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2 09:21: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共享经济的思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这两年出现了大量的平台经济、粉丝经济等各种各样的经济。不禁要去问一下,这些词汇的背后,真实的意义是什么。今天分享经济和共享经济在中国炒得非常热,其背后是由于租车、租房等公司的大量涌现。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把分享经济、共享经济当做“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看待。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共享经济? 共享经济发展的三个层次
在共享经济的发展当中,实际上有三个层次。第一,就是私人资源再利用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私人的资产或者私人的空间,或者私人的服务,那这些服务怎么分享给别人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第二,是公共资源的深度开发。很多城市或者社会当中的公共资源,今天也面临着怎么去分享给更多的组织和机构的问题。第三,是正在建立的一套全新的信息基础设施,或者是电商物流,或者互联网物流的基础设施,怎么样在新的发展当中,用共享和分享让大家获得更多的好处。
共享经济的第一个层次是私人空间的利用。数字内容放到云上以后,其实物体原子的分享已经不存在了。很多人家里,有很多家具,或者各种各样的书,或者各种各样的物品,原子化的物品在家里进行交换,所以出现了“闲鱼”这样新的交换平台。在这种平台的背后,还有一些服务盈余的分享或者共享,就是我们看到的滴滴出行;另外还有一些方面,比如时间盈余的共享,我们看到国内有百度百科,在全球来看有维基百科,所以时间上的盈余,造成了很多人可以把他的时间用来产生一些结果。而这些结果,就变成了一种分享或者共享的模式;在时间盈余的背后,现在还有一些空间的盈余出现了。以房间出租airbnb为代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产或者物产,那些物产在大部分时间是空置的。它可以用互联网的方式,把一些空闲的资源和需求方进行配对。这个时候,当单个的物件被聚合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准公共的资源,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另外还有一些共享经济的模式,比如资金的共享,像众筹等。
共享经济的第二个层次,是对于公共资源的共享经济。公共资源的共享经济比前面讨论的私人资源的共享经济,可能有更加重要的含义。
私人资源盈余的开发最先被社会感知,而公共资源的利用将带来“共享”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抑或城乡之间,再延伸至全球,公共资源领域的开放、共享都深具潜力、大有可为。
在杭州,有梦想小镇,在全国有各种各样的双创小镇、双创大厦或者园区。在这些双创园区的聚集地,产生了协同效应,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创新或者创造。在这样一个空间聚集层面上产生的城市公共资源的聚集,一种新的资源共享方式。
同样,在乡村,互联网也可以带来一种新的分享。比如阿里在推的村淘,去年全国已经形成了780个淘宝村。借助淘宝平台,借助互联网体系,可以把农村商品卖到全国。
当前,在整个公共资源层面上的共享经济正在大量发生,而这个发生不是由过去线下的零售体系,也不是由过去线下物流体系完成的,而是由一个新型的,互联网构造的体系来完成的,这是我们可以看到的场景。
同时,可以预想或者正在发生的情况,就是全球公共资源的共享。今天互联网已经带来了全球买、全球卖的现象,未来中国怎么样把商品卖到全球,又将全球商品卖到中国,跨境电商将因此获得非常大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公共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在未来将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和方向,大家也都在关注这个领域。包括各个物流企业,也在关注这块蛋糕和市场。
第三个层次,关于共享经济极其重要的,和各个电商、物流公司相关联的,就是在基础设施层面上的共享经济。
现在对于物流来讲,对于生产和消费、生产和贸易来讲,很重要的改变是“重新连接”,由新的商业基础设施、新的信息基础设施所塑造的。这个新的信息基础设施,简单看,是由云、网、端来构造,由电子商务交易、新型智能物流、金融支付等基础设施以及现代制造的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基础设施共同组成的。
过去的工业或者农业都是由垂直分工体系构成的,传统的物流体系,基本上是每一家物流企业自成一体,从头到尾垂直贯穿。这种行业的垂直模型,垂直占用模型,包括仓配、快递员和服务设施,整个体系都是由一家快递公司,或者由某一个产业的公司自己占据或者构成的。但是这样一个垂直分工的体系,实际上正在逐渐被一个横向分工的体系所替代。
当资产和资源互用后,就会发现资产是属于你的,但是使用并不是属于你的。当一个物理物件,一个基础设施,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的时候,使用权比所有权更重要。不要试图占用一个资产,而要试图高频次、高效地利用和使用这个资产,让它发挥更大的价值和效用,这就是共享经济的核心。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想和原则去考虑的话,商业的设计要重新思考。不见得只有拥有这个资产,才能把价值最大化。我们能够更多地使用整个社会开放体系当中资产的价值,使其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所以,这些互联网企业,移动互联网公司,云计算公司,大数据公司,它们拥有轻资产的新基础架构,在这样一个新的基础架构背后,每个商业主体角色都要重新考量,在未来五年、未来十年,怎么定位。
每一个物流企业和服务商以及平台企业,包括网店、网商、消费者都要思考,在新的结构图里应该怎样去创造价值,怎样用分工协作、对等开放的分享去重新连接,依次找到未来真正的创造性模式。我们发现在这样一个模式的背后,是用自由连接的方式和消费者发生关系的,比方说淘宝,淘宝近千万个网店的店主,他们并不是阿里巴巴的雇员。
在滴滴出行的共享经济模式下,目前已经有700多万名司机,而出租车司机大概有200万。这700万人群,不属于任何一家企业,而是属于独立的创新者,一个就业者。但是,他们用互联网自由连接体的方式实现了交易,提供或享受了服务,这是一种新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的方式,是由网络、云技术、大数据带来的,是由一个新型的信息处理方式带来的。
电子商务交易的基础设施,实际上今天线下结合起来,做线上线下整合的时候,正在构成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一套新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这个新的商业体系是一个逆向的服务体系。 共享经济的核心
共享经济最大的价值是把一个闲置的,或者说自己使用并不充分的资产和资源开放出来,给更多人去使用。
如果说共享经济有什么核心和本质的话,就是要求每一个参与共享经济的角色都能更加开放,更加透明,更多地分享自己的资源。越开放透明,资产运用得越充分,获得的资源和创造的价值就会更大,这就是共享经济的实质和核心。
互联网物流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物种,包括电商平台、商家、商品、物流设施、快递员、仓配中心、运力、转运、物流园区等,今天有机会以互联网和数据链为基础,重新连接起来,构成全新的商业链路,有机会空前地降低成本、发挥更大的效用。在共享经济的思想指导下,谁更快更轻地开放自己的资源和资产,与更多的物种实现连接和共享,谁就更有机会在新经济中取胜。
不可想象的未来正在逼近我们的身边,在这个时刻讨论“重新连接”,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一定要用共享经济的思想去重新考虑和重新塑造这个新的行业。
共享经济基本上被业界认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式,也是推动社会公共利益扩大化主要方面之一。就目前来讲还处于投入期,但其效力已经显现,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众所周知,化解过剩产能一直都是一个令各国政府头疼的问题。2016年初,结合我国的经济形势,中央强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端发力,解决过剩产能。也正是中国政府供给侧改革力度的加速,使得共享经济体能够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相应的应用研究与尝试,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的热议,纷纷发表文章,阐述其观点,似乎共同认为,只有共享经济体才能引擎供给侧改革,只有共享经济中国化,才能为我国“供给侧改革”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在此,我们建议政府能够引起重视,进行尝试以有关部门为主体构建陕西省共享经济的市场平台,在全省范围内,以共享经济的架构和新的经济为引擎,领悟滴滴快的出行的真谛,思考共享经济的商业运行模式,重新连接和重新塑造我们的每个行业、产业、企业和个人商业氛围,开创陕西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新局面。同时,利用移动互联网,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每个人都能生产“商品”。
一、关注共享经济的商业运行模式演进,构建陕西共享经济的市场平台
从阿里巴巴购物、滴滴快的、wifi万能钥匙、闲鱼和优步等组织和企业主体构建共享经济的市场平台多年运行状况中,不难看到消费层次过度集中,消费零散和局限,覆盖范围比较窄。相关企业和组织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十分有限,不能满足更加广泛的共享经济市场需求,这也是共享经济市场平台构建主体向政府为主体的快速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一些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有先例。根据这一发展趋势和动态分析,从可实现性上研究认为,未来五年或十年的时间内诸如此类共享平台的演进形式将成为主体。商业模式多样性逐渐收窄。预计5G技术应用时代,共享经济的商业运行模式将快速向政府为主体的市场平台演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营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号召力和公信力十分强烈,尤其是党的“十”之后,随着法治政府建设的不断完善,政府行为将会越来越重视,政府的公信力将会出现空前的高q。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和强省,历史文化厚重,社会主义影响力强烈,优势极为明显,坚信以政府有关部门为主体构建的共享经济市场平台不仅非常受欢迎,前景毋庸置疑,如果能率先实施,强化管理与推进,必能取得成功,必将影响到其他省份予以效仿。
在实施过程中,大力宣传,动员各方力量,组织培训,引导不同层次的、更加广泛的消费者、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等积极终端加入 组成一个强大的链条,发挥政府强有力的抓手,成为全省共同关心建设的大事去抓,并且利用这种形式不断整合优质资源和闲置、过剩产能与库存,对一些行业和产业限期进行供给侧改革,必将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通过共享经济平台,解决一些难度较大、影响广,乃至融资难等问题
共享经济是一种跨边界的经济形态,其发展规模影响越来越大。形式上以平台形式出现,非常公开与透明,但是也需要建立严格的诚信体系、安全的支付环境和严密的认证机构,以及能够为共享经济平台提供金融、数据等一系列周边服务的提供商,这些都需要以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为中心,积极引导和帮助,才能形成上下、各方联动机制与体系,才能保障平台的有效运行,实现预期效果。
另外,适当的时候利用这一有效形式和成功的经验,继续推进陕西省的股权众筹,帮助解决中小企业和新创的优质项目融资难问题提供便利通道。通过此平台,使得资金方和融资方及时快捷地达成有效沟通,解决投资人和项目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因此,共享经济市场平台可以作为股权众筹新型。
三、认真做好网络平台的场景、频次、体验机制、用户营销,始终是保持较高的吸引力和关注度的根本
建设初期,一定要坚持场景设计的高起点,高吸引力和关注度。采取国际招标形式,博采众长,使得平台构架超越国际现行。尽管需要较高的费用与投资,但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其平台的效能,实现预期效果,必须花费较大的财力支持和投入,才能保证这个市场平台旺盛的生命力。
高频次是政府共享经济市场平台研发、建设、运行和效果评价等一切的最显著、最先进和最直观的代表。在一开始就选派有一定能力,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者参与其中,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不辱使命,尽心尽力将问题估计足,困难想多,密切协助设计者做好扎实细致的工作,使得设计的网络平台真正达到高频运行的要求。
体验机制是共享经济市场平台的核心标准。再设计初期与过程中,认真听取设计者的意见的同时,一定要征求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各种企业和个人的,具有代表性的意见,结合当前国际最为先进技术,设计出符合不同民族习惯、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不同从业者和显著个性特点的体验机制,形成网络线上体验的非凡效果。
用户营销则是激磁、激发用户需求的主要手段。在建设期间,配备一些高素质的、具备专业广告设计能力,新颖性和创意鉴赏力强的,和富有挑战性思维的优秀人员加入到政府的共享经济平台的工作群体中,使他们不仅了解平台的技术水平和操作工艺技术,又能发现其设计上的缺陷,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地策划出题材新颖,具有激磁的营销广告和体验方式,吸引消费者和卖方的关注力,使得这种政府主导的共享经济市场网络平台成为供需双方精准、实时、有效的匹配桥梁。
通过用户营销广告吸引众多提供商提供更为众多海量的商品与资源,不断满足广大的消费需求,使其平台服务方向更加深入。热忱欢迎和吸纳商品与资源的提供方,不断为他们改良、改进相适应的共享经济网络平台,为其提供有效的需求匹配,保证商品与资源供给不会冗余和浪费。但是,我们也应清晰认识到,未来商品与资源提供商随着平台服务面的扩充和延伸,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批量化、标准化商品与资源供给将无法满足个性化、大规模定制化的需求,未来作为商品与资源等提供商的一方,必将随着需求走向长尾端而逐渐去组织化,去组织边界化,不断分解与重构公司与企业、个人将成为供给侧的主导,最终在共享经济的模式下完成新的组织形式的重构。
四、始终做好网络交易的安全技术保护和相关地方法规,为共享经济的市场平台保驾护航
坚持投资与资产的有效匹配,化简风险承受能力和资产风险是共享经济市场平台不可推卸的责任,包括流动性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以至于给平台和用户带来潜在的风险。
网络建设过程中,竭尽全力选择与设置好网络安全控制技术、状态监测技术、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和虚拟专用网技术,使得该共享经济的市场平台安全运行,保证供方、需方和网络终结者在安全环境下正常交易。
应该借鉴其他省市公共网络平台安全保护的地方法规,在不与国家相关法规相冲突情况下,建立自己的共享经济市场平台防范法规或机制,约束和限制线上交易与使用者的行为,保持平台良好的运行秩序。
五、共享经济市场平台建设与使用的激励机制与政策,使其在全省的“供给侧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动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共享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对于刺激消费的积极作用。以身作则,帮助各区县、乡镇的驻地企业上线交易和参与网上采购与闲置资产、设备出让与租赁,化解过剩产能和处理一压产品,同时,应该积极挖掘本地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乡村等大量的闲置资源,包括公共资产、企业资产和私人资产与设施的上网交易,扩大公共和共用范围,刺激新的消费需求。在新的消费需求下,检验地方经济形态所发生的变化等等,体验新的逻辑思维,了解这新的连接形式。从中感悟到共享经济能够化简产能过剩和“助推供给侧改革”的思维与方法。
利用国际和国内共享经济研究成果和这种经济形式在医疗、教育、食品、旅游等民生基础行业取得的成果,推进本地区关乎民生的、医疗健康的、交通秩序的和绿色环保的新秩序。
利用平台,进行绿色环保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充分交流与共享,使得人人为环境治理和消除大气污染建言献策。也进行各种政策措施的监督与执行。
利用共享经济引擎构建地方经济新形态。建立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制,责任到人,组建相应及其团队。
关键词:企业知识资源;循环经济;促进机制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首次提到“循环经济”一词。后来,经济学家们对此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最后把“循环经济”提升为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谓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以资源节约和资源循环利用为特征,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并逐渐成为企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一、循环经济的层次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循环经济强调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自始至终地减少资源消耗、高效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废弃物排放,推崇物质资源循环利用,谋求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站在不同的角度,许多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在理论上通常把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企业内部层次、区域层次、社会层次。
(一)企业内部层次
企业内部层次是循环经济微观层面的基础循环,它是以企业内部广泛使用的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科学技术在企业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近些年以来,由于企业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使得科学技术在为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大了对自然的破坏力。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微观层面来看,科学技术依然是企业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有效手段。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力保障。在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涉及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节能降耗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和副产品再利用技术和治理污染技术。
(二)区域层次
区域层次是循环经济中观层面的中循环,它以企业间运营、企业间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区域层次是循环经济的建设方式由微观层面向宏观层面发展的过渡阶段。循环经济的区域层次是指循环经济的科学技术和理念在空间区域上的具体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就在于区域层次。从空间尺度和类型的角度上,可以把区域层次划分为: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城市。其中,生态产业链是指一系列利用对方废弃物和副产品减少废弃物处理成本的企业;生态产业园区是自然、地域和工业的综合体,是依据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念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的区域形态。园区内的企业不仅有相互竞争的关系,还有相互合作的关系,它们通过建立各种连接、合作关系而形成相互共生的生态网络;生态城市是从生态学角度进行城市设计,塑造节能、高效、和谐的人类居住环境。
(三)社会层次
社会层次是指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高层循环,它以社会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整个社会的所有资源循环为出发点,社会层次的高层循环重点关注能源和物质资源在整个消费过程的前后是否可以再生循环利用。为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社会层次的高层循环发展目标是在建立整个社会的从生产、生活到消费的能量物质复合循环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宏观循环经济体系,以宏观循环经济立法为引导,进而探讨建立循环社会。
二、企业知识资源定义及与物质资源的区别
(一)企业知识资源的定义
企业知识资源是指以企业信息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自身所掌控的能够给其带来经济效益的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企业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源,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自身掌控的非物质资产,这一部分资产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其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非物质资产具体可以表现为:企业品牌、企业文化和企业信誉等市场方面的非物质资产;企业专利、企业版权和企业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资产;企业工艺流程、企业管理流程和企业管理模式与方法等所构成的企业组织管理资产。第二,反映企业实际运营业务过程的并经过反复使用和验证都是正确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都是每一个企业自身所拥有的个性化的丰富资源。第三,企业所具备的智力资源。企业的智力资源是指企业丰富的人力资源中蕴含的利用企业知识和创造企业知识的能力资源。
(二)与物质资源的区别
企业知识资源是一种非物质资源,与企业其他物质资源在本质上存在诸多区别。这些区别主要呈现在增值方式和个性化特征上。
1.企业知识资源具有非物质特性,它是无形的,很难有统一的尺度来衡量;而物质资源是有形的,方便衡量。
2.物质资源的效益是依靠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来驱动的,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企业,其物质资源产生的效益就高;企业知识资源的效益是依靠企业自身的创造能力来驱动的,善于认真分析总结和思考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创造能力,这种创造能力体现为更强的主观性,从而企业的知识资源效益就更好。
3.企业物质资源的积累是由小变大,循序渐进积累起来的,其发展速度是受到自身限制和制约的;而企业知识资源的积累是跳跃式发展的,其增值是无法限定的。
4.物质资源具有不可重复使用性,运用不当会逐步减少,随着使用过程的深入会出现磨损和资本贬值的现象;而企业知识资源具有极强的复用性,一般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出现损耗现象,而且还会不断创新和增值。
5.企业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为企业所有的人员所共享;而企业物质资源很难实现共享,总是归企业不同的主体所拥有。
三、企业知识资源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效应与促进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尽量减少对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的索取和损耗,同时尽可能增加对可再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回收。企业知识资源可以极大地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企业知识资源对循环经济的促进效应
效应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某些因素和结果之间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效应多用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描述。促进效应是指推动发展的某些因素和结果之间构成的因果现象。企业知识资源对循环经济具有极大的促进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作用
企业知识资源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增强作用体现在企业实施的信息化项目上。目前,企业都在实施信息化项目。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可以提升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整个经营、管理和决策过程中,促进企业充分使用和开发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加速企业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通信和共享,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拓展产业链条,减少产业链上各个循环经济结点的摩擦和碰撞,从而提高企业资源的循环效率,改善企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其产业链柔性,进一步提高可再生、可利用废弃物的使用效率。
2.服务作用
企业知识资源的使用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在循环经济的运营过程中,可以将虚拟交易融入其中,利用企业知识资源精简循环经济运营过程中的业务环节,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优化企业运营方式方法,减少企业循环经济运营中的浪费现象。同时,在企业虚拟交易过程中,运用企业知识资源可以服务于企业的物流、资金流,达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优化企业物质资源、提高企业废弃资源再利用效率的目的。
3.关联作用
企业的知识资源是可以共享的。处在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间通过知识资源的共享,可以实现跨越企业体制障碍,加强企业之间合作的目的。同时,可以将企业间的合作关联发展到相关产业链条的企业中,最终实现区域共同合作。在区域共同合作网络中,各个结点的企业之间可以充分进行信息和知识交流,带动产业循环运营,实现区域经济整体循环运营能力的提升。
4.协同作用
通过企业知识资源的使用和共享,对企业的减量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进行技术革新,进而帮助企业从经营的各个环节上减少对自然界的废弃物排放量,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总体循环体系的绿色运营,协同创造和谐的社会循环经济。
(二)企业知识资源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
促进机制是指推动发展的内部组织构成和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方面,需要企业、区域和社会共同推进。如下图所示,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企业知识资源的促进机制包含三个组成部分:企业层面促进机制、区域层面促进机制、社会层面促进机制。企业层面促进机制是基础层面的以企业内部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小循环;区域层面促进机制是中层层面的以企业间运营为研究对象的中循环;社会层面促进机制是高层层面的以整个社会环境为研究对象的大循环。这三个组成部分是以层次关系来逐步展开的,呈现为塔式结构。同时,贯穿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上,企业知识资源都在积极发挥着增强、服务作用以及关联和协同的促进效应。
1.企业层面促进机制
作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企业中不断革新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推行节能减耗、生产环保,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企业污染进行提前预测和有效控制。企业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其增强作用和服务作用,可以从企业技术层面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积累和使用知识资源,既有利于革新减量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加快企业自身的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科学技术的利用效率,也有利于企业改善整个工艺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损耗,提高废弃物再生和再利用的效率,达到“节能、减耗、排污、增效”的目的。同时,对企业知识资源的深挖细掘,有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把握客户需求,及时对企业生产和运营进行调整,推进清洁生产,积极整合企业物质资源,改善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固化,实现企业废弃物排放最小化和物质资源投入最优化的目的,推动循环经济的绿色发展。
2.区域层面促进机制
区域作为经济的中观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关键地位。循环经济的区域层次是指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技术在空间区域的具体实施。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在区域层面上以生态产业链或生态产业园区的物流作为载体,进行生态产业链、生态产业园区、相关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形成区域企业间的生态链,最终实现构建区域生态网络的目标。企业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和关联作用,可以从区域层面上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业链条企业间、产业园区企业间可以加速自身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沟通,企业之间相互利用对方的资源,提高各个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加速企业间物质和能量资源的流动,便于企业间整合各自的资源,降低单个企业的废物处置成本,有利于企业资源的综合化利用。另一方面,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不可能在一个企业中完成,往往需要在企业集团、产业集群或者区域层面上才能实现。基于企业知识资源共享交流,区域企业之间可以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区域企业间知识资源的共享交流,取长补短,建立区域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循环经济体系。区域内企业不仅能够较好地处理自身产出的废弃物和副产品,还能够充分利用区域内其他企业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使区域企业间构筑起物质闭环循环路径和能量多级利用体系。因此,应以企业间知识资源共享交流为基础,关联到企业之间其他资源的共享和组合,形成良性的区域循环产业链和区域循环产业园,从而促进循环经济体系在区域企业层面的发展。
3.社会层面促进机制
作为经济的宏观主体,社会处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地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以整个社会物资资源循环为出发点,社会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应该重视资源在消耗中和消耗后的再生循环利用,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体化的物质能量复合循环利用体系,形成人类社会的宏观循环经济圈,从而实现整体系统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充分发挥其关联作用和协同作用,企业知识资源可以促进社会体制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发展。其一,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管理平台宣传知识,通过企业知识资源的利用和推广,提升公众、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意识。塑造企业低排放或零排放的价值观,增强企业的经济责任感和环保责任感,同时把这种价值观关联到整个社会,通过整个社会的互相监督和互相限制,促进废弃物和副产品再生循环利用,营造整个社会循环经济的氛围。其二,积极搭建企业知识资源共享交流平台,提供循环经济的咨询服务,预先让公众和企业掌握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再生循环利用知识,促进公众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资源流动,实现整个社会层面上循环经济的和谐运行,从而构建循环型社会。
作者:郭旭文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士锋.基于信息流导引作用的循环经济研究[J].情报杂志,2010,(5).
[2]程霞.信息资源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机理研究[J].江苏商论,2012,(2).
【关键词】 发展 林下经济 思考
1 引言
林下经济,是指充分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和空间资源,通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立体复合经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林业生产经营方式,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林下资源,科学发展林下经济,实现林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将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发展林下经济谈几点思考意见。
2 发展林下经济的必要性
2.1 有利于提高林地产出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森林面积显著增加,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林地是林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和空间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立体经营,提高复种指数,实现从单一林业向复合林业转变,既符合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单位面积林地产出率,进而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
2.2有利于弥补林业投入不足
林业生产具有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的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成为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发展林下经济,在同一林地空间内合理地利用林下资源,实施不同生产周期的种植、养殖经营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以耕代抚,促进林木生长,节约森林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林下种植、林下养殖,取得一定的短期、中期收益,逐步积累林业生产资金,解决投入不足问题,走出一条“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协调发展之路。
2.3 有利于解决农民就业
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林业经营,都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发展林下经济,通过从事不同生长期、不同收获期的种植、养殖业,开展林地多种复合经营,并利用林下经济的多样化产品发展加工业,能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改“单一季节劳动”为“一年四季上班”,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消化,让农民能常年在家门口打工就业、增收致富。
3 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
3.1 林菌模式
即充分利用林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种植,林菌模式是在地上栽植乔木,树下种植菌菇的双层立体栽培模式。
3.2 林禽模式
在林下透光性、空气流通性好、湿度较低的环境条件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等。发展“林下养禽”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发展种养殖产业,实现林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改善生态环境的有益途径。
3.3 林草模式
在郁闭度0.7以下的林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首稽、黑麦草、鲁梅克斯等。在此模式中,草本植物可作为纽带,使系统成为自给自足的经济型生态系统。草本植物所发挥的功能主要在于:增加地表覆盖率,有效抑制幼龄林地的水土流失和扬沙起尘;改善树木生长环境,降低盛夏地表温度,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林木的成活率;地表部分刘割后可直接作为树木的绿肥;地下根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更有利于保水、保肥;作为饲草供给草食家畜,家畜粪便直接还于林地,提高了土壤肥力;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同时降低了化肥的施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4 林畜模式
在生长4年以上、造林密度小、林下活动空间大的林地,放养或圈养牛、羊、免等。林畜模式是林草模式的延伸,也可以称为林一草一畜模式,即林下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同时,养殖牲畜所产生的粪便为树木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料,促进树木增长,形成一条生物产业链。
3.5 林药模式
在末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较耐荫的中草药。如白芍、百合、板蓝根、田七等。林下种植中药材,不仅有效地改善了生态,还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3.6 林粮模式
在末郁闭的林内行间种植豆类等作物。一般以绿豆、豌豆等小杂粮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3.7 林蔬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种类、品种,发展蔬菜种植。林菜立体种植,使垦后的林地土壤疏松,保水保肥能力增强,给林地创造了良好的通气条件,起到了以气促根的作用。同时铲除了杂草,使林地得到了全面抚育,杜绝了森林火灾,降低了病虫基数,加快了林木生长速度。
4 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考意见
4.1 加大对林业发展的投入
重点加强林下循环经济系统的硬件建设,努力提高林下生态环境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使林业建设与林下经济步入科学、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为林下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4.2 合理规划林地资源
科学制定林业开发与保护的制度和规划,科学保护林地资源,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对林下经济发展要合理布局,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统筹兼顾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4.3 创新发展模式
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循环经济。如发展一些污染少、破坏植被轻,又产生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如林药套种),还可以发展以观光、休闲、度假、探险、考察为主要项目的生态旅游业。
4.4 加强政策扶持
鼓励、引导与林下经济产业相关的企业快速发展,通过企业带动,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要组织、培养、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努力提高林下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以促进我国林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4.5 改革林权制度
妥善解决各种矛盾,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议加快林权制度改革步伐,理顺各种产权关系,妥善解决林业与农业、林业与牧业、林业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金融一体化;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研究背景
距离2014年2月首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三年之际,北京、天津、河北一体化“成绩单”纷纷亮相。从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到重工业等产业大迁移,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生态、人才等要素一体化,北京、天津、河北打通了各种资源的一体化。京津冀地区已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充满活力和希望,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金融问题,如:金融经济发展不协调、金融支持滞后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京津冀区域金融一体化,建立京津冀完善金融合作监管机制,培育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二、研究意义
目前,国内外针对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通过产业转移升级实现金融资源在京津冀三地间有效配置,从而实现京津冀,特别是河北省环京津贫困带的长足发展。本课题从现实意义层面进行思考,本文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入手,提出通过设立京津冀银行、建立京津冀统一数据开放平台,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壁垒、建立京津冀完善金融合作监管机制,培育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充分实现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的协作配合,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三、建议及对策
1.设立京津冀银行,促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
京津冀只有设立京津冀银行,实现结算服务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打破京津冀金融一体化的金融壁垒。从现实角度来看,随着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算化的广泛应用为京津冀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与交通一体化相似,可通过建立京津冀银行使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实现跨地区服务,取消京津冀地区的异地结算手续费。
京津冀一体化与“一带一路”的战略一样,在未来的经济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其对金融的需要,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对融资需求就会大幅度提升。设立京津冀银行并实现该银行分至银行实现全区域全市的覆盖,不仅会为区域人民带来便利,还可通过该银行向津冀一体化等项目的对应企业,提供综合授信和融资额度支持,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需求支持。
当然,金融本身也会有前中后台的区分,前台营销和后台清算等功能,这些功能的优化只有分散到不同的地方才能实现最优配置。具体来说,一些非核心的金融部门,如后台的金融功能向北京以外的地区集聚,才能真正带动河北、天津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立京津冀统一数据开放平台,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壁垒
以政府数据开放为切入点,以北京市数据开放平台为依托,打造统一的公共数据共享和开放平台,即京津冀统一数据开放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数据壁垒,打造大数据协同发展功能格局。但存储大数据,关键还是将其应用到现实中。只有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打破数据之间的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各类优质数据库,才能挖掘出数据的价值。否则,这些数据也就是被存储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的数据碎片而已。
实现互联互通后应进一步推动数据资源的统筹利用,逐步推动政府和企业、企业和企业的数据交易,而不仅仅止于交换。建立政府和社会互动的大数据采集、共享和应用机制,采取由上到下,由点及面的扩展方式,从京津冀各政府部门之间探索数据交换机制和交换技术,再逐渐扩展到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使整个数据交易市场融合为一个整体。
只有在数据上实现共享才能在资源上实行共享,这有利于发挥各自特色和比较优势,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可以加快促进以北京为创新核心、天津为综合支撑、河北做承接转化的大数据产业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3.建立京津冀完善金融合作监管机制
建立京津冀完善金融合作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三地金融监管合作与交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加强三地“一行三会”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备忘和监管合作,推动金融机构内部加强合作。
第一,可建立京津冀打击非法集资的协作机制,通过三地的金融监管的协同进一步提高监督监管效率。依靠大数据信息共享建立黑名单机制,将黑名单在三地共享。
第二,建立京津冀防范金融风险定期报告和沟通制度,推动提高区域法人金融机资产质量、内控水平的提升,增强金融市场主体风险防范的能力。
第三,增强风险预测能力,探索建立投资者、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区域协作模式,完善区域金融稳定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处置工作效能。
今后京津冀地区要实现一体化,不可能完全按照现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模式来运行,必须有取有舍,进行重构性改革,大力度推进行政手段创新、行政功能改革,破除影响市场一体化的各种壁垒。不仅要解放思想更要优化营商环境,逐步缩小不发达市县与京津的政策梯度差,实现京津冀全方面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祥林.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以设立京津冀银行为切入点的思路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
[2]陈建华.京津冀一体化与金融合作[J].中国金融,2014.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的总称[1],是企业利用其价值性进行管理,是处理财务关系和组织财务活动的一系列的综合性管理工程。从世界总体经济形势看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知识经济的到来把财务管理推向时展的前沿,财务管理工作将面临颠覆性的改变。本文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视角,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创新的要求方面出发,提出目前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知识经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因此,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对知识经济做出了以下定义,即直接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是以知识基础为资源的一种经济形态,与工业、农业经济相对应,是工业经济发展和深化的产物,将人的创造性知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现有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知识经济基本特征
首先,知识经济应该建立在知识基础上,这里指的知识基础是与物质基础相对而言的,现今农业和工业经济中虽然也以知识为基础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原料、能源和劳动力,即所谓的以物质为经济基础,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掌控作用,知识经济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另外,知识经济追求的是创新。其发展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发展趋势,劳动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命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以现今社会互联网经济为背景将信息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使用和消费融入到知识经济当中,人的能力只有在信息共享背景下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知识,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资源共享都会为技术的变革带来巨大的利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创新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以往的财务管理认为财务行为是短期行为,而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客观上树立以人为主体的观念。企业应该提起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视与开发利用,在保证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事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形成最佳的知识流动秩序。在企业内部建立合作与竞争的财务管理人员任用机制,促使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合理配置企业优先资源,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由原来的管理有形资产到管理无形资产,侧重点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内容也应该适应这一规则。财务管理模式应该向着高效、快捷、灵敏的方向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数字信息化技术都可以使交易瞬间完成。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开启了新的财务管理局面,为适应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要顺应潮流发展。
三、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提高知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物质资本转为知识资本[5]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显特征,如何运作知识资本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大决策和实践问题。企业应该主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尤其对知识资本和市场化形式应该着重学习,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性、预见性、技术性的综合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行业大环境,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二)建立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普及网络信息技术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程度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成功,运用金融工程开发投资风险管理和融资工具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现实证明,财务人员的网络信息化普及培训是科学有效的,可以极大地促进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立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机制,明确财务关系
企业中的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受资者、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务人、债权人的关系,企业与政府或监管部门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知识经济时代下这5种财务关系还会存在,但侧重点会发生变化,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因素占知识经济的主导地位,人才能够发挥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总目标不可分离,建立良好的人才任用制度、鼓励创新、奖惩分明,是财务管理人才真正的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总之,当今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最终将被知识经济资本所取代,这一重大变化将日渐显现在各个行业中,在经济时代中企业不再仅归属于股东,而是各利益主体共有的,企业员工、债权人、顾客、股东和委托代表都为企业的发展投入过相应的资本,因此都享有企业净资产,这是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将所有企业推向了新的运行规则之中,企业要顺应大趋势建立适应时展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建设我国和谐的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
作者:李曦明 单位: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中宾,吴玉玲.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科研,2015.
[2]赵丹英,袁爱红.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商业,2015.
[3]姬理清,裴火珍.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理财模式创新[J].社会科学:全文版,2016.
我们说区域经济决定高职教育的发展,而区域特色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一个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区域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常州特色经济发展现状
1.1常州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常州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地带,经济发达并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已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2013年,常州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38.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250.8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972.0亿元。常州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2:52.9:43.9调整为3.2:51.6:45.2。常州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92994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1.5万美元,见表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中,由传统种植业向现代高效农业转变,种植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以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等为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中,贡献最大的行业依次为商业批发零售、房地产、金融保险、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和仓储。
1.2常州特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特色经济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的区域内,以某一资源禀赋为基础发展起来,形成一定的规模,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某一产品、某一产业,并以此为核心的相关产业等构成一个区域的经济支柱。常州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通过强化对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已形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和轨道交通、新型涂料、生物医药、精细化学品、输变电、动漫软件等六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现在五大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以2011年为例,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20.9亿元,年均增长28.6%,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到67.7%。目前拥有中天钢铁、申特钢铁、百兴集团、亚邦投资、常林工程机械集团、新城控股集团、天地光能、金源同业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其主要产品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据统计,2011年,常州市变压器产量达到1.3亿kVA,约占全国变压器产量的10%;装载机销量占全国的5%;挖掘机销量占全国的10%;光伏电池组件产能超过4.5GW;农业机械销量占全国的15%。其中,单缸柴油机和25-40马力轮式拖拉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牵引传动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占有45%的市场份额,精密高档电声器件销量世界第一,锻钢冷轧辊产量亚洲第一,冶金成套设备设计制造能力全国第三,单品种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三位的药品有45只。今后常州将继续推进特色经济在转型创新进程中的引领作用、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打造“常州智能制造装备”区域标志性高端产业。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快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生产业突破发展的步伐。
2常州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常州市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共有6所,目前有高职学生约5.5万,设置13个专业大类(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总共有专业大类19个),开设134个专业,覆盖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旅游商贸、文教等行业,涉及百余个职业技术岗位,其中:公办5所,位于常州高职园区,为原来的中专学校在2000年前后升格而来;民办1所,于2001年8月创立,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五所公办高职院校聚集于常州市高职园区,共有高职学生5万余名,专业覆盖机械、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纺工、轻工七大行业,涉及近百个职业技术岗位。园区内还集中13个教学理念先进、技术设备一流、资源充分共享、机制灵活高效的实训基地;建成了园区内外共享装备制造类高水平的设计、制造、检验、培训平台———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建成了包括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创新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体系,园内充分体现“高效、集约、先进、共享”的建设理念。正是常州高职教育园区高技能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以人才的升级推动经济的转型、城市的跃升,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发展模式———“常州模式”。建东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常州市新北区,于2001年创立,是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现有在校生5000余人,开设工、管、经、文、艺类36个专业。
3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探析
3.1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招生规模的影响
2013年常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60.9亿元,其色经济产业增加值为1577.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6.2%,2013年常州高职院校各专业(包括普高、中职、专本连读等)共招生19979人,其色经济涉及专业(包括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等)共招生11288人,占招生总数的56%,超出其对特色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例19.8百分点,对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大致也在这个比例附。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生人数规模相对较高,在总招生人数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原因在于:
1)特色经济是一个区域经济的精华所在,其发展水平和速度较高,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大。
2)特色经济是地方经济的优势部分,在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通过口碑相传,人们认为到当地读相关专业更有利于获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发展前景。
3.2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影响
3.2.1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专业设置的影响2013年常州高职院校有专业135个,专业布点数255个;特色经济专业有63个,布点数127个,分别占总数的46.7%和49.8%,分别超出其对特色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例10.5和13.6个百分点。对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大致也在这个比例附近。可以看出,特色经济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产生了超出正常比例范围的影响,相关专业被更多地设置。原因在于:高等职业教育确实与区域经济的联系非常紧密,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区域经济的特色对高职专业的影响最大。
3.2.2常州特色经济对高职培养层次的影响常州经济目前正处在一场深刻的产业升级转型之中,对于以制造业为主体经济的常州,须力求突破瓶颈制约、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经济要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当前常州的装备制造、新能源、交通车辆、生物医药等功能园区,正致力于向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具有极强的产业配套能力,迫切需要集聚各类要素资源,提升发展层次。走访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多数企业由于技术改进及升级的需要,迫切需要引进的学生除需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外,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适应和促进企业升级和发展,同时认为目前的高职生的理论知识方面较弱。我们认为这是企业向我们发出了需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信号,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思考,在培养层次上不能仅限于专科层次。
4常州高职教育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4.1重视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特色经济是常州区域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可以直接提升区域整体实力,提高其竞争能力,对整个区域的经济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倾注了大量精力,特色经济的发展受到政府的引导、扶持。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和跟进,满足特色经济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以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
4.2在招生人数上向特色经济涉及专业倾斜
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优势行业,技术水平高,经济效益好,有历史的积淀,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大。一般来说,其涉及的高职院校相应专业办学水平也高,对其它经济区域,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有辐射、带动的溢出效应。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收学生人数可以多一些。根据调研,特色专业招收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学生不仅在常州区域经济范围内就业,而且还在其它地区就业,就业有良好的发展势头。适当增加特色经济涉及专业招生人数可以满足特色经济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推动特色经济的发展。
4.3在高职专业设置及办学层次上充分考虑特色经济的影响
4.3.1教育主管部门要适当总体协调并指导高职院校的招生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教育主管部门作为政府部门,具有各高职院校缺少的对宏观状态的把握能力,对特色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非常清楚,要引导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对接,招生预警报告,防止招生专业过于集中导致的撞车现象,对专业办学水平较差、学生就业困难的学校提出整改建议,来保证专业设置与特色经济的紧密结合,保证较高的就业率。
4.3.2高职院校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内涵建设特色经济是动态发展的,其产业结构、技术水平都在变化,高职院校应建立专业调整机制,每二至三年之间搞一次大的专业调研,把握产业发展的脉搏,调整专业的设置,找到新的专业增长点。专业的内涵建设必须得到加强。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优势部分,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水平高,这离不开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支持,特别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力资源支撑。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职教育生源水平的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高职教育专业内涵建设必须加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应聘请特色经济产业内的技术型管理人员参加,厘清产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规格和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专业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都应随着产业的变化而变化。部分行业由于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达到本科层次,这一点目前的解决方法只能是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5结语