学生需要指导时及时给予德育指导和帮助,某种程度上背离了德育教育的理念。
3.缺乏丰富的德育理论支撑
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时往往只凭借个人经验,而缺乏科学合理的德育理论的支撑,因此,没办法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主导作用。比如,一些小学班主任针对小学生犯下的小错误只进行片面说教,并没有将德育理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无法使小学生理解简单的德育含义,也没有耐心教育小学生认识错误以及帮助他们改正错误行为。
4.部分班主任德育教学工作的教育能力、水平有限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对德育的认识水平,培养他们的爱国、明理、诚信等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在知、行、意、情方面的统一。小学生的思想意识较为幼稚,需要教师大力加以引导和增强自身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拥有较强的德育工作能力。但在目前,部分小学班主任还未能认识到德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在德育教学中往往采取机械讲授的教学形式,教学与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脱节,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效果。
三、创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策略
1.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多付诸关爱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是沟通和相处的前提。班主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多付出一些耐心去理解和关爱学生,结合学生的思想活动与心理特点,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以合理的方式去与学生交流、沟通。如果采用训斥或是挖苦、讽刺的方法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就会导致学生的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和伤害。教师还要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为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等,在学生遇到挫折的时候,要积极鼓励,耐心引导,这样才能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2.丰富德育工作的方法和内容
小学德育工作其实本身具有多元性,外加小学生性格活泼、天真无邪、爱玩爱动,因此,德育工作并不能是单一的形式,而是应该与游戏相结合,让小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对德育知识有进一步的明确认识。此外,小学班主任应该在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上加以创新,与学校、家长相配合一起完成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比如,开展“我是好孩子”、“文明小标兵”等互动活动,并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一起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3.转变德育工作教育理念
小学班主任应该打破原有教育枷锁,多了解德育教学知识和小学生管理方面的知识,对小学生当下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揣摩,认真体会德育的内涵,并且从小学生自身情况出发,对其进行德育工作。比如,很多小学生出现不好的行为都是因为家庭原因,小学生父母平时工作太忙,没办法及时顾及小孩子的感受,小孩子会做出一些恶劣行为来引起父母注意,小学班主任应该告之小学生父母多关爱孩子、照顾孩子。
4.小学班主任需要提高自身素质
根据青少年成长理论,小学阶段,小学生会对家长的意见提出质疑,但是对自己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是充分的信任和依赖。小学班主任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小学生的幼小心灵产生影响,说的每一句话都会被小学生奉为真理。所以小学班主任要重视自我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当今社会,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要保持合理的生活规律,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保证自身的身心健康。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展示给学生内心积极的一面,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